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83208U -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83208U
CN202883208U CN 201220538672 CN201220538672U CN202883208U CN 202883208 U CN202883208 U CN 202883208U CN 201220538672 CN201220538672 CN 201220538672 CN 201220538672 U CN201220538672 U CN 201220538672U CN 202883208 U CN202883208 U CN 2028832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ing
ring base
damping structure
starter motor
limit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3867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福军
胡立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estolite Electric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estolite Electric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estolite Electric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Prestolite Electric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53867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832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832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832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包含其结构的起动机,起动机齿圈座减震结构包括内齿圈、容置有所述内齿圈的齿圈座以及容置有所述齿圈座的驱动端盖,其中,内齿圈外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固定部,齿圈座的外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限位部,驱动端盖的内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第一去重区,固定部置于所述限位部之间的凹槽使内齿圈与齿圈座周向位置固定;第一去重区与限位部嵌套使驱动端盖与齿圈座周向位置固定。本实用新型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以及包含其结构的起动机可以有效减轻起动机运行过程中对齿圈座和驱动端盖的冲击。

Description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齿圈座结构,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包含其结构的起动机。
背景技术
行星减速起动机的减速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电枢轴(太阳轮),行星齿轮,行星轮架(驱动轴),内齿圈,齿圈座和驱动端盖。电枢轴作为电机系统的一部分产生扭矩,并通过太阳轮将扭矩传递到行星齿轮上,行星齿轮转动并带动行星轮架转动,同时将扭矩传递到相对固定的内齿圈、齿圈座和驱动端盖上。其中,内齿圈与齿圈座亦可做成一体。行星轮架与起动机单向器连接,将扭矩输出到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发动机飞轮齿圈啮合,带动后者转动,以完成起动工作。
齿圈座是行星减速起动机减速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件,它用于将起动机电机的扭矩传递到驱动端盖上,故齿圈座需要有限位部与起动机驱动端盖相配合,以限制齿圈座周向转动,同时,由于起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扭矩对齿圈座的冲击很大,需要保证齿圈座有足够强度。
图1A和图1B为一种传统的起动机齿圈座结构,此齿圈座与内齿圈是一体件的结构。11和12为该齿圈座的两个限位部,用于固定齿圈座与驱动端盖的周向位置,防止齿圈座相对于驱动端盖转动。该齿圈座结构的缺点在于:由于限位部仅有两个,且在轴向上的长度L1较小,故其受力面积较小,在起动机工作时,该限位部可能由于受力过大而磨损严重,甚至有可能断裂失效。
图2A和图2B为另一种齿圈座结构的立体结构图,该齿圈座与内齿圈不是一体件,故有三个空槽结构用于放置内齿圈和减震垫。21和22为该齿圈座的两个限位部,用于固定齿圈座与驱动端盖的周向位置,防止齿圈座相对于驱动端盖转动。该限位部设置在轴承安装部的外圆处,呈180°排列。该齿圈座同时设计了去重结构。该齿圈座的缺点在于:限位部仅有两个,且其轴向长度L2较小,故其受力面积较小,强度较低。另外,如图2A所示,假设电枢轴的旋转方向D,则传递到内齿圈的力矩通过面2a、2b和2c传递到该齿圈座上,而齿圈座与驱动端盖的接触面为限位部21和22的侧面,力矩的输入面和输出面在齿圈座轴向上不在同一位置,故该齿圈座会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其去重部分设计需要保证齿圈座的剪切强度,故可去重的材料较少。此外,该齿圈座配合的驱动端盖需要设计与齿圈座限位部对应的定位槽,故驱动端盖最小内径需要接近该定位槽的根部,故其最小内径需要设计的较小,这样,驱动端盖内部零件如单向器的尺寸就会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以及包含该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的起动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起动机齿圈座结构易由于受冲击过大而磨损严重,甚至有可能断裂失效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以及包含该结构的起动机可以有效减轻起动机运行过程中对齿圈座和驱动端盖的冲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包括:
内齿圈;
齿圈座,容置有所述内齿圈;以及
驱动端盖,容置有所述齿圈座,其中,
所述内齿圈外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固定部,所述齿圈座的外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限位部,所述驱动端盖的内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第一去重区,所述固定部置于所述限位部之间的凹槽使所述内齿圈与所述齿圈座周向位置固定;所述第一去重区与所述限位部嵌套使所述驱动端盖与所述齿圈座周向位置固定。
上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中,所述内齿圈将转动力矩直接传递至所述限位部,再由所述限位部直接传递至所述驱动端盖。
上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中,所述固定部上套装有减震垫,所述内齿圈将转动力矩通过所述减震垫传递至所述限位部,再由所述限位部直接传递至所述驱动端盖。
上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中,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去重区的轴向嵌套长度为所述限位部的轴向全长。
上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中,所述固定部是三个或四个,所述限位部是三个或四个,所述第一去重区是三个或四个。
上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中,每一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部之间是所述齿圈座的去重部,所述第一去重区之间具有嵌套部。
上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中,所述嵌套部具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部分别具有内侧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所述内侧面相贴合,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凸部的所述内侧面相贴合。
上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中,所述嵌套部具有第二去重区。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动机,包括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中,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为上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内齿圈将转动力矩传递至齿圈座的限位部,再由限位部传递至驱动端盖,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齿圈座会受到剪切力的作用的问题。齿圈座的限位部与驱动端盖第一去重区的轴向嵌套长度为限位部的轴向全长,限位部在轴向上的长度较长,可确保所述齿圈座与驱动端盖接触面积较大,故可提高限位部的强度,以减小冲击对齿圈座和驱动端盖的影响。同时,通过驱动端盖的第一去重区与齿圈座的限位部嵌套以使驱动端盖与齿圈座周向固定,既达到了驱动端盖去重的目的,并能够有效利用该去重部分,使得驱动端盖最小内径可根据其内部零件尺寸适当的增大。齿圈座为模具铸造生产,需要机加工的部分很少,可简化生产工序,提供工艺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的起动机齿圈座的主视图;
图1B为图1A现有技术的起动机齿圈座的A-A剖视图;
图2A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起动机齿圈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2B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起动机齿圈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起动机齿圈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起动机齿圈座的主视图;
图3C为图3B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端盖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齿圈和减震垫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的主视图;
图7为图6的I部分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齿圈座
11、12               限位部
2                    齿圈座
21、22               限位部
3                    齿圈座
31、32、33           限位部
311、321、331        第一限位凸部
312、322、332        第二限位凸部
3111、3121           内侧面
3112、3122           外侧面
313、323、333        去重部
34、35、36           凹槽
4                    驱动端盖
41、42、43           第一去重区
44、45、46           嵌套部
441                  第一接触面
442                  第二接触面
451、461             第二去重区
5                    内齿圈
51、52、53           固定部
61、62、63           减震垫
L1、L2、L3        限位长度
D、W              旋转方向
F1、F2、F3        力矩传递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包括齿圈座3、驱动端盖4和内齿圈5,内齿圈5容置于齿圈座3中,齿圈座3容置于驱动端盖4中。齿圈座3包括在外圆周上均布的至少两个限位部,限位部与限位部之间具有凹槽,内齿圈5外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固定部,驱动端盖4的内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第一去重区。内齿圈5的固定部置于齿圈座3的限位部之间的凹槽中使内齿圈5与齿圈座3周向位置固定;驱动端盖4的第一去重区与齿圈座3的限位部嵌套使驱动端盖4与齿圈座3周向位置固定。
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限位部可以是三个或四个,相应的,固定部可以是三个或四个,第一去重区可以是三个或四个。
本实施方式中以齿圈座3具有三个限位部,相应的,与之相配合的驱动端盖4内圆周上均布有三个第一去重区,与之相配合的内齿圈5的外圆周上均布有三个固定部为例。
参见图3A、图3B和图3C,齿圈座3外圆周上具有均布的三个限位部31、32和33,限位部31与限位部32之间具有凹槽34,限位部32与限位部33之间具有凹槽35,限位部33与限位部31之间具有凹槽36。每个限位部的两端各有两个限位凸部,每个限位部的两个限位凸部之间是齿圈座3的去重部。限位部31的两侧具有第一限位凸部311和第二限位凸部312,第一限位凸部311和第二限位凸部312的之间是去重部313,同样,限位部32的两侧具有第一限位凸部321和第二限位凸部322,限位凸部321和限位凸部322的之间是去重部323,限位部33的两侧具有第一限位凸部331和第二限位凸部332,第一限位凸部331和第二限位凸部332的之间是去重部333。每个限位部的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的相对的面是内侧面,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上与内侧面相对的面是外侧面,如图所示,第一限位凸部311具有内侧面3111和外侧面3112,第二限位凸部312具有内侧面3121和外侧面3122,其余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的内侧面和外侧面的设置与上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驱动端盖示意图,驱动端盖4的内圆周上具有均布的三个第一去重区41、42和43,相邻第一去重区之间具有嵌套部。第一去重区41和第一去重区42之间是嵌套部44,第一去重区42和第一去重区43之间是嵌套部45,第一去重区43和第一去重区41之间是嵌套部46。每个嵌套部具有面向相邻第一去重区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如图所示,嵌套部44具有第一接触面441和第二接触面442,其余嵌套部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设置与上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端盖4的嵌套部的第一接触面与齿圈座3的第一限位凸部的内侧面相贴合,驱动端盖4的嵌套部的第二接触面与齿圈座3的第二限位凸部的内侧面相贴合,即,第一接触面441与内侧面3111相贴合,第二接触面与内侧面3121相贴合,其余嵌套部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分别与相应地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的内侧面相贴合,如此,驱动端盖4与齿圈座3嵌套使驱动端盖4与齿圈座3的轴向位置固定,防止齿圈座3相对驱动端盖4转动。
参见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齿圈和减震垫的示意图,内齿圈5具有三个固定部51、52和53,套装减震垫61、62和63分别按图示箭头X1、X2和X3方向套装在51、52和53上后,将其容置于齿圈座3中,其中套装有减震垫的固定部51、52和53分别置于凹槽34、35和36中,减震垫61、62和63两端分别贴合与之相邻的两个限位凸部的外侧面,使内齿圈5和相对齿圈座3的轴向位置固定。
当然,内齿圈5的固定部上可不套装减震垫,将固定部直接分别置于凹槽中。
参照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齿圈座、内齿圈及减震垫安装于驱动端盖后的示意图,介绍起动机工作时,力由电机通过行星齿轮减速系统及齿圈座3传递到驱动端盖4的过程。电机部分的电枢旋转,扭矩通过电枢轴上的齿轮传递到行星齿轮上,再由行星齿轮传递到内齿圈5上,通过套装在内齿圈5上的三个固定部51、52和53上的三个减震垫61,62和63传递到齿圈座3的三个限位部31,32和33的限位凸部的外侧面,再通过限位凸部的内侧面传递到驱动端盖4的三个嵌套部44,45和46,扭矩通过齿圈座3的三个限位部31,32和33传递到驱动端盖4上。参照图7,图7是图6的I部分放大图,以其中一个力矩传递部分为例具体地阐述力矩的传递过程。如F1所示,内齿圈5受行星齿轮带动按照W方向转动,传递到内齿圈5的固定部51的力矩传递到套装在其上的减震垫61上;如F2所示,减震垫61通过与之相贴合的外侧面3112将力矩传递到限位部31的第一限位凸部311上;如F3所示,第一限位凸部311通过与内侧面3111与嵌套部44的第一接触面441相贴合的将力矩传递到驱动端盖4的嵌套部44上。其它两个力矩传递部分与上相同。
驱动端盖4与齿圈座3的限位部的嵌套部分为驱动端盖4的第一去重区,可有效利用该去重区,故驱动端盖4最小内径可根据内部零件尺寸适当增大。较佳的,在相邻第一去重区之间的嵌套部上具有第二去重区,如图4所示,在嵌套部45上具有第二去重区451,在嵌套部46上具有第二去重区461,可进一步达到去重的效果。
内齿圈5将转动力矩通过减震垫传递至限位部,再由限位部直接传递至驱动端盖4;或者内齿圈5的固定部不套装减震垫,内齿圈5将转动力矩直接传递至齿圈座3的限位部,再由限位部直接传递至驱动端盖4。此结构的齿圈座3的限位凸部两端面受力,使齿圈座3不会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同时齿圈座3的限位部与驱动端盖4的第一去重区的轴向嵌套长度为限位部的轴向全长,限位部与驱动端盖4的接触长度L3较长,接触面积较大,强度很高,可有效地承受扭矩,防止齿圈座3或驱动端盖4由于冲击过大而损坏。
齿圈座3为模具铸造生产,需要机加工的部分很少,可简化生产工序,提供工艺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包括:
内齿圈;
齿圈座,容置有所述内齿圈;以及
驱动端盖,容置有所述齿圈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齿圈外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固定部,所述齿圈座的外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限位部,所述驱动端盖的内圆周上均布有至少两个第一去重区,所述固定部置于所述限位部之间的凹槽使所述内齿圈与所述齿圈座周向位置固定;所述第一去重区与所述限位部嵌套使所述驱动端盖与所述齿圈座周向位置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圈将转动力矩直接传递至所述限位部,再由所述限位部直接传递至所述驱动端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套装有减震垫,所述内齿圈将转动力矩通过所述减震垫传递至所述限位部,再由所述限位部直接传递至所述驱动端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去重区的轴向嵌套长度为所述限位部的轴向全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是三个或四个,所述限位部是三个或四个,所述第一去重区是三个或四个。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部之间是所述齿圈座的去重部,所述第一去重区之间具有嵌套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套部具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部分别具有内侧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的所述内侧面相贴合,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凸部的所述内侧面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套部具有第二去重区。
9.一种起动机,包括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为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
CN 201220538672 2012-10-19 2012-10-19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8832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38672 CN202883208U (zh) 2012-10-19 2012-10-19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38672 CN202883208U (zh) 2012-10-19 2012-10-19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83208U true CN202883208U (zh) 2013-04-17

Family

ID=48074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38672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883208U (zh) 2012-10-19 2012-10-19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832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5267A (zh) * 2012-10-19 2014-05-07 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5267A (zh) * 2012-10-19 2014-05-07 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CN103775267B (zh) * 2012-10-19 2016-04-13 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83208U (zh)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CN103775267B (zh) 一种起动机齿圈座周向减震结构及起动机
CN203129947U (zh) 一种潜孔钻机
CN100468917C (zh) 汽车交流发电机整体式滑轮总成
WO2015075365A3 (fr) Ensemble de transmission pour vehicule hybride equipe d'un amortisseur
CN205278160U (zh) 一种液体缓冲单向器
CN100575749C (zh) 小功率起动机减速机构上的玻纤尼龙齿轮
CN202629041U (zh) 一种变速器的行星架
CN105673784B (zh) 用于两轴式变速箱的轴间差速与分动机构及应用其的汽车
CN204164273U (zh) 多输出轴的齿轮箱
CN204775803U (zh) 用于方程式赛车的传动机构
CN104315000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花键密封连接结构
CN204253672U (zh) 一种可控超越离合器
CN202326974U (zh) 一种差速锁
CN205801411U (zh) 杠杆式简易驱动装置
CN201351537Y (zh) 轴向插入式盘车机构
CN210106389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输出轴
CN203984156U (zh) 一种扭矩轴防退回装置
CN203248656U (zh) 中心齿轮轴过渡式太阳轮装置
CN205278161U (zh) 一种带防外壳脱落结构的单向器
CN104896049A (zh) 微型双动力飞行器轴承减速装置
CN103481773B (zh) 一种电动汽车三叉杆行星轮系万向减速系统
CN204572194U (zh) 曲轴前端的动力输出结构
CN204677718U (zh) 微型双动力飞行器轴承减速装置
WO2016156472A1 (en) Torque transfer device for electric machine rotor and electric machine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13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