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75551U -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75551U
CN202975551U CN 201220730590 CN201220730590U CN202975551U CN 202975551 U CN202975551 U CN 202975551U CN 201220730590 CN201220730590 CN 201220730590 CN 201220730590 U CN201220730590 U CN 201220730590U CN 202975551 U CN202975551 U CN 202975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wire
grid
data
array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73059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睿
姜文博
薛海林
陈小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73059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755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75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7555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基板单位面积设置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的数量。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基板、形成在所述基板外围区域的外围电路,外围电路包括多条栅极引线,每一条栅极引线的一端与显示区域的每一条栅极扫描线相连,另一端与栅极驱动芯片相连,每一条栅极引线包括电性相连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一端与栅极扫描线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部分引线的一端电性相连,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另一端与栅极驱动芯片相连;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位于不同层。

Description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显示技术领域,如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或有机发光显示技术领域,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的显示面板上都会设置各种各样的引线,将像素与驱动电路、电源等连接。
以液晶显示器为例,TFT阵列基板显示区域的栅极扫描线和数据信号线需要通过引线与驱动TFT的栅极或源极的芯片连接,与栅极扫描线相连的引线为栅极引线,与源极相连的引线为数据引线;栅极引线和/或数据引线设置在阵列基板的外围区域。
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的布线至少包括单层布线和双层布线两种方式,随着显示装置分辨率越来越高,栅极扫描线和数据信号线数量增多,在要求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前提下,栅极引线和数据引线的布线几乎都采用双层或多层布线的方式。但是每一层上的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的数量较多,相邻两条栅极引线之间的距离较近,容易短路,也容易引起信号之间的串扰。
以栅极引线为例,参见图1为现有技术栅极引线双层布线的阵列基板的截面图,包括:位于基板10上的多条同层设置的第一栅线引线20以及位于第一栅极引线20上方与第一栅极引线20通过绝缘层30相绝缘的多条同层设置的第二栅极引线40。图2为图1所示阵列基板的俯视图,第一栅线引线20由同一种材料制作而成,第二栅极引线40由同一种材料制作而成。也就是说,第一栅极引线和第二栅极引线不在同一层。可以相对提高单位面积设置栅极引线的数量,但是对于高分辨率的显示装置,在保证相邻栅极引线之间不引起短路的前提下,还需要尽可能减小栅极引线布线所占的基板的面积,以保证显示装置较高的透过率。但是现有栅极引线无论是单层布线还是双层布线的方式,每一层相邻的栅极引线距离较近,容易短路。数据引线也是同样的道理。
另外,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栅极引线20和第二栅极引线40位于不同层,当第一栅极引线20和第二栅极引线40制作材料不同时,第一栅极引线20和第二栅极引线4的电阻不同,相邻的第一栅极引线20和第二栅极引线40之间的电阻也就不同,导致显示区域与该相邻的第一栅极引线20和第二栅极引线40相连的两行相邻的栅极扫描线的像素信号有很大差异,显示装置会出现类型为H-line的不良现象。尤其是,第一栅极引线和第二栅极引线的线宽有较大差异时,这种H-line的不良现象更加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单位面积基板上设置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的数量,提高显示装置的透过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包括基板、形成在所述基板外围区域的外围电路,所述外围电路包括多条栅极引线,每一条栅极引线的一端与显示区域的每一条栅极扫描线相连,另一端与栅极驱动芯片相连,每一条栅极引线包括电性相连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一端与栅极扫描线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部分引线的一端电性相连,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另一端与栅极驱动芯片相连;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属于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通过过孔相连。
较佳地,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的数据信号线;
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或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
位于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与所述栅极扫描线同层设置,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引线和第一部分引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
较佳地,属于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长度相等。
较佳地,属于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引线部分和第二引线部分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位于一条直线上。
较佳地,属于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阵列基板,包括基板、形成在所述基板外围区域的外围电路,所述外围电路包括多条数据引线,每一条数据引线的一端与显示区域的每一条数据信号线相连,另一端与源极驱动芯片相连,每一条数据引线包括电性相连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一端与数据线号线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部分引线的一端电性相连,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另一端与源极驱动芯片相连;任意相邻的两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相邻的两条数据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一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属于同一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通过过孔相连。
较佳地,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的栅极扫描线;
任意相邻的两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或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
位于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与所述栅极扫描线同层设置,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引线和第一部分引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
较佳地,属于同一条数据引线的第一引线部分和第二引线部分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位于一条直线上。
较佳地,属于同一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至少一种阵列基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包括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分为两部分,为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设置在不同层通过绝缘层隔开,属于同一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位于不同层;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不同层,任意一条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位于不同层。这样,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在保证相绝缘的前提下,可以设置的条数更多。提高了单位面积基板上栅极引线的设置数目,无需占用更多的外围区域就可以设置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显示装置更多的区域用作显示区域,提高显示装置的透过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阵列基板外围电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阵列基板的外围电路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以及外围电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阵列基板上的外围电路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外围电路在A-A’向的截面图;
图6为图4所示的外围电路在B-B’向的截面图;
图7为图4所示的外围电路在C-C’向的截面图;
图8为外围电路中在绝缘层下方的栅极引线结构示意图;
图9为外围电路中在绝缘层上方的栅极引线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以及二者对应的覆盖区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单位面积基板上设置栅极引线和数据引线的数量,提高显示装置的透过率。
下面通过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附图中各结构或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下面首先介绍外围电路在阵列基板上的位置,且与阵列基板的连接关系。
首先说明包括栅极引线的外围电路。
参见图3,阵列基板包括基板1、位于基板1上的显示区域(也即A-A区域)以及位于基板1上的外围区域(显示区域之外的非显示区域),外围区域包括:阵列基板的外围电路3,阵列基板还包括与外围电路3相连的栅极驱动芯片(IC)。
外围电路3中包括栅极引线31,每一栅极引线31的一端与A-A区内的一条栅极扫描线相连,另一端与IC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围电路中的任意一条栅极引线包括电性相连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图3中未体现出);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一端与栅极扫描线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部分引线的一端电性相连,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另一端与栅极驱动芯片相连;第奇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偶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同一层;第奇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和第偶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同一层,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位于不同层。
参见图4,为图3中的外围电路放大示意图,包括栅极引线31。由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栅极引线较长且较密集,相邻的数条栅极引线之间几乎接近平行,图4中所示的相邻的五条栅极引线31相互平行或接近平行。
如图4,栅极引线31包括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位于不同层(图4中未体现),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为一条直线,当然也可以不在一条直线,只要保证最终相连即可。
如图5为图4所示的外围电路在A-A’向的截面图。仅包括与栅极扫描线相连的第一部分引线311,相邻的第一部分引线311位于不同层,且从左向右,第奇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311位于绝缘层2之上,第偶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311位于绝缘层2之下。
如图6为图4所示的外围电路在B-B’向的截面图。仅包括与IC相连的第二部分引线312,相邻的第二部分引线312位于不同层,且从左向右,第奇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312位于绝缘层2之下,第偶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312位于绝缘层2之上。
图7为图4所示的外围电路在C-C’向的截面图,该图7用以说明每一条栅极引线中的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的连接关系。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通过过孔连接,一起构成了一条完成的栅极引线。
参见图8为图5和图6所示的位于绝缘层2之下的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
图9为图5和图6所示的位于绝缘层2之上的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
可以看到,图8或图9所示的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每一部分均属于不同的栅极引线,只有将图8所示的栅极引线和图9所示的栅极引线设置在上下相对应的两层,且相应的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通过过孔连接方可实现多条完整的栅极引线。
图8或图9所示的栅极引线可知,位于同一层的相邻的栅极引线之间的距离较大,位于不同层的相邻两条栅极引线距离较短但是通过绝缘层保持绝缘,不会短路。并且,还可以将同一层的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做的更近一些,这样,栅极引线在保证相绝缘的前提下,可以设置的条数更多。提高了基板单位面积上栅极引线的设置条数,无需占用更多的外围区域就可以设置更多条栅极引线,显示装置更多的区域用作显示区域,提高显示装置的透过率。
较佳地,为了使得过孔位于每一栅极引线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栅极引线沿两端对折后的中间位置),便于后续统一形成多个过孔,所述每一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长度相等或相近。
较佳地,为了简化工艺流程,如图8所示的位于绝缘层2之下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材料相同,也就是采用同一种材料或在同一次制图工艺中制作而成;以及
如图9所示的位于绝缘层2之上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材料相同,也就是采用同一种材料或在同一次制图工艺中制作而成。
较佳地,位于绝缘层2之下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与显示区域的栅极扫描线同层设置,位于绝缘层2之上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与显示区域的数据线号线同层设置。
相比较现有单层设置的外围电路,本实用新型第奇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偶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与阵列基板显示区域的栅极扫描线同层设置,第奇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和第偶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与阵列基板显示区域的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
同层设置的栅极扫描线与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由同一种材料制作而成。同层设置的数据信号线与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由同一种材料制作而成。
位于绝缘层2之下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可以由铜、钼、铝、镉、钨、钛、铊中之一制作而成或者由铜、钼、铝、镉、钨、钛、铊中多种金属构成的合金制作而成。
位于绝缘层2之上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可以由铜、钼、铝、镉、钨、钛、铊中之一制作而成或者由铜、钼、铝、镉、钨、钛、铊中多种金属构成的合金制作而成。
位于绝缘层2之下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制作材料与位于绝缘层2之上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制作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位于绝缘层2之下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和位于绝缘层2之上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由相同的材料制作而成时,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电阻相同,不会引起显示装置因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电阻值不相等或差异较大引起的H-Line不良的现象。
当位于绝缘层2之下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和位于绝缘层2之上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由不相同的材料制作而成时,为了使得相邻两条栅极引线的电阻值相等或近似相等,每一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长度相等或近似相等。由于相邻两条栅极引线的长度近似相等,因此,当第一部分引线的电阻值为aΩ,第二部分引线的电阻值为bΩ,则属于同一栅极引线的电阻值为a+b(Ω),相邻栅极引线的电阻值也为a+b(Ω)。因此,可以避免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电阻值不相等或差异较大引起的H-Line不良的现象。
上述属于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整体属于一条直线。也就是说,每一条栅极引线,与栅极扫描线同层设置的第一部分引线和与数据信号线号线同层设置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及
与栅极扫描线同层设置的第二部分引线和与数据信号线号线同层设置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也可以不在一条直线上,有一定的错位,位于同一层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整体向左或向右偏移一定的距离,但是偏移的距离最好不超过一条栅极引线的宽度。
当与栅极扫描线同层设置的第二部分引线和与数据信号线号线同层设置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时,每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如图10所示,为一条栅极引线31,包括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以及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在垂直方向的投影的重叠区域5,该重叠区域5可以很方便地使得第一部分引线311和第二部分引线312电性相连,无需再次制作连接线连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在制作完所述绝缘层之后,在绝缘层上制作过孔,过孔的投影区域落在绝缘层下的第二部分引线312或第一部分引线311上,绝缘层上的第二部分引线312或第一部分引线311制作在过孔上,位于绝缘层上方和下方的第二部分引线312和第一部分引线311自然电性相连。
数据引线的设置方式与栅极引线的设置方式类似,任一数据引线分为电性相连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设置于不同层,相邻的两条数据引线中相邻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不同层,相邻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不同层。
第一部分引线与数据线号线相连,第二部分引线与源极驱动芯片相连。
其余的设置方式与栅极引线的设置方式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位于每一层的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一整根引线在一次制作工艺中完成的情况进行的改进。具体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制作更多层结构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阵列基板,也就是说包括上述外围电路。
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面板、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LED面板、OLED显示器、OLED电视或电子纸等显示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包括栅极引线和/或数据引线,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分为两部分,为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设置在不同层通过绝缘层隔开,且第奇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偶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同一层;第奇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和第偶数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同一层,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位于不同层。这样,栅极引线在保证相绝缘的前提下,可以设置的条数更多。提高了单位面积基板上栅极引线的设置数目,无需占用更多的外围区域就可以设置栅极引线或数据引线,显示装置更多的区域用作显示区域,提高显示装置的透过率。当位于绝缘层之下的栅极引线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和位于绝缘层之上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由相同的材料制作而成时,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电阻相同,不会引起显示装置因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电阻值不相等或差异较大引起的H-Line不良的现象。当位于绝缘层之下的所有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和位于绝缘层之上的所有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由不相同的材料制作而成时,每一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长度相等或近似相等。相邻的栅极引线的电阻值为近似相等,可以避免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电阻值不相等或差异较大引起的H-Line不良的现象。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阵列基板,包括基板、形成在所述基板外围区域的外围电路,所述外围电路包括多条栅极引线,每一条栅极引线的一端与显示区域的每一条栅极扫描线相连,另一端与栅极驱动芯片相连,其特征在于,每一条栅极引线包括电性相连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一端与栅极扫描线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部分引线的一端电性相连,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另一端与栅极驱动芯片相连;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属于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通过过孔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的数据信号线;
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或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
位于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与所述栅极扫描线同层设置,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引线和第一部分引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属于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长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属于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引线部分和第二引线部分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位于一条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属于同一条栅极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
6.一种阵列基板,包括基板、形成在所述基板外围区域的外围电路,所述外围电路包括多条数据引线,每一条数据引线的一端与显示区域的每一条数据信号线相连,另一端与源极驱动芯片相连,其特征在于,每一条数据引线包括电性相连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所述第一部分引线的一端与数据线号线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部分引线的一端电性相连,所述第二部分引线的另一端与源极驱动芯片相连;任意相邻的两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相邻的两条数据引线的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任意一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不同层,属于同一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通过过孔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的栅极扫描线;
任意相邻的两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或第二部分引线位于相绝缘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
位于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与所述栅极扫描线同层设置,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引线和第一部分引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属于同一条数据引线的第一引线部分和第二引线部分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位于一条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属于同一条数据引线的第一部分引线和第二部分引线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权项和/或权利要求6-9任一权项所述的阵列基板。
CN 201220730590 2012-12-26 2012-12-26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755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30590 CN202975551U (zh) 2012-12-26 2012-12-26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30590 CN202975551U (zh) 2012-12-26 2012-12-26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75551U true CN202975551U (zh) 2013-06-05

Family

ID=48516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730590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75551U (zh) 2012-12-26 2012-12-26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75551U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6773A (zh) * 2014-03-21 2014-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5027619A1 (zh) * 2013-08-30 2015-03-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制作阵列基板的方法
CN105224116A (zh) * 2014-06-12 2016-01-06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
CN106125418A (zh) * 2016-08-11 2016-11-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
CN106842733A (zh) * 2017-02-13 2017-06-1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阵列基板
CN106918970A (zh) * 2017-05-05 2017-07-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18129776A1 (zh) * 2017-01-10 2018-07-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CN109712558A (zh) * 2019-03-19 2019-05-03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异形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4036511A1 (zh) * 2022-08-17 2024-0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60765A1 (zh) * 2022-09-21 2024-03-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27619A1 (zh) * 2013-08-30 2015-03-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制作阵列基板的方法
CN103926773B (zh) * 2014-03-21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926773A (zh) * 2014-03-21 2014-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224116A (zh) * 2014-06-12 2016-01-06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
CN106125418A (zh) * 2016-08-11 2016-11-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
WO2018129776A1 (zh) * 2017-01-10 2018-07-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US10367011B2 (en) 2017-02-13 2019-07-30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array substrate thereof
CN106842733A (zh) * 2017-02-13 2017-06-1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阵列基板
WO2018145359A1 (zh) * 2017-02-13 2018-08-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阵列基板
CN106918970A (zh) * 2017-05-05 2017-07-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9712558A (zh) * 2019-03-19 2019-05-03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异形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4036511A1 (zh) * 2022-08-17 2024-0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60765A1 (zh) * 2022-09-21 2024-03-2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75551U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0700147B2 (en) Array substra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JP5191286B2 (ja) 電気光学装置
JP4518199B2 (ja) 電気光学装置
TWI475684B (zh) 顯示裝置及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DE102013106760B4 (de) Anzeigevorrichtung mit Treibereinheit
US9691793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6652927A (zh) 阵列基板
CN101889358A (zh) 用于显示设备的高开口率像素布局
CN104965367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06601777A (zh) 双面显示装置
CN106530991A (zh) 双面显示装置
US10971097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9449190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oled显示装置
US894180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3926764B (zh) 一种tft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JP2011164329A (ja) 電気光学表示パネル
US9698208B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10984726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0473883B (zh) 阵列基板及oled显示装置
CN102033378A (zh) 像素阵列
CN114730115B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设备
CN101852957B (zh) 主动元件阵列基板
TWI492201B (zh) 光電裝置
WO2022262047A1 (zh) 触控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150707

Owner name: JINGDONG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0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07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eijing city in Western Daxing District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Road No. 8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