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42332U - 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42332U
CN203142332U CN 201320103761 CN201320103761U CN203142332U CN 203142332 U CN203142332 U CN 203142332U CN 201320103761 CN201320103761 CN 201320103761 CN 201320103761 U CN201320103761 U CN 201320103761U CN 203142332 U CN203142332 U CN 203142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trailing arm
automobile
torsion beam
intern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10376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明卓
张立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10376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423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42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4233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其中,汽车后扭力梁包括横梁以及分别连接于横梁两端的第一纵臂与第二纵臂,第一纵臂的一端与第二纵臂的一端均连接有弹簧盘和衬套,横梁的横截面为“U”形,横梁的横截面的开口方向面向第一纵臂的一端与第二纵臂的一端的指向方向。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汽车后扭力梁。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结构简单、制造工序较少,整体的焊接变形稳定性较好;在汽车转向时,汽车后扭力梁能克服车身侧倾,发挥横向稳定杆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因为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安全性得到加强,在保持车辆操控性能最优的前提下,减轻重量并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行驶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后扭力梁是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主要作用是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以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后扭力梁本身可起到横向稳定杆的作用,提高车辆侧倾刚度。传统结构的扭力梁由横梁、纵臂、稳定杆、弹簧座、减振器座、轮边安装座、安装套管七个主要部分组成。
传统结构的扭力梁各组成部件均为钣金冲压成型,横梁扭转刚度相对较小,因此需要增加一稳定杆提高其扭转刚性,这样致使其结构复杂,制造工序较多,整体的焊接变形稳定性较差,更重要的是其由于横梁两端成开口结构,其与纵臂搭接的焊缝不能形成封闭结构,扭力梁工作时其焊缝处的受力不均匀,焊缝附近会出现应力集中,容易产生疲劳破坏,由此威胁车辆的正常行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扭转刚度较大的,结构简单、制造工序较少的,整体的焊接变形稳定性较好的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包括横梁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两端的第一纵臂与第二纵臂,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与第二纵臂的一端均连接有弹簧盘和衬套,所述横梁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横梁的横截面的开口方向面向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臂的一端的指向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其中,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下方的第二板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的延伸方向均相同,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纵臂、第二纵臂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其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均为管体挤压形成,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均包括内层、外层,所述连接板体的内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层、所述第二板体的内层连接,所述连接板体的外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层、所述第二板体的外层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内层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层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内层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外层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其中,所述第一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上表面和第二纵臂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下表面和第二纵臂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侧面和所述第二纵臂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其中,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轮边支架,所述第二纵臂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二轮边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包括汽车后扭力梁,所述汽车后扭力梁包括横梁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两端的第一纵臂与第二纵臂,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与第二纵臂的一端均连接有弹簧盘和衬套,所述横梁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横梁的横截面的开口方向面向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臂的一端的指向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其中,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下方的第二板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的延伸方向均相同,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纵臂、第二纵臂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其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均为管体挤压形成,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均包括内层、外层,所述连接板体的内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层、所述第二板体的内层连接,所述连接板体的外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层、所述第二板体的外层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内层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层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内层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外层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其中,所述第一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上表面和第二纵臂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下表面和第二纵臂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侧面和所述第二纵臂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其中,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轮边支架,所述第二纵臂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二轮边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的横梁的横截面为“U”形,这样使后扭力梁整体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无需另外装配横向稳定杆,因而结构简单、制造工序较少,整体的焊接变形稳定性较好;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安装于汽车上以后,在汽车转向时,汽车后扭力梁能克服车身侧倾,发挥横向稳定杆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因为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安全性得到加强,在保持车辆操控性能最优的前提下,减轻重量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横梁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的结构示意图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包括横梁1以及分别连接于横梁1两端的第一纵臂2与第二纵臂3,第一纵臂2的一端与第二纵臂3的一端均连接有弹簧盘4和衬套5,横梁1的横截面为“U”形,横梁1的横截面的开口方向面向第一纵臂2的一端与第二纵臂3的一端的指向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的横梁的横截面为“U”形,这样使后扭力梁整体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无需另外装配横向稳定杆,因而结构简单、制造工序较少,整体的焊接变形稳定性较好;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安装于汽车上以后,在汽车转向时,汽车后扭力梁能克服车身侧倾,发挥横向稳定杆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其中,横梁1包括第一板体11、位于第一板体11下方的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的连接板体13,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体13的延伸方向均相同,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体13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纵臂2、第二纵臂3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其中,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体13均为管体挤压形成,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体13均包括内层21、外层22,连接板体13的内层分别与第一板体11的内层、第二板体12的内层连接,连接板体13的外层分别与第一板体11的外层、第二板体12的外层连接,第一板体11的内层与第一板体11的外层连接,第二板体12的内层与第二板体12的外层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的横梁采用高强度钢并采用中空管成型制作,兼顾了汽车后悬架的轻量化要求和高强度要求,使整个汽车后悬架总成更轻便,同时提高汽车后扭力梁的整体刚性。
结合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其中,第一板体11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纵臂2的上表面41和第二纵臂3的上表面31,第二板体12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纵臂2的下表面42和第二纵臂3的下表面32,连接板体13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纵臂2的侧面和第二纵臂3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其中,第一纵臂2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轮边支架51,第二纵臂3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二轮边支架52。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的衬套用于与车身连接,衬套为各向异性的橡胶衬套,在车辆转弯时,衬套产生变形实现其校正功能,从而使车辆拥有良好的操稳性和乘坐舒适性,在保持耐久性与车辆操控性能最优的前提下,减轻重量并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包括横梁1以及分别连接于横梁1两端的第一纵臂2与第二纵臂3,第一纵臂2的一端与第二纵臂3的一端均连接有弹簧盘4和衬套5,横梁1的横截面为“U”形,横梁1的横截面的开口方向面向第一纵臂2的一端与第二纵臂3的一端的指向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其中,横梁1包括第一板体11、位于第一板体11下方的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的连接板体13,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体13的延伸方向均相同,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体13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纵臂2、第二纵臂3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其中,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体13均为管体挤压形成,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体13均包括内层21、外层22,连接板体13的内层分别与第一板体11的内层、第二板体12的内层连接,连接板体13的外层分别与第一板体11的外层、第二板体12的外层连接,第一板体11的内层与第一板体11的外层连接,第二板体12的内层与第二板体12的外层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其中,第一板体11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纵臂2的上表面41和第二纵臂3的上表面31,第二板体12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纵臂2的下表面42和第二纵臂3的下表面32,连接板体13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纵臂2的侧面和第二纵臂3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其中,第一纵臂2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轮边支架51,第二纵臂3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二轮边支架52。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因为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扭力梁,安全性得到加强,同时拥有良好的操稳性和乘坐舒适性,在保持车辆操控性能最优的前提下,减轻重量并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扭力梁,包括横梁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两端的第一纵臂与第二纵臂,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与第二纵臂的一端均连接有弹簧盘和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横梁的横截面的开口方向面向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臂的一端的指向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下方的第二板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的延伸方向均相同,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纵臂、第二纵臂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均为管体挤压形成,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均包括内层、外层,所述连接板体的内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层、所述第二板体的内层连接,所述连接板体的外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层、所述第二板体的外层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内层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层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内层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外层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上表面和第二纵臂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下表面和第二纵臂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侧面和所述第二纵臂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轮边支架,所述第二纵臂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二轮边支架。
6.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后扭力梁,所述汽车后扭力梁包括横梁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两端的第一纵臂与第二纵臂,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与第二纵臂的一端均连接有弹簧盘和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横梁的横截面的开口方向面向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臂的一端的指向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下方的第二板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的延伸方向均相同,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纵臂、第二纵臂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均为管体挤压形成,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以及所述连接板体均包括内层、外层,所述连接板体的内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层、所述第二板体的内层连接,所述连接板体的外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层、所述第二板体的外层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内层与所述第一板体的外层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内层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外层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上表面和第二纵臂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下表面和第二纵臂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板体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侧面和所述第二纵臂的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臂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轮边支架,所述第二纵臂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二轮边支架。
CN 201320103761 2013-03-07 2013-03-07 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142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03761 CN203142332U (zh) 2013-03-07 2013-03-07 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03761 CN203142332U (zh) 2013-03-07 2013-03-07 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42332U true CN203142332U (zh) 2013-08-21

Family

ID=48969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10376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142332U (zh) 2013-03-07 2013-03-07 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4233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8209A (zh) * 2014-02-21 2014-05-2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及其加工工艺
CN111361375A (zh) * 2020-03-24 2020-07-03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扭力梁后桥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8209A (zh) * 2014-02-21 2014-05-2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汽车的后扭力梁总成及其加工工艺
CN111361375A (zh) * 2020-03-24 2020-07-03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扭力梁后桥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99470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リンク形成方法
JP2011246047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0293810A (zh) 一种具有主动转向功能的扭力梁后悬架
CN202448702U (zh) 一种汽车后扭力梁
CN102529635A (zh) 一种汽车后扭力梁
WO2014129046A1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構造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01254064Y (zh) 经济型乘用车两驱后悬架
CN203142332U (zh) 汽车后扭力梁以及汽车
CN102729756A (zh) 一种后驱越野车辆的后悬架系统
JP5240714B2 (ja) ブッシュ用インシュレータ
CN102556158A (zh) 一种用于空间多连杆直线导引式悬架的转向节
CN101480985A (zh) 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
CN105857399A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结构
CN201217449Y (zh) 一种汽车前梁
CN210707612U (zh) 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
CN201824797U (zh) 一种扭转梁式后轴
KR102355200B1 (ko) 자동차의 후방 구조물
JP2009051380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09666764U (zh) 扭力梁悬架及汽车
CN202911493U (zh) 扭转梁后悬架
CN109177671B (zh) 多连杆式后悬架的制造方法、多连杆式后悬架及车辆
CN101456343B (zh) 无横向稳定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
JP5809867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06012259U (zh) 一种后扭力梁总成
JP4370518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AIC MOTO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12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11

Address after: 101300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Shun Road, No. 25, room 5, 106

Patentee after: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Beijing City Renhe Town Shunyi District Shuanghe Street No. 99

Patentee before: BAIC MOTOR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