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00619U - 一种联轴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联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00619U
CN202100619U CN2011201335998U CN201120133599U CN202100619U CN 202100619 U CN202100619 U CN 202100619U CN 2011201335998 U CN2011201335998 U CN 2011201335998U CN 201120133599 U CN201120133599 U CN 201120133599U CN 202100619 U CN202100619 U CN 202100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ut
annular base
coupling
peripheral surface
auxiliary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3359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金建
卢宇明
李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13359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006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00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00619U/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74470 priority patent/WO2012146153A1/en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6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element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simila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轴器,包括与两个半联轴器以及置于所述两个半联轴器之间的弹性联接机构,所述弹性联接机构包括一对扭矩传递件、设置于所述一对扭矩传递件之间的中间弹性件以及将一对扭矩传递件彼此联接的联接装置,所述一对扭矩传递件和中间弹性件分别具有一个环形基部,所述环形基部内圆周面上均间隔设置有沿围绕所述环形基部轴线方向并沿径向向内延伸的至少一对对称且彼此对应设置的第一突起部,所述环形基部内圆周面上间隔设置有沿围绕所述第二环形基部轴线方向并沿径向向内延伸的且与上述至少一对第一突起部对应设置的至少一对对称的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沿围绕所述环形基部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宽度。

Description

一种联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轴器,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的电机轴与蜗杆轴的联接结构中。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大部分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电机轴与蜗杆轴的联接主要采用金属花键轴与花键套的刚性联接,由于花键轴与花键套的啮合间隙使得电机在频繁地发生小角度换向旋转时内外花键齿冲击产生异响,并且这种冲击引起的振动还可能传递到方向盘上,引起驾驶员及乘客听觉和手感上的不舒适,如果严格要求花键轴与花键套的啮合间隙,又会导致装配同轴度要求提高,从而提高了制造成本以及装配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电机轴和蜗杆轴由于采用刚性联接而容易产生冲击而引起异响和转向盘振动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降低由冲击带来的异响和振动的联轴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联轴器 ,包括与第一半联轴器、第二半联轴器以及置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和第二半联轴器之间的弹性联接机构,所述弹性联接机构包括第一扭矩传递件、第二扭矩传递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与第二扭矩传递件之间的中间弹性件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和第二扭矩传递件上的将第一扭矩传递件、中间弹性件与第二扭矩传递件依次紧密联接的联接装置,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具有一个第一环形基部,所述第二扭矩传递件具有一个第三环形基部,所述第一环形基部内圆周面上沿围绕所述第一环形基部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沿所述第一环形基部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且为至少一对对称设置的突起部,所述第三环形基部内圆周面上沿围绕所述第三环形基部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三突起部,所述第三突起部沿所述第三环形基部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且为至少一对对称设置的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和第三突起部彼此对应设置,所述中间弹性件具有一个第二环形基部,所述第二环形基内圆周面上沿围绕所述第二环形基部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沿所述第二环形基部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且为至少一对对称设置的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突起部和第三突起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突起部沿围绕所述第二环形基部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和第三突起部沿围绕所述第一环形基部和第三环形基部的轴线方向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联接装置包括: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的外圆周边缘并朝所述第三环形基部延伸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三环形基部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第一凸台部;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三环形基部的外圆周边缘并朝所述第一环形基部延伸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环形基部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凸台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环形基部的外圆周面上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凸台部设置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突起部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面上 ,所述第三环形基部的外圆周面上包括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台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与所述第三突起部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面上 ,所述第二环形基部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突起部位置相对应且与所述第二突起部数量相等的第三凹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突起部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边缘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于与所述第三突起部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边缘上,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凸台部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凸台部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配合部穿过所述一个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一凸台部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穿过所述另一个相邻的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二凸台部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均具有一个长条形通孔,所述第一凸台部和所述第二凸台部均沿所述长条形通孔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的卡接于所述长条形通孔里。
进一步,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沿所述长条形通孔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均小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和第三环形基部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环形基部的厚度之和。
进一步,所述第一突起部、第三突起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叠加设置,且所述第二突起部沿所述环形基部轴线方向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的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三环形基部相应的第三突起部之间,且所述第一突起部、第三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均为矩形瓣结构,所述相邻的两个矩形瓣之间相互形成空腔。
进一步,所述第一环形基部、第三环形基部和第二环形基部的外圆周表面均为光滑的圆周表面且设置于同一圆周面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半联轴器和第二半联轴器均包括圆柱形基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圆柱形基部一侧面沿所述圆柱形基部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凸台结构,所述第一半联轴器的凸台结构和第二半联轴的凸台结构的数量均为所述空腔数量的一半,且所述第一半联轴器的凸台结构间隔一个空腔与所述另一个相邻的空腔相配合,所述第二半联轴器的凸台结构与所述剩余空腔相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突起部、第二突起部和第三突起部远离所述环形基部内圆周面的端面一起形成了一个圆柱形空腔,所述圆柱形空腔内设置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包括圆柱形基部和一体设置于所述圆柱形基部外圆周表面的突起结构,所述突起结构对称分布在所述圆柱形基部的外圆周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各环形基部内设置第一突起部、第二突起部和第三突起部,且通过将第二突起部设置得比第一突起部和第三突起部宽,使得所述第一半联轴器和第二半联轴器不是直接通过刚性接触联接,而是通过间隔所述突起部联接在一起,且通过第二突起部来提供缓冲作用力,当转向轴反复旋转时便不会因为刚性联接而产生冲击,从而降低由冲击带来的异响,且降低冲击所带来的振动传递到转向盘上引起驾驶员的不舒适的情况。以及由于所述整个联轴器的传动环境为封闭式的传动,可以有效防止由于铁屑等杂质进入联轴器里面对联轴器的传动带来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联轴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联轴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联轴器的联接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联轴器,包括与第一半联轴器101、第二半联轴器102以及置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和第二半联轴器102之间的弹性联接机构10。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上的旋转扭矩通过联接结构10传递到所述第二半联轴器102上。所述弹性联接机构10包括第一扭矩传递件501、第二扭矩传递件502、设置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501与第二扭矩传递件502之间的中间弹性件6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501和第二扭矩传递件502上的将第一扭矩传递件501、中间弹性件6与第二扭矩传递件502依次紧密联接的联接装置。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501具有一个第一环形基部141,所述第二扭矩传递件502具有一个第三环形基部142,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内圆周面上沿围绕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突起部301,所述第一突起部301沿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且为至少一对对称设置的突起部,所述一对对称的第一突起部301将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分成形状和大小均相同的两个空腔;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内圆周面上沿围绕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三突起部302,所述第三突起部302沿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且为至少一对对称设置的突起部,所述一对对称的第三突起部302将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分成形状和大小均相同的两个空腔,所述第一突起部301和第三突起部302彼此对应设置;所述中间弹性件6具有一个第二环形基部15,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内圆周面上沿围绕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突起部4,所述第二突起部4沿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且为至少一对对称设置的突起部,所述一对对称的第二突起部4将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分成形状和大小均相同的两个空腔,所述第二突起部4分别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和第三突起部302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突起部4沿围绕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和第三突起部302沿围绕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和第三环形基部142的轴线方向的宽度。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联接装置包括: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的外圆周边缘并朝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延伸的第一配合部701,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701相配合的第一凸台部112;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的外圆周边缘并朝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延伸的第二配合部702,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配合部702相配合的第二凸台部111。所述联接装置通过配合部与凸台部的配合将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501、中间弹性件6与第二扭矩传递件502依次紧密联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的外圆周面上包括第一凹槽161,所述第二凸台部111设置于第一凹槽161内,所述第一凹槽161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面上 ,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的外圆周面上包括第二凹槽161,所述第一凸台部112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162内,且所述第二凹槽162设置于与所述第三突起部302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面上 ,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突起部4位置相对应且与所述第二突起部4数量相等的第三凹槽17。所述第一配合部701设置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边缘上,所述第二配合部702设置于与所述第三突起部302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边缘上,所述第一配合部701与所述第二凸台部111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702与所述第一凸台部112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配合部701穿过所述一个第三凹槽17与所述第一凸台部112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702穿过所述另一个相邻的第三凹槽17与所述第二凸台部111配合。所述第一配合部701和第二配合部702均具有一个长条形通孔9,所述第一凸台部112和所述第二凸台部111均沿所述长条形通孔9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的卡接于所述长条形通孔9里,所述第一配合部701和第二配合部702沿所述长条形通孔9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均小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和第三环形基部142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的厚度之和,所述中间弹性件6被压缩时所述第一配合部701和第二配合部702不容易被压断。
如图1、图3所示,所述第一突起部301、第三突起部302与所述第二突起部4叠加设置,且所述第二突起部4沿所述环形基部轴线方向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的第一突起部301和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相应的第三突起部302之间,且所述第一突起部301、第三突起部302和第二突起部4均为矩形瓣结构,所述相邻的两个矩形瓣之间相互形成空腔18。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第三环形基部(142)和第二环形基部(15)的外圆周表面均为光滑的圆周表面且设置于同一圆周面上,从而能够更好的在转向管内转动。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和第二半联轴器102均包括圆柱形基部(802、801)以及设置于所述圆柱形基部(802、801)一侧面沿所述圆柱形基部(802、80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凸台结构(201、202);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的凸台结构201和第二半联轴102的凸台结构202的数量均为所述空腔18数量的一半,且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的凸台结构201间隔一个空腔18与所述另一个相邻的空腔18相配合,所述第二半联轴器102的凸台结构202与所述剩余空腔18相配合,所述凸台结构(201、202)与所述装配入空腔18后,由于所述第二突起部4沿围绕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和第三突起部302沿围绕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和第三环形基部142的轴线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突起部4处于被略微压缩状态,从而提供缓冲作用力。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突起部301、第二突起部4和第三突起部302远离所述环形基部内圆周面的端面一起形成了一个圆柱形空腔,所述圆柱形空腔内设置有弹性体3,所述弹性体3包括圆柱形基部13和一体设置于所述圆柱形基部13外圆周表面的突起结构12,所述突起结构12对称分布在所述圆柱形基部13的外圆周表面,所述弹性体3装配上为被压缩状态,所述弹性体3被压缩时能提供一定的轴向力来防止传动轴由于轴承的轴向游隙而发生的窜动,通过所述突起结构12的设置可以使得所述弹性体3在所述弹性联接机构10的中央位置处。且由于整个联轴器是为封闭式设置,使得整个传动环境为封闭式传动,有效避免了由于铁屑等杂质进入联轴器中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并结合附图,当所述电动转向轴转动时,所述电机轴带动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旋转,由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的凸台结构202推动所述弹性联接机构10的第一扭矩传递件501的第一突起部301和第二扭矩件502的第三突起部302一起旋转,再由所述各扭矩传递件的第一突起部301和第三突起部302推动所述第二半联轴器102的凸台结构201旋转,从而带动蜗杆轴转动,达到传递转动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联轴器,包括与第一半联轴器(101)、第二半联轴器(102)以及置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和第二半联轴器(102)之间的弹性联接机构(10),所述弹性联接机构(10)包括第一扭矩传递件(501)、第二扭矩传递件(502)、设置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501)与第二扭矩传递件(502)之间的中间弹性件(6)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501)和第二扭矩传递件(502)上的将第一扭矩传递件(501)、中间弹性件(6)与第二扭矩传递件(502)依次紧密联接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矩传递件(501)具有一个第一环形基部(141),所述第二扭矩传递件(502)具有一个第三环形基部(142),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内圆周面上沿围绕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突起部(301),所述第一突起部(301)沿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且为至少一对对称设置的突起部,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内圆周面上沿围绕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三突起部(302),所述第三突起部(302)沿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且为至少一对对称设置的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301)和第三突起部(302)彼此对应设置,所述中间弹性件(6)具有一个第二环形基部(15),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内圆周面上沿围绕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突起部(4),所述第二突起部(4)沿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且为至少一对对称设置的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4)分别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和第三突起部(302)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突起部(4)沿围绕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和第三突起部(302)沿围绕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和第三环形基部(142)的轴线方向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器,所述联接装置包括: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的外圆周边缘并朝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延伸的第一配合部(701),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701)相配合的第一凸台部(112);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的外圆周边缘并朝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延伸的第二配合部(702),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配合部(702)相配合的第二凸台部(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的外圆周面上包括第一凹槽(161),所述第二凸台部(111)设置于第一凹槽(161)内,所述第一凹槽(161)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面上 ,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的外圆周面上包括第二凹槽(161),所述第一凸台部(112)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162)内,且所述第二凹槽(162)设置于与所述第三突起部(302)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面上 ,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突起部(4)位置相对应且与所述第二突起部(4)数量相等的第三凹槽(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701)设置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边缘上,所述第二配合部(702)设置于与所述第三突起部(302)位置相对应的外圆周边缘上,所述第一配合部(701)与所述第二凸台部(111)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702)与所述第一凸台部(112)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配合部(701)穿过所述一个第三凹槽(17)与所述第一凸台部(112)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702)穿过所述另一个相邻的第三凹槽(17)与所述第二凸台部(111)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701)和第二配合部(702)均具有一个长条形通孔(9),所述第一凸台部(112)和所述第二凸台部(111)均沿所述长条形通孔(9)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的卡接于所述长条形通孔(9)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701)和第二配合部(702)沿所述长条形通孔(9)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均小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和第三环形基部(142)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二环形基部(15)的厚度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第三突起部(302)与所述第二突起部(4)叠加设置,且所述第二突起部(4)沿所述环形基部轴线方向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的第一突起部(301)和所述第三环形基部(142)相应的第三突起部(302)之间,且所述第一突起部(301)、第三突起部(302)和第二突起部(4)均为矩形瓣结构,所述相邻的两个矩形瓣之间相互形成空腔(1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基部(141)、第三环形基部(142)和第二环形基部(15)的外圆周表面均为光滑的圆周表面且设置于同一圆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和第二半联轴器(102)均包括圆柱形基部(802、801)以及设置于所述圆柱形基部(802、801)一侧面沿所述圆柱形基部(802、80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凸台结构(201、202),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的凸台结构(201)和第二半联轴(102)的凸台结构(202)的数量均为所述空腔(18)数量的一半,且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01)的凸台结构(201)间隔一个空腔(18)与所述另一个相邻的空腔(18)相配合,所述第二半联轴器(102)的凸台结构(202)与所述剩余空腔(18)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部(301)、第二突起部(4)和第三突起部(302)远离所述环形基部内圆周面的端面一起形成了一个圆柱形空腔,所述圆柱形空腔内设置有弹性体(3),所述弹性体(3)包括圆柱形基部(13)和一体设置于所述圆柱形基部(13)外圆周表面的突起结构(12),所述突起结构(12)对称分布在所述圆柱形基部(13)的外圆周表面。
CN2011201335998U 2011-04-29 2011-04-29 一种联轴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006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335998U CN202100619U (zh) 2011-04-29 2011-04-29 一种联轴器
PCT/CN2012/074470 WO2012146153A1 (en) 2011-04-29 2012-04-20 Coupl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335998U CN202100619U (zh) 2011-04-29 2011-04-29 一种联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00619U true CN202100619U (zh) 2012-01-04

Family

ID=45386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33599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00619U (zh) 2011-04-29 2011-04-29 一种联轴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00619U (zh)
WO (1) WO201214615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46153A1 (en) * 2011-04-29 2012-11-01 Shenzhen Byd Auto R&D Company Limited Coupling device
CN103591159A (zh) * 2013-11-22 2014-02-19 重庆星格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便拆式联轴器
CN104235216A (zh) * 2014-09-26 2014-12-24 宁波旭升机械有限公司 检测主轴连接装置
CN110871835A (zh) * 2018-09-03 2020-03-10 株式会社万都 转向系统的动力传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7266A (zh) * 2019-05-21 2019-07-26 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应用于空间网状天线花盘零件检验用量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9358B2 (ja) * 2004-12-24 2011-09-28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5168972B2 (ja) * 2007-03-26 2013-03-27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CN101649884B (zh) * 2008-08-15 2013-11-13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传动结构及具有所述传动结构的马达组件
CN202100619U (zh) * 2011-04-29 2012-01-04 深圳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联轴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46153A1 (en) * 2011-04-29 2012-11-01 Shenzhen Byd Auto R&D Company Limited Coupling device
CN103591159A (zh) * 2013-11-22 2014-02-19 重庆星格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便拆式联轴器
CN103591159B (zh) * 2013-11-22 2016-08-17 重庆星格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便拆式联轴器
CN104235216A (zh) * 2014-09-26 2014-12-24 宁波旭升机械有限公司 检测主轴连接装置
CN110871835A (zh) * 2018-09-03 2020-03-10 株式会社万都 转向系统的动力传动装置
US11530723B2 (en) 2018-09-03 2022-12-20 Hl Mando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of steer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46153A1 (en) 201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00619U (zh) 一种联轴器
EP2818386B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and shaft coupler used therein
JP6332467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1058710A1 (ja) 軸連結機構
US10738834B2 (en) Joint for torque transmission and worm reduction gear
US10370024B2 (en)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09190519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4097683A (zh) 用于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设备及其组装方法
JP5929451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00109641A (ko) 전기식 파워 스티어링용 댐퍼커플러
JP2013249909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30083324A (ko) 전동식 조향장치
JP5163537B2 (ja) 駆動力配分装置
JP2010270808A (ja) スプライン軸継手
JP2015215052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を有する減速機
JP2019078323A (ja) 車両用ダンパ機構
JP6950433B2 (ja) 軸連結構造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15375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29108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JP5407741B2 (ja) 軸連結機構
JP6384407B2 (ja) 最終減速装置のダンパ配設構造
JP2013228111A (ja) 軸連結機構
JP2013234708A (ja) 軸連結機構
JP6019724B2 (ja) 軸連結機構
JP6019723B2 (ja) 軸連結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BYD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18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Pingshan Pingshan Heng Ping Road 3001, No. 3007

Patentee after: BYD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18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Pingshan Pingshan Heng Ping Road 3001, No. 3007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