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43469U - 多功能电热炊具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电热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43469U
CN201743469U CN2010201859081U CN201020185908U CN201743469U CN 201743469 U CN201743469 U CN 201743469U CN 2010201859081 U CN2010201859081 U CN 2010201859081U CN 201020185908 U CN201020185908 U CN 201020185908U CN 201743469 U CN201743469 U CN 2017434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electro
wall portion
shell body
bottom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859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简伟文
卢旺山
王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A General Aviation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lecpro Electric Appliance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lecpro Electric Appliance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lecpro Electric Appliance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1859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434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434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4346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16Inse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多功能电热炊具,包括外壳体、内锅和发热装置;内锅和发热装置设置在外壳体的容纳腔内;内锅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内锅与外壳体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接触发热装置,发热装置悬空安装在外壳体的容纳腔内;发热装置的电源引线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连接。当内锅放入外壳体内后,内锅与外壳体之间搭接定位并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发热装置在内锅的底壁部位形成包围式的受热区域,不仅可以利用内锅实施煮饭、煲汤等烹饪工作,更有利于实施受热区域位于锅底的煎炸、嫩煎、炒等烹饪。本实用新型节能效果好,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多功能电热炊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的电热炊具,特别涉及具有多种烹调功能的电热炊具。
背景技术
当前使用的电热炊具,包括电饭锅、烤炉和汤煲等,这些器具的使用功能相对比较单一。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多功能电热器具,不仅可以烧烤、煎炸食物而且可以煲汤甚至可以煮饭。我们知道,电饭锅煮饭时内锅所需要的温度一般最高不超过110℃(摄氏度);而煲汤时内锅所需的温度也不超过110℃;煎制食物时虽然时间短但所需温度一般超过200℃,而烧烤食物时,不仅持续时间可能需要2小时左右,而且内锅所需要的温度一般要达到250℃-400℃,其中在烧烤模式下由于食物一般不直接接触内锅而是悬挂在内锅内,内锅内的空气温度一般需要维持在250℃左右。为此必须在设计时考虑高温对受热部件的热影响导致的热变形、而且还必须考虑节能和使用安全的问题。
对于多功能电热炊具,比较典型的设计有美国US6515262专利文献所披露的结构,它包括外壳体、外锅、内锅和加热器,内锅的上面还设置有锅盖。其中在外锅的底部和侧壁外表分开设置有两个加热器,热能通过外锅传导给外锅内的内锅,从而在内锅可以烤制或煮制食物;为此内锅和外锅之间必须尽可能地贴合靠近。其次该技术方案还设置有功能选择开关和温度控制开关,通过温度控制开关控制底部或侧部的加热器的功率实现不同的温度控制,通过功能选择开关控制加热器的加热模式从而满足不同的烹调工艺。但是该技术方案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其热量传导过程属于间接加热模式,即热量是从加热器→外锅→空气→内锅→食物的传导过程加热,这样不仅热能损耗大而且加热速度慢。为此要使此种结构的炊具在加热速度和加热温度等方面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必须加大发热器的功率并提高其发热温度,但这样又会造成发热管附近零件如发热管的承载板(加热板)、电极接点、外锅底壁部等的变形、老化等,甚至发热丝的寿命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当发热管附近零件特别是加热板、外锅底部变形后,在高温下使用这些零件可能使用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在当需要在低温100℃左右使用时,变形的部件会使加热严重不均匀。为此该技术方案为克服这些技术问题,只有在加大发热功率的情况下,同时使用具有高耐热性能的材料,因而制造成本大大提高。
其次,在现有的产品中,也有注重节能效果和安全使用效果的设计,比较典型设计如名称为“一种电炖锅”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200320119360.0),其设计在结构上包括外锅、内锅和锅盖,在内锅与外锅之间设置一支承内胆、传热铝胆和温控器,在传热铝胆底部的夹层中安装有发热体,传热铝胆在悬浮装置作用下与支承内胆上下活动连接;该实用新型使用时,内锅主要承载支撑在所述传热铝胆的上面,内锅的上部外侧部与支承铝胆的上部内侧部之间并未形成密封而是两者之间比较随意装配,支承铝胆及内锅间形成的保温空间是随意的敞开式设计,保温空间中热空气会从支承铝胆与内锅间的上部间隙处向上泄流出去,因此保温空间的热量容易散失,该技术方案仅仅适用于相对低温110℃左右的烹饪工艺如炖、煲汤或煮饭等,当将这种结构用于煎、烧烤等需要高温的工艺时,保温效果就非常差。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对上述现有技术方案的分析,我们希望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多功能电热炊具的结构,以达到在低温使用时节能且保温效果好,有利于炖、煮、煲汤等功能;在高温使用时热效率高,特别是内锅底部的蓄热性能和恒温性能,有利于煎、炸、烧烤等功能。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技术方案:多功能电热炊具,包括外壳体、内锅和发热装置;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壁以及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因而具有开口向上的容纳腔,所述内锅和发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容纳腔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所述内锅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所述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接触所述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悬空安装在外壳体的容纳腔内;所述发热装置的电源引线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连接。
所述外壳体是指整个电热炊具的支承外壳,它一般具有侧壁和底壁而具有开口向上的容纳腔并容纳所述内锅、发热装置、电控器件、保温材料等。所述内锅是一个上部敞口的容器形部件,具有侧壁部和底壁部,用于容纳被烹饪的食物。
所述发热装置是所述电热炊具的供热部件,一般由基板和设置在基板内的电热管构成。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用设置基板而仅仅由电热管构成所述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容纳腔内,其中最好是悬空安装所述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与所述外壳体的壁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而并不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所述发热装置的热能直接向所述外壳体传导。其次,所述发热装置的电源引线,是指所述发热装置与电源连接的接线端或连接引线。
所述内锅的上部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这样内锅的上部侧壁可以抵压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从而所述外壳体的顶部不仅可以承载所述内锅,而且可以在该搭接部位形成对腔内热气流的密封效果,从而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热空气腔。即对所述热空气腔的上部位置予以相对封闭,防止热空气腔内的热空气从上部大量溢出而浪费能量。在实用产品中,并不完全排除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锅之间在搭接部位可能存在一定的间断性的间隙,而这些间断性的间隙可以是内锅与外壳体之间的配合不当造成的。其次,由于热气是向上流动的,为此在实用产品中,并不排除可以在所述外壳体的底壁上设置相关功能的孔,如进气孔、电线的进出入孔等。
所述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接触所述发热装置,这样的结构使得整个内锅的底部完全被发热装置包围。使用时,热能直接传导给所述内锅的底壁部并形成一个良好的热能包围区域,从而可以利用所述内锅实施煮饭、煲汤、嫩煎、煎、炸、烤等烹饪工作,尤其适合有效利用区域主要是在锅底的嫩煎、煎、炒等烹饪。当然,所述内锅的上部还加设锅盖,以满足烹饪的需要。
更具体的方案是:所述内锅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是指:所述内锅的上部设置为具有向外倾斜的侧壁、折弯边或卷边,所述内锅放置在外壳体内时,所述向外倾斜的侧壁、折弯边或卷边抵压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以使所述内锅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
更具体的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接触所述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悬空安装在外壳体的容纳腔内是指:发热装置通过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的支撑弹簧弹性定位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锅的侧壁部外侧与底壁部外侧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外侧与发热装置的上表面接触;或者所述发热装置嵌入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的内部,发热装置的电源引线端子伸出在内锅外部,在发热装置电源引线端子位置的下方安装有两条连接电控系统的引线端子,连接电控系统的引线端子通过绝缘材料零部件与外壳体相固定,并且与电控系统相连接的引线端子可具有弹性,当内锅放入外壳体内部时,发热装置电源引线端子与电控系统相接通。其中,发热装置通过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的支撑弹簧弹性定位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锅的侧壁部外侧与底壁部外侧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外侧与发热装置的上表面接触,这样的结构使得所述发热装置上的热能尽可能直接传递给所述内锅。而在发热装置与所述内锅之间的相对定位设计中,由于所述内锅的上部已经被所述外壳体定位,为此所述内锅下部的发热盘最好是可以弹性浮动的部件;为此可以在所述发热装置的下面设置支撑弹簧,例如螺旋弹簧或板簧,其中所述支撑弹簧定位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发热盘之间。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所述发热装置不会直接接触外壳体,也可以使所述发热装置在所述外壳体内可以弹性地自由浮动,所述支撑弹簧可以为发热装置提供至少5mm~10mm左右的浮动位移空间,使发热装置与所述内锅的底部之间形成良好的机械接触。否则完全可能导致所述发热装置与所述内锅之间接触不良,当然局部少许的间隙不会构成实质性影响,但间隙过大如超过2mm以上就可能导致发热装置干烧而使发热装置的寿命降低。因此仅仅靠所述内锅、外壳体与所述发热装置三者之间位置的精确计算而采用固定间距的方法是不完全可靠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处设置的支撑弹簧的功能与普通电压力锅或ZL2003201119360.0现有技术的底部设置的弹性臂的功能完全不同。普通电压力锅的内锅自由放置在加热器上,内锅的全部重量基本上由加热器承载,从而当内锅被加热后,内锅内的高压使其开口部位的锅盖上移,也使内锅可以膨胀下移,而内锅过度下移又会使内锅脱离上部锅盖上的密封圈,为此普通电压力锅的加热器的下部设置弹性臂,平衡内锅的热膨胀导致的膨胀力,限制内锅过分下移,但又为内锅提供0.5mm~2mm左右的柔性移动间距。而在本设计方案中,内锅的位置被外壳体的顶部边缘搭接定位,支撑弹簧的作用不是为了限制内锅下移,而是将发热装置尽量推向内锅的底壁部位使其两者良好接触。将所述发热装置嵌入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的内部,也是解决内锅与发热装置之间定位关系的一种选择,这样的结构使得发热装置直接对内锅进行供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热能传递的损失。
所述发热装置通过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的支撑弹簧弹性定位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发热装置呈餐盘状,其外周边具有与所述内锅的底壁部与侧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适配的凸起边,所述发热装置的上表面与内锅的侧壁部外侧与底壁部外侧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外侧相接触。所述发热装置外周边具有与所述内锅的底壁部与侧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适配的凸起边是指:两者的转角部位的转角圆弧轮廓基本一致,从而可以上下贴合好。这样的结构不仅提高了发热装置与内锅之间的传热面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对内锅底部的热能包围区域,而且在需要发热装置长时间工作时,又可以提高发热装置与外壳体内的空气腔中的热交换。
所述发热装置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各自独立的电热管,每一个电热管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连接;所述电热管分布在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的内部;所述内锅底壁上设有凹槽、凸槽、凹点或者凸点。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烹调工艺所需要的不同加热模式,自动调整不同电热管的加热模式。由于发热装置在内锅底部,所以容易产生热量集中在内锅底部,导致在烹饪固体食物或粘稠状食物时,内锅底部容易发生食物焦糊的现象。因此,在内锅底部可以增加多个凹槽或者凸槽,或者增加多个凹点或者多个凸点,以减少发热装置与内锅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底部发热装置的热量可以快速地传导至内锅侧壁,不仅可以保证高温烹饪时使锅底的温度,而且可以使整个内锅底部及侧壁均匀受热,有效地解决了热量在内锅底部积聚导致内锅底部食物焦糊的问题。
上述的任一种多功能电热炊具,还可以包括固定在外壳体容纳腔内的托板,所述托板包括托板底壁以及与托板底壁相连并向上延伸的托板侧壁;所述托板的托板侧壁向上延伸到所述外壳体的顶端部而呈上部开口的深井锅状,所述发热装置设在托板形成的深井锅状的容纳腔内,所述内锅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托板的顶端部,所述内锅与所述托板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这样的结构,不仅可以在所述托板与外壳体之间的区域内安装设置电控器件等所述电热炊具的辅助器件,而且可以使所述发热装置离开所述外壳体的底壁部一定的距离,使内锅的热能不能直接传递给外壳体,从而为进一步减低所述外壳体的表面温度及提高所述内锅的工作温度提供了条件,同时可以借助托板对发热装置的热能予以反射和隔离,进一步形成对内锅的聚热效果。当然在该种结构中,由于所述托板呈上部开口的锅状,为此为了便于所述发热装置的电极引线与外电源或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连接,非常容易地想到最好在所述托板的底壁部设置过线孔,以便于所述发热装置的电极引线穿过。其次,在所述托板与所述内锅之间的搭接部位还可以设置密封垫,以增加密封效果,还可以防止所述托板与所述内锅之间发生直接的机械硬碰撞,即起缓冲作用。
所述托板的表面涂覆隔热层,所述隔热层是铝膜层、锌膜层或耐温隔热涂料层;这样所述隔热层可以将所述托板内的热能予以保持而减少散发,其中托板也可以用普通铁质材料(也即普通钢板)制作,再在托板的内或/和外表面涂覆隔热层,从而不仅美观而且成本低,特别是铝膜层或锌膜层不易受热脱落,还可以利用铝膜层或锌膜层对热的相对隔热性能和对热辐射的反射性能,提高托板的保温性能。避免传统结构中全部使用铝质材料的高成本结构。所述铝膜层或锌膜层可以通过电镀的工艺制作。其次如果所述托板采用不锈钢材料特别是镜面不锈钢板制作,可以不用设置隔热层而可以具有基本相同的效果。所述托板的托板侧壁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这样托板上的热能不易损失并不易传递给外壳体,所述保温层是常规的保温填料,如纤维棉等无毒而又具有保温功能的材料即可。
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涂覆隔热层,所述隔热层是铝膜层、锌膜层或耐温隔热涂料层;所述外壳体顶端部位设置有隔热垫。这样既有利于将外壳体内的热能予以保持而减少散发,又能减少托板、内锅的热能向所述外壳体传导。当然,在外壳体的侧壁部还可以设有通气孔,以使外壳体的侧壁部的内外空气互相流通,从而使外壳体本身的温度尽可能地接近环境温度,保护使用人员不至于被烫伤。
所述内锅的锅底壁的厚度为侧壁体厚度的2~4倍。例如在侧壁体厚度为1.2mm时,底壁体的厚度可以设计在2.4mm~5mm之间,这样可以提高所述内锅的蓄热性能和恒温性能,加热温度比较均匀有利于煎炸工况时保证食品的质量。
所述多功能电热炊具还包括用于感测内锅锅底温度的感温器,所述感温器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信号连接。所述感温器可以安装在发热装置的中央(当发热装置采用餐盘状的结构时)或者安装在内锅的底壁部外侧(发热装置嵌入到内锅底部时)当然,在托板侧壁或托板的底部等部位也可以设置感温器,主要用于感测托板的温度,使托板的温度可控,当这些感测数据传递给电控系统后,可以通过电控系统再控制发热装置的发热模式,以保证使用的安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了现有多功能电热炊具的加热方式和保温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电热炊具无论工作在低温工况还是高温工况都能达到节能及保证食物品质的良好效果:首先,通过将内锅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在内锅与外壳体(或托板)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当需要在低温但工作时间比较长的烹饪过程如慢炖、文火煲汤时,由于热空气腔内的热汽基本保持,不仅使外壳体的内部空间基本形成一个等温体,内锅的底壁部与侧壁部基本保持较小的温差,克服了现有技术局部受热的缺陷,使慢煲汤、慢炖等效果非常好;而且发热装置也无需连续性的通电发热,仅仅只需维持损耗的热能即可,节能效果也非常明显。同时由于低温工况时,发热装置的最高温度一般控制在110℃以下,发热装置上的热能主要直接被内锅吸收,热空气腔内的热汽温度一般不会高于60℃-80℃,此时外壳体的表面温度将更低,完全可以满足安全使用的标准;其次,通过将加热区域设置在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使整个内锅的底部完全被发热装置包围。使用时,热能直接传导给所述内锅的底壁部并在内锅底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热能包围区域,尤其适合高温使用及有效利用区域主要是在锅底的嫩煎、煎、炒等烹饪。
2、本实用新型采用涂覆隔热层的方式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相比传统全部使用铝质材料的结构,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3、本实用新型使用安全,完全符合安全使用的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多功能电热炊具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的多功能电热炊具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外壳体的通气孔的分布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三的多功能电热炊具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a是实施例三中在底部设置凹槽的内锅的仰视图;图5b是图5a所示内锅的结构示意图;图5c是图5b中A的放大图;
图6a是实施例三中在底部设置凹点的内锅的仰视图;图6b是图6a所示内锅的结构示意图;图6c是图6b中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多功能的电热炊具,包括外壳体1、内锅2和发热装置3;所述内锅2和发热装置3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内。
所述外壳体1是指整个电热炊具的支承外壳,它具有侧壁和底壁并容纳所述内锅、发热装置、电控器件、保温材料等,其外侧设置有提手12,以便于搬运所述电热炊具,下面设置有支撑脚11。所述外壳1的顶端部10敞口并与所述内锅2的上部外侧壁顶压接触。
所述发热装置3为餐盘状,其外周边具有与内锅2的底壁部与侧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适配的凸起边30,所述凸起边30位于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发热装置3的上表面与内锅的侧壁部外侧与底壁部外侧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外侧相接触。所述突起边30的内圆角轮廓与适配的转角外圆角轮廓基本一致,在所述发热装置3上设置所述第一电热管31和第二电热管32。这样不仅提高了所述内锅2与发热装置3之间的传热面积,而且需要所述发热装置3长时间工作时,又可以提高所述发热装置3与空气腔9内的空气的热交换,有利于在长时间工作模式下使所述内锅2形成等温体。其次,为了确保所述发热装置3在高温工作时不变形,可以用陶瓷材料做发热基板,即在陶瓷基板内设置发热管,发热管的电极引线的绝缘层也尽量用陶瓷绝缘体。
发热装置3通过支撑弹簧4弹性定位并悬空安装在所述外壳体1内;所述发热装置3的电源引线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连接。所述电控系统是所述电热炊具的自动控制系统,不仅具有烹饪功能选择钮和对发热装置3的加热模式予以控制的模块,而且还具有指示、报警等功能模块。所述发热装置3中设置有二组各自独立的第一电热管31和第二电热管32,以便所述电控系统根据不同的食物烹饪工艺要求而选择不同加热功率,例如一同加热或分别加热等。
所述支撑弹簧4是螺旋形弹簧,其顶端定位在所述发热装置3的底部,底端通过定位螺栓40定位在所述外壳体1的底壁部上,从而可以将所述发热装置3弹性托起以便于所述发热装置3与所述内锅2的底壁部形成良好的接触。所述支撑弹簧4的顶端与所述发热装置3的底部之间还设置有隔热垫块,以免所述发热装置3将热量直接传导给所述支撑弹簧4。
所述内锅2具有向外倾斜的折弯边,其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1的顶端部位10,当所述内锅2放置在所述外壳体1内后,所述外壳体1的顶端部位10不仅可以承载所述内锅2,可以在该搭接部位形成一定的相对密封,从而在所述外壳体1与所述内锅2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9。即对所述热空气腔9的上部位置予以相对封闭,防止热空气腔9内的热空气从上部搭接部位大量溢出而浪费能量。其次所述内锅2的上面还设置有锅盖21,用于对内锅内的食物保温等用途。
所述外壳体1的内侧壁表面涂覆铝膜层、锌膜层或耐温隔热涂料层,从而不仅提高发热盘的辐射热的反射,而且可以降低热能的散失。
因为所述发热装置3是弹性浮动设计的结构,在所述内锅2放置在所述外壳体1上后,所述内锅2的底壁部将所述发热装置3稍微向下挤压,也就是在这稍微的挤压过程中,所述内锅2与所述发热装置3之间获得一种力矩平衡,使两者之间接触良好。所述支撑弹簧4可以设计为所述发热装置3提供5mm-10mm左右的浮动位移空间。
所述发热装置3的中央位置还可以设置感温器5,所述感温器5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信号连接。设置在所述发热装置3的中央位置的感温器5主要用于感测内锅2锅底的温度,使所述内锅2的锅底温度可控;当将这些感测数据传递给所述电控系统后,可以通过所述电控系统再控制所述发热装置3的发热模式。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当所述内锅2放入所述外壳体1内后,内锅2与外壳体1之间搭接定位并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9,所述发热装置3通电加热并可以在所述支撑弹簧4的作用下尽量良好接触内锅2的侧壁部外侧与底壁部外侧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外侧,将热能直接传导给所述内锅2,使所述内锅2的整个底壁部位形成热能包围区,从而可以用所述内锅2实施煮饭、煲汤、煎、炸等烹饪工作。当需要工作时间比较长的烹饪过程如慢炖、文火煲汤时,由于所述外壳体1与内锅2之间是搭接结构,使所述外壳体1与内锅2之间热空气腔9相对封闭,所述外壳体1内的热气基本保持,使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空间基本形成一个等温体,从而使内锅2的底壁部与侧壁部基本保持较小的温差,使慢煲汤,慢炖或烧烤的效果非常好。而且所述发热装置3也无需连续性的通电发热,仅仅只需维持损耗的热能即可。同时由于低温工作时,发热装置3的最高温度一般控制在105℃以下,发热装置3上的热能主要直接被内锅2吸收,所述热空气腔9内的热气温度一般不会高于60℃-80℃,而所述外壳体1的表面温度将更低,完全可以满足安全使用的标准。由于发热装置3在底壁部形成了包围式的热能区域,当需要煎、炒等高温烹饪时,热效率高且加热温度比较均匀,有利于煎炸工况时保证食品质量。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所述发热装置3与所述外壳体1的底壁之间设置有托板6,所述托板6通过焊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1的侧壁内,当然也可以定位在底壁上。所述发热装置3通过支撑弹簧4弹性定位在所述托板6上。所述托板6的下部具有一定空间区域从而可以安装设置电控器件等所述电热炊具的辅助器件,也可以使所述发热装置3离开所述外壳体1的底壁部一定的距离,借助所述托板6对所述发热装置3的热能予以反射和隔离。所述托板6包括托板底壁以及与所述托板底壁相连并向上延伸到所述外壳体1的顶端部位10的托板侧壁而呈上部开口的深井锅状。为了减少所述托板6的顶端部位的热能向所述外壳体1传导,从而进一步降低所述外壳体1工作时的表面温度,也能减少热能的损耗,在所述托板6的顶端部位包绕耐高温的塑料或硅胶隔热垫14,所述外壳体1的顶端部位10插入所述隔热垫14的下部凹槽中。其次所述内锅2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托板6的顶端部位的隔热垫14上,所述内锅2与所述托板6之间借助于所述隔热垫14的密封性能形在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9。为了提高内锅2的蓄热性能和恒温性能,将内锅2的底壁20的厚度设置为5mm,而所述内锅2的侧壁体厚度可以根据结构强度进行优化选择,设置在1.5mm左右即可,这样加热温度比较均匀有利于煎炸工况时保证食品质量。
当然在所述托板6的外侧壁上还可以设置感温器(图中未画出),所述感温器与上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信号连接。设置在所述托板6的外侧的感温器,主要用于感测托板6的侧壁温度,使所述托板6的侧壁温度可控。当将这些感测数据传递给所述电控系统后,可以通过所述电控系统再控制所述发热装置3的发热模式。
所述托板6由普通钢板料制作并在其内外表面电镀铝膜层,当然还可以是锌膜层或耐温隔热涂料层,所述托板6还可以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这样所述铝膜层可以将所述托板6内的热能予以保持减少散发,将所述托板6内的热量反射到所述内锅2上。
所述托板6的侧壁外侧设置有保温层7,所述保温层7的外侧可以再设置有保护层8,这样所述托板6上的热能不易损失并不易传递给所述外壳体1。
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体1的侧壁部均匀设置有一组通气孔13。特别是可以将多个所述通气孔13环绕分布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的侧壁上部并接近与所述托板6连接的部位,这样可以大量地阻断所述托板6向所述外壳体1的热量传递,降低所述外壳体1侧壁体的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利用所述托板6将所述内锅2,发热装置3与所述外壳体1隔开,并在托板6上设置反射层,外侧设置保温层7,所述外壳体1上再设置通气孔13,不仅使所述外壳体1的温度进一步降低,而且又可以提高所述发热装置3的发热功率和发热温度,进而使所述内锅2,内锅2内的空气的温度进一步提高,内锅2的底壁部比侧壁部厚而具有的良好的蓄热性能和恒温性能,使高温烹调工艺如烧烤、煎、炸等得到可靠的保证。同时由于热量散失少,在长时间的高温工况下,发热装置无需长时间连续发热而可以间断性发热而维持热量散失即可,对发热管周围的零件损害小。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所述发热装置3包括二组各自独立的第一电热管31和第二电热管32,第一电热管31和第二电热管32嵌入内锅2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的内部。此时发热装置3的电源引线端子伸出在内锅2外部,在发热装置3电源引线端子位置的下方安装有两条连接电控系统的引线端子,连接电控系统的引线端子与外壳体容纳腔内的托板6通过绝缘材料零部件相固定(图中未画出),并且与电控系统相连接的引线端子可具有弹性,当内锅放入外壳体内部时,发热装置电源引线端子与电控系统相接通。内锅底部可以设有多个凹槽(或者凸槽)15,见图5a-图5c,或者设置多个凹点(或者多个凸点)16,见图6a-图6c,以此来减少发热装置与内锅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底部发热装置的热量可以快速地传导至内锅侧壁,不仅可以在高温烹饪时保证锅底的温度,而且可以使整个内锅底部及侧壁均匀受热,有效地解决了热量在内锅底部积聚导致内锅底部食物焦糊的问题。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发热装置3直接嵌入到内锅2底部,在工作的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损失最少,同时所述托板6将所述内锅2与所述外壳体1隔开,并在托板6上设置反射层,外侧设置保温层7,所述外壳体1上再设置通气孔13,不仅使所述外壳体1的温度进一步降低,而且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发热装置3的热量不向外流失,进而使所述内锅2底部,内锅2内的空气的温度进一步提高,内锅2的底壁部比侧壁部厚而具有的良好的蓄热性能和恒温性能,使高温烹调工艺如烧烤、煎、炸等得到可靠的保证。同时由于热量散失少,在长时间的高温工况下,发热装置无需长时间连续发热而可以间断性发热而维持热量散失即可,对发热管周围的零件损害小。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多功能电热炊具,包括外壳体、内锅和发热装置;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壁以及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壁因而具有开口向上的容纳腔,所述内锅和发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容纳腔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所述内锅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所述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接触所述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悬空安装在外壳体的容纳腔内;所述发热装置的电源引线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热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是指:所述内锅的上部设置为具有向外倾斜的侧壁、折弯边或卷边,所述内锅放置在外壳体内时,所述向外倾斜的侧壁、折弯边或卷边抵压定位在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开口端,以使所述内锅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热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接触所述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悬空安装在外壳体的容纳腔内是指:发热装置通过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的支撑弹簧弹性定位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锅的侧壁部外侧与底壁部外侧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外侧与发热装置的上表面接触;或者所述发热装置嵌入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电热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装置通过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的支撑弹簧弹性定位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发热装置呈餐盘状,其外周边具有与所述内锅的底壁部与侧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适配的凸起边,所述发热装置的上表面与内锅的侧壁部外侧与底壁部外侧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外侧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电热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装置是指两个以上的各自独立的电热管,每一个电热管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连接;所述电热管分布在内锅的侧壁部与底壁部之间转角过渡部位靠近底壁部的下半部及内锅的底壁部的内部;所述内锅底壁上设有凹槽、凸槽、凹点或者凸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电热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电热炊具还包括固定在外壳体容纳腔内的托板,所述托板包括托板底壁以及与托板底壁相连并向上延伸的托板侧壁;所述托板的托板侧壁向上延伸到所述外壳体的顶端部而呈上部开口的深井锅状,所述发热装置设在托板形成的深井锅状的容纳腔内,所述内锅的上部外侧壁搭接定位在所述托板的顶端部,所述内锅与所述托板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热空气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电热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的表面涂覆隔热层,所述隔热层是铝膜层、锌膜层或耐温隔热涂料层;所述托板的托板侧壁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电热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涂覆隔热层,所述隔热层是铝膜层、锌膜层或耐温隔热涂料层;所述外壳体顶端部位设置有隔热垫。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电热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锅底壁的厚度为侧壁体厚度的2-4倍。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电热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电热炊具还包括用于感测内锅锅底温度的感温器,所述感温器与所述电热炊具的电控系统电信号连接。
CN2010201859081U 2010-01-05 2010-04-21 多功能电热炊具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434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859081U CN201743469U (zh) 2010-01-05 2010-04-21 多功能电热炊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001454 2010-01-05
CN201020001454.8 2010-01-05
CN2010201859081U CN201743469U (zh) 2010-01-05 2010-04-21 多功能电热炊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43469U true CN201743469U (zh) 2011-02-16

Family

ID=43578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85908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43469U (zh) 2010-01-05 2010-04-21 多功能电热炊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43469U (zh)
WO (1) WO2011082513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7989A (zh) * 2012-06-07 2012-09-26 黄杰良 一种多功能电热炊具及其烹调容积的调节方法
CN103565305A (zh) * 2012-07-26 2014-02-12 广州胜维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食物加工容器
CN103750733A (zh) * 2014-01-20 2014-04-30 安徽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电饭锅
CN104688011A (zh) * 2015-03-20 2015-06-10 王利 一种精确控温一体光波智能烹饪锅
CN105105648A (zh) * 2015-10-09 2015-1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胆可旋转式烤箱
CN105455668A (zh) * 2015-12-22 2016-04-06 黎华裕 自然火式电烤炉及其控制方法
CN105520622A (zh) * 2014-09-29 2016-04-2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10495800A (zh) * 2019-09-16 2019-11-26 上海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隔热型容器固定组件、厨房器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62112A (zh) * 2016-03-15 2016-06-15 梁炜畅 一种新型电饭锅控温总成及应用该控温总成的电饭锅
CN106993819B (zh) * 2016-12-09 2019-09-24 绍兴市亿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可调式多级火锅底料炒制搅拌装置
FR3072266B1 (fr) * 2017-10-16 2019-12-13 Seb S.A. Friteuse electrique comportant une cuve assemblee avec une embase
US20210321812A1 (en) * 2020-04-21 2021-10-2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Heater assembly for a cooking device lid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8696A (ja) * 1998-05-19 1999-11-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CN2925328Y (zh) * 2006-06-30 2007-07-25 何球 电加热陶瓷汤粥锅
CN200948077Y (zh) * 2006-09-25 2007-09-19 广东天际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锅的内锅
CN100544610C (zh) * 2007-01-31 2009-09-30 梁建华 一种煮煲仔饭的装置
CN201079269Y (zh) * 2007-09-28 2008-07-02 曲彬 锅胆与电热盘定位式电饭锅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7989A (zh) * 2012-06-07 2012-09-26 黄杰良 一种多功能电热炊具及其烹调容积的调节方法
CN102687989B (zh) * 2012-06-07 2014-11-26 黄杰良 一种多功能电热炊具及其烹调容积的调节方法
CN103565305A (zh) * 2012-07-26 2014-02-12 广州胜维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食物加工容器
CN103750733A (zh) * 2014-01-20 2014-04-30 安徽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电饭锅
CN103750733B (zh) * 2014-01-20 2016-09-28 安徽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电饭锅
CN105520622A (zh) * 2014-09-29 2016-04-2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04688011A (zh) * 2015-03-20 2015-06-10 王利 一种精确控温一体光波智能烹饪锅
CN105105648A (zh) * 2015-10-09 2015-1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胆可旋转式烤箱
CN105455668A (zh) * 2015-12-22 2016-04-06 黎华裕 自然火式电烤炉及其控制方法
CN105455668B (zh) * 2015-12-22 2018-08-03 中山市尚客厨电科技有限公司 自然火式电烤炉及其控制方法
CN110495800A (zh) * 2019-09-16 2019-11-26 上海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隔热型容器固定组件、厨房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82513A1 (zh) 2011-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43469U (zh) 多功能电热炊具
CN107006080A (zh) 高性能电气烤炉、方法及热辐射模块
KR101944012B1 (ko) 음식물 보온장치
CN103654439A (zh) 光波储能加热的家用及商用生活电器
CN101639233B (zh) 一种分子共振炉
CN115059941A (zh) 一种结构可靠的快速感温面板及使用它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01308386Y (zh) 一种多功能家用电饭锅
CN201775462U (zh) 一种能煲饭的多功能电热锅
CN202287739U (zh) 多功能电热锅
CN103690054A (zh) 光波储能加热的家用及商用生活电器
CN201630953U (zh) 多功能保温电热锅
CN202136148U (zh) 多功能电热锅
KR101269345B1 (ko) 보온 뚜껑 어셈블리
CN102370421A (zh) 电热烹饪器具
CN201701060U (zh) 一种电陶烧烤炉
CN115103470A (zh) 一种具有线圈盘的快速感温面板及使用它的电磁烹饪器具
CN104274065A (zh) 多功能炊具
CN200973609Y (zh) 一种改进电饭煲
CN208349362U (zh) 一种远红外电炉
CN218328285U (zh) 一种具有温度传感装置的快速感温面板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7952382U (zh) 一种快速感温面板的温度传感装置安装结构及烹饪器具
CN217952376U (zh) 一种温度传感装置安装可靠的快速感温面板及烹饪器具
CN206403648U (zh) 一种空气隔热式电烤炉
CN109875386A (zh)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CN215226912U (zh) 一种烤鱼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28200 Foshan, China, Nanhai District, Songgang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Park Road West

Patentee after: DEA GENERAL AVIA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8234 Industrial Avenue, Songgang Pine Industrial Park, Foshan pine, Nanhai,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Elecpro Electric Appliance Holding Co., Ltd.

Address after: 528200 Foshan, China, Nanhai District, Songgang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Park Road West

Patentee after: DEA GENERAL AVIA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8234 Industrial Avenue, Songgang Pine Industrial Park, Foshan pine, Nanhai,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Elecpro Electric Appliance Holding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