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63378U - 一种侧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63378U
CN202863378U CN201220494186.7U CN201220494186U CN202863378U CN 202863378 U CN202863378 U CN 202863378U CN 201220494186 U CN201220494186 U CN 201220494186U CN 202863378 U CN202863378 U CN 2028633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generator
air bag
side air
compartmen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9418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庆祥
林涛
其力格尔
王纯
周大永
刘卫国
赵福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angzhou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angzhou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angzhou Branch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49418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633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633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6337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气囊装置。所述侧气囊装置包括: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内具有分隔装置,将所述侧气囊分隔成上分隔腔和下分隔腔;二级气体发生器,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一喷气量,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二喷气量,并且所述第一喷气量大于第二喷气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下分隔腔,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上分隔腔。这样使得下分隔腔的内压增大,刚度增强;从而使得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时,人的髋部能够被充分推动,以降低车内乘员所受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侧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侧面碰撞过程中,设计在车门内的髋部推动块往往无法完好的推动人的髋部,而侧气囊与髋部对应的部分由于内压不够高使得其也不能充分推动人的髋部,这往往使人受到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增强髋部推动作用的侧气囊装置,使得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时,人的髋部能够被充分推动,以降低车内乘员所受到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包括:
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内具有分隔装置,将所述侧气囊分隔成上分隔腔和下分隔腔;
二级气体发生器,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一喷气量,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二喷气量,并且所述第一喷气量大于第二喷气量;
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下分隔腔,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上分隔腔。
从车辆碰撞试验和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考虑,侧气囊中保护人体胸部的部分的气压应小于保护人体髋部的部分的气压。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将侧气囊分隔成上下腔,且上下腔各与一个气体发生器连接,且这两个气体发生器能为相应的分隔腔提供不同的供气量,这使得上下腔内压不同成为可能,从而使得上下腔产生刚度上的差异成为可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侧气囊的下分隔腔在充气展开后所处的位置可以对应于驾驶员的髋部;侧气囊的上分隔腔在充气展开后所处的位置可以对应于驾驶员的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的所述第一喷气量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的第二喷气量之比在1.5-4的范围内。例如,其喷气量之比可以为70:30或60: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可以分别包括:起爆装置;与起爆装置相连的燃烧室;过滤室;连通燃烧室与过滤室的喷气嘴;设置在过滤室处并且与上分隔腔和下分隔腔中对应的一个分隔腔相连的排气嘴。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侧气囊装置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的排气嘴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的排气嘴的横截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侧气囊装置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的喷气嘴的数目可以多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的喷气嘴的数目。
上述改变排气嘴横截面积及改变喷气嘴数目的技术手段都是使得下分隔腔内压高于上分隔腔内压的手段,从而使得与髋部对应的下分隔腔的刚度高于与胸部对应的上分隔腔的刚度。
优选地,所述侧气囊装置的分隔装置可以是织带。织带具有防撕裂的特效,且其在气囊起作用的时间内,能够大致的保持上下腔压力差。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充气后的侧视图。
附图2为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充气后的正视图。
附图3为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充气后的俯视图。
附图4为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中的二级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阐述。
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气囊装置中的侧气囊充气后的结构。侧气囊由织带103分隔成了上、下两个分隔腔104、105,其中上分隔腔104与胸部对应,下分隔腔105与髋部对应。二级气体发生器201的分别通过其排气嘴408、407与侧气囊上下分隔腔104、105相连,以便向对应的分隔腔提供气体。
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201可以由两个相对独立工作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102连接而成,此时第一气体发生器101通过排气嘴407与下分隔腔105相连,第二气体发生器102通过排气嘴408与上分隔腔104相连。
当汽车受到侧面撞击时,两个气体发生器101、102分别对两个分隔腔充气,使得侧气囊完全展开时,下分隔腔105的内压大于上分隔腔104的内压。这样能够使得与髋部对应的分隔腔有能够推动人的髋部的足够刚度,可以很好地推动人的髋部,防止人受伤。
此外,织带103有防撕裂的特效,且在气囊起作用的时间内,能够大致保持上下腔压力差。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级气体发生器20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201包括两个相对独立工作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102。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下分隔腔105,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上分隔腔104。
由图可知,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分别各自包括:起爆装置401;与起爆装置401相连的燃烧室403;过滤室405。
第一气体发生器101还可以包括:连通燃烧室403与过滤室405的喷气嘴404;设置在过滤室405处并且与下分隔腔105相连的排气嘴407。
第二气体发生器102还可以包括:连通燃烧室403与过滤室405的喷气嘴409;设置在过滤室405处并且与上分隔腔104相连的排气嘴408。
当汽车受到侧面撞击时,气囊电子控制单元发出点火指令,气体发生器中的起爆装置401点火,燃烧室403内的炸药402爆炸,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
在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内产生的气体通过喷气嘴404进入过滤室405,在过滤室405中经金属过滤器406过滤后,通过排气嘴407进入侧气囊的下分隔腔105。
在第二气体发生器102内产生的气体经过喷气嘴409进入过滤室405,在过滤室405中经金属过滤器406过滤后,通过排气嘴408进入侧气囊的上分隔腔104。
根据本实用新型,与下分隔腔105相连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01的喷气嘴404的数量多于与上分隔腔104相连的第二气体发生器102的喷气嘴409的数量。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与下分隔腔105相连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01的喷气嘴404的数量为3个,与上分隔腔104相连的第二气体发生器102的喷气嘴409的数量为2个。
与下分隔腔105相连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01的排气嘴407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与上分隔腔104相连的第二气体发生器102的排气嘴408的横截面积。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可以使得第一气体发生器101的喷气量(或者说向下分隔腔105的供气量)大于第二气体发生器102的喷气量(或者说向上分隔腔104的供气量)。这样,当通过预先适当设定上分隔腔104与下分隔腔105的体积,可以使得下分隔腔105的刚度或者说气压大于上分隔腔104的刚度或者说气压。第一气体发生器101的喷气量与第二气体发生器102的喷气量之比可以在1.5-4的范围内选择,例如,该充气量之比可以为30:70或40:60。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能够使得侧气囊完全展开时,下分隔腔105的内压大于上分隔腔104的内压。这样能够使得与髋部对应的分隔腔有能够推动人的髋部的足够刚度,可以很好地推动人的髋部,防止人受伤。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内具有分隔装置,将所述侧气囊分隔成上分隔腔(104)和下分隔腔(105);
二级气体发生器(201),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201)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102),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具有第一喷气量,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具有第二喷气量,并且所述第一喷气量大于第二喷气量;
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下分隔腔(105),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上分隔腔(10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囊的下分隔腔(105)在充气展开后所处的位置对应于驾驶员的髋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气囊的上分隔腔(104)在充气展开后所处的位置对应于驾驶员的胸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的所述第一喷气量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的第二喷气量之比在1.5-4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分别包括:
起爆装置(401);
与起爆装置(401)相连的燃烧室(403);
过滤室(405);
连通燃烧室(403)与过滤室(405)的喷气嘴(404,409);
设置在过滤室(405)处并且与上分隔腔(104)和下分隔腔(105)中对应的一个分隔腔相连的排气嘴(407,408)。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的排气嘴(407)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的排气嘴(408)的横截面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101)的喷气嘴(404)的数目多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102)的喷气嘴(409)的数目。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为织带(103)。
CN201220494186.7U 2012-09-25 2012-09-25 一种侧气囊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633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94186.7U CN202863378U (zh) 2012-09-25 2012-09-25 一种侧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94186.7U CN202863378U (zh) 2012-09-25 2012-09-25 一种侧气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63378U true CN202863378U (zh) 2013-04-10

Family

ID=48030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94186.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63378U (zh) 2012-09-25 2012-09-25 一种侧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633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2733A (zh) * 2019-07-05 2021-01-05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其操作方法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2733A (zh) * 2019-07-05 2021-01-05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其操作方法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91487B (zh) 头部、躯干和膝部组合安全气囊
CN101428600A (zh) 用于汽车前排乘客的约束系统
CN101327774A (zh) 汽车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
CN105083204B (zh) 安全气囊模块
CN203651698U (zh) 一种汽车驾驶员正面保护装置
CN201626368U (zh) 基于行人保护的乘用车安全气囊系统
CN101973238B (zh) 设置在机动车保险杠内的防护气囊
CN203996079U (zh) 一种用于汽车后排安全保护的安全气囊装置
CN202863378U (zh) 一种侧气囊装置
CN205131176U (zh) 乘员保护装置及汽车安全座椅
KR20120122744A (ko) 저상해 전개식 차량 조수석 에어백
CN101574953A (zh) 环保型汽车主动与被动安全气囊充气式气体发生器
CN102975682A (zh) 安全气囊
CN201472300U (zh) 一种能多次使用的汽车安全气袋
CN104002755A (zh) 安全气囊保护装置及车辆座椅
CN100417553C (zh) 双级点火式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
CN203305948U (zh) 一种新型多防护汽车辅助安全气囊
CN212950498U (zh) 一种适用于主驾乘员保护的顶置式安全气囊
KR20120122699A (ko) 저상해 전개식 차량 운전석 에어백
CN204210419U (zh) 一种可调节充气量的气囊气体发生器
CN201849429U (zh) 设置在机动车保险杠内的防护气囊
CN109334605B (zh) 一种后排中置安全气囊及其控制方法
CN205971199U (zh) 分层缓冲式安全气囊
CN105459945A (zh) 一种客车座椅的气袋式安全保护结构
CN203974739U (zh) 安全气囊保护装置及车辆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