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33449U - 离子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子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33449U
CN202333449U CN 201120452578 CN201120452578U CN202333449U CN 202333449 U CN202333449 U CN 202333449U CN 201120452578 CN201120452578 CN 201120452578 CN 201120452578 U CN201120452578 U CN 201120452578U CN 202333449 U CN202333449 U CN 202333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ion generating
lid
generating apparatus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2045257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押钟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33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3344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容易地清扫放电电极的离子产生装置。该离子产生装置具有针状的放电电极(1)以及与放电电极(1)相对配置的感应电极(2),还包括用于保持放电电极(1)的箱体(9、放电电极保持部),以及用于保持感应电极(2)的盖体(10、感应电极保持部),箱体(9)和盖体(10)能结合或分离,以成为结合状态或分离状态,该结合状态是指箱体(9)和盖体(10)以放电电极(1)和感应电极(2)相对配置的方式进行结合,该分离状态是指箱体(9)和盖体(10)相互分离。箱体(9)具有开口部(9a),并以放电电极(1)的端部从开口部(9a)朝向外侧的状态收容放电电极(1),能在开口部(9a)上自由装拆的盖体(10)在与放电电极(1)对应的部位具有贯通孔(10-1、开口),且在贯通孔(10-1)的周围设置感应电极(2)。

Description

离子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空气中放电以产生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如果在放电电极(例如针状电极)和与放电电极相对的感应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则针状电极的前端部附近的空气引起绝缘击穿,产生局部放电(电晕放电)。图16是利用电晕放电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动作原理说明图。图16所示离子产生装置中,针状的放电电极31的前端位于环状的感应电极32的中心轴上。如果将感应电极32接地,并在放电电极31上施加负的高电压,则在放电电极31的前端部产生负离子,所述负离子被感应电极32吸引而加速。此外,如果将感应电极32接地,并在放电电极31上施加正的高电压,则在放电电极31的前端部产生正离子,所述正离子被感应电极32吸引而加速。基于上述原理的离子产生装置已经付诸实用,并装载在空气净化机等上。
图17是表示现有离子产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针状的放电电极31和金属板状的感应电极32被固定在基板33上,放电电极31位于感应电极32上开设的圆孔的中心。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设置有:脉冲产生电路34,从外部供电;以及变压器35,将脉冲产生电路34产生的脉冲电压进行升压后,向一个针状放电电极31施加正的高电压,并向另一个针状放电电极31施加负的高电压。感应电极32为虚拟接地电位。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一面开口的长方体状的箱体36,以及封闭箱体36的开口面的盖体37。在箱体36的内部收容有基板33、脉冲产生电路34和变压器35,并且盖体37与箱体36连接,所述基板33处于放电电极31的前端朝向开口面一侧的状态。在盖体37上开设有送出离子用的孔38,各放电电极31位于所述孔38的中心(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016345号)。
上述离子产生装置在长期使用时,空气中存在的尘埃和废气等异物会被吸引并附着到放电电极的前端部上。如果仍然继续使用,则由于异物的附着量增加,使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场变弱,因妨碍放电而导致离子产生量减少。因此,需要定期清洁放电电极的前端部。由于轻轻擦拭电极前端就可以清除附着的异物,所以使用小刷子和棉棒等来清扫电极。
在现有的离子产生装置中,由于感应电极配置在放电电极(针状电极)的附近,所以刷子和棉棒不易到达放电电极的附着有异物的部分(针前端部),存在难以进行清扫作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地清扫放电电极的离子产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具有放电电极以及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对配置的感应电极,所述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放电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放电电极;以及感应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感应电极,所述放电电极保持部和所述感应电极保持部能结合或分离,以成为结合状态或分离状态,所述结合状态是指所述放电电极保持部和所述感应电极保持部以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相对配置的方式进行结合,所述分离状态是指所述放电电极保持部和所述感应电极保持部相互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使放电电极保持部和感应电极保持部处于结合状态,以使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相对配置来进行离子产生动作,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放电电极保持部和感应电极保持部处于相互分离状态,以隔离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放电电极为针状电极,所述放电电极保持部为具有开口部的箱体,并且以所述针状电极的端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外侧的状态收容所述放电电极,所述感应电极保持部为盖体,所述盖体能在所述开口部上自由装拆,所述盖体在与所述放电电极对应的部位上设置有开口,并且所述感应电极设置在所述开口的周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盖体安装在箱体的开口部上,可以使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相对配置以进行离子产生动作,该放电电极以从箱体的开口部朝向外侧的状态被收容在箱体中,该感应电极被设置在盖体的与放电电极对应的开口的周围。另一方面,通过使盖体脱离箱体,可以对收容在箱体中的放电电极和盖体所具有的感应电极进行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感应电极埋设在所述盖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感应电极埋设在盖体内,所以与独立地设置感应电极和盖体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零件个数,并且操作也变得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感应电极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内表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感应电极设置在盖体的内表面上,所以与将感应电极埋设在盖体内的情况相比,能够省时且简便地制造具有感应电极的盖体。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所述箱体内收容有产生高电压的高电压产生部,并且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具有配线,所述配线连接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高电压产生部、以及连接所述感应电极和所述高电压产生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收容在箱体中的高电压产生部与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利用配线连接,因此能够在两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产生部产生的高电压。另外,高电压产生部产生的电压可以是直流电压、脉冲电压或交流电压等。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还在于,连接所述感应电极和所述高电压产生部的所述配线为感应电极用配线,所述感应电极用配线设置于所述箱体和所述盖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箱体和盖体所设置的感应电极用配线,来连接收容在箱体中的高电压产生部和盖体所具有的感应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感应电极用配线的至少一部分埋设在所述箱体或所述盖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感应电极用配线的至少一部分埋设在箱体或盖体内,所以配线不会露出,从而能够提高操作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感应电极用配线包括箱体侧配线部和盖体侧配线部,并且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接点,随着所述盖体安装到所述箱体上,所述接点连接所述箱体侧配线部和所述盖体侧配线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伴随着将盖体安装到箱体上,接点被导通,并连接了箱体侧配线部和盖体侧配线部,因此通过将盖体安装到箱体,能够将收容在箱体中的高电压产生部和盖体所具有的感应电极自动连接,减少了连接操作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所述箱体内收容有产生交流高电压的高电压产生部,并且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具有配线,所述配线连接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高电压产生部,且所述感应电极不与所述高电压产生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收容在箱体中的高电压产生部和放电电极利用配线连接,并在放电电极上施加高电压产生部所产生的交流高电压。特别是在放电电极上施加交流高电压时,并不是必须具有感应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具有放电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为针状电极,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包括:箱体,具有开口部,且以所述针状电极的端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外侧的状态收容所述放电电极;盖体,在与所述放电电极对应的部位上设置有开口,且所述盖体能在所述开口部上自由装拆;以及高电压供给部,向所述放电电极提供交流高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盖体安装在箱体的开口部上,能够向放电电极提供交流高电压以进行离子产生动作,且所述放电电极以从箱体的开口部朝向外侧的状态收容在箱体内,另一方面,通过使盖体脱离箱体,可以使箱体内的放电电极露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离子产生装置,当能结合或分离的放电电极保持部和感应电极保持部分离时,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被隔离且放电电极露出,所以能容易地清扫放电电极,而不会受到感应电极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离子产生装置,将能在箱体的开口部上自由装拆的盖体安装在箱体上,并通过收容在箱体内的放电电极进行离子产生动作,而且可以使盖体与箱体脱离以露出箱体内的放电电极,能容易地清扫放电电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盖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箱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安装结构的断面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6是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电路框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盖体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变形例的断面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盖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箱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13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变形例的断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16是利用电晕放电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动作原理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现有离子产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盖体结构的立体图。图3表示是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箱体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安装结构的断面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结构的断面图。图6是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电路框图。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外形呈长方体状,其包括:箱体9,在一个面上具有开口部9a;以及矩形板状的盖体10,能在箱体9的开口部9a上自由装拆。箱体9和盖体10由合成树脂制成。产生离子用的针状的放电电极1以其前端朝向开口部9a的状态被固定在支承基板3上,且支承基板3被保持在箱体9的内壁上。两个放电电极1隔开间隔设置。另外,图3(图11也相同)省略了放电电极1。
盖体10具有两个圆形的贯通孔10-1、10-2,当盖体10安装在箱体9的开口部9a上时,所述贯通孔10-1、10-2与两个放电电极1分别对应。各放电电极1的针状电极的前端位于各贯通孔10-1、10-2的中心。在盖体10内以包围各贯通孔10-1、10-2的方式埋设有感应电极2,所述感应电极2由一枚矩形的金属板构成。
箱体9在开口部9a的相对边缘部的两个内表面上,沿所述边缘部设置有凸条状的导向件9b。导向件9b的一个端部向外敞开,其另一个端部由箱体9的壁部封闭。在封闭了导向件9b端部一侧的箱体9壁部的上端部上设置有切口9c。
在盖体10的端面上具有凹条状的导向件10a,该导向件10a与箱体9的凸条状的导向件9b形状对应。在盖体10的未设置导向件10a侧的一个端面上设有突起部10b,且突起部10b的下侧形成有钩部10c。将盖体10从箱体9的导向件9b的敞开端一侧插入,使导向件10a嵌入导向件9b并滑动,从而可以把盖体10安装到箱体9上。具体而言,盖体10上设置的突起部10b在通过箱体9的切口9c时,钩部10c与切口9c的底部抵接后,向上侧发生弹性变形,在钩部10c通过切口9c后,利用突起部10b的复原,钩部10c被卡止在切口9c的底部上,从而将盖体10固定在箱体9上。当从箱体9取下盖体10时,在将突起部10b向上侧抬起的状态下,使盖体10朝向与安装方向相反的一侧滑动,以解除切口9c对钩部10c的卡止,从而将盖体10从箱体9的导向件9b的敞开端取出。
在箱体9的壁部上设置有电源输入连接器12,并且在箱体9的内部设置有:驱动电路13,通过电源输入连接器12从外部接收直流电源或商用交流电源的供电;高电压产生电路14,被驱动电路13驱动而产生交流高电压;正高电压生成电路15;以及负高电压生成电路16。高电压产生电路14的输出的一端(接地侧)如下所述与感应电极2电连接,高电压产生电路14的输出的另一端与正高电压生成电路15和负高电压生成电路16连接,并且从正高电压生成电路15通过配线4-1向一个放电电极1施加正极性的高电压,此外,从负高电压生成电路16通过配线4-1向另一个放电电极1施加负极性的高电压。
在盖体10的设置有突起部10b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接点8-2,在箱体9的壁部内表面上设置有接点8-1,当盖体10安装于箱体9时,所述接点8-1与盖体10一侧的接点8-2接触。此外,在箱体9的壁部内表面上设有接点7,所述接点7与高电压产生电路14的输出的一端上连接的配线4-2相连,且在箱体9的壁部埋设有连接接点7和接点8-1的配线5。此外,在盖体10内埋设有连接感应电极2和接点8-2的配线6。接点8由接点8-1和接点8-2构成,用于对感应电极2所连接的配线6和埋入箱体9的配线5进行连接。
按照以上结构,当把盖体10安装到箱体9上时,感应电极2通过配线6、接点8-1、接点8-2、配线5、接点7和配线4-2,连接在高电压产生电路14的接地侧上。当在放电电极1和感应电极2之间施加高电压时,产生电晕放电。从施加有正极性的高电压的放电电极1生成正离子H+(H2O)m(m为自然数),从施加有负极性的高电压的放电电极1生成负离子O2 -(H2O)n(n为自然数)。生成的各离子从盖体10上开设的各贯通孔10-1、10-2释放到外部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取下盖体10,将埋入盖体10的感应电极2也同时取下(参照图5),由于此时放电电极1露出,所以在放电电极1的针尖上附着有尘埃等时,可以使用棉棒或刷子等容易地清扫放电电极1。
另外,也可以使装置小型化,即,使箱体9的开口部9a的尺寸为图3所示的一半左右,并且使盖体10仅覆盖放电电极1的正上方部分。这样,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容易清扫放电电极1)的同时,还能够防止使用者直接接触高电压产生电路14等的电路基板。
此外,在感应电极2上设置有以放电电极1为中心的圆形的贯通孔,但只要不妨碍从放电电极1产生离子,所述贯通孔也可以是多角形。而且,也可以如图7所示,感应电极2A是隔着盖体10的贯通孔10-1、10-2而设置的两枚长条状的金属板或棒线。图7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盖体变形例的立体图。两个感应电极2A利用配线6A与接点8-2连接。此外,在图7中,也可以采用沿贯通孔10-1、10-2的单侧设置感应电极2A的方式。
并且,还可以采用感应电极2不与高电压产生电路14连接的结构。图8是表示图1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结构变形例的断面图。具体而言,即便省略前述的配线4-2、配线5、配线6、接点7和接点8,也可以作为离子产生装置进行动作,所以能进一步简化结构。此时,取下埋入有感应电极2的盖体10后露出放电电极1,也可以容易地清扫放电电极1。
(实施方式2)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盖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箱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结构的断面图。在实施方式2中,盖体10A不是相对于箱体9A的开口部9a进行滑动,而是从上方一侧覆盖并嵌入箱体9A,该结构与实施方式1不同,但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箱体9A在开口部9a的相对两壁部的上端设有台阶部9A1,所述台阶部9A1的长度和深度分别与盖体10A的宽度和厚度相等,并且在该两壁部的中央设有圆形的贯通孔9A2。在盖体10A向箱体9A安装时成为内侧(下侧)的盖体10A的表面上,直立设置有一对嵌合腕20,上述嵌合腕20与箱体9A的相对的两壁部内接,并且在各嵌合腕20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凸起状的嵌合部21,用于与箱体9A的贯通孔9A2嵌合。在把嵌合腕20朝下的状态下,如果将盖体10A覆盖在箱体9A的开口部9a上,则嵌合腕20上设置的嵌合部21嵌入箱体9A的贯通孔9A2,从而将盖体10A固定在箱体9A上。当取下盖体10A时,从外部将嵌合部21向箱体9A的内侧推压,同时提起盖体10A,则嵌合部21和贯通孔9A2的嵌合被解除,可以将盖体10A从箱体9A取下。这样,安装结构比实施方式1更为简单。
在箱体9A的一个台阶部9A1上设置有接点8A-1,此外,在盖体10A上设置有接点8A-2,当把盖体10A安装到箱体9A上时,所述接点8A-2与箱体9A侧的接点8A-1接触。通过配线6B,接点8A-2与埋入盖体10A的感应电极2连接。即,伴随安装结构的变化,由沿上下方向压力接触而导通的接点8A-1和接点8A-2构成接点8A,所述接点8A用于对与感应电极2相连的配线6B和埋入箱体9A的配线5进行连接。
图13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变形例的断面图。该变形例与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两者的不同点在于该变形例的感应电极2B未埋入盖体10B,而是从背面(内表面)露出。
具体而言,在盖体10B的背面上贴敷有金属箔形成的感应电极2B。此外,构成感应电极2B的金属箔的一部分延伸后形成接点8B-2,该接点8B-2与箱体9A一侧的接点8B-1接触。用于对感应电极2B和埋入箱体9A的配线5进行连接的接点8B,由接点8B-1和接点8B-2构成。利用上述结构,不必费时地将感应电极埋入盖体中,并且盖体一侧的接点8B-2不是与感应电极分体形成,而是和感应电极2B一体形成,通过该接点8B-2与箱体9A一侧的接点8B-1直接接触,可以简化结构。
(实施方式3)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实施方式1、2中,在盖体10、10A、10B上设置了感应电极,而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2的不同点在于,实施方式3未设置感应电极。
该离子产生装置设置有箱体9B和能在箱体9B上自由装拆的盖体10C,且在箱体9B内设置有与实施方式1、2相同结构的两个放电电极1和支承基板3。产生交流高电压的高电压产生电路22的输出的一端通过相互反向的二极管23、24,与各放电电极1连接。此外,高电压产生电路22的输出的另一端(接地侧)与支承基板3或箱体9B连接,该连接位置与放电电极1隔开不会产生短路或泄漏程度的距离。在该实施方式3中,取下盖体10C后放电电极1露出,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放电电极1的清扫。
上述结构中,从高电压产生电路22对各放电电极1施加高电压时,由于高电压产生电路22的输出的另一端(接地侧)所连接的支承基板3或箱体9B的连接点稳定为零电位,所以利用电场从支承基板3或箱体9B的零电位的连接点向各放电电极1的针尖集中,使放电电极1的针尖上产生电晕放电并生成离子,从而在没有感应电极的状态下也产生了离子。
具体而言,在高电压产生电路22一侧为正极的二极管23所连接的正极侧的放电电极1的针尖上,由电晕放电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中的负离子,通过二极管23被引入高电压产生电路22,从而仅释放出正离子。同样,在高电压产生电路22一侧为负极的二极管24所连接的负极侧的放电电极1的针尖上,由电晕放电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中的正离子通过二极管24被引入高电压产生电路22,从而仅释放出负离子。另外,通过二极管23被引入高电压产生电路22的负离子和通过二极管24被引入高电压产生电路22的正离子,在二极管23、24的连接点上中和而稳定成零电位。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子产生装置,特别是在使用针状的放电电极和板状的感应电极的离子产生装置中,能实现容易地清扫放电电极,同时使离子产生装置的结构简化、小型化,并可以提高其装配性能。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3的全部内容均为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来表示,并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的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Claims (11)

1.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具有放电电极以及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对配置的感应电极,所述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放电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放电电极;以及
感应电极保持部,保持所述感应电极,
所述放电电极保持部和所述感应电极保持部能结合或分离,以成为结合状态或分离状态,所述结合状态是指所述放电电极保持部和所述感应电极保持部以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相对配置的方式进行结合,所述分离状态是指所述放电电极保持部和所述感应电极保持部相互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为针状电极,
所述放电电极保持部为具有开口部的箱体,并且以所述针状电极的端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外侧的状态收容所述放电电极,
所述感应电极保持部为盖体,所述盖体能在所述开口部上自由装拆,
所述盖体在与所述放电电极对应的部位上设置有开口,并且所述感应电极设置在所述开口的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埋设在所述盖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内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内收容有产生高电压的高电压产生部,并且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具有配线,所述配线连接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高电压产生部、以及连接所述感应电极和所述高电压产生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所述感应电极和所述高电压产生部的所述配线为感应电极用配线,所述感应电极用配线设置于所述箱体和所述盖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用配线的至少一部分埋设在所述箱体或所述盖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用配线包括箱体侧配线部和盖体侧配线部,并且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接点,随着所述盖体安装到所述箱体上,所述接点连接所述箱体侧配线部和所述盖体侧配线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用配线包括箱体侧配线部和盖体侧配线部,并且所述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接点,随着所述盖体安装到所述箱体上,所述接点连接所述箱体侧配线部和所述盖体侧配线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内收容有产生交流高电压的高电压产生部,并且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具有配线,所述配线连接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高电压产生部,且所述感应电极不与所述高电压产生部连接。
11.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具有放电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为针状电极,
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包括:
箱体,具有开口部,且以所述针状电极的端部从所述开口部朝向外侧的状态收容所述放电电极;
盖体,在与所述放电电极对应的部位上设置有开口,且所述盖体能在所述开口部上自由装拆;以及
高电压供给部,向所述放电电极提供交流高电压。
CN 201120452578 2010-12-21 2011-11-15 离子产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3344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4936A JP2012133999A (ja) 2010-12-21 2010-12-21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0-284936 2010-1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33449U true CN202333449U (zh) 2012-07-11

Family

ID=46445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2045257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33449U (zh) 2010-12-21 2011-11-15 离子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33999A (zh)
CN (1) CN20233344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93362A (zh) * 2014-03-20 2016-04-13 夏普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
CN108136061A (zh) * 2015-07-17 2018-06-08 女性创造者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电浆空气清净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9398B2 (ja) * 2012-01-31 2016-04-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活性種発生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活性種発生装置
JP6155342B2 (ja) 2013-10-02 2017-06-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WO2018096698A1 (ja) * 2016-11-28 2018-05-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8457U (ja) * 1996-02-27 1996-09-03 株式会社サークランド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9152125A (ja) * 2007-12-21 2009-07-09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5002451B2 (ja) * 2007-12-28 2012-08-15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除電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93362A (zh) * 2014-03-20 2016-04-13 夏普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
CN105493362B (zh) * 2014-03-20 2017-08-04 夏普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
CN108136061A (zh) * 2015-07-17 2018-06-08 女性创造者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电浆空气清净机
CN108136061B (zh) * 2015-07-17 2020-10-16 女性创造者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电浆空气清净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33999A (ja) 201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33449U (zh) 离子产生装置
CN102218373B (zh) 电除尘装置及具有该电除尘装置的家电设备
CA1294226C (en) Electronic air filter
WO2008048677A3 (en) Electrified ceiling framework
CN101180779B (zh) 直流式离子发生器
KR20060005309A (ko) 정전기 제거장치
TWI670210B (zh) 除菌盒
KR20150028495A (ko) 정전기를 이용한 집진장치
CN202336389U (zh) 集尘板组件及带有该组件的静电空气净化器
CN102820806B (zh) 双叉指电极式压电微能源发生器
CN101180547A (zh) 离子控制传感器
JP5240706B2 (ja) バー型イオン発生器及び除電器
EP1704892A3 (de) Vorrichtung zur Elektrostimulation
CN202285289U (zh) 磁吸式电连接器
KR101449660B1 (ko) 전기집진기용 접점장치
US2848727A (en)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articles
CN202178911U (zh) 一种新型等离子发生器
CN201045942Y (zh) 电脑键盘清洁器
CN103203286A (zh) 具有两块集尘板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及空气净化消毒机
KR20080005144U (ko) 음이온발생 매립형 콘센트
JP2020173957A (ja) 放電装置
CN209285183U (zh) 一种豆浆机
CN201994700U (zh) 小型自备供电系统
WO2009069117A3 (en) Corona discharge generat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05742904A (zh) 一种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