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00530U - 光学膜 - Google Patents

光学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00530U
CN201600530U CN2010201213445U CN201020121344U CN201600530U CN 201600530 U CN201600530 U CN 201600530U CN 2010201213445 U CN2010201213445 U CN 2010201213445U CN 201020121344 U CN201020121344 U CN 201020121344U CN 201600530 U CN201600530 U CN 201600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ming
film body
main film
synusia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213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绍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1213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00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00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005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膜。该光学膜包括薄膜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薄膜主体边缘位置上的数个凸起,所述凸起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薄膜主体的固定孔,在所述薄膜主体上且沿所述固定孔至所述薄膜主体内侧的水平方向上,还设置有膨胀缓冲部,所述膨胀缓冲部与所述固定孔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膜,通过在光学膜上增设与固定孔连接的膨胀缓冲部,使得光学膜在受热情况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向外膨胀,光学膜无论受热或常温都能保证膜材固定在背光源模块里,而且光学膜不出现褶皱翘曲,能够改善液晶面板的画面品质。

Description

光学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TFT-LCD技术中的背光源模块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膜。
背景技术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以下简称:TFT-LCD)作为显示市场的一大主流已经在电视和电脑显示器等很多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背光源模块为TFT-LCD提供光源,是TFT-LCD的重要部件,其中由棱镜片和扩散片等光学膜组成的光学模组发挥了重要作用。背光源通过光学模组向液晶面板提供均匀的光线。
图1为现有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光学模组中的各光学膜设置在背光模块的背板上,具体如图1所示,现有的固定光学膜1的结构为在膜材上有一个凸起12,凸起12上设置固定孔13,将固定孔13套设在背板的膜材固定柱(sheet guide)上进行固定。其中,固定孔13的大小与背板上的膜材固定柱的大小相适应。
现有技术中,因背光源发光导致背光源模块中的各光学膜要受热膨胀,但在光学膜受热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光学膜受固定孔大小的限制不能自由膨胀,从而导致光学膜褶皱翘曲,严重影响液晶显示的画面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光学膜,以防止光学膜在受热膨胀时出现褶皱翘曲。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膜,包括薄膜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薄膜主体边缘位置上的数个凸起,所述凸起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薄膜主体的固定孔,在所述薄膜主体上且沿所述固定孔至所述薄膜主体内侧的水平方向上,还设置有膨胀缓冲部,所述膨胀缓冲部与所述固定孔连接。
如上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膨胀缓冲部为中空的缓冲通道。
如上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膨胀缓冲部为缓冲隔层组,所述缓冲隔层组包括至少一个缓冲隔层,所述缓冲隔层包括在与所述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且对应设置的两个缓冲隔层片,所述缓冲隔层片一端与所述薄膜主体连接,另一端悬空设置。
如上所述的光学膜,其中,对应设置的所述两个缓冲隔层片的尺寸相等或不相等。
如上所述的光学膜,其中,对应设置的所述两个缓冲隔层片中悬空设置的端部相互邻接。
如上所述的光学膜,其中,对应设置的所述两个缓冲隔层片中悬空设置的端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膜,通过在光学膜上增设与固定孔连接的膨胀缓冲部,使得光学膜在受热情况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向外膨胀,光学膜无论受热或常温都能保证膜材固定在背光源模块里,而且光学膜不出现褶皱翘曲,能够改善液晶面板的画面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中缓冲隔层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中缓冲隔层组再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常温下与膜材固定柱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受热膨胀后与膜材固定柱的装配一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受热膨胀后与膜材固定柱的装配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针对现有光学膜热胀冷缩的特性,又因受到固定孔大小的限制不能自由膨胀,从而导致光学膜褶皱翘曲,严重影响液晶画面品质等缺陷,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即对现有光学膜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光学膜在受热情况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向外膨胀,防止因光学膜上固定孔的限制而出现褶皱翘曲;而且在光学膜恢复常温的情况下,还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光学膜无论受热或常温都能保证膜材固定在背光源里,而且光学膜不出现褶皱翘曲,能够改善液晶面板的画面品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膜,包括薄膜主体,该薄膜主体为一光学薄膜以适应背光源输出光线的需求。在薄膜主体边缘位置上还设置有数个凸起,各凸起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该薄膜主体的固定孔。光学膜上各凸起尺寸和位置的设置可以根据背光源模块中背板上的膜材固定柱而设置。该光学膜安装到背光源模块中时,可以将固定孔套设在背板上对应位置处的膜材固定柱上,以起到固定光学膜的作用。为了满足光学膜在受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向外膨胀,本实施例中在薄膜主体上增设膨胀缓冲部,具体为在薄膜主体上且沿固定孔至薄膜主体内侧的水平方向上设置该膨胀缓冲部,而且该膨胀缓冲部与固定孔连接。也就是说,该膨胀缓冲部与固定孔处于同一水平方向上,位置位于固定孔的内侧且与固定孔连接,这样当光学膜受热膨胀后薄膜主体向边缘扩张,由于固定孔内侧的膨胀缓冲部可以不受背板上膜材固定柱的阻挡,因此薄膜主体可以向外扩张一定的距离,这样薄膜主体本身便不会再出现褶皱翘曲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可以是例如棱镜片或扩散片等应用于TFT-LCD领域的光学薄膜,当然该结构也不仅限于液晶显示领域,同样适用于各种需要固定膜材而需要保证不令其褶皱变形的其他领域。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膜上增设膨胀缓冲部可以避免与背板上膜材固定柱内侧接触的薄膜主体部分由于自身一体结构的特点而导致薄膜主体在受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受膜材固定柱的阻挡,无法自由扩张而出现褶皱翘曲。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缓冲部满足在薄膜主体受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不受膜材固定柱的阻挡即可,以下以两种类型的膨胀缓冲部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并不限于此。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光学膜1包括薄膜主体11,在薄膜主体11边缘位置上还设置有数个凸起12,各凸起12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该薄膜主体11的固定孔13。为了满足光学膜在受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膨胀,本实施例中薄膜主体上增设的膨胀缓冲部为中空的缓冲通道14。缓冲通道14设置在薄膜主体11上且沿固定孔13至薄膜主体11内侧的水平方向F上。也就是说,该缓冲通道14与固定孔13处于同一水平方向上,位置位于固定孔13的内侧且与固定孔13连接。
如图2可知,本实施例中缓冲通道14为中空结构即缓冲通道14上不设置膜材,且缓冲通道14的尺寸与固定孔13的尺寸一致,相当于将现有的固定孔13向内侧扩大。这样当光学膜1受热膨胀后薄膜主体11向边缘扩张时,由于固定孔13内侧的缓冲通道14可以不受背板上膜材固定柱的阻挡,因此薄膜主体11可以向外扩张一定的距离,最长扩张距离如图中的L所示的距离。这样薄膜主体11本身便不会再出现褶皱翘曲的情况。其中缓冲通道的长度L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验设定,以满足受热膨胀的尺寸变化范围即可。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固定孔内侧水平设置中空的缓冲通道,因此不会影响光学膜在背光源模块内部的固定。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和图4所示,该光学膜1包括薄膜主体11,在薄膜主体11边缘位置上还设置有数个凸起12,各凸起12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该薄膜主体11的固定孔13。为了满足光学膜1在受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膨胀,本实施例中薄膜主体11上增设的膨胀缓冲部为缓冲隔层组15,该缓冲隔层组15包括至少一个的缓冲隔层,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缓冲隔层组15包括四个缓冲隔层。每个缓冲隔层均包括在两个缓冲隔层片16,且该两个缓冲隔层片16设置在与水平方向F垂直的方向W上,且对应设置;每个缓冲隔层片16一端与薄膜主体11连接,另一端悬空设置。
本实施例中,固定孔13内侧位置上的膜材不是一体设置的,而是被分割成若干个缓冲隔层,每个缓冲隔层中的两个缓冲隔层片由于末端与薄膜主体11连接,头端悬空设置,因此当光学膜1受热膨胀后薄膜主体11向边缘扩张时,同一缓冲隔层中的两个缓冲隔层片16由于向外扩张,因此可以被背板上膜材固定柱分隔开,使得薄膜主体11可以向外扩张一个缓冲隔层片宽度的距离;当薄膜主体11继续向外膨胀时,内侧的下一个缓冲隔层中的两个缓冲隔层片16继续被背板上膜材固定柱分隔开,薄膜主体11可以继续向外扩张。这样,由于固定孔13内侧的缓冲隔层组15可以不受背板上膜材固定柱的阻挡,因此薄膜主体11可以向外扩张一定的距离,最大扩展距离如图中的L所示的距离,这样薄膜主体11本身便不会再出现褶皱翘曲的情况。其中缓冲通道的长度L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验设定,以满足受热膨胀的尺寸变化范围即可。本实施例中,缓冲隔层组15包括四个缓冲隔层(中间横线为割开的线),每个缓冲隔层的宽度为0.1mm,因此增加了光学膜的扩展长度L为0.4mm。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缓冲隔层与薄膜主体可以采用相同的膜材,当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膜材,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中在光学膜上增设的膨胀缓冲部要设置在沿固定孔至薄膜主体内侧的水平方向F上,是由于光学膜在受热膨胀后是向边缘水平扩张的,现有的光学膜由于在水平扩张的过程中受到膜材固定柱的阻挡,而且膜材固定柱相对于薄膜主体而言是要沿水平方向向薄膜主体内侧水平方向移动的,不会向其他方向例如斜向方向等移动,因此为了避免该水平阻挡,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中增设的膨胀缓冲部要设置水平方向F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的光学膜结构,通过在光学膜固定处做若干层缓冲隔层,达到使光学膜在受热膨胀的状态下不发生褶皱翘曲,通过缓冲隔层,光学膜可以自由伸展到平整的状态,大大改善了液晶显示器的画面显示质量。
本实施例缓冲隔层组中包括的数个缓冲隔层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变型,例如每个缓冲隔层中对应设置的两个缓冲隔层片的长度可以相等(如图4所示),也可以不相等。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中缓冲隔层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各缓冲隔层是相互交叉的即缓冲隔层中两个缓冲隔层片的长度不相等。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个缓冲隔层中对应设置的两个缓冲隔层片悬空设置的端部之间既可以设置有一定的间距,也可以相互邻接。图4和图5所述的两个缓冲隔层片悬空设置的端部是相互邻接的即相互接触。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中缓冲隔层组再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缓冲隔层中的两个缓冲隔层片悬空设置的端部之间设置有一定的间距即不相互接触。
以下以图4所示的膨胀缓冲部为例,详细介绍该光学膜在受热膨胀情况下的变形过程。图7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常温下与膜材固定柱的装配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受热膨胀后与膜材固定柱的装配一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受热膨胀后与膜材固定柱的装配另一示意图,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初始状态下,膜材固定柱2位于固定孔13内,各缓冲隔层中的缓冲隔层片处于正常悬空状态;当光学膜受热膨胀时,薄膜主体向边缘扩张即向F’方向扩张,膜材固定柱2被膨胀缓冲部顶住;此时,由于受力膜材固定柱2将第一个缓冲隔层向上分开,薄膜主体得以继续扩张;当温度继续升高时,膜材固定柱2将第二个缓冲隔层分开,薄膜主体得以继续扩张;并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直至将第四个缓冲隔层分开。当薄膜主体从高温扩张状态恢复常温状态时,薄膜主体收缩,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各缓冲隔层从内向外逐个依次闭合,并最终恢复到如图7所示的初始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膜,通过在光学膜上增设与固定孔连接的膨胀缓冲部,使得光学膜在受热情况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向外膨胀,光学膜无论受热或常温都能保证膜材固定在背光源模块里,而且光学膜不出现褶皱翘曲,能够改善液晶面板的画面品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光学膜,包括薄膜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薄膜主体边缘位置上的数个凸起,所述凸起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薄膜主体的固定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薄膜主体上且沿所述固定孔至所述薄膜主体内侧的水平方向上,还设置有膨胀缓冲部,所述膨胀缓冲部与所述固定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缓冲部为中空的缓冲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缓冲部为缓冲隔层组,所述缓冲隔层组包括至少一个缓冲隔层,所述缓冲隔层包括在与所述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且对应设置的两个缓冲隔层片,所述缓冲隔层片一端与所述薄膜主体连接,另一端悬空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对应设置的所述两个缓冲隔层片的长度相等或不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对应设置的所述两个缓冲隔层片中悬空设置的端部相互邻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对应设置的所述两个缓冲隔层片中悬空设置的端部之间设置有间距。
CN2010201213445U 2010-02-26 2010-02-26 光学膜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00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213445U CN201600530U (zh) 2010-02-26 2010-02-26 光学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213445U CN201600530U (zh) 2010-02-26 2010-02-26 光学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00530U true CN201600530U (zh) 2010-10-06

Family

ID=42811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21344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00530U (zh) 2010-02-26 2010-02-26 光学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0053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05157A (ja) * 2014-11-19 2016-06-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19062749A1 (zh) * 2017-09-30 2019-04-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05157A (ja) * 2014-11-19 2016-06-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19062749A1 (zh) * 2017-09-30 2019-04-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340497B2 (en) 2017-09-30 2022-05-24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source,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299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1359237Y (zh) 背光模组
KR101441956B1 (ko) 멀티패널 표시장치
CN101520562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345818B (zh) 光源模块以及具有此光源模块的显示装置
US11016333B2 (en) Polariz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porous protective layer
CN100582887C (zh) 液晶显示器
CN201600530U (zh) 光学膜
US2011015753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6033466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N103676318B (zh) 一种液晶电视背光结构
US10095061B2 (en) Frameless display device
JP200910960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4534348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036112B2 (en) Optical sheet, optical sheet production method, surface-emit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207067611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导光板
CN204062723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848012U (zh) 一种带有限位机构的显示器背光模组
CN106068478A (zh)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1846818B (zh) 液晶显示模块
US20170131462A1 (en) Light guide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uch light guide module
CN103413494B (zh) 无边框显示装置
CN201159811Y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US11262609B2 (en) Plastic fram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2133169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150618

Owner name: JINGDONG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6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618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est Central Road, No. 8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