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60005U -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60005U
CN202260005U CN2011204027908U CN201120402790U CN202260005U CN 202260005 U CN202260005 U CN 202260005U CN 2011204027908 U CN2011204027908 U CN 2011204027908U CN 201120402790 U CN201120402790 U CN 201120402790U CN 202260005 U CN202260005 U CN 2022600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entioned
metal part
reinforcement metal
chime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027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田智久
笹尾正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60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6000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板对基板连接器。该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不依存于机械性接触而是利用电检测来检测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结束,从而即使在被小型化以及薄型化了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嵌合工序中,也能够正确地确认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结束,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嵌合工序中发生不完全嵌合,提高了可靠性。其包括:第一连接器(1),其包括第一端子(61)和第一壳体(11),该第一壳体(11)具有形成于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两端的第一嵌合引导部;第二连接器(101),其包括第二端子(161)和第二壳体(101),该第二端子(161)与上述第一端子(61)相接触,该第二壳体(101)具有第二嵌合引导部,该第二嵌合引导部形成在第二壳体(101)的长边方向两端且与上述第一嵌合引导部相嵌合,该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具有根据静电容量的变化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完全嵌合的开关。

Description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将一对平行的电路基板互相电连接,使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这样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安装在一对电路基板中的互相面对的面中的各个面上,能够互相嵌合而导通。而且,提出有如下技术方案,即,将安装在两端部上的加强金属零件作为锁定构件发挥功能,从而保持与对方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5是表示以往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图中,附图标记801是作为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801安装在第一基板891的表面上。另外,附图标记901是作为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另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901安装在第二基板991的表面上。上述第一连接器801具有第一壳体811和安装在该第一壳体811上的多个第一端子861,而且,上述第二连接器901具有第二壳体911和安装在该第二壳体911上的多个第二端子961。然后,当第一连接器801和第二连接器901嵌合时,通过相对应的第一端子861和第二端子961互相接触,从而将第一基板891和第二基板991电连接起来。 
另外,在第一壳体811上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二壳体911的凹部812,并且,在该凹部812内形成有卡合凸部813。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911上形成有用于收容卡合凸部813的卡合凹部913。 
而且,在第一壳体811的长边方向两端上安装有第一金属零件851。该第一金属零件851具有锡焊连接在第一基板891的表面上的第一引线(tail)部852,并且该第一金属零件851具有突出的第一锁定突起853。另外,在 第二壳体911的长边方向两端安装有第二金属零件951。该第二金属零件951具有锡焊连接在第二基板991的表面上的第二引线部952,并且该第二金属零件951具有突出的第二锁定突起953。 
另外,当第一连接器801和第二连接器901嵌合时,卡合凸部813和卡合凹部913互相卡合,并且,第一金属零件851的第一锁定突起853和第二金属零件951的第二锁定突起953互相卡合。由此,第一连接器801和第二连接器901被锁定,保持它们的嵌合状态。 
另外,在嵌合时,第一连接器801或第二连接器901中的任意一方成为将图中所示的姿态上下颠倒的状态而与对方的连接器相嵌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5530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难以确认第一连接器801和第二连接器901是否完全嵌合。即,由于在第一连接器801和第二连接器901嵌合时,任意一方成为上下颠倒的状态,第二壳体911收容在第一壳体811的凹部812内,因此,无法从外侧肉眼识别位于该凹部812的内侧的第一金属零件851的第一锁定突起853是否已与安装在第二壳体911上的第二金属零件951的第二锁定突起953相卡合。 
不过,当第二壳体911自第一壳体811的上端突出的程度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肉眼也能够判断出第一连接器801和第二连接器901没有完全嵌合。但是,由于在第一壳体811以及第二壳体911的下表面安装有面积远大于第一壳体811和第二壳体911的下表面面积的第一基板891和第二基板991,因此,难以通过肉眼来确认第二壳体911自第一壳体811的上端突出的程度。 
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正在推进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小型化及薄型化,因此,通过肉眼来正确确认第二壳体911自第一壳体811的上端突出的程度并正确地判断第一连接器801和第二连接器901是否完全地嵌合是极其困难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问题点而提供一种可靠性较高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该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不依存于机械性接触而是利用电检测来检测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结束,从而即使在被小型化以及薄型化了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嵌合工序中,也能够正确地确认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结束,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嵌合工序中发生不完全嵌合。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形成于第一壳体的长边方向两端的第一嵌合引导部;第二连接器,其包括第二端子和第二壳体,该第二端子与上述第一端子相接触,该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嵌合引导部,该第二嵌合引导部形成在第二壳体的长边方向两端且与上述第一嵌合引导部相嵌合,该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具有根据静电容量的变化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完全嵌合的开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上述第一连接器具有配设在上述第一嵌合引导部上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上述第二连接器具有配设在上述第二嵌合引导部上的第二加强金属零件,上述开关包含相互靠近的对电极,该对电极中的一方为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另一方为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包含平坦面,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包含平坦面,当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嵌合时,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互相靠近而相面对,作为电器容的对电极面发挥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沿与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嵌合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当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嵌合方向上发生相对性的变位时,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使上述静电容量发生变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上述第二嵌合引导部包含配设在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的周围的止动件,该止动件与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相抵接而防止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相接触而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沿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嵌合的方向延伸,当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嵌合方向上发生相对性的变位时,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的相面对的部分的面积发生变化而使上述静电容量发生变化。 
采用本实用新型,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不依赖于机械性接触而是通过电检测来检测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嵌合结束。由此,即使在被小型化以及薄型化了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嵌合工序中,也能够正确地确认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结束,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嵌合工序中发生不完全嵌合,能够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2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互相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是从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面侧看到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是从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面侧以及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面侧看到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是从第一连接器的安装面侧以及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面侧看到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开始嵌合的状态下的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的关系的图,是与图3的A-A向视图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开始嵌合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是与图3的B-B向视图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的关系的剖视图,是图3中的A-A向视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是图3中的B-B向视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是图3的C-C向视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检测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方法的图,其中,(a)为表示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b)为表示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间隔和静电容量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互相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是从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面侧看到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互相嵌合的状态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是图12中的D-D向视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以往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嵌 合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2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互相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是从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面侧看到的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是从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面侧以及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面侧看到的图;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是从第一连接器的安装面侧以及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面侧看到的图。 
在图中,附图标记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是用于安装在未图示的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的连接器。另外,附图标记10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另一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是用于安装在未图示的第二基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的连接器。本实施方式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包含上述第一连接器1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101,将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电连接。另外,上述第一基板以及上述第二基板例如为用于电子设备等上的柔性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电缆(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也可以是任意种类的基板。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各部分的结构以及动作而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表达是相对性的表达而不是绝对性的表达,在上述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各部分表示在图中的姿态的情况是适合的,在其姿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根据其姿态的变化进行变换地解释。 
另外,上述第一连接器1具有作为连接器主体的第一壳体11,该第一壳体11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一体形成。该第一壳体11如图所示具有大致长方体即大致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在供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一侧、即嵌合面侧(图4中的上侧)形成有周围被包围的大致长方形的凹部12。上述第一连接器1例如具有长约10.0(mm)、宽约2.5(mm)、厚度约1.0(mm)的尺寸,但是其尺寸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在上述凹部12 内与第一壳体11一体地形成有作为岛部的第一凸部13,而且,在上述第一凸部13的两侧与第一壳体11一体地形成有与该第一凸部13并行地延伸的侧壁部14。在该情况下,上述第一凸部13和侧壁部14自凹部12的底面朝向上方突出,且沿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由此,在上述第一凸部13的两侧,具体而言是在第一凸部13和侧壁部14之间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有沿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凹部即凹槽部12a。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上述第一凸部13为一个,但是也可以为多个,其数量无论是几个都可以。另外,上述第一凸部13例如具有宽度约0.6(mm)的尺寸,但其尺寸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在此,在上述第一凸部13的两侧的侧表面上形成有凹槽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内侧凹处(cavity)15a。而且,在上述侧壁部14的内侧的侧表面上形成有凹槽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凹处15b。另外,上述第一端子收容内侧凹处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凹处15b在凹槽部12a的底面处相连结而互相成为一体化,因此,在合并说明第一端子收容内侧凹处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凹处15b的情况下,作为第一端子收容凹处15来进行说明。 
该第一端子收容凹处15例如以约0.4(mm)的间隔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6个。而且,收容于各个第一端子收容凹处15中的第一端子61也例如以约0.4(mm)的间隔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分别配设有6个。另外,上述第一端子收容凹处15的间隔以及数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上述第一端子61是通过在导电性的金属板上实施冲孔、弯曲等加工来一体形成的构件,该第一端子61具有被保持部63、连接在该被保持部63的下端的引线部62、连接在上述被保持部63的上端的上侧连接部67、形成在该上侧连接部67的内侧端附近的作为第二接触凸部的第二接触部66、连接在该第二接触部66的下侧的下侧连接部64以及形成在该下侧连接部64的自由端附近的作为第一接触凸部的第一接触部65。 
另外,上述被保持部63是在上下方向、即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延伸且嵌入保持在上述第一端子收容外侧凹处15b中的部分。而且,上述引线部62相对于被保持部63弯曲地连接在被保持部63上,该引线部62在左右方向、即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延伸,利用锡焊连接等连 接在与第一基板上的导电轨迹(trace)相连结的端子连接焊盘上。而且,上述上侧连接部67相对于被保持部63弯曲地连接在被保持部63上,且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延伸。 
在上述上侧连接部67的内侧端形成有弯曲而成的第二接触部66,该第二接触部66朝向下方弯曲,且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突出。而且,上述下侧连接部64是连接于上述第二接触部66的下端的、具有U字状的侧面形状的部分。上述下侧连接部64的自由端、即上述内侧的上端附近形成有弯曲而成的第一接触部65,该第一接触部65弯曲为U字状,且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突出。 
上述第一端子61自安装面侧(图4中的下侧)嵌入到第一端子收容凹处15内,利用形成在侧壁部14的内侧的侧表面上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凹处15b的侧壁从两侧夹持被保持部63,从而,将上述第一端子61固定在第一壳体11上。在该状态、即第一端子61被装填到第一壳体11内的状态下,上述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位于凹槽部12a的左右两侧,互相面对。 
另外,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加工来一体形成的构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另外,从其形状可明显得知的那样,互相面对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是能够弹性变化的。即,当向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插入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时,由此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弹性伸长。 
另外,在上述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两端分别配设有作为第一嵌合引导部的第一突出端部21。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上作为上述凹部12的一部分而形成有突出端凹部22。该突出端凹部22为大致长方形的凹部,连接在各凹槽部12a的长边方向两端上。另外,上述突出端凹部22在第一连接器1以及第二连接器101被嵌合的状态下,作为供上述第二连接器101所具有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的插入凹部发挥功能。 
另外,上述第一突出端部21具有自侧壁部14的长边方向两端向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侧壁延长部21b、在第一壳体11的短边方向延伸且两端连接在侧壁延长部21b上的端壁部21c。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中, 端壁部21c和连接在其两端上的侧壁延长部21b形成连续的コ字形的侧壁,形成划分大致长方形的突出端凹部22的三个壁部。 
另外,在上述第一突出端部21上安装有作为加强金属零件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该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收容并保持在形成在第一突出端部21上的第一金属零件保持凹部26内。另外,上述侧壁延长部21b上形成有在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金属零件保持开口部26a。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是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实施冲孔、弯曲等加工来一体形成的构件,具有:作为主体部的第一检测部58,其为整体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带状的平板部;第一被保持部57,其从第一检测部58的左右两端朝向大致90度上方弯曲而连接在该第一检测部58的左右两端上,且沿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一基板连接部56,其从第一被保持部57朝向大致180度下方弯曲而连接在该第一被保持部57上,且沿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延伸。 
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通过将第一被保持部57从安装面侧嵌入在第一金属零件保持开口部26a内并利用该第一金属零件保持开口部26a从两侧夹持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从而固定在第一壳体11上。另外,上述第一基板连接部56的顶端以自侧壁延长部21b的下表面突出且与第一壳体11的安装面平行的方式形成,利用锡焊连接等将第一基板连接部56的顶端固定在第一基本上的固定焊盘上。即,上述第一基板连接部56作为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的锡焊引线部发挥功能。 
另外,上述第一检测部58以与安装面大致平行的方式收容在第一金属零件保持凹部26内,以堵塞该第一金属零件保持凹部26的安装面侧的方式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另外,上述第一检测部58的宽度尺寸、即在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典型性地为大于第二壳体111的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的尺寸、即在第二壳体111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上述第一检测部58的作为平坦面的上表面58a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结束的状态下作为对电极面发挥功能,该上表面58a是与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的第二检测部158的作为平坦面的上表面158a 相对而电容耦合的部分。因此,上述上表面58a典型性的为没有凹凸的面积较大的平坦面。 
另外,上述第二连接器101具有利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一体形成的作为连接器主体的第二壳体111。如图所示,该第二壳体111具有大致长方体即大致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例如具有长约8.0(mm)、宽约1.5(mm)、厚度约0.8(mm)的尺寸,其尺寸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在第二壳体111的供第一连接器1嵌入的一侧、即嵌合面侧(图5中的上侧)一体地形成有:细长的凹槽部113,其沿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延伸;作为细长的凸部的第二凸部112,其作为划分该凹槽部113的外侧的壁部,并且沿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延伸。该第二凸部112沿凹槽部113的的两侧且沿第二壳体111的两侧形成。另外,在各第二凸部112上配设有作为端子的第二端子161。 
如图所示,凹槽部113的用于安装在第二基板上的一侧、即安装面(图5中的下表面)侧被底部封闭。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上述第二凸部112为两根,但是也可以为一根,其数量为任意几根都可以。而且,上述凹槽部113具有例如宽度约0.7(mm)的尺寸,但其尺寸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上述第二端子161是通过在导电性的金属板上实施冲孔、弯曲等加工来一体形成的构件,该第二端子161具有未图示的主体部、连接在该被主体部的下端的引线部162、连接在上述主体部的上端的第一接触部165、形成在该第一接触部165的上端的连接部164以及连接在该连接部164的外侧端的第二接触部166。另外,在上述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上形成有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相卡合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在上述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与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相卡合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 
另外,上述主体部是周围被第二壳体111包围而被第二壳体111保持的部分,是未图示的部分。另外,上述引线部162连接于在主体部的左右方向、即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下端,朝向第二壳体111的外侧延伸,利用锡焊连接等连接在与第二基板上的导电轨迹相连结的端子连 接焊盘上。 
另外,上述第一接触部165是连接于主体部,且沿上下方向、即第二壳体1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部分。另外,上述连接部164相对于第一接触部165弯曲地连接在第一接触部165上,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延伸。另外,上述第二接触部166是朝向下方向弯曲地连接在连接部164的外侧端上并向下方延伸的部分。 
上述第二端子161利用包胶模(overmold)与第二壳体111一体化。即,第二壳体111通过向预先将第二端子161设置在内部里的模具的模腔内充填树脂来成形。由此,第二端子161的主体部埋设于第二壳体111内,在第一接触部165、连接部164以及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露出于第二凸部112的各侧表面以及嵌合面的状态下一体地安装在第二壳体111上。在该情况下,上述第二端子161以例如0.4(mm)的间隔在左右各配设有6个。另外,第二端子161的间隔以及数量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另外,在上述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两端分别配设有作为第二嵌合引导部的第二突出端部122。该第二突出端部122是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连接于各第二凸部112的长边方向两端上的壁厚的构件,该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另外,上述第二突出端部122在第一连接器1及第二连接器101相嵌合的状态下,作为用于插入在上述第一连接器1所具有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突出端凹部22中的插入凸部发挥功能。 
另外,在上述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嵌合面侧的一面,即上表面122a上形成有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被收容在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内而被保持。该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为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凹入部,在其两端附近形成有狭缝状的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开口部126a。该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开口部126a是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壳体111的贯穿孔,在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的嵌合面侧的一面、即底面126b以及第二突出端部122的安装面侧的面、即下表面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是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实 施冲孔、弯曲等加工来一体形成的构件,具有:作为主体部的第二检测部158,其为整体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带状的平板部;第二被保持部157,其从该第二检测部158的左右两端朝向大致90度下方弯曲而连接在该第二检测部158的左右两端上,且沿第二壳体111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二基板连接部156,其连接在该第二被保持部157的顶端。 
另外,通过使第二被保持部157自嵌合面侧嵌入到上述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开口部126a内、且利用该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开口部126a的侧壁从两侧夹持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从而将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固定在第二壳体111上。另外,连接于第二被保持部157的顶端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56以自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下表面突出且与第二壳体111的安装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利用锡焊连接等固定在第二基板上的固定用焊盘上。即,上述第二基板连接部156作为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的锡焊引线部发挥功能。 
另外,上述第二检测部158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以与安装面大致平行的方式收容在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内,该第二检测部158的下表面158b与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的底面126b相抵接,该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成为与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另外,典型地为,上述第二检测部158的厚度尺寸小于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的深度尺寸,从而,收容于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内的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成为自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向下方拉进去的状态、即自上述上表面122a凹入的状态。 
而且,上述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结束的状态下作为对电极面发挥功能,是与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的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相对而电容耦合的部分。因此,上述上表面158a典性地为没有凹凸的面积较大的平坦面。另外,上述下表面158b为与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的底面126b相抵接而在对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在嵌合方向上进行定位时成为基准的面。另外,第二检测部158配设在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1中的第一检测部58所在的范围相对应的位置上。 
接下来,对将上述结构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动作 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开始嵌合的状态下的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的关系的图,是与图3的A-A向视图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开始嵌合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是与图3的B-B向视图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的关系的剖视图,是图3中的A-A向视部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是图3中的B-B向视部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是图3中的C-C向视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1是用于说明检测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方法的图。另外,在图11中,(a)为表示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b)为表示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间隔和静电容量的关系的图。 
在此,第一连接器1是以如下方式安装于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的,即,利用锡焊连接等将第一端子61的引线部62与连结于未图示的第一基板上的导电轨迹的端子连接焊盘相连接,并且利用锡焊连接等将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56与第一基板上的固定用焊盘相连接,从而将第一连接器1安装于第一基板的表面上。 
而且,第二连接器101以如下方式安装于第二基板的表面上的,即,利用锡焊连接等将第二端子161的引线部162与连结于未图示的第二基板上的导电轨迹的端子连接焊盘相连接,并且利用锡焊连接等将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56与第二基板上的固定用焊盘相连接,从而将第二连接器101安装于第二基板的表面上。。 
首先,如图6及图7所示,操作者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 成为使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面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相面对的状态。当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的第二凸部11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的凹槽部12a的位置对齐,第二连接器101的长边方向两端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两端的突出端凹部22的位置对齐时,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对位结束。 
在该状态下,当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向靠近对方侧的方向、即嵌合方向移动时,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的第二凸部112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的凹槽部12a内。另外,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插入有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接触,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和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接触。由此,第一端子61中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被第二端子161推开,弹性地伸长。而且,第二连接器101的长边方向两端的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位置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两端的突出端凹部22内。 
接着,当操作者使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相对性地向嵌合方向进一步移动、且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结束而成为完全嵌合时,如图8所示,成为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相卡合,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和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相卡合的状态。 
结果,与连接有第一端子61的引线部62的第一基板上的端子连接焊盘相连接的导电轨迹、和与连接有第二端子161的引线部162的第二基板上的端子接触焊盘相连接的导电轨迹相导通。 
而且,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结束时、即完全嵌合时,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器101的平板状的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靠近第一连接器1的平板状的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而与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相面对。上述第一检测部58以及第二检测部158以与安装面以及嵌合面成为平行的方式、即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设,因此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以及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也互相平行且沿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从而,当第一检测部58的上 表面58a以及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互相靠近时,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电容耦合。即,产生电容性耦合(Capacitive Coupling)。进一步换言之,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作为电容器(Capacitor)的对电极发挥功能,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和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作为电容器的对电极面发挥功能。 
另外,即使没有完全嵌合,只要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相嵌合且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和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之间的间隔窄到一定程度,则产生电容性耦合,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和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会作为电容器的对电极面发挥功能。 
平行平板型的电容器的静电容量C由以下式(1)表示。 
C=εS/D…式(1) 
在此,ε是系数,S是相面对的电极的面积,D是相面对的电极的间隔。 
也就是说,C以及D的关系成为图11(b)所示。 
从而,通过测量由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构成的电容器的静电容最C,能够检测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之间的间隔、具体而言是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和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之间的间隔,能够判断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嵌合结束而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和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之间的间隔D成为规定值。也就是说,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作为基于静电容量C的变化检测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完全嵌合的开关发挥功能。 
例如,将能够测量电路的静电容量的测量设备的一对端子中的一端子与连接有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56的第一基板上的固定用焊盘导通,将上述一对端子中的另一端子与连接有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56的第二基板上的固定用焊盘导通,从而能够测量由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构成的电容器的静电容量C。另外,当该静电容量C的测量值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Th时,能够判断为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和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之间的间隔D为规定值以下,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结束。 
上述阈值Th能够根据实验设定。从而,可以根据制造本实施方式中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制造者预先进行的实验来设定,也可以由使用上述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的使用者自己进行实验来设定。 
但是,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的面积通常与第一连接器1以及第二连接器101相比相当大,因此操作者无法肉眼识别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面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需要用手试探着进行嵌合操作。因此,操作者无法把握第一连接器1的嵌合面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无法判断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是否结束,因此,有时存在即使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结束以后、也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向嵌合方向进一步移动的情况。 
但是,典型地为,如图10中所示的例子那样成为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从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凹入的状态。而且,第一检测部58的宽度尺寸大于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的宽度尺寸。从而,即使在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从完全嵌合的位置进一步向嵌合方向变位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与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相抵接,从而能够防止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与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相抵接。即,第二突出端部122的上表面122a作为止动件发挥功能,使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向嵌合方向的相对性的变位停止,因此,不会使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接触而导致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导通。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上述静电容量C的测量,能够防止上述测量设备的故障等。 
而且,第二检测部158的下表面I58b与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126的底面126b相抵接。典型地为,上述下表面158b以及底面126b以高于其他的构件的精度的精度制作成。因此,通过上述下表面158b和底面126b相抵接,从而能够正确地保持第二检测部158相对于第二壳体111的位置以及姿态。从而,能够正确地检测出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完全嵌合。 
另外,第一检测部58的上表面58a以及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典型地为没有凹凸且面积较大的平坦面。从而,由第一检测部58和第 二检测部158构成的电容器的性能较高,静电容量C较大,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该静电容量C的测量。而且,典型地为,如图6~图9所示的例那样,第二检测部158的上表面158a的长度尺寸、即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大于第一凸部13的宽度尺寸、即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换言之,设定为大于在第二连接器101中互相面对的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由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构成的电容器中的相面对的电极的面积S较大,结果,上述电容器的性能较高且静电容量C较大,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该静电容量C的测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完全嵌合不依存于机械性接触而利用非接触来电检测。即,基于静电容量C的变化进行检测,因此不依赖于操作者的肉眼、手的感触、咔嗒音的听取等、即操作者的感观,就能够正确地确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完全嵌合。从而,即使在第一连接器1以及第二连接器101小型化以及薄型化且难以利用操作者的肉眼、手的感触、咔嗒音的听取等确认嵌合结束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嵌合工序中发生不完全嵌合,能够提供可靠性较高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作为用于检测完全嵌合的电容器而利用的,且该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原本是用于提高将第一连接器1以及第二连接器101安装于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上的安装强度的。从而,不需要将用于检测完全嵌合的构件另行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或第二连接器101上,因此能够防止第一连接器1或第二连接器101的大型化、零件数量增加。而且,由于不将第一端子61或第二端子161用于检测电路,因此也不会导致端子数或极数实质上减少。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而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动作以及相同的效果,也省略其说明。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互相嵌合的状 态的立体图,是从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面侧看到的图;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互相嵌合的状态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在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嵌合结束的状态下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关系的剖视图,是图12中的D-D向视部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13中,对于第一连接器1及第二连接器101,省略图示了第一加强金属零件51以及第二加强金属零件151以外的构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部58以及第二检测部158以与安装面以及嵌合面平行的方式、即沿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第一检测部58以及第二检测部158以沿嵌合方向延伸的方式、即与安装面以及嵌合面正交的方式配设。 
而且,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结束时,即成为完全嵌合时,在第一连接器1以及第二连接器101的长边方向上,第一检测部58位于第二检测部158的外侧。即,第一检测部58中的朝向第一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内侧的作为平坦面的内侧表面58a作为对电极面发挥功能,而且,第二检测部158中的朝向第二连接器101的长边方向外侧的作为平坦面的外侧表面158a作为对电极面发挥功能,成为互相靠近的状态。由此,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电容耦合。即,产生电容性耦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电极面发挥功能的第一检测部58的内侧表面58a以及第二检测部158的外侧表面158a在嵌合方向上延伸,因此,即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在嵌合方向上发生相对性地变位,对电极的间隔D也不会发生变化,而是对电极的面积S发生变化。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2连接器101的嵌合作业开始之后,直到第一连接器1以及第二连接器101向嵌合方向发生相对性的变位而完全嵌合的工序中,第一检测部58的内侧表面58a和第二检测部158的外侧表面158a相面对的部分增加,其结果,面积S增加,因此如上述式(1)可知那样电容器的静电容量C增加。从而,通过检测由第一检测部58和第二检测部158构成的电容器的静电容量C,能够检测出面积S成为所定值且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结束。也就是说,当静电容量C的测量值大于等于 预先设定的阈值Th时,能够判断出面积S成为所定值以上而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结束。 
另外,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其他结构以及动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主旨进行各种变形,并不将这些变形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工业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附图标记说明 
1、801第一连接器 
11、811第一壳体 
12、812凹部 
12a、113凹槽部 
13第一凸部 
14侧壁部 
15a第一端子收容内侧凹处 
15b第二端子收容外侧凹处 
21第一突出端部 
21b侧壁延长部 
21c端壁部 
22突出端凹部 
26第一金属零件保持凹部 
26a第一金属零件保持开口部 
51第一加强金属零件 
56第一基板连接部 
57第一被保持部 
58第一检测部 
58a、122a、158a上表面 
61、861第一端子 
62、162引线部 
63被保持部 
64下侧连接部 
65、165第一接触部 
66、166第二接触部 
67上侧连接部 
101、901第二连接器 
111、911第二壳体 
112第二凸部 
122第二突出端部 
126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凹部 
126a第二金属零件保持开口部 
126b底面 
151第二加强金属零件 
156第二基板连接部 
157第二被保持部 
158第二检测部 
158b下表面 
161、961第二端子 
164连接部 
165a第一接触凹部 
166a第二接触凹部 
813卡合凸部 
851第一金属零件 
852第一引线部 
853第一锁定突起 
891第一基板 
913卡合凹部 
951第二金属零件 
952第二引线部 
953第二锁定突起 
991第二基板。 

Claims (6)

1.一种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包括:
(a)第一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形成于第一壳体的长边方向两端的第一嵌合引导部;
(b)第二连接器,其包括第二端子和第二壳体,该第二端子与上述第一端子相接触,该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嵌合引导部,该第二嵌合引导部形成在第二壳体的长边方向两端、且与上述第一嵌合引导部相嵌合,
其特征在于,
(c)具有根据静电容量的变化检测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完全嵌合的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接器具有配设在上述第一嵌合引导部上的第一加强金属零件,
上述第二连接器具有配设在上述第二嵌合引导部上的第二加强金属零件,
上述开关包含相互靠近的对电极,该对电极中的一方为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另一方为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包含平坦面,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包含平坦面,
当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嵌合时,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互相靠近而相面对,作为电器容的对电极面发挥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沿与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嵌合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当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嵌合方向上发生相对性的变位时,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使上述静电容量发生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嵌合引导部包含配设在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的周围的止动件,
该止动件与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相抵接而防止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板部相接触而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沿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嵌合的方向延伸,
当上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嵌合方向上发生相对性的变位时,上述第一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和上述第二加强金属零件的平坦面的相面对的部分的面积发生变化而使上述静电容量发生变化。
CN2011204027908U 2010-10-04 2011-10-08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600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4491A JP5547024B2 (ja) 2010-10-04 2010-10-04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10-224491 2010-10-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60005U true CN202260005U (zh) 2012-05-30

Family

ID=46121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0279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60005U (zh) 2010-10-04 2011-10-08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47024B2 (zh)
CN (1) CN202260005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5758A (zh) * 2014-11-28 2016-06-08 株式会社竹内技术研究所 基板连接器
CN107799948A (zh) * 2016-08-29 2018-03-1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限制件
CN109671449A (zh) * 2017-10-13 2019-04-23 株式会社东芝 电子设备
CN111490409A (zh) * 2019-01-29 2020-08-04 莫列斯有限公司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075475B (zh) * 2016-04-28 2021-01-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器、插头件以及插口件
CN112290334A (zh) * 2019-07-23 2021-01-2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内插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1096B2 (ja) * 2011-10-24 2015-04-3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コネクタ
TW201415794A (zh) * 2012-10-09 2014-04-16 Issc Technologies Corp 可切換式濾波電路及其操作之方法
JP5684862B2 (ja) * 2013-06-21 2015-03-18 株式会社藤商事 弾球遊技機
JP6537890B2 (ja)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91517B2 (ja) * 2015-03-30 2018-09-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KR102165751B1 (ko) 2016-08-04 2020-10-14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콘택트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9474U (zh) * 1987-06-15 1988-12-22
JPH02123682A (ja) * 1988-10-31 1990-05-1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連結具の接続状態検出装置
JP2568456Y2 (ja) * 1990-11-13 1998-04-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ライン用コネクタの接栓座及びプラグ
JP3890946B2 (ja) * 2001-10-12 2007-03-0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電源回路の安全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5758A (zh) * 2014-11-28 2016-06-08 株式会社竹内技术研究所 基板连接器
CN105655758B (zh) * 2014-11-28 2018-12-04 株式会社竹内技术研究所 基板连接器
CN109075475B (zh) * 2016-04-28 2021-01-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器、插头件以及插口件
CN107799948A (zh) * 2016-08-29 2018-03-1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限制件
CN107799948B (zh) * 2016-08-29 2021-06-0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用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限制件
CN109671449A (zh) * 2017-10-13 2019-04-23 株式会社东芝 电子设备
CN109671449B (zh) * 2017-10-13 2021-01-05 株式会社东芝 电子设备
CN111490409A (zh) * 2019-01-29 2020-08-04 莫列斯有限公司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90409B (zh) * 2019-01-29 2021-05-11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US11011874B2 (en) 2019-01-29 2021-05-18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112290334A (zh) * 2019-07-23 2021-01-2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内插器
CN112290334B (zh) * 2019-07-23 2024-03-08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内插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79567A (ja) 2012-04-19
JP5547024B2 (ja)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60005U (zh)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JP5631074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10249969B2 (en) Connector
US1135588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9065228B2 (en) Connector
US9312617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having a detection switch
JP5890117B2 (ja) コネクタ
KR102477104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US11233346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2010019038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0015739A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N203481429U (zh)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JP200814688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094343B2 (ja) コネクタ及び該コネクタの接続部の検査方法
TWI488381B (zh) 連接器
US20090298345A1 (en) Connector
US7322831B1 (en) Matrix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20070004281A1 (en) Memory pack
TW201721980A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裝體
JP5611100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KR20160134407A (ko) 회로기판 실장용 커넥터
JP2023023054A (ja) コネクタ
US20170352997A1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Termination date: 201610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