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28911U - 磁力避震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力避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28911U
CN202628911U CN 201220105889 CN201220105889U CN202628911U CN 202628911 U CN202628911 U CN 202628911U CN 201220105889 CN201220105889 CN 201220105889 CN 201220105889 U CN201220105889 U CN 201220105889U CN 202628911 U CN202628911 U CN 202628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magnetic
cylinder base
magnet unit
shock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0588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宗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10588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28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28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2891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磁力避震装置,包括筒座及磁性组;磁性组包含多个磁性单元,每一磁性单元包含磁体及包覆磁体的保护套,在各保护套的二面向分别设有开孔,各磁性单元以串行方式安置在筒座内,以在任二相邻各磁性单元的面向间形成有磁性排斥力;藉此,利用磁性组内的各磁性单元产生的磁性排斥力产生阻尼力,以达避震的效果。

Description

磁力避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磁力避震装置。
背景技术
避震装置的使用范围广泛,举凡汽车、机车或椅子等,避震装置装设于汽车或机车内,可减缓汽车或机车行驶于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所造成的震动,避免乘客及驾驶者于汽车内或机车上感到颠簸,有利于乘客及驾驶者驾驶的稳定性及舒适性;另外如用于座椅的支撑座上,可减缓使用者坐在座椅上时可产生一冲击力,避免使用者因快速坐上座椅导致脊椎造成伤害,并且还可增加座椅的舒适性,令使用者久坐也不易产生不适感,同时好的避震设计,更可将微细的震动量加以吸收,达到保持平衡与稳定的功能需求。
现有避震装置主要包括有一筒座、一活塞及一弹簧,活塞及弹簧容置在筒座内,将筒座区隔成A室及B室,筒座的A室内含有一工作流体,工作流体可为空气或液体,筒座的周围需密封,防止工作流体变质或外泄;活塞设有至少一穿孔;故当避震装置受到外来作用力作用时,将促使活塞挤压工作流体,使工作流体自A室透过穿孔流入B室,产生阻尼力与外来作用力相互抵消,达到减震及避震的效果,当外来作用力移除后,再经由弹簧将活塞拉回原位,并使B室内的工作流体回到A室内。 
然而现有的避震装置仍有以下的缺点,第一点,其弹簧的材料面积平均受力不均,且与活塞及工作流体配合后;第二点,现有避震装置无法针对不同外来作用力提供提供不同的阻尼力需求,因此常使得于实际的使用情况中,其避震的效果不佳;第三点,现有避震装置的构造复杂及体积庞大,所以容易造成制程及材料成本的浪费,并且组装不易,导致组装工时及成本的耗费;第四点,如工作流体为液体,则活塞回复速度缓慢,故无法对不同的压缩深度与不同大小的外来作用力做出灵敏的相对反应;第五点,如工作流体为气体,因压缩比为非线性,故当外来作用力大小达到某一程度时,其空气不易被活塞压缩,反而产生一反向作用力,而使连接在活塞上的连杆受损;而亟待加以改善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力避震装置,利用磁性组内的各磁体产生的磁性排斥力产生阻尼力,以达避震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磁力避震装置,主要包括一筒座及一磁性组;该磁性组包含多个磁性单元,每一该磁性单元包含一磁体及包覆该磁体的一保护套,在各该保护套的二面向分别设有一开孔,各该磁性单元以串行方式安置在该筒座内,以在任二相邻该磁性单元的面向间形成有一磁性排斥力。
另一种磁力避震装置,主要包括一第一筒座、第一磁性组、第二筒座及第二磁性组;该第一磁性组包含多个第一磁性单元,每一该第一磁性单元包含一第一磁体及包覆该第一磁体的一第一保护套,在各该第一保护套的二面向分别设有一开孔,各该第一磁性单元以串行方式安置在该第一筒座内,以在任二相邻该第一磁性单元的面向间形成有一第一磁性排斥力;该第二筒座对应该第一筒座迭接;该第二磁性单元包含一第二磁体及一第二保护套,该第二保护套包覆在该第二磁体外部,该第二保护套于侧向设有一开槽及二面向分别设有一端口,该第二磁性单元安置在该第二筒座内,以在该第二磁性单元的侧向和该第二筒座间形成有一第一磁性吸附力,并于该第二磁性单元和各该第一磁性单元间的面向形成有一第二磁性排斥力。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功效,第一点,本实用新型可维持最平顺与符合作用力消除及减轻负载的最佳设计需求;第二点,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简单及体积小,可节省制作时间、制程及材料成本;第三点,可针对不同的外来作用力、不同的用途或使用场合,增加或减少筒座内的磁性单元数量,或是将磁力避震装置加以迭接,组装出适合使用于各场合的磁力避震装置的长度;第四点,反应灵敏,不会产生反向作用力,使用安全稳定;第五点,磁体没有弹性疲乏的问题,故使用寿命长;第六点,因筒座内部不具有工作流体,故不必为了防止工作流体的变质或外泄,而将筒座密封,以增加使用上的安全性;第七点,亦可利用局部吸附力的特性,以令避震效果更佳,达到避震功能性的补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组合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组合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组合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组合剖面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1’:磁力避震装置
10a:筒座
11a:阶梯槽
10b:第一筒座                11b:阶梯槽
12:第二贯穿孔         
20a:磁性组
200a:磁性单元               21a:磁体
22a:保护套                  221a:开孔
20b:第一磁性组
200b:第一磁性单元           21b:第一磁体
211:第一贯穿孔              22b:第一保护套
221b:开孔
30:第二筒座
40:第二磁性单元
41:第二磁体                 42:第二保护套  
421:开槽                    422:端口
50:壳盖
51:穿孔                     52:容置空间
60a、60b:杆体
70:第三磁性单元
71:第三磁体                 711:通孔
72:第三保护套               721:开口
80:第三筒座
81:贯穿孔
90:第四磁性组
91:外环柱磁体               92:内环柱磁体
A:磁性排斥力
A1:第一磁性排斥力           A2:第二磁性排斥力
B1:第一磁性吸附力          
B2:第二磁性吸附力           B3:第三磁性吸附力
C、C1、C2、C3:间隙
F:阻尼力
P:连接杆
T:支撑座
W:外来作用力
S:固定件
X:缓冲位移量
X1:缓冲位移量                X2:缓冲位移量
X3:缓冲位移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力避震装置1,主要包括一筒座10a及一磁性组20a。
筒座10a可为塑料、金属或复合材质等材质制成的组件,不在此限;筒座10a可为圆柱状、方柱状、六角柱状或五角柱状等不在此限;筒座10a内部形成有不等尺寸的多个阶梯槽11a。
磁性组20a包含多个磁性单元200a,每一磁性单元200a包含一磁体21a及一保护套22a,每一保护套22a对应每一磁体21a包覆,在各保护套22a的二面向分别设有一开孔221a;各磁性单元200a以串行方式安置在筒座10a内,并且使各磁体21a的同极面相向而对(S-S、N-N),以在任二相邻磁性单元200a的面向间形成有一磁性排斥力A;每一磁性单元200a对应于每一阶梯槽11a容置;保护套22a可为绝磁材料制成的组件,但不在此限;各保护套22a与筒座10a的内壁面保持有一间隙C;另外,当磁性组20a承受一外来作用力W时,具有一缓冲位移量X。
磁力避震装置1更包括一壳盖50及一杆体60a,壳盖50对应筒座10a盖合,壳盖50可为塑料材料制成的组件;壳盖50设有一穿孔51;杆体60a的一端部穿接穿孔51并抵接在其中的一磁性单元200a端面。
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及使用状态图,组合时,首先将磁性组20a放入筒座10a内,次将杆体60a的一端部穿接穿孔51,再将壳盖50对应筒座10a盖合,最后将杆体60a远离壳盖50的一端连接座椅的支撑座T。
当使用者坐在座椅或施加其它作用力于支撑座T上时,则赋予支撑座T一外来作用力W,外来作用力W使杆体60a往下移动,令杆体60a将外来作用力W传递给抵接杆体60a的磁性单元200a,以传递给整个磁性组20a;同时间,利用各磁体21a之间产生的磁性排斥力A会对与外来作用力W产生反向的一阻尼力F,阻尼力F会与外来作用力W相互抵消,而达到减震及避震的功能。
故可针对不同的外来作用力W、用途或场合,增加或减少筒座10a内的磁性单元200a数量,以达到最适当的避震效果;另外,其磁力避震装置1构造简单及体积小,可节省制作时间、制程及材料成本;除此之外,磁体21a没有弹性疲乏的问题,故使用寿命长,且因筒座10a内部不具有工作流体,故不必为了防止工作流体的变质或外泄,而将筒座10a密封,以增加使用上的安全性。
另外,保护套22a可防止因外来作用力W 过大,对各磁体21a之间的缓冲位移量X过大,而使各磁体21a之间发生碰撞,导致各磁体21a发生损坏或碎裂。
请参照图4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立体组合图及组合剖面图,与前述实施例主要的区别在于,磁力避震装置1主要包括一第一筒座10b、第一磁性组20b、一第二筒座30及至少一第二磁性单元40。
第一筒座10b可为塑料、金属或复合材质等制成的组件,不在此限;第一筒座10b可为圆柱状、方柱状、六角柱状或五角柱状等不在此限;第一筒座10b内部形成有不等尺寸的多个阶梯槽11b。
第一磁性组20b包含多个第一磁性单元200b,每一第一磁性单元200b包含一第一磁体21b及一第一保护套22b,每一第一保护套22b对应每一第一磁体21b包覆,在各第一保护套22b的二面向分别设有一开孔221b,各第一磁性单元200b以串行方式安置在第一筒座10b内,各第一磁性单元200b对应于各阶梯槽11b容置,并使各第一磁体21b的同极面相向而对(S-S、N-N),以在任二相邻各第一磁性单元200b的面向间形成有一第一磁性排斥力A1;各第一保护套22b与第一筒座10b的内壁面保持有一间隙C1,使第一磁性组20b承受外来作用力W(如图8所示)时,具有一缓冲位移量X1(如图8所示);另外,第一绝缘保护套22b可为绝磁材料制成的组件,但不在此限。 
第二筒座30对应第一筒座10b迭接,第二筒座30为一金属材料制成的组件;第二筒座30的形状可任意变化,例如圆柱状、方柱状、六角柱状或五角柱状等不在此限,但第二筒座30对应第一筒座10b迭接的端口形状需根据第一筒座10b制作出相对应的形状,即可相互配合的形状。 
第二磁性单元40包含一第二磁体41及一第二保护套42,第二保护套42对应包覆在第二磁体41外部,第二保护套42于侧向设有一开槽421及二面向分别设有一端口422,第二磁性单元40安置在第二筒座30内,且第二磁性单元40的侧向和第二筒座30间形成有一第一磁性吸附力B1(如图8所示),亦于第二磁性单元40和各第一磁性单元200b间的面向形成有一第二磁性排斥力A2;第二保护套42与第二筒座30的内壁面保持有一间隙C2,使第二磁性单元40承受重力时,具有一缓冲位移量X2(如图8所示);另外,第二绝缘保护套42可为绝磁材料制成的组件,但不在此限。
磁力避震装置1更包括一壳盖50、一杆体60a及一第三磁性单元70;壳盖50可为塑料材料制成的组件,壳盖50对应第二筒座30盖合,壳盖50设有一穿孔51及一容置空间52,穿孔51连通容置空间52,第三磁性单元70安置在容置空间52内。
第三磁性单元70包含一第三磁体71及一第三保护套72,第三保护套72对应包覆第三磁体71,第三保护套72的底面设有一开口721,第三磁性单元70与第二磁性单元40形成有一第二磁性吸附力B2;第三磁体71具有一通孔711;杆体60a一端部穿接穿孔51及通孔711,并抵接在第二磁性单元40端面;另外,第三保护套72可为绝磁材料制成的组件,但不在此限。
组合时,首先将第一磁性组20b放入第一筒座10b内,后将第二筒座30对应第一筒座10b迭接,将第二磁性单元40放入第二筒座30内,其后将第三磁性单元70放入壳盖50内,后将杆体60a的一端部穿接穿孔51及通孔711,后将壳盖50对应第二筒座30盖合,最后将杆体60a远离壳盖50的一端连接支撑座T。
请参照图7及图8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图(一)及使用状态图(二),当使用者坐突然坐在座椅上时,可藉由二磁性单元40与第二筒座30之间的第一磁性吸附力B1与外来作用力W做的一阶段的应力抵消,达到第一阶段避震缓冲的效果,后再将剩余的外来作用力W传递至第一磁性组20b,经由第一磁性单元200b之间所产生的第一磁性排斥力 A1与剩余的外来作用力W相互抵消以做最后的避震缓冲,而达到两段式的减震及避震的功能;故利用局部吸附力的特性,令避震效果更佳,达到避震功能性的补强。
另外,其磁力避震器1的反应灵敏,不会产生反向作用力,使用安全稳定,因此可避免使用者坐突然坐在座椅上时因身体接收到磁力避震装置1提供过大的阻尼力F,而造成使用者的身体受伤或不舒服,因而增加使用者坐于座椅时的舒适感,且达到防止使用者身体受伤的效果。
除此之外,当外来作用力W移开之后,第二磁性单元40因受外来作用力W产生的缓冲位移量X2,可利用第三磁性单元70与第二磁性单元40之间形成的第二磁性吸附力B2,将第二磁性单元40吸回原位;同时间,第二磁性单元40和第一磁性单元200b之间形成的第二磁性排斥力A2亦可将第二磁性单元40推回原位,以确保下一次外来作用力W作用时,仍具有如同第一次使用的减震及避震效果,达到重复使用的功能。
不仅如此,第一保护套22b及第二保护套42可防止下压的外来作用力W 过大,使各第一磁体21b及第二磁体41之间的因缓冲位移量X1、X2过大而发生相互碰撞,导致各第一磁体21b及第二磁体41发生损坏或碎裂。
第三保护套72亦防止当下压外来作用力W移除之后,因第三磁性单元70与第二磁性单元40之间的第二磁性吸附力B2过大,造成相互碰撞的状况,令第三磁体71与第二磁体41发生损坏或碎裂。
请参照图9及图10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及组合剖面图,与前述各实施例主要的区别在于,磁力避震装置1、1’可互相的迭接,其中磁力避震装置1’迭接在磁力避震装置1上,其中将磁力避震装置1’的杆体60a换成杆体60b,第一磁性组20b的各第一磁体21b分别设有一第一贯穿孔211,第一筒座10b的底部亦设有一第二贯穿孔12,杆体60b分别穿接壳盖50的穿孔51、第三磁体71的通孔711、各第一磁体21b的第一贯穿孔211及第一筒座10b的第二贯穿孔12,并使杆体60b的一端面与磁力避震装置1的杆体60a连接。
除了使阻尼力F及减震的效果更好之外,亦可组装出适合使用于各种场合的磁力避震装置的长度,藉此还可达到多段式的减震及避震功能,令于避震的过程中达到多段缓冲的功效,进而将更细微的震动量加以吸收,而使于避震过程中达到保持平衡与稳定的功能,以增减震及避震的平衡性及稳定性。
请参照图11及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及组合剖面图,与前述各实施例主要的区别在于,磁力避震装置1’更包括有一第三筒座80、一第四磁性组90、一固定件S及连接杆P;固定件S的两端分别连接磁力避震装置1与磁力避震装置1’;第三筒座80对应第二筒座30迭接,第三筒座80可为塑料材质制成的组件,第三筒座80设有一贯穿孔81,第三筒座80可为圆柱状、方柱状、六角柱状或五角柱状等不在此限,但需根据第二筒座30制作出相对应的形状即可相互配合的形状。
第四磁性组90容置在第三筒座80内,第四磁性组90包含有一外环柱磁体91及一内环柱磁体92,外环柱磁体91包覆内环柱磁体92,外环柱磁体91的外表面与第三筒座80的内壁面连接,外环柱磁体91的内表面与内环柱磁体92的外表面之间具有一间隙C3,使内环柱磁体92承受外来作用力W时,具有一缓冲位移量X3,外环柱磁体91与内环柱磁体92之间形成有一第三磁性吸附力B3;第四磁性组90断面呈一同心圆状。
连接杆P一端部穿接贯穿孔81及穿固内环柱磁体92,并与杆体60b或杆体60a连接,杆体60b穿接固定件S,一端与杆体60a连接,由于杆体60b的长度过长,可藉由穿接固定件S防止杆体60b挠曲;可利用外环柱磁体91与内环柱磁体92之间的第三磁性吸附力B3,以再次增加阻尼力F的效果,以达到更多重减震的功能,除了使减震及避震效果更好之外,其避震的平衡性及稳定性的效果亦更佳,使得使用者坐于座椅上更舒服。
另外,当磁力避震装置1’承受较大的外来作用力W时,且各缓冲位移量X1、X2其中之一或全部达到位移行程的极限时,固定件S可确保杆体60b将外来作用力W传递给磁力避震装置1,以保证磁力避震装置1内的阻尼力F有发挥其功效,令避震的效果更佳,以维持最平顺与符合作用力消除及减轻负载的最佳设计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筒座;以及
  一磁性组,包含多个磁性单元,每一该磁性单元包含一磁体及包覆该磁体的一保护套,在各该保护套的二面向分别设有一开孔,各该磁性单元以串行方式安置在该筒座内,以在任二相邻该磁性单元的面向间形成有一磁性排斥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壳盖,该壳盖对应该筒座盖合,该筒座内部形成有不等尺寸的多个阶梯槽,每一该磁性单元对应于每一该阶梯槽安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杆体,该壳盖设有一穿孔,该杆体的一端部穿接该穿孔并抵接在其中的一该磁性单元端面。
4.一种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筒座;以及
  一第一磁性组,包含多个第一磁性单元,每一该第一磁性单元包含一第一磁体及包覆该第一磁体的一第一保护套,在各该第一保护套的二面向分别设有一开孔,各该第一磁性单元以串行方式安置在该第一筒座内,以在任二相邻该第一磁性单元的面向间形成有一第一磁性排斥力;
  一第二筒座,对应该第一筒座迭接;以及
  一第二磁性单元,包含一第二磁体及一第二保护套,该第二保护套包覆在该第二磁体外部,该第二保护套于侧向设有一开槽及二面向分别设有一端口,该第二磁性单元安置在该第二筒座内,以在该第二磁性单元的侧向和该第二筒座间形成有一第一磁性吸附力,并于该第二磁性单元和相邻的该第一磁性单元间的面向形成有一第二磁性排斥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筒座内部形成有不等尺寸的多个阶梯槽,每一该第一磁性单元对应于每一该阶梯槽安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壳盖及一第三磁性单元,该壳盖对应该第二筒座盖合,该壳盖设有一容置空间,该第三磁性单元安置在该容置空间内,该第三磁性单元包含一第三磁体及一第三保护套,该第三保护套对应包覆该第三磁体,该第三保护套的底面设有一开口,该第三磁性单元与该第二磁性单元形成有一第二磁性吸附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杆体,该壳盖设有一穿孔,该第三磁体具有一通孔,该杆体一端部穿接该穿孔及该通孔,并抵接在该第二磁性单元端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三筒座及一第四磁性组,对应该第二筒座迭接,该第四磁性组安置在该第三筒座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四磁性组包含有一外环柱磁体及一内环柱磁体,该外环柱磁体包覆该内环柱磁体,该外环柱磁体的外表面与该第三筒座的内壁面连接,该外环柱磁体的内表面与该内环柱磁体的外表面之间具有一间隙,该外环柱磁体与该内环柱磁体之间形成有一第三磁性吸附力。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力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杆,该第三筒座设有一贯穿孔,该连接杆一端部穿接该贯穿孔及穿固该内环柱磁体,并与该杆体连接。
CN 201220105889 2012-03-19 2012-03-19 磁力避震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28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05889 CN202628911U (zh) 2012-03-19 2012-03-19 磁力避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05889 CN202628911U (zh) 2012-03-19 2012-03-19 磁力避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28911U true CN202628911U (zh) 2012-12-26

Family

ID=47382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0588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28911U (zh) 2012-03-19 2012-03-19 磁力避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289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2103A (zh) * 2012-03-19 2013-09-25 李宗仕 磁力避震装置
CN111994190A (zh) * 2020-09-04 2020-11-27 南陵县巍曙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自适应减震缓冲舒适型自行车座椅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2103A (zh) * 2012-03-19 2013-09-25 李宗仕 磁力避震装置
CN111994190A (zh) * 2020-09-04 2020-11-27 南陵县巍曙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自适应减震缓冲舒适型自行车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36617B (zh) 复合型衬套、减震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27190A (zh) 减震器的活塞组件
WO2008136851A3 (en)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s for semi-active suspension systems
CN202628911U (zh) 磁力避震装置
CN103322103A (zh) 磁力避震装置
US8322498B2 (en) Shock absorber
CN105650180A (zh) 一种超低频抗冲击超材料隔振装置
US20130319803A1 (en) Magnetic shock absorbing device
CN102937159A (zh) 一种一体式油气弹簧装置
CN105065527A (zh) 带隔膜空气弹簧隔振器
CN108253079A (zh) 一种减震机构
CN204900639U (zh) 一种气垫减震器
CN211474739U (zh) 一种带塑料防尘管的前减震器
CN108944265A (zh) 一种阻尼减震万向脚轮及移动装置
CN104500636A (zh) 感测变频减振器
CN201739414U (zh) 轿车吸能减振器
CN100432477C (zh) 仿生耦合减振器
CN105782320A (zh) 活塞馈能组件及能量回收减振器
CN205533960U (zh) 活塞馈能组件及能量回收减振器
CN102619925B (zh) 一种带有变阻尼的磁力弹簧
CN203161960U (zh) 一种多弹簧组合减震器
CN108488297A (zh) 一种油气弹簧
CN211343836U (zh) 一种电动车用的液压减震器
CN211474738U (zh) 一种带高压气囊的筒式液压减震器
CN204083030U (zh) 一种液压缓冲减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