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07683U - 双面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面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07683U
CN202507683U CN2012201171691U CN201220117169U CN202507683U CN 202507683 U CN202507683 U CN 202507683U CN 2012201171691 U CN2012201171691 U CN 2012201171691U CN 201220117169 U CN201220117169 U CN 201220117169U CN 202507683 U CN202507683 U CN 202507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paper supply
cylinder
printing
sheet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11716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本雅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plo Sei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uplo Sei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plo Seiko Corp filed Critical Duplo Seiko Corp
Priority to CN20122011716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07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07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0768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面印刷装置,即便是在将一个面经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印版滚筒以对纸张的另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时发生卡纸,也能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双面印刷装置(10)在执行完对纸张的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的第一印刷处理之后,执行对所述纸张的另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的第二印刷处理,其特征是,在双面印刷装置(10)的主体部(1)内包括:印刷单元(4),该印刷单元(4)进行所述第一印刷处理及所述第二印刷处理;以及再供纸单元(5),将进行完所述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放入所述再供纸单元(5),并将所述纸张搬运至所述印刷单元以进行所述第二印刷处理,再供纸单元(5)能从主体部(1)中朝外部拉出。

Description

双面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对纸张的两个面进行印刷处理的双面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减少纸张的消耗量时,使用在纸张的两个面上进行印刷处理的双面印刷装置。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双面印刷装置,该双面印刷装置设有两个印版滚筒,通过将纸张穿过两个印版滚筒来进行双面印刷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70437号公报
此处,在专利文献1的双面印刷装置中,将用一个印版滚筒印刷处理完纸张的一个面后的纸张朝另一个印版滚筒搬运,但此时,如果发生卡纸,则从装置内去除纸张会变得很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印刷装置,在该双面印刷装置中,即便在将一个面被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印版滚筒以对纸张的另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时发生卡纸,也能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双面印刷装置在执行完对纸张的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的第一印刷处理之后,执行对上述纸张的另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的第二印刷处理,其特征是,在上述双面印刷装置的主体部内包括:印刷单元,该印刷单元进行上述第一印刷处理及上述第二印刷处理;以及再供纸单元,将进行完上述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收入上述再供纸单元,并将上述纸张搬运至上述印刷单元以进行上述第二印刷处理,上述再供纸单元能从上述主体部中朝外部拉出。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再供纸单元能从主体部中朝外部拉出,因此,即便在将经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印刷单元以进行第二印刷处理时发生卡纸,也能通过将再供纸单元拉出来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较为理想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下述结构。
(1)上述再供纸单元从上述主体部中朝外部拉出的拉出方向是上述双面印刷装置的操作侧。
(2)上述再供纸单元包括:再供纸搬运元件,该再供纸搬运元件将纸张在上述再供纸单元内搬运;以及再供纸元件,该再供纸元件将纸张朝上述印刷单元搬运。
(3)在上述结构(2)的基础上,上述再供纸元件包括对纸张进行搬运的一对以上的搬运滚筒对,上述搬运滚筒对中的一个搬运滚筒以能与另一个搬运滚筒接触分离的方式构成。
(4)上述再供纸单元包括供纸张堆放的再供纸台,上述再供纸台能在放入经上述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的退避位置与将上述纸张搬运至上述印刷单元的供纸位置之间移动,当在将纸张从上述再供纸单元搬运至上述印刷单元的过程中发生卡纸时,上述再供纸台从上述供纸位置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5)上述再供纸单元包括取下防止机构,该取下防止机构能防止在将上述再供纸单元从上述主体部拉出时上述再供纸单元被从上述主体部取下。
(6)在上述结构(5)的基础上,上述再供纸单元包括将上述取下防止机构解除的解除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1),由于再供纸单元的拉出方向是双面印刷装置的操作侧,因此,操作者能容易地拉出再供纸单元。
上述结构(2)是再供纸单元的具体结构,根据本结构,再供纸单元将经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印刷单元。
根据上述结构(3),当在使用搬运滚筒对来搬运纸张的过程中发生卡纸时,通过使搬运滚筒对中的一个搬运滚筒与另一个搬运滚筒分开,能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根据上述结构(4),当在将纸张从再供纸单元搬运至印刷单元过程中发生卡纸时,通过将再供纸台从供纸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从而能容易地进行将纸页从再供纸台搬出时的卡纸处理。
根据上述结构(5),能防止在将再供纸单元从主体部中朝外部拉出时错误地将上述再供纸单元从主体部取下的情况。
根据上述结构(6),能将再供纸单元从主体部中取下来进行维修等。
总之,根据本实用新型,能提供一种双面印刷装置,即便是在纸页的一个面经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印版滚筒以对纸张的另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的过程中发生卡纸,也能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面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双面印刷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说明双面印刷装置的工作的图。
图4是说明双面印刷装置的工作的图。
图5是说明双面印刷装置的工作的图。
图6是供纸盘的立体图。
图7是供纸盘的透视俯视图。
图8是供纸盘的透视俯视图,其比图7更进一步地透视表示主体部。
图9是供纸盘的透视背面立体图。
图10是排纸盘的前方立体图。
图11是排纸盘的后方立体图。
图12是排纸盘的仰视图。
图13是排纸侧板的立体图。
图14是端板的立体图。
图15是U状形成构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6是U状形成构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处于关闭位置的底座导向件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处于打开位置的底座导向件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图17的底座导向件的从另一方向观察得到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图18的底座导向件的从另一方向观察得到的立体图。
图21是再供纸盘的上方立体图。
图22是再供纸盘的侧面立体图。
图23是再供纸盘的仰视图。
图24是在取下保持构件的状态下的再供纸盘的下方立体图。
图25是再供纸盘的侧视图,示出了再供纸台位于下方的退避位置的状态。
图26是再供纸盘的侧视图,示出了再供纸台位于上方的供纸位置的状态。
图27是表示将再供纸单元从主体部中拉出后的状态的双面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图27中的内导轨与中间导轨的连结状态的示意图。
图29是图28的XXVIIII-XXVIIII剖视图。
图30是表示中间搬运滚筒对为接触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31是表示中间搬运滚筒对为分离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32是表示供纸盘、排纸盘、再供纸盘的工作的示意图。
图33是表示供纸盘、排纸盘、再供纸盘的工作的示意图。
图34是表示供纸盘、排纸盘、再供纸盘的工作的示意图。
图35是表示供纸盘、排纸盘、再供纸盘的工作的示意图。
图36是表示供纸盘、排纸盘、再供纸盘的工作的示意图。
图37是表示供纸盘、排纸盘、再供纸盘的工作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主体部
17外导轨
2供纸单元
21供纸盘
22供纸滚筒
23操纵构件(日文:サバキ部材)
24同步滚筒
211供纸台
212供纸侧板
213第一侧板检测元件
3排纸单元
31搬运传送带机构
32排纸盘
321排纸台
322端板
323排纸侧板
33底座导向件
324U状形成构件
325滚子
4印刷单元
41印版滚筒(日文:版胴)
42按压滚筒
5再供纸单元
51再供纸盘
52再供纸滚筒
53中间搬运滚筒对
54操纵构件
57内导轨
58中间导轨
59框架
511再供纸台
512再供纸搬运元件
513再供纸侧板
521滚筒主体
541相对部
571限位构件
581突起
6制版单元
61蜡纸辊
62感热头(日文:サ一マルヘツド)
63压纸滚筒
7排版单元
71外壳
72引入滚筒(日文:引き込みロ一ラ)
73蜡纸收纳辊
10双面印刷装置
P1纸张(两面均没有经印刷处理)
P2正面经印刷处理后的纸张
P3在正面经印刷处理之后,背面经印刷处理后的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面印刷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双面印刷装置10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纸张的供纸方向及搬运方向M1的上游侧作为“前侧”,将供纸方向及搬运方向M1的下游侧作为“后侧”。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双面印刷装置10的主体部1的前下部配置有供纸单元2,在主体部1的后下部配置有排纸单元3。此外,在前后方向上的供纸单元2与排纸单元3之间配置有印刷单元4,在排纸单元3的前方即印刷单元4的下方配置有再供纸单元5。另外,在主体部1的前上部配置有制版单元6,在主体部1的后上部配置有排版单元7。在主体部1的上侧配置有图像读取单元8。另外,在主体部1内配置有对双面印刷装置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未图示)。
供纸单元2包括:供纸盘21;配置在供纸盘21的后端部处的供纸滚筒22和操纵构件23;以及配置在供纸滚筒22后方的一对同步滚筒24。供纸滚筒22及操纵构件23将堆放在供纸盘21中的纸张从最上面一张开始一张一张地取出。为了能在纸张的规定位置处印刷,同步滚筒24与印刷单元4的印版滚筒41的旋转同步并在恰当时间点工作,从而将由供纸滚筒22及操作构件23取出的纸张传送入印刷单元4的印刷部。
排纸单元3包括空气吸引式的搬运传送带机构31、排纸盘32及底座导向件33。排纸单元3一边通过搬运传送带机构31对在印刷单元4中印刷后的纸张进行空气吸引,一边将上述纸张朝后方搬运,从而排出在排纸盘32上。底座导向件33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打开、关闭可使纸张从排纸盘32搬入后述再供纸盘51的搬入口,其中,上述搬入口是排纸盘32与再供纸盘51之间的开口。当利用搬运传送带机构31将纸张搬运至排纸盘32时,底座导向件33位于下方关闭位置,以关闭上述搬入口,当将纸张从排纸盘32搬运至再供纸单元5时,底座导向件33位于上方的打开位置,以打开上述搬入口。
印刷单元4包括:将制版完的蜡纸安装在外周面的圆筒状的印版滚筒41;以及能从下方与印版滚筒41以自由抵接背离的方式相对的按压滚筒42。印刷单元4在旋转的印版滚筒41与按压滚筒42之间夹住纸张,一边朝M1方向搬运纸张,一边利用从印版滚筒41内供给来的油墨将蜡纸上的图像转印到纸张的上表面(第一印刷、第二印刷)。
再供纸单元5包括:再供纸盘51,通过排纸单元3将堆放在排纸盘32上的经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放入上述再供纸盘51;以及再供纸元件,将纸张从再供纸盘51朝印刷单元4搬运。再供纸元件包括:再供纸滚筒52及操纵构件54,通过该再供纸滚筒52及操纵构件54将再供纸盘51上的纸张从最上面一张开始一张一张地取出并进行搬运;以及一对以上的中间搬运滚筒对53,它们将从再供纸滚筒52搬运而来的纸张再次向印刷单元4搬运。从而再供纸单元5利用再供纸滚筒52、中间搬运滚筒对53及操纵构件54将再供纸盘51上的纸张从最上面的一张开始一张一张地向供纸单元2的同步滚筒24搬运。
制版单元6包括蜡纸辊61、感热头62及与感热头62抵接的压纸滚筒63。制版单元6根据由图像读取单元8读取的图像数据,使用感热头62对蜡纸辊61进行制版,并将制版后的蜡纸安装到印刷单元4的印版滚筒41的外周面。
排版单元7包括:安装在主体部1内的排版用的外壳71;安装在外壳71的前上端部处的上下一对引入滚筒72;以及从后方以能滑动的方式插入外壳71内的上表面呈打开状的蜡纸收纳辊73。引入滚筒72位于与印版滚筒41的后上端部相对应的位置,通过将安装在印版滚筒41外周面的印刷使用后的蜡纸的前端部夹住并使其旋转,从而将印刷使用后的蜡纸卷绕在外壳71的蜡纸收纳辊73上。
图3~图5是说明双面印刷装置10的工作的图。以下,使用图2~图5,对双面印刷装置10的工作的大致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制版单元6根据由图像读取单元8读取的图像(正面图像)数据,使用感热头62对蜡纸辊61进行制版,并将制版后的蜡纸N1安装到印刷单元4的印版滚筒41的外周面。
接着,供纸滚筒22及操纵构件23将堆放在供纸盘21上的纸张P1(正面和背面均没有印刷过)从最上面的纸张开始一张一张地取出。为了能在纸张P1的规定位置处印刷,同步滚筒24与印刷单元4的印版滚筒41的旋转同步并在恰当时间点工作,从而将取出后的纸张P1送入印刷单元4的印刷部。
然后,印刷单元4在旋转的印版滚筒41与按压滚筒42之间夹住纸张P1,一边将纸张P1朝M1方向搬运,一边利用从印版滚筒41内供给来的油墨将蜡纸N1的正面图像转印到纸张P1的上表面(正面)(第一印刷处理,以下称为“正面印刷处理”)。
随后,如图3所示,排纸单元3一边利用搬运传送带机构31对在印刷单元4中经正面印刷处理后的纸张P2进行空气吸引,一边将该纸张P2朝后方搬运,从而排出在排纸盘32上。此时,底座导向件33位于下方的关闭位置,以使堆放在排纸盘32上的纸张P2的前端对齐。
然后,在排版单元7中,引入滚筒72将安装到印版滚筒41外周面的正面印刷使用后的蜡纸N1的前端部夹住并使其旋转,从而将正面印刷使用后的蜡纸N1卷绕到外壳71的蜡纸收纳辊73。
在将正面印刷使用后的蜡纸N1从印版滚筒41上除去之后,制版单元6根据由图像读取单元8读取的图像(正面图像)数据,使用感热头62对蜡纸辊61进行制版,并将制版后的蜡纸N2安装到印刷单元4的印版滚筒41的外周面。
然后,如图4所示,排纸单元3将堆放在排纸盘32上的经正面印刷处理后的纸张P2沿着再供纸方向(M2方向)移送至再供纸单元5。此时,底座导向件33位于上方的打开位置。然后,如图5所示,底座导向件33位于下方的关闭位置,再供纸滚筒52及操纵构件54将从排纸单元3处接收到的纸张P2从最上面的一张开始一张一张地取出,再供纸滚筒52及中间搬运滚筒对53将取出后的纸张P2以使印刷过的正面为下表面、没有印刷过的背面为上表面的方式翻过来,并搬运至供纸单元2的同步滚筒24。此处,纸张P2在中间搬运滚筒对53与同步滚筒24之间形成挠曲部P2a。
同步滚筒24与印刷单元4的印版滚筒41的旋转同步并在恰当时间点工作,从而将以没有印刷过的背面为上表面的方式将纸张P2送入印刷单元4的印刷部。此处,中间搬运滚筒对53与同步滚筒24以大致相同的线速度旋转,从而能维持中间搬运滚筒对53与同步滚筒24之间形成的纸张P2的挠曲部P2a。该线速度与印版滚筒41的线速度一致。印刷单元4在旋转的印版滚筒41与按压滚筒42之间夹住纸张P2,一边将其朝M1方向搬运,一边利用从印版滚筒41内供给来的油墨将蜡纸N2的背面图像转印到纸张P2的上表面(背面)(第二印刷处理,以下称为“背面印刷处理”)。
在印刷单元4中经过背面印刷处理后的纸张P3一边被搬运传送带机构31空气吸引,一边被朝后方搬运,从而将纸张P3排出在排纸盘32上。
在排版单元中,引入滚筒72将安装在印版滚筒41外周面上的印刷使用后的蜡纸N2的前端部夹住并使其旋转,从而将印刷使用后的蜡纸N2卷绕在外壳71的蜡纸收纳辊73上。
以下,对供纸盘21、排纸盘32及再供纸盘51的结构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供纸盘)
图6是供纸盘21的立体图。供纸盘21包括供纸张堆放的供纸台211和以与纸张宽度大致相等的间隔对纸张的两侧缘进行限制的一对供纸侧板212。供纸台211包括:主体部2111;以及从主体部2111朝前侧突出的突出部2112。供纸侧板212立设在主体部2111上。
图7是供纸盘21的透视俯视图,其以透视的方式示出了主体部2111。供纸侧板212能在与M1方向正交的方向(纸张宽度方向即Y方向)上移动。如图7所示,使供纸侧板212在Y方向上移动的供纸侧板移动机构包括导轨2121、齿条2122、小齿轮2123及杆2124。供纸侧板212固定在能沿着导轨2121滑动的齿条2122上,其中,上述杆2121可在Y方向上延伸并固定在主体部2111上。此外,齿条2122夹着小齿轮2123而相对。藉此,当利用杆2124使一个供纸侧板212沿着导轨2121朝内侧滑动时,另一个供纸侧板212也沿着导轨2121朝内侧滑动相同的距离。另外,当使一个供纸侧板212沿着导轨2121朝外侧滑动时,另一个供纸侧板212也沿着导轨2121朝外侧滑动相同的距离。因此,一对供纸侧板212能自由地改变它们的间隔。
图8也是供纸盘21的透视俯视图,其以比图7更进一步透视的方式示出了主体部2111。另外,图9是供纸盘21的透视背面立体图。供纸盘21能相对于主体部1在Y方向上移动。如图8及图9所示,使供纸盘21在Y方向上移动的供纸盘移动机构包括驱动螺钉轴213、电动机214、螺合部215及两根滑动轴216、217。另外,供纸盘21包括对供纸盘21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进行检测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218。
驱动螺钉轴213的一端能自由转动地固定于主体部1,并沿Y方向延伸设置。电动机214设置在驱动螺钉轴213的另一端,而可使驱动螺钉轴213旋转。螺合部215固定在供纸台211的主体部2111的侧壁2111a上。驱动螺钉轴213与螺合部215螺合,并贯穿螺合部215。滑动轴216、217在驱动螺钉轴213的两侧与驱动螺钉轴213平行设置。藉此,当使电动机214工作以使驱动螺钉轴213旋转时,螺合部215一边相对于驱动螺钉轴213相对旋转,一边在驱动螺钉轴213上移动,即供纸盘21沿着滑动轴216、217移动。
移动量检测传感器218包括:与驱动螺钉轴213的旋转一起旋转的圆板2181;以及切口计数器(日文:スリツトオウンタ)2182。圆板2181在其周缘等间隔地具有多个切口,切口计数器2182可求出穿过其计数器部的切口数量。藉此,可检测出驱动螺钉轴213的旋转量、即螺合部215的移动量,也就是供纸盘21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
如上所述,供纸侧板212利用供纸侧板移动机构在供纸台211上成对地沿Y方向移动,从而供纸侧板212可相对于供纸台211在Y方向上的中间线分别对称。其结果是,在供纸台211的Y方向的中间线与供纸侧板212间的中间线一致的状态下,供纸侧板212能相对于主体部1在Y方向上移动。此外,第一侧板检测元件(未图示)根据杆2124的移动量来检测供纸侧板212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并利用移动量检测传感器218对供纸盘21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进行检测。其结果是,第一侧板检测元件检测出供纸侧板212相对于主体部1在Y方向上的位置。控制部根据第一侧板检测元件的检测结果对供纸盘移动机构和/或供纸侧板移动机构进行控制,以使供纸侧板212移动。
(排纸盘)
图10是排纸盘32的前方立体图,图11是排纸盘32的后方立体图,图12是排纸盘32的仰视图。排纸盘32包括:供纸张堆放的排纸台321;将在印刷单元4中印刷后的纸张的前端挡住的端板322;以及以与纸张宽度大致相等的间隔对纸张的两侧缘进行限制的一对排纸侧板323。另外,排纸盘32还包括将堆放在排纸台321上的纸张维持成U字状态的U状形成构件324。排纸侧板323以与排纸台321的上表面大致垂直的姿势立设。在排纸侧板323上形成有朝Y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323a。突出部323a在上下方向上连续,并在与M1、M2方向平行的方向(以下为M方向)上隔着间隔形成有多个。同样地,在端板322上也形成有朝M2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22a。突出部322a在上下方向上连续,并在Y方向上隔着间隔形成有多个。突出部323a的纸张接触面及突出部322a的纸张接触面能由与纸张的摩擦系数较高的高摩擦构件例如橡胶等构成。为了使堆放在排纸台321上的纸张能顺畅地搬运,可在排纸台321上配置有多个滚子325。滚子325在排纸台321上均等地配置,从而能对所使用的全部规格的纸张均等地保持。
图13是排纸侧板323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使排纸侧板323在Y方向上移动的排纸侧板移动机构包括齿条3231、传送带式传递机构3232及电动机3233。如图12所示,齿条3231是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开口的框体,Y方向的一端部被固定在排纸盘32的侧部32a。排纸侧板323的下端部323b穿过齿条3231的开口而被固定在传送带式传递机构3232的传送带3232a上。电动机3233与传送带式传递机构3232相连。此外,当电动机3233工作时,传送带式传递机构3232工作,从而使传送带3223a绕转。其结果是,固定在传送带3232a上的排纸侧板323在齿条3231内沿Y方向移动。因此,利用排纸侧板移动机构就能使排纸侧板323在Y方向上移动。如图13所示,由于各排纸侧板323分别包括排纸侧板移动机构,因此,能使各排纸侧板323个别地在Y方向上移动。
利用排纸盘移动机构(未图示),就能使排纸盘32相对于主体部1在Y方向上移动。排纸盘移动机构包括与上述供纸盘移动机构相同的机构。
排纸盘32包括对排纸侧板323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第二侧板检测元件(未图示)。如上所述,由于利用传送带3232a的转动就能使排纸侧板323在齿条3231内沿Y方向移动,因此,第二侧板检测元件根据传送带3232a的转动距离对排纸侧板323在Y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控制部根据第二侧板检测元件的检测结果对排纸盘移动机构和/或排纸侧板移动机构进行控制,以使排纸侧板323移动。
排纸侧板323通常位于排纸侧板323间的距离比纸张宽度小的导向位置,藉此,将印刷结束后的纸张一边在侧板之间维持成U字状态,一边引导其下落至U状形成构件324上。
图14是端板322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使端板322在M方向上移动的端板移动机构包括滑动轴3221、3222、传送带式传递机构3223及电动机3224。滑动轴3221、3222与M方向平行设置,并贯穿端板322的下部。滑动轴3221、3222在M1方向上的端部位于将排出至排纸盘32的纸张的前端部挡住的阻挡位置,滑动轴3221、3222的M2方向端部位于将排纸盘32的纸张移送至再供纸盘51的移送位置。另外,端板322的下端部322a被固定在传送带式传递机构3223的传送带3223a上。传送带3223a的绕转轨道在M1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滑动轴3221、3222在M1方向上的端部下方,传送带3223a的绕转轨道的M2方向端部位于滑动轴3221、3222在M1方向上的端部下方。电动机3224与传送带式传递机构3223相连。此外,当电动机3224工作时,传送带式传递机构3223工作,从而使传送带3223a绕转。其结果是,固定在传送带3223a上的端板322能沿着滑动轴3221、3222而在M方向上移动。其结果是,端板322能在上述阻挡位置与上述移送位置之间移动。
图15是U状形成构件324的上方立体图,图16是U状形成构件324的下方立体图。如图15、图16所示,U状形成构件324由翅片构件构成,该翅片构件相对于纸张宽度的中间线○1对称地配置于排纸台321,并且在M方向上设有多个。各翅片构件从中间线○1朝Y方向的外侧升高,其上缘在Y方向外侧端部上形成为与排纸台321大致平行。
使U状形成构件324转动的U状形成构件转动机构包括转动轴3241、3242、传递机构3243及电动机3244。转动轴3241、3242与M方向平行地设置在排纸台321下方。U状形成构件324构成为利用连结构件3245将翅片构件324a、324b在M方向上两个两个连接,并M方向上设有多个。相连的翅片构件324a、324b各自在Y方向上的内侧端部被固定在转轴3241、3242上。此外,M2方向最前部的一对翅片构件324a在其Y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处受到与传递机构3243的转动轴3243a相连的支承构件3243b支承。另外,转动轴3243a通过齿轮等而与电动机3244相连。此外,当电动机3244旋转时,转动轴3243a转动,其结果是,会使与转动轴3243a相连的支承构件3243b上下运动。通过使支承构件3243b上下运动,从而使M2方向上的最前部的一对翅片构件324a以转轴3241、3242为中心而相对于排纸台321转动。由于其它翅片构件被固定在转轴3241、3242,因此,只要M2方向上的最前部的翅片构件324a转动,就可使转轴3241、3242旋转,其结果是,其它翅片构件324b相对于排纸台321转动与M2方向最前部的翅片构件324a相同的角度。因此,U状形成构件324在从排纸台321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与没有从排纸台321的上表面突出的退避位置之间上下运动。此外,按照堆放在排纸盘32上的纸张种类(尺寸、厚度等),来控制U状形成构件转动机构,以使转轴3241、3242的旋转量变化,从而使U状形成构件324从排纸台321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变动。例如,在每一张纸张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U状形成构件324从排纸台321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会变小,在每一张纸张的厚度较薄的情况下,U状形成构件324从排纸台321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变大。
(底座导向件)
图17是表示处于关闭位置的底座导向件33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处于打开位置的底座导向件33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图17的底座导向件33的从另一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图18的底座导向件33的从另一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在图19及图20中,省去了搬运传送带机构31。如图17~图20所示,使底座导向件3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底座导向件移动机构包括:在Y方向上成对形成的导轨331、齿条332、齿轮333;一个电动机334;以及将一对齿轮333连结的连结棒335。导轨331分别安装于主体部1,并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长槽331a。接着,将底座导向件33的侧部突起部33a插入长槽331a中。将底座导向件33的侧部33b固定于齿条332。在齿条332的一端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多个齿332a,齿332a与齿轮333啮合。此外,电动机334的驱动轴与一个齿轮333相连。另外,当电动机334工作时,一个齿轮333旋转,通过连结棒335使另一个齿轮333也旋转。此外,当齿轮333旋转时,与齿轮333啮合的齿条332上下运动。其结果是,通过使侧部突起部33a在导轨331的长槽331a内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固定于齿条332的底座导向件3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电动机334和一个齿轮333通过单向离合器(未图示)连结,上述单向离合器传递朝可使底座导向件33向上方移动的方向的驱动力,但无法传递朝可使底座导向件33向下方移动的方向的驱动力。
(再供纸盘)
图21是再供纸盘51的上方立体图,图22是再供纸盘51的侧面立体图。再供纸盘51包括:放有堆放纸张的再供纸台511;将再供纸台511上的堆放纸张搬运至再供纸台511的纸张下游端部的再供纸搬运元件512;以及以与纸张宽度大致相等的间隔对堆放纸张的两侧缘进行限制的一对再供纸侧板513。
利用包括电动机的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未图示),能使再供纸侧板513在Y方向上移动。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包括与上述供纸侧板移动机构相同的机构。此处,在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中,与供纸侧板移动机构的杆2124相当的构件被上述电动机驱动。因此,利用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能使再供纸侧板513在对纸张的两侧缘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与没有限制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
再供纸搬运元件512包括:位于再供纸台511的M1方向端部处的滚筒5121;位于滚筒5121的靠M2方向的位置处的滚筒5122;以及卷绕在滚筒5121和滚筒5122上的搬运传送带5123。利用驱动电动机(未图示)使滚筒5121及滚筒5122旋转,通过滚筒5121和滚筒5122的旋转来使搬运传送带5123绕转。再供纸搬运元件512理想的是以水平的方式构成或是以沿M2方向(前侧)朝下方倾斜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再供纸搬运元件512是以沿M2方向(前侧)朝下方倾斜的方式构成的。再供纸搬运元件512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面处于10度以内是较为理想的。搬运传送带5123上的堆放纸张通过搬运传送带5123的绕转而被搬运至再供纸台511的M2方向端部。此外,再供纸搬运元件512的搬运速度比端板322的移动速度快。
图23是再供纸盘51的仰视图。对再供纸盘移动机构进行保持的保持构件514固定于主体部1。图24是在取下保持构件514的状态下的再供纸盘51的下方立体图。如图24所示,使再供纸盘51在Y方向上移动的再供纸盘移动机构包括驱动螺钉轴5151、电动机5152、滑动构件5153及连结构件5154。另外,再供纸盘51包括对再供纸盘51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进行检测的移动量检测传感器5155。
电动机5152被保持构件514保持。驱动螺钉轴5151的一端与电动机5152连结,并在Y方向上延伸。驱动螺钉轴5151被电动机5152驱动而旋转。滑动构件5153安装于驱动螺钉轴5151,从而在驱动螺钉轴5151旋转时,滑动构件5153能沿着驱动螺钉轴5151在Y方向上移动。连结构件5154将滑动构件5153与再供纸盘51的外框51a连结。藉此,当使电动机5152工作来使驱动螺钉轴5151旋转时,滑动构件5153能沿着驱动螺钉轴5151在Y方向上移动。当滑动构件5153在Y方向上移动时,利用连结构件5154使与滑动构件5153相连的再供纸盘51在Y方向上移动。
移动量检测传感器5155包括:圆板5155a,该圆板5155a在驱动螺钉轴5151旋转时一起旋转;以及切口计数器5155b。圆板5155a在其周缘等间隔地具有多个切口,切口计数器5155b求出穿过其计数器部的切口的数量。藉此,可检测出驱动螺钉轴213的旋转量、即滑动构件5153的移动量,也就是再供纸盘51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
如上所述,利用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使再供纸侧板513在再供纸台511上以分别相对于再供纸台511在Y方向上的中间线对称的形态成对地沿Y方向移动。其结果是,当再供纸台511在Y方向上的中间线与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一致的状态下,再供纸侧板513能相对于主体部1在Y方向上移动。此外,第三侧板检测元件(未图示)根据电动机的旋转量来检测再供纸侧板513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并利用移动量检测传感器5155对再供纸盘51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进行检测。其结果是,第三侧板检测元件检测出再供纸侧板513相对于主体部1在Y方向上的位置。控制部根据第三侧板检测元件的检测结果对再供纸盘移动机构和/或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再供纸侧板513移动。
图25及图26是再供纸盘51的侧视图,图25示出了再供纸台511位于下方的退避位置的状态,图26示出了再供纸台511位于上方的供纸位置的状态。如图25及图26所示,使再供纸台5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再供纸台上下机构包括旋转构件5161、连结构件5162、摆动构件5163及上推构件5164。
旋转构件5161与电动机(未图示)连结,从而通过上述电动机使旋转构件5161在R1方向上旋转。连结构件5162的一端部安装于旋转构件5161的偏心位置5161a处,其另一端部安装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摆动构件5163的中央位置5161b处。另外,摆动构件5163以能绕摆动轴5163a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弹簧构件5165,该弹簧构件5165安装于再供纸盘51的框架。此外,上推构件5164以能绕摆动轴5163b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摆动构件5163。藉此,当使上述电动机工作来使旋转构件5161旋转时,连结构件5162在M方向上摆动。此外,当连结构件5162在M方向上摆动时,摆动构件5163一边使与其下端相连的弹簧构件5165伸缩,一边以摆动轴5163a为中心在R2方向上转动。当摆动构件5163以摆动轴5163a为中心转动时,上推构件5164以摆动轴5163a为中心在R3方向上转动。此处,再供纸台511在其M1方向端部511a处安装于再供纸搬运元件512的框架,并能以端部511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因此,当上推构件5164在R3方向上转动时,利用上推构件5164来使再供纸台511以端部511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图25示出了上推构件5164转动而使其与再供纸台511处于非接触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将纸张从排纸盘32搬运至再供纸盘51。图26示出了上推构件5164转动而使其最大限度地上推再供纸台511的状态。当将纸张从再供纸盘51搬运至供纸单元2的同步滚筒24时,再供纸台上下机构工作,以使上推构件5164将再供纸台511慢慢上推,从而使再供纸台511上的纸张的最上面的纸张与再供纸滚筒52接触。
(再供纸滚筒等)
如图21所示,再供纸滚筒52包括在Y方向上延伸并横跨纸张宽度整体的滚筒主体521。滚筒主体521是将陶瓷粒状体揉搓至橡胶材料中而形成的。此外,因陶瓷粒状体等而在滚筒主体521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凸。陶瓷粒状体等的直径为10~30μm。滚筒主体521也可以是通过将陶瓷粒状体、聚氨酯粒状体或玻璃珠等粘接到橡胶材料的表面上来形成的。但是,将陶瓷粒状体揉搓至橡胶材料中的情况与将陶瓷粒状体等粘接到橡胶材料的表面上的情况相比,能使滚筒主体521的纸张搬运力变大,因而较为理想。
如图22所示,操纵构件54包括朝再供纸滚筒52的滚筒主体521突出的相对部541。相对部541包括:一个可变突出部541a,该可变突出部541a位于Y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处,并能改变朝向滚筒主体521突出的突出量;以及多个固定突出部541b,这些固定突出部541b位于可变突出部541a的Y方向外侧,并朝滚筒主体521突出。可变突出部541a及固定突出部541b设置在位于再供纸盘51前方的前侧板11上部的倾斜部11a在Y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此外,可变突出部541a和固定突出部541b设置在离开滚筒主体521的位置处,从而不会将纸张按压到再供纸滚筒52的滚筒主体521。另外,利用再供纸滚筒52的滚筒主体521和操纵构件54的相对部541将再供纸盘51上的纸张从最上面的一张开始一张一张地取出并搬运。
如图1~图5所示,一对中间搬运滚筒对53中的至少一个滚筒的滚筒主体,具体而言是与经正面印刷处理后的纸张的表面接触一侧的滚筒53a(后侧的滚筒)的滚筒主体,是通过将陶瓷粒状体或玻璃珠等粘接到ABS材料的表面而形成的。然后,因陶瓷粒状体等而在滚筒53a的滚筒主体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凸。陶瓷粒状体等的直径为10~30μm。当然,也可利用陶瓷粒状体等而在一对中间搬运滚筒对53中的两个滚筒的滚筒主体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凸。
通过使再供纸盘51、再供纸滚筒对53、中间搬运滚筒对53及操纵构件54一体化来构成再供纸单元5。此外,再供纸单元5构成为能从主体部1中拉出。图27是表示将再供纸单元5从主体部1中拉出后的状态的双面印刷装置10的立体图。
如图27所示,能将再供纸单元5从主体部1中朝双面印刷装置10的操作侧(W方向)拉出。在再供纸单元5两侧部的外表面上安装有一对内导轨57,在主体部1内部的两侧部安装有一对外导轨17。此外,还设有将内导轨57与外导轨17连结的中间导轨58。中间导轨58能相对于内导轨57朝W方向和与W方向相反的方向(W方向的反方向)滑动,中间导轨58和外导轨17可相互地朝W方向和W方向的反方向滑动。其结果是,由于中间导轨58相对于外导轨17朝W方向滑动,且内导轨57相对于中间导轨58朝W方向滑动,因此,可将再供纸单元5从主体部1中朝W方向拉出。
图28是表示图27中的内导轨57与中间导轨58之间的连结状态的示意图,图29是图28的XXVIIII-XXVIIII剖视图。如图28及图29所示,在内导轨57上安装有由弹性构件或树脂构成的限位构件571。具体而言,限位构件571的基部571a安装于内导轨57,限位构件571的前端部571b以越朝向W方向就越朝中间导轨58而远离内导轨57的方式延伸。在限位构件571的前端部571b上形成有长孔571c,从而使在中间导轨58的W方向端部处形成的突起581位于长孔571c内。因此,当要将再供纸盘5从图29的状态进一步朝W方向拉出时,长孔571c的周缘571c1会与突起581干涉,从而使内导轨57无法相对于中间导轨58朝W方向滑动。即,在将再供纸单元5从主体部1中拉出时,一旦拉出到规定距离后,长孔571c的周缘571c1便与突起581干涉,从而使再供纸单元5无法再从主体部1中拉出更多。即,再供纸单元5包括防止从主体部1取下的取下防止机构(限位构件571及突起581)。
另外,由于限位构件571由弹性构件或树脂构成,因此,能沿着内导轨57来按压限位构件571的前端部571b。此处,当前端部571b被沿着内导轨57按压时,中间导轨58的突起581位于长孔571c外。在前端部571b被沿着内导轨57按压的状态下,当将再供纸盘5从图29的状态进一步朝W方向拉出时,长孔571c的周缘571c1不会与突起581干涉,从而使内导轨57相对于中间导轨58进一步朝W方向滑动,从而可从中间导轨58中取下内导轨57。即,再供纸单元5包括解除上述取下防止机构的解除机构(限位构件571的前端部571b),通过沿着内导轨57按压前端部571b,从而能解除上述取下防止机构,并将再供纸单元5从主体部1中取下。
图30是表示中间搬运滚筒对53为接触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图31是表示中间搬运滚筒对53为分离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如图30所示,中间搬运滚筒对53的前侧滚筒53b能旋转地安装到再供纸单元5的框架59上。另一方面,中间搬运滚筒对53的后侧滚筒53a能旋转地收纳在滚筒收纳体531中。此外,在稳定状态下,前侧滚筒53b与后侧滚筒53a抵接。另外,滚筒收纳体531以能绕轴532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59。此外,如图31所示,通过使滚筒收纳体531以轴532为中心朝R4方向转动,从而使后侧滚筒53a与前侧滚筒53b分开。
(供纸盘、排纸盘、再供纸盘在双面印刷时的工作方式)
图32~图37是表示供纸盘21、排纸盘32、再供纸盘51在双面印刷时的工作的示意图。以下,使用图32~图37,对上述构件的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32示出了供纸盘21、排纸盘32、再供纸盘51在开始使用双面印刷装置10前的状态。供纸侧板212间的中间线C1、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及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C3一致。
当使用者将纸张堆放在供纸台211上,并在操作面板上输入正面印刷图像在Y方向上的位置时,如图33所示,控制部控制供纸盘移动机构,使供纸盘21朝Y方向(Y6)移动,以使纸张位于所输入的位置处。其结果是,供纸侧板212间的中间线C1也朝Y方向移动。
在供纸盘21朝Y方向移动后,如图34所示,控制部根据由第一侧板检测元件对供纸侧板212间的中间线C1的检测结果和由第二侧板检测元件对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排纸盘移动机构,使排纸盘32朝Y方向(Y7)移动,以使供纸侧板212间的中间线C1与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一致。
当供纸侧板212间的中间线C1与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一致时,在印刷单元4中一张一张地对供纸台211上的纸张进行正面印刷处理,并将经正面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排出至排纸盘32。在将纸张排出至排纸盘32的过程中,底座导向件33位于下方的关闭位置处,U状形成构件324位于从排纸台321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处,排纸侧板323位于排纸侧板323间的距离比纸张宽度小的导向位置处。其结果是,在排纸盘32上,经正面印刷处理后的纸张一边在排纸侧板323之间维持成U字状态,一边被引导而下落至U字形成构件324上。
在排纸盘32朝Y方向移动后,如图35所示,控制部根据由第二侧板检测元件对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的检测结果和由第三侧板检测元件对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C3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再供纸盘移动机构,使再供纸盘51朝Y方向(Y8)移动,以使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与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C3一致。
当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与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C3一致时,排纸台321上的纸张以堆放状态被移送至再供纸盘51。在将纸张移送至再供纸盘51的过程中,底座导向件33位于上方的打开位置处,U状形成构件324位于没有从排纸台321的上表面突出的退避位置处,排纸侧板323位于排纸侧板323间的距离与纸张宽度相同的位置(YJ)处。另外,再供纸台511位于下方的退避位置处。此处,排纸侧板323也可位于比YJ位置更靠侧面外侧的位置。此时,YJ位置与排纸侧板323之间的间隙在两侧各为2mm左右是较为理想的。由于排纸侧板323位于YJ位置或比YJ位置更靠侧面外侧的位置,因此,可在解除纸张的U字状态后将其移送至再供纸盘51。
此外,在U状形成构件324从突出位置改变至退避位置之后,并在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端板322从上述阻挡位置向上述移送位置移动,藉此,纸张也向再供纸盘51移动。在U状形成构件324从突出位置改变至退避位置之后,并在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将纸张向再供纸盘51搬运的工作能在双面印刷装置10的“自动模式”及“手动启动模式”这两个情况下适用。此处,“自动模式”是指在正面印刷处理结束之后、自动将排纸盘32上的纸张搬运至再供纸盘51的模式,“手动启动模式”是指在正面印刷处理结束之后、通过按下操作面板上的制版键或印刷键(手动启动键)来将排纸盘32上的纸张搬运至再供纸盘51的模式。此外,上述规定时间能根据纸张的种类(尺寸、厚度等)任意改变,例如为1~5秒左右。在使用厚纸作为纸张的情况下,U状形成构件324在不突出的情况下始终位于退避位置(称为“厚纸模式”),在这种厚纸模式的情况下,由于始终将纸张以平面状态堆放在排纸盘32上,因此,可将上述规定时间设定为0秒。
当纸张的前端载放在再供纸盘51的再供纸搬运元件512上时,纸张被再供纸搬运元件512及端板322搬运至再供纸盘51的前端。在将纸张放入再供纸盘51时,再供纸侧板513位于待机位置,在待机位置处,不限制纸张且再供纸侧板513间的距离比纸张宽度大。此外,在将纸张放入再供纸盘51之后,利用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使再供纸侧板513位于限制位置,以使纸张对齐,在该限制位置处,对纸张的纸张宽度方向进行限制且再供纸侧板513间的距离与纸张宽度相同。
当使用者在操作面板上输入背面印刷图像在Y方向上的位置时,如图36所示,控制部控制再供纸盘移动机构,使再供纸盘51朝Y方向(Y9)移动,以使纸张位于所输入的位置处。其结果是,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C3也朝Y方向移动。
在再排纸盘51朝Y方向移动后,如图37所示,控制部根据由第二侧板检测元件对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的检测结果和由第三侧板检测元件对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C3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排纸盘移动机构,使排纸盘32朝Y方向(Y10)移动,以使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与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C3一致。
当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C3与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一致时,利用再供纸台上下机构使再供纸台511从下方的退避位置移动至上方的供纸位置,并将再供纸台511上的纸张一张一张地经由再供纸滚筒52、操纵构件54、中间搬运滚筒对53后,在印刷单元4中进行背面印刷处理,并将经背面处理后的纸张排出至排纸盘32。此处,当在纸张从再供纸单元5搬运至印刷单元4的过程中发生卡纸时,控制部会识别出这种情况,并使再供纸台511从上方的供纸位置移动至下方的退避位置。在将纸张排出至排纸盘32的过程中,U状形成构件324位于从排纸台321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处,排纸侧板323位于排纸侧板323间的距离比纸张宽度小的导向位置处。其结果是,在排纸盘32上,经背面印刷处理后的纸张一边在排纸侧板323间被维持成U字状态,一边被引导而下落至U状形成构件324上。
在上述工作方式中,当将纸张放入再供纸盘51时,再供纸侧板513位于待机位置,在该待机位置处,不限制纸张且再供纸侧板513间的距离比纸张宽度大。此外,在将纸张放入再供纸盘51之后,利用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使再供纸侧板513位于限制位置,以使纸张对齐,在该限制位置处,限制纸张的纸张宽度方向且再供纸侧板513间的距离与纸张宽度相同。然而,在将纸张放入再供纸盘51的时候,也可利用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使再供纸侧板513位于再供纸侧板513间的距离与纸张宽度相同的限制位置。此时,再供纸侧板513的纸张放入侧的端部即后端部较为理想的是朝后方沿纸张宽度方向扩张的俯视呈八字形。由于再供纸侧板513具有上述形状,因此,能防止在将纸张放入再供纸盘51时出现卡纸。
根据上述结构的双面印刷装置,能起到如下效果。
(1)由于再供纸单元5能从主体部1中朝外部拉出,因此,即便在将经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印刷单元4以进行第二印刷处理时发生卡纸,也能通过拉出再供纸单元5来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2)由于再供纸单元5的拉出方向为双面印刷装置10的操作侧(W方向),因此,操作者能容易地拉出再供纸单元5。
(3)再供纸单元5包括:将纸张在再供纸单元5内搬运的再供纸搬运元件;以及朝印刷单元4搬运纸张的再供纸元件即再供纸滚筒52、中间搬运滚筒对53和操纵构件54。根据本结构,再供纸单元5能将经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印刷单元4。
(4)通过使滚筒收纳体531绕轴532为中心朝R4方向转动,就可使后侧滚筒53a与前侧滚筒53b分开,因此,在使用中间搬运滚筒对53搬运纸张时发生卡纸的情况下,通过使中间搬运滚筒对53的后侧滚筒53a与前侧滚筒53b分开,就能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5)在将纸张从再供纸单元5搬运至印刷单元4时发生卡纸的情况下,通过将再供纸台511从供纸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就能容易地进行将纸张从再供纸台511搬出时的卡纸处理。
(6)由于再供纸单元5包括可防止在从主体部1中拉出时将再供纸单元5从主体部1中取下的取下防止机构,因此,能防止在将再供纸单元5从主体部1中朝外部拉出时错误地将其从主体部1取下的情况。
(7)由于再供纸单元5包括将取下防止机构解除的解除机构,因此,能将再供纸单元5从主体部1中取下来进行维修等。
(8)由于双面印刷装置10包括再供纸盘51,因此,设置一个印版滚筒41,并且不需要为了将经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印刷单元4而使排纸盘32移动,从而能使双面印刷装置10小型化。
(9)通过端板322的移动就可将排纸盘32上的纸张移送至再供纸盘51的再供纸搬运元件512,因此,能容易地进行纸张从排纸盘32向再供纸盘51的移送,从而能顺畅地搬运纸张。
(10)在再供纸盘51中,利用再供纸搬运元件512就能使堆放在再供纸盘51的纸张移动至再供纸盘51的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端部。
(11)再供纸搬运元件512能由搬运传送带5123容易地构成,另外,利用搬运传送带5123就能使堆放在再供纸盘51上的纸张顺畅地移动至再供纸盘51的纸张搬运方向的下游端部。
(12)当将在印刷单元4中经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排纸盘32时,由于底座导向件33位于关闭位置处,因此,能使堆放在排纸盘32上的纸张的纸张搬运方向端部对齐,另外,当将纸张从排纸盘32搬运至再供纸盘51时,由于底座导向件33位于打开位置处,因此,能将纸张从排纸盘32向再供纸盘51搬运。
(13)由于在排纸盘32的排纸台321上配置有多个滚子,因此,能顺畅地将堆放在排纸台321上的纸张搬运。
(14)由于再供纸搬运元件512的搬运速度比端板322的移动速度快,因此,在将纸张从排纸盘32移送至再供纸盘51时,可降低了在端板322上的负载,从而能防止堆放在排纸盘32上的纸张的最下方的纸张起皱等,并能顺畅地将纸张从排纸盘32移送至再供纸盘51。
(15)由于再供纸搬运元件512是以沿M2方向即纸张搬运方向朝下方倾斜的结构,因此,可使堆放在再供纸盘51上的纸张容易朝再供纸盘51的纸张搬运方向搬运。其结果是,能更顺畅地将纸张从排纸盘32移送至再供纸盘51。另外,由于再供纸搬运元件512沿纸张搬运方向朝下方倾斜,因此,能在再供纸搬运元件512的上方形成空间,并在该空间中配置纸张的一部分,从而能将再供纸搬运元件周边的空间抑制到最小限度,并能使双面印刷装置小型化。通过使再供纸搬运元件512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面处于10度以内,从而能防止纸张在再供纸盘51上倒塌。
(16)当将纸张放入再供纸盘51时,再供纸侧板513位于不限制纸张且再供纸侧板513间的距离比纸张宽度大的待机位置处,因此,能防止再供纸侧板513与纸张干涉,且能防止纸张在再供纸盘51中倾斜。
此外,在将纸张放入再供纸盘51之后,利用再供纸侧板移动机构使再供纸侧板513位于限制纸张的纸张宽度方向且再供纸侧板513间的距离与纸张宽度相同的限制位置,以使纸张对齐,因此,能防止在将纸张从再供纸盘51再次供纸至印刷单元4时的纸张倾斜。
(17)由于在排纸台321上配置有U状形成构件324,因此,将排纸台321上的纸张保持为U字状态,其结果是,能很好地使排纸台321上的纸张对齐。此外,由于U状形成构件324能在突出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上下运动,因此,当将纸张堆放在排纸台321上时,通过使U状形成构件324位于突出位置,就能将纸张保持为U字状态,而能使很好地将纸张对齐,此外,在将纸张从排纸盘32移送至再供纸盘51时,通过使U字形成构件324位于退避位置,来消除纸张的U字状态,就能顺畅地将纸张从排纸盘32移送至再供纸盘51。
(18)当将纸张从排纸盘32移送至再供纸盘51时,排纸侧板323位于排纸侧板323间的间隔与纸张宽度的长度相同的位置处,因此,能防止纸张倾斜,其结果是,能防止卡纸,从而能顺畅地将纸张从排纸盘32移送至再供纸盘51。
(19)在排纸侧板323上形成有与纸张接触的纸张接触面由高摩擦构件构成的多个突出部323a,,在端板322上也可形成有与纸张接触的纸张接触面由高摩擦构件构成的多个突出部322a。其结果是,由于使用突出部323a及突出部322a使排出至排纸盘32并朝排纸台321下落的纸张对齐,因此,能使纸张的下落姿势稳定,并将纸张以对齐的状态堆放在排纸台321上。突出部323a是在M方向上隔着间隔且在上下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的,但也可以是在M方向上连续或断续且在上下方向上连续或断续地形成的。另外,突出部322a是在Y方向上隔着间隔且在上下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的,但也可以是在Y方向上连续或断续且在上下方向上连续或断续地形成的。
(20)由于单向离合器传递朝可使底座导向件33向上方移动的方向的驱动力,但无法传递朝可使底座导向件33向下方移动的方向的驱动力,因此,伴随着电动机334及齿轮333的旋转,底座导向件33因自重而朝排纸台321下降,因而,没有将底座导向件33朝下方按压的作用,能防止在排纸台321与底座导向件33之间强制夹住物体等的情况。
(21)使中间搬运滚筒对53和同步滚筒24以相同的线速度即印版滚筒41的线速度旋转,从而能维持在中间搬运滚筒对53与同步滚筒24之间形成的纸张P2的挠曲部P2a。其结果是,能防止施加在同步滚筒24上的负载变动,并能使同步滚筒24的搬运性能稳定。
(22)由于再供纸滚筒52开始搬运处于堆放在再供纸盘51上但没有被搬运的状态下的纸张,因此,与中间搬运滚筒对53、同步滚筒24相比,对纸张施加较大的力。因此,经正面印刷后的油墨容易附着于再供纸滚筒52的滚筒主体52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再供纸滚筒52的滚筒主体521上形成有凹凸,因此,能减小纸张与再供纸滚筒52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抑制已正面印刷在纸张上的油墨附着至再供纸滚筒52上。
(23)由于滚筒主体521是将陶瓷粒子体揉搓到橡胶材料中而形成的,因此,能在滚筒主体521的表面上容易形成凹凸。另外,由于将陶瓷粒子体揉搓到橡胶材料中,因此,与其它凹凸形成方法相比,能增大滚筒主体521的纸张搬运力。
(24)由于操纵构件54的相对部541设置在离开滚筒主体521的位置处,因此,可防止操纵构件54将纸张按压到再供纸滚筒52,其结果是,能防止附着在纸张上的正面印刷的油墨转印到再供纸滚筒52。另外,由于操纵构件54不与再供纸滚筒52接触,因此,能防止再供纸滚筒52的滚筒主体521的陶瓷粒子体被剥离。此外,当使操纵构件54与再供纸滚筒52抵接时,可想到被分别添加到两者的树脂中的可塑剂会彼此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能防止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发生如下情况:操纵构件54和再供给滚筒52的橡胶材料中的一方或双方变脆或膨润而使再供纸性能降低。根据纸张的规格,在搬运纸张时,使操纵构件54与再供纸滚筒52抵接是较为理想的,在该情况下,也可将包含可变突出部541a和固定突出部541b的相对部541以能与滚筒主体521接触、分离的方式设置。
(25)由于相对部541在纸张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设置,因此,能在相对部541之间形成对纸张的搬运进行引导的导向部,利用上述导向部,能防止纸张倾斜。
(26)由于在一对中间搬运滚筒对53中的一个滚筒53a的滚筒主体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凸,因此,可使滚筒53a的滚筒主体与纸张接触的接触面积变小,从而能抑制油墨从纸张附着至滚筒53a的滚筒主体上。
(27)由于在纸张的正面印刷处理时,供纸侧板212间的中间线C1与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一致,因此,能使排纸盘32中的纸很好地对齐。另外,在将纸张从排纸盘32移送至再供纸盘51时,排纸侧板323间的中间线C2与再供纸侧板513间的中间线C3一致,因此,能防止纸张倾斜,其结果是,能防止卡纸,从而能顺畅地将纸张从排纸盘32移送至再供纸盘51。此外,由于再供纸盘51中的纸张宽度方向位置被对齐,因此,能将背面印刷图像的纸张宽度方向位置对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供纸侧板移动机构使供纸侧板212在供纸台211上以相对于供纸台211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中间线分别对称的形态成对地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另外,利用排纸侧板移动机构,能使排纸侧板323个别地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外,再供纸侧板513在再供纸台511上以相对于再供纸台511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中间线分别对称的形态成对地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然而,供纸侧板212也可像排纸侧板323那样个别地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纸盘21及供纸侧板212根据在操作面板上输入的输入信息自动地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但使用者也可手动使供纸盘21及供纸侧板212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在此时,手动使供纸盘21及供纸侧板212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而自动使排纸盘32、排纸侧板323、再供纸盘51及再供纸侧板513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
此处,较为理想的是,在使已堆放的纸张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不使侧板(供纸侧板212、排纸侧板323、再供纸侧板513)移动,而是使堆放有纸张的盘(供纸盘21、排纸盘32、再供纸盘51)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这是由于在利用侧板使已堆放的纸张移动时,作用于盘上表面与堆放纸张的最下方纸张之间的摩擦较大,使侧板移动的电动机需要产生较高的转矩,从而导致电动机的成本升高。在利用电动机能使侧板个别移动的情况下,为不设置盘的移动机构,此外,在将盘设为能移动的情况下,由于是采用通过一个电动机来使左右侧板移动的结构,因此,能降低电动机的成本。即便将侧板设为能个别移动,也可在没有设置电动机的手动的移动机构的情况下设置盘的移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只要不脱离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内容,就能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考虑到的各种变形例。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能提供一种即便在将纸张一个面经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搬运至印版滚筒以对纸张的另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时发生卡纸,也能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的双面印刷装置,因此,在工业上的利用价值是很大的。

Claims (7)

1.一种双面印刷装置,在执行完对纸张的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的第一印刷处理之后,执行对所述纸张的另一个面进行印刷处理的第二印刷处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双面印刷装置的主体部内包括:
印刷单元,该印刷单元进行所述第一印刷处理及所述第二印刷处理;以及
再供纸单元,将进行完所述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放入所述再供纸单元,并将所述纸张搬运至所述印刷单元,以进行所述第二印刷处理,
所述再供纸单元能从所述主体部中朝外部拉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供纸单元从所述主体部朝外部拉出的拉出方向是所述双面印刷装置的操作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供纸单元包括:
再供纸搬运元件,该再供纸搬运元件将纸张在所述再供纸单元内搬运;以及
再供纸元件,该再供纸元件将纸张朝所述印刷单元搬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供纸元件包括对纸张进行搬运的一对以上的搬运滚筒对,
所述搬运滚筒对中的一个搬运滚筒以能与另一个搬运滚筒接触分离的方式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供纸单元包括可供纸张堆放的再供纸台,
所述再供纸台能在放入经所述第一印刷处理后的纸张的退避位置与将所述纸张搬运至所述印刷单元的供纸位置之间移动,
在将纸张从所述再供纸单元搬运至所述印刷单元的过程中发生卡纸的过程中,所述再供纸台从所述供纸位置移动至所述退避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供纸单元包括取下防止机构,该取下防止机构能防止在将所述再供纸单元从所述主体部拉出时所述再供纸单元被从所述主体部中取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供纸单元包括将所述取下防止机构解除的解除机构。
CN2012201171691U 2012-03-16 2012-03-16 双面印刷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7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171691U CN202507683U (zh) 2012-03-16 2012-03-16 双面印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171691U CN202507683U (zh) 2012-03-16 2012-03-16 双面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07683U true CN202507683U (zh) 2012-10-31

Family

ID=47060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11716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7683U (zh) 2012-03-16 2012-03-16 双面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076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64045A (zh) * 2017-01-16 2017-06-20 天津贵圣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纸张收纳功能的打印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64045A (zh) * 2017-01-16 2017-06-20 天津贵圣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纸张收纳功能的打印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22435B2 (en) Sheet collecting device and bookbin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JP4720620B2 (ja) カール補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0532329A (ja) 自動給紙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N101654028A (zh) 装订装置
CN202507683U (zh) 双面印刷装置
CN102107566B (zh) 纸摞运送装置
CN107539803B (zh) 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记录装置
CN202507684U (zh) 双面印刷装置
JP2007326200A (ja) 断裁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57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91019B2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18916B2 (ja) シート束類断裁装置及び製本装置
JP2000355455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200156A (ja) 媒体整合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2007331870A (ja) カール補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54122A (ja) 搬送ローラ対及び該搬送ローラ対を用いる記録装置
CN104418123B (zh) 薄片体输送机构和具备薄片体输送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213597A (ja) 製本装置
JP4821512B2 (ja) 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23095B2 (ja) 後処理装置
JP6101547B2 (ja) シート搬送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収納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101543B2 (ja) シート整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集積装置、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040053B2 (ja) 冊子積載装置
JP2020050470A (ja) スタッカー及び媒体処理装置
JP2020132317A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