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03925U -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03925U
CN202303925U CN2011204264496U CN201120426449U CN202303925U CN 202303925 U CN202303925 U CN 202303925U CN 2011204264496 U CN2011204264496 U CN 2011204264496U CN 201120426449 U CN201120426449 U CN 201120426449U CN 202303925 U CN202303925 U CN 202303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irculation
straight pipe
heat radiation
circulation zone
radiation stra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2644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建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XIZHOU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XIZHOU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XIZHOU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XIZHOU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42644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303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03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0392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左、右侧壁上的具有腔室的左盖板、右盖板,其特征在于:左盖板上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左盖板的腔室被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左水流循环区域,其中一个左水流循环区域与进水口相连通,另一个左水流循环区域与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右盖板的腔室被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右水流循环区域;左盖板上的多个左水流循环区域与右盖板上的多个右水流循环区域按上述方式通过不对称错层散热直通管连接配合,水流在左盖板、散热直通管和右盖板之间按W形路径螺旋循环流通,最后从左盖板上的出水口流出。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采用该水路循环结构的热交换器体积适中、使用寿命更长,热效率更高,节能耐用。

Description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具体是一种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热交换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热交换器被广泛的用于家庭及商场、宾馆等地的加热设备系统中。传统热交换器的体积通常比较大,热转换率较低,热量损耗较大。对于热交换器来说,燃气能否在由散热直通管路构成的燃烧腔内充分燃烧,直接影响到热交换器的转换效率。现有热交换器的结构设计存在缺陷,燃气不能够在燃烧腔内充分燃烧,而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有害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燃气燃烧不充分也浪费燃气能源。另外,现有热交换器的水路循环路径设计的比较复杂,给维护拆洗清理残渣水垢等工作带来不便,维护费用比较高,而且现有热交换器的使用年限也不长,总的来说性价比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采用该水路循环结构的热交换器体积适中、使用寿命更长,热效率更高,即节能又耐用。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左、右侧壁上的具有腔室的左盖板、右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盖板上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左盖板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左水流循环区域,其中一个左水流循环区域与进水口相连通,另一个左水流循环区域与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右盖板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右水流循环区域;所述左盖板上的与进水口连通的左水流循环区域通过散热直通管与右盖板上的一个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而该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通过另一根散热直通管与左盖板上的另一个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而该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又通过另一根散热直通管与右盖板上的另一个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左盖板上的多个左水流循环区域与右盖板上的多个右水流循环区域按上述方式通过不对称错层散热直通管连接配合,使水流在左盖板、散热直通管和右盖板之间按W形路径螺旋循环流通,最后从左盖板上的出水口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盖板上的与进水口连通的左水流循环区域内设置有滤网,进入左盖板的水流经滤网过滤后再通过散热直通管流向右盖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盖板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十四个独立的左水流循环区域,该十四个左水流循环区域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第一、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和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其中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和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分别有两个并在左盖板上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与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与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右盖板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十四个独立的右水流循环区域,该十四个右水流循环区域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和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其中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和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分别有两个并在右盖板上对称分布;所述的多根散热直通管具有粗细两种规格,粗的散热直通管有十六根,它们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第一散热直通管、第二散热直通管、第三散热直通管、第四散热直通管、第五散热直通管、第六散热直通管、第七散热直通管、第八散热直通管、第九散热直通管、第十散热直通管、第十一散热直通管、第十二散热直通管、第十三散热直通管、第十四散热直通管、第十五散热直通管和第十六散热直通管;细的散热直通管分为多个散热直通管组,它们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和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所述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与第一散热直通管的左端相连通,第一散热直通管的右端与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二散热直通管的右端相连通,第二散热直通管的左端与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三散热直通管的左端相连通,第三散热直通管的右端与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四散热直通管的右端相连通,第四散热直通管的左端与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五散热直通管的左端相连通,第五散热直通管的右端与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六散热直通管的右端相连通,第六散热直通管的左端与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七散热直通管的左端相连通,第七散热直通管的右端与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八散热直通管的右端相连通,第八散热直通管的左端与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九散热直通管的左端相连通,第九散热直通管的右端与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十散热直通管的右端相连通,第十散热直通管的左端与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十一散热直通管的左端相连通,第十一散热直通管的右端与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十二散热直通管的右端相连通,第十二散热直通管的左端与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十三散热直通管的左端相连通,第十三散热直通管的右端与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十四散热直通管的右端相连通,第十四散热直通管的左端与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十五散热直通管的左端相连通,第十五散热直通管的右端与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第十六散热直通管的右端相连通,第十六散热直通管的左端与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的左端相连通,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两个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的右端分别相连通,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的左端分别与两个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两个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的左端相连通,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两个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的右端分别相连通,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的左端分别与两个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两个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的左端相连通,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两个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与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的右端分别相连通,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的左端全部与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与出水口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内设有滤网,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通过滤网分割成下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和上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下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与进水口相连通,上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通过第一散热直通管与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而且热转换效率高、安全性能好、可靠性强,使得操作和维护起来也十分的便利。(2)在本实用新型的水路循环结构中沿W形的水流路径流动,与以往直的水流路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水流路径更长,从而保证了在最小空间内实现最大的换热面积,延长了散热直通管的水流与高温燃气的换热时间,使热交换更充分,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散热直通管具有粗细两种规格,并且按照由粗到细、由疏到密排列,从而带来了下述优点:一方面能够保证燃烧室内的空气流通无阻,使燃气得到充分燃烧,减少了由于燃烧不充分时产生的废烟废气排放,提高了燃气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消耗,而且燃烧室内不易积碳,确保高效换热;另一方面作为传热介质的水在水路循环结构中流动时,可以对热量分区层层吸收,保证了燃气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散热直通管内的水充分吸收,减少了热量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左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右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去掉右盖板后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左盖板、1a-进水口、1b-出水口、1.1-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2-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3-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1.4-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1.5-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1.6-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1.7-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1.8-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1.9-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1.10-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1-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2-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2-壳体、3-右盖板、3.1-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2-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3.3-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3.4-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3.5-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3.6-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3.7-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3.8-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3.9-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10-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1-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4.1-第一散热直通管、4.2-第二散热直通管、4.3-第三散热直通管、4.4-第四散热直通管、4.5-第五散热直通管、4.6-第六散热直通管、4.7-第七散热直通管、4.8-第八散热直通管、4.9-第九散热直通管、4.10-第十散热直通管、4.11-第十一散热直通管、4.12-第十二散热直通管、4.13-第十三散热直通管、4.14-第十四散热直通管、4.15-第十五散热直通管、4.16-第十六散热直通管、4.17-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4.18-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4.19-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4.20-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4.21-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4.22-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5-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实施例中的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主要由壳体2、左盖板1、右盖板3和若干根散热直通管组成。
如图1~图3所示,左盖板1、右盖板3安装在壳体2左、右侧壁上,左盖板1、右盖板3具有腔室;所述左盖板1上设有进水口1a及出水口1b,左盖板1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十四个独立的左水流循环区域,该十四个左水流循环区域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2、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1.3、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1.4、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1.5、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1.6、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1.7、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1.8、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1.9、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0、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1和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12,其中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0和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1分别有两个并在左盖板1上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与进水口1a相连通,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内设有滤网5,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通过滤网5分割成下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a和上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b,下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a与进水口1a相连通,上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b通过第一散热直通管4.1与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相连通;所述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12与出水口1b相连通。
如图4所示,所述右盖板3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十四个独立的右水流循环区域,该十四个右水流循环区域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3.2、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3.3、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3.4、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3.5、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3.6、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3.7、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3.8、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9、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0和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1,其中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9、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0和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1分别有两个并在右盖板3上对称分布。
如图5所示,所述的多根散热直通管具有粗细两种规格,粗的散热直通管有十六根,它们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第一散热直通管4.1、第二散热直通管4.2、第三散热直通管4.3、第四散热直通管4.4、第五散热直通管4.5、第六散热直通管4.6、第七散热直通管4.7、第八散热直通管4.8、第九散热直通管4.9、第十散热直通管4.10、第十一散热直通管4.11、第十二散热直通管4.12、第十三散热直通管4.13、第十四散热直通管4.14、第十五散热直通管4.15和第十六散热直通管4.16;细的散热直通管分为多个散热直通管组,它们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4.17(图5中双点划线包围部分)、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图5中双点划线包围部分)4.18、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图5中双点划线包围部分)4.19、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图5中双点划线包围部分)4.20、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图5中双点划线包围部分)4.21和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图5中双点划线包围部分)4.22;所述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与第一散热直通管4.1的左端相连通,第一散热直通管4.1的右端与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相连通,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同时与第二散热直通管4.2的右端相连通,第二散热直通管4.2的左端与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2相连通,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2同时与第三散热直通管4.3的左端相连通,第三散热直通管4.3的右端与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3.2相连通,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3.2同时与第四散热直通管4.4的右端相连通,第四散热直通管4.4的左端与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1.3相连通,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1.3同时与第五散热直通管4.5的左端相连通,第五散热直通管4.5的右端与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3.3相连通,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3.3同时与第六散热直通管4.6的右端相连通,第六散热直通管4.6的左端与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1.4相连通,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1.4同时与第七散热直通管4.7的左端相连通,第七散热直通管4.7的右端与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3.4相连通,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3.4同时与第八散热直通管4.8的右端相连通,第八散热直通管4.8的左端与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1.5相连通,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1.5同时与第九散热直通管4.9的左端相连通,第九散热直通管4.9的右端与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3.5相连通,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3.5同时与第十散热直通管4.10的右端相连通,第十散热直通管4.10的左端与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1.6相连通,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1.6同时与第十一散热直通管4.11的左端相连通,第十一散热直通管4.11的右端与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3.6相连通,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3.6同时与第十二散热直通管4.12的右端相连通,第十二散热直通管4.12的左端与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1.7相连通,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1.7同时与第十三散热直通管4.13的左端相连通,第十三散热直通管4.13的右端与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3.7相连通,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3.7同时与第十四散热直通管4.14的右端相连通,第十四散热直通管4.14的左端与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1.8相连通,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1.8同时与第十五散热直通管4.15的左端相连通,第十五散热直通管4.15的右端与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3.8相连通,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3.8同时与第十六散热直通管4.16的右端相连通,第十六散热直通管4.16的左端与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1.9相连通,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1.9同时与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4.17的左端相连通,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4.17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9相连通,两个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9同时与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4.18的右端分别相连通,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4.18的左端分别与两个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0相连通,两个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0同时与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4.19的左端相连通,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4.19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0相连通,两个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0同时与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4.20的右端分别相连通,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4.20的左端分别与两个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1相连通,两个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1同时与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4.21的左端相连通,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4.21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1相连通,两个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1同时与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4.22的右端分别相连通,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4.22的左端全部与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12相连通,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12与出水口1b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如下:
整机工作时,燃气通过燃气口进入燃烧室,燃烧产生热量,同时冷水通过进水口1a进入本实用新型的水路循环结构中,燃气燃烧的热量通过散热直通管传递给流过散热直通管的水流,完成热量的转化,排出热水。
水流在本实用新型水路循环结构中的流通情况如下:冷水在压力下从进水口1a进入左盖板1的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通过滤网5过滤后进入第一散热直通管4.1内,经由第一散热直通管4.1进入右盖板3上的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内,再经由第二散热直通管4.2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2,再经由第三散热直通管4.3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3.2,再经由第四散热直通管4.4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1.3,再经由第五散热直通管4.5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3.3,再经由第六散热直通管4.6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1.4,再经由第七散热直通管4.7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3.4,再经由第八散热直通管4.8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1.5,再经由第九散热直通管4.9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3.5,再经由第十散热直通管4.10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1.6,再经由第十一散热直通管4.11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3.6,再经由第十二散热直通管4.12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1.7,再经由第十三散热直通管4.13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3.7,再经由第十四散热直通管4.14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1.8,再经由第十五散热直通管4.15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3.8,再经由第十六散热直通管4.16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1.9,再经由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4.17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两个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9,再经由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4.18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两个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0,再经由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4.19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两个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0,再经由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4.20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两个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1,再经由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4.21向右流到右盖板3的两个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1,再经由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4.22向左流到左盖板1的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12,最后从出水口1b流出,从而完成了水路循环和热量交换。
本实用新型将左盖板1和右盖板3的腔室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水流循环区域,并采用不对称错层散热直通管设计,散热直通管有粗细两种规格,使每个水流循环区域内的水流面积相同,从而保证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水流速度相同,因此,大管径对应的水流密封区域小,而小管径对应的水流循环区域大。
由于左盖板1上的左水流循环区域与右盖板3上的右水流循环区域不对应,水流在本实用新型的水路循环结构中沿W形的水流路径流动,与以往直的水流路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水流路径更长,从而保证了在最小空间内实现最大的换热面积,延长了散热直通管的水流与高温燃气的换热时间,使热交换更充分,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散热直通管具有粗细两种规格,并且按照由粗到细、由疏到密排列,从而带来了下述优点:一方面能够保证燃烧室内的空气流通无阻,使燃气得到充分燃烧,减少了由于燃烧不充分时产生的废烟废气排放,提高了燃气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消耗,而且燃烧室内不易积碳,确保高效换热;另一方面作为传热介质的水在水路循环结构中流动时,可以对热量分区层层吸收,保证了燃气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散热直通管内的水充分吸收,减少了热量损失。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而且热转换效率高、安全性能好、可靠性强,使得操作和维护起来也十分的便利。

Claims (4)

1.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包括壳体(2)和安装在壳体(2)左、右侧壁上的具有腔室的左盖板(1)、右盖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盖板(1)上设有进水口(1a)及出水口(1b),左盖板(1)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左水流循环区域,其中一个左水流循环区域与进水口(1a)相连通,另一个左水流循环区域与出水口(1b)相连通;所述右盖板(3)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右水流循环区域;所述左盖板(1)上的与进水口(1a)连通的左水流循环区域通过散热直通管与右盖板(3)上的一个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而该右水流循环区域同时通过另一根散热直通管与左盖板(1)上的另一个左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而该左水流循环区域同时又通过另一根散热直通管与右盖板(3)上的另一个右水流循环区域相连通,左盖板(1)上的多个左水流循环区域与右盖板(3)上的多个右水流循环区域按上述方式通过不对称错层散热直通管连接配合,使水流在左盖板(1)、散热直通管和右盖板(3)之间按W形路径螺旋循环流通,最后从左盖板(1)上的出水口(1b)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盖板(1)上的与进水口(1a)连通的左水流循环区域内设置有滤网(5),进入左盖板(1)的水流经滤网(5)过滤后再通过散热直通管流向右盖板(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盖板(1)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十四个独立的左水流循环区域,该十四个左水流循环区域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第一、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2)、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1.3)、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1.4)、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1.5)、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1.6)、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1.7)、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1.8)、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1.9)、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0)、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1)和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12),其中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0)和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1)分别有两个并在左盖板(1)上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与进水口(1a)相连通,所述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12)与出水口(1b)相连通;所述右盖板(3)的腔室被弯曲的隔板分割成十四个独立的右水流循环区域,该十四个右水流循环区域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3.2)、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3.3)、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3.4)、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3.5)、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3.6)、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3.7)、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3.8)、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9)、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0)和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1),其中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9)、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0)和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1)分别有两个并在右盖板(3)上对称分布;所述的多根散热直通管具有粗细两种规格,粗的散热直通管有十六根,它们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第一散热直通管(4.1)、第二散热直通管(4.2)、第三散热直通管(4.3)、第四散热直通管(4.4)、第五散热直通管(4.5)、第六散热直通管(4.6)、第七散热直通管(4.7)、第八散热直通管(4.8)、第九散热直通管(4.9)、第十散热直通管(4.10)、第十一散热直通管(4.11)、第十二散热直通管(4.12)、第十三散热直通管(4.13)、第十四散热直通管(4.14)、第十五散热直通管(4.15)和第十六散热直通管(4.16);细的散热直通管分为多个散热直通管组,它们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4.17)、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4.18)、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4.19)、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4.20)、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4.21)和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4.22);所述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与第一散热直通管(4.1)的左端相连通,第一散热直通管(4.1)的右端与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相连通,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同时与第二散热直通管(4.2)的右端相连通,第二散热直通管(4.2)的左端与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2)相连通,第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2)同时与第三散热直通管(4.3)的左端相连通,第三散热直通管(4.3)的右端与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3.2)相连通,第二右水流循环区域(3.2)同时与第四散热直通管(4.4)的右端相连通,第四散热直通管(4.4)的左端与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1.3)相连通,第三左水流循环区域(1.3)同时与第五散热直通管(4.5)的左端相连通,第五散热直通管(4.5)的右端与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3.3)相连通,第三右水流循环区域(3.3)同时与第六散热直通管(4.6)的右端相连通,第六散热直通管(4.6)的左端与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1.4)相连通,第四左水流循环区域(1.4)同时与第七散热直通管(4.7)的左端相连通,第七散热直通管(4.7)的右端与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3.4)相连通,第四右水流循环区域(3.4)同时与第八散热直通管(4.8)的右端相连通,第八散热直通管(4.8)的左端与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1.5)相连通,第五左水流循环区域(1.5)同时与第九散热直通管(4.9)的左端相连通,第九散热直通管(4.9)的右端与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3.5)相连通,第五右水流循环区域(3.5)同时与第十散热直通管(4.10)的右端相连通,第十散热直通管(4.10)的左端与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1.6)相连通,第六左水流循环区域(1.6)同时与第十一散热直通管(4.11)的左端相连通,第十一散热直通管(4.11)的右端与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3.6)相连通,第六右水流循环区域(3.6)同时与第十二散热直通管(4.12)的右端相连通,第十二散热直通管(4.12)的左端与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1.7)相连通,第七左水流循环区域(1.7)同时与第十三散热直通管(4.13)的左端相连通,第十三散热直通管(4.13)的右端与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3.7)相连通,第七右水流循环区域(3.7)同时与第十四散热直通管(4.14)的右端相连通,第十四散热直通管(4.14)的左端与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1.8)相连通,第八左水流循环区域(1.8)同时与第十五散热直通管(4.15)的左端相连通,第十五散热直通管(4.15)的右端与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3.8)相连通,第八右水流循环区域(3.8)同时与第十六散热直通管(4.16)的右端相连通,第十六散热直通管(4.16)的左端与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1.9)相连通,第九左水流循环区域(1.9)同时与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4.17)的左端相连通,两组第十七散热直通管组(4.17)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9)相连通,两个第九右水流循环区域(3.9)同时与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4.18)的右端分别相连通,两组第十八散热直通管组(4.18)的左端分别与两个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0)相连通,两个第十左水流循环区域(1.10)同时与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4.19)的左端相连通,两组第十九散热直通管组(4.19)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0)相连通,两个第十右水流循环区域(3.10)同时与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4.20)的右端分别相连通,两组第二十散热直通管组(4.20)的左端分别与两个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1)相连通,两个第十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1)同时与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4.21)的左端相连通,两组第二十一散热直通管组(4.21)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1)相连通,两个第十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1)同时与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4.22)的右端分别相连通,两组第二十二散热直通管组(4.22)的左端全部与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12)相连通,第十二左水流循环区域(1.12)与出水口(1b)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内设有滤网(5),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通过滤网(5)分割成下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a)和上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b),下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a)与进水口(1a)相连通,上第一左水流循环区域(1.1b)通过第一散热直通管(4.1)与第一右水流循环区域(3.1)相连通。
CN2011204264496U 2011-11-01 2011-11-01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303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264496U CN202303925U (zh) 2011-11-01 2011-11-01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264496U CN202303925U (zh) 2011-11-01 2011-11-01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03925U true CN202303925U (zh) 2012-07-04

Family

ID=46372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26449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303925U (zh) 2011-11-01 2011-11-01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3039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4264A (zh) * 2011-11-01 2012-02-29 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4264A (zh) * 2011-11-01 2012-02-29 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4264B (zh)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CN201764838U (zh) 烟气废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5042622A (zh) 一种基于气水换热的空气预热器
CN202303925U (zh) 冷凝式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CN103322550B (zh) 一种低温省煤器防磨损装置
CN203052704U (zh) 热媒水式烟气-空气换热器
CN101929730B (zh) 一种热交换器结构
CN210980368U (zh) 一种倒置式燃烧全预混冷凝换热器
CN204388690U (zh) 不锈钢热交换器管板单元
CN103673649B (zh) 工业炉群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
CN209945085U (zh) 一种生物质燃气的冷却装置及冷却系统
CN101338903A (zh) 锅炉余热回收装置
CN211291150U (zh) 一种烟熏炉热量回收器换热片及其换热模块
CN201066129Y (zh) 锅炉余热回收装置
CN2482660Y (zh) 导热油炉
CN208832496U (zh) 一种乏风氧化装置低温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104566985B (zh) 冷凝式燃气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
CN202884972U (zh) 带除尘的空气预热器
CN205137516U (zh) 一种基于气水换热的空气预热器
CN205299489U (zh) 一种膜式壁冷灰器
CN217356853U (zh) 低阻高效省煤器
CN217441946U (zh) 一种高热交换率的燃气热水器
CN214791227U (zh) 一种铝合金烟气冷凝换热单元
CN220471581U (zh) 一种余热回收的蒸汽发生器
CN210292336U (zh) 新型燃气锅炉用肋柱型硅铝合金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30508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