CN203149510U - 接触感应面板、接触感应装置及控制芯片 - Google Patents

接触感应面板、接触感应装置及控制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49510U
CN203149510U CN2011900004163U CN201190000416U CN203149510U CN 203149510 U CN203149510 U CN 203149510U CN 2011900004163 U CN2011900004163 U CN 2011900004163U CN 201190000416 U CN201190000416 U CN 201190000416U CN 203149510 U CN203149510 U CN 203149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induction
contact
panel
lin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900004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闵东振
吴道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lfa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lfa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lfas Inc filed Critical Melfa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49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4951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12.5D-digitiser, i.e. digitiser detecting the X/Y position of the input means, finger or stylus, also when it does not touch, but is proximate to the digitiser's interaction surface and also measures the distance of the input means within a short range in the Z direction, possibly with a separate measurement set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4Multi-touch detection in digitiser, i.e. details about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 plurality of touching locations, e.g. multiple fingers or pen and fing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8Touchless 2D- digitiser, i.e. digitiser detecting the X/Y position of the input means, finger or stylus, also when it does not touch, but is proximate to the digitiser's interaction surface without distance measurement in the Z direc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感应面板、接触感应装置及控制芯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面板,包括基板;和配备在所述基板上的一个以上的感应区域,且所述感应区域包括以第1轴方向延伸的一个以上的第1电极和与所述第1轴相交叉的以第2轴方向延伸的一个以上的第2电极,且所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互不相同的感应区域中,并与配置在第1轴上相同位置的其他第2电极电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以单层结构正确判断一个以上的接触输入的接触感应面板及接触感应装置,其将第2电极驱动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内侧所配备的空间中,或是根据电极的形态使第2电极被第1电极所包围。

Description

接触感应面板、接触感应装置及控制芯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感应面板、接触感应装置及控制芯片,特别是,涉及一种单层(Single-Layer)结构接触感应面板及接触感应装置,其可判断同时或按顺序被认可的一个以上的接触输入。 
背景技术
目前,装备有触摸屏的移动电话正被广泛利用,且多种类型的智能手机被大众化的同时有关接触感应技术的研究也正在积极地进行。代表性接触感应装置触摸屏可根据其运作方式分为电阻膜、静电电容、超音波、红外线方式等,其中,静电电容方式触摸屏,其具有内部结构及寿命卓越并支持多点触控(multi touch)的优点,最近在很多领域中被适用。 
静电电容方式触摸屏可分为以下方式:不另外认可驱动信号,且利用接触物体和感应电极之间生成的自电容(Self-Capacitance)来判断接触输入的方式;和认可所定的驱动信号,并利用因接触物体多个感应电极之间所发生的互电容(Mutual-Capacitance)来判断接触输入的方式。其中,利用自电容的方式,其电路结构简单,并容易体现,但是,不容易实现多点触控判断。 
相反,使用互电容的方式,虽然其具备多点触控判断,比利用自电容的方式更具优势,但由于须通过2层结构来体现,因此,具有厚度增加的缺点。此外,具2层结构的互电容方式的触摸屏,其工程步骤增加,比起 具1层结构的触摸屏具有制作费用较高的问题。但是,现有的1层结构的触摸屏则具有不能判断多点触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课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为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提供一种1层结构并可正确地判断多个接触输入的接触感应面板及接触感应装置。 
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面板,其包括基板和配备在所述基板上的一个以上的感应区域。其中,所述感应区域包括以第1轴方向延伸的一个以上的第1电极和与所述第1轴相交叉的以第2轴方向延伸的一个以上的第2电极,且所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互不相同的感应区域中,并与配置在第1轴上相同位置的其他第2电极电连接。 
接触感应面板,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图案,其连接至各所述第1电极和第2电极。所述线路图案,包括:第1线路图案,其配置在对应于所述感应区域的轮廓的所述基板的边框区域;和第2线路图案,其横穿所述感应区域,将所述第1线路图案和所述第2电极相连接。其中,所述第1线路图案,被制备在所定的电路板上并粘合至所述基板,且所述第1线路图案,通过配备在所述电路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2线路图案相连接。所述第2线路图案,在所述边框区域中通过所定的绝缘层与一部分的第1线路图案电分离。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装置,其包括:驱动信号被认可的多个第1电极;配置在与所述第1电极相同的层中的多个第2电极;和判断所述一个以上的接触输入的控制芯片。其中,所述多个第2电极各自被相邻的第1电极所包围,且所述控制芯片基于所述第2电极和所述驱动信 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之间所生成的互电容变化,来判断所述一个以上的接触输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面板,其包括在基板的有效感应区域中以二维排列的多个单位感应区域,其中,所述单位感应区域包括一个以上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且所述第1电极中的至少一部分经所述有效感应区域内所配备的线路,与配备在第1轴上相同位置的其他第1电极电连接,且所述有效感应区域内所配备的线路只相邻于所述第1电极。 
所述接触感应面板,包括:电路单元,其认可所述第1电极中所定的电信号,并从与所述电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相邻的第2电极获取感应信号。其中,所述电路单元,将因一个以上的接触物体所述电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所发生的静电电容变化作为所述感应信号来获取。所述静电电容变化,是所述电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所发生的耦合电容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芯片,其判断接触感应面板中被认可的接触输入。 
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装置,其将多个电极配置在基板的一面,且控制芯片从驱动信号被认可的电极包围的电极来感应因接触物体所生成的互电容变化。因此,比起2层结构,在相对较薄厚度的接触感应装置中可减少杂音的干扰,提高信号灵敏度,从而可提高包含多点触控的接触输入判断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接触感应面板的示图; 
图2至图3是扩大示出如图1所示的接触感应面板的A区域的示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的的接触感应面板的示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例的的接触感应面板的电极图案的示图; 
图6至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装置的运作的示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他接触感应装置的示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接触感应面板的示图;和 
图1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面板的运作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接触感应面板的示图。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感应面板100包括基板110;配置在基板上的一个以上的感应区域120;和线路图案150,其被配置在基板110的左右外围区域并与感应区域120电连接。其中,线路图案150被延伸至基板110的一端,可包含用来与内藏控制芯片(未图示)的电路板(未图示)电连接的接合垫。 
基板110配置有感应区域120、线路图案150、接合垫等,且作为内藏控制芯片的电路板通过ACF工程被粘合的支持板,可通过类似PET、 有机玻璃(PMMA)、聚碳酸酯(PC)、聚酰亚胺(PI)、或强化玻璃、六方晶玻璃等材料来配备。特别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感应面板100为粘合在显示装置上的触摸屏时,优选是利用上述的具优秀透光率的材料。 
感应区域120包括以第1轴方向延伸的一个以上的第1电极130和与所述第1轴相交叉的以第2轴方向延伸的一个以上的第2电极140。在图1中所示出的本实施例,第1轴为横向,第2轴为竖向,且一个感应区域120包括一个第1电极130和8个第2电极140,且整个接触感应面板100共包括8个感应区域120。当然,图1中所示出的感应区域120和第1电极130、第2电极140之间的包含关系并不受限定,其可以是通过多种形态来实现感应区域。 
作为一个实例,可将一个第2电极140和其周边的第1电极130一部分区域作为一个感应区域120。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说明不同,整个接触感应面板100可总共包括64个感应区域120。即,以下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技术语“感应区域”应理解为是可判断用户的接触输入的一定的单位区域,而不是连接至控制芯片的传感信道中,或是物理性电分离的感应电极所定义的区域。 
第2电极140,其被装入有关构成包含第2电极140的感应区域120的第1电极130内所配备的空间中。参照图1,一个第1电极130共包括8个空间,其根据与延伸方向(第1轴,横向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第2轴,纵向方向)被配备,且一个空间中配置一个第2电极140。当然,第1电极130内所配备的空间的延伸方向可不受图1所限定,其可以在一个空间中配置多个第2电极140,或是也可将连接于控制芯片的相同的传感信道中的多个第2电极140装入一个空间中。 
感应区域120中所包含的第1电极130和第2电极140各自通过配置在基板110的左右外围区域的线路图案150与控制芯片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将配置在第1轴上相同位置的多个第2电极140中的至少一部 分连接至一个线路图案150中,因此,可将减少线路图案150的个数和其外围区域的宽度。同时,在为粘合在显示装置上的触摸屏时,接触感应面板100的有效显示区域中所配置的线路图案优选是由类似氧化铟锡(ITO)、氧化锌(ZnO)、氧化铟锌(IZO)、碳纳米管(CNT)等透明导电性物质来配置,使显示画面通过触摸屏向用户显示。 
当第1电极130和第2电极140被配置在基板110相同的面上时,与第1电极130和第2电极140连接的线路图案150的配置可能会出现问题。由于配置在第1轴上相同位置的一个以上的第2电极140与控制芯片的一个传感信道连接,因此,在基板110的外围区域中可能会因线路图案150的叠加而发生问题。以下,参照图2进行说明。 
图2是扩大示出如图1所示的接触感应面板的A区域的示图。首先参照图2,连接于各第2电极140的线路图案A1、A2、A3、A4各自被连接至外围区域的线路图案S8、S7、S6、S5。如上所述,接触感应面板100的有效显示区域中所配置的线路图案A1~A4与第1电极130和第2电极140相同,优选是通过类似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碳纳米管(CNT)等透明导电物质来形成。 
线路图案A1被连接至线路图案S8,由此,必须与线路图案S5~S7绝缘。因此,如图2所示出的,线路图案A1上的一部分区域涂抹有所定的绝缘物质来使线路图案S5~S7和线路图案A1绝缘。相同,由于线路图案A2~A4上的一部分区域涂抹有所定的绝缘物质,因此,无须叠加便可在控制芯片中感应第1电极130和第2电极140中发生的感应信号 
虽然图2至图3中假设了线路图案A1~A4相对线路图案S5~S8来说被配置在下面,但是,线路图案A1~A4也可相反地被配置在线路图案S5~S8的上面。 
图3是扩大示出如图1所示的接触感应面板的右侧外围区域的示图。参照图3,与图2相同,线路图案S5~S8各自连接至线路图案A1~A4。控制芯片的传感信道中,除了与第2电极140连接的线路图案S5~S8以外,还须连接与第1电极130连接的线路图案。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具备8个第1电极130,且与4个电极130连接的线路图案各自被配置在基板的左右外围区域中。由此,如图3所示出的,线路图案D2、D4、D6、D8被配置在基板110的右侧外围区域中。 
线路图案D2、D4、D6、D8比起S5~S8相对来说可配置在基板110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各线路图案D2、D4、D6、D8与线路图案S5~S8绝缘须添加另外的使用绝缘层等的工程。因此,与第2电极140连接的线路图案A1~A4及线路图案S5~S8配置后,将覆盖于其上面的绝缘层接合至整个外围区域,且其上面可配置与第1电极130连接的线路图案D2、D4、D6、D8。因此,线路图案能够以多层结构配置在基板110的外围区域中。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的的接触感应面板的示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感应面板300与图1中所示出的接触感应面板100相同,可包括基板310、一个以上的感应区域320、线路图案350等。一个以上的感应区域320中可包括第1电极330和第2电极340,且第2电极340各自被相邻的第1电极330所包围。 
以下,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第2电极被相邻的第1电极所包围”的表达应理解为是第2电极340在相同的平面上被第1电极330所包围的概念。参照图4,第2电极340各自以十字形被配置,除了与线路图案350连接的一部分棱边,剩下的棱边与第1电极330相邻。因此,根据第2电极340的多种形状,第1电极330的形状也可不同。 
同时,在图4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外围区域的线路图案被制备在另外的电路板(未图示)上。即,如图2至图3中所示出的,为了将有效显 示区域中所配置的线路图案A1~A4只与外围区域的线路图案S5~S8中任何一个连接,也可使用绝缘物质,但在此利用另外的电路板。由于将相当于图2至图3的线路图案S5~S8的电路图案预先配置在电路板上,并利用各第2电极340所连接的线路图案A1~A4和通孔(Via Hole)等来进行连接,因此可使制作工程及结构简单化。 
将相当于图2至图3的线路图案S5~S8的电路图案制备在电路板的一面,并将所述一面粘合于基板310并朝向基板310的另一边。此后,由于通过根据线路图案配备的通孔将线路图案A1~A4等和电路图案连接,因此,可将控制芯片(未图示)和第2电极340电连接。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例的接触感应面板的电极图案的示图。参照图5,根据本实施例的第2电极440以具有十字图案的2个电极上下方向被连接,且第1电极430根据第2电极440的轮廓(Outline)将第2电极440包围。 
由于是配置如图4中所示出的单一十字形的第2电极340,或如图5所示的第2电极440,因此,比起图1中所示出的一字形的第2电极140,可提高因接触输入所发生的信号灵敏度。以下,参照图6、图7、图8来进行说明。 
图6和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装置的运作原理所提供的示图。图6和图7分别显示出常规的2层结构的接触感应装置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装置中感应静电电容变化的方法。 
参照图6,在2层结构的接触感应装置中,驱动信号535a被认可的第1电极530a和控制芯片中传感感应信号的第2电极540a配置在互不相同的面上。第1电极530a和第2电极540a被配置在互不相同的层,且中间放置有基板510a,一面被露在外面的保护玻璃550a上发生因接触客体560a的输入。 
驱动信号535a被认可的第1电极530a和相邻的第2电极540a之间发生静电电容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静电电容变化通过第1电极530a和第2电极540a之间的基板510a被生成,由此各电极530a、540a之间的最短距离方向以及第2电极540a和接触客体560a之间的保护玻璃550a内部当然也生成静电电容变化。此外,比起在通基板510a的最短距离中所生成的静电电容,通过保护玻璃550a生成的静电电容因接触客体560a受到更大的影响。因此,为提高接触客体560a的识别灵敏度,优选是使保护玻璃方向所生成的静电电容较大。 
在如图6所示的2层结构中,由于第1电极530a和第2电极540a以互相面对面的形态被配置,因此,通过基板510a,最短距离方向的静电电容变化相对来说较大,由此,经保护玻璃550a内部所生成的静电电容则较小。因此,在因接触客体560a的输入所发生的静电电容变化不够充分时,接触输入判断的正确度可能会下降。 
相反,参照图7所示出的第1电极530b和第2电极540b全都配置在同一面上的1层结构,驱动信号535b被认可的第1电极530b和相邻的第2电极540b之间所发生的静电电容变化的大部分通过保护玻璃550b被生成。因此,就算因接触客体560b生成的接触面积尺寸再小,感应信号的强度也要比图6中示出的情况要大,从而可提高接触输入判断的准确度。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2电极540b被装入第1电极530b内部的空间,或是以通过第1电极530b被包围的形态,因此,比起将第1电极530b和第2电极540b单纯的平行配置,可进一步提高接触输入判断的准确度。以下,参照图8进行说明。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感应装置的运作方法的示图。参照图8,第1电极630中所定的驱动信号635被认可,且第2电极640以装入第1电极630内侧所配备的空间的形式被配置。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信号635被显示为方波(Square Wave),但是,驱动信号635并不局限于 方波形态,正铉波(Sine Wave)、三角波(Triangle Wave)等多种形态的驱动信号635也可被认可。驱动信号635具特定频率,且为减少噪音成分,驱动信号635的频率可根据装载接触感应面板的电子设备中所实行的应用程序的种类有所不同。 
在驱动信号635被认可的第1电极630和相邻的地方,因接触物体所定的接触区域660被形成,据此,第1电极630和第2电极640之间发生静电电容变化。如图6和图7中所说明的,与2层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的1层结构中,互电容变化与配置有第1电极630和第2电极640的平面基本平行地被生成。即,与图6相同,第1电极530a和第2电极540a之间不是通过基板510a形成的,而是如图7所示,互电容变化贯穿保护玻璃540b,根据与基板530b基本平行的方向被生成。 
由此,因接触区域660第1电极630和第2电极640之间所发生的互电容变化,比起2层结构相对来说更大。也就是说对于相同的接触输入控制芯片可感应的感应信号的强度更大。所以可提高接触输入判断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况下,第1电极630内侧所配备的空间中配置有第2电极640(或是根据第2电极640的轮廓,第1电极630将第2电极640包围),因此,第2电极640的轮廓中与第1电极630对应的所有部分都发生互电容(Mutual-Capacitance)变化。因此,比起第1电极630和第2电极640单纯地相邻地配置,因接触区域660的影响产生的互电容变化要更大。 
更进一步地,由于将第2电极640之间的间隔d数值性地对应于被实验性地以圆形建模接触区域660的常规直径,来制备第2电极640,因此,控制芯片获得的信号强度更高。即,将间隔d设定在接触区域660的常规直径以下时,接触区域660和2个以上的第2电极640叠加的可能性增大,相对地接触输入判断的准确性也可增大。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他接触感应装置的示图。参照图9,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感应装置700包括基板710;感应区域720,其包括配置在基板710上多个第1电极730和第2电极740;配置在各感应区域720之间的第3电极760等。判断接触输入的控制芯片780内藏在基板770中,被粘合在基板710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2电极740为2个十字形被上下安置的形态。即,第2电极740,在以第1轴方向延伸的第1电极730内侧所配备的空间中具备与第1轴相交叉的以第2轴方向延伸的直线图案,且进一步包括与该直线图案相交叉的分支(branch)形的子电极。如图8中所说明的,由于将分支形的子电极包含在第2电极740中,因此,可增大因接触物体第2电极740和第1电极730之间所发生的互电容变化。 
参照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3电极760被配置在定义的各感应区域720之间并与感应区域720平行。第3电极760可全部连接在一个传感信道中来维持定电压,优选是,可维持地平面的定电压。 
在接触感应装置700中判断一个以上的接触输入,控制芯片780对多个第1电极730各自按顺序地认可所定的驱动信号,并据此感应第2电极740中所发生的互电容变化来判断接触输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正确地判断接触输入,优选是,除了驱动信号认可的第1电极730以外,将其他的第1电极730和控制芯片780中获取感应信号的第2电极740之间所生成的互电容变化最小化。 
例如,在图9中,对配置在纵向方向最上面的第1电极730认可驱动信号,且假设从驱动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730所包围的第2电极740获取感应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驱动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730以外,其他的第1电极730,特别是纵向方向上面第2个配置的第1电极730和配置在最上面的多个第2电极740之间可发生静电电容变化。其可在接触输入判断中作为噪音成分。 
因此,为减少如上所述的噪音成分,各感应区域720之间可配置维持定电压,优选是维持地平面的定电压的第3电极760。因第3电极760,可减少驱动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730所包围的第2电极740和驱动信号没有被认可的第1电极730之间可能发生的静电电容变化。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接触感应面板的示图。参照图10,多个感应区域820以二维排列在基板810上,各感应区域820包括第1电极830和第2电极840。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说明,假设各感应区域820中分别包括一个第1电极830和第2电极840,其可根据感应区域820的定义方法有所不同。 
由于多个感应区域820以二维排列在基板810上,因此第1轴(横向方向)或第2轴(纵向方向)互相相邻。特别是,第2电极840在相当于横向方向的第1轴方向相邻的多个感应区域820中互相电连接。根据一个实施例,如图10中所示出的直角形形态的第2电极840横穿多个感应区域820地被配置。 
包含在特定感应区域820中的第1电极830与第2电极840不同,通过另外的线路850与包含在其他感应区域820中第1电极830电连接。参照图10,配置在第2轴上相同位置的感应区域820所包含的第1电极830通过线路850互相电连接。为此,与图1及图4中所示出的接触感应面板相似,一部分的线路850须配置在接触感应面板800的有效感应区域内。 
当第1电极830中所定的驱动信号被按顺序地认可,并假设接触输入感应算法用来从驱动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830和相邻的第2电极840获取感应信号时,在为不是基板810的边缘而是包含在基板810内侧的感应区域820中的第1电极830时,驱动信号通过有效感应区域中所配置的线路850被传达。因此,线路850和相邻的第2电极840之间可能发生预料之外的耦合电容变化,其在判断接触输入中可作为噪音信号。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配置第1电极830和第2电极840时,使控制芯片(未图示)获取感应信号的第2电极840和连接于第1电极830被配置在有效感应区域内的线路850互不相邻。即,如图10中所示出的,配置在有效感应区域内的线路850只相邻于第1电极830,并被放置在第2电极840和第1电极830之间进行分离。根据一个实施例,位于左侧第3列的第1电极830中驱动信号被认可时,将位于左侧第1和第2列的第1电极830以地平面的定电压来维持,从而可将通过线路850传达的驱动信号和第2电极840中间所发生的耦合电容变化最小化。其中,线路850与位于第3列的第1电极830相连接。 
第1电极830和第2电极840之间生成耦合电容变化,并与接触输入所形成的接触区域的宽度成比例。当相同宽度的接触区域被形成时,第2电极840可包含所定的第3电极来最大极限地增大耦合电容变化来提高灵敏度。以下,在图11中进行说明。 
参照图11,一个感应区域820内包括第1电极830和第2电极840,并以和第2电极840的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配备分支形的第3电极。第1电极830具备与第3电极的个数相同的凹陷部,使其具有可与第3电极相对应的宽面积。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假设了每一个第1电极830具有2个第3电极,但如图8和图9中所说明的,可增加第3电极的个数从而可提高感应信号的强度。 
如上所示,本实用新型虽然已参照优选的实施例和附图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述的特定的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具备通常知识的人均可以从此记载中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此外,可从附图中容易地类推出的事项,其就算没有被记载在详细说明中,也作为本实用新型所包含的内容,多种变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或展望,不可作为个别理解。 

Claims (27)

1.一种接触感应面板,包括: 
基板;和 
配备在所述基板上的一个以上的感应区域,且 
其中,所述感应区域包括以第1轴方向延伸的一个以上的第1电极和与所述第1轴相交叉的以第2轴方向延伸的一个以上的第2电极,且 
所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包括在互不相同的感应区域中,并与配置在第1轴上相同位置的其他第2电极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包含在各所述感应区域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被配置在所述基板的相同的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第2电极,各自被装入相邻的所述第1电极内所配备的一个以上的空间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第1电极内所配备的空间,其沿所述第2轴被配备在所述第1电极的内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第1电极内所配备的空间,其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对应所述第1轴及所述第2轴方向的十字图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进一步包括: 
多个线路图案,其连接至各所述第1电极和第2电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线路图案,包括: 
第1线路图案,其配置在对应于所述感应区域的轮廓的所述基板的边框区域;和 
第2线路图案,其横穿所述感应区域,将所述第1线路图案和所述第2电极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第1线路图案,被制备在所定的电路板上并粘合至所述基板,且 
所述第1线路图案,通过配备在所述电路板上的通孔与所述第2线路图案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第2线路图案,在所述边框区域中通过所定的绝缘层与一部分的第1线路图案电分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包括: 
第3电极,其配置在所述一个以上的感应区域每一个之间,且 
所述第3电极以和所述感应区域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第3电极被连接至定电压。 
12.一种接触感应装置,所述接触感应装置包括: 
驱动信号被认可的多个第1电极; 
配置在与所述第1电极相同的层中的多个第2电极;和 
判断所述一个以上的接触输入的控制芯片,且 
其中,所述多个第2电极各自被相邻的第1电极所包围,且 
所述控制芯片基于所述第2电极和所述驱动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之间所生成的互电容变化,来判断所述一个以上的接触输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感应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芯片,对所述多个第1电极的每一个按顺序地认可驱动信号,且 
除所述驱动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以外,对剩余的第1电极认可定电压。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感应装置,进一步包括: 
配置在所述多个第1电极之间的第3电极,且 
所述第3电极被连接至定电压。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感应装置,其中,所述第3电极以和所述第1电极相同的方向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触感应装置,其中,所述第3电极被连接至地平面的定电压。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感应装置,其中,由相同的第1电极所包围的所述第2电极被配置在第1轴上的相同的位置上。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感应装置,其中,由相同的第1电极所包围的所述第2电极根据第2轴按一定的间隔被分开配置。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触感应装置,其中,被配置在所述第2轴上相同位置的所述第2电极被电连接至所述控制芯片的一个传感信道中。 
20.一种接触感应面板,包括: 
在基板的有效感应区域中以二维排列的多个单位感应区域, 
其中,所述单位感应区域包括一个以上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且 
所述第1电极中的至少一部分经所述有效感应区域内所配备的线路,与配备在第1轴上相同位置的其他第1电极电连接,且 
所述有效感应区域内所配备的线路只相邻于所述第1电极。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有效感应区域内所配备的线路,在与所述第1轴相交叉的第2轴方向与所述第1电极相邻。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第2电极,横穿所述有效感应区域与配备在所述第2轴上相同位置的其他单位感应区域中所包含的第2电极相连接。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第2电极中的一部分往所述第2轴方向的两侧与一个以上的第1电极相邻。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其中,所述第2电极中的一部分往所述第2轴方向的一侧与一个以上的第1电极相邻。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进一步包括: 
与所述第2电极相交叉的多个第3电极。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接触感应面板,包括: 
电路单元,其认可所述第1电极中所定的电信号,并从与所述电信号被认可的第1电极相邻的第2电极获取感应信号。 
2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11及权利要求20至25中任何一项的控制芯片,其判断接触感应面板中被认可的接触输入。 
CN2011900004163U 2010-03-30 2011-03-23 接触感应面板、接触感应装置及控制芯片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495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028237 2010-03-30
KR20100028237 2010-03-30
KR20100035338 2010-04-16
KR10-2010-0035338 2010-04-16
KR1020100110883A KR101735297B1 (ko) 2010-03-30 2010-11-09 접촉 감지 패널 및 접촉 감지 장치
KR10-2010-0110883 2010-11-09
PCT/KR2011/001981 WO2011122782A2 (ko) 2010-03-30 2011-03-23 접촉 감지 패널 및 접촉 감지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49510U true CN203149510U (zh) 2013-08-21

Family

ID=45026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90000416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49510U (zh) 2010-03-30 2011-03-23 接触感应面板、接触感应装置及控制芯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21296A1 (zh)
EP (1) EP2555091A4 (zh)
KR (1) KR101735297B1 (zh)
CN (1) CN203149510U (zh)
WO (1) WO2011122782A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4453A (zh) * 2013-02-07 2014-08-13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输入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142753A (zh) * 2013-10-30 2014-11-12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CN104461207A (zh) * 2014-12-31 2015-03-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单层电容式触摸屏以及触摸显示装置
CN111625127A (zh) * 2020-05-11 2020-09-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触控基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66491B2 (en) 2011-02-24 2014-10-21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Tail effect correction for SLIM pattern touch panels
WO2012128893A1 (en) * 2011-02-24 2012-09-27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ingle layer touch sensor
KR101303635B1 (ko) * 2011-05-26 2013-09-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윈도우
WO2013127051A1 (zh) * 2012-02-27 2013-09-06 Tsai Hsiung-Kuang 显示装置及其触摸感测方法
TW201337694A (zh) * 2012-03-13 2013-09-16 Raydium Semiconductor Corp 位於觸控感測元件上的電極單元
WO2013176518A1 (ko) * 2012-05-25 2013-11-28 크루셜텍 주식회사 복수의 센서패드가 배치된 센서 패턴 서브 그룹을 포함하는 정전식 터치 감지 장치
KR101444118B1 (ko) * 2012-05-29 2014-09-26 주식회사 아이피시티 개선된 원 레이어 정전식 터치 패널
CN103513830B (zh) * 2012-06-19 2016-08-10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摸屏及单层电极阵列
CN103543863A (zh) * 2012-07-16 2014-01-29 林志忠 触控单元
CN103576950B (zh) * 2012-07-24 2016-08-24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KR101956095B1 (ko) * 2012-08-21 2019-03-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CN102955633B (zh) * 2012-08-29 2017-05-31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层多点电容触摸屏
CN102855041B (zh) * 2012-08-29 2016-01-13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层多点电容触摸屏
CN103164091A (zh) * 2012-08-31 2013-06-19 敦泰科技有限公司 单层电极互电容触摸屏
KR101463051B1 (ko) * 2012-09-26 2014-11-18 주식회사 지니틱스 전도체 패턴, 터치패널 모듈, 및 전자장치
KR101463052B1 (ko) * 2012-09-26 2014-11-18 주식회사 지니틱스 전도체 패턴, 터치패널 모듈, 및 전자장치
KR102085727B1 (ko) * 2013-03-12 2020-03-09 주식회사 실리콘웍스 터치 패널
KR101285428B1 (ko) * 2013-03-19 2013-07-12 주식회사 제이앤티에스 원레이어 정전용량 터치스크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044476B1 (ko) 2013-05-02 2019-1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터치 센싱 컨트롤러 및 터치 센싱 시스템
KR101448102B1 (ko) * 2013-05-15 2014-10-10 (주)멜파스 절연층 없이 감지 패턴을 이용한 터치 센싱 장치 및 터치 센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1448094B1 (ko) * 2013-05-15 2014-10-13 (주)멜파스 단층 감지 패턴을 이용한 터치 센싱 장치 및 터치 센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3399681B (zh) * 2013-08-13 2016-08-1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单层电容触控单元及电容式触摸屏
KR102131177B1 (ko) * 2013-09-27 2020-07-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5874410B (zh) * 2013-09-27 2018-11-1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触摸窗和包含该触摸窗的显示设备
KR102131192B1 (ko) * 2013-09-30 2020-07-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083276B (zh) * 2013-10-04 2023-05-23 矽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与其信号侦测方法
KR20150072467A (ko) * 2013-12-19 2015-06-30 주성엔지니어링(주) 터치패널 제조 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4777926B (zh) * 2014-01-15 2018-01-23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GB2522875A (en) * 2014-02-07 2015-08-12 Touchnetix Ltd Touch sensors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s
CN103942534B (zh) * 2014-03-26 2017-08-25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CN104951128B (zh) * 2014-03-31 2019-10-1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具有用于感测图案的交叉结构的触摸面板
EP3126938B1 (en) 2014-03-31 2021-07-07 LG Innotek Co., Ltd. Touch panel for improving cross structure of sensing pattern
KR102187787B1 (ko) * 2014-05-27 2020-12-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US9658726B2 (en) 2014-07-10 2017-05-23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ingle layer sensor pattern
KR102179499B1 (ko) 2014-11-26 2020-11-16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KR102516797B1 (ko) * 2015-02-05 2023-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극 배치 방법과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US10585480B1 (en) 2016-05-10 2020-03-10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 input device having a haptic engine
CN106249979B (zh) * 2016-08-31 2019-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1054932B2 (en) 2017-09-06 2021-07-06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touch sensor, force sensor, and haptic actuator in an integrated module
US10936071B2 (en) 2018-08-30 2021-03-02 Apple Inc.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aptic rotatable input
US10966007B1 (en) 2018-09-25 2021-03-30 Apple Inc. Haptic output system
KR20200145911A (ko) 2019-06-20 2020-12-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력 감지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024135B1 (en) 2020-06-17 2021-06-01 Apple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haptic button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29935B2 (en) * 2003-06-02 2006-10-31 Synaptics Incorporated Sensor patterns for a capacitive sensing apparatus
US7580030B2 (en) * 2003-06-13 2009-08-25 Semtech Corporation Sensor for capacitive touch pad pointing device
DK1779222T3 (da) * 2004-07-06 2016-08-15 Maricare Oy Sensor product for electric field sensing
TW200805128A (en) * 2006-05-05 2008-01-16 Harald Philipp Touch screen element
KR20080047902A (ko) * 2006-11-27 2008-05-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KR100885730B1 (ko) * 2007-03-05 2009-02-26 (주)멜파스 단순한 적층 구조를 갖는 접촉위치 감지 패널
JP4945345B2 (ja) * 2007-07-03 2012-06-0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KR101237640B1 (ko) * 2008-01-29 2013-02-27 (주)멜파스 기생 캐패시턴스 방지 구조를 구비한 터치스크린 장치
US8576193B2 (en) * 2008-04-25 2013-11-05 Apple Inc. Brick layout and stackup for a touch screen
US8629841B2 (en) * 2008-04-30 2014-01-14 Apple Inc. Multi-touch sensor patterns and stack-ups
US8508495B2 (en) * 2008-07-03 2013-08-13 Apple Inc. Display with dual-function capacitive elements
US20100059294A1 (en) * 2008-09-08 2010-03-11 Apple Inc. Bandwidth enhancement for a touch sensor panel
KR20100032283A (ko) * 2009-04-20 2010-03-25 남동식 단층형 터치 패널 센서
US8581879B2 (en) * 2010-01-21 2013-11-12 Apple Inc. Negative pixel compensation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4453A (zh) * 2013-02-07 2014-08-13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输入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3984453B (zh) * 2013-02-07 2017-03-0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输入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142753A (zh) * 2013-10-30 2014-11-12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CN104461207A (zh) * 2014-12-31 2015-03-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单层电容式触摸屏以及触摸显示装置
WO2016106840A1 (zh) * 2014-12-31 2016-07-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单层电容式触摸屏以及触摸显示装置
CN111625127A (zh) * 2020-05-11 2020-09-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触控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21296A1 (en) 2013-01-24
EP2555091A2 (en) 2013-02-06
WO2011122782A2 (ko) 2011-10-06
EP2555091A4 (en) 2016-08-31
KR101735297B1 (ko) 2017-05-16
WO2011122782A3 (ko) 2012-03-08
KR20110109788A (ko) 201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49510U (zh) 接触感应面板、接触感应装置及控制芯片
JP7023904B2 (ja) タッチセンサを含む表示装置
CN105045440B (zh) 触摸传感器集成型显示装置
CN104951124B (zh) 触摸检测方法及执行其的触摸检测器
CN103870056B (zh) 触摸传感器集成式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45959B (zh)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TWI436256B (zh) Mutual capacitive touchpad and modular mutual capacitive touchpad
CN103488327B (zh) 触摸传感器集成式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JP5443251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530849B (zh) 電容式觸碰面板的佈局結構
EP2538313A1 (en) Touch sensor panel
CN205507727U (zh) 一种触摸传感器、触摸显示面板及触摸显示装置
CN103870084A (zh) 触摸传感器集成型显示装置
WO2017049856A1 (zh) 电磁电容触摸屏
CN105446512A (zh) 触控电极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面板
CN103631413A (zh)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4111762A (zh) 具有高密度大型特征设计的触摸传感器
CN205334402U (zh) 一种压力感测输入装置
CN103902132A (zh) 一种电感式触摸屏、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246384A (zh) 触摸面板
CN205068353U (zh) 三维触控总成
CN206115404U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04571666A (zh)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电极结构
CN205318344U (zh)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
CN204102101U (zh) 触控电极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