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20890U -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90U
CN202120890U CN2011200521301U CN201120052130U CN202120890U CN 202120890 U CN202120890 U CN 202120890U CN 2011200521301 U CN2011200521301 U CN 2011200521301U CN 201120052130 U CN201120052130 U CN 201120052130U CN 202120890 U CN202120890 U CN 2021208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sing
angle
diversion division
extension
heat 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5213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巫俊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5213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208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208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2089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该散热鳍片结构包含: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该散热模块包含:至少一个热导管,具有一个散热端及一个吸热端;复数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具有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方向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所述散热鳍片串设于前述热导管之散热端并界定有复数上升流道;一个基座,具有至少一个容置孔,前述热导管之吸热端容置于前述容置孔。藉此,透过第一、二上升流道强化自然对流,提升散热模块的自然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技术领域
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尤指一种得强化自然对流效果的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的体积亦逐渐缩小,而为了使集成电路能处理更多的数据,相同体积下的集成电路,已经可以容纳比以往多上数倍以上的组件,当集成电路内的组件数量越来越多时,组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亦越来越大,以常见的中央处理器为例,在高满载的工作量时,中央处理器的散发出的热度,足以使中央处理器整个烧毁,因此,集成电路的散热装置变成为重要的课题。 
而一般的散热器大多透过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质来制造并以平面的鳍片型态来增加散热面积,且同时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则会透过热导管来加速排除热量,以防止集成电路产品烧毁。 
请参阅第1图所示,为习知散热模块的立体组合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模块10具有复数热导管11、复数散热鳍片12及一个基座13,该等热导管11具有一个吸热端111及一个散热端112,而该等散热鳍片12整体呈现为水平的片体状,且各散热鳍片12由热导管11的散热端112串接并使各散热鳍片12相互间隔堆栈,而于其间隔处形成有一个水平散热流道121,且该热导管11的吸热端111嵌设于所述基座13。 
进而经由其吸热端111吸收基座13由一个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且其吸热端111将其吸收的热量传送至散热端112,再由其散热鳍片12吸收其散热端112的热量并由水平散热流道121向外导出,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但所述散热鳍片12进行自然冷却导出热量时,其仅分别位于顶部与底部的散热鳍片12散热效果最佳,其次则为各散热鳍片12的最外侧侧边可 进行较佳的散热效果,但其大部分的热量则是囤积于该水平散热流道121内,尤其在所述热导管11串接所述散热鳍片12位置处,其热囤积的情况是更佳严重,因此,该习知的散热模块10在自然冷却效率差且散热效能大幅降低,欲达到相同的散热效果则必须增加其散热鳍片使用的表面面积与散热风扇的设置,进而造成散热模块10重量增加与材料成本提高的问题。故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缺点: 
1.自然冷却效率差; 
2.散热效率低且容易积热; 
3.使用重量增加; 
4.材料成本高。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实用新型内容
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新型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强化自然对流效果的散热鳍片结构。 
本新型另一个目的,提供一种具有加强自然对流效果的散热鳍片结构的散热模块。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包含: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一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二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一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二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三上升导流部,该第三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三夹 角;所述第三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三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三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三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三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四上升导流部,该第四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四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四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四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四延伸区段延伸而成。 
藉此,散热鳍片导出热量时,其热量可透过第一上升流道及第二上升流道产生有自然对流,进而提升自然冷却效率与避免积热,并可减少散热鳍片使用的表面面积以降低重量与材料成本。 
本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包含:至少一个热导管,具有一个散热端及一个吸热端;复数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具有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方向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所述散热鳍片串设于前述热导管之散热端并界定有复数上升流道;一个基座,具有至少一个容置孔,前述热导管之吸热端容置于前述容置孔;所述上升流道界定于相邻之第一上升导流部与第二上升导流部间;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一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二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一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二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三上升导流部,该第三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三夹角;所述上升流道界定相邻之第三上升导流部间;所述第三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三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三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三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三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四上升导流部,该第四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四夹角;所述上升流道界定于相邻之第四上升导流部间;所述第四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所述第四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四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四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四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各散热鳍片之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具有一个披覆层;所述披覆层为增加其散热鳍片冷却效果之辐射增强涂层。 
藉此,其散热鳍片导出热量时,其热量可透过第一上升流道及第二上升流道产生有自然对流,进而提升其散热模块的自然冷却效率与避免积热,并可减少其散热鳍片使用的表面面积以降低重量与材料成本;故本新型具有下列优点: 
1.自然冷却效率提高; 
2.散热效率高且避免积热; 
3.降低使用重量; 
4.降低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第1图为现有技术散热模块立体图; 
第2A图为创作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立体示意图; 
第2B图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平面示意图; 
第2C图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具有不同夹角的散热鳍片平面示意图; 
第3A图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立体示意图; 
第3B图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平面示意图; 
第4A图为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立体示意图; 
第4B图为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立体示意图; 
第4C图为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平面示意图; 
第5A图为本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立体示意图; 
第5B图为本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立体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散热鳍片20 
本体30 
第一平面31 
第二平面32 
第一上升导流部33 
第一夹角331 
第一延伸区段332 
第二上升导流部34 
第二夹角341 
第二延伸区段342 
穿孔35 
第三上升导流部36 
第四上升导流部37 
散热模块40 
水平散热流道41 
第一上升流道42 
第二上升流道43 
第三上升流道44 
第四上升流道45 
热导管50 
散热端51 
吸热端52 
基座60 
容置孔6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第2A、2B、2C图所示,为本新型的散热鳍片结构第一实施例的 立体示意图及平面示意图,所述散热鳍片20具有一个本体30,该本体30上侧及下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31及一个第二平面32,且该本体30两端往第一平面31方向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33及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34,且该第一上升导流部33与第二平面32的水平线间具有一个第一夹角331,而该第二上升导流部34与第二平面32的水平线间具有一个第二夹角341,该第一夹角331及第二夹角341可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更佳的角度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 
请同时参阅第2A、3A及3B图所示,为本新型的散热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平面示意图,所述散热模块40具有至少一个热导管50、复数散热鳍片20及一个基座60,该等热导管50两端分别具有一个散热端51及一个吸热端52,该等散热鳍片20分别具有所述本体30,该本体30两侧具有所述第一平面31及一个第二平面32与两端具有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33及第二上升导流部34,且该本体30于第一平面31与第二面位置处穿透有至少一个穿孔35,该等穿孔35供所述热导管50的散热端51穿设,而该基座60具有至少一个容置孔61,该容置孔61供所述热导管50的吸热端52容置; 
其中所述各相邻的散热鳍片20间于第一平面31与第二平面32间界定有至少一个水平流道41,与于相邻的第一上升导流部33及相邻的第二上升导流部34间具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流道42及第二上升流道43,藉此,其热导管50的吸热端52吸收基座60由一个发热组件(图中未表示)所产生的热量后,其吸热端52将其吸收的热量传送至散热端51,再由其散热端51贯穿的散热鳍片20吸收其散热端51的热量,且其散热鳍片20接收其热量后将其热量散发至所述水平散热流道,且其散发出的热量便因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而由两端的第一上升流道42与第二上升流道43产生的效应强化自然对流而向外排出,进而可大幅提升其散热模块40的自然冷却效率且可避免热能囤积在水平散热流道,并可减少其散热鳍片20使用的表面面积以降低重量与材料成本。 
再请参阅第4A、4B及4C图所示,为本新型散热鳍片结构及散热模块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平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散热鳍片20于本体30两端分别具有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33及第二上升导流部34,而该第一上升导流部 33与第二上升导流部34分别具有复数第一延伸区段332与复数第二延伸区段342,该等第一延伸区段332相互延伸连接且构成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33,而该等第二延伸区段342同样相互延伸连接且构成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34,使其第一上升导流部33及第二上升导流部34呈现弧状; 
而所述热导管50的散热端51贯穿有所述复数散热鳍片20,并经由热导管50的吸热端52容置于所述基座60,该等散热鳍片20由所述散热端51贯穿后界定有所述水平流道41,并其相邻且呈现弧状的第一上升导流部33间则界定有呈现弧状的第一上升流道42,而该相邻且呈现弧状的第二上升导流部34间则界定有呈现弧状的第二上升流道43,其第一上升流道42与第二上升流道43延伸于所述水平流道41两端,进而使所述散热模块40可透过弧状的第一上升流道42与第二上升流道43形成有自然对流空间,同样可提高其自然冷却效率。 
再请参阅第5A及5B图所示,为本新型散热鳍片结构及散热模块再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及技术特征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为本实施例所述散热鳍片20的本体30两端分别具有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33及第二上升导流部34外,其本体30另外两端更可具有一个第三上升导流部36及一个第四上升导流部37,并于相邻的第三上升导流部36及相邻的第四上升导流部37间具有至少一个第三上升流道44及第四上升流道45,藉此,其散热鳍片20接收其热量后将其热量散发至所述水平流道41,且其散发出的热量便因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而由四端的第一上升流道42、第二上升流道43、第三上升流道44及第四上升流道45强化自然对流排出,进而提升其散热模块40的自然冷却效率且可避免热能囤积在水平散热流道,并可减少其散热鳍片20使用的表面面积以降低重量与材料成本。 
又其中所述第三上升导流部36及第四上升导流部37同样可经由复数延伸区段所延伸构成(图中未表示),并使其第三上升导流部36及第四上升导流部37呈现弧状,与呈现有弧状的第三上升流道44及第四上升流道45形成有自然对流空间,同样可提高其自然冷却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案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新型,若依本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在不脱离本新型精神范围内,例如:对于构形或布置型态加以变换,对于各种变化,修饰与应用,所产生等效作用,均应包含于本案的权利范围内。 

Claims (39)

1.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一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二夹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一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而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二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延伸而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三上升导流部,该第三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三夹角。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三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三延伸区段延伸而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四上升导流部,该第四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四夹角。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四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四延伸区段延伸而成。
18.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个热导管,具有一个散热端及一个吸热端;
复数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具有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方向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所述散热鳍片串设于前述热导管之散热端并界定有复数上升流道;
一个基座,具有至少一个容置孔,前述热导管之吸热端容置于前述容置孔。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流道界定于相邻之第一上升导流部与第二上升导流部间。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一夹角。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二夹角。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30度 角至80度角之间。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一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而成。
27.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二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延伸而成。
28.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三上升导流部,该第三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三夹角。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流道界定相邻之第三上升导流部间。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三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三延伸区段延伸而成。
3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四上升导流部,该第四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四夹角。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流道界定于相邻之第四上升导流部间。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36.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
37.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上升导流部具 有复数第四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四延伸区段延伸而成。
38.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散热鳍片之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具有一个披覆层。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披覆层为增加其散热鳍片冷却效果之辐射增强涂层。 
CN2011200521301U 2011-03-01 2011-03-01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208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521301U CN202120890U (zh) 2011-03-01 2011-03-01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521301U CN202120890U (zh) 2011-03-01 2011-03-01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20890U true CN202120890U (zh) 2012-01-18

Family

ID=45461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5213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20890U (zh) 2011-03-01 2011-03-01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208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2884B (zh) 散热装置
CN106406477B (zh) 一种串联式cpu散热冷却装置
CN101466244B (zh) 散热器
CN201422221Y (zh) 散热装置
CN201726633U (zh) 中空薄片型散热板单元结构
CN202120890U (zh)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CN201263282Y (zh) 散热器
CN205161020U (zh) 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CN202758306U (zh) Cpu散热器
CN105228423B (zh) 一种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的编织型散热器
CN103869912A (zh) 笔记本电脑散热底座
CN207382781U (zh) 组合式散热片
CN207247975U (zh) 一种散热片
CN104661490B (zh) 均温板结构
CN101621906B (zh) 散热装置
CN103987232A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件
CN202205732U (zh) 热管散热器
TWM515761U (zh) 散熱裝置組合結構
TWM590262U (zh) 具均溫板之散熱器
CN205124223U (zh) 一种交错式散热组件
CN204029791U (zh) 一种多边形散热器
CN204598539U (zh) 一种双底板乱流式散热器
CN203966043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座
CN204616258U (zh) 扣合穿接式高密度散热模组
CN204482208U (zh) 铝合金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