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86344U - 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86344U
CN202686344U CN 201220222938 CN201220222938U CN202686344U CN 202686344 U CN202686344 U CN 202686344U CN 201220222938 CN201220222938 CN 201220222938 CN 201220222938 U CN201220222938 U CN 201220222938U CN 202686344 U CN202686344 U CN 2026863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shell
vacuum
valve seat
cover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2293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达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a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22293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863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863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863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在真空助力器(15)与发动机进气歧管(17)之间设有筒体(1),筒体(1)的下端口由外盖(2)密封,在筒体(1)内设有内盖(3)、中盖(4)、压簧(5)和塑料胶套(6),筒体(1)的上部装有短接头(7)和长接头(8),短接头(7)通过第一真空助力软管(14)与真空助力器(15)连接,长接头(8)通过第二真空助力软管(16)与发动机进气歧管(17)连接,在所述长接头(8)内设有通气道(9)。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提高对制动踏板的真空助力次数,以确保制动的安全性及舒适性,适宜于在小轿车、面包车等多种类型的汽车上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汽车上的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汽车上均安装有真空助力系统,该真空助力系统的真空源来自发动机。即:发动机的进气歧管通过真空助力软管与真空助力器连接,真空助力器与制动器相连通。当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发动机吸入空气,会在进气歧管的管壁上产生真空度,使真空助力器内的气体流向进气歧管;当发动机熄火整车仍然行进时,真空助力器通过气压向制动器施加助力,使脚踩制动踏板更轻松,以提高制动的安全性及舒适性。 
对于带起/停系统的汽车,在低速时发动机熄火,由电机拖动,并依靠对助力真空度的监控保证制动性能。但是在熄火后,制动踏板最多踩三次,真空助力就基本丧失,此时就必须重启发动机,从而增加了发动机的启动次数,会影响发动机的寿命,并且增加了油耗及排放。 
对于无起/停系统的汽车,虽然严禁熄火滑行,但是为了节油,经常空挡熄火滑行的驾驶行为不在少数。由于真空助力系统对制动踏板的助力最多踩三次就会丧失,这样熄火滑行制动的灵敏性较差,会影响制动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真空助力次数的 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包括真空助力器(15)和发动机进气歧管(17),在所述真空助力器(15)与发动机进气歧管(17)之间设有筒体(1),筒体(1)上端封闭下端敞口,该筒体(1)的下端口由外盖(2)密封,在所述筒体(1)内靠近底部的位置设有内盖(3)和中盖(4),内盖(3)位于中盖(4)的上方,两者固定在一起,在所述内盖(3)的上方设有压簧(5),压簧(5)的上端与筒体(1)的内顶壁抵接,压簧(5)的下端与内盖(3)相抵接;在所述筒体(1)内的下部设有塑料胶套(6),该塑料胶套(6)为双层结构,塑料胶套(6)内层的上端与外层的上端连为一体,塑料胶套(6)的内层与外层之间具有间隙,塑料胶套(6)内层的底部与内盖(3)及中盖(4)相固定,塑料胶套(6)外层的底部与外盖(2)固定;在所述筒体(1)的上部装有短接头(7)和长接头(8),短接头(7)的中心孔与筒体(1)的内腔连通,且短接头(7)通过第一真空助力软管(14)与真空助力器(15)连接,所述长接头(8)的中心孔也与筒体(1)的内腔连通,长接头(8)通过第二真空助力软管(16)与发动机进气歧管(17)连接,在所述长接头(8)内设有通气道(9),该通气道(9)的出口与长接头(8)中心孔的中部连通,通气道(9)的进口与长接头(8)中心孔靠近筒体(1)的部位相通,并且通气道(9)的进口可通过长接头(8)中心孔内安装的单向锥阀关闭。 
本实用新型在发动机进气歧管与真空助力器之间串联一个真空储能器,真空储能器内的压簧处于常压缩状态,储蓄有势能。当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发动机吸入空气,在进气歧管的管壁上产生真空度,此时发动机进气歧管内的气压小于筒体内的气压,单向锥阀在压差的作用下打开长接头通气道的进口,使真 空助力器内的气体通过短接头流入筒体,再通过长接头流向发动机进气歧管。当发动机熄火整车仍然行进时,进气歧管内的压力增大至与大气压相等,单向锥阀关闭长接头通气道的进口。当需要制动时,脚踩一次制动踏板,真空助力器就通过气压向制动器施加一次助力,此过程中,真空助力器内进入空气,部分空气通过短接头进入筒体内,使压簧伸长并释放一部分势能,而筒体内的容积增大,真空助力器内仍保留较高的真空度。随着脚踩制动踏板次数的增加,压簧的伸长量越来越大,筒体内的容积也越来越大,直至真空助力器内的真空度完全消失。 
通过实践验证,本实用新型能够将发动机熄火后脚踩制动踏板的次数由以前的最多三次增加到5-7次。对于带起/停系统的汽车而言,有效减少了重启发动机的次数,延长了发动机的寿命,并且降低了油耗及排放;对于无起/停系统的汽车而言,在意外或有意熄火后,能够确保制动的灵敏性,相对提高制动的安全性。 
所述外盖(2)的边缘向上卷边,外盖(2)边缘的上卷边与筒体(1)下端口的外卷边相搭接固定。以上结构加工制作容易,既能够确保外盖与筒体之间连接牢靠,又能够增强外盖与筒体之间连接处的密封性。 
所述中盖(4)的边缘向上卷边,中盖(4)边缘的上卷边与内盖(3)边缘的下翻边相搭接固定。以上结构能够确保中盖与内盖之间连接牢固、可靠,两者运动的同步性好。 
所述内盖(3)的顶部通过冲压形成有第一环形凸台,压簧(5)的下端套装于该第一环形凸台上;所述筒体(1)的顶面向下冲压形成有第二环形凸台,压簧(5)的上端套装于第二环形凸台上。第一环形凸台和第二环形凸台对压簧 起定位及导向的作用,以保证压簧只在上下方向做伸缩运动。 
所述塑料胶套(6)的外层与筒体(1)下部的周侧壁紧贴,塑料胶套(6)外层的底部夹紧在外盖(2)边缘的上卷边与筒体(1)下端口的外卷边之间,塑料胶套(6)内层的底部夹紧在中盖(4)边缘的上卷边与内盖(3)边缘的下翻边之间。以上结构一方面能够使塑料胶套安装牢靠,并且增强了外盖与筒体下端口之间的密封形;另一方面,筒体内容积变化时,塑料胶套与筒体之间以及中盖与外盖之间无摩擦,可靠性有保障。 
为了进一步提高回弹力,所述塑料胶套(6)内层与外层之间的间隙从上往下逐渐增大。 
所述单向锥阀由第一阀座(10)、第二阀座(11)、阀芯(12)和阀芯弹簧(13)构成,第一阀座(10)和第二阀座(11)均为中空结构,第一阀座(10)固定在通气道(9)的进口与长接头(8)的内端面之间,第二阀座(11)固定于通气道(9)的进口与出口之间,在所述第一阀座(10)与第二阀座(11)之间设置阀芯(12)和阀芯弹簧(13),阀芯(12)与长接头(8)滑动配合,该阀芯(12)的一端与第一阀座(10)抵接,阀芯(12)的另一端通过阀芯弹簧(13)与第二阀座(11)抵接。以上结构在压差的作用下单向锥阀能够自动工作,以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通气道的进口,不仅灵敏性及可靠性好,而且关闭通气道进口的时候能够将该进口密封严实,以避免漏气。 
所述阀芯(12)朝向第一阀座(10)的一端与第一阀座(10)相对接,并且阀芯(12)的该端开有中心盲孔,阀芯(12)朝向第二阀座(11)的一端一体形成有小凸台,阀芯弹簧(13)套装在该小凸台上。以上结构能够减轻阀芯的重量,使阀芯运动更灵活、可靠;阀芯弹簧由小凸台定位及导向,能够确保 阀芯运动的通畅性,避免阀芯发生卡阻。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提高对制动踏板的真空助力次数,以确保制动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实施容易、灵敏性及可靠性好等特点,适宜于在小轿车、面包车等多种类型的汽车上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筒体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筒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筒体1为上端封闭下端敞口的圆筒结构,该筒体1的下端口由外盖2密封。外盖2的边缘向上卷边,外盖2边缘的上卷边与筒体1下端口的外卷边相搭接固定。在所述筒体1内靠近底部的位置设有内盖3和中盖4,内盖3位于中盖4的上方,中盖4的边缘向上卷边,中盖4边缘的上卷边与内盖3边缘的下翻边相搭接固定。在内盖3的顶部通过冲压形成有第一环形凸台,内盖3的上方设有压簧5,压簧5处于常压缩状态,该压簧5位于筒体1内,压簧5的下端套装于第一环形凸台上,并且压簧5的下端与内盖3相抵接。在筒体1的顶面向下冲压形成有第二环形凸台,压簧5的上端套装于第二环形凸台上,且压簧5的上端与筒体1的内顶壁抵接。 
如图2所示,在筒体1内的下部设有塑料胶套6,该塑料胶套6为双层结构, 具有外层和内层,塑料胶套6的外层与筒体1下部的周侧壁紧贴,塑料胶套6外层的底部夹紧在外盖2边缘的上卷边与筒体1下端口的外卷边之间,塑料胶套6外层的上端与内层的上端连为一体,塑料胶套6内层的底部夹紧在中盖4边缘的上卷边与内盖3边缘的下翻边之间。所述塑料胶套6的内层与外层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塑料胶套6内层与外层之间的间隙从上往下逐渐增大。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筒体1的上部设有短接头7和长接头8,短接头7与长接头8位于筒体1的同一高度位置上。短接头7的内端嵌装入筒体1壁上的安装孔中,短接头7的中心孔与筒体1的内腔连通,且短接头7与筒体1之间装有密封圈,以增强连接处的密封性。长接头8的内端嵌装入筒体1壁上对应的安装孔中,长接头8的中心孔也与筒体1的内腔连通。在长接头8内设有通气道9,该通气道9位于长接头8中心孔的下方,通气道9的出口与长接头8中心孔的中部连通,通气道9的进口与长接头8中心孔靠近筒体1的部位相通。 
如图4所示,在长接头8的中心孔内装有能关闭通气道9进口的单向锥阀,该单向锥阀由第一阀座10、第二阀座11、阀芯12和阀芯弹簧13构成,第一阀座10和第二阀座11均为中空结构,第一阀座10固定在通气道9的进口与长接头8的内端面之间,第二阀座11固定于通气道9的进口与出口之间,在所述第一阀座10与第二阀座11之间设置阀芯12和阀芯弹簧13。阀芯12朝向第一阀座10的一端与第一阀座10相对接,并且阀芯12的该端开有中心盲孔,阀芯12朝向第二阀座11的一端一体形成有小凸台,阀芯弹簧13套装在该小凸台上。阀芯弹簧13的一端与阀芯12抵接,阀芯弹簧13的另一端与第二阀座11抵接。 
如图1并接合图3、图4、图5所示,短接头7通过第一真空助力软管14 与真空助力器15连接,长接头8通过第二真空助力软管16与发动机进气歧管17连接。当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发动机吸入空气,在进气歧管17的管壁上产生真空度,此时发动机进气歧管17内的气压小于筒体1内的气压,在压差的作用下,阀芯12向第二阀座11的方向运动,阀芯弹簧13被压缩,长接头通气道9的进口打开,使真空助力器15内的气体通过短接头7流入筒体1,再通过长接头8流向发动机进气歧管17。当发动机熄火整车仍然行进时,进气歧管17内的压力增大至与大气压相等,在阀芯弹簧13的回弹力作用下,阀芯12向第一阀座10的方向运动,关闭长接头通气道9的进口。当汽车需要制动时,脚踩一次制动踏板,真空助力器15就通过气压向制动器施加一次助力,此过程中,真空助力器15内进入空气,部分空气通过短接头7进入筒体1内,使压簧5伸长并释放一部分势能,而筒体1内的容积增大,这样真空助力器15内仍保留较高的真空度。随着脚踩制动踏板次数的增加,压簧5的伸长量越来越大,筒体1内的容积也越来越大,直至真空助力器15内的真空度完全消失。真空助力器以及汽车真空助力制动的结构、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多种类似的表示,如改变筒体与外盖的固定方式,或者改变内盖与中盖的固定方式,或者改变塑料胶套的材质及结构,或者用其它类似的单向阀来替代单向锥阀等等,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包括真空助力器(15)和发动机进气歧管(17)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真空助力器(15)与发动机进气歧管(17)之间设有筒体(1),筒体(1)上端封闭下端敞口,该筒体(1)的下端口由外盖(2)密封,在所述筒体(1)内靠近底部的位置设有内盖(3)和中盖(4),内盖(3)位于中盖(4)的上方,两者固定在一起,在所述内盖(3)的上方设有压簧(5),压簧(5)的上端与筒体(1)的内顶壁抵接,压簧(5)的下端与内盖(3)相抵接;在所述筒体(1)内的下部设有塑料胶套(6),该塑料胶套(6)为双层结构,塑料胶套(6)内层的上端与外层的上端连为一体,塑料胶套(6)的内层与外层之间具有间隙,塑料胶套(6)内层的底部与内盖(3)及中盖(4)相固定,塑料胶套(6)外层的底部与外盖(2)固定;在所述筒体(1)的上部装有短接头(7)和长接头(8),短接头(7)的中心孔与筒体(1)的内腔连通,且短接头(7)通过第一真空助力软管(14)与真空助力器(15)连接,所述长接头(8)的中心孔也与筒体(1)的内腔连通,长接头(8)通过第二真空助力软管(16)与发动机进气歧管(17)连接,在所述长接头(8)内设有通气道(9),该通气道(9)的出口与长接头(8)中心孔的中部连通,通气道(9)的进口与长接头(8)中心孔靠近筒体(1)的部位相通,并且通气道(9)的进口可通过长接头(8)中心孔内安装的单向锥阀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2)的边缘向上卷边,外盖(2)边缘的上卷边与筒体(1)下端口的外卷边相搭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盖(4)的边缘向上卷边,中盖(4)边缘的上卷边与内盖(3)边缘的下翻边相搭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3)的顶部通过冲压形成有第一环形凸台,压簧(5)的下端套装于该第一环形凸台上;所述筒体(1)的顶面向下冲压形成有第二环形凸台,压簧(5)的上端套装于第二环形凸台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胶套(6)的外层与筒体(1)下部的周侧壁紧贴,塑料胶套(6)外层的底部夹紧在外盖(2)边缘的上卷边与筒体(1)下端口的外卷边之间,塑料胶套(6)内层的底部夹紧在中盖(4)边缘的上卷边与内盖(3)边缘的下翻边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胶套(6)内层与外层之间的间隙从上往下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锥阀由第一阀座(10)、第二阀座(11)、阀芯(12)和阀芯弹簧(13)构成,第一阀座(10)和第二阀座(11)均为中空结构,第一阀座(10)固定在通气道(9)的进口与长接头(8)的内端面之间,第二阀座(11)固定于通气道(9)的进口与出口之间,在所述第一阀座(10)与第二阀座(11)之间设置阀芯(12)和阀芯弹簧(13),阀芯(12)与长接头(8)滑动配合,该阀芯(12)的一端与第一阀座(10)抵接,阀芯(12)的另一端通过阀芯弹簧(13)与第二阀座(11)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 (12)朝向第一阀座(10)的一端与第一阀座(10)相对接,并且阀芯(12)的该端开有中心盲孔,阀芯(12)朝向第二阀座(11)的一端一体形成有小凸台,阀芯弹簧(13)套装在该小凸台上。 
CN 201220222938 2012-05-17 2012-05-17 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6863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22938 CN202686344U (zh) 2012-05-17 2012-05-17 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22938 CN202686344U (zh) 2012-05-17 2012-05-17 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86344U true CN202686344U (zh) 2013-01-23

Family

ID=47542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22938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686344U (zh) 2012-05-17 2012-05-17 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863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8815A (zh) * 2012-05-17 2012-09-12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乘用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8815A (zh) * 2012-05-17 2012-09-12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乘用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CN102658815B (zh) * 2012-05-17 2014-07-16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乘用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86344U (zh) 一种汽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CN102658814B (zh) 乘用车真空储能器
CN202624191U (zh) 汽车真空储能装置
CN204077646U (zh) 一种真空辅助单向阀
CN202215461U (zh) 电动真空泵及罐体集成装置
CN102658815B (zh) 乘用车真空储能助力系统
CN202834248U (zh) 一种排气阀及设置有该排气阀的液压助力转向器
CN203427777U (zh) 一种真空单向阀总成
CN200967411Y (zh) 一种拖拉机用油箱盖
CN203009944U (zh) 一种带自动排水排污功能的保压阀
CN103538582B (zh) 一种开关式机械真空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206280210U (zh) 一种缓冲排气的活塞式电动真空泵
CN2755070Y (zh) 一种车用离合器制动液加注器
CN203297425U (zh) 刹车装置
CN203362308U (zh) 一种涡轮增压系统用压力控制阀
CN202574199U (zh) 一种汽车真空助力装置
CN201972892U (zh) 一种增压式气泵
CN207884121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汽车电箱箱盖
CN104192110A (zh) 一种真空辅助单向阀
CN202301973U (zh) 手控制动阀
CN203879648U (zh) 一种空气滤清器密封圈
CN201891534U (zh) 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
CN203627599U (zh)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离合器助力器
CN205523474U (zh) 无内胎低速型电动车轮胎
CN202251153U (zh) 油壶盖的密封装置及汽车转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716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