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26732U - 液体容纳体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26732U
CN202826732U CN 201220429959 CN201220429959U CN202826732U CN 202826732 U CN202826732 U CN 202826732U CN 201220429959 CN201220429959 CN 201220429959 CN 201220429959 U CN201220429959 U CN 201220429959U CN 202826732 U CN202826732 U CN 2028267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section
filling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2995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濑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267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2673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容纳体。目的在于提供以下的液体容器:当在通过空气通路向液体容纳部内引入空气的液体容器中设置有检测液体的有无的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正确地检测出液体容纳部内是否残留有液体,并且能够充分地填充液体。准备如下的液体容器:当使液体流出口向下时在比检测部件的位置高的位置上设置空气口,并且在与液体容纳部的底部接近的位置上设置与空气通路连通的旁通口,在使液体流出口向上的状态下,在从液体流出口向液体容纳部内填充了液体之后密封旁通口。这样,在填充液体时,能够使液体容纳部内的空气从旁通口排出从而填充液体,并且在消耗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时,能够避免从空气口产生的气泡附着在检测部件上。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在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上并在内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器。
背景技术
在如所谓的喷墨打印机等从喷嘴喷射墨水等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作为液体的供应源搭载有在内部容纳液体的墨盒等液体容器。液体容器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被可拆卸地搭载,当内部的液体耗尽时,能够更换为新的液体容器。
另外,已提出有如下的液体容器:通过空气通路来连接液体容器的液体容纳部和大气开放口,随着液体被消耗从空气通路向液体容纳部内引入空气(专利文献1)。在该液体容器中,液体容纳部内的空气通路的开口部分(空气口)被设置在液体容纳部的底部附近,因此在制造液体容器时将液体容器上下颠倒地向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时,使液体容纳部内的空气从空气口排出从而能够使液体容纳部内充满液体。
但是,在由于设计上的理由等需要将空气口设置在比液体容纳部的底部附近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当将液体容器上下颠倒来填充液体时,不能将比空气口高的位置的空气排出到液体容纳部的外部。其结果是,存在不能够完全地使液体容器内充满液体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25332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技术:能够将液体充分地填充到通过通路向液体容纳部内引入空气的液体容器的液体容纳部。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部,所述液体容纳部在内部容纳液体;
液体流出口,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从所述液体流出口流出到外部;
空气口,所述空气口将从外部通过通路引入的空气供应到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以及
旁通口,所述旁通口被设置在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底部接近的位置上,并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填充所述液体时与所述通路连通,在填充之后所述旁通口被封闭。
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在上述的预定的位置上设置有空气口以及旁通口的液体容器,然后使液体流出口铅垂向上并从液体流出口向液体容纳部内填充液体。在该状态下,旁通口位于液体容纳部的上部附近。旁通口通过通路与液体容器的外部连通,因此,当从液体流出口填充液体时,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的液面达到旁通口的位置(液体容纳部的上部附近)之前,液体容纳部内的空气能够排到外部。因此,能够向液体容纳部内充分地填充液体。此外,旁通口在填充液体之后被密封。
另外,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在使所述液体流出口铅垂向下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口可以位于比所述旁通口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检测部件,所述检测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底部,所述检测部件对来自外部的输入的响应根据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的状态而变化,在使所述液体流出口铅垂向下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口位于比所述检测部件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上。
在如上述那样液体容纳容器中,能够使用检测部件来检测液体容纳部内是否残留有液体。另外,在使液体流出口向下的状态下使用液体容纳体。在该状态下,空气从设置在比检测部件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的空气口被引入到液体容纳部内,因此,即使从空气口产生气泡,也能够避免该气泡附着在检测部件上。而且,此时旁通口已被密封,因此不会从旁通口产生气泡。其结果是,能够使液体容纳部内充分地充满液体,并且能够避免由于气泡附着在检测部件上而导致检测部件的误动作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纳容器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容器主体部,所述容器主体部形成所述液体容纳部以及所述通路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容器主体部的一面侧开口;以及盖部,所述盖部覆盖所述容器主体部分的开口部分,所述旁通口形成在所述容器主体部分和所述盖部之间。
这样,仅通过使盖部的一部分与容器主体部分贴紧就能够简单地密封旁通口。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纳容器中,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所述通路的中途具有能够容纳液体的第二液体容纳部,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并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之后,所述旁通口被密封。
当液体容纳部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时,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被加压从而液体发生逆流。另外,液体容纳部内的空气的量越多膨胀量就越大,逆流的液体的量也越多。对此,如果在通路的中途设置第二液体容纳部而向内部填充液体,则只要第二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没有用尽,液体容纳部内就不会有空气,因此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不会被加压。另外,虽然第二液体容纳部的空气越多空气的膨胀量越大,但是逆流的液体量不会在第二液体室的液体量以上。而且,当随着液体的消耗而液体容纳部的液体被消耗时,第二液体室变空,则能够将从液体容纳部逆流的液体封闭在第二液体室中。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的逆流。
另外,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并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之后,所述旁通口被密封。这样,能够如上述的那样抑制液体的逆流,同时能够避免从旁通口产生气泡并附着在检测部件上而导致检测部件的错误动作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大致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墨盒的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图3的(a)和(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墨盒的内部构造的平面图;
图4的(a)和(b)是示出使用棱镜检测墨盒内的墨水的余量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5的(a)和(b)是示出通过本实施例的第二墨水室的引入口的位置能够避免气泡附着在棱镜的反射面的理由的说明图;
图6的(a)~(c)是示出向本实施例的墨盒填充墨水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7的(a)和(b)是示出向没有在连接通路设置通口的参考例的墨盒填充墨水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8的(a)和(b)是示出变形例的墨盒的通口的设置方式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喷墨打印机
20…滑架
60…控制部
100…墨盒
102…主体壳体
103…第一薄膜
104…第二薄膜
105…供墨口
110…空气室
120…第一墨水室
130…第二墨水室
132…棱镜
134…连接通路
134a…引入口
134b…通口
160…空气通路
200…检测部
202…发光部
204…受光部
500…墨盒
532…棱镜
700…墨盒
730…第二墨水室
734…连接通路
734a…引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使上述的本申请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加清楚,按照如下的顺序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A.喷墨打印机的构成
B.墨盒的构造
C.墨水余量的检测方法
D.墨水的填充方法
E.变形例
A.喷墨打印机的构成
图1是使用所谓的喷墨打印机为例示出本实施例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大致构成的说明图。如图所示,喷墨打印机10包括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同时在印刷介质2上形成墨点的滑架20、以及使滑架20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30等。滑架20上设置有容纳有墨水的墨盒100、安装墨盒100的滑架壳体22、以及喷射墨水的喷射头24等。在喷射头24的底面侧(朝向印刷介质2的那侧)上设置有多个喷嘴,通过向喷射头24引导墨盒100内的墨水,能够从喷嘴向印刷介质2喷射墨水。
此外,在图示的喷墨打印机10中,能够使用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这四种墨水来印刷彩色图像,与之对应,在喷射头24上按照墨水的种类设置有喷嘴。并且,墨水从对应的墨盒100经由供应通路(未图示)被供应给各个喷嘴。
使滑架20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30包括:在内侧形成有多个齿形的正时皮带32、以及用于驱动正时皮带32的驱动马达34等。正时皮带32的一部分被固定在滑架壳体22上,并且当驱动正时皮带32时,能够使滑架20在被沿主扫描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引导的同时沿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
另外,在喷墨打印机10的印刷区域外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以光学方式检测墨盒100内的墨水的余量的检测部200。后面详细地进行描述,在检测部200的内部设置有发光部和受光部,当墨盒100随着滑架20的移动经过检测部200的上方时,从发光部发出光,并通过受光部是否接收到该光来检测墨盒100内的墨水的余量。此外,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0中,将检测部200设置在印刷区域外的位置上,但检测部200也可以被设置在印刷区域内。如果那样设置,则在印刷过程中即使滑架20不移动长距离,也能够进行墨水余量的检测。
另外,在喷墨打印机10的背面上搭载有控制喷墨打印机10的整体的动作的控制部60。使喷射头24往复运动的动作、从喷嘴喷射墨水的动作、检测墨盒100内的墨水的余量的动作等全部由控制部60控制。
B.墨盒的构造:
图2是示出墨盒100的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墨盒100大致包括:由硬质的树脂材料形成的主体壳体102、覆盖主体壳体102的一侧的第一薄膜103、以及覆盖主体壳体102的另一侧的第二薄膜104。另外,在主体壳体102的底面上设置有朝向滑架20的喷射头24供应墨水的供墨口105(液体流出口)。此外,在主体壳体10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随着墨盒100内的墨水的消耗而向墨盒100的内部导入空气的大气开放口106。
图3的(a)和(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墨盒100的内部构造的平面图。在图3的(a)中示出了从一侧观察墨盒100时所看到的墨盒100的内部构造,在图3的(b)中示出了从另一侧观察墨盒100时看到的墨盒100的内部构造。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3的(a)所示的一侧称作“表面侧”,将图3的(b)所示的另一侧称作“里侧”。
如图3的(a)所示,墨盒100的表面侧被纵横设置的多个间隔壁大体分为四个室。首先,在图中在右侧上半部分的区域中设置有第一墨水室120,在右侧下半部分的区域中设置有第二墨水室130。第一墨水室120和第二墨水室130通过连接通路134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连接通路134被形成为通过第二墨水室130的底部附近并向图上方折返,且在连接通路134折返的位置设置有通口134b。通口134b是形成连接通路134的间隔壁的一部分被切口的部分(涂有密斜线的部分)与第一薄膜103之间形成的间隙。后面会详细地说明,在向墨盒100填充墨水之后,该通口134b通过将间隔壁被切口的部分和第一薄膜103热熔接来封闭。
另外,在第一墨水室120和第二墨水室130之间的附图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上设置有缓冲室140。第二墨水室130和缓冲室140在墨盒100的里侧通过通路连接,另外,缓冲室140与设置在墨盒100的里侧的压力调节室150连通。压力调节室150中内置有膜阀和弹簧等,并具有调节供应给喷射头24的墨水的压力的功能。
在这样的构造的墨盒100中,在从喷射头24喷射墨水时,墨水从第一墨水室120经由第二墨水室130、缓冲室140流入压力调节室150中之后,墨水从供墨口105被供应给喷射头24。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将容纳墨水的墨水室分成第一墨水室120和第二墨水室130,这是基于以下的理由。即,当墨水室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时,墨水室内的液体被加压从而液体发生逆流。另外,墨水室内的空气的量越多则膨胀量越大,逆流的液体的量也越多。与此相对,如果将墨水室分成第一墨水室120和第二墨水室130,则只要第一墨水室内的液体没有用尽,第二墨水室130内就不会有空气,因此第二墨水室130内的液体不会被加压。另外,当第一墨水室120的空气增多时,空气的膨胀量变大,但是逆流的液体量不会在第一墨水室120内的液体量以上。此外,随着液体的消耗第二墨水室130的液体被消耗时,第一墨水室变空,从而能够将从第二墨水室130逆流的液体封闭在第一墨水室。这样,通过将墨水室分成第一墨水室120和第二墨水室130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的逆流。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的第二墨水室130中设置有由透光性的塑料材料形成的棱镜132(检测部)。棱镜132是所谓的直角棱镜,棱镜132的一个面构成墨盒100的底面的一部分。在安装墨盒100的滑架壳体22的底面上的与棱镜13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开口,当墨盒100随着滑架20的移动通过检测部200的上方时(参照图1),来自检测部200的发光部的光通过滑架壳体22的开口而入射到棱镜132中。
另外,如图3的(a)所示,在墨盒100内的左侧的区域中设置有空气室110。该空气室110在墨盒100的里侧通过通路与第一墨水室120连接。另外,空气室110经由空气室110的右上角的连通口112以及墨盒100的里侧的空气通路160(参照图3的(b))与大气开放口106连接。在墨盒100内的空气由于周围的温度变化而膨胀或者墨盒100的姿势发生变化等造成墨水从第一墨水室120向大气开放口106逆流的情况下,该空气室110将墨水封闭在内部从而防止墨水泄漏。
另外,如图3的(b)所示,在连接空气室110和大气开放口106的空气通路160中,在中途位置上设置有小室(薄膜室162),薄膜室162的内部通过透气性的膜分隔上游侧和下游侧。此外,以抑制墨盒100内的墨水的水分蒸发为目的,在比薄膜室162靠上游侧的位置上设置有空气通路160多次曲折行进的部分。
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使用设置在内部的棱镜132以下述的方式检测墨水的余量。
C.墨水余量的检测方法
图4的(a)和(b)是示出使用棱镜132检测墨盒100内的墨水的余量的情况的说明图。首先,如前所述,墨盒100被安装在沿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的滑架壳体22上。在安装状态下,墨盒100内的棱镜132如图4的(a)和(b)所示在主扫描方向上配置有与底面132c所成的角相等的两个面(反射面132a和反射面132b)。另外,在滑架20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路径的中途,在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检测部200,并且,在检测部200的内部,由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构成的发光部202和由光电晶体管构成的受光部204在主扫描方向并列设置。并且,当随着滑架20的移动、墨盒100通过检测部200的上方时,来自发光部202的光垂直地入射到棱镜132的底面132c。
图4的(a)和(b)中示出了随着滑架20的移动而墨盒100内的棱镜132位于检测部200的正上方的状态。此时,如图4的(a)所示,如果设置有棱镜132的第二墨水室130内的墨水的液面(墨水面)处于比棱镜132的顶点靠上的位置,则反射面132a和反射面132b与墨水相接触。在该状态下,即使从发光部202入射到棱镜132的光(入射光)照射到反射面132a也不会反射,如图4的(a)中粗虚线的箭头所示,该入射光透过第二墨水室130内的墨水。因此,发光部202的光未被受光部204检测到。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0判断为至少在第二墨水室130内残留有预定量以上的墨水。
另一方面,随着第二墨水室130内的墨水被消耗,如图4的(b)所示墨水面下落到比棱镜132的顶点低时,在棱镜132的从墨水中露出的部分中,空气与反射面132a和反射面132b相接触。并且,如果第二墨水室130内的墨水少于预定量,并且入射光照射到反射面132a的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如图4的(b)中粗虚线的箭头所示的那样进行反射。在该反射面132a上反射的光照射到另一反射面132b的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向下方反射而被受光部204检测到。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0判断为:第二墨水室130内的墨水剩余很少,因此墨盒100内的墨水将很快用尽。
这里,在如上所述使用棱镜来检测墨水的余量的墨盒中,存在由于气泡附着在棱镜的反射面导致误检测墨水的余量的情况。即,有时尽管实际上墨水用尽而棱镜的反射面与空气接触,但是由于附着在反射面的气泡的影响导致入射到棱镜的光发生漫反射,受光部没有检测到光从而判断为残留有墨水。另外,在附着在棱镜的反射面上的气泡比较大的情况下,尽管还残留有墨水但是入射到棱镜的光发生反射并被受光部检测到,可能导致判断为墨水用尽。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通过将从第一墨水室120向第二墨水室130的连接通路134的入口(引入口134a)设置在如下的位置来抑制气泡附着在棱镜132的反射面132a、132b上。
图5的(a)和(b)是示出能够通过本实施例的第二墨水室的引入口的位置避免气泡附着在棱镜132的反射面132a、132b的理由的说明图。此外,图5的(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墨盒100,图5的(b)示出了将引入口设置在第二墨水室的底部附近的参考例的墨盒500。
如图5的(a)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当第一墨水室120内的墨水用尽、第二墨水室130内的墨水开始被消耗时,从大气开放口(未图示)被导入到墨盒100内的空气通过连接通路134被引入第二墨水室130内。这时,有时从引入口134a产生气泡。这里,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由于引入口134a被设置在比棱镜132的位置更高的位置,因此在比棱镜132靠上方的位置产生气泡。因此,能够避免如图5的(b)所示的参考例的墨盒500那样由于在与棱镜532相同的高度产生气泡从而气泡附着在棱镜的反射面上。其结果是,能够避免由于气泡的附着导致错误地检测墨水的余量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由于通过连接通路134从外部引入的空气从引入口134a被供应给第二墨水室130,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二墨水室130与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纳部”对应,本实施例的连接通路134与本实用新型的“通路”对应,本实施例的引口134a与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口”对应。
另外,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以如下方法向内部填充墨水。
D.墨水的填充方法
图6的(a)~(c)是示出向本实施例的墨盒100填充墨水的方法的说明图。如图所示,在向墨盒100填充墨水时,在使供墨口105朝上的状态下从供墨口105注入墨水。被注入的墨水经由缓冲室140流入第二墨水室130。在第二墨水室130内,连接通路134的引入口134a在比棱镜132高的位置开口,另外如前所述,在向墨盒100填充墨水的阶段,连接通路134的通口134b(旁通口)在第二墨水室130的底部附近的位置开口(参照图3的(a))。因此,当墨水流入第二墨水室130时,如图6的(a)中粗虚线所示,第二墨水室130内的空气从引入口134a以及通口134b经由连接通路134排到墨盒100的上游侧从而墨水被填充到第二墨水室130内。
另外,如图6的(b)所示,在墨水被填充到第二墨水室130的过程中当墨水面高于引入口134a时,引入口134a被墨水堵塞,但是其后空气从位于第二墨水室130的附图上部的通口134b排到墨盒100的上游侧。因此,继续向第二墨水室130填充墨水的结果是,如图6的(c)所示,第二墨水室130内被墨水充满。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第二墨水室130被墨水充满后,墨水流入第一墨水室120。在第一墨水室120中,由于在使供墨口105向上的状态下的、第一墨水室120的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与上游侧连接的通路的开口部,因此在墨水填充时第一墨水室120内的空气从该开口部排出,因此第一墨水室120内也被墨水充满。
如上所述,向第一墨水室120以及第二墨水室130填充墨水后,最后封闭通口134b来实现墨盒100。封闭通口134b的作业通过以下来进行:使粘贴在附图前方侧的第一薄膜103(未图示)与连接通路134的间隔壁被切口的部分贴紧,并在该状态下对贴紧部分加热熔接。
此外,如上所述,填充墨水前的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与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对应,填充墨水后的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与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纳体”对应。
图7的(a)和(b)是示出向没有在连接通路设置通口的参考例的墨盒70填充墨水的情形的说明图。如图7的(a)所示,当向在连接通路734没有设置通口的墨盒700填充墨水时,通过第二墨水室730内的空气从引入口734a排到墨盒100的上游侧来填充墨水。但是,如图7的(b)所示,当墨水面的位置上升而引入口734a被墨水堵塞时,在附图中比引入口734a靠上侧的第二墨水室730内的空气没有排出的场所。在该状态下被填充到第二墨水室730的墨水从引入口734a向墨盒100的上游侧流出,而不能使第二墨水室730内充满墨水。
与此相对,如果如本实施例的墨盒100那样在第二墨水室130的底部附近的位置设置连接通路134的通口134b,则即使出于避免气泡附着在棱镜132上的目的而将引入口134a设置在比棱镜132高的位置上,也不会因此使得在填充墨水时第二墨水室130内的空气没有排出的场所。因此,能够避免由于气泡向棱镜132附着引起的墨水余量的误检测,并能够使第二墨水室130内充满墨水。另外,如前述的那样,在完成墨水的填充之后密封通口134b(参照图3的(a))。因此,随着第二墨水室130内的墨水的消耗在通口134b的位置(第二墨水室130的底部)不会产生气泡从而能够避免气泡附着在棱镜132上。
E.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的墨盒100中,说明了通口134b是主体壳体102的间隔壁被切口的部分与第一薄膜103之间形成的间隙。但是,也可以如下这样形成通口134b。此外,在下面说明的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标记与实施例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8的(a)和(b)是示出变形例的墨盒100的通口的设置方式的说明图。此外,在图8的(a)中示出了从表面侧观察墨盒100时看到的内部结构,在图8的(b)中示出了从箭头方向观察图8的(a)中的AA截面时看到的情形。
如图8的(a)所示,在变形例的墨盒100中也在接近第二墨水室130的底部的位置上设置有通口134b。如图8的(b)所示,该通口134b在比构成第二墨水室130的墨盒100表面侧的凹部的底高且比第一薄膜103低的位置开口。另外,通口134b经由通路与连接通路134的连接口134c连接。
在上述那样形成有通口134b的变形例的墨盒100中,在填充墨水时空气从通口134b排到上游侧,从而能够使墨水充满第二墨水室130内。另外,在完成向墨盒100填充墨水之后,如图8的(b)所示,在使第一薄膜103贴紧到通口134b所开口的部件的表面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热熔接第一薄膜103来密封通口134b。因此,不会在第二墨水室130内的墨水被消耗时从通口134b产生气泡并附着在棱镜132上。
以上,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全部的实施方式,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针对取代棱镜而设置电极、并通过从外部向电极施加电压来检测墨水的余量的墨盒,可以应用上述的实施例的墨盒的引入口的位置,并且设置通口。这样,能够避免气泡附着在电极上而引起的弊端,同时能够提供能够填充墨水的墨盒。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在与喷射头一体构成的滑架壳体上安装墨盒的架上型的喷墨打印机,而也可应用于容纳墨盒的保持器和喷射头被分别设置的离架型的喷墨打印机。

Claims (9)

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部,所述液体容纳部在内部容纳液体;
液体流出口,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从所述液体流出口流出到外部;
空气口,所述空气口将从外部通过通路引入的空气供应到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以及
旁通口,所述旁通口被设置在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底部接近的位置上,并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填充所述液体时与所述通路连通,在填充之后所述旁通口被封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在使所述液体流出口铅垂向下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口位于比所述旁通口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检测部件,所述检测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底部,所述检测部件对来自外部的输入的响应根据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的状态而变化,
在使所述液体流出口铅垂向下的情况下,所述空气口位于比所述检测部件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
容器主体部,所述容器主体部形成所述液体容纳部以及所述通路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容器主体部的一面侧开口;以及
盖部,所述盖部覆盖所述容器主体部分的开口部分,
所述旁通口形成在所述容器主体部分和所述盖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包括:
容器主体部,所述容器主体部形成所述液体容纳部以及所述通路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容器主体部的一面侧开口;以及
盖部,所述盖部覆盖所述容器主体部分的开口部分,
所述旁通口形成在所述容器主体部分和所述盖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所述通路的中途具有能够容纳液体的第二液体容纳部,
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并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之后,所述旁通口被密封。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所述通路的中途具有能够容纳液体的第二液体容纳部,
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并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之后,所述旁通口被密封。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所述通路的中途具有能够容纳液体的第二液体容纳部,
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并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之后,所述旁通口被密封。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所述通路的中途具有能够容纳液体的第二液体容纳部,
在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并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部填充液体之后,所述旁通口被密封。
CN 201220429959 2011-08-24 2012-08-24 液体容纳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267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2252 2011-08-24
JP2011182252A JP5842462B2 (ja) 2011-08-24 2011-08-24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26732U true CN202826732U (zh) 2013-03-27

Family

ID=47938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2995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26732U (zh) 2011-08-24 2012-08-24 液体容纳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42462B2 (zh)
CN (1) CN2028267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1380A (zh) * 2017-08-31 2019-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1972B2 (ja) * 2016-06-30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7251561B2 (ja) * 2021-01-06 2023-04-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2862B2 (ja) * 2005-03-31 2011-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JP4918823B2 (ja) * 2006-08-11 2012-04-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JP5338415B2 (ja) * 2009-03-23 2013-1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1380A (zh) * 2017-08-31 2019-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43356A (ja) 2013-03-04
JP5842462B2 (ja)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63281U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JP5691307B2 (ja)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644279B2 (ja)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327168B2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TWI462842B (zh)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s and liquid injection systems
JP5429425B2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203198406U (zh) 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应系统
WO2014112344A1 (ja) 液体噴射装置、タンク
CN102529394B (zh) 液体检测系统以及液体容器
CN102381041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WO1999041083A1 (fr) Imprimante a jet d'encre, sous-unite reservoir pour ladite imprimante, et procede permettant de retablir la capacite de decharge des gouttelettes d'encre
US11214072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ivot member provided in storage chamber of tank and having first protrusion and second protrusion
JP5621902B2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202826732U (zh) 液体容纳体
JP5862812B2 (ja)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US6264312B1 (en) Liquid supplying method for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223781A (zh) 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CN107878033A (zh)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US9840085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JP2015027807A (ja)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203019824U (zh) 液体容器
JP2017154252A (ja)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203093321U (zh) 液体容器
US10286669B2 (en) Liquid cartridge having air communication pipe and liquid-consum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