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28319U -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28319U
CN202628319U CN2012203233315U CN201220323331U CN202628319U CN 202628319 U CN202628319 U CN 202628319U CN 2012203233315 U CN2012203233315 U CN 2012203233315U CN 201220323331 U CN201220323331 U CN 201220323331U CN 202628319 U CN202628319 U CN 202628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passage
exhaust steam
exhaust gas
side exhaust
suction tu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3233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镇
殷勇
余建华
阳松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3233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28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28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2831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包括进气管、废气管、导流壳与废气导流装置,所述废气导流装置包括一号导流板、二号导流板、正面废气通道、侧面废气通道与背面废气通道,所述一号、二号导流板的一端均与进气管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均与导流壳的内壁相连接,一号、二号导流板之间进气腔的小腔口与废气管相通,大腔口与正面废气通道相对,进气管上与正面废气通道相对的部位开设有背面废气通道,正面、背面废气通道之间开设有侧面废气通道,正面废气通道小于侧面废气通道,侧面废气通道小于背面废气通道。本设计不仅能提高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增强发动机运行的稳定性,而且进气压力损失较小,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混合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具体适用于提高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
背景技术
目前,废气再循环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是降低车用发动机有害排放NOX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内外已将EGR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车用发动机上,随着汽车排放指标的要求越来越严,对EGR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废气再循环是在保证发动机动力性不显著降低的前提下,根据发动机的温度及负荷大小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一部份再送回进气管,并和新鲜空气或新鲜混合气混合后再次进入气缸参加燃烧,减慢燃烧反应速度,降低燃烧温度,从而降低NOx的排放量。
由于发动机废气和新鲜空气或新鲜混合气的热力学状态相差较大,所以要求废气能够与新鲜空气或新鲜混合气充分接触、混合,否则容易造成废气局部区域过浓或者过稀,导致废气在各缸内分布不均匀,而各缸EGR进气的不均匀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气体混合装置能够促进不同气体的充分混合,从而提高废气分布的均匀性,增强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182586A,公开日为2011年9月14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占用空间小、混合效率高的EGR混合器,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进气口和出气口,第二腔体包括第二进气口,第二腔体通过第一腔体腔壁上开有的多个通气孔与第一腔体内部连通。虽然该发明通过设置两个腔体的方式,提高了混合的均匀度及混合效率,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
首先,该发明中的废气管与导流壳不垂直,在废气管、导流壳之间存在一个锐角夹角,该夹角的存在会造成废气在进气管中的流向为斜向,从而降低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
其次,该发明中的废气导流装置是进气管(第一腔体)腔壁上开设的多个通气孔,该通气孔负责将废气引入进气管中,由于通气孔在进气管上均匀设置,而废气的气流强度却随废气的进气方向逐渐减弱,因而通过通气孔进入进气管中的废气并不均匀,进气管中不均匀的废气会降低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较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较高的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包括进气管、废气管与导流壳,所述导流壳的侧部与废气管相通,导流壳的内部贯穿设置有同轴的进气管,导流壳的前端面、后端面均与进气管的外壁相连接,且在进气管上设置有废气导流装置;
所述废气导流装置包括导流板与废气通道,所述导流板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号导流板与二号导流板,所述废气通道包括正面废气通道、侧面废气通道与背面废气通道;
所述一号导流板、二号导流板的一端均与进气管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均与导流壳的内壁相连接,一号导流板、二号导流板之间形成有喇叭型的进气腔,进气腔一端的小腔口与导流壳侧部上设置的废气管相通,进气腔另一端的大腔口与进气管上开设的正面废气通道相对,进气管上与正面废气通道相对的部位开设有背面废气通道,进气管上位于正面废气通道、背面废气通道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侧面废气通道,所述侧面废气通道的数量为偶数,且侧面废气通道绕进气管的中心轴均匀设置。
所述正面废气通道的面积小于侧面废气通道的面积,侧面废气通道的面积小于背面废气通道的面积。
所述正面废气通道的形状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所述侧面废气通道、背面废气通道的形状一致,均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侧面废气通道的数量为4–8个。
所述一号导流板、二号导流板均为弧形,且一号导流板、二号导流板的弧度一致。
所述小腔口的面积是废气管管口面积的1/4–1/2。
所述正面废气通道的面积与废气管管口的面积相同。
所述废气管与导流壳的侧部相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中的废气导流装置包括一号导流板、二号导流板、正面废气通道、侧面废气通道与背面废气通道,一号导流板、二号导流板之间形成有喇叭型的进气腔,进气腔一端的小腔口与导流壳侧部上设置的废气管相通,另一端的大腔口与进气管上开设的正面废气通道相对,使用时,废气管中的废气被导流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依次从小腔口、大腔口、正面废气通道进入进气管中,另一部分从侧面废气通道或背面废气通道进入进气管中,由于废气的气流强度沿其气流方向逐渐变弱,本实用新型特意设计正面废气通道、侧面废气通道、背面废气通道的面积逐渐扩大以与废气的气流强度逐渐变弱相配合,从而确保进气管中各处废气的浓度一致,有利于提高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从而增强发动机运行的稳定性。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提高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而且能增强发动机运行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中废气导流装置设置在进气管的外部,未在进气管内插入阻碍气流的部件,因而导致进气压力损失较小。因此本实用新型造成的进气压力损失较小。
3、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仅包括进气管、废气管与导流壳三个零部件,进气管上开设有废气通道,并在进气管与导流壳之间设置有导流板,不仅结构简单、布置清晰,而且体积较小,制造成本较低,便于制作。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制造。
4、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中的废气管与导流壳的侧部相垂直,废气管中的废气沿同一方向进入进气管,便于对废气流进行引导,以提高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因此本实用新型能提高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废气管内废气的流向示意图。
图中:进气管1、废气管2、导流壳3、前端面31、后端面32、导流板4、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废气通道5、正面废气通道51、侧面废气通道52、背面废气通道53、进气腔6、小腔口61、大腔口6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3,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包括进气管1、废气管2与导流壳3,所述导流壳3的侧部与废气管2相通,导流壳3的内部贯穿设置有同轴的进气管1,导流壳3的前端面31、后端面32均与进气管1的外壁相连接,且在进气管1上设置有废气导流装置;
所述废气导流装置包括导流板4与废气通道5,所述导流板4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号导流板41与二号导流板42,所述废气通道5包括正面废气通道51、侧面废气通道52与背面废气通道53;
所述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的一端均与进气管1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均与导流壳3的内壁相连接,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之间形成有喇叭型的进气腔6,进气腔6一端的小腔口61与导流壳3侧部上设置的废气管2相通,进气腔6另一端的大腔口62与进气管1上开设的正面废气通道51相对,进气管1上与正面废气通道51相对的部位开设有背面废气通道53,进气管1上位于正面废气通道51、背面废气通道53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侧面废气通道52,所述侧面废气通道52的数量为偶数,且侧面废气通道52绕进气管1的中心轴均匀设置。
所述正面废气通道51的面积小于侧面废气通道52的面积,侧面废气通道52的面积小于背面废气通道53的面积。
所述正面废气通道51的形状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所述侧面废气通道52、背面废气通道53的形状一致,均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侧面废气通道52的数量为4–8个。
所述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均为弧形,且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的弧度一致。
所述小腔口61的面积是废气管2管口面积的1/4–1/2。
所述正面废气通道51的面积与废气管2管口的面积相同。
所述废气管2与导流壳3的侧部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的废气管2与导流壳3的侧部相垂直,废气管2中的废气沿同一方向(纵向)依次进入导流壳3、进气管1,该设计便于对废气流进行引导,若废气管2与导流壳3的侧部不垂直,两者之间形成有夹角,废气的流向则为斜向,不易引流以提高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
当废气管2中的废气沿同一方向(纵向)依次进入导流壳3、进气管1时,沿废气流方向,气流的强度逐渐减弱,若不做任何改变,直接让废气经正面废气通道51冲入进气管1,进气管1中不同位置的废气浓度将与距正面废气通道51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浓度越高,距离越远浓度越低,非常不利于废气、进气的均匀混合。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本设计特意在进气管1上与正面废气通道51相对的部位开设有背面废气通道53,并在进气管1上位于正面废气通道51、背面废气通道53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侧面废气通道52,侧面废气通道52的数量为偶数,且侧面废气通道52绕进气管1的中心轴均匀设置,此外,本设计还强调正面废气通道51的面积小于侧面废气通道52的面积,侧面废气通道52的面积小于背面废气通道53的面积,此时,虽然废气的气流强度随其进气方向逐渐减弱,但由于沿废气方向的废气通道的面积是逐渐增大的,这就可以保证废气强度越弱,与其对应的废气通道的面积越大,从而确保进气管1中不同位置进入的废气浓度一致,同时,由于小腔口61的面积是废气管2管口面积的1/4–1/2,因而经正面废气通道51进入进气管1的废气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废气是通过侧面废气通道52、背面废气通道53进入进气管1的,该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进气管1中不同位置废气浓度的均匀度,更加便于废气、进气的均匀混合,进而提高废气、进气混合的均匀度,以增强发动机运行的稳定性。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3,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包括进气管1、废气管2、导流壳3与废气导流装置,所述废气导流装置包括导流板4与废气通道5,所述导流板4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号导流板41与二号导流板42,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均为弧形,且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的弧度一致,所述废气通道5包括正面废气通道51、侧面废气通道52与背面废气通道53;
所述导流壳3的侧部与废气管2垂直相通,导流壳3的内部贯穿设置有同轴的进气管1,导流壳3的前端面31、后端面32均与进气管1的外壁相连接,所述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的一端均与进气管1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均与导流壳3的内壁相连接,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之间形成有喇叭型的进气腔6(进气腔6两端小腔口61、大腔口62的开口大小以及导流板4的圆弧形式可采用CFD流体仿真的方法根据具体发动机进排气情况优化),进气腔6一端的小腔口61与导流壳3侧部上设置的废气管2相通,进气腔6另一端的大腔口62与进气管1上开设的正面废气通道51相对,进气管1上与正面废气通道51相对的部位开设有背面废气通道53,进气管1上位于正面废气通道51、背面废气通道53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侧面废气通道52,所述侧面废气通道52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侧面废气通道52绕进气管1的中心轴均匀设置;所述正面废气通道51的面积小于侧面废气通道52的面积,侧面废气通道52的面积小于背面废气通道53的面积,所述正面废气通道51的形状为圆形,所述侧面废气通道52、背面废气通道53的形状一致,均为矩形;所述小腔口61的面积是废气管2管口面积的1/4–1/2,所述正面废气通道51的面积与废气管2管口的面积相同。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以使得汽车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系统的废气和新鲜空气得到充分的混合,提高发动机工作稳定性,同时不会产生较大的进气压力损失,经流体力学仿真软件模拟计算,在废气、进气混合处后端0.4mm处,现有混合器在额定工况时的废气均匀度指数为0.93/1,进气管的压力损失为3155Pa,而本设计的废气均匀度指数为0.98/1,进气管的压力损失为2022Pa。 

Claims (8)

1.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包括进气管(1)、废气管(2)与导流壳(3),所述导流壳(3)的侧部与废气管(2)相通,导流壳(3)的内部贯穿设置有同轴的进气管(1),导流壳(3)的前端面(31)、后端面(32)均与进气管(1)的外壁相连接,且在进气管(1)上设置有废气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气导流装置包括导流板(4)与废气通道(5),所述导流板(4)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号导流板(41)与二号导流板(42),所述废气通道(5)包括正面废气通道(51)、侧面废气通道(52)与背面废气通道(53);
所述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的一端均与进气管(1)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均与导流壳(3)的内壁相连接,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之间形成有喇叭型的进气腔(6),进气腔(6)一端的小腔口(61)与导流壳(3)侧部上设置的废气管(2)相通,进气腔(6)另一端的大腔口(62)与进气管(1)上开设的正面废气通道(51)相对,进气管(1)上与正面废气通道(51)相对的部位开设有背面废气通道(53),进气管(1)上位于正面废气通道(51)、背面废气通道(53)之间的部位开设有侧面废气通道(52),所述侧面废气通道(52)的数量为偶数,且侧面废气通道(52)绕进气管(1)的中心轴均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废气通道(51)的面积小于侧面废气通道(52)的面积,侧面废气通道(52)的面积小于背面废气通道(53)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废气通道(51)的形状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所述侧面废气通道(52)、背面废气通道(53)的形状一致,均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废气通道(52)的数量为4–8个。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均为弧形,且一号导流板(41)、二号导流板(42)的弧度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腔口(61)的面积是废气管(2)管口面积的1/4–1/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废气通道(51)的面积与废气管(2)管口的面积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管(2)与导流壳(3)的侧部相垂直。
CN2012203233315U 2012-07-05 2012-07-05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28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233315U CN202628319U (zh) 2012-07-05 2012-07-05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233315U CN202628319U (zh) 2012-07-05 2012-07-05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28319U true CN202628319U (zh) 2012-12-26

Family

ID=47381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323331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28319U (zh) 2012-07-05 2012-07-05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28319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8169A (zh) * 2012-07-05 2012-10-24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CN107158988A (zh) * 2017-05-27 2017-09-15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混合器
CN107559113A (zh) * 2017-11-02 2018-01-0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的进气管及发动机
CN108180091A (zh) * 2017-12-26 2018-06-1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Egr混合调节装置及内燃机
CN114673611A (zh) * 2022-04-14 2022-06-2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废气再循环混合装置、废气再循环系统及车辆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8169A (zh) * 2012-07-05 2012-10-24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CN102748169B (zh) * 2012-07-05 2014-06-25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CN107158988A (zh) * 2017-05-27 2017-09-15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混合器
CN107559113A (zh) * 2017-11-02 2018-01-0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的进气管及发动机
CN108180091A (zh) * 2017-12-26 2018-06-1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Egr混合调节装置及内燃机
CN114673611A (zh) * 2022-04-14 2022-06-2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废气再循环混合装置、废气再循环系统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8169B (zh)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CN202628319U (zh) 一种用于车用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的混合装置
CN202900451U (zh) 一种egr发动机用egr混合器
CN202125382U (zh) 柴油机进气管
CN102182586A (zh) 一种egr混合器
CN205605334U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的集成egr混合器
CN103867289A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可变进气歧管及其可变进气设备
CN110778428B (zh) 一种高效egr引入混合系统
CN203476553U (zh) 一种进气歧管结构
CN201714522U (zh) 柴油机多级并联式文曲利管进气系统
CN104727898A (zh) 一种循环气体燃烧效率高的进气歧管
CN114992012A (zh) 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发动机及车辆
CN103912410A (zh) 一种双取气结构的egr混合器
CN203452934U (zh) 一种废气再循环柴油发动机的egr混合器
CN206016937U (zh) 用于尾气后处理中的扰流板结构
CN201991666U (zh) 一种发动机的进气道
CN109595551B (zh) 一种浓淡燃烧器
CN209145744U (zh) 进气歧管、发动机及车辆
CN201401249Y (zh) 一种egr空气混合装置
CN206860306U (zh) 一种具有涡流燃烧室的发动机及其活塞
CN200985843Y (zh) 一种单向阀
CN209726329U (zh) 用于取暖器的风轮出风风道结构
CN201934229U (zh) 一种四门气缸柴油机双切向进气道
CN201891528U (zh)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
CN203769883U (zh) 一种触媒消音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DONGFENG CAR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ONGFENG AUTOMOBI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7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717

Address after: 430056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Dongfeng Road, No. 1, No.

Patentee after: Dongfeng Motor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430056 Dongfeng Road, Wu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yang District, Hubei, China, No. 10, No.

Patentee before: DONGFENG MOTE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30056 No. 1 Dongfe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Wuhan

Patentee after: DONGFENG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430056 No. 1 Dongfe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Wuhan

Patentee before: Dongfeng Motor Corporation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