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34726U - 温控龙头 - Google Patents

温控龙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34726U
CN201934726U CN2011200503977U CN201120050397U CN201934726U CN 201934726 U CN201934726 U CN 201934726U CN 2011200503977 U CN2011200503977 U CN 2011200503977U CN 201120050397 U CN201120050397 U CN 201120050397U CN 201934726 U CN201934726 U CN 201934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t water
scald
cold water
body member
temperatur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503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兆达
魏明全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LOBE UNION INDUSTRI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LOBE UNION INDUSTRIAL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LOBE UNION INDUSTRI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1200503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34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34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3472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温控龙头,包括一流道形成构件,以及安装于该流道形成构件上的一混水阀及一开关阀;流道形成构件包括一本体构件及一防烫构件;主要针对传统以金属铸造成型为流道本体构件的温控龙头外表面在使用时产生高热灼烫现象,导致使用者容易发生烫伤情形的问题进行改良,而在一金属铸造成型的本体构件内安装一由隔热材料制成的防烫构件,来形成至少热水入口及大部分的热水通道,使通过的热水可被有效地隔绝于防烫构件内,以防止其热量往外传导至温控龙头外表面,因此,即可有效地达到安全防烫功效,以确保淋浴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温控龙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淋浴设备组件,特别涉及一种具防烫功能的温控龙头。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温控龙头,其形成内部流道的本体构件,大多采用金属铸造方式一体成型,其内部流道包括一冷水入口、一热水入口及一混合水出水口、一冷水信道、一热水信道,以及二可供功能性构件如开关阀、混水阀或温控阀安装的槽座;当冷、热水从冷、热水入口进入后,可分别从冷水信道及热水信道流向混水阀内适当混合后,再流向开关阀,当开关阀处于关闭状态,混合水可被阻断关闭,而无法从混合水出口流出,当使用者切换开启开关阀时,混合水可通过开关阀及混合水出口流出,以提供淋浴使用,使用者也可透过开关阀控制混合水出水量。
传统温控龙头的流道形成构件采用金属铸造成型,可以确保结构的一体性与完整性,并获得较佳的结构强度,但缺点在于金属材料的导热是数高,当热水从热水入口经由热水流道流向混合水流道,并从混合水出口流出时,其本身带来的热量,也会从上述所经过的通水流道传导至温控龙头外表面,使温控龙头外表面产生高热灼烫现象,经常发生的是,当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皮肤不慎接触时,即容易发生烫伤情事,特别以老人与孩童特别常见。
为此,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制定相关的安全防烫规范,以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上述常见的传统温控龙头也因无法符合这样的规范要求,而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龙头,旨在可以将热水有效地隔绝于内,使其外表面不致于产生高热灼烫现象,而达到安全防烫功效,并可以现有铸造成型为流道本体构件的温控龙头加以改良安装。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控龙头,包括一流道形成构件,以及安装于该流道形成构件上的一混水阀及一开关阀;所述流道形成构件上形成有一冷水入口、一热水入口及一混合水出口,并在该冷水入口与混水阀间形成有一冷水通道,在该热水入口与混水阀间形成有一热水通道,在该混水阀与混合水出口间形成有一混合水通道,并由该混水阀调节混合水温度,同时由该开关阀开启或关闭混合水通道,以及控制混合水出水量;其中:
所述流道形成构件包括一本体构件及一防烫构件;该本体构件是由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可形成该流道形成构件的主要部分,并于其上设置一安装容槽;该防烫构件可被安装于该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内,其是由隔热材料所构成,至少可界定出上述热水入口及大部分的上述热水通道,以将通过的热水产生的热量隔绝于内。
优选地,还包括一金属盖板、一冷水接头及一热水接头;所述金属盖板形成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所述防烫构件形成有上述热水入口及热水通道,并在其热水通道相对该热水入口的底壁处设置有一第一通孔,该防烫构件形成有一定位部,且该定位部上设置有一第二通孔;所述本体构件在相对该防烫构件的第一通孔处设置有一第一螺孔,在相对第二通孔处设置有一第二螺孔;所述冷水接头可螺合锁固于该本体构件的冷水入口处;所述热水接头可依序穿过该金属盖板的第一穿孔、防烫构件的第一通孔后与该本体构件的第一螺孔相互螺合,将该金属盖板及防烫构件锁固于该本体构件上;所述金属盖板可再由一紧固螺栓依序穿过其第二穿孔及防烫构件的第二通孔后与该本体构件的第二螺孔相互螺合,将金属构件盖板及防烫构件锁固于该本体构件上。
优选地,所述防烫构件还包括一下方底壳及一上方壳罩;所述下方底壳的底壁处设置有上述第一通孔;所述上方壳罩可与该下方底壳密封地嵌套定位,以共同界定出上述热水通道,且其上形成有上述热水入口及定位部。
优选地,所述防烫构件在其热水通道的底壁设置一水流通孔;所述本体构件在相对该热水入口的一边侧设置有一第一槽座,并在相对该冷水入口的另一边侧设置一第二槽座;所述第一槽座可供上述混水阀安装定位,且内周壁处开设有一冷水通口及一热水通口,可分别连通该冷水通道及该防烫构件的水流通孔;所述第二槽座可供上述开关阀安装定位。
优选地,所述冷水通道是由本体构件内表面、防烫构件的部分外表面及开关阀的部分外表面共同界定而成。
优选地,所述开关阀包括一可密封地安装于该第二槽座内的阀座,以及一可被安装于该阀座内的阀芯;其中:
所述阀座,具有一入水管部、一阀芯容槽及一出水管部;所述入水管部内界定出一入水孔连通于该混水阀出水端及阀芯容槽;所述入水管部外周壁、出水管部内周壁及相对的第二槽座间共同界定出一出水环槽连通该阀芯容槽及该混合水出口,并可由相连通的该入水孔、阀芯容槽及出水环槽共同组成该混合水流道;
所述阀芯,可被安装于该阀座的阀芯容槽内,开启或关闭通过该混合水流道的混合水,以及控制混合水出水量。
优选地,所述冷水通道在相对该防烫构件的末段位置处形成有一段U形弯道,该U形弯道末端处连通于该冷水通口。
优选地,还包括一冷水接头及一热水接头;所述防烫构件是由隔热材料一体模塑成型,其上形成有上述热水入口、大部分的热水通道、冷水入口及冷水通道,并在其热水通道相对该热水入口及冷水入口的部位处分别设置一第一通孔及一第二通孔;所述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在相对该防烫构件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处分别设置有一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螺孔及一第二螺孔;所述冷水接头可由一紧固螺栓依序穿过该冷水接头、防烫构件的第二通孔后与该本体构件的第二螺孔相互螺合,将该冷水接头及防烫构件锁固在该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内;所述热水接头可由另一紧固螺栓依序穿过该热水接头、防烫构件的第一通孔后与该本体构件的第一螺孔相互螺合,将该热水接头及防烫构件锁固于该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内。
优选地,所述防烫构件形成有一长条状的下方凹槽与该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相对,并共同界定出上述热水通道。
优选地,所述该本体构件在相对该冷水入口的一边侧设置有一第一槽座,并在相对该热水入口的另一边侧设置一第二槽座;所述第一槽座可供上述混水阀安装定位,且内周壁处开设有一冷水通口及一热水通口,可分别连通该冷水通道,以及该防烫构件与本体构件所共同界定的热水通道;所述第二槽座可供上述开关阀安装定位。
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温控龙头,由于热水入口及大部分的热水通道皆是由具隔热效果的防烫构件所形成,因此,可将从热水入口流入并流通于热水通道的热水有效地隔绝于防烫构件内,使其热量不致于往外传导至温控龙头外表面,因此,可防止温控龙头外表面产生高热灼烫,而达到安全防烫功效。
本实用新型只需在铸造成型的本体构件上再安装一防烫构件,即可防止热量往外传导,而达到预期的安全防烫效果,故其构造简单,可在原有以铸造成型本体构件的温控龙头基础构造上由小幅度地修改来实现此一防烫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龙头外观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龙头另一外观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1-1立体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龙头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道形成构件侧视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本体构件立体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防烫构件、金属盖板及热水接头于分解状态之立体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2-2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温控龙头侧视平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温控龙头外观组合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图9的3-3立体局部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温控龙头防烫构件及其上的冷水接头、热水接头与本体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流道形成构件侧视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本体构件立体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防烫构件及冷水接头、热水接头于组合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温控龙头立体局部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图16的阀芯与阀座分离状态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温控龙头立体局部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控龙头的第一实施例,该温控龙头1主要包括一流道形成构件10,如图5所示,以及安装于该流道形成构件10上的一混水阀20及一开关阀30;该流道形成构件10上形成有一冷水入口101、一热水入口102及一混合水出口103,并在该冷水入口101与混水阀20间形成一冷水通道104,在该热水入口102与混水阀20间形成一热水通道105,在混水阀20与混合水出口103间形成一混合水通道106,并可由混水阀20调整冷、热水混合比例,以控制混合水温度,再由开关阀30开启或关闭混合水通道106,以及控制混合水出水量。本实用新型主要改良在于:
所述温控龙头1的流道形成构件10包括一本体构件11、一防烫构件12、一金属盖板13、一冷水接头14及一热水接头15,如图5所示,其中:
该本体构件11,如图6所示,是由金属材料一体铸造成型,可形成该流道形成构件10的主要部分,本实施例可形成一第一槽座111,位于相对热水入口102的一边侧,一第二槽座112位于相对冷水入口101的另一边侧,并在第一槽座111内周壁处开设有一冷水通口113及一热水通口114,同时形成有上述冷水入口101、混合水出口103、大部分的上述冷水通道104及小部分的混合水通道106;所述第一槽座111可供上述混水阀20安装定位,并可由上述冷水通口113与冷水通道104相连通,以及由上述热水通口114与热水通道105相连通;所述第二槽座112则供上述开关阀30安装定位。
本实施例的本体构件11形成有一安装容槽115,其底壁一侧设置有一第一螺孔116,另侧设置有一槽座117连通上述热水通口114,上述冷水通口113是位于该第一螺孔116与槽座117间的底壁上,而与该安装容槽115相连通,该安装容槽115形成有一定位平台118,其上设置有一第二螺孔119。
该防烫构件12,如图7所示,可被安装于该本体构件11的安装容槽115内,其是由塑料材料等具隔热效果的材料所构成,可界定出上述热水入口102及上述热水通道105,使通过的热水可被隔绝于内。
本实施例的防烫构件12包括一下方底壳12a及一上方壳罩12b;其中:
该下方底壳12a,其底壁处设置有一第一通孔121及一水流通孔122,分别与上述本体构件11安装容槽115内的第一螺孔116、热水通口114及第二螺孔119相对,并在该水流通孔122处设置有一小段的定位管部123与上述安装容槽115内的槽座117密封地嵌套定位。
该上方壳罩12b,可与上述下方底壳12a密封地嵌套定位,以共同界定出上述热水通道105,其上形成有上述热水入口102相对于上述第一通孔121,并形成有一定位部124嵌贴于上述本体构件11的定位平台118,并于定位部124上设置有一第二通孔125相对于上述第二螺孔119。
该金属盖板13,可平贴于上述防烫构件12的上方壳罩12b顶壁面,其上形成有一第一穿孔131及一第二穿孔132,分别相对于该上方壳罩12b所形成的热水入口102及第二通孔125,并可由一紧固螺栓133依序穿过该金属盖板13的第二穿孔131及上方壳罩12b的第二通孔125后与本体构件11的第二螺孔119相互螺合,而将该金属盖板13及防烫构件12锁固在该本体构件11的安装容槽115内。
该冷水接头14,可被螺合锁固于上述本体构件11的冷水入口101处,将冷水由此导入该冷水入口101。
该热水接头15,可被螺合锁固于上述本体构件11的热水入口102处,将热水由此导入该热水入口102。本实施例的热水接头15可依序穿过上述金属盖板13的第一穿孔131及防烫构件12的第一通孔121后与本体构件11的第一螺孔116相互螺合,以将该金属盖板13及防烫构件12锁固于该本体构件11上。
本实施例的上述冷水通道104,如图5所示,主要是由本体构件11内部腔室内表面、防烫构件12的部分外表面及开关阀30的部分外表面共同界定而成。
本实施例的开关阀30包括一可密封地安装于该第二槽座112内的阀座31,如图3所示,以及一可被安装于该阀座31内的阀芯32;其中:
该阀座31,具有一入水管部311、一阀芯容槽312及一出水管部313;所述入水管部311内界定出一入水孔314连通于该混水阀20出水端及阀芯容槽312;所述入水管部311外周壁、出水管部313内周壁及相对的第二槽座112间共同界定出一出水环槽315连通该阀芯容槽312及该混合水出口103,并可由相连通的入水孔314、阀芯容槽312及出水环槽315共同组成该混合水流道106。
该阀芯32,可被安装于该阀座31的阀芯容槽312内,开启或关闭通过该混合水流道106的混合水,以及控制混合水出水量。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龙头1,当冷、热水分别从冷水接头14及热水接头15流入后,可分别沿着冷水通道104及热水信道105流向冷水通口113及热水通口114,再流入混合阀20内,并可透过混水阀20调节冷热水混合比例,再经由前段的混合水通道106流向开关阀30,当开关阀30处于关闭状态时,混合水即无法通过开关阀30流向混合水出口103。当使用者开启开关阀30时,混合水即可通过该开关阀30及后段的混合水通道106流向混合水出口103,以供淋浴使用。
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热水通道105,是完全形成于防烫构件12内,因此,可将来自于该热水接头15的热水完全地阻绝于防烫构件12内,使其热量无法往外传导于温控龙头1外表面,而可确保使用者在淋浴过程中,纵使不慎碰触与热水通道105相对的温控龙头1外表面时,仍不致于发生烫伤的危险。
上述热水从防烫构件12的水流通孔122流入热水通口114时,虽然有些热量传导至热水通口114所在的本体构件11上,但因此部位距离温控龙头1外表面较远,加上周围皆被冷水通道104内的冷水所包围环绕,故其热量同样可被有效地阻隔,而无法往外传导于温控龙头1外表面。
上述混合水通道106大部分皆形成于开关阀30内部,且开关阀30中段外表面及后段混合水通道106相对的本体构件11部位外部皆由冷水通道104内流通的冷水所包围环绕,因此,也可有效地将混合水通道106内的热水及其散发的热量隔绝于内,而不致于传导至温控龙头1外表面,同样地,也可确保使用者在淋浴过程中,纵使不慎碰触与混合水通道106相对的温控龙头1外表面时,仍不致于发生烫伤的危险,而达到安全防烫功效。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温控龙头1,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别仅在于:
第一实施例的温控龙头1,其来自于本体构件11冷水入口101的冷水大致可沿着冷水通道104直接流向冷水通口113,如图8所示,也就是当冷水到达防烫构件12下方时,即可从其下方相对的冷水通口113流入,而没有产生水流环绕作用。本实施例的温控龙头1,则是将冷水通口113的位置略作偏移设计,并在本体构件11的安装容槽115底壁上成型出一挡墙11a,使冷水通道113末段可以界定出一段U形弯道11b,令流经该冷水通道113的冷水可沿着该U形弯道11b的导引在该防烫构件12下方产生一水流环绕作用后,再流入冷水通口113;此,可使防烫构件12下方大部分面积可被冷水通道104内流动的冷水包围环绕。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温控龙头1,如图10至12所示,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的本体构件11,如图13、14所示,其安装容槽115是横跨温控龙头11热水入口102、冷水入口101下方及两者间的部位,并在容装容槽115相对热水入口102及冷水入口101下方处分别设置一安装平台11c,以分别供上述第一螺孔116及第二螺孔119设置于上。
第一实施例的本体构件11,其冷水通口113与热水通口114靠近于热水入口102侧,本实施例的冷水通口113与热水通口114则靠近于冷水入口101侧,且左右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反,同时,本实施例的第一槽座111与第二槽座112的位置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反;相对地,该混水阀20与开关阀30的位置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反。
如图13、15所示,本实施例的防烫构件12除了可界定出上述热水入口102及大部分的上述热水通道105外,可界定出上述冷水入口101及上述冷水通道104。其中,本实施例的热水通道105是由该防烫构件12呈长条状的下方凹槽126与安装容槽115相对底壁间共同界定而成。
本实施例的防烫构件12是由隔热材料一体模塑成型,其上同样形成有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通孔121及第二通孔125,但本实施例的第二通孔125是相对于冷水入口101及本体构件11的第二螺孔119,因此,可由一紧固螺栓141穿过上述冷水接头14及防烫构件12的第二通孔125后与第二螺孔119相互螺合,以及由另一紧固螺栓151穿过上述热水接头15及防烫构件12的第一通孔125后与本体构件11的第一螺孔116相互螺合,而将该防烫构件12锁固在该安装容槽115内。
本实施例的温控龙头1使用操作及冷热水混合流动状态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其中,虽然本实施例无法将热水完全地隔绝于防烫构件12内部,而是被隔绝于防烫构件12下方凹槽126与本体构件11的安装容槽115底壁间,但因为该防烫构件12下方凹槽126的周围壁墙靠近于温控龙头1外表面,因此,由该防烫构件12下方凹槽126周围壁墙的阻挡,即可有效地将热量隔绝于防烫构件12内,使其无法往外传导至温控龙头1外表面,故同样可达到预期的安全防烫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温控龙头1,如图16、17所示,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的阀座31仅设置有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入水管部311及阀芯容槽312,而无出水管部313设置,且该阀芯容槽312处设置有一通孔316,恰可与上述偏移设置的混合水出口103相对且彼此连通,此设计,可进一步提高混合水通道106与温控龙头1外表面间的隔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温控龙头1,如图18所示,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混水阀20可由外部套设一壳套201,再安装于本体构件11的第一槽座111内。
本实施例的防烫构件12出口端可直接连通于上述壳套201的相对部位,以提高热水通道105与温控龙头1外表面间的隔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温控龙头1,只需在铸造成型的本体构件11上再安装一防烫构件12,即可防止热量往外传导,而达到预期的安全防烫效果,故其构造简单,可在原有以铸造成型本体构件11的温控龙头1基础构造上由小幅度地修改来实现此一防烫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温控龙头,包括一流道形成构件,以及安装于该流道形成构件上的一混水阀及一开关阀;所述流道形成构件上形成有一冷水入口、一热水入口及一混合水出口,并在该冷水入口与混水阀间形成有一冷水通道,在该热水入口与混水阀间形成有一热水通道,在该混水阀与混合水出口间形成有一混合水通道,并由该混水阀调节混合水温度,同时由该开关阀开启或关闭混合水通道,以及控制混合水出水量;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形成构件包括一本体构件及一防烫构件;该本体构件是由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可形成该流道形成构件的主要部分,并于其上设置一安装容槽;该防烫构件可被安装于该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内,其是由隔热材料所构成,至少可界定出上述热水入口及大部分的上述热水通道,以将通过的热水产生的热量隔绝于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龙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金属盖板、一冷水接头及一热水接头;所述金属盖板形成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所述防烫构件形成有上述热水入口及热水通道,并在其热水通道相对该热水入口的底壁处设置有一第一通孔,该防烫构件形成有一定位部,且该定位部上设置有一第二通孔;所述本体构件在相对该防烫构件的第一通孔处设置有一第一螺孔,在相对第二通孔处设置有一第二螺孔;所述冷水接头可螺合锁固于该本体构件的冷水入口处;所述热水接头可依序穿过该金属盖板的第一穿孔、防烫构件的第一通孔后与该本体构件的第一螺孔相互螺合,将该金属盖板及防烫构件锁固于该本体构件上;所述金属盖板可再由一紧固螺栓依序穿过其第二穿孔及防烫构件的第二通孔后与该本体构件的第二螺孔相互螺合,将金属构件盖板及防烫构件锁固于该本体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烫构件还包括一下方底壳及一上方壳罩;所述下方底壳的底壁处设置有上述第一通孔;所述上方壳罩可与该下方底壳密封地嵌套定位,以共同界定出上述热水通道,且其上形成有上述热水入口及定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烫构件在其热水通道的底壁设置一水流通孔;所述本体构件在相对该热水入口的一边侧设置有一第一槽座,并在相对该冷水入口的另一边侧设置一第二槽座;所述第一槽座可供上述混水阀安装定位,且内周壁处开设有一冷水通口及一热水通口,可分别连通该冷水通道及该防烫构件的水流通孔;所述第二槽座可供上述开关阀安装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通道是由本体构件内表面、防烫构件的部分外表面及开关阀的部分外表面共同界定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阀包括一可密封地安装于该第二槽座内的阀座,以及一可被安装于该阀座内的阀芯;其中:
所述阀座,具有一入水管部、一阀芯容槽及一出水管部;所述入水管部内界定出一入水孔连通于该混水阀出水端及阀芯容槽;所述入水管部外周壁、出水管部内周壁及相对的第二槽座间共同界定出一出水环槽连通该阀芯容槽及该混合水出口,并可由相连通的该入水孔、阀芯容槽及出水环槽共同组成该混合水流道;
所述阀芯,可被安装于该阀座的阀芯容槽内,开启或关闭通过该混合水流道的混合水,以及控制混合水出水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通道在相对该防烫构件的末段位置处形成有一段U形弯道,该U形弯道末端处连通于该冷水通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龙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冷水接头及一热水接头;所述防烫构件是由隔热材料一体模塑成型,其上形成有上述热水入口、大部分的热水通道、冷水入口及冷水通道,并在其热水通道相对该热水入口及冷水入口的部位处分别设置一第一通孔及一第二通孔;所述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在相对该防烫构件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处分别设置有一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螺孔及一第二螺孔;所述冷水接头可由一紧固螺栓依序穿过该冷水接头、防烫构件的第二通孔后与该本体构件的第二螺孔相互螺合,将该冷水接头及防烫构件锁固在该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内;所述热水接头可由另一紧固螺栓依序穿过该热水接头、防烫构件的第一通孔后与该本体构件的第一螺孔相互螺合,将该热水接头及防烫构件锁固于该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控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烫构件形成有一长条状的下方凹槽与该本体构件的安装容槽相对,并共同界定出上述热水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控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该本体构件在相对该冷水入口的一边侧设置有一第一槽座,并在相对该热水入口的另一边侧设置一第二槽座;所述第一槽座可供上述混水阀安装定位,且内周壁处开设有一冷水通口及一热水通口,可分别连通该冷水通道,以及该防烫构件与本体构件所共同界定的热水通道;所述第二槽座可供上述开关阀安装定位。
CN2011200503977U 2011-02-28 2011-02-28 温控龙头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34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503977U CN201934726U (zh) 2011-02-28 2011-02-28 温控龙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503977U CN201934726U (zh) 2011-02-28 2011-02-28 温控龙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34726U true CN201934726U (zh) 2011-08-17

Family

ID=44446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50397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34726U (zh) 2011-02-28 2011-02-28 温控龙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3472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8248A (zh) * 2020-03-05 2020-06-16 厦门小天使卫浴有限公司 一种恒温淋浴本体及其空腔注胶制作工艺
CN113623433A (zh) * 2016-05-13 2021-11-09 As 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防烫装置的龙头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3433A (zh) * 2016-05-13 2021-11-09 As 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防烫装置的龙头组件
CN111288248A (zh) * 2020-03-05 2020-06-16 厦门小天使卫浴有限公司 一种恒温淋浴本体及其空腔注胶制作工艺
CN111288248B (zh) * 2020-03-05 2021-11-26 厦门小天使卫浴有限公司 一种恒温淋浴本体及其空腔注胶制作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10218B1 (en) Improvements to the single-control mixing valves for hot and cold water
WO2017163997A1 (ja) 湯水混合水栓
CN201934726U (zh) 温控龙头
JP2017172662A (ja) 湯水混合水栓
CN204176034U (zh) 一种恒温分水阀芯和恒温淋浴龙头
CN100501211C (zh) 具冷热混合感应式龙头手动出水控制结构
DE50100525D1 (en) Thermostatventil für sanitärarmaturen
CN202252102U (zh) 恒温控制装置
CN204610969U (zh) 一种恒温水龙头
CN204140952U (zh) 水龙头
TWM500836U (zh) 水龍頭之精密陶瓷閥
JP3201715U (ja) セラミックバルブ構造
CN210034524U (zh) 一种多功能恒温龙头
KR20190056651A (ko) 개선된 수전금구 본체 제조방법 및 그 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 수전금구 본체
JP2011256605A (ja) シングルレバー水栓
CN112611015A (zh) 一种水路系统、换热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2509656U (zh) 一种可防烫的浴缸龙头
CN218207946U (zh) 一种热水器恒温混水阀
CN204592408U (zh) 水龙头的精密陶瓷阀
CN110131443B (zh) 一种多功能恒温龙头
CN206257303U (zh) 一种两功能淋浴龙头
CN217003210U (zh) 一种新型水阀
CN215673727U (zh) 一种小体积水龙头
TWM421424U (en) Cold/hot water balancing valve with scald-proof function
CN212643650U (zh) 恒温龙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ENZHEN CHENGLIN INDUST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ENZHEN GLOBE UNION INDUSTRIAL CORP.

Effective date: 2014010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107

Address after: 518103 Fushan Industrial Zone, Qiaotou community, Fuyong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Baoan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LOBE UNION INDUSTRIAL CORP.

Address before: Baoan District Fuyong tow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3 Bridge Village liyuanlu Chenglin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lobe Union Industrial Corp.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