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85877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85877U CN202585877U CN 201220116757 CN201220116757U CN202585877U CN 202585877 U CN202585877 U CN 202585877U CN 201220116757 CN201220116757 CN 201220116757 CN 201220116757 U CN201220116757 U CN 201220116757U CN 202585877 U CN202585877 U CN 2025858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nector
- metal shell
- insulation
- holding parts
- insula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围设有对接口及自对接口向后延伸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腔,所述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金属壳体内,所述导电端子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接触部、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及用以连接至电路板上连接部,所述接触部暴露于收容空间内,所述金属壳体设有固持部及位于固持部上用以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倒刺,即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接插组装时直接通过倒刺与绝缘肋的干涉配合固定在一起,省去了传统生产工序上的组装后再铆压固定的繁琐工序,提高了产量,同时通过包覆成型增设绝缘壳体及设置密封圈来达到更有效的防水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及内部电连接器均趋于小型化、多样化。由于产品使用环境的不同,为确保电子设备能在特殊环境相持续有效地工作,不同产品对电连接器的性能要求(如防水、防尘等特殊要求)也不同。中国台湾M391211号新型专利揭示了这样一种防水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中间设有收容空间,所述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之间用密封圈密封,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用以封盖遮蔽壳体上其他空隙的第一盖板及第二盖板,从而使整体达到防水效果。
然而,在生产制造时,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对插组装后还需要通过夹具来铆压固定,将两种结合在一起,生产工序上较为繁琐,无法实现产量上的提高,不符合现在工业飞速发展的需求。
鉴于以上问题,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且减少生产工序的电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围设有对接口及自对接口向后延伸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腔,所述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金属壳体内,所述导电端子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接触部、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及用以连接至电路板上连接部,所述接触部暴露于收容空间内,所述金属壳体设有固持部及位于固持部上用以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倒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持部水平向后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倒刺对称设置于固持部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金属壳体设有顶壁及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所述固持部位于顶壁或底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包覆成型于金属壳体外围的绝缘壳体,所述固持部末端设有嵌入成型于绝缘壳体内的勾持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勾持部的宽度小于倒刺的宽度,所述固持部设有位于所述勾持部与倒刺之间且向固持部内凹陷的空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位于基部上用以与倒刺干涉配合的绝缘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基部包括截面较小的第一基部及截面较大的第二基部,所述绝缘肋自第二基部向上或向下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之间设有凹槽,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收容于凹槽内的密封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套设在绝缘壳体上的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所述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接插组装时直接通过倒刺与绝缘肋的干涉配合固定在一起,省去了传统生产工序上的组装后再铆压固定的繁琐工序,提高了产量,同时通过包覆成型增设绝缘壳体及设置密封圈来达到更有效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其中绝缘本体与金属壳体组装在一起。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图4是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其中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固定在一起。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 100 | 绝缘本体 | 1 |
基部 | 11 | 第一基部 | 111 |
第二基部 | 112 | 绝缘肋 | 113 |
第一绝缘肋 | 1131 | 第二绝缘肋 | 1132 |
第三绝缘肋 | 1133 | 第四绝缘肋 | 1134 |
第五绝缘肋 | 1135 | 第六绝缘肋 | 1136 |
凹槽 | 114 | 舌板 | 12 |
端子槽 | 121 | 导电端子 | 2 |
接触部 | 21 | 固定部 | 22 |
连接部 | 23 | 金属壳体 | 3 |
顶壁 | 31 | 缺口 | 311 |
第一缺口 | 3111 | 第二缺口 | 3112 |
第三缺口 | 3113 | 第四缺口 | 3114 |
固持部 | 312 | 第一固持部 | 3121 |
第二固持部 | 3122 | 第三固持部 | 3123 |
第四固持部 | 3124 | 倒刺 | 313 |
勾持部 | 314 | 空缺 | 315 |
侧壁 | 32 | 弯折部 | 321 |
固定脚 | 322 | 底壁 | 33 |
对接口 | 34 | 收容腔 | 35 |
绝缘壳体 | 4 | 前端面 | 41 |
凸起 | 42 | 凹陷 | 43 |
耳部 | 44 | 通孔 | 441 |
第一密封圈 | 5 | 第二密封圈 | 6 |
加强片 | 7 | 主体部 | 71 |
枝干部 | 72 |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导电端子2及金属壳体3,所述电连接器100还设有包覆成型(over molding)于金属壳体3外围的绝缘壳体4及套设于绝缘壳体4上的第一密封圈5。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还设有套设在绝缘本体1上的第二密封圈6及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起结构加强作用的加强片7。
所述金属壳体3设有顶壁31、自顶壁31两端向下弯折的侧壁32及连接侧壁32并与顶壁31平行的底壁33,所述顶壁31、侧壁32及底壁33围设有对接口34及自对接口34向后延伸的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收容腔35。所述顶壁31设有抽引形成的凸包(未标号),所述凸包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卡持结构(未图示)。所述顶壁31向后开设有3个缺口311(第一缺口3111,第二缺口3112,第三缺口3113),所述相邻两个缺口311之间设有水平向后延伸的固持部312(第一固持部3121,第二固持部3122);所述侧壁32后端向两侧冲出水平的弯折部321,所述弯折部321末端向下弯折形成固定脚322;所述底壁33设有与所述顶壁31相对应的固持部312(第三固持部3123,第四固持部3124),所述第三固持部3123及第四固持部3124之间设有与第二缺口3112相对应的第四缺口3114。所述固持部312上设有若干用以与绝缘本体1干涉配合的倒刺313及用以嵌入成型于绝缘壳体4内的勾持部314,这样可以将金属壳体3、绝缘本体1及绝缘壳体4固定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所述倒刺313对称设置于于固持部312两侧,勾持部314位于位于固持部312末端,所述倒刺313与勾持部314之间设有向固持部312内凹陷的空缺315,这样金属壳体3可以更好地与绝缘本体1及绝缘壳体4固定在一起。所述勾持部314的宽度小于倒刺313的宽度,方便金属壳体3与绝缘本体1沿前后方向接插固定。
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基部及自基部11向前延伸入收容腔35内的舌板12,所述基部11设有截面较小且与对接口34形状相同的第一基部111及截面较大的第二基部112。所述舌板12设有若干用以收容导电端子2的端子槽121,所述第一基部111与第二基部112之间设有凹槽114。所述第二基部112向上设有3个绝缘肋113(第一绝缘肋1131,第二绝缘肋1132,第三绝缘肋1133),所述第一绝缘肋1131与第三绝缘肋1133呈“L”形,且相互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绝缘肋1132呈“T”形,设置于第一绝缘肋1131与第三绝缘肋1133之间。所述第一固持部3121及第二固持部3122分别卡持于所述相邻两个绝缘肋113之间,所述倒刺313与绝缘肋113干涉固定,所述勾持部314不与绝缘肋113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部112向下也设有3个绝缘肋113(第四绝缘肋1134,第五绝缘肋1135,第六绝缘肋1136),所述第三固持部3123及第四固持部3124卡持于相邻两个绝缘肋113之间,这样可以增强金属壳体3与绝缘本体1的固持效果,而且金属壳体3与绝缘本体1之间通过前后方向上的接插式组装就可以完成两者之间的固定配合,避免了传统生产方式中的组装之后还要铆压固定的繁琐工序,从而提高的产量。
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通过注塑成型(insert molding)的方式与绝缘本体1固定在一起,这样有利于提高电连接器100整体的防水性能。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接触部21、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固定部22及用以连接至电路板上的连接部23,所述接触部收容于所述端子槽121内。
所述绝缘壳体4通过包覆成型的方式与金属壳体3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对金属壳体3与绝缘本体1之间的缝隙进行有效的封堵,且绝缘壳体4也能更好地与金属壳体3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在防水性能要求较高的环境下使用。所述勾持部314于包覆成型时收容于绝缘壳体4内,这样可以确保绝缘本体1、金属壳体3及绝缘壳体4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可靠。所述绝缘壳体4设有前端面41及位于绝缘本体1外侧靠近前端面处的环形凸起42。所述对接口34不超出所述前端面41,所述凸起42设有环形的凹陷43。所述绝缘壳体4两侧设有一体成型设置的耳部44,所述耳部44设有圆形的通孔441用以将电连接器100固定在使用设备(未图示)上。
所述第一密封圈5套设于绝缘本体1上,其截面呈圆形,可以有效地封堵绝缘壳体4与使用设备之间的间隙,防止灰尘或者水等从缝隙中进入到使用设备内。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5收容于所述凹陷43内并突出于所述凸起42,所述第一密封圈5的截面直径不小于凹陷43的宽度。
所述第二密封圈6收容于所述凹槽114内,这样可以更好地将绝缘本体1与金属壳体3内壁之间的缝隙填补,提高了电连接器100整体的防水性能。
所述加强片7通过嵌入成型与绝缘本体1结合在一起,所述加强片7设有主体部71及自主体部71向侧边延伸的枝干部72,所述主体部71包覆于舌板12上,所述枝干部72部分嵌入成型于第一基部111内,这样可以增强舌板12的结构强度,避免受力过大时导致舌板12折弯或者断裂等。
组装时,所述导电端子2以注塑成型的方式与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密封圈6收容于所述凹槽114内,所述绝缘本体1与金属壳体3通过固持部上的倒刺313与绝缘本体1上的绝缘肋113之间的相互干涉配合固定,组装后的绝缘本体1与金属壳体3再通过包覆成型的方式与绝缘壳体4结合在一起,最后所述第一密封圈5装入绝缘壳体4外围的凹陷43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围设有对接口及自对接口向后延伸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腔,所述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金属壳体内,所述导电端子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接触部、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及用以连接至电路板上连接部,所述接触部暴露于收容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有固持部及位于固持部上用以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倒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水平向后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对称设置于固持部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有顶壁及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所述固持部位于顶壁或底壁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包覆成型于金属壳体外围的绝缘壳体,所述固持部末端设有嵌入成型于绝缘壳体内的勾持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勾持部的宽度小于倒刺的宽度,所述固持部设有位于所述勾持部与倒刺之间且向固持部内凹陷的空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位于基部上用以与倒刺干涉配合的绝缘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基部包括截面较小的第一基部及截面较大的第二基部,所述绝缘肋自第二基部向上或向下突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之间设有凹槽,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收容于凹槽内的密封圈。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套设在绝缘壳体上的密封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16757 CN202585877U (zh) | 2012-03-26 | 2012-03-26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16757 CN202585877U (zh) | 2012-03-26 | 2012-03-26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85877U true CN202585877U (zh) | 2012-12-05 |
Family
ID=47255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11675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85877U (zh) | 2012-03-26 | 2012-03-26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58587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66200A1 (zh) * | 2013-07-01 | 2014-10-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水组件、接口和电子设备 |
CN104409912A (zh) * | 2014-12-08 | 2015-03-11 | 陈皆得 | 连接器壳体及其加工方法 |
TWI618307B (zh) * | 2015-12-03 | 2018-03-11 |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插座電連接器組合 |
-
2012
- 2012-03-26 CN CN 201220116757 patent/CN20258587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66200A1 (zh) * | 2013-07-01 | 2014-10-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水组件、接口和电子设备 |
CN104283047A (zh) * | 2013-07-01 | 2015-01-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水组件、接口和电子设备 |
CN104409912A (zh) * | 2014-12-08 | 2015-03-11 | 陈皆得 | 连接器壳体及其加工方法 |
TWI618307B (zh) * | 2015-12-03 | 2018-03-11 |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插座電連接器組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58591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813095U (zh) | 电连接器之插座 | |
CN201623280U (zh) | 电连接器结构 | |
CN203631803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1112707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58591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424570U (zh) | 防水型usb连接器 | |
CN20263363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178102U (zh) | 二次成型式正反插usb连接器 | |
CN104577391B (zh) | 可正反插的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305132A (zh) | 二次成型式正反插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251336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885632U (zh) | 一种沉板防水usb连接器 | |
CN20258587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967306U (zh) | 可正反插的usb连接器 | |
CN102185213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25902U (zh) | 改良式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2454775U (zh) | Micro USB 3.0双排插座连接器 | |
US20160372871A1 (en) | A Power Plug Connector Can Be Plugged in Both Normal and Reverse Way | |
CN202025904U (zh) | 组合式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251331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25903U (zh) | 改良式电连接器 | |
CN203312486U (zh) | 适用cf卡座的tf卡转换器 | |
CN204517045U (zh) | Usb3.1插座连接器的屏蔽片与本体的装配结构 | |
CN201594630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Termination date: 2013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