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05647U - 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05647U
CN201805647U CN2010205158150U CN201020515815U CN201805647U CN 201805647 U CN201805647 U CN 201805647U CN 2010205158150 U CN2010205158150 U CN 2010205158150U CN 201020515815 U CN201020515815 U CN 201020515815U CN 201805647 U CN201805647 U CN 2018056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housing
portable communication
fixedly connected
heeling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158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成浩
金原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05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0564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6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on hinges or pivo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sliding enclosures, e.g. sliding keyboard or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G06F1/169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 secondary touch screen used as control interface, e.g. virtual buttons or sli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47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two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7Sliding mechanism with one degree of freedo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27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for supporting games or graphical anim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6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more than one display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包含: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在相对所述第一壳体旋转之后倾斜设置;具有第二显示装置的第三壳体,在所述第二壳体旋转之前,所述第三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而与所述第二壳体层叠,所述第二壳体旋转之后,所述第三壳体倾斜设置以作为所述第二壳体的延伸部分。由此,不仅可以将各显示装置分别作为显示装置使用,而且可以由各显示装置共同构成一个大的画面而增大显示面积,并且可以将增大的显示装置作为键盘使用。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壳体内侧空间而减小产品体积,并且通过减少部件数量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简化装配工序。

Description

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根据该支撑装置不仅在使显示装置旋转之后将其倾斜设置,而且可以构成以相同角度倾斜设置而与前述显示装置相连续的另一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便携式通信装置”是指用户便于携带的用于与其它用户进行无线通信的装置。这种便携式通信装置包括便携式电话、无绳电话、数字电话、个人通信系统(PCS)、个人数字助理(PDA)等,从外形上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无线终端机根据外形分为直板型(bar-type)、掀盖型(flip-type)、折叠型(folder-type)和滑动型(slide-type)无线终端机。所列举的这些现有的便携式通信装置都具有天线装置、数据输入输出装置、数据收发装置。当然,所述数据输入装置普遍使用通过手指按压动作输入数据的键盘。
所述滑动型无线终端机由设有键盘的主机身和设有显示单元的滑动机身以及用于使所述滑动机身相对所述主机身滑动的滑动模块构成。
但是,现有的滑动型无线终端机具有如下问题。为使用户方便地观看显示单元上显示的信息,需要使用专门的支架,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样不够划算。实质上,当显示单元被倾斜放置时,用户观看显示单元上显示的信息是最方便的。但是,以往若没有专门的支架,用户只能用手握住无线终端机并使其倾斜来观看显示的信息。而且,在桌面等平面上,由于没有专门的支架,观看显示单元上显示的画面非常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第0678215号韩国专利详细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终端机及其滑动支承装置的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便携式终端机的滑动支撑装置10包括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所述第一壳体20上具有多个按键21,所述第二壳体30具有显示装置31,能够在所述第一壳体20上滑动,并在滑动之后在所述第一壳体20上倾斜设置。而且,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壳体20的第一部件50、与所述第二壳体30相连接的第二部件60、设在所述第一部件50与所述第二部件60之间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壳体30的滑动动作的滑动引导部件70以及铰链单元80,所述铰链单元80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50和所述滑动引导部件70,用于使所述第二部件60和所述滑动引导部件70从面对所述第一部件50的状态围绕铰链轴A1朝远离所述第一部件50的方向转动。
但是,现有的便携式终端机的滑动支承装置,为了露出所述第一壳体的按键,在滑移所述第二壳体之后将其倾斜设置。因此,按键的设置空间有限。而且,由于只能在第二壳体上设置显示装置,因此无法使用大型显示装置。
另外,如图1所示,现有的铰链单元由铰链臂、杆、凸轮和螺旋弹簧构成。设置这些部件需要一定空间,而且部件数量的增多导致了制造成本的上升及装配工序的增加。
因此,有必要研制新的装置,以增大显示装置,扩大键盘区域,减少部件数量而减小产品体积,并减少制造成本及装配工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旋转一个显示装置并将其倾斜设置的同时使另一个显示装置也依照相同角度倾斜而与前一个显示装置连续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从而不仅可以将各显示装置分别作为显示装置使用,而且可以由各显示装置共同构成一个大的画面而增大显示面积,并且可以将增大的显示装置作为键盘使用。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壳体内侧空间而减小产品体积,并且通过减少部件数量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简化装配工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滑移一个显示装置并将其倾斜设置的同时使另一个显示装置也依照相同角度倾斜而与前一个显示装置连续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从而将增大的显示装置作为触摸屏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旋转或滑移一个显示装置之后利用弹性力使另一个显示装置自动设置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包含: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在相对所述第一壳体旋转之后被倾斜设置;具有第二显示装置的第三壳体,在所述第二壳体旋转之前,所述第三壳体被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与所述第二壳体层叠,在所述第二壳体旋转之后被倾斜设置的同时,所述第三壳体也被倾斜设置以作为所述第二壳体的延伸部分。
并且,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容置槽,用于置放所述第三壳体。
并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形成为触摸屏或键盘。
并且,所述第三壳体从所述第二壳体下部延伸的同时,依照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倾斜角相同的角度发生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包括:旋转铰链部,该旋转铰链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用于使所述第二壳体旋转;倾斜铰链部,该倾斜铰链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以使所述旋转铰链部转动至倾斜状态;以及连杆组,该连杆组设置在所述旋转铰链部的两端,以在根据所述倾斜铰链部将所述旋转铰链部转动至倾斜状态时,使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至倾斜状态而成为所述第二壳体的延伸部分。
并且,所述连杆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所述旋转铰链部的两端,以根据所述倾斜铰链部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地结合到所述第一连杆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的第四连杆,在将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至倾斜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杆绕着第一中心轴旋转的同时进行跷跷板运动;所述第三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提供所述第一中心轴,以支撑所述第二连杆的跷跷板运动;所述第四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以根据所述第二连杆的跷跷板运动使所述第三壳体绕着第二中心轴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五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提供所述第二中心轴,以支撑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至倾斜状态。
并且,所述旋转铰链部包括:基座;盖板,该盖板与所述基座相结合,并与所述基座一起转动至倾斜状态;旋转板,该旋转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并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盖板;以及一对弹性部件,所述一对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基座内,以用于提供可使所述旋转板旋转的弹性力。
并且,所述弹性部件为螺旋弹簧、线簧、板簧及曲柄轴中的一个。
并且,所述倾斜铰链部包括:主体,该主体形成有利用螺钉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螺钉连接部;至少一个铰链孔,所述铰链孔形成在所述主体一端,以用于与形成在所述盖板的一对铰链销相结合,使所述铰链销可以绕着转轴转动,同时使所述盖板转动至倾斜状态;铰链部,所述铰链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设置在与形成在所述盖板的突出部相对应的位置,以用于随着所述盖板的转动使所述突出部和滚珠相配合,以限制所述旋转铰链部的转动,并提供点击感觉。
并且,所述铰链部包括:滚珠,所述滚珠设置于形成在所述主体的动作孔内,并随着所述突出部的动作被压入所述动作孔或从所述动作孔伸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设置在所述动作孔内,以提供弹性力使所述滚珠可以在所述动作孔往复移动;弹簧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螺旋弹簧的弹性力。
并且,所述盖板一端形成有制动部,所述制动部与形成在所述倾斜铰链部的制动凸起相接触,并限制所述旋转板的转动。
并且,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形成第一结合部,以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转铰链部两端,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形成第二结合部,以用于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心部分形成装卸槽,所述第三连杆上形成的转动凸起穿过该装卸槽。
并且,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形成第一连杆孔,以用于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连杆的中心部分设置第二连杆孔,以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连杆能够绕着所述第一中心轴转动而进行跷跷板运动,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形成第三连杆孔,以用于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的转动结合凸起。
并且,所述第三连杆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连杆固定连接部和转动凸起,所述第三连杆固定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转动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三连杆的中心,以提供所述第一中心轴,并可转动地贯穿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杆孔。
并且,所述第四连杆包括至少一个第四连杆固定连接部、转动结合凸起和转动结合槽,所述第四连杆固定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所述转动结合凸起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的第三连杆孔,所述转动结合槽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五连杆的转动凸起。
并且,所述第五连杆包括至少一个第五连杆固定连接部和转动凸起,所述第五连杆固定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转动凸起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四连杆的转动结合槽,提供所述第二中心轴,以使所述第三壳体可转动。
并且,所述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部件,以利用弹性力使所述第三壳体自动地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的下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三弹性部件,以利用弹性力使所述第二壳体、第三壳体自动地转动至倾斜状态。
并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位于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的弹性空间内,套设于形成在所述第三连杆的转动凸起上,并向所述第四连杆提供弹性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所述便携式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保持与所述第一壳体相面对的状态,并在相对所述第一壳体滑移之后被倾斜设置;具有第二显示装置的第三壳体,在所述第二壳体滑移之前,所述第三壳体被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与所述第二壳体层叠,在所述第二壳体滑移之后被倾斜设置的同时,所述第三壳体被倾斜设置以作为所述第二壳体的延伸部分,所述支承装置包括:移动板,该移动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滑动部,该滑动部可滑动地结合于所述移动板,以使所述移动板可以滑移;倾斜铰链部,该倾斜铰链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以使所述移动板和所述滑动部转动至倾斜状态;连杆组,所述连杆组设置在所述滑动部两端,以在将所述移动板和所述滑动部转动至倾斜状态时,使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至倾斜状态而成为所述第二壳体的延伸部分。
并且,所述连杆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所述滑动部的两端,以在所述移动板滑移时,利用所述倾斜铰链部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地结合到所述第一连杆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的第四连杆,以在将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至倾斜状态时绕着第一中心轴转动的同时进行跷跷板运动;所述第三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提供所述第一中心轴,以支撑所述第二连杆的跷跷板运动;所述第四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以根据所述第二连杆的跷跷板运动使所述第三壳体绕着第二中心轴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五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提供所述第二中心轴,以支撑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至倾斜状态。
并且,所述滑动部形成有移动引导部,该移动引导部与所述滑动部一起转动至倾斜状态,并与所述移动板相结合,使所述移动板可滑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在旋转一个显示装置并将其倾斜设置的同时使另一个显示装置也依照相同角度倾斜而与前一个显示装置连续,从而不仅可以将各显示装置分别作为显示装置使用,而且可以由各显示装置共同构成一个大的画面而增大显示面积,并且可以将增大的显示装置作为键盘使用。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壳体内侧空间而减小产品体积,并且通过减少部件数量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简化装配工序。
而且,在滑移一个显示装置并将其倾斜设置的同时使另一个显示装置也依照相同角度倾斜而与前一个显示装置连续,从而可以将增大的显示装置作为触摸屏使用。
而且,在旋转或滑移一个显示装置之后利用弹性力使另一个显示装置自动设置,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现有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滑动支承装置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表示现有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滑动支承装置的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中的旋转铰链部的平面图;
图6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中的倾斜铰链部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A-A′剖视图;
图8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的动作前状态的平面图;
图9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中的第二壳体旋转动作的平面图;
图10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的动作完成状态的平面图;
图11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中的连杆组的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的动作状态的侧面图;
图13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中的第一、二、三弹性部件的平面图;
图14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中将第一弹性部件结合到连杆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中的第二、三弹性部件的侧面图;
图16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结构的放大的分解立体图;
图18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9为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的动作状态的侧面图。
符号说明:200为第一壳体,300为第二壳体,400为第三壳体,500为支承装置,510为旋转铰链部,520为倾斜铰链部,530为连杆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此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中所表示的结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完全代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根据现有技术还存在各种可供替换的变形例。
如图3所示,便携式通信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200、第二壳体300、第三壳体400,所述便携式通信装置100的支承装置500包括旋转铰链部510、倾斜铰链部520和连杆组530。所述第一壳体200上层叠布置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所述第二壳体300相对所述第一壳体200旋转之后可以倾斜设置,与此同时后述的所述第三壳体400与所述第二壳体300联动而作为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延伸部分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壳体300具有第一显示装置30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200上,相对所述第一壳体200旋转之后可倾斜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三壳体400层叠设置。所述第三壳体400具有第二显示装置401,所述第三壳体400内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00,在所述第二壳体300旋转之前,所述第三壳体400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00内与所述第二壳体300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300旋转之后,所述第三壳体400作为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延伸部分倾斜设置。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壳体200上形成容置槽201,用于设置所述第三壳体400。
所述第一显示装置301和第二显示装置401可以分别用作显示装置,且设置所述第二壳体300及第三壳体400时,使其以相同的倾斜角并排布置,从而增大显示装置,可以将增大的显示装置用作触摸屏或键盘。
所述第三壳体400与所述第二壳体300的下部相连续,并依照与第二壳体300倾斜角相同的角度倾斜设置。
如图3所示,所述旋转铰链部51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00,以用于使所述第二壳体300旋转。所述倾斜铰链部52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以使所述旋转铰链部510能够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连杆组530设置在所述旋转铰链部510两端,以在根据所述倾斜铰链部520将所述旋转铰链部510转动至倾斜状态时相互有机地动作并进行跷跷板运动,使所述第三壳体400转动至倾斜状态而成为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延伸部分。
如图3、4、11、12所示,所述连杆组530包括第一连杆531、第二连杆532、第三连杆533、第四连杆534、第五连杆535。所述第一连杆531设置在所述旋转铰链部510的两端,以根据所述倾斜铰链部520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二连杆532可转动地结合到所述第一连杆531,以在将所述第一连杆531转动至倾斜状态时绕着第一中心轴A1(关于A1参见图11)旋转的同时进行跷跷板运动,并可转动地结合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400的第四连杆534。所述第三连杆533提供所述第一中心轴A1,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以支撑所述第二连杆532的跷跷板运动。所述第四连杆534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400,以根据所述第二连杆532的跷跷板运动使所述第三壳体400绕着第二中心轴A2转动至倾斜状态(关于A2参见图11)。所述第五连杆535提供所述第二中心轴A2,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以支撑所述第三壳体400转动至倾斜状态。
如图3所示,所述旋转铰链部510包括基座511、盖板512、旋转板513以及一对弹性部件514。所述基座511固定连接于所述盖板512,以内置所述一对弹性部件514,所述盖板512与所述基座511相结合的同时面对面地与所述旋转板513相结合,以与所述旋转板513一起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旋转板513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盖板512,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300,以在与所述盖板512相面对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所述弹性部件514设置在所述基座511内,以用于提供可使所述旋转板513旋转的弹性力。
所述弹性部件514可以为螺旋弹簧、线簧、板簧及曲柄轴中的一种,所述弹性部件514还可以采用所述螺旋弹簧、线簧、板簧及曲柄轴之外的其他弹性部件。
如图3所示,所述倾斜铰链部520包括主体521、至少一个铰链孔522以及铰链部523(参见图7)。所述主体521形成有螺钉连接部521a,以利用螺钉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且将所述旋转铰链部510转动至倾斜状态时,所述主体521与形成在所述盖板512的结合孔516相结合或脱离。所述铰链孔522形成在所述主体521一端,以用于与形成在所述盖板512的一对铰链销515相结合,使所述铰链销515可以绕着转轴旋转,同时使所述盖板512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铰链部523设置在所述主体521内的、与形成在所述盖板512的突出部517(参见图7)相对应的位置,以用于随着所述盖板512的旋转使所述突出部17和所述铰链部523所包括的滚珠523a相配合,从而限制所述旋转铰链部510的旋转,并提供点击感觉。
如图7所示,所述铰链部523包括滚珠523a、螺旋弹簧523b、弹簧支撑部523c。所述滚珠523a设置于形成在所述主体521的动作孔521b内,并随着所述突出部517的动作被压入所述动作孔521b或从所述动作孔521b伸出。所述螺旋弹簧523b设置在所述动作孔521b内,以提供弹性力使所述滚珠523a可以在所述动作孔521b往复移动。所述弹簧支撑部523c设置在所述动作孔521b内,以支撑所述螺旋弹簧523b的弹性力。
如图3及图7所示,所述盖板512一端形成有制动部512a,所述制动部512a与形成在所述倾斜铰链部520的制动凸起524相接触,并限制所述旋转板513的转动。
如图3、4、11、12所示,所述第一连杆531的一端形成第一结合部531a,以固定连接于所述盖板512两端,所述第一连杆531的另一端形成第二结合部531b,以用于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杆532,所述第一连杆531的中心部分形成装卸槽531c,以用于使后述的形成在第三连杆533的转动凸起533b穿过装卸槽531c。
如图3、4、11、12所示,所述第二连杆532的一端形成第一连杆孔532a,以用于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杆531的第二结合部531b,所述第二连杆532的中心部分设置第二连杆孔532b,以用于使形成在所述第三连杆533的转动凸起533b穿过,从而支撑所述第二连杆532能够绕着所述第一中心轴A1转动而进行跷跷板运动,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形成第三连杆孔532c,以用于可旋转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534的转动结合凸起534b。
如图3、4、11、12所示,所述第三连杆533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连杆固定连接部533a和转动凸起533b。所述第三连杆固定连接部533a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以支撑所述第二连杆532的跷跷板运动。所述转动凸起533b形成在所述第三连杆533的中心,以提供所述第一中心轴A1,并可旋转地贯穿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杆孔532b。
如图3、4、11、12所示,所述第四连杆534包括至少一个第四连杆固定连接部534a、转动结合凸起534b和转动结合槽534c。所述第四连杆固定连接部534a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400,以根据所述第二连杆532的跷跷板运动,支撑所述第三壳体400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转动结合凸起534b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534的一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杆532另一端的第三连杆孔532c。所述转动结合槽534c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534的另一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后述的第五连杆535的转动凸起535b。
如图3、4、11、12所示,所述第五连杆535包括至少一个第五连杆固定连接部535a和转动凸起535b。所述第五连杆固定连接部535a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以支撑所述第三壳体400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转动凸起535b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四连杆534的转动结合槽534c,提供第二中心轴A2,以使所述第三壳体400可旋转。
如图13至图15所示,所述第二连杆532和第四连杆53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部件600,以利用弹性力使所述第三壳体400自动地转动至倾斜状态。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的下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部件601和至少一个第三弹性部件602,以利用弹性力使所述第二壳体300、第三壳体400自动地转动至倾斜状态。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弹性部件600位于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534的弹性空间700内,套设于形成在所述第三连杆533的转动凸起533b上,并向所述第四连杆534提供弹性力。
下面参照图3至图15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的动作过程。
如图3所示,便携式通信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200、具备第一显示装置301的第二壳体300、具备第二显示装置401的第三壳体400,所述便携式通信装置100的支承装置500包括旋转铰链部510、倾斜铰链部520和连杆组530。
所述第一壳体200上形成容置槽201,用于设置所述第三壳体400。所述第二壳体300层叠在所述第三壳体400上面,所述第二壳体300可以通过所述旋转铰链部510进行旋转。
此时,所述旋转铰链部510包括基座511、盖板512、旋转板513以及一对弹性部件514。所述基座511固定连接于所述盖板512,以内置所述一对弹性部件514。所述旋转板513结合于所述盖板512上表面,呈互相面对的状态。所述旋转板51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300。
此时,所述倾斜铰链部520包括主体521、至少一个铰链孔522以及铰链部523(参见图7)。所述主体521通过螺钉连接部521a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200。
如图7所示,所述铰链部523包括滚珠523a、螺旋弹簧523b、弹簧支撑部523c。
如图3、4、11、12所示,所述连杆组530包括第一连杆531、第二连杆532、第三连杆533、第四连杆534、第五连杆535。所述连杆组530可以设置为一对,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铰链部510的两端。此时,一对连杆组530呈对称布置。因此下面仅对设置在所述旋转铰链部510一端的连杆组530进行说明。
将所述第一连杆531一端所形成的第一结合部531a固定连接到所述盖板512的一端,将所述第一连杆531的另一端所形成的第二结合部531b可转动地结合到所述第二连杆532一端。所述第三连杆533的转动凸起533b穿过所述第一连杆531的中心部分所形成的装卸槽531c。
此时,所述第二连杆532一端所形成的第一连杆孔532a与所述第一连杆531上所形成的第二结合部531b可转动地相结合,所述第二连杆532的中心部分所形成的第二连杆孔532b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三连杆533上形成的转动凸起533b。
此时,所述第二连杆532另一端所形成的第三连杆孔532c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四连杆534上形成的转动结合凸起534b。
在此状态下,将所述第三连杆的固定连接部533a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
在此状态下,将所述第四连杆534一端所形成的转动结合凸起534b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杆532另一端所形成的第三铰链孔532c,将所述第四连杆534另一端所形成的转动结合槽534c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五连杆535上形成的转动凸起535b。同时,将所述第四连杆的固定连接部534a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三壳体400。
在此状态下,所述第五连杆535的转动凸起535b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四连杆534的转动结合槽534c。所述第五连杆的固定连接部535a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
在此状态下,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壳体300相对所述第一壳体200旋转时,所述第二壳体300与所述旋转板513一同旋转。接着,如图12所示,将所述第二壳体300从所述第一壳体200向上抬起时,所述第二壳体300根据所述倾斜铰链部520向上抬起的同时转动至倾斜状态。此时,所述旋转板513和所述盖板512也一同向上转动至倾斜状态。
此时,如图7所示,随着所述盖板512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盖板512的突出部517也一同向上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突出部517越过所述倾斜铰链部520的滚珠523a的同时将所述滚珠523a压入动作孔521b内,当所述突出部517越过滚珠523a之后,所述滚珠523a重新伸出,从而提供点击的感觉并限制所述盖板512的旋转。
此时,所述盖板512一端形成有制动部512a,所述制动部512a与形成在所述倾斜铰链部520的制动凸起524相接触,以限制所述盖板512的转动。
此时,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盖板512转动至倾斜状态的同时,所述第一连杆531也一同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一连杆531使所述第二连杆532的一端转动至倾斜状态。
所述第一连杆531在转动至倾斜状态的同时使所述第二连杆532的一端绕着所述第三连杆533的第一中心轴A1向下转动。
此时,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会上升,如同跷跷板。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提升所述第四连杆534的同时使所述第四连杆534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四连杆534又使所述第三壳体400转动至倾斜状态。
此时,所述第五连杆535使所述第四连杆534绕着第二中心轴A2向上转动至倾斜状态并使所述第三壳体400也一同转动至倾斜状态。
所述第一连杆531、第二连杆532、第三连杆533、第四连杆534、第五连杆535有机结合,使所述旋转板转动至倾斜状态。
由此,所述第三壳体400与所述第二壳体300相连续地倾斜设置,并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并排布置。
在此状态下,如图10及图12所示,所述第二壳体300的第一显示装置301和所述第三壳体400的第二显示装置401也一同并排布置而作为大型画面使用,可以用作触摸屏或键盘。
并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301和第二显示装置401也可以分别用作独立的显示装置。
在此,如图8所示,将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复位时,若将所述第二壳体300下压,则所述旋转铰链部510也一起下降,所述盖板512和所述第一连杆531一起下降。
此时,如图7所示,所述盖板512的突出部517也下降,根据所述突出部517的动作,所述滚珠523a在动作孔521b内发生先被压入再伸出的动作,从而给所述盖板512提供点击的感觉并限制旋转。
如图3至图12所示,所述第一连杆531的另一端重新上升而复位,所述第一连杆531的另一端提升所述第二连杆532的一端的同时使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根据跷跷板原理下降。所述第二连杆532绕着所述第一中心轴A1旋转而进行跷跷板运动。
当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下降时,第四连杆534也随之下降,且随着所述第四连杆534的下降,所述第三壳体400也下降而返回原位。
所述第四连杆534绕着所述第五连杆535的第二中心轴A2旋转而下降。
在此状态下,再次旋转所述第二壳体300,使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面对面地上下层叠。
并且,如图13至图15所示,所述第二连杆532和第四连杆53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部件600,以利用弹性力使所述第三壳体400自动地转动至倾斜状态。因此,旋转所述第二壳体300之后,依据所述第一弹性部件600的弹性力使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自动地倾斜设置。
如图13及图14所示,所述第一弹性部件600位于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534的弹性空间700内,套设于形成在所述第三连杆533的转动凸起533b上,并向所述第四连杆534提供弹性力。
并且,如图15所示,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的下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部件601和至少一个第三弹性部件602,以利用弹性力使所述第二壳体300、第三壳体400自动地转动至倾斜状态。因此,同样地,旋转所述第二壳体300之后,依据所述第二弹性部件601和第三弹性部件602的弹性力使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自动地倾斜设置。
下面参照图16至图19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的动作过程。
如图16至图19所示,便携式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壳体200、第二壳体300、第三壳体400,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800包括移动板801、滑动部802、倾斜铰链部520以及连杆组530。
所述第一壳体200上层叠布置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所述第二壳体300相对所述第一壳体200滑移之后可以倾斜设置,与此同时后述的所述第三壳体400作为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延伸部分而倾斜设置。
所述第二壳体300具有第一显示装置30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200上相对所述第一壳体200滑移之后倾斜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三壳体400层叠设置。
所述第三壳体400具有第二显示装置401,所述第三壳体400内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00,在所述第二壳体300滑移之前,所述第三壳体400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00内与所述第二壳体300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300滑移之后,所述第三壳体400作为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延伸部分倾斜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200上形成容置槽201,用于设置所述第三壳体400。
如图19所示,所述第一显示装置301和第二显示装置401可以分别用作显示装置,且设置所述第二壳体300及第三壳体400时,以相同的倾斜角并排布置,从而增大显示装置,可以将增大的显示装置用作触摸屏或键盘。
如图19所示,所述第三壳体400从所述第二壳体300的下部延伸,并依照与第二壳体300倾斜角相同的角度倾斜设置。
如图16至图19所示,所述移动板80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300,以用于根据后述的滑动部802使第二壳体300进行滑移。所述滑动部802与所述移动板801相结合,以使所述移动板801可以滑移。所述倾斜铰链部52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以使所述移动板801和所述滑动部802转动至倾斜状态。
所述倾斜铰链部520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铰链孔522,以用于与设置在所述移动板801上的一对铰链销802b结合,使所述铰链销802b可以绕着转轴旋转。所述连杆组530设置在所述滑动部802两端,以在将所述移动板801和所述滑动部802转动至倾斜状态时相互有机地动作并进行跷跷板运动,使所述第三壳体400转动至倾斜状态而成为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延伸部分。
如图16至图19所示,所述连杆组530包括第一连杆531、第二连杆532、第三连杆533、第四连杆534、第五连杆535。所述第一连杆531设置在所述滑动部802的两端,以在所述移动板801滑移时,利用所述倾斜铰链部520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二连杆532可转动地结合到所述第一连杆531,以在将所述第一连杆531转动至倾斜状态时绕着第一中心轴A1(关于A1参见图11)旋转的同时进行跷跷板运动,并可转动地结合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400的第四连杆534。所述第三连杆533提供所述第一中心轴A1,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以支撑所述第二连杆532的跷跷板运动。所述第四连杆534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400,以根据所述第二连杆532的跷跷板运动使所述第三壳体400绕着第二中心轴A2转动至倾斜状态(关于A2参见图11)。所述第五连杆535提供所述第二中心轴A2,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200,以支撑所述第三壳体400转动至倾斜状态。
在此状态下,如图19所示,将所述第二壳体300朝远离所述第一壳体200的方向滑动时,所述第二壳体300与移动板801一起滑移。所述移动板801与形成在所述滑动部802的移动引导部802a可滑动地相结合,因此当滑移所述第二壳体300时,所述移动板801也根据所述移动引导部802a滑移。
在此状态下,所述第二壳体300根据所述倾斜铰链部520转动至倾斜状态。此时,所述移动板801和所述滑动部802也一起向上转动至倾斜状态。
此时,随着所述滑动部802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滑动部802的突出部517也一同向上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突出部517越过所述倾斜铰链部520的滚珠523a的同时将所述滚珠523a压入动作孔521b内,当所述突出部517越过滚珠523a之后,所述滚珠523a重新伸出,从而提供点击的感觉并限制所述滑动部802的转动。
此时,所述滑动部802一端形成有制动部512a,所述制动部512a与形成在所述倾斜铰链部520的制动凸起524相接触,以限制所述滑动部802的转动。
此时,所述滑动部802转动至倾斜状态的同时,所述第一连杆531也一同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一连杆531使所述第二连杆532的一端转动至倾斜状态。
第二实施例中的倾斜铰链部52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关于突出部517、滚珠523a、动作孔521b、制动部512a、制动凸起524等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描述。
所述第一连杆531在转动至倾斜状态的同时使所述第二连杆532的一端绕着所述第三连杆533的第一中心轴A1向下转动。
此时,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会上升,如同跷跷板。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提升所述第四连杆534的同时使所述第四连杆534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四连杆534又使所述第三壳体400转动至倾斜状态。
此时,所述第五连杆535使所述第四连杆534绕着第二中心轴A2向上转动至倾斜状态并使所述第三壳体400也一同转动至倾斜状态。
由此,所述第三壳体400作为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延伸部分倾斜设置,并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并排布置。
在此状态下,所述第二壳体300的第一显示装置301和所述第三壳体400的第二显示装置401也一同并排布置而作为大型画面使用,可以用作触摸屏或键盘。
并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301和第二显示装置401也可以分别用作独立的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连杆531、第二连杆532、第三连杆533、第四连杆534、第五连杆535有机结合,以使所述移动板801和所述滑动部802转动至倾斜状态。
在此,如图16至图18所示,将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复位时,首先将所述第二壳体300降下,随之所述移动板801也一起下降,所述滑动部802和所述第一连杆531一起下降。
此时,所述滑动部802的突出部517也下降,根据所述突出部517的动作,所述滚珠523a在动作孔521b内发生先被压入再伸出的动作,从而给所述滑动部802提供点击的感觉并限制转动。
所述第一连杆531的另一端重新上升而复位,所述第一连杆531的另一端提升所述第二连杆532的一端的同时使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根据跷跷板原理下降。所述第二连杆532绕着所述第一中心轴A1旋转而进行跷跷板运动。
当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下降时,第四连杆534也随之下降,且随着所述第四连杆534的下降,所述第三壳体400也下降而返回原位。
所述第四连杆534绕着所述第五连杆535的第二中心轴A2旋转而下降。
在此状态下,再次滑移所述第二壳体300,使其接近所述第一壳体200,并使所述第二壳体300和第三壳体400面对面地上下层叠。
以上以移动通信终端机为例,对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支承装置的便携式通信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所述便携式通信装置不一定限于移动通信终端机,可以适用于使用支承装置的各种终端设备。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承装置可以应用于包括依据对应于不同通信系统的通信协议而工作的所有移动通信终端机和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MP3播放器、汽车导航仪、游戏机、笔记本电脑、广告板、电视机、数字广播播放器、PDA、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所有信息通信设备和多媒体设备及其对应的应用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不限于前述的实施例或附图,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替换、变形及变更。

Claims (21)

1.一种便携式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壳体;
具有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在相对所述第一壳体旋转之后被倾斜设置;
具有第二显示装置的第三壳体,在所述第二壳体旋转之前,所述第三壳体被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与所述第二壳体层叠,在所述第二壳体旋转之后被倾斜设置的同时,所述第三壳体也被倾斜设置以作为所述第二壳体的延伸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容置槽,用于置放所述第三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形成为触摸屏或键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从所述第二壳体的下部延伸的同时,依照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倾斜角相同的角度发生倾斜。
5.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铰链部,该旋转铰链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用于使所述第二壳体旋转;
倾斜铰链部,该倾斜铰链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以使所述旋转铰链部转动至倾斜状态;以及
连杆组,该连杆组设置在所述旋转铰链部的两端,以在根据所述倾斜铰链部将所述旋转铰链部转动至倾斜状态时,使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至倾斜状态而成为所述第二壳体的延伸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所述旋转铰链部的两端,以根据所述倾斜铰链部转动至倾斜状态;
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地结合到所述第一连杆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的第四连杆,在将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至倾斜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杆绕着第一中心轴转动的同时进行跷跷板运动;
所述第三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提供所述第一中心轴,以支撑所述第二连杆的跷跷板运动;
所述第四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以根据所述第二连杆的跷跷板运动使所述第三壳体绕着第二中心轴转动至倾斜状态;
所述第五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提供所述第二中心轴,以支撑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至倾斜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铰链部包括:
基座;
盖板,该盖板与所述基座相结合,并与所述基座一起转动至倾斜状态;
旋转板,该旋转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并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盖板;以及
一对弹性部件,所述一对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基座内,以用于提供可使所述旋转板旋转的弹性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螺旋弹簧、线簧、板簧及曲柄轴中的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铰链部包括:
主体,该主体形成有利用螺钉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螺钉连接部;
至少一个铰链孔,所述铰链孔形成在所述主体一端,以用于与形成在所述盖板的一对铰链销相结合,使所述铰链销可以绕着转轴转动,同时使所述盖板转动至倾斜状态;
铰链部,所述铰链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设置在与形成在所述盖板的突出部相对应的位置,以用于随着所述盖板的转动使所述突出部和滚珠相配合,以限制所述旋转铰链部的转动,并提供点击感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部包括:
滚珠,所述滚珠设置于形成在所述主体的动作孔内,并随着所述突出部的动作被压入所述动作孔或从所述动作孔伸出;
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设置在所述动作孔内,以提供弹性力使所述滚珠在所述动作孔往复移动;
弹簧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螺旋弹簧的弹性力。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一端形成有制动部,所述制动部与形成在所述倾斜铰链部的制动凸起相接触,并限制所述旋转板的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形成第一结合部,以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转铰链部两端,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形成第二结合部,以用于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心部分形成装卸槽,所述第三连杆上形成的转动凸起穿过该装卸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形成第一连杆孔,以用于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连杆的中心部分设置第二连杆孔,以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连杆能够绕着所述第一中心轴转动而进行跷跷板运动,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形成第三连杆孔,以用于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的转动结合凸起。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连杆固定连接部和转动凸起,所述第三连杆固定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转动凸起形成在所述第三连杆的中心,以提供所述第一中心轴,并可转动地贯穿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杆孔。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杆包括至少一个第四连杆固定连接部、转动结合凸起和转动结合槽,所述第四连杆固定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所述转动结合凸起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的第三连杆孔,所述转动结合槽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形成在所述第五连杆的转动凸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杆包括至少一个第五连杆固定连接部和转动凸起,所述第五连杆固定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转动凸起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第四连杆的转动结合槽,提供所述第二中心轴,以使所述第三壳体能够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部件,以利用弹性力使所述第三壳体自动地转动至倾斜状态,所述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的下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三弹性部件,以利用弹性力使所述第二壳体、第三壳体自动地转动至倾斜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位于形成在所述第四连杆的弹性空间内,套设于形成在所述第三连杆的转动凸起上,并向所述第四连杆提供弹性力。
19.一种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式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
具有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保持与所述第一壳体相面对的状态,并在相对所述第一壳体滑移之后被倾斜设置;
具有第二显示装置的第三壳体,在所述第二壳体滑移之前,所述第三壳体被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与所述第二壳体层叠,在所述第二壳体滑移之后被倾斜设置的同时,所述第三壳体被倾斜设置以作为所述第二壳体的延伸部分,
所述支承装置包括:
移动板,该移动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
滑动部,该滑动部可滑动地结合于所述移动板,以使所述移动板能够滑移;
倾斜铰链部,该倾斜铰链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以使所述移动板和所述滑动部转动至倾斜状态;
连杆组,所述连杆组设置在所述滑动部两端,以在将所述移动板和所述滑动部转动至倾斜状态时,使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至倾斜状态而成为所述第二壳体的延伸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所述滑动部的两端,以在所述移动板滑移时,利用所述倾斜铰链部转动至倾斜状态;
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地结合到所述第一连杆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的第四连杆,以在将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至倾斜状态时绕着第一中心轴转动的同时进行跷跷板运动;
所述第三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提供所述第一中心轴,以支撑所述第二连杆的跷跷板运动;
所述第四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以根据所述第二连杆的跷跷板运动使所述第三壳体绕着第二中心轴转动至倾斜状态;
所述第五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提供所述第二中心轴,以支撑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至倾斜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形成有移动引导部,该移动引导部与所述滑动部一起转动至倾斜状态,并与所述移动板相结合,使所述移动板能够滑移。
CN2010205158150U 2010-02-05 2010-09-02 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0564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011071 2010-02-05
KR1020100011071A KR101601981B1 (ko) 2010-02-05 2010-02-05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및 그의 거치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05647U true CN201805647U (zh) 2011-04-20

Family

ID=43875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1581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05647U (zh) 2010-02-05 2010-09-02 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587938B2 (zh)
KR (1) KR101601981B1 (zh)
CN (1) CN20180564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9489A (zh) * 2015-11-19 2017-08-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000246A (zh) * 2020-08-27 2020-11-27 深圳市信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检测及调整的触感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01981B1 (ko) * 2010-02-05 2016-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및 그의 거치 장치
WO2011145259A1 (ja) * 2010-05-20 2011-11-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機器
KR101732736B1 (ko) * 2010-06-17 2017-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통신 장치의 거치 장치
TW201244607A (en) * 2011-04-27 2012-11-01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Supporter
EP2560068A1 (en) * 2011-08-16 2013-02-20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oving an input interface relative to a display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EP2826229A1 (de) * 2012-03-14 2015-01-21 Constin GmbH Schiebergehäuse für ein elektronisches kommunikationsgerät
TWI502142B (zh) * 2012-05-17 2015-10-01 Wistron Corp 易於拆裝之樞軸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CN103630143A (zh) * 2012-08-23 2014-03-12 环达电脑(上海)有限公司 导航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372513B1 (en) 2013-09-27 2016-06-21 Google Inc. Coupling element for hinged electronic device
US9383777B1 (en) * 2013-09-27 2016-07-05 Google Inc. Notebook computer with lid mounting for translational movement
US9823631B1 (en) 2013-10-01 2017-11-21 Google Llc Notebook computer with motorized display positioning
CN104679318B (zh) * 2013-11-29 2017-10-17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TWI507854B (zh) * 2014-01-15 2015-11-11 Wistron Corp 具可調整角度承載座之保護殼
USD766192S1 (en) * 2014-09-23 2016-09-1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TWM547690U (zh) * 2016-05-26 2017-08-2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樞轉結構及具有其之電子裝置
GB202002660D0 (en) * 2020-02-25 2020-04-08 Planet Computers Ltd Smartphone 2020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06108B1 (ko) 2003-10-31 2006-07-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윙 타입 휴대용 디지털 통신 단말기 및 그의 스윙 힌지장치
US20060139862A1 (en) 2004-12-23 2006-06-29 Yajun Wang Hinge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inged screen
JP4384059B2 (ja) * 2005-01-31 2009-1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折畳み式携帯電話
KR100678215B1 (ko) 2006-04-07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의 슬라이딩 거치 장치
TWI329252B (en) * 2007-06-01 2010-08-21 Asustek Comp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100998937B1 (ko) 2007-07-30 2010-12-09 한 상 이 슬라이딩 및 로테이션 복합 메커니즘과 이를 채용한 휴대용전자기기
JP4729545B2 (ja) * 2007-09-13 2011-07-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機
KR101463818B1 (ko) * 2008-05-14 2014-11-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US7869843B2 (en) * 2008-09-05 2011-01-1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Hand hel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WI363143B (en) * 2009-06-18 2012-05-01 Htc Corp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ving mechanism thereof
TWI437948B (zh) * 2009-06-23 2014-05-11 Htc Corp 電子裝置及其移動機構
US8149581B2 (en) * 2009-12-18 2012-04-03 Sony Ericssom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Keyboard and display screen in separate housings connected by cam assemblies that tilt responsive to movement between the housings
KR101601981B1 (ko) * 2010-02-05 2016-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및 그의 거치 장치
US8374658B2 (en) * 2010-04-26 2013-02-1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at and tilt slide mechanism
KR101728387B1 (ko) * 2010-09-27 2017-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9489A (zh) * 2015-11-19 2017-08-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039489B (zh) * 2015-11-19 2022-02-2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000246A (zh) * 2020-08-27 2020-11-27 深圳市信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检测及调整的触感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87938B2 (en) 2013-11-19
US20140049888A1 (en) 2014-02-20
KR101601981B1 (ko) 2016-03-17
US9173319B2 (en) 2015-10-27
US20110194233A1 (en) 2011-08-11
KR20110091303A (ko) 201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05647U (zh) 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支承装置
CN201550153U (zh) 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滑动支承装置
JP4773284B2 (ja) ディスプレイパートおよびキーパッドパートを含む個人携帯端末機
KR101105841B1 (ko) 휴대 전자기기
CN209375705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01026020B (zh) 便携式折叠型支架
US20050125570A1 (en)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CN101068266B (zh) 用于游戏的便携式通信终端和其中的用户接口设备
JP5238654B2 (ja) 携帯端末
CN101115085B (zh) 折叠式携带通信机器
CN203759611U (zh) 一种移动电子设备连接显示屏和键盘的结构
CN101848290A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支撑结构
CN202013532U (zh) 便携式终端
CN201789533U (zh) 旋转型便携式通信装置及其铰链装置
US20120293939A1 (en) Slidable support stand
JP2006067341A (ja) 携帯端末
CN212631692U (zh) 可折叠结构的游戏手柄
KR20070050128A (ko) 슬라이드 파트 및 스윙 파트를 포함하는 개인휴대단말기
JP2004135118A (ja) 携帯通信端末
KR101053687B1 (ko) 휴대 단말기용 힌지장치
CN209949197U (zh) 一种可折叠收纳的手机壳
CN215831441U (zh) 一种带支架的平板电子装置
CN201601927U (zh) 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滑动机构
KR101079833B1 (ko) 휴대 단말기용 힌지장치
US20060187623A1 (en) Retractable keyboar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