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82513U - 双层插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双层插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82513U
CN202282513U CN2011204245423U CN201120424542U CN202282513U CN 202282513 U CN202282513 U CN 202282513U CN 2011204245423 U CN2011204245423 U CN 2011204245423U CN 201120424542 U CN201120424542 U CN 201120424542U CN 202282513 U CN202282513 U CN 202282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tact site
module
pedestal
condu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2454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engyao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engyao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engyao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engyao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42454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82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82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825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层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和包覆于该两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外壳,该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端子座和镶嵌成型在该第一端子座中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该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端子座和镶嵌成型在该第二端子座中的第三端子组、第四端子组;该第一端子座与第二端子座通过卡槽和卡块扣合式上下叠置在一起。籍此,该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可方便地插装入金属外壳,结构简单,零部件少,组装灵活、方便、快速,更有利于市场的推广。

Description

双层插座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双层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是目前广泛使用于个人电脑周边产品的一种热插拔传输介面,该介面在不需要重新开机的情况下即与硬体连结进行资料传输,具有传输性能好的特性,1988年时第一代USB1.1传输介面被推,2000年英特尔则发表USB2.0的正式规格,借此也扩展了可以使用USB传输介面的电脑周边产品种类,如移动硬盘、打印机、鼠标器等。
但随着所需进行传输的档案容量日渐增大,USB2.0的传输速度因受限于控制晶片及种种因素而开始不能满足使用时的需求,也因此促进了新一代USB3.0的推出,USB3.0除了维持既往的结构与随插即用的特色,更将应用领域扩及到个人电脑、消费电子商品及移动装置的同步即时传输中,其传输速度更为USB2.0的10倍,并且具有低功耗的优点,USB3.0虽然具有现有USB的基础结构,但是因为利用添加一组端子来提升传输速度也使得其结构更为复杂,需要多个组件进行组装,既使插座连接器的生产组装不便又提升了制造成本,不利于市场的推广。而且,随着设备的增加,需增设更多的连接器插口,此时,往往是将插座连接器做成双层或者多层结构,若将插座连接器做成双层式或者多层式时,结构将更加复杂,模具成型不容易,射出不稳定,进而使多层式插座连接器的制程变得更加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插座连接器,其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之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双层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和包覆于该两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外壳,该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端子座和镶嵌成型在该第一端子座中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该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端子座和镶嵌成型在该第二端子座中的第三端子组、第四端子组;该第一端子座与第二端子座通过卡槽和卡块扣合式上下叠置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第一端子座包括第一基座和自第一基座前端一体延伸出的第一舌板,前述卡槽凹设在该第一基座之底壁上;所述第二端子座包括第二基座和自第二基座前端一体延伸出的第二舌板,前述卡块与卡槽相配合地凸设在该第二基座之顶壁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数个并行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各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依次连接位于前端的第一接触部、中间的第一固持部和后端的第一焊接部,该第一接触部露出在第一端子座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数个并行排列的第二导电端子,各第二导电端子具有依次连接位于前端的第二接触部、中间的第二固持部和后端的第二焊接部,该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保持有间距地悬于第一端子座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三端子组包括数个并行排列的第三导电端子,各第三导电端子具有依次连接位于前端的第三接触部、中间的第三固持部和后端的第三焊接部,该第三接触部露出在第二端子座的下表面;所述第四端子组包括数个并行排列的第四导电端子,各第四导电端子具有依次连接位于前端的第四接触部、中间的第四固持部和后端的第四焊接部,该第四接触部与第三接触部保持有间距地悬于第二端子座的下方。
优选的,进一步包括有一用于固定各导电端子尾部以便于把导电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的尾座,该尾座嵌装在第一端子模组及第二端子模组的尾部,前述各导电端子的尾部的焊接部对应插装于插孔中并延伸出插孔外。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系通过将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镶嵌成型在第一端子座中构成第一端子模组,再使第三端子组及第四端子组镶嵌成型时在第二端子座中构成第二端子模组,该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通过卡扣与卡槽扣合式上下叠置在一起后可方便地插装入金属外壳,结构简单,零部件少,组装灵活、方便、快速,更有利于市场的推广。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第一端子模组及第二端子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第一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3的第二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第三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第四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第一端子模组                    11、第一端子组
111、第一导电端子                   1111、第一接触部
1112、第一固持部                    1113、第一焊接部
12、第二端子组                      121、第二导电端子
1211、第二接触部                    1212、第二固持部
1213、第二焊接部                    13、第一端子座
131、第一舌板                       132、第一基座
133、卡槽                           134、第一凹槽
135、顶块
20、第二端子模组                    21、第三端子组
211、第三导电端子                   2111、第三接触部
2112、第三固持部                    2113、第三焊接部
22、第四端子组                      221、第四导电端子
2211、第四接触部                    2212、第四固持部
2213、第四焊接部                    23、第二端子座
231、第二舌板                       232、第二基座
233、卡扣                           234、第二凹槽
235、顶块                           236、滑槽   
30、金属外壳                        31、前壳
311、卡块                           32、后壳
33、第一层插座插口                  34、第二层插座插口
40、尾座                            41、插孔
50、中夹片                          51、上夹板
511、第一弹片                       512、第一凸块
52、下夹板                          521、第二弹片
522、第二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以双层的USB3.0双层插座连接器为例进行说明,该双层插座连接器包括有第一端子模组10、第二端子模组20以及金属外壳30。
其中,如图3至图5所示,该第一端子模组10包括有第一端子组11、第二端子组12和第一端子座13。其中,该第一端子组11包括有复数个并行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111,各第一导电端子111包括依次连接前端的第一接触部1111、中间的第一固持部1112和后端的第一焊接部1113。该第一固持部1112镶嵌成型于第一端子座13中,第一接触部1111露出在第一端子座13下端面,第一焊接部1113经折弯延伸出第一端子座13外。
该第二端子组12包括有复数个并行排列的第二导电端子121,该第二导电端子121与第一导电端子111保持有上下距离地镶嵌成型在第一端子座13的下层,各第二导电端子121包括依次连接前端的第二接触部1211、中间的第二固持部1212和后端的第二焊接部1213。其中,第二固持部1212镶嵌成型在第一端子座13的塑胶中,第二接触部1211悬于第一端子座13的下方,第二焊接部1213经折弯延伸出第一端子座13外。
该第一端子座13包括有第一舌板131和第一基座132,该第一舌板131是于第一基座132前端一体延伸出,前述各第一接触部1111和第二接触部1211一前一后地露出在该第一舌板131的底面上。并且,该第一基座132的下端面两侧设有卡槽133,第一基座132之前端面的下方设有一狭长的第一凹槽134,第一基座132前端面的两侧下方一体延伸有顶块135。
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包括有第三端子组21、第四端子组22和第二端子座23。其中,该第三端子组21包括有复数个并行排列的第三导电端子211,各第三导电端子211包括依次连接前端的第三接触部2111、中间的第三固持部3112和后端的第三焊接部2113。该第三固持部3112镶嵌成型于第二端子座23中,第三接触部2111露出在第二端子座23下端面,第三焊接部2113经折弯延伸出第二端子座23外。
该第四端子组22包括有复数个并行排列的第四导电端子221,该第四导电端子221与第三导电端子211保持有上下距离地镶嵌成型在第二端子座23的下层,各第四导电端子221包括依次连接前端的第四接触部2211、中间的第四固持部2212和后端的第四焊接部2213。其中,第四固持部2212镶嵌成型在第二端子座23的塑胶中,第四接触部2211悬于第二端子座23的底面,第四焊接部2213经折弯延伸出第二端子座23外。
该第二端子座23包括有第二舌板231和第二基座232,该第二舌板231是于第二基座232前端一体延伸出,前述各第三接触部2111和第四接触部2211一前一后地露出在该第二舌板231的底面上。并且,该第二基座232的上表面两侧对应前述第一基座132的卡槽133设有卡扣233,该卡扣233可对应扣于卡槽133中;第二基座232之前端面的下方设有一狭长的第二凹槽234,第二基座232前端面的两侧上方一体延伸有顶块135,第二基座232的左右两侧壁设有两滑槽236,以将第二端子模组20沿该滑槽236带入到金属外壳30内。
再者,于第一端子模组10及第二端子模组20的尾部嵌装有一尾座40,该尾座40上设置有复数个插孔41,前述各导电端子的尾部的焊接部对应插装于插孔41中并延伸出插孔41外。该尾座40用于固定各导电端子的尾部以便于把各导电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
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10及第二端子模组20之间还设置有中夹片50,该中夹片50包括有上夹板51和下夹板52,于上夹板51上设置有第一弹片511,于下夹板52上设置有第二弹片521。该上夹板51的后端延伸有第一凸块512,和下夹板52的后端延伸有第二凸块522,该第一凸块512和第二凸块522分别嵌入到前述第一基座132和第二基座232前端的第一凹槽134和第二凹槽234中,且前述第一基座132和第二基座232前端两侧延伸出的顶块135抵于上夹板51和下夹板52之间。
还有,该金属外壳30包括前壳31和后壳32,该前壳31包覆在第一端子模组10、第二端子模组20外,金属外壳30之前壳31的开口朝向第一舌板131和第二舌板231延伸的方向,该金属外壳30之后壳32覆盖在尾座40的后端面上。由该第一端子模组10、金属外壳30以及前述下夹板52组合形成第一层插座插口33,由该第二端子模组20、金属外壳30以及前述上夹板51组合形成第二层插座插口34,该前壳31的下端两侧对应前述第二端子座23的滑槽236设有卡块311,该卡块311嵌于滑槽236中,在将第二端子模组20推入到该前壳31时,滑槽236相对卡块311滑动。
详述本实施例的组装方法和过程如下:
如图3所示,首先,将第一端子组11和第二端子组12对应镶嵌成型于第一端子座13上以形成第一端子模组10,将第三端子组21和第四端子组22对应镶嵌成型在第二端子座23上以形成第二端子模组20,以此类推,组装复数个端子模组,本实施例以两个端子模组,形成两层插座连接器为例说明,不以为限。
接着,请参照图4所示,将第一端子模组10下端面上的卡槽133上下正对第二端子模组20上表面的卡扣233,使二者相稳固互扣装在一起,以实现第一端子模组10和第二端子模组20的定位。
然后,请参照图5所示,将各导电端子的尾部的焊接部对应插装于尾座40之插孔41中。
再有,如图6所示,将金属外壳30之前壳31套于第一端子模组10和第二端子模组20构成的组件外,金属外壳30的开口朝向第一舌板131或第二舌板231延伸的方向,且将金属外壳30之后壳32扣于前壳31的后端,覆盖在尾座40后方。 
最后,如图7所示,于第一端子模组10与第二端子模组20之间插入中夹片50,中夹片50之上夹板51和下夹板52后端的第一凸块512和第二凸块522分别嵌入到第一基座132和第二基座232前端的第一凹槽134和第二凹槽234中,并使第一基座132和第二基座232前端两侧延伸出的顶块135、235抵于上夹板51和下夹板52之间,组装完毕。
若需要增加层数,依照相同方式增加端子模组即可,组装方法与前述方法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系通过将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镶嵌成型在第一端子座中构成第一端子模组,再使第三端子组及第四端子组镶嵌成型时在第二端子座中构成第二端子模组,该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通过卡扣与卡槽扣合式上下叠置在一起后可方便地插装入金属外壳,结构简单,零部件少,组装灵活、方便、快速,更有利于市场的推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双层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和包覆于该两端子模组外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端子座和镶嵌成型在该第一端子座中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该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端子座和镶嵌成型在该第二端子座中的第三端子组、第四端子组;该第一端子座与第二端子座通过卡槽和卡块扣合式上下叠置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座包括第一基座和自第一基座前端一体延伸出的第一舌板,前述卡槽凹设在该第一基座之底壁上;所述第二端子座包括第二基座和自第二基座前端一体延伸出的第二舌板,前述卡块与卡槽相配合地凸设在该第二基座之顶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数个并行排列的第一导电端子,各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依次连接位于前端的第一接触部、中间的第一固持部和后端的第一焊接部,该第一接触部露出在第一端子座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数个并行排列的第二导电端子,各第二导电端子具有依次连接位于前端的第二接触部、中间的第二固持部和后端的第二焊接部,该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保持有间距地悬于第一端子座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子组包括数个并行排列的第三导电端子,各第三导电端子具有依次连接位于前端的第三接触部、中间的第三固持部和后端的第三焊接部,该第三接触部露出在第二端子座的下表面;所述第四端子组包括数个并行排列的第四导电端子,各第四导电端子具有依次连接位于前端的第四接触部、中间的第四固持部和后端的第四焊接部,该第四接触部与第三接触部保持有间距地悬于第二端子座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有一用于固定各导电端子尾部以便于把导电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的尾座,该尾座嵌装在第一端子模组及第二端子模组的尾部,前述各导电端子的尾部的焊接部对应插装于插孔中并延伸出插孔外。
CN2011204245423U 2011-11-01 2011-11-01 双层插座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82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245423U CN202282513U (zh) 2011-11-01 2011-11-01 双层插座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245423U CN202282513U (zh) 2011-11-01 2011-11-01 双层插座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82513U true CN202282513U (zh) 2012-06-20

Family

ID=46228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2454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82513U (zh) 2011-11-01 2011-11-01 双层插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282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82067U (zh) 多层式插座连接器及其绝缘座
CN203387009U (zh) 电力和数据管理轨道
CN202276007U (zh) 双层插座连接器
CN202282513U (zh) 双层插座连接器
CN202094333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2772381U (zh) 具有双面接触式连接器的传输线
CN102509937B (zh) 双层插座连接器
CN202282516U (zh) 双层插座连接器
CN203415241U (zh) 存储模块、u盘组件及u盘
CN202772382U (zh) 具有双面接触式连接器的传输线
CN202167680U (zh) 连接器的可插拔壳体结构
CN205944564U (zh) 电连接器
CN204558804U (zh) 电连接器结构
CN102122771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202662917U (zh) 一种usb插头
CN202259844U (zh) 一种Micro USB 3.0连接器
CN202363652U (zh) 电连接器
CN202134932U (zh) 手机座充组件
CN201663256U (zh) Usb3.0连接器的改良
CN205985147U (zh) 电池保护连接壳
CN201773966U (zh) 新型电连接器
CN201717391U (zh) 平板式通用串行连接器
CN201752039U (zh) Usb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结构以及一种导电端子
CN202231208U (zh) Usb 3.0连接器的改良结构
CN204011893U (zh) Usb连接母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