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10998U -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 Google Patents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10998U
CN202810998U CN 201220305095 CN201220305095U CN202810998U CN 202810998 U CN202810998 U CN 202810998U CN 201220305095 CN201220305095 CN 201220305095 CN 201220305095 U CN201220305095 U CN 201220305095U CN 202810998 U CN202810998 U CN 2028109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hamber
grease channel
oil
communicate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0509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亨琳
钟婉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Kipor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Kipor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Kipor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Kipor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30509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109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109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1099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包括机体、齿轮室、飞轮壳、机油滤清器、机油冷却器和凸轮轴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齿轮室和飞轮壳内均设置有润滑油道,所述机体底部紧密连接有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内设置有吸油盘和机油泵部件,机油泵部件紧固安装在机体后端底部,机油泵部件的进油口连接吸油盘,机油泵部件的出油口通过输油管与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出口与机体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机体内的润滑油道出口与飞轮壳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润滑系统结构简单,通过在发动机各组成部件的内部设置润滑油道,能够轻松将润滑油输送到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满足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润滑需要。

Description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属于发动机润滑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内各个部件的润滑是通过外接润滑油管将润滑油引入到各个零部件上所需润滑的部位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外接润滑油管需考虑其固定方式及进油方向,而且外接管路的密封可靠性差,不易安装,容易产生漏油,而且发动机外部结构往往比较复杂,相对成本也会比较高;有时还受发动机本身的空间限制,管路需要布置的比较长,很难有布置外接润滑油管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该润滑系统结构简单,通过在发动机各组成部件的内部设置润滑油道,能够轻松将润滑油输送到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满足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润滑需要。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包括机体、齿轮室、飞轮壳、机油滤清器、机油冷却器和凸轮轴衬套;所述齿轮室紧密连接在机体的前端面上,机油滤清器、机油冷却器安装在齿轮室上,所述飞轮壳紧密连接在机体的后端面上,所述凸轮轴衬套安装在机体的凸轮轴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齿轮室和飞轮壳内均设置有润滑油道,所述机体底部紧密连接有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内设置有吸油盘和机油泵部件,机油泵部件紧固安装在机体后端底部,机油泵部件的进油口连接吸油盘,机油泵部件的出油口通过输油管与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出口与机体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机体内的润滑油道出口与飞轮壳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体内的润滑油道包括左主润滑油通道、右主润滑油通道、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和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所述左主润滑油通道、右主润滑油通道的进口分别与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设置在机体左部内,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与左主润滑油通道连通,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一端的出口连通至机体左侧的缸盖左结合面上,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另一端的出口连通至凸轮轴衬套与凸轮轴孔形成的油槽内;所述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设置在机体右部内,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与右主润滑油通道连通,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一端的出口连通至机体右侧的缸盖右结合面上,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另一端的出口连通至凸轮轴衬套与凸轮轴孔形成的油槽内;所述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设置在机体左部内,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内端与第一润滑油道连通,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另一端与飞轮壳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设置在机体右部内,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内端与第二润滑油道连通,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另一端与飞轮壳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设置在凸轮轴孔之下,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上端与凸轮轴衬套与凸轮轴孔形成的油槽连通,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下端连通至曲轴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齿轮室包括齿轮室下体和齿轮室上体,所述齿轮室下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储油室、第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二储油室、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和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所述齿轮室上体的内部设置有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七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八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三储油室、第十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四储油室、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左润滑油出口、右润滑油出口和第十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所述机油泵部件的出油口通过输油管连通至第一储油室,所述第一储油室通过第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与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连通,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与齿轮室上体内的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直接对接连通;所述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依次通过第七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第八齿轮室润滑油通道与机油滤清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机油滤清器的出油口与齿轮室上体内的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的出口连通至第三储油室;所述第三储油室再通过第十齿轮室润滑油通道与机油冷却器的进油口连通,机油冷却器的出油口与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的出口连通至第四储油室,第四储油室再与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连通,所述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分别通过左润滑油出口、右润滑油出口与机体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还通过第十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与齿轮室下体上的第二储油室直接对接连通,所述第二储油室通过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连通至齿轮室下体上的左齿轮轴孔、通过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连通至齿轮室下体上的右齿轮轴孔、通过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连通至齿轮室下体上的曲轴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飞轮壳内的润滑油道包括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和第四飞轮壳润滑油通道;所述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的进口分别与机体内的润滑油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横向布置,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两端分别与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连通,所述第四飞轮壳润滑油通道竖向布置并与第三润滑油通道贯通,第四润滑油通道内端连通至飞轮壳上的曲轴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发动机的机体、齿轮室下体、齿轮室上体、飞轮壳等组成部件内部设置润滑油道,不占用空间,润滑油道布置在零部件的空闲处,省略了发动机外部复杂的管路设置,简化了发动机的整机结构,简化了装配工序,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成本;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克服了管路漏油问题,提高了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V型发动机润滑系统的装配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机体的结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齿轮室下体内的润滑油道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向局部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齿轮室上体内的润滑油道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B-B剖视图。
图8为图7中的C-C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飞轮壳内的润滑油道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D-D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机体、1a—左主润滑油通道、1b—右主润滑油通道、1c—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d—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e—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f—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g—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h—缸盖左结合面、1i—缸盖右结合面、2—齿轮室下体、2a—第一储油室、2b—第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c—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d—第二储油室、2e—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f—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g—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齿轮室上体、3a—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b—第七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c—第八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d—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e—第三储油室、3f—第十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g—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h—第四储油室、3i—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j—左润滑油出口、3k—右润滑油出口、3l—十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4—油底壳、5—飞轮壳、5a—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c—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d—第四飞轮壳润滑油通道、6—吸油盘、7—机油泵部件、8—输油管、9—机油滤清器、10—机油冷却器、11—凸轮轴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实施例中,所述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主要由机体1、齿轮室下体2、齿轮室上体3、油底壳4、飞轮壳5、吸油盘6、机油泵部件7、输油管8、机油滤清器9、机油冷却器10和凸轮轴衬套11等零部件组成。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机体1的前端面上紧密连接着由齿轮室下体2和齿轮室上体3组成的齿轮室,机油滤清器9、机油冷却器10安装在齿轮室上体3上,所述飞轮壳5紧密连接在机体1的后端面上,所述凸轮轴衬套11安装在机体1的凸轮轴孔内;所述机体1、齿轮室和飞轮壳5内均设置有润滑油道,所述机体1底部通过紧固螺栓紧密连接油底壳4,所述油底壳4内设置有吸油盘6和机油泵部件7,机油泵部件7通过紧固螺栓紧固安装在机体1后端底部,机油泵部件7的进油口连接吸油盘6,机油泵部件7的出油口通过输油管8与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出口与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出口与飞轮壳5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
所述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布置情况如图3所示,所述机体1内设置有左主润滑油通道1a、右主润滑油通道1b、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和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所述左主润滑油通道1a、右主润滑油通道1b的进口分别与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设置在机体1左部内,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与左主润滑油通道1a连通,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一端的出口连通至机体1左侧的缸盖左结合面1h上,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另一端的出口连通至凸轮轴衬套11与凸轮轴孔形成的油槽内;所述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设置在机体1右部内,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与右主润滑油通道1b连通,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一端的出口连通至机体1右侧的缸盖右结合面1i上,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另一端的出口连通至凸轮轴衬套11与凸轮轴孔形成的油槽内;所述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设置在机体1左部内,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内端与第一润滑油道1c连通,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另一端与飞轮壳5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设置在机体1右部内,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内端与第二润滑油道1d连通,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另一端与飞轮壳5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设置在凸轮轴孔之下,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上端与凸轮轴衬套11与凸轮轴孔形成的油槽连通,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下端连通至曲轴孔。
本实用新型中的齿轮室是有齿轮室下体2和齿轮室上体3组成。
所述齿轮室下体2内的润滑油道布置情况如图4、图5所示,齿轮室下体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储油室2a、第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b、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c、第二储油室2d、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e、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f和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g;所述齿轮室上体3内的润滑油道布置情况如图6~图8所示,齿轮室上体3的内部设置有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a、第七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b、第八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c、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d、第三储油室3e、第十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f、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g、第四储油室3h、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左润滑油出口3j、右润滑油出口3k和第十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l;所述机油泵部件7的出油口通过输油管8连通至第一储油室2a,所述第一储油室2a通过第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b与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c连通,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c与齿轮室上体3内的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a直接对接连通;所述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a依次通过第七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b、第八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c与机油滤清器9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机油滤清器9的出油口与齿轮室上体3内的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d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d的出口连通至第三储油室3e;所述第三储油室3e再通过第十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f与机油冷却器10的进油口连通,机油冷却器10的出油口与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g的进口连通;所述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g的出口连通至第四储油室3h,第四储油室3h再与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连通,所述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分别通过左润滑油出口3j、右润滑油出口3k与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其中左润滑油出口3j与机体1上的左主润滑油通道1a直接对接连通,右润滑油出口3k与机体1上的右主润滑油通道1b直接对接连通;所述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还通过第十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l与齿轮室下体2上的第二储油室2d直接对接连通,所述第二储油室2d通过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e连通至齿轮室下体2上的左齿轮轴孔、通过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f连通至齿轮室下体2上的右齿轮轴孔、通过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g连通至齿轮室下体2上的曲轴孔。
图示实施例中,所述齿轮室下体2上的第二储油室2d呈三角形布置(在具体生产制造中,第二储油室2d的形状可根据油道布置位置相应改变),第二储油室2d包围了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e、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f和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g的入口,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密封圈来密封齿轮室下体2上的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e、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f和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g的入口。
所述飞轮壳5内的润滑油道布置情况如图9、图10所示,飞轮壳5内设置有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a、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c和第四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d;所述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a、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的进口分别与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出口连通,其中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a与机体1上的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直接对接连通,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与机体1上的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直接对接相通;所述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c横向布置,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c两端分别与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a、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连通,所述第四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d竖向布置并与第三润滑油通道5c贯通,第四润滑油通道5d内端连通至飞轮壳5上的曲轴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发动机起动后,通过齿轮系的传动带动机油泵部件7转动,使机油泵部件7内部产生负压力,通过吸油盘6将储藏在油底壳4内部的润滑油吸入机油泵部件7内部。
在机油泵部件7工作下,润滑油通过输油管8首先输送到齿轮室下体2上的第一储油室2a内,然后通过齿轮室下体2上的第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b、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c进入齿轮室上体3上的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a内;润滑油再依次通过第七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b、第八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c进入到机油滤清器9内,经过机油滤清器9内部过滤后从机油滤清器9的出油口送出,经齿轮室上体3上的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d进入第三储油室3e内,第三储油室3e内的润滑油再通过第十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f进入机油冷却器10冷却,冷却后的润滑油从机油冷却器10的出口送出,经齿轮室上体3上的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g进入第四储油室3h内,第四储油室3h内的润滑油进入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然后从左润滑油出口3j进入机体1上的左主润滑油通道1a、从右润滑油出口3k进入机体1上的右主润滑油通道1b;另外,进入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内的润滑油还有一部分通过第十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l输送到齿轮室下体2的第二储油室2d内,第二储油室2d内的润滑油分别进入到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e、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f、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g内,对发动机前端齿轮室下体3内的部件进行润滑。
进入机体1左主润滑油通道1a、右主润滑油通道1b内的润滑油分别输送至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内,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内的润滑油分成三部分输出:一部分从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一端输送到机体1内的各个凸轮轴孔,凸轮轴孔内的润滑油通过凸轮轴衬套11与凸轮轴孔之间形成的油槽将润滑油输送到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再从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输送至曲轴孔,实现曲轴相关部件的润滑;另一部分从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另一端又将润滑油输送到了机体1的缸盖左结合面1h、缸盖右结合面1i上,实现气缸盖内部零部件的润滑;第三部分通过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输出,其中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输出的润滑油直接进入飞轮壳5上的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a内,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输出的润滑油直接进入飞轮壳5上的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内。
进入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a、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内的润滑油汇入飞轮壳5上的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c内,最后进入与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c相贯通的第四润飞轮壳滑油通道5d,实现发动机后端飞轮壳5内零部件的润滑。

Claims (4)

1.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包括机体(1)、齿轮室、飞轮壳(5)、机油滤清器(9)、机油冷却器(10)和凸轮轴衬套(11);所述齿轮室紧密连接在机体(1)的前端面上,机油滤清器(9)、机油冷却器(10)安装在齿轮室上,所述飞轮壳(5)紧密连接在机体(1)的后端面上,所述凸轮轴衬套(11)安装在机体(1)的凸轮轴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齿轮室和飞轮壳(5)内均设置有润滑油道,所述机体(1)底部紧密连接有油底壳(4),所述油底壳(4)内设置有吸油盘(6)和机油泵部件(7),机油泵部件(7)紧固安装在机体(1)后端底部,机油泵部件(7)的进油口连接吸油盘(6),机油泵部件(7)的出油口通过输油管(8)与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出口与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出口与飞轮壳(5)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包括左主润滑油通道(1a)、右主润滑油通道(1b)、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和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所述左主润滑油通道(1a)、右主润滑油通道(1b)的进口分别与齿轮室内的润滑油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设置在机体(1)左部内,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与左主润滑油通道(1a)连通,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一端的出口连通至机体(1)左侧的缸盖左结合面(1h)上,第一机体润滑油通道(1c)另一端的出口连通至凸轮轴衬套(11)与凸轮轴孔形成的油槽内;所述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设置在机体(1)右部内,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与右主润滑油通道(1b)连通,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一端的出口连通至机体(1)右侧的缸盖右结合面(1i)上,第二机体润滑油通道(1d)另一端的出口连通至凸轮轴衬套(11)与凸轮轴孔形成的油槽内;所述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设置在机体(1)左部内,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内端与第一润滑油道(1c)连通,第三机体润滑油通道(1e)另一端与飞轮壳(5)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设置在机体(1)右部内,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内端与第二润滑油道(1d)连通,第四机体润滑油通道(1f)另一端与飞轮壳(5)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设置在凸轮轴孔之下,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上端与凸轮轴衬套(11)与凸轮轴孔形成的油槽连通,第五机体润滑油通道(1g)下端连通至曲轴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室包括齿轮室下体(2)和齿轮室上体(3),所述齿轮室下体(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储油室(2a)、第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b)、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c)、第二储油室(2d)、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e)、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f)和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g),所述齿轮室上体(3)的内部设置有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a)、第七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b)、第八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c)、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d)、第三储油室(3e)、第十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f)、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g)、第四储油室(3h)、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左润滑油出口(3j)、右润滑油出口(3k)和第十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l);所述机油泵部件(7)的出油口通过输油管(8)连通至第一储油室(2a),所述第一储油室(2a)通过第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b)与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c)连通,第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c)与齿轮室上体(3)内的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a)直接对接连通;所述第六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a)依次通过第七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b)、第八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c)与机油滤清器(9)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机油滤清器(9)的出油口与齿轮室上体(3)内的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d)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九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d)的出口连通至第三储油室(3e);所述第三储油室(3e)再通过第十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f)与机油冷却器(10)的进油口连通,机油冷却器(10)的出油口与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g)的进口连通;所述第十一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g)的出口连通至第四储油室(3h),第四储油室(3h)再与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连通,所述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分别通过左润滑油出口(3j)、右润滑油出口(3k)与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进口连通;所述第十二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i)还通过第十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3l)与齿轮室下体(2)上的第二储油室(2d)直接对接连通,所述第二储油室(2d)通过第三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e)连通至齿轮室下体(2)上的左齿轮轴孔、通过第四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f)连通至齿轮室下体(2)上的右齿轮轴孔、通过第五齿轮室润滑油通道(2g)连通至齿轮室下体(2)上的曲轴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轮壳(5)内的润滑油道包括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a)、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c)和第四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d);所述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a)、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的进口分别与机体(1)内的润滑油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c)横向布置,第三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c)两端分别与第一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a)、第二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b)连通,所述第四飞轮壳润滑油通道(5d)竖向布置并与第三润滑油通道(5c)贯通,第四润滑油通道(5d)内端连通至飞轮壳(5)上的曲轴孔。
CN 201220305095 2012-06-27 2012-06-27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8109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05095 CN202810998U (zh) 2012-06-27 2012-06-27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05095 CN202810998U (zh) 2012-06-27 2012-06-27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10998U true CN202810998U (zh) 2013-03-20

Family

ID=47869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05095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810998U (zh) 2012-06-27 2012-06-27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109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5032A (zh) * 2012-06-27 2012-10-03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5032A (zh) * 2012-06-27 2012-10-03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5032B (zh)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N203097995U (zh) 一种微型汽车发动机缸盖油道集成结构
CN108331907B (zh) 一种立式高速箱的润滑系统油路结构
CN103670580B (zh) 一种大功率柴油机的机油系统
CN202810998U (zh) V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N103775166A (zh) 发动机的油路结构
CN102606255A (zh) 柴油发动机机油泵传动系统
CN205277523U (zh) 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润滑系统
CN201794754U (zh) 无独立动力油泵注油器
CN102392753B (zh) 内燃机的齿轮室结构
CN101922320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凸轮轴
CN205064157U (zh) 一种高压油泵挺柱润滑系统
CN101968001A (zh) 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CN102900519B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机油泵与真空泵集成结构
CN102758688B (zh) 一种发动机齿轮箱的部分凸出插入油底壳结构
CN211779695U (zh) 一种柴油发动机飞轮壳
CN202273772U (zh) 内燃机的齿轮室结构
CN208918616U (zh) 发动机冷却及润滑系统
CN203835484U (zh) 安装有压力润滑构造的汽油机及其润滑构造
CN202140129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润滑油路
CN202266310U (zh) 引擎润滑油路结构
CN202811063U (zh) 一种发动机齿轮箱的部分凸出插入油底壳结构
CN201232576Y (zh) 摩托车发动机的润滑油路
CN204371442U (zh) 正时机构的润滑结构
CN201810408U (zh) 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31127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