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88999U - 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88999U
CN202088999U CN2011201721979U CN201120172197U CN202088999U CN 202088999 U CN202088999 U CN 202088999U CN 2011201721979 U CN2011201721979 U CN 2011201721979U CN 201120172197 U CN201120172197 U CN 201120172197U CN 202088999 U CN202088999 U CN 2020889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
flange
mounting structure
bracket
j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7219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衡
罗雪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17219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889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889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8899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前部的前围板和设置在前围板前面且与前围板固定连接的前围加强板,所述千斤顶安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前围板和前围加强板之间的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位于下支架上方,所述上支架与前围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与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设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并与上支架和下支架面接触。该千斤顶安装结构不但能用来安装固定千斤顶,而且可增强车身的强度,一举两得,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千斤顶是车辆的重要随车工具之一,在车辆更换轮胎或其它需要抬起车辆的工作场合中都离不开千斤顶。千斤顶一般放置在车辆的前舱、后部或座椅下方,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将千斤顶固定住,防止千斤顶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晃动或移动位置。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千斤顶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主要包括一个方形框架,方形框架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前围板上,千斤顶在装入方形框架前是收拢的,将收拢的千斤顶从方形框架的一个开口推入方形框架中,然后使千斤顶撑开,直到千斤顶与方形框架的上部表面和下部表面抵接,以此将千斤顶固定在方形框架中。上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只考虑了千斤顶本身的安装固定,没有与车身的结构有机融合,存在空间和结构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没有与车身的结构有机融合、存在空间和结构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该千斤顶安装结构不但能用来安装固定千斤顶,而且可增强车身的强度,一举两得,且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前部的前围板和设置在前围板前面且与前围板固定连接的前围加强板,其中,所述千斤顶安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前围板和前围加强板之间的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位于下支架上方,所述上支架与前围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与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设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并与上支架和下支架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千斤顶包括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所述下支撑座的下表面与下支架的一个表面贴合,上支撑座的上表面与上支架的一个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架设有两个向上伸出的第一翻边,上支架设有两个向下伸出的第二翻边,下支撑座设置在两个第一翻边之间,上支撑座设置在两个第二翻边之间,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交叉。
进一步地,两个第一翻边相互平行,两个第二翻边相互平行,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垂直。
进一步地,下支撑座的最大宽度与两个第一翻边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架包括方形的基板部和从基板部的两个相对侧边向下方伸出的两个安装支脚,两个第一翻边分别从基板部的另外两个相对侧边向上伸出,所述两个安装支脚与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座的下表面与基板部的上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部设有从基板部向上突起的用于阻挡下支撑座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基板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架成W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第三板部和第四板部,第一板部和第四板部与前围加强板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翻边分别设置在第三板部的两个相对侧边上,上支撑座的上表面与第三板部的下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架还包括第二下凹部,所述第二下凹部从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穿过并延伸到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的交接处,第二下凹部相对各板部下凹,上支撑座位于第二下凹部和第四板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千斤顶安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前围板和前围加强板上方的风窗流水槽板,所述风窗流水槽板与前围板及前围加强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围加强板成7字形,前围加强板位于车身横向的中间,前围加强板的下端与前围板固定连接,前围加强板的上端与风窗流水槽板固定连接,沿车身横向看,所述千斤顶、上支架和下支架被风窗流水槽板、前围板及前围加强板所包围。
进一步地,所述千斤顶与上支架和下支架挤压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千斤顶安装结构可将千斤顶安装固定住。同时,千斤顶、上支架和下支架组合在一起,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新的加强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前围板和前围加强板之间的强度,增强了车身前部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千斤顶、上支架及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千斤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前部的前围板4和设置在前围板4前面且与前围板4固定连接的前围加强板5,所述千斤顶安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前围板4和前围加强板5之间的上支架2和下支架3,上支架2位于下支架3上方,所述上支架2与前围加强板5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3与前围板4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1设置在上支架2和下支架3之间并与上支架2和下支架3面接触。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上下、前后、左右均是相对车辆正常放置时的方位而言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固定连接,未说明具体连接方式的,均指焊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千斤顶1包括上支撑座101、下支撑座102和位于上支撑座101和下支撑座102之间的千斤顶本体103。
所述下支架3包括方形的基板部301、从基板部301的两个相对侧边向上伸出的两个第一翻边302、从基板部301的另外两个相对侧边向下方伸出并折弯的两个安装支脚303,所述两个安装支脚303与前围板4焊接相连,两个第一翻边302相互平行,所述下支撑座102的下表面与基板部301的上表面贴合,下支撑座102的最大宽度与两个第一翻边302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下支撑座102设置在两个第一翻边302之间。下支撑座102的高度比两个第一翻边302大,因此所述的下支撑座102设置在两个第一翻边302之间并不考虑它们高度上的差异,但是从与基板部301垂直的方向看过去,下支撑座102位于两个第一翻边302之间。
千斤顶1的推入方向与两个第一翻边302平行。下支撑座102的宽度方向与两个第一翻边302垂直,即下支撑座102的宽度方向与千斤顶1的推入方向垂直。
所述基板部301设有从基板部301向上突起的用于阻挡下支撑座102的第一限位部304,所述第一限位部304位于基板部301的一端。
所述上支架2成W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第一板部201、第二板部202、第三板部203和第四板部204,第一板部201和第四板部204与前围加强板5焊接相连,第三板部203的两个相对侧边上分别设有向下伸出的两个第二翻边205,两个第二翻边205相互平行,第一翻边302与第二翻边205垂直,上支撑座101的上表面与第三板部203的下表面贴合,上支撑座101位于两个第二翻边205之间。上支撑座101的高度比两个第二翻边205大,因此所述的上支撑座101设置在两个第二翻边205之间并不考虑它们高度上的差异,但是从与第三板部203垂直的方向看过去,上支撑座101位于两个第二翻边205之间。
所述上支架2还包括第二下凹部206,所述第二下凹部206从第一板部201和第二板部202穿过并延伸到第二板部202和第三板部203的交接处,第二下凹部206相对各板部下凹,上支撑座101位于第二下凹部206和第四板部204之间。
所述千斤顶安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前围板4和前围加强板5上方的风窗流水槽板6,所述风窗流水槽板6与前围板4及前围加强板5固定连接。所述前围加强板5成7字形,前围加强板5位于车身横向的中间,前围加强板5的下端与前围板4固定连接,前围加强板5的上端与风窗流水槽板6固定连接,沿车身横向看,所述千斤顶1、上支架2和下支架3被风窗流水槽板6、前围板4及前围加强板5所包围。
在安装之前,千斤顶1是收拢的。安装时,首先使下支撑座102的下表面与基板部301的上表面对齐,同时下支撑座102与两个第一翻边302对齐,即下支撑座102位于两个第一翻边302之间,然后将千斤顶1从下支架3的远离第一限位部304的一端沿与两个第一翻边302平行的方向向上支架2和下支架3之间推进,使下支撑座102在两个第一翻边302之间相对基板部301滑动,直到下支撑座102与第一限位部304接触,此时下支撑座102被第一限位部304阻止而不能继续推进,此时千斤顶1安装到位。然后,将千斤顶1逐步撑开,直到上支撑座101的上表面与第三板部203的下表面贴合,此时上支撑座101位于两个第二翻边205之间,且上支撑座101位于第二下凹部206和第四板部204之间,至此,千斤顶1的安装完成。由于下支撑座102位于两个第一翻边302之间,因此下支撑座102不能沿其宽度方向移动,由于上支撑座101位于第二下凹部206和第四板部204之间,因此上支撑座101不能沿下支撑座102的宽度方向移动,由于上支撑座101位于两个第二翻边205之间,因此上支撑座101不能沿千斤顶1的推入方向移动,即千斤顶1安装完成后,其向各个方向的运动都受到了限制,因此千斤顶1被固定在上支架2和下支架3之间,即使车辆运行中有颠簸、起伏或其它状况,千斤顶1的位置也不会移动。
优选地,所述下支撑座102的下表面与基板部301的上表面挤压接触,上支撑座101的上表面与第三板部203的下表面挤压接触。这样可以使千斤顶1的固定效果更好。
另外,上支架2与前围加强板5焊接相连,下支架3与前围板4焊接相连,千斤顶1、上支架2和下支架3组合在一起,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新的加强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前围板4和前围加强板5之间的强度,增强了车身前部的强度,增强了车身前部抵抗碰撞变形的能力。
由于前围板4和前围加强板5之间的强度得到了增强,因此也增加了风窗流水槽板6的强度。在车辆模拟碰撞测试中,风窗流水槽板6处的强度一般较弱,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后,测试表明,风窗流水槽板6处的强度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前部的前围板(4)和设置在前围板(4)前面且与前围板(4)固定连接的前围加强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安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前围板(4)和前围加强板(5)之间的上支架(2)和下支架(3),上支架(2)位于下支架(3)上方,所述上支架(2)与前围加强板(5)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3)与前围板(4)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1)设置在上支架(2)和下支架(3)之间并与上支架(2)和下支架(3)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1)包括上支撑座(101)和下支撑座(102),所述下支撑座(102)的下表面与下支架(3)的一个表面贴合,上支撑座(101)的上表面与上支架(2)的一个表面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3)设有两个向上伸出的第一翻边(302),上支架(2)设有两个向下伸出的第二翻边(205),下支撑座(102)设置在两个第一翻边(302)之间,上支撑座(101)设置在两个第二翻边(205)之间,第一翻边(302)与第二翻边(205)交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一翻边(302)相互平行,两个第二翻边(205)相互平行,第一翻边(302)与第二翻边(205)垂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支撑座(102)的最大宽度与两个第一翻边(302)之间的距离相等。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3)包括方形的基板部(301)和从基板部(301)的两个相对侧边向下方伸出的两个安装支脚(303),两个第一翻边(302)分别从基板部(301)的另外两个相对侧边向上伸出,所述两个安装支脚(303)与前围板(4)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座(102)的下表面与基板部(301)的上表面贴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部(301)设有从基板部(301)向上突起的用于阻挡下支撑座(102)的第一限位部(304),所述第一限位部(304)位于基板部(301)的一端。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2)成W形,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第一板部(201)、第二板部(202)、第三板部(203)和第四板部(204),第一板部(201)和第四板部(204)与前围加强板(5)固定连接,两个第二翻边(205)分别设置在第三板部(203)的两个相对侧边上,上支撑座(101)的上表面与第三板部(203)的下表面贴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2)还包括第二下凹部(206),所述第二下凹部(206)从第一板部(201)和第二板部(202)穿过并延伸到第二板部(202)和第三板部(203)的交接处,第二下凹部(206)相对各板部下凹,上支撑座(101)位于第二下凹部(206)和第四板部(204)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安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前围板(4)和前围加强板(5)上方的风窗流水槽板(6),所述风窗流水槽板(6)与前围板(4)及前围加强板(5)固定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加强板(5)成7字形,前围加强板(5)位于车身横向的中间,前围加强板(5)的下端与前围板(4)固定连接,前围加强板(5)的上端与风窗流水槽板(6)固定连接,沿车身横向看,所述千斤顶(1)、上支架(2)和下支架(3)被风窗流水槽板(6)、前围板(4)及前围加强板(5)所包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千斤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1)与上支架(2)和下支架(3)挤压接触。
CN2011201721979U 2011-05-26 2011-05-26 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889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721979U CN202088999U (zh) 2011-05-26 2011-05-26 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721979U CN202088999U (zh) 2011-05-26 2011-05-26 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88999U true CN202088999U (zh) 2011-12-28

Family

ID=45364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72197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88999U (zh) 2011-05-26 2011-05-26 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889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2529A (zh) * 2013-01-31 2013-05-0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剪式千斤顶固定支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2529A (zh) * 2013-01-31 2013-05-0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剪式千斤顶固定支架
CN103072529B (zh) * 2013-01-31 2015-04-1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剪式千斤顶固定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88999U (zh) 一种车辆的千斤顶安装结构
CN205045659U (zh) 一种电梯主机机架
CN203611739U (zh) 一种燃油箱机构
CN203221434U (zh) 一种滑撬支撑架
CN204161513U (zh) 汽车前连接梁总成的分装装置
CN202213639U (zh) 一种中通道下连接板固定结构
CN204323261U (zh) 一种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装置
CN203020401U (zh) 一种汽车的车门立柱的连接结构和汽车
CN203078455U (zh) 一种车辆前端行人保护装置及车辆
CN202899033U (zh) 一种多向变位梳齿伸缩装置
CN203020421U (zh) 驾驶室前翻锁止机构及设有该锁止机构的汽车
CN203651626U (zh) 一种重型卡车用上车扶梯总成
CN202911532U (zh) 电动水泵固定支架连接结构
CN207059742U (zh) 机舱下层托架
CN202508170U (zh) 一种新型座椅横梁结构及应用其的车辆
CN202147728U (zh) 一种固定天然气气瓶的后地板总成结构
CN201317409Y (zh) 一种汽车传动轴中间安装梁的安装结构
CN206476712U (zh) 一种异形护顶架
CN205468506U (zh)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尾纵梁总成
CN204055674U (zh) 一种汽车前杠结构
CN205365815U (zh) 汽车座椅安装模拟机构
CN203158953U (zh) 轿厢失重位移保护装置
CN204871189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
CN206374706U (zh) 一种新型前下防护支架
CN204340731U (zh) 座椅底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BYD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18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Pingshan Pingshan Heng Ping Road 3001, No. 3007

Patentee after: BYD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18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City Pingshan Pingshan Heng Ping Road 3001, No. 3007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YD Auto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