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13711U -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13711U
CN202613711U CN2010900011410U CN201090001141U CN202613711U CN 202613711 U CN202613711 U CN 202613711U CN 2010900011410 U CN2010900011410 U CN 2010900011410U CN 201090001141 U CN201090001141 U CN 201090001141U CN 202613711 U CN202613711 U CN 2026137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motor
fan
discharge outlet
joint
cabi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900011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原雄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13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1371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在机箱中内置有由风扇电动机驱动的风扇和包围风扇而配置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的下方设有排水盘,排水盘的排水口位于配置在风扇的左右方向一侧的风扇电动机的前侧,设有用于连接排水口与设置在机箱的后侧的排水软管的接头,接头以沿着风扇电动机的外周围绕风扇电动机的下方的方式配置。与排水口连接的接头的入口的倾斜角度比与排水软管连接的接头的出口的倾斜角度陡峭。此实用新型可以降低风扇电动机的位置,且还可以任意地设定排水口的位置,实现机箱的小型紧凑化。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内置有热交换器和风扇的机箱的高度降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内置有风扇和热交换器。设计为在热交换器的下方配置风扇,热交换器包围风扇。在风扇的左右方向一侧设有驱动风扇的风扇电动机。在热交换器的下方设有排水盘。排水盘的排水口连接有排水软管,将滞留在排水盘中的水排出。 
为了容易进行用于将排水软管与排水口连接的装配作业,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接头介于排水口和排水软管之间。接头被配置为与排水口连接,从机箱的前侧朝向后侧延伸。由于接头的出口位于机箱的后侧,因此,可以从后侧容易地使排水软管与接头的出口连接。该排水口位于比风扇电动机靠下方的位置,接头配置在风扇电动机的下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4743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为了机箱的小型紧凑化,要抑制机箱的高度。热交换器的高度被抑制,必然地风扇的位置降低。但是,由于在机箱的前侧形成有吹出口,因此,热交换器的配置受到吹出口的制约,无法降低热交换器的下端的位置。伴随此,也无法降低排水盘的位置。因此,排水口的位置变高,排水口位于比风扇电动机靠前侧的位置。这样,由于排水口无法配置在风扇电动机的下方,因此,无法使用如上所述的接头,排水软管的连接变得困难。 
鉴于上述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排水口位于风扇电动机的前侧,也可以容易地连接排水软管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机箱中内置有由风扇电动机驱动的风扇和包围风扇而配置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的下方设有排水盘,排水盘的排水口位于配置在风扇的左右方向一侧的风扇电动机的前侧,设有用于连接排水口与设置在机箱的后侧的排水软管的接头,接头以沿着风扇电动机的外周围绕风扇电动机的下方的方式配置。 
由于接头成为围绕风扇电动机的下方的弯曲的形状或折弯的形状,因此,可以避开风扇电动机来设置接头。由此,可以连接位于风扇电动机的前侧的排水口和设置在后侧的排水软管。 
优选的是与排水口连接的接头的入口的倾斜角度比与排水软管连接的接头的出口的倾斜角度陡峭。接头的入口和出口的倾斜角度不同。即使排水口位于较高的位置,接头也可以到达比风扇电动机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接头通过风扇电动机的下方到达后侧。即使对于来自排水盘的排水,由于入口的倾斜是陡峭的,因此,水变得易于流动。 
接头朝向斜下方并通过风扇电动机的下方,接头的出口侧以不碰到机箱的底面的方式向上方弯曲且朝向斜下方。接头从位于风扇电动机的前侧的排水口朝向斜下方延伸。当这样地延伸时,由于碰到机箱的底面,因此,向上方弯曲,由此不会碰到底面。此外,为了排水,接头的出口也朝向斜下方。 
优选的是在排水盘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排水口,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排水口与左右方向的一侧的排水口相比位于靠后侧的位置,对任一方的排水口连接排水软管,对另一方的排水口盖上盖。与机箱向墙壁的安装位置相应地,使用2个排水口之中的一方排水口。当使用一侧的排水口时,使用接头。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排水盘的排水口位于风扇电动机的前 侧,通过使用以沿着风扇电动机的外周围绕风扇电动机的下方的方式配置的接头,也可以容易地连接比风扇电动机靠后侧设置的排水软管。因此,可以与风扇电动机的位置无关,从排水盘可靠地进行排水,因此,可以降低风扇电动机的位置,且还可以任意地设定排水口的位置。由此,可以降低机箱的高度,实现机箱的小型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下方看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时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上方看室内机时的立体图。 
图3是室内机的截面图。 
图4是从斜下方看运转中的室内机时的立体图。 
图5是分解了机箱的一部分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6是拆下了前面面板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7是电装盒的立体图。 
图8是电装盒的正面图。 
图9是拆下了机箱的一部分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0是拆下了机箱的一部分的室内机和分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连接了排水软管的状态的室内机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风扇电动机的固定状态的室内机的截面图。 
图13(a)-(b)是示出风扇电动机的锁定构件的图,图13(a)是示出锁定状态时的图,图13(b)是示出解除锁定状态时的图。 
图14是从机箱拆下了风扇时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从后侧看室内机时的左右的排水口的位置的图。 
图16是示出另一侧的排水口的室内机的截面图。 
图17是接头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4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室内机具备热交换器1和风扇2,它们被内置在机箱3内。机箱3形成为高度 和纵深大致相同的箱形,上面的前侧缓慢地倾斜,从前面的下部至下面弯曲。机箱3以与天花板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装配在室内的墙壁上部。这样,由于机箱3的高度与纵深相比抑制得较低,因此,从斜下方看时,可以看出小型紧凑。 
如图2所示,在机箱3的上面,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开口,该开口成为吸入口4。在机箱3的前面下部的弯曲部分形成吹出口5。在机箱3的内部形成从吸入口4到吹出口5的鼓风通道6,在鼓风通道6中配置有热交换器1和风扇2。在吸入口4和热交换器1之间装拆自如地设有过滤器7。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过滤器的图示。 
热交换器1配置为倒V形,包围风扇2的上方。风扇2在机箱3的内部位于下侧,风扇2的下端与热交换器1的下端相比较低。由于风扇2的位置被降低,因此,机箱3的整个高度也被抑制为较低。 
如图5~10所示,在机箱3的内部,在左右方向的一侧形成有收纳空间8。在收纳空间8内设有电装盒10。在电装盒10中安装有显示面板11。在热交换器1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冷媒配管12的一部分以可以与外部配管连接的方式突出。在风扇2的左右方向的一侧设有风扇电动机13。冷媒配管12和风扇电动机13进入收纳空间8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看室内机,将右侧作为左右方向的一侧,将左侧作为左右方向的另一侧。 
机箱3包括背面板20、前面面板21、左盖22、右盖23以及前格栅24。在背面板20上装拆自如地装配有热交换器1、风扇2以及电装盒10。左右的盖22、23装拆自如地装配在背面板20上。左盖22覆盖机箱3的左侧的空间。右盖23覆盖收纳空间8。前面面板21装拆自如地装配在左盖22和右盖23上,覆盖左右的盖22、23的前面和热交换器1的前方。前格栅24装拆自如地装配在左盖22和右盖23上,覆盖吸入口24的前侧。 
右盖23包围收纳空间8的上面、前面、下面以及一方的侧面。左盖22也同样地包围位于机箱3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空间。通过右盖23掩盖电装盒10。在右盖23的前面形成有操作窗25,如图6所示,电装盒10面临操作窗25。在拆下前面面板21的状态下,可以通过操作窗25从外部进行配线等的作业。在右盖23的前面下部形成有显示窗26,在显示窗26中嵌入有显示面板11,可以从外部视觉识别显示面板11。
如图2所示,在机箱3的上面设有左右的盖22、23的装拆用的爪27。当用户将手伸入机箱3的上面和天花板之间的间隙并按下爪27时,将左右的盖22、23从背面板20的上面拆开。 
在吹出口5处打开关闭自如地设有横百叶30。横百叶30被支撑为绕轴转动自如,横百叶30由百叶电动机31打开关闭。在横百叶30的上游侧设有纵百叶32。纵百叶32向左右方向转动。通过纵百叶32改变左右方向的风向。横百叶30和纵百叶32被单元化,构成百叶单元。百叶单元装拆自如地装配在背面板20。在空气调节机的运转中,如图4所示,横百叶30打开,使吹出口5开放。在空气调节机停止中,横百叶30关闭,堵塞吹出口5。此外,在图3、4中,33是整流板。 
吸入口4是被左右的盖22、23、背面板20的上面以及前面面板21包围的开口。因此,在吸入口4中没有设置格栅。前格栅24是用于当从前面看时看不到过滤器7的目障。由于在吸入口4中没有格栅,因此,不会发生空气流动混乱而吸入空气,使吸入效率变好。 
在吸入口4中,沿着前后方向设置有过滤器引导构件34。过滤器引导构件34的后端装配于背面板20,前端装配于百叶单元,过滤器引导构件34设为对机箱3装拆自如。通过该过滤器引导构件34,使吸入口4被左右分割为2个。此外,吸入口4也可以分割为3个以上,或也可以不进行分割而保持为1个开口。 
对各吸入口4分别设有过滤器7。如图3所示,过滤器7覆盖热交换器1的前方和上方。过滤器7的后端被背面板20的上面按压,左右的侧端被左右的盖22、23的一方和过滤器引导构件34按压。用户从机箱3的前面装拆过滤器7。 
前面面板21设为相对于机箱3打开关闭自如。前面面板21的上缘被左右的盖22、23以及过滤器引导构件34转动自如地支撑,当前面面板21打开时,使机箱3的前面开放。过滤器7从机箱3的前面装拆。在左右的盖22、23以及过滤器引导构件34上设有引导件35,所述引导件35将过滤器7引导到不会从机箱3脱出的安装位置。插入的过滤器7的两侧端被引导件35引导,使过滤器7到达安装位置。另外,通过设置在背面板20的上面的引导件36的按压,使过滤器7的后端不会从吸入口4探出。 
在空气调节机中,相对于室内机在室外设置有未图示的室外机。在室外机中内置有压缩机、热交换器、四通阀以及室外风扇等,通过它们和室内侧的热交换器形成冷冻循环。并且,在室内机中设有控制冷冻循环的控制装置。包含微机的控制装置根据用户的指示和检测室温、外部气温的温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冷冻循环,进行制冷制热运转。此时,控制装置与制冷制热运转相应地,控制风扇电动机13的驱动和各百叶30、32的打开关闭。 
控制装置内置于电装盒10内。如图7、图8所示,电装盒10具有:搭载了电装部件40的控制基板41;用于连接电缆、电线等的端子台42;以及装配在背面板20的基底构件43。电装盒10沿着前后方向纵向设置在收纳空间8内。 
电装盒10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与热交换器1和风扇电动机13相对。风扇电动机13和热交换器1的冷媒配管12进入收纳空间8内。电装盒10的形状采用上部比下部在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大的形状。电装盒8的下部靠近一侧。并且,在电装盒10的上部配置有控制基板41和端子台42。由于电装盒10的下部变得宽度较窄,因此,配置在收纳空间内的电装盒10可以避开风扇电动机13。因此,无需将收纳空间8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可以实现机箱3的小型紧凑化。 
基底构件43被螺钉固定到背面板20,在基底构件43的上部的一侧固定控制基板41。在控制基板41的一侧搭载有电装部件40。电装部件40是构成控制装置的CPU、变压器、电容器、噪声过滤器等。电装部件40朝向一侧伸出。掩盖电装部件40的盖44盖在控制基板41上。 
端子台42装配于基底构件43的上部的另一侧。在收纳空间8的前侧的上部不存在冷媒配管12。因此,在冷媒配管12的前方具有空余空间,端子台42配置在该空间内。因此,端子台42位于冷媒配管 12的前侧并且位于比控制基板41靠前侧的位置。 
基底构件43的下部作为保持电缆、电线的配线引导部45。配线引导部45从后侧下部朝向前侧上部的端子台42引导电缆等。例如,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的VVF电缆46从形成在基底构件43的下部的后侧的插入口47通过配线引导部45,与端子台42的连接器连接。这样的电缆46从机箱3的背面板20引绕到右盖23的前侧,从电装盒10的下部朝向上部插入。在端子台42的下端形成有电缆46所插入的连接器孔配置面48。在连接器孔配置面48上形成有多个连接器孔49,电缆46从该孔49通过而与连接器连接。此外,当电装盒10安装于机箱3时,连接器孔配置面48位于电装盒10的前侧,朝向下。 
在此,配置在上部的端子台42位于靠近另一侧的位置,但是为了避开进入收纳空间8内的风扇电动机13,下部的插入口47需要靠近一侧地错开,在端子台42和插入口47的位置关系上产生左右方向的偏差。因此,考虑连接电缆46时的作业性,以端子台42的连接器孔配置面48在左右方向上向一侧倾斜的方式配置端子台42。端子台42的下端的另一侧成为比一侧低的位置,端子台42成为倾斜。从插入口47插入的电缆46以沿着配线引导部45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方式倾斜地布线。 
电缆46的连接作业是在将机箱3装配到墙壁上的状态下拆下前面面板21和右盖23来进行的。当将电缆46插入电装盒10,与端子台42的连接器连接时,端子台42的下端向一侧倾斜,换言之,端子台42的连接器孔配置面48成为朝向插入口47的方向,因此,与端子台42成为水平的状态相比,仰视时易于看到连接器的位置,作业性变好。特别是在电缆46是VVF电缆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上不易折弯。由于端子台42向一侧倾斜,由此与端子台42未倾斜而成为水平的情况相比,可以缩小将电缆46在宽度方向上折弯的角度。因此,即使端子台42和插入口47在左右方向上错开,只要将电缆46从插入口47大致笔直地插入,就可以将电缆46引导向连接器,作业性变好。 
控制基板41与端子台42的倾斜相应地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倾斜。控制基板41以控制基板41的上部比下部靠向另一侧的方式在电 装盒10中倾斜。即,控制基板41和端子台42成为平行,从正面看,控制基板41与端子台42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控制基板41与端子台42在前后方向上错开,但是相互不重叠。因此,当将后侧的控制基板41从电装盒10取出时,端子台42不会成为障碍,可以容易地将控制基板41向前侧拉出。并且,由于控制基板41倾斜,由此在被控制基板41和盖44包围的空间内,上部与下部相比变宽。因此,在控制基板41的上部配置有变压器、电容器、噪声过滤器等高度较高的电装部件40,在下部配置高度较低的电装部件40。变压器、电容器、噪声过滤器等是散热性较高的电装部件40。通过将它们配置在上部,由此所产生的热可以滞留在电装盒10的上部,可以降低对CPU等下部的电装部件40的热的影响。 
但是,热交换器1的冷媒配管12的一部分从左右方向的一侧突出,为了与室外机连接而向后侧拉出。收纳空间8内的冷媒配管12与风扇电动机13相对并且还与电装盒10相对。 
如图9、10所示,设有分隔冷媒配管12和风扇电动机13并且分隔冷媒配管12和电装盒10的分隔构件50。分隔构件50支撑热交换器1并装配在机箱3。在热交换器1的一侧装配有分隔构件50,分隔构件50装配于背面板20。 
分隔构件50包括位于冷媒配管12和风扇电动机13之间的侧板51;以及位于冷媒配管12和电装盒10之间的露水盖52,侧板51与露水盖52一体地形成。侧板51被螺钉固定在热交换器1的一侧。露水盖52被螺钉固定在背面板20。 
如图11所示,侧板51的上面53位于冷媒配管12的下方,覆盖风扇电动机13的上方。上面53形成为沿着风扇电动机13的外周的那样的弯曲的面,与风扇电动机13相比向前侧延伸并且还向后侧延伸。在热交换器1的前侧的下方设有排水盘54,上面的前端到达该排水盘54。另外,在热交换器1的后侧的下方也设有排水盘55,上面的后端到达后侧的排水盘55。前侧的排水盘54与百叶单元一体地形成。此外,为了防振、隔热,在风扇电动机13的外周安装有被覆材料56。风扇电动机13的一侧端部从被覆材料56向一侧突出。侧板51的上面53以覆盖被覆材料56的方式配置。 
露水盖52设于侧板51的一侧,作为从侧板51的上面53的一侧端部朝向上方立起的壁而形成。如图9所示,露水盖52的上端位于比冷媒配管12的最上端的冷媒配管12靠上侧的位置。因此,通过露水盖52,对电装盒10的另一侧而言,冷媒配管12被遮蔽。 
当空气调节机运转时,与热交换相伴地产生露水,并附着于冷媒配管12。露水有可能会由于风扇2的风而飞散。另外,冷媒配管12的周围的构件接触冷气而产生结露。但是,利用分隔构件50的露水盖52,对电装盒10而言,冷媒配管12被遮蔽,因此,在电装盒10上不会附着露水。另外,通过侧板51,对风扇电动机13而言,冷媒配管12也被遮蔽,因此在风扇电动机13上不会附着露水。附着于露水盖52的露水流落,到达侧板51的上面53,露水沿着上面53向前侧或后侧流动,流入前后的排水盘54、55。这样,在冷媒配管12的附近产生的露水被排水盘54回收。此外,前后的排水盘54、55以使水从后侧的排水盘55流向前侧的排水盘54的方式连通。 
另外,如图12所示,分隔构件50作为用于将风扇电动机13固定于机箱3的电动机压板发挥功能。在侧板51的一侧设有与风扇电动机13接触的按压部57。按压部57以从上面53的一侧端部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按压部57的下面以沿着风扇电动机13的外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按压部57与风扇电动机13的外周之中的前侧的上部的外周直接接触。 
设有用于与按压部57一起固定风扇电动机13的电动机按压构件58和锁定构件59。电动机按压构件58以从背面板20向前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位于露水盖52的后侧下方。电动机按压构件58与风扇电动机13的外周之中的后侧整体的外周直接接触。 
锁定构件59位于露水盖52的前侧下方,与风扇电动机13的外周之中的前侧的下部的外周直接接触。如图13(a)-(b)所示,锁定构件59被设置在背面板20的肋转动自如地支撑。如图13(a)所示,当设置于锁定构件59的爪被肋挂住时,锁定构件59与风扇电动机13接触,保持风扇电动机13。如图13(b)所示,当爪从肋脱离 时,锁定构件59变为可以转动,离开风扇电动机13。当锁定构件59离开风扇电动机13时,如图14所示,可以从机箱3拆下风扇2。此外,当装拆风扇2时,预先将被螺钉固定于分隔构件50的百叶单元拆下。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1个分隔构件50来实现接住露水、防止露水飞散、露水回收以及电动机压板的多个功能。因此,可以减少部件件数,可以实现省空间化。另外,可以在预先将分隔构件50装配到热交换器1的状态下将热交换器1安装于机箱3,与将侧板51、露水盖52单独地装配于被安装在机箱3的热交换器1上的情况相比,装配作业变得简单,也可以缩短作业时间。 
在上述室内机中,在机箱3的前侧,在左右方向上设有排水盘54,滞留在排水盘54的水通过排水软管60向外部排出。如图15所示,排水口61、62形成在排水盘54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排水软管60与排水口61、62中的一方排水口连接,排水软管60通过机箱3内部的后侧导出向室外。 
在此,在机箱3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配置有冷媒配管12、风扇电动机13,占用收纳空间8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另一侧不存在风扇电动机13那样的大的突出物。 
如图16所示,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排水口61在机箱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于风扇2的旋转轴63的下方。此外,在风扇2的另一侧,旋转轴63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撑在背面板20上。如图11所示,一侧的排水口62位于风扇电动机13的斜前下方,即,位于风扇电动机13的前侧与风扇电动机13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各排水口61、62朝向后侧,向斜下方突出。 
这样,另一侧的排水口61位于比一侧的排水口62靠后侧的位置,且位于下方。因此,当从后侧看机箱3时,如图15所示,可以直接看到另一侧的排水口61。一侧的排水口62被风扇电动机13遮挡,排水口62处于不易被看到的状态。 
与室内机的设置场所相应地,使用左右排水口61、62之中的一方的排水口。当使用一侧的排水口62时,为了连接排水软管60而使用接头65。当使用另一侧的排水口61时,不使用接头65,而是排水软管60与排水口61直接连接。此外,在未使用的排水口62盖上盖。 
接头65介于排水口62和排水软管60之间。接头65的入口66嵌在排水口62的外周,被螺钉固定于排水盘54。排水软管60嵌在接头65的出口67,排水软管60被螺钉固定于接头65。 
如图17所示,接头65设为直管的出口侧稍微弯曲的形状。接头65的出口67与直管部分相比朝向上方。因此,当接头65与排水口62连接时,接头65的入口侧朝向斜下方。接头65的出口67也朝向斜下方,但是倾斜变得缓和。即,接头65的入口66的倾斜角度与排水口62的倾斜角度是相同的,比出口67的倾斜角度更陡峭。即,水平方向的入口66的倾斜角度比出口67的倾斜角度大。由此,由于最初排放水顺畅地流动,因此,排水性变好。 
与排水口62连接的接头65成为沿着风扇电动机13的外周的状态,绕过风扇电动机13的下方并到达风扇电动机13的后侧。当从后侧看机箱3时,可以直接看到接头65的出口67。另外,接头65的出口67的倾斜角度变得缓和,易于看到出口67。因此,可以使排水软管60容易地与接头65连接。并且,接头65的入口66的倾斜角度变得陡峭,因此,滞留在排水盘54的水容易朝向出口67流动。 
在此,即使机箱3内的风扇电动机13的位置降低,也可以通过使用接头65来从排水盘54通过风扇电动机13的下方进行排水。因此,可以降低风扇电动机13的位置,从而可以降低机箱3的高度,可以使机箱3实现小型紧凑化。并且,只要与一侧的排水口62的位置相应地,改变接头65的倾斜即可,可以自由地设定排水盘54的位置,而且实现机箱3的小型紧凑化。 
此外,本实用新型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的修改和变更。将接头设为弯曲的管,使得接头的前侧的曲率比后侧的曲率小。入口的倾斜角度变得比出口的倾斜角度陡峭,接头沿着风扇电动机的外周围绕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热交换器 
2风扇 
3机箱 
4吸入口 
5吹出口 
7过滤器 
8收纳空间 
10电装盒 
12冷媒配管 
13风扇电动机 
40电装部件 
41控制基板 
42端子台 
43基底构件 
45配线引导部 
46电缆 
47插入口 
50分隔构件 
51侧板 
52露水盖 
53上面 
54排水盘 
57按压部 
60排水软管 
61排水口 
62排水口 
65接头 
66入口 
67出口 

Claims (4)

1.一种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机箱中内置有由风扇电动机驱动的风扇和包围风扇而配置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的下方设有排水盘,排水盘的排水口位于配置在风扇的左右方向一侧的风扇电动机的前侧,设有用于连接排水口与设置在机箱的后侧的排水软管的接头,接头以沿着风扇电动机的外周围绕风扇电动机的下方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与排水口连接的接头的入口的倾斜角度比与排水软管连接的接头的出口的倾斜角度陡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接头朝向斜下方通过风扇电动机的下方,接头的出口侧以不碰到机箱的底面的方式向上方弯曲且朝向斜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排水盘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排水口,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排水口与左右方向的一侧的排水口相比位于后侧的位置,对任一方的排水口连接排水软管,对另一方的排水口盖上盖。
CN2010900011410U 2009-09-14 2010-07-06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1371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2039 2009-09-14
JP2009212039A JP4700127B2 (ja) 2009-09-14 2009-09-14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CT/JP2010/061451 WO2011030610A1 (ja) 2009-09-14 2010-07-06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13711U true CN202613711U (zh) 2012-12-19

Family

ID=43732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9000114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13711U (zh) 2009-09-14 2010-07-06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700127B2 (zh)
CN (1) CN202613711U (zh)
WO (1) WO201103061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2777A (zh) * 2013-08-09 2016-03-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0309A (zh) * 2017-04-26 2018-1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27617A1 (de) * 1979-07-07 1981-01-08 Cillichemie Dosiervorrichtung
JPS5848504Y2 (ja) * 1979-07-12 1983-11-05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ツト
JPH0743149B2 (ja) * 1988-12-09 1995-05-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830626B2 (ja) * 1992-07-08 1998-12-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室内用空調機のドレンパン
JPH10288353A (ja) * 1997-04-16 1998-10-27 Calson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0220861A (ja) * 1999-01-29 2000-08-08 Daikin Ind Ltd 空調室内機
JP3891005B2 (ja) * 2002-02-26 2007-03-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3938347B2 (ja) * 2002-09-02 2007-06-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228672B2 (ja) * 2002-12-02 2009-0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274919B2 (ja) * 2003-01-23 2009-06-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155909B2 (ja) * 2003-11-12 2008-09-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と空気調和機用ドレンホース接続装置
JP2005144289A (ja) * 2003-11-13 2005-06-09 Daikin Ind Ltd 除湿機の排水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2777A (zh) * 2013-08-09 2016-03-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58777A (ja) 2011-03-24
JP4700127B2 (ja) 2011-06-15
WO2011030610A1 (ja) 201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2460B (zh) 天花板埋入型空调室内机
CN103988026B (zh) 加热器以及具备该加热器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N102022776B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JP4653749B2 (ja) 冷却貯蔵庫
CN102620355A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CN203908004U (zh) 热泵热水器
EP1953461A1 (en) Indoor unit of an air conditioner with moving front panels to suck air from a front and discharge air vertically
CN106016474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202613711U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JP2011058779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9763321U (zh) 窗式空调器
CN101321991B (zh) 空调器用室外单元
KR101727413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에어가이드
CN205641184U (zh) 竖款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0845241B1 (ko) 공기조화기
JP418305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536822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9763328U (zh) 窗式空调器
CN203349381U (zh) 内嵌式空调机
JPH0914514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347853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1726088A (zh) 空调
KR2007007316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3814255A (zh) 空气调节机
CN206496428U (zh) 分体式窗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

Termination date: 201807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