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68229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68229U
CN202868229U CN 201220247551 CN201220247551U CN202868229U CN 202868229 U CN202868229 U CN 202868229U CN 201220247551 CN201220247551 CN 201220247551 CN 201220247551 U CN201220247551 U CN 201220247551U CN 202868229 U CN202868229 U CN 202868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unit
support
recording medium
rotational position
drive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4755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嶋律也
道盛厚司
山下则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68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6822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能够减小包装尺寸。显示装置(100)具备:显示部(1),其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S);支架(2),其支承显示部(1);和连接部(600),其连接显示部(1)和支架(2)。当设与支架(2)的底面(2b)平行且与显示面(S)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支架(2)的进深方向时,连接部(600)将显示部(1)和支架(2)连接成能够绕与显示面(S)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轴旋转,并且将显示部(1)和支架(2)连接成能够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支承显示部的支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电视或液晶显示器中,存在着具备用于将平板状的显示部垂直地配置于台座上的支架的结构。通常,为了防止显示部向前方或后方倾倒,将支架形成为相对于显示部大幅地向前后突出。
作为这样的显示装置的包装方法,已知为了包装尺寸的小型化而以将显示部与支架分开的状态进行包装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液晶电视分解为主体部、支架支柱以及支架底座进行包装的方法。
不过,将支架安装到显示部等组装作业给使用者增加了负担。因此,为了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并实现包装的小型化,提出有能够使支架折叠的显示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提出了下述显示装置:其具备将显示部和支架支承成能够转动的铰链部,能够使支架向显示部的背面侧转动90度地进行折叠。而且,专利文献3提出了下述薄型显示装置:其在支架的中间具备铰链部,所述铰链部将支架下部支承成能够向前上方折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11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3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40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记载的显示装置形成为下述构造:在将支架折叠起来的状态下,铰链部和支架相对于显示部的下端向下方大幅地伸出。由此,在这些显示装置中,包装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增大,包装尺寸的小型化不充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包装尺寸的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支架,所述支架支承所述显示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支架,当设与所述支架的底面平行且与所述显示面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时,所述连接部将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支架连接成能够绕与所述显示面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轴旋转,并且将所述显示部与所述支架连接成能够在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
而且,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和记录介质驱动装置,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具有供可移动式的记录介质出入的出入口,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显示部连接成能够绕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轴旋转,并且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能够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和第二装置旋转位置之间旋转,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还具有沿所述记录介质出入的方向延伸的、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是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显示面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是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显示面平行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包装尺寸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显示装置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2是图1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显示部与支架的连接部放大示出的右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显示装置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5是图4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中的显示装置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7是图6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8是将图7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固定结构放大示出的局部剖开后视立体图。
图9是将图2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固定结构放大示出的后视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显示装置被包装起来的形态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的主视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的主视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被包装起来的形态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的主视立体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立体图。
图19是实施方式3中的显示装置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20是图19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21是将实施方式3中的连接显示部与支架的连接部放大示出的右侧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3中的显示装置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23是图22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24是实施方式3中的显示装置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图25是图24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图26是将图25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固定结构放大示出的局部剖开后视立体图。
图27是将图20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的固定结构放大示出的后视立体图。
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显示装置被包装起来的形态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
标号说明
1:显示部;2:支架;3:盘驱动器;4a、4b:盘驱动器保持件;5a、5b:旋转轴;600:连接部;6、603:支架保持件;601:第一支架保持件;602:第二支架保持件;7:长孔;8a、8b:滑动轴;10:盘插入口;11a、11b:固定用内螺纹孔;12a、12b、13a、13b:固定用贯通孔;14a、14b:固定用外螺纹件;15、150:收纳区域;20:包装箱;21:缓冲件;23:电路基板;24:影像显示面板;31:框架;32:背板;41:盘托架;42:盘插入面;43:搬送用托盘;100、200、30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00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图2是图1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100的后视立体图。显示装置100是显示图像的装置,例如是接收电视广播并进行显示的电视装置。不过,显示装置100并不限于电视装置,例如也可以是显示计算机的画面的显视器。显示装置100具备显示部1和支架2。
显示部1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S。显示面S为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扩展的平面形状,具体来说,显示面S是具有左右方向的边和上下方向的边的矩形形状。显示部1是薄型或平板状的形状。具体来说,显示部1是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较长、前后方向(进深方向)较薄的形状。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前”、“后”分别意味着面对显示面S观察时的(具体来说,从正面观察显示面S时的)上、下、左、右、前、后。在图1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对应于左右方向,纸面的上下方向对应于上下方向,纸面的左右方向对应于前后方向。即,前方指的是显示面S的正面侧的方向。而且,后方指的是与显示面S的正面侧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图1的例子中,显示部1具有影像显示面板24、框架31、背板32和电路基板23。
影像显示面板24例如是液晶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PDP)、有机EL面板,影像显示面板24具有显示面S。
框架31是覆盖影像显示面板24的前表面侧(正面侧)的周围的框状的罩,背板32是覆盖影像显示面板24的后表面侧(背面侧)的罩。
电路基板23控制图像显示等显示部1的动作。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在影像显示面板24的背面安装有左右各一个、共两个电路基板23。
在背板32的背面设有凹状的收纳区域(凹陷部)150,所述凹状的收纳区域(凹陷部)150是用于收纳后述的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的区域。背面指的是后侧的面。在图2中,收纳区域150形成于左右分开安装的两个电路基板23之间。而且,收纳区域150例如设在背板32的背面与影像显示面板24的背面之间。收纳区域150的范围例如被设定为供第一支架保持件601旋转并收纳所需的大小。
支架2是将显示部1支承成立于台座(或者桌子、写字台、地板等水平的面)上的状态的部件,支架2是用于使显示装置100自立于台座上的部件。支架2支承显示部1指的是支架2将显示部1支承成不翻倒。具体来说,支架2将显示部1支承成垂直地配置于台座上的状态。支架2在将显示部1以立于台座上的状态支承的状态下,具有朝向显示面S观察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进深度。即,支架2在支架2的进深方向具有预定的长度,以使显示部1不向前方或后方翻倒。支架2的进深方向为与支架2的底面2b平行且与显示面S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例中,支架2为沿进深方向和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薄板状的形状。而且,支架2具有底面(支承面)2b,在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的状态下,所述底面(支承面)2b与台座的设置面对置或者接触。而且,支架2具有进深方向的端部2f和端部2r。在底面2b与显示面S垂直的情况下,端部2f为前方侧的端部,端部2r为后方侧的端部。在本说明书中,在支架2的进深方向上,将端部2f侧称作“近前侧”,将端部2r侧称作“深处侧”。因此,端部2f是支架2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端部2r是支架2的进深方向深处侧的端部。
显示部1的前后方向是与显示面S垂直的方向。而且,上下方向指的是下述方向:在如图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状态下,上为天花板(空中)的方向,下为地板(地面)的方向。左右方向指的是下述方向:在如图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状态下,在显示面S上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
图1和图2示出了利用支架2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的状态。该状态是显示装置100在台座上(或者桌子上)使用的状态,该状态可以称为桌上使用状态或者通常使用状态。
下面,对显示部1与支架2的连接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垂直”、“平行”分别不限定于严格意义上的垂直、平行,也包括大致垂直和大致平行的情况。在此,“大致”表示包含考虑了制造上的公差和组装上的偏差等的范围。
支架2相对于显示部1连接成能够绕轴线AX旋转,所述轴线AX是朝向显示面S观察与左右方向(或者显示部1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轴线。而且,支架2相对于显示部1连接成能够在支架2的进深方向移动(或者平移)。具体来说,显示装置100具有连接部600,所述连接部600用于连接显示部1和支架2,该连接部600将支架2相对于显示部1连接成能够绕轴线AX旋转且能够在支架2的进深方向移动。轴线AX位于显示部1的下端和上端之间。另外,能够旋转指的是可旋转。
图3是将连接显示部1与支架2的连接部600放大示出的右侧视图。在图3中,连接部600包括第一支架保持件601,所述第一支架保持件601是连接显示部1和支架2的连接部材。该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相对于显示部1连接成能够绕轴线AX旋转。具体来说,在显示部1设有限定轴线AX的左右一对旋转轴5a、5b,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相对于所述旋转轴5a、5b连接成能够旋转。当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相对于显示部1旋转时,旋转轴5a、5b的部分存在摩擦力。即,在显示部1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之间产生摩擦力。借助于该摩擦力,第一支架保持件601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停止于任意的位置。由此,在使支架2从收纳起来的状态变为使用状态时、或相反地使支架2从使用状态变为收纳状态时,由于支架2不会发生意外的动作,因此作业变得容易。
支架2相对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连接成能够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移动。在图3中,在支架2固定有第二支架保持件602,该第二支架保持件602相对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连接成能够沿进深方向移动。
下面,参考图1~图3,更为详细地说明连接部600的结构。
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具有右侧面部601a、左侧面部601b以及将所述右侧面部601a和左侧面部601b的上端彼此连接起来的上表面部601c。在上表面部601c设有左右一对臂部601d、601e,所述左右一对臂部601d、601e分别与旋转轴5a、5b连接成能够旋转。具体来说,在臂部601d、601e各自的上端部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孔,旋转轴5a、5b分别贯穿插入于臂部601d、601e的孔中。在右侧面部601a和左侧面部601b分别设有长孔7,所述长孔7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延伸(即所述长孔7的长度方向与进深方向平行)。所述长孔7是用于使支架2滑动的部件,也可被称作滑动孔。
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具有右侧面部602a、左侧面部602b以及将所述右侧面部602a和左侧面部602b的下端彼此连接起来的底面部602c。右侧面部602a和左侧面部602b分别位于右侧面部601a和左侧面部601b的左右方向外侧,底面部602c以与上表面部601c对置的方式位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的下方。在右侧面部602a和左侧面部602b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隔开间隔地各设有一对滑动轴8a、8b,所述一对滑动轴8a、8b向左右方向内侧凸出。
右侧面部602a的滑动轴8a、8b插入于右侧面部601a的长孔7,左侧面部602b的滑动轴8a、8b插入于左侧面部601b的长孔7。滑动轴8a、8b能够在长孔7内沿该长孔7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支架2能够沿进深方向移动。长孔7在此为贯通孔,不过例如也可以是槽。长孔7是具有引导滑动轴8a、8b的功能的引导部。
下面,参考图1~图7说明支架2的可动范围和各状态下的位置。
支架2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旋转位置(参考图1)和第二旋转位置(参考图4和图6)之间绕轴线AX旋转,所述第一旋转位置是支架2的进深方向与显示面S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二旋转位置是支架2的进深方向与显示面S平行的位置。在第二旋转位置,支架2位于显示部1的后方。显示部1的后方指的是显示部1的背板32侧。而且,支架2构成为能够在第一移动位置(参考图1)和第二移动位置之间沿进深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位置是在第一旋转位置处支架2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2f位于显示部1的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移动位置是比所述第一移动位置靠进深方向深处侧的位置。优选的是,如图6所示,当支架2位于第二旋转位置且第二移动位置的情况下,近前侧的端部2f位于与显示部1的下端大致相同或比显示部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在一个形态中,支架2在第一旋转位置处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在与显示面S垂直的方向移动。即,在支架2的进深方向与显示面S垂直的位置,支架2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在与显示面S垂直的方向移动。第一移动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进深方向的移动范围中最靠近前侧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移动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进深方向的移动范围中最靠深处侧的位置。在支架2在第一旋转位置处能够在第一移动位置和第二移动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第一移动位置是支架2在第一旋转位置处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在与显示面S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最靠前方的位置,第二移动位置是支架2在第一旋转位置处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在与显示面S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最靠后方的位置。支架2的进深方向与显示面S垂直的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底面2b与显示面S垂直的位置。支架2的底面2b指的是在支架2的下侧与台座等设置面对置或者接触的面。即,第一旋转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底面2b与显示面S垂直的位置。而且,第二旋转位置指的是支架2的底面2b与显示面S平行的位置。在一个形态中,在支架2相对于显示部1位于第二移动位置的情况下,支架2相对于显示部1从第一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
而且,支架2在第二旋转位置处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在与显示面S平行的方向移动。即,在支架2的进深方向与显示面S平行的位置,支架2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在与显示面S平行的方向移动。
而且,支架2能够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移动。即,支架2能够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的任意的旋转位置随时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移动。
支架2的进深方向是从支架2的端部2f朝向端部2r的方向。在该情况下,支架2的进深方向的起点是端部2f,终点是端部2r。端部2f是在如图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状态下、在与显示面S垂直的方向上靠显示部1的显示面S侧的端面。第一旋转位置是支架2的进深方向与显示面S垂直的位置。而且,第一旋转位置是支架2的底面2b与显示面S垂直的位置。端部2r是在如图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状态下、在与显示面S垂直的方向上靠显示部1的背板32侧的端面。在此,在支架2在第一旋转位置处位于第一移动位置的情况下,显示部1处于通过支架2而垂直地立于台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状态。
而且,支架2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是在如图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状态下、在与显示面S垂直的方向上靠显示部1的显示面S(或者前方)的一侧。支架2的进深方向的深处侧是在如图1所示地利用支架2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等水平的面上的状态下、在与显示面S垂直的方向上靠显示部1的背板32(或者后方)的一侧。
更为详细地说明的话,在图1的桌上使用状态下,为了将显示部1垂直地配置在台座上,支架2相对于显示部1垂直。即,支架2的进深方向相对于显示面S(或者显示部1)垂直。而且,在桌上使用状态下,为了防止显示部1的翻倒,支架2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2f位于显示部1的前方,支架2的进深方向深处侧的端部2r位于显示部1的后方。此时,支架2的滑动位置为进深方向近前侧(在图1中为最靠近前侧),并且形成为能够向深处侧进一步移动。
当从上述的状态起使支架2绕轴线AX旋转90度时,成为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支架2相对于显示面S(或者显示部1)平行。即,支架2的进深方向相对于显示面S平行。而且,支架2位于显示部1的后方。支架2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2f位于比显示部1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图4中,端部2f位于相对于显示部1的下端向下方突出长度A的位置。
当从上述的状态起使支架2向进深方向深处侧(方向V)移动时,支架2的近前侧端部2f相对于显示部1的下端突出的长度减小。在本例中,支架2构成为能够向进深方向深处侧移动至少与长度A相当的长度。具体来说,长孔7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使得滑动轴8a、8b能够移动至少与长度A相当的长度。因此,通过使支架2向进深方向深处侧(方向V)移动,从而成为例如图6和图7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支架2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2f位于与显示部1的下端大致相同或者比显示部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支架2和与支架2相关的构成要素(例如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和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均被收纳在显示部1的正面区域内(或者从显示部1的下端到上端为止的范围内)。即,在从显示部1的正面观察的时候,看不到支架2和与支架2相关的构成要素。
并且,显示装置100具有用于将支架2相对于显示部1固定的固定结构。在本例中,固定结构包括用于将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和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固定于显示部1的结构。
图8是将图7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100的固定结构放大示出的局部剖开后视立体图。图9是将图2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100的固定结构放大示出的后视立体图。下面,参考图8和图9具体地说明用于将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和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固定于显示部1的结构。
如图8所示,在显示部1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左右一对固定用内螺纹孔11a、11b。在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在右侧面部601a和左侧面部601b分别设有与支架2的进深方向垂直的凸缘部601f和601g。在凸缘部601f、601g分别形成有与固定用内螺纹孔11a、11b对应的固定用贯通孔12a、12b。在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在右侧面部602a和左侧面部602b分别设有与支架2的进深方向垂直的凸缘部602f和602g。在凸缘部602f、602g分别形成有与固定用内螺纹孔11a、11b对应的固定用贯通孔13a、13b。
如图9所示,在桌上使用状态下,将设于显示部1的固定用内螺纹孔11a、设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的固定用贯通孔12a和设于第二支架保持件602的固定用贯通孔13a各自的中心配置于同一轴线上。同样地,将设于显示部1的固定用内螺纹孔11b、设于第一支架保持件601的固定用贯通孔12b和设于第二支架保持件602的固定用贯通孔13b各自的中心配置于同一轴线上。与各个固定用内螺纹孔11a、11b对应地准备固定用外螺纹件14a、14b。固定用外螺纹件14a穿过固定用贯通孔13a、12a并与固定用内螺纹孔11a结合,固定用外螺纹件14b穿过固定用贯通孔13b、12b并与固定用内螺纹孔11b结合。由此,将第一支架保持件601和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固定于显示部1,将支架2固定于显示部1。
接着,说明包装显示装置100的作业。
首先,作业者自图1和图2所示的桌上使用状态起使支架2绕轴线AX旋转,如图4和图5所示地形成为支架2的进深方向(或者底面2b)与显示面S(或者显示部1)平行的状态。此时,第一支架保持件601收纳在收纳区域150。而且,支架2的近前侧的端部2f位于相对于显示部1的下端向下方突出长度A的位置。
接着,从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起,使支架2向进深方向深处侧(上方向V)移动。由此,如图6和图7所示,支架2和与支架2相关的构成要素(例如连接部600)被完全收纳在显示部1的正面区域内。即,成为下述状态:在从正面观察显示部1的时候,看不到支架2和与支架2相关的构成要素。
接着,如图10所示地,将上述成为了包装用的状态(或者折叠状态)的显示装置100收纳于包装箱20,并在其四角配置缓冲件21。
上述的作业具体来说例如如下所示地进行。作业者以使显示面S与台座平行地相对、且支架2从台座的端部伸出的方式使显示装置100倒向台座上。接着,将固定用外螺纹件14a、14b从显示装置100卸下,使支架2旋转和滑动,形成为包装用的状态,并收纳于包装箱20。
另外,支架2的旋转和滑动的步骤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与上述相反的步骤。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支架2的旋转和滑动的步骤。
接着,说明开包并设置显示装置100的作业。
首先,作业者从图6和图7所示的包装用的状态起使支架2向进深方向近前侧移动,形成为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
接着,从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起使支架2绕轴线AX旋转,形成为图1和图2所示的桌上使用状态。
接着,安装固定用外螺纹件14a、14b,将支架2螺合连接并固定于显示部1。在该情况下,螺纹固定操作能够从显示部1的背面方向进行,提供了较高的操作性。
上述的作业具体来说例如如下所示地进行。作业者将显示装置100从包装箱20取出。接着,以使显示面S与台座平行地相对、且显示部1的下端与台座的端部一致的方式将显示部1倒伏置于台座上。接下来,在使支架2滑动和旋转后,将支架2螺纹固定于显示部1。最后,使显示装置100旋转立起,将支架2配置于台座上。
另外,支架2的旋转和滑动的步骤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与上述相反的步骤。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支架2的旋转和滑动的步骤。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下述(1)~(7)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相对于显示部连接成能够绕朝向显示面观察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轴旋转、且能够在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小包装尺寸。具体来说,通过使支架绕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轴旋转,能够减小显示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而且,除了支架的旋转之外,通过使支架沿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能够减小显示装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使包装箱的尺寸(或者外形尺寸)小型化,能够降低搬送成本并减小库存管理中的空间占用容积。而且,与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将显示部与支架在分离的状态下包装起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组装作业对使用者带来的负担。而且,能够提供无需复杂的机构而以简单的结构实现的折叠式支架。
(2)支架的旋转轴位于显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间。根据本形态,与专利文献2、3那样旋转轴位于比显示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折叠后的显示装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减小包装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3)支架能够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绕上述轴旋转,所述第一旋转位置是支架的进深方向与显示面垂直的位置,所述第二旋转位置是支架的进深方向与显示面平行的位置。根据本形态,通过使支架从第一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能够使支架与显示面平行,能够减小显示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进深尺寸),能够减小包装箱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4)在第二旋转位置,支架位于显示部的后方。根据本形态,能够将连接支架与显示部的连接部配置在显示部的后方,从而能够使连接部从正面看不到或者不显眼。
(5)在第二旋转位置,支架位于显示部的后方。并且,支架能够在第一移动位置和第二移动位置之间沿进深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位置是在第一旋转位置处支架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位于显示部的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移动位置是比所述第一移动位置靠进深方向深处侧的位置。在本形态中,在支架位于第一旋转位置且第一移动位置的情况下,支架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位于显示部的前方,因此在显示部垂直地立起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显示部向前方翻倒。而且,在本形态中,能够在支架位于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使支架从第一移动位置移动到第二移动位置,然后使支架从第一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在该情况下,在支架到达第二旋转位置的时刻,支架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位于与显示部的下端大致相同或者比所述显示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显示装置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减小包装箱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
另外,支架在第二旋转位置也能够沿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由此,也可以在使支架从第一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后,使支架从第一移动位置移动到第二移动位置。在使支架从第一旋转位置旋转到了第二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支架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位于比显示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不过通过使支架从第一移动位置移动到第二移动位置,能够使支架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向上方移动。由此,能够减小显示装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减小包装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而且,支架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的任意的旋转位置都能够沿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与支架的旋转和滑动的操作步骤无关地使支架在第二旋转位置位于显示部的后方,并使支架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位于与显示部的下端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显示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能够得到与上述(5)相同的效果。
(6)在上述(5)的情况下,当支架位于第二旋转位置且第二移动位置的情况下,支架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位于与显示部的下端大致相同或比所述显示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根据本形态,能够基本或者完全避免支架从显示部的下端突出。
(7)连接部包括连接显示部和支架的连接部材,连接部材相对于显示部连接成能够绕上述轴旋转,支架相对于连接部材连接成能够沿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根据本形态,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将支架相对于显示部连接成能够旋转且能够移动。
实施方式2
图11和图1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200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图13和图1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200的正面立体图。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显示装置100构成为支架2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旋转和移动,而本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200具有盘驱动器3,该盘驱动器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旋转。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200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或对应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或简化说明。
支架2是与实施方式1的支架大致相同的支架,在图11中,支架2固定地安装于显示部1。具体来说,在支架2固定有作为连接支架2与显示部1的连接部材的支架保持件6。如图12所示,该支架保持件6通过左右一对固定用外螺纹件14a、14b紧固并固定于显示部1。
图11示出了利用支架2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的状态。该状态是显示装置200在台座上(或者桌子上)使用的状态,该状态可以称为桌上使用状态或者通常使用状态。
盘驱动器3是驱动作为可移动式记录介质的盘(例如光盘)的装置,具体来说是进行对盘的再现或记录的装置。在本例中,盘驱动器3为市场上广泛流通的通用产品。可移动式指的是能够携带。即,能够持有并运送至其他场所。可移动式的定义在实施方式3中也是同样的。
盘驱动器3具有供盘出入的出入口。具体来说,盘驱动器3具有供盘托架41进退的开口作为出入口。该开口在盘托架41被拉入的状态下由盘托架41的末端的面即盘插入面42堵塞。
而且,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沿盘出入的方向延伸,以能够收纳从出入口进入的盘。例如,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向出入口的背面侧延伸,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是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从出入口向着背面侧的方向。在本例中,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沿盘托架41的进退方向(或者盘的出入方向)延伸,以能够收纳盘托架41。具体来说,如图11所示,在使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与显示面S垂直地配置的状态下,盘驱动器3具有在前后方向(进深方向)和左右方向(宽度方向)较长、而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较薄的形状。另外,对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所作的记载在实施方式3中也是同样的。
盘驱动器3相对于显示部1连接成能够绕轴线AX旋转,所述轴线AX是朝向显示面S观察与左右方向(或者显示部1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轴线。轴线AX位于显示部1的下端和上端之间。另外,轴线AX位于显示部1的下端和上端之间这情况在实施方式3中也是同样的。
在图11的例子中,显示装置200具有作为保持盘驱动器3的保持部材的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在此,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是从两侧面夹持盘驱动器3的左右一对部材。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相对于显示部1连接成能够绕轴线AX旋转。具体来说,在显示部1设有限定轴线AX的左右一对旋转轴5a、5b,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相对于所述旋转轴5a、5b连接成能够旋转。具体来说,在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分别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孔,在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的孔中分别贯穿插入旋转轴5a、5b。当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相对于显示部1旋转时,旋转轴5a、5b的部分存在摩擦力。即,在显示部1与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之间产生摩擦力。借助于该摩擦力,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停止于任意的位置。由此,在使支架2从收纳起来的状态变为使用状态时、或者相反地使支架2从使用状态变为收纳状态时,由于支架2不会发生意外的动作,因此作业变得容易。
下面,参考图11~图14说明盘驱动器3的可动范围和各状态下的位置。
盘驱动器3构成为能够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参考图11)和第二装置旋转位置(参考图12)之间绕轴线AX旋转,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是出入口朝向显示面S的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是与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相比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与显示面S接近平行的位置。在本例中,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与显示面S是垂直的,在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与显示面S是平行的。而且,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3被配置成当盘出入时盘的记录面朝向上下方向。而且,在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3位于显示部1的后方。并且,在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3位于显示部1的下端与上端之间。另外,上述的与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相关的记载、与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相关的记载、盘驱动器3位于显示部1的后方的情况以及盘驱动器3位于显示部1的下端和上端之间的情况在实施方式3中也是同样的。
更为具体地说明的话,在桌上使用状态下,盘驱动器3被配置成盘的出入口(或者盘的出入侧)朝向显示面S的前方,以使盘能够从显示面S的前方相对于盘驱动器3出入。而且,盘驱动器3被配置成盘托架41与台座平行,以使盘能够以与台座平行的状态出入。具体来说,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显示部1的下方(框架31的下部)设有盘插入口10,所述盘插入口10用于插入或拔出盘。在桌上使用状态下(或者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3以使盘托架41的盘插入面42与盘插入口10对置的方式配置。例如,盘驱动器3以使盘插入面42与盘插入口10对置并朝向前方的方式相对于显示面S(或者显示部1)垂直地配置。即,盘驱动器3以使盘的出入方向B相对于显示面S垂直的方式配置。另外,盘驱动器3以使盘托架41的盘插入面42与盘插入口10对置的方式配置的情况在实施方式3中也是同样的。
在进行盘的插入或拔出时,盘托架41向前方伸出,伴随着该动作,盘插入口10打开,如图14所示,成为能够相对于盘托架41装卸盘的状态。在使盘与台座平行的状态下进行盘的装卸。在进行了盘的装卸后,盘托架41向后方退避,此时,伴随着该动作,盘插入口10关闭。因此,使用者能够从显示装置200的正面以与普通的盘播放器等相同的使用便利性插入或拔出盘。
另一方面,在盘驱动器3位于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盘驱动器3被配置成盘的出入口(或者盘插入面42)朝向下方、并且盘驱动器3相对于显示面S平行。即,盘驱动器3以使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或者盘的出入方向)与显示面S平行的方式配置。另外,在盘驱动器3位于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的状态下,盘的出入口(或者盘插入面42)朝向下方的情况在实施方式3中也是同样的。
在此,在背板32的背面设有凹状的收纳区域(凹陷部)15作为用于收纳盘驱动器3的区域,在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3被收纳在收纳区域15。收纳区域15例如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形成于被左右分开地安装的电路基板23之间。而且,收纳区域15例如设在背板32的背面与影像显示面板24的背面之间。收纳区域15的范围例如被设定为供盘驱动器3旋转并收纳所需的大小。作为一个例子,盘驱动器3的一部分被收纳在收纳区域15。即,盘驱动器3在收纳于收纳区域15的状态下从显示部1的背面突出一部分。而且,作为另一例子,盘驱动器3在收纳于收纳区域15的状态下不从显示部1的背面突出。另外,在背板32的背面设有凹状的收纳区域(凹陷部)15的情况、在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3收纳于收纳区域15的情况以及盘驱动器3在被收纳后的状态下不从显示部1的背面突出的情况在实施方式3中也是同样的。
接着,说明包装显示装置200的作业。
首先,作业者从图11所示的桌上使用状态起将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从显示部1卸下。接着,使盘驱动器3绕轴线AX以盘插入面42朝下的方式旋转大致90度,并收纳在收纳区域15。此时,也可以将盘驱动器3通过设于显示装置200的固定结构或其他方式固定于显示部1。
另外,卸下支架保持件6的作业和使盘驱动器3旋转的作业的步骤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以与上述相反的步骤进行。或者,卸下支架保持件6的作业和使盘驱动器3旋转的作业的步骤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如图15所示,将成为上述状态的显示装置200以及被卸下的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收纳于包装箱20,并在其四角配置缓冲件21。在图15中,被卸下的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配置在显示部1的背面侧。
另外,开包并设置显示装置200的作业例如是与上述相反的步骤。在桌上使用状态下,也可以将盘驱动器3通过设于显示装置200的固定结构或其他方式固定于显示部1。将盘驱动器3相对于显示部1固定于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的紧固部件可以是与将支架2固定于显示部1的紧固部件通用的部件。例如,可以利用左右一对固定用外螺纹件14a、14b将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与支架保持件6一起固定于显示部1。
接下来,参考图16和图17对将本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200壁挂设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壁挂设置时,利用设于壁W的壁挂用的部材70将显示装置200以显示面S垂直或者与壁W平行的方式挂于壁W。在该情况下,将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从显示部1卸下,将盘驱动器3在使盘插入面42朝下的位置(第二装置旋转位置)固定。在该状态下,当使用者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操作部(例如遥控器或设于显示装置200的按钮)而进行弹出操作时,如图17所示,盘托架41向显示部1的下方伸出。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在使盘相对于显示面S平行的状态下从显示装置200的正面将盘设置于盘托架41。然后,当使用者通过操作操作部而进行拉入操作时,盘托架41被拉入,盘被收到盘驱动器3内。
接下来,参考图18对在车间调整本实施方式2中的显示装置200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车间进行调整时,以使显示面S朝外的方式将显示装置200设置成平放在位于制造生产线上的搬送用托盘43处。在该情况下,将支架2和支架保持件6从显示部1卸下,将盘驱动器3在与显示面S平行的位置(第二装置旋转位置)固定。在该状态下,能够实施对显示装置200的调整或动作确认。因此,不必使用支架等用于保持显示部1垂直的保持部件就能够进行对显示装置200的调整或动作确认。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下述(8)~(14)的效果。
(8)在本实施方式中,盘驱动器相对于显示部连接成能够绕朝向显示面观察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轴旋转,并且盘驱动器能够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和第二装置旋转位置之间旋转,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是盘的出入口朝向显示面的前方的位置,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是与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相比盘驱动器的长度方向与显示面接近平行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小包装尺寸。具体来说,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由于出入口朝向显示面的前方,因此能够使盘从显示面的前方出入。并且,通过使盘驱动器从第一装置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能够减小显示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够使包装箱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具体来说,通过上述盘驱动器的折叠结构,对于内置有能够从显示装置的前方插入和取出盘的盘驱动器的显示装置来说,能够使该显示装置的包装尺寸小型化。由此,能够降低内置有盘驱动器的显示装置的搬送成本和减小库存管理中的空间占用容积。
(9)盘驱动器的旋转轴位于显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间。根据本形态,与旋转轴位于比显示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折叠后的显示装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减小包装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另外,盘驱动器的旋转轴位于显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间这一情况在实施方式3中也是同样的。
(10)在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的长度方向与显示面是平行的。根据本形态,通过从第一装置旋转位置旋转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能够使盘驱动器的长度方向与显示面平行。由此,能够减小盘驱动器向前后方向的突出,能够减小显示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够减小包装箱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11)在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位于显示部的后方。根据本形态,能够将连接盘驱动器与显示部的连接部配置在显示部的后方,从而能够使连接部从正面看不到或者不显眼。
(12)在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盘驱动器位于显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间。根据本形态,与盘驱动器从显示部的下端或上端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显示装置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减小包装箱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13)能够提供如下显示装置:在桌上设置时能够使盘从显示装置的前方出入,在壁挂设置时,能够将显示装置设置成不从壁面大幅地突出,并且能够使盘从显示装置的下侧出入。
(14)在车间中实施的显示装置的调整工序中,不必安装支架,在将显示装置平放于调整台(例如搬送用托盘)的状态下就能够一边观察显示面上的画面一边进行调整、或进行对盘驱动器的动作确认。
实施方式3
图19是本实施方式3中的显示装置300的局部透视右侧视图。图20是图19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300的后视立体图。本实施方式3中的显示装置300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为支架2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旋转和移动,并且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构成为盘驱动器3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旋转。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300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或2相同或对应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或简化说明。
图19和图20示出了利用支架2使显示部1立于台座上的状态。该状态是显示装置300在台座上(或者桌子上)使用的状态,该状态可以称为桌上使用状态或者通常使用状态。
支架2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支架,并且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支架2相对于显示部1连接成能够绕轴线AX旋转且能够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移动。
盘驱动器3是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盘驱动器,并且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盘驱动器3相对于显示部1连接成能够绕轴线AX旋转。
支架2和盘驱动器3也可以构成为分别旋转,不过在本例中,显示装置300构成为使得盘驱动器3与支架2一起共同旋转。具体来说,支架2相对于盘驱动器3连接成能够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移动,并且支架2构成为与盘驱动器3一起绕轴线AX旋转。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沿盘出入的方向延伸。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与支架2的进深方向是同一方向。由此,支架2能够相对于盘驱动器3沿盘驱动器3的长度方向移动。
图21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显示部1与支架2的连接部600放大示出的右侧视图。在本例中,连接部600包括作为保持盘驱动器3的保持部材的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在此,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是从两侧面夹持盘驱动器3的左右一对部材。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相对于显示部1连接成能够绕轴线AX旋转。具体来说,在显示部1设有限定轴线AX的左右一对旋转轴5a、5b,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相对于所述旋转轴5a、5b连接成能够旋转。当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相对于显示部1旋转时,旋转轴5a、5b的部分存在摩擦力。即,在显示部1与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之间产生摩擦力。借助于该摩擦力,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能够相对于显示部1停止于任意的位置。由此,在使支架2从收纳起来的状态变为使用状态时、或者相反地使支架2从使用状态变为收纳状态时,由于支架2不会发生意外的动作,因此作业变得容易。
支架2相对于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连接成能够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移动。在图21中,在支架2固定有支架保持件603,该支架保持件603相对于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连接成能够沿进深方向移动。
更为具体地来说,在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分别设有长孔7,所述长孔7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延伸(即所述长孔7的长度方向与进深方向平行)。所述长孔7是用于使支架2滑动的部件,也可被称作滑动孔。
支架保持件603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支架保持件602大致相同的保持件,其具有右侧面部603a、左侧面部603b和底面部603c。右侧面部603a和左侧面部603b分别位于盘驱动器保持件4a和4b的左右方向外侧,底面部603c位于盘驱动器3的下方。在右侧面部603a和左侧面部603b沿支架2的进深方向隔开间隔地各设有一对滑动轴8a、8b,所述一对滑动轴8a、8b向左右方向内侧凸出。
右侧面部603a的滑动轴8a、8b插入于盘驱动器保持件4a的长孔7,左侧面部603b的滑动轴8a、8b插入于盘驱动器保持件4b的长孔7。滑动轴8a、8b能够在长孔7内沿该长孔7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支架2能够在持续维持相对于盘驱动器3平行的位置的状态下沿进深方向移动。长孔7在此为贯通孔,不过例如也可以是槽。长孔7是具有引导滑动轴8a、8b的功能的引导部。
下面,参考图19~图25说明支架2和盘驱动器3的可动范围和各状态下的位置。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支架2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旋转位置(参考图19和图20)和第二旋转位置(参考图22~图25)之间绕轴线AX旋转。而且,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支架2构成为能够在第一移动位置(参考图22和图23)和第二移动位置(参考图24和图25)之间沿进深方向移动。
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盘驱动器3构成为能够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参考图19和图20)和第二装置旋转位置(参考图22~图25)之间绕轴线AX旋转。
这样,支架2的可动范围和各状态下的位置与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盘驱动器3的可动范围和各状态下的位置与实施方式2是同样的。
显示装置300具有用于将支架2和盘驱动器3相对于显示部1固定的固定结构。在本例中,固定结构包括用于将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和支架保持件603固定于显示部1的结构。
图26是将图25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300的固定结构放大示出的局部剖开后视立体图。图27是将图20的状态下的显示装置300的固定结构放大示出的后视立体图。下面,参考图26和图27具体地说明用于将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和支架保持件603固定于显示部1的结构。
如图26所示,在显示部1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左右一对固定用内螺纹孔11a、11b。在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分别设有与支架2的进深方向垂直的凸缘部4f、4g。在凸缘部4f、4g分别形成有与固定用内螺纹孔11a、11b对应的固定用贯通孔12a、12b。在支架保持件603,在右侧面部603a和左侧面部603b分别设有与支架2的进深方向垂直的凸缘部603f和603g。在凸缘部603f、603g分别形成有与固定用内螺纹孔11a、11b对应的固定用贯通孔13a、13b。
如图27所示,在桌上使用状态下,将设于显示部1的固定用内螺纹孔11a、设于盘驱动器保持件4a的固定用贯通孔12a和设于支架保持件603的固定用贯通孔13a各自的中心配置于同一轴线上。同样地,将设于显示部1的固定用内螺纹孔11b、设于盘驱动器保持件4b的固定用贯通孔12b和设于支架保持件603的固定用贯通孔13b各自的中心配置于同一轴线上。与各个固定用内螺纹孔11a、11b对应地准备固定用外螺纹件14a、14b。固定用外螺纹件14a穿过固定用贯通孔13a、12a并与固定用内螺纹孔11a结合,固定用外螺纹件14b穿过固定用贯通孔13b、12b并与固定用内螺纹孔11b结合。由此,将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和支架保持件603固定于显示部1,从而将支架2和盘驱动器3固定于显示部1。
接着,说明包装显示装置300的作业。
首先,作业者从图19和图20所示的桌上使用状态起使支架2绕轴线AX逆时针旋转90度。由此,如图22和图23所示,盘驱动器3和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被收纳到收纳区域15,盘驱动器3和支架2成为相对于显示部1平行的位置。此时,支架2的近前侧端部2f位于相对于显示部1的下端向下方突出长度A的位置。
接着,从图22和图23所示的状态起,使支架2向进深方向深处侧(方向V)移动。由此,如图24和图25所示,支架2和与支架2相关的构成要素(例如连接部600)被完全收纳在显示部1的正面区域内。即,成为下述状态:在从正面观察显示部1的时候,看不到支架2和与支架2相关的构成要素。
接着,如图28所示地,将上述成为了包装用的状态的显示装置300收纳于包装箱20,并在其四角配置缓冲件21。
上述的作业具体来说例如如下所示地进行。作业者以使显示面S与台座平行地相对、且支架2从台座的端部伸出的方式使显示装置300倒向台座上。接着,将固定用外螺纹件14a、14b从显示装置300卸下,使支架2旋转和滑动,形成为包装用的状态,并收纳于包装箱20。
另外,支架2的旋转和滑动的步骤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与上述相反的步骤。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支架2的旋转和滑动的步骤。
接着,说明开包并设置显示装置300的作业。
首先,作业者从图24和图25所示的包装用的状态起使支架2向进深方向近前侧移动,形成为图22和图23所示的状态。
接着,从图22和图23所示的状态起使支架2绕轴线AX旋转,形成为图19和图20所示的桌上使用状态。
接着,安装固定用外螺纹件14a、14b,将支架2和盘驱动器3紧固并固定于显示部1。在该情况下,螺纹固定操作能够从显示部1的背面方向进行,提供了较高的操作性。
上述的作业具体来说例如如下所示地进行。作业者将显示装置300从包装箱20取出。接着,以使显示面S与台座平行地相对、且显示部1的下端与台座的端部一致的方式将显示部1倒伏置于台座上。接下来,在使支架2滑动和旋转后,将支架2和盘驱动器3螺纹固定于显示部1。最后,使显示装置300旋转立起,将支架2配置于台座上。
另外,支架2的旋转和滑动的步骤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与上述相反的步骤。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支架2的旋转和滑动的步骤。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和2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下述(15)~(16)的效果。
(15)支架相对于盘驱动器连接成能够沿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并且支架与盘驱动器一起旋转。根据本形态,在将盘驱动器相对于显示部连接成能够旋转的结构中,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将支架相对于显示部连接成能够旋转且能够移动。而且,由于支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盘驱动器沿进深方向移动,因此与构成为使支架和盘驱动器一起相对于显示部沿进深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用于收纳盘驱动器的收纳区域的大小减小(例如最小化)。
(16)连接部具备保持盘驱动器的保持部材,该保持部材相对于显示部连接成能够绕上述轴旋转,支架相对于该保持部材连接成能够沿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根据本形态,能够将盘驱动器的保持部材作为支架的连接部材利用,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将支架相对于显示部连接成能够旋转且能够移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形态实施。
例如,在实施方式1~3中,举例示出了下述结构:在显示部1侧设置旋转轴5a、5b,在支架保持件(或者盘驱动器保持件)侧设置与旋转轴对应的孔,不过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显示部1侧设置孔,而在支架保持件(或者盘驱动器保持件)侧设置旋转轴。
而且,在实施方式1~3中,举例示出了设有左右一对旋转轴5a、5b的结构,不过也可以采用一根较长的旋转轴。
而且,在实施方式2、3中,举例示出了下述结构:采用通用产品作为盘驱动器3,在将该盘驱动器3安装于显示部1时使用作为独立部件的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不过也可以准备专用的盘驱动器作为盘驱动器3,在盘驱动器3设置旋转轴或者与旋转轴对应的孔,从而省略盘驱动器保持件4a、4b。
而且,在实施方式3中,举例示出了支架的旋转轴与盘驱动器的旋转轴彼此相同的情况,不过两者的旋转轴也可以彼此不同。
而且,在实施方式2、3中,作为记录介质驱动装置举例示出了驱动盘的盘驱动器,不过记录介质驱动装置也可以是驱动盘以外的可移动式的记录介质的装置。

Claims (3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 
支架,所述支架支承所述显示部;和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支架, 
当设与所述支架的底面平行且与所述显示面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时, 
所述连接部将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支架连接成能够绕与所述显示面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轴旋转,并且将所述显示部与所述支架连接成能够在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位于所述显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能够相对于所述显示部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绕所述轴旋转, 
所述第一旋转位置是所述支架的底面与所述显示面垂直的位置, 
所述第二旋转位置是所述支架的底面与所述显示面平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旋转位置,所述支架位于所述显示部的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在包括所述第一旋转位置和所述第二旋转位置的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到所述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沿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具有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所述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在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成为前方侧的端部, 
当将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上与所述端部侧相反的一侧设为深处侧时, 
在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旋转位置、且所述支架位于能够在所述进深方向移动的最为深处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位于与所述显示部的下端相 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显示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支架的连接部材, 
所述连接部材相对于所述显示部连接成能够绕所述轴旋转,所述连接部材具有沿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延伸的引导部, 
所述支架具有插入于所述引导部的滑动轴,并且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连接部材连接成能够沿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显示部旋转时,在所述轴的部分存在摩擦力,由此所述支架能够相对于所述显示部在任意的位置停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具备记录介质驱动装置,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具有供可移动式的记录介质出入的出入口,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显示部连接成能够绕与所述显示面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轴旋转,并且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能够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和第二装置旋转位置之间旋转,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还具有沿所述记录介质出入的方向延伸的、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 
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是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显示面垂直的位置, 
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是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显示面平行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出入口朝向前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出入口朝向下方。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旋转轴位于所述显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在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位于所述显示部的后方。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在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位于所述显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连接成能够沿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并且所述支架与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一起旋转。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用于保持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保持部材, 
所述保持部材相对于所述显示部连接成能够绕所述轴旋转,所述保持部材具有沿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延伸的引导部, 
所述支架具有插入于所述引导部的滑动轴,并且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材连接成能够沿所述支架的进深方向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部在背面具有用于收纳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凹状的凹陷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在被收纳于所述凹陷部的状态下不从所述显示部的背面突出。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所述出入口在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与设于所述显示部的插入口对置地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显示部旋转时,在所述轴的部分存在摩擦力,由此所述支架能够相对于所述显示部在任意的位置停止。 
2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和 
记录介质驱动装置,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具有供可移动式的记录介质出入的出入口,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显示部连接成能够绕与左右方向平行的轴旋转,并且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能够在第一装置旋转位置和第二装置旋转位置之间旋转,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还具有沿所述记录介质出入的方向延伸的、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 
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是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显示面垂直的位置, 
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是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显示面平行的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出入口朝向前方。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位于所述显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在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位于所述显示部的后方。 
25.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在所述第二装置旋转位置位于所述显示部的下端和上端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部在背面具有用于收纳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凹状的凹陷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在被收纳于所述凹陷部的状态下不从所述显示部的背面突出。 
28.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所述出入口在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与设于所述显示部的插入口对置地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显示部旋转时,在所述轴的部分存在摩擦力,由此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能够相对于所述显示部在任意的位置停止。 
30.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用于支承所述显示部的支架, 
将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显示部的紧固部件与将所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显示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装置旋转位置的紧固部件是通用的。 
CN 201220247551 2011-05-30 2012-05-29 显示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682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0279A JP5819102B2 (ja) 2011-05-30 2011-05-30 表示装置
JP2011-120279 2011-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68229U true CN202868229U (zh) 2013-04-10

Family

ID=47468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47551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68229U (zh) 2011-05-30 2012-05-2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19102B2 (zh)
CN (1) CN2028682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27636A (zh) * 2018-09-29 2018-12-18 明基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多功能支撑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33667A (ja) * 2015-09-30 2016-03-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7003850B2 (ja) * 2018-06-22 2022-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タンド及び表示装置
CN110111691B (zh) * 2019-04-08 2021-03-30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4685B2 (ja) * 2000-07-19 2010-10-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158944A (ja) * 2000-09-07 2002-05-31 Canon Inc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の周辺機器
JP2002341782A (ja) * 2001-05-16 2002-11-29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169901A (ja) * 2002-11-22 2004-06-17 Nec Mitsubishi Denki Visual Systems Kk ヒンジ機構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モニター
JP2005167355A (ja) * 2003-11-28 2005-06-23 Kts:Kk セットトップボックス
WO2007086097A1 (ja) * 2006-01-24 2007-08-02 Fujitsu Limited ディスプレイ支持装置
JP2007293151A (ja) * 2006-04-27 2007-11-08 Funai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
JP2007316262A (ja) * 2006-05-24 2007-12-06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JP2007328069A (ja) * 2006-06-07 2007-12-20 Sharp Corp 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薄型表示装置用取付具
JP4584889B2 (ja) * 2006-09-28 2010-1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Av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27636A (zh) * 2018-09-29 2018-12-18 明基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多功能支撑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19102B2 (ja) 2015-11-18
JP2012247675A (ja) 201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68229U (zh) 显示装置
TWI312086B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US10189635B2 (en) Adjustable tilting packaging box for liquid crystal module
CN1945749B (zh) 用于图像显示设备的支架
CN101437427B (zh) 托架系统和方法
CN101403937B (zh) 支撑装置以及具有该支撑装置的双显示单元
EP3622855A1 (en) Flipping apparatus and locker
US20070094859A1 (en) Manufacturing system
CN102062279A (zh) 便携式支架
CN106989249A (zh) 升降装置及电子系统
CN110150849A (zh) 一种多媒体教学用多功能讲台
CN213512764U (zh) 一种电气化教学设备用可调节演示屏
CN114009955A (zh) 一种侧挂定位式书籍放置架
US20190094601A1 (en) Display panel bracket
JP2016033667A (ja) 表示装置
KR20140058852A (ko) 다기능 받침대로 활용 가능한 독서대
JP2010145456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用スクリーンユニット
US20120147583A1 (en) Extendable light box
US20140263918A1 (en) Novel display stands
CN114199770A (zh) 一种用于电子产品检测的托盘
CN105909935A (zh) 夹持装置以及云台
CN208687273U (zh) 一种显示器支座
CN220054726U (zh) 包装内衬及收纳结构
CN209912224U (zh) 一种创新创业示教装置
GB2487086A (en) Extendable light box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