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16047U - 电容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16047U
CN202616047U CN 201220185381 CN201220185381U CN202616047U CN 202616047 U CN202616047 U CN 202616047U CN 201220185381 CN201220185381 CN 201220185381 CN 201220185381 U CN201220185381 U CN 201220185381U CN 202616047 U CN202616047 U CN 2026160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bus bar
composite bus
electrode
electro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8538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东升
郭培囵
卫中科
王守超
付颖颖
李俊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TIC Kejiaxin Beiji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jiaxin Capacitor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jiaxin Capacitor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jiaxin Capacitor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 20122018538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160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160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1604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容器单元。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集成化低、维护难、电感大等问题而发明。多个电容器单体排布成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个复合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侧;在上、下两个复合母排的同一侧引出有电极片;端子板,由绝缘材料制成,设置在复合母排电极片引出一侧,安装在电极片与电容器阵列之间;插接引出端子,安装在端子板上与电极片电连接。该电容器单元采用集成化结构,组装方便,且维护使用方便。引线电感低,电容分布均匀,易于工业化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电容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变流器逆变单元的装置,特别是连接逆变单元直流母线的电容器单元。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变流器逆变单元中,电容器与直流母线或IGBT之类的功率元件的连接通常采用的是铜排或母线,这种方式的缺点是: 
1)采用铜排或母线连接,引线电感大,电容分布不均; 
2)现有的电容器使用的是传统的电力电容器,即通过一个金属壳体,在壳体一侧引出两个引出端子,在壳体内设有多个电容器芯子通过串并、联方式达到所需的电压和电容量;工作状态下各部件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地快速耗散,从而造成热量在某个局部聚积,使得某个电容器芯子造成热击穿而导致整个电容器的失效。 
3)现有的这种连接方式,电容器与器件的连接错综复杂,安装不便,直接影响电气设备的有效运行,无法满足现有电力电子行业中各部件趋于集成化的快速发展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化结构,引线电感低,电容分布均匀,散热性能好,易于安装和维护的用于变流器逆变单元连接直流母线的电容器单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复合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的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所述的每个复合母排由上下两层大小相当且相互对应设置的金属电极板复合而成,两层电极板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的两层电极板中,其中一层电极板为连接正向电流的正电极板,另外一层为连接负向电流的负电极板;每个电极板在复合母排的一侧一体引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极片或插拔式引出端子,各电极片或引出端子相互绝缘设置;在每个复合母排上对应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设有安装孔; 
所述的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复合母排的连接方式为:所有的电容器单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 
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和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在电容器阵列的排列方式为按行、列交错排列设置或相互交错排列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复合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所述的每个复合母排由上下两层大小相当且相互对应设置的金属电极板复合而成,两层电极板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的两层电极板中,其中一层电极板为连接正向电流的正电极板,另外一层为连接负向电流的负电极板;每个电极板在复合母排的一侧一体引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极片,各电极片相互绝缘设置;在每个复合母排上对应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设有安装孔; 
所述的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复合母排的连接方式为:所有的电容器单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 
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和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在电容器阵列的排列方式为按行、列交错排列设置或相互交错排列; 
端子板,由绝缘材料制成,设置在复合母排电极片引出一侧,安装在电极片与电容器阵列之间; 
插接引出端子,安装在端子板上与电极片电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在上、下两个母排的一侧引出有电极片或插拔式引出端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在上、下两个母排的一侧引出有电极片; 
端子板,由绝缘材料制成,设置在复合母排电极片引出一侧,安装在电极片与电容器阵列之间; 
插接引出端子,安装在端子板上与电极片电连接。 
其中,所述的电容器单体为一圆筒形壳体,在所述的筒形壳体外表面周壁上一体成形的设有多个散热翅片;在与筒形壳体中轴线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的多个散热翅片的最外端端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外轮廓为方形;在方形外轮廓的角部各设有一个固定部; 
一连接块,为方形或圆形,其上设有四个安装孔;在电容器阵列中,通过该连接块将每相邻四个电容器单体的角部连接成一体; 
在电容器阵列边缘的位置,安装有支架,所述的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电容器阵列边缘一侧电容器单体的角部; 
在所述的复合母排或母排上,对应每个连接块的位置设有通孔; 
相邻两个电容器单体的间距为1-50毫米。 
其中,所述的每个复合母排是依次由上绝缘层、上金属电极板、中间绝缘层、下金属电 极板和下绝缘层组成,金属板的侧边缘处由绝缘层包覆;上、下金属电极板大小相当且相互对应设置; 
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上层电极板电连接时,每个下层电极板上的安装孔大于上层电极板的安装孔的直径,所述的下绝缘层至少包覆下层安装孔的内表面与中间绝缘层接合或复合; 
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下层电极板电连接时,每个上层电极板上的安装孔大于下层电极板的安装孔的直径,所述的上绝缘层至少包覆上层安装孔的内表面与中间绝缘层接合或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该电容器单元采用集成化结构以及插拔式引出端子,能通过抽拉方式安装在整机、电容器柜或功能模块中,以通过母线进行串并联形制相当大的容量电容器柜。但各电容器单元组装方便,且维护、使用方便。 
2)采用复合母排做为连接电极,引线电感低,电容分布均匀,并且两个母排位于电容器单元外侧,不用增加其它辅件即可实现整体的刚性,结构简单,大大的减少了零配件,易于工业化批量生产。 
3)电容器引出端为双向引出,电容器外壳为散热式外壳,电气连接采用复合母排,与直流母线汇入采用柔性插排,在形成电容器阵列时,易于安装和维护。 
4)单体电容单个散热,不会出现热量聚集, 
由于电力电子行业各部件趋于集成化的快速发展,对电气设备中各部件性能和结构要求的不断提高,能否使设备在稳定电网电压,降低系统损耗,增加传送能力,降低谐波和减少占地面积等多方面具有更加优越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A-A向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电容器单体排列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电容器单体连接在上复合母排时的排列方式图 
图9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未安装上复合母排的电容器单元。 
图11为用于图10中电容器单元的上复合母排的展开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5,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电容器单元,其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复合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的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所述的每个复合母排由上下两层大小相当且相互对应设置的金属电极板复合而成,两层电极板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的两层电极板中,其中一层电极板为连接正向电流的正电极板,另外一层为连接负向电流的负电极板;每个电极板在复合母排的一侧一体引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极片或插拔式引出端子,各电极片或引出端子相互绝缘设置;在每个复合母排上对应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设有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中的插拔式引出端子以便于插拔为准,其可以如图1所示为外凸形,也可以为其它形式。 
所述的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复合母排的连接方式为:所有的电容器单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 
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和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在电容器阵列的排列方式为按行、列交错排列设置或相互交错排列设置。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1,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11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复合母排2,覆盖在电容器阵列的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1的电极连接;所述的每个复合母排由上下两层大小相当且相互对应设置的金属电极板21、22复合而成,两层电极板之间通过绝缘层23相互绝缘;所述的两层电极板21、22中,其中一层电极板21为连接正向电流的正电极板,另外一层电极板22为连接负向电流的负电极板;每个电极板在复合母排的一侧引出一个的电极片或引出端子3,每个电极片或引出端子相互绝缘设置,其中,绝缘设置是指一个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的电极片与负电极板的电极片相互绝缘,其绝缘方式可以是通过空间距离相互绝缘(如图1-4所示,两个电极片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也可以是两个电极片上下对应设置,仅通过两电极片之间的绝缘层相互绝缘);在每个复合母排上对应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设有安装孔24; 
所述的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复合母排的连接方式为:所有的电容器单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21上,其分别排在第2、4、6、8列上,与正电极板21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22电连接;同时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 
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22上,其分别排列在第1、3、5、7列上,与负电极板22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21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 
图6所示,为电容器单体连接在上复合母排时的排列方式,其中“+”号表示所对应的电容器连接的是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端,“-”号表示所对应的电容器连接的是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端。 
本实施例中的电容器单元采用集成化结构,将多个电容器组成阵列,可以通过抽拉方式方便的安装在整机、电容器柜或功能模块中,因此大量的减少了以前需要焊接等方式的现场施工;由于其长度、宽度不限,因此可通过串、并联的形式制成大规模的电容器柜;由于该电容器单元是通过电容器单体组装而成,因此,易于标准化,易于工业大批量生产;同时,如发生电容器单元中某个电容器单体失效,便于更换和维护,可极大的增强其使用寿命。采用复合母排做为连接电极或引出端子,引线电感低,电容分布均匀,并且两个母排位于电容器单元外侧,仅通过螺钉就可使各电容器单体与母排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实现整体的刚性,结构简单,大大的减少了零配件,易于工业化批量生产。整个电容器单元中的各电容器单体相互独立,不会产生热聚积,并且使用电容器外壳为散热式外壳,进一步的增加了其散热性。电气连接采用复合母排,与直流母线汇入采用柔性插排,在形成电容器阵列时,易于安装和维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以实施例1为基础,在实施例1基础上增加了技术特征而成,为节约篇幅,本实施例仅指出与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下述技术特征: 
如图7所示,复合母排的电极片与复合母排成倒L形,并在图1基础上增加了用于连接端子和电极片的端子板5,端子板5由绝缘材料制成,设置在复合母排电极片3引出一侧,安装在电极片3与电容器阵列之间; 
插接引出端子6,安装在端子板5上与电极片4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中,通过统一的插接引出端子,有利于在整机、电容器柜或功能模块上集成安装、使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以实施例1为基础,在实施例1基础上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了改进,为节约篇幅,本实施例仅指出与实施例1的不同: 
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和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在电容器阵列的排列方式不是按行、列交错排列而是相互交错排列; 
图8所示为电容器单体连接在上复合母排时的排列方式,其中“+”号表示所对应的电容器连接的是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端,“-”号表示所对应的电容器连接的是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端。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以实施例1为基础,在实施例1基础上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了改进,为节约篇幅,本实施例仅指出与实施例1的不同: 
参考图9,每个复合母排是依次由上绝缘层24、上金属电极板21、中间绝缘层23、下金属电极板22和下绝缘层25组成,金属板的侧边缘处由绝缘层包覆;上、下金属电极板大小相当且相互对应设置; 
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上层电极板21电连接时,每个下层电极板22上的安装孔大于上层电极板21的安装孔的直径,所述的下绝缘层至少包覆下层安装孔的内表面与中间绝缘层接合或复合(热复合); 
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下层电极板22电连接时,每个上层电极板21上的安装孔大于下层电极板22的安装孔的直径,所述的上绝缘层至少包覆上层安装孔的内表面与中间绝缘层接合或复合(热复合)。 
这种结构的复合母排,可以大大增强电容器单体的安装速度,而不用考虑安装过程中所导致的电容器单体电极与复合母排的电极板短路,并极大地增强了其可靠性。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以实施例2为基础,在实施例2基础上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了改进,为节约篇幅,本实施例仅指出与实施例2的不同: 
图10中,电容器单元为4X6矩阵,共24个电容器单体,上复合母排尚未安装在上面;每个电容器单体为一圆筒形壳体,在所述的筒形壳体外表面周壁上一体成形的设有多个散热翅片12;在与筒形壳体中轴线垂直的截面上,散热翅片的最外端端点的连线(包络线)所形成的外轮廓为方形;在方形外轮廓的角部各设有一个固定部13; 
一连接块,为方形或圆形,其上设有四个安装孔;在电容器阵列中,通过该连接块将每 相邻四个电容器单体的角部连接成一体; 
图11为用于图10中电容器单元的上复合母排的展开示意图,未展开时应为倒L形。在复合母排2上,对应每个连接块设有大于连接块通孔27,这样不但便于安装,另外可增强其散热性能。 
在电容器阵列边缘的位置,安装有支架7,所有的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电容器阵列边缘一侧电容器单体的固定部上; 
为了增强散热效果,相邻两个电容器单体间隔5毫米。 
通过上述的各实施例,我们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单元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电容器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产品标准化,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有利用大批量生产; 
同时,利用复合母排以及交错设置的双向引出电容器单体,可以同时消除正电极板与负电极板之间的磁场以及相邻两个电容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磁场,极大的消除了附加电感,经过对50组同样容量(测试用电容容量为8000UF(微法))和电压的电容器进行对比:按常规方式连接的电容器在逆变单元中的等效电感量平均为108nH(纳亨),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单元连接在逆变单元中时,其等效电感量平均为15nH(纳亨),等效电感量下降7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还可以产生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如图12所示,多个电容器单体1,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母排9,覆盖在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在上、下两个母排的一侧引出有电极片。 
这种结构的电容器单元采用了上述的的电容器结构,有利于产品标准化,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有利用大批量生产。适用于电感量要求不高的场合。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在上、下两个母排的一侧引出有电极片; 
端子板,由绝缘材料制成,设置在复合母排电极片引出一侧,安装在电极片与电容器阵列之间; 
插接引出端子,安装在端子板上与电极片电连接。 
同样的,在实施例6和7的基础上,还可采用实施例5中的带散热片的电容器单体,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单元采用集成化结构,将多个电容器组成阵列,可以通过抽拉方式方便的安装在整机、电容器柜或功能模块中,因此大量的减少了以前需要焊接等方式的现场施工;由于其长度、宽度不限,因此可通过串、并联的形式制成大规模的电容器柜;由于该电容器单元是通过电容器单体组装而成,因此,易于标准化,易于工业大批量生产;同时,如发生电容器单元中某个电容器单体失效,便于更换和维护,可极大的增强其使用寿命。采用复合母排做为连接电极或引出端子,引线电感低,电容分布均匀,并且两个母排位于电容器单元外侧,仅通过螺钉就可使各电容器单体与母排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实现整体的刚性,结构简单,大大的减少了零配件,易于工业化批量生产。整个电容器单元中的各电容器单体相互独立,不会产生热聚积,并且使用电容器外壳为散热式外壳,进一步的增加了其散热性。电气连接采用复合母排,与直流母线汇入采用插拔式引出端子,在形成电容器阵列时,易于安装和维护。 

Claims (6)

1.一种电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复合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的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所述的每个复合母排由上下两层大小相当且相互对应设置的金属电极板复合而成,两层电极板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的两层电极板中,其中一层电极板为连接正向电流的正电极板,另外一层为连接负向电流的负电极板;每个电极板在复合母排的一侧一体引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极片或插拔式引出端子,各电极片或引出端子相互绝缘设置;在每个复合母排上对应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设有安装孔;
所述的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复合母排的连接方式为:所有的电容器单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
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和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在电容器阵列的排列方式为按行、列交错排列设置或相互交错排列设置。
2.一种电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复合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所述的每个复合母排由上下两层大小相当且相互对应设置的金属电极板复合而成,两层电极板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的两层电极板中,其中一层电极板为连接正向电流的正电极板,另外一层为连接负向电流的负电极板;每个电极板在复合母排的一侧一体引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极片,各电极片相互绝缘设置;在每个复合母排上对应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设有安装孔;
所述的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复合母排的连接方式为:所有的电容器单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
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上电极穿过上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负电极板上与负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上复合母排的正电极板电连接;该部分电容器单体的下电极穿过下复合母排的安装孔安装在正电极板上与正电极板电连接,但不与下复合母排的负电极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部分电容器单体和第二部分电容器单体在电容器阵列的排列方式为按行、列交错排列设置或相互交错排列;
端子板,由绝缘材料制成,设置在复合母排电极片引出一侧,安装在电极片与电容器阵列之间;
插接引出端子,安装在端子板上与电极片电连接。
3.一种电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在上、下两个母排的一侧引出有电极片或插拔式引出端子。
4.一种电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容器单元包括:
多个电容器单体,所有电容器单体按矩阵形式排布成电容器阵列,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上、下双向引出;
上、下两个母排,覆盖在电容器阵列上下两侧并于各电容器单体的电极连接;在上、下两个母排的一侧引出有电极片;
端子板,由绝缘材料制成,设置在复合母排电极片引出一侧,安装在电极片与电容器阵列之间;
插接引出端子,安装在端子板上与电极片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容器单体为一圆筒形壳体,在所述的筒形壳体外表面周壁上一体成形的设有多个散热翅片;在与筒形壳体中轴线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的多个散热翅片的最外端端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外轮廓为方形;在方形外轮廓的角部各设有一个固定部;
一连接块,为方形或圆形,其上设有四个安装孔;在电容器阵列中,通过该连接块将每相邻四个电容器单体的角部连接成一体;
在电容器阵列边缘的位置,安装有支架,所述的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电容器阵列边缘一侧电容器单体的角部;
在所述的复合母排或母排上,对应每个连接块的位置设有通孔;
相邻两个电容器单体的间距为1-50毫米。
6.如权利要求1-2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复合母排是依次由上绝缘层、上金属电极板、中间绝缘层、下金属电极板和下绝缘层组成,金属板的侧边缘处由绝缘层包覆;上、下金属电极板大小相当且相互对应设置;
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上层电极板电连接时,每个下层电极板上的安装孔大于上层电极板的安装孔的直径,所述的下绝缘层至少包覆下层安装孔的内表面与中间绝缘层接合或复合;
每个电容器单体的电极与下层电极板电连接时,每个上层电极板上的安装孔大于下层电极板的安装孔的直径,所述的上绝缘层至少包覆上层安装孔的内表面与中间绝缘层接合或复合。
CN 201220185381 2012-04-26 2012-04-26 电容器单元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160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85381 CN202616047U (zh) 2012-04-26 2012-04-26 电容器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85381 CN202616047U (zh) 2012-04-26 2012-04-26 电容器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16047U true CN202616047U (zh) 2012-12-19

Family

ID=47349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85381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16047U (zh) 2012-04-26 2012-04-26 电容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160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5996A (zh) * 2021-12-22 2022-03-29 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汽车逆变器用高压陶瓷母线支撑电容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5996A (zh) * 2021-12-22 2022-03-29 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汽车逆变器用高压陶瓷母线支撑电容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3024B (zh) 电容器单元
CN102412704B (zh) 低压大电流三相驱动功率模块组结构
CN2786900Y (zh) 翅片式ptc发热器件
CN202190041U (zh) 17.5kV以下中低压全浇注式母线槽
WO2016082731A1 (en) Film capacitor
CN213638374U (zh) 功率部以及具有其的控制器
CN203491319U (zh)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CN101986775A (zh) 大功率散热模组
CN202616047U (zh) 电容器单元
CN211320151U (zh) 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CN204392728U (zh) Mos管固定结构以及电动车
CN202183579U (zh) 一种多层密集绝缘型母线槽
CN102013422B (zh) 绝缘栅双极型功率管模块
CN211062804U (zh) 一种新型串并联模块结构
CN203026374U (zh) 一种用于开关磁阻电机控制器母线滤波的电容安装组件
CA2843751C (en)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motor controller
CN202535311U (zh) 一种功率放大器的装配结构
CN215496041U (zh) 一种母线导体伸缩节
CN202488339U (zh) 一种结构改进的变频器
CN111162222A (zh) 电池pack模组
CN202513834U (zh) 一种逆变单元组装结构
CN104901518A (zh) 一种高压电力变换设备及其功率单元
CN212436143U (zh) 一种车载控制系统印制线路板
CN102595838B (zh) 一种功率放大器的装配结构
CN220450287U (zh) 热丝装置及hwcvd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041 Beijing, Badachu hi tech park, West Wells Road, building 1595, room 3, No., room 3

Patentee after: Beijing Kejiaxin capacito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41 Beijing city Shijingshan District Fushilu No. 18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Kejiax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pacito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41 1595, room 3, 3 West well road, Badachu hi tech park,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ITIC Technology (Beijing) 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41 1595, room 3, 3 West well road, Badachu hi tech park,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Kejiaxin capacito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