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16232U -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16232U
CN201516232U CN2009202280054U CN200920228005U CN201516232U CN 201516232 U CN201516232 U CN 201516232U CN 2009202280054 U CN2009202280054 U CN 2009202280054U CN 200920228005 U CN200920228005 U CN 200920228005U CN 201516232 U CN201516232 U CN 201516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tube
glued membrane
porous foam
foam cushion
drain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280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九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VSD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宋九宏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宋九宏 filed Critical 宋九宏
Priority to CN2009202280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16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16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1623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它包括带侧孔的引流管(1),它还包括与引流管(1)连接成一体结构的胶膜(2),所述引流管(1)为一至五根。它克服了现有的密封薄膜不能同时满足健康皮肤正常的透水透气代谢和多孔泡沫软垫需要严密密封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通过放置在多孔泡沫软垫上的胶膜来密封创面,大大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密封薄膜只需要密封胶膜的四周即可,使负压封闭引流的密封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同时有利于创面周围健康皮肤的正常代谢。

Description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上的一个部件,更具体地说它是适用于体表创面的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简称VSD技术)是德国ULM大学Wim Fleischman博士于1992年首创,并形成理论雏形,用于四肢创面的引流。1994年中国裘华德教授首次将VSD技术应用于普外科,开创了VSD技术在普外科应用的先河,发明人为王彦峰、裘华德的专利CN 2276320[公开(公告)号],为VSD技术的第一个专利。从此,VSD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现有的VSD技术基本配置包括负压源(包括医用吸引机或医院使用的中心负压装置等),引流管,引流容器,聚乙烯醇泡沫或其它医用多孔泡沫、海绵或纱布(以下简称多孔泡沫软垫),可粘贴密封用的透气薄膜、接头(包括二通接头、三通接头或多通接头)组成。其结构形式为:一端带侧孔的引流管(常用为平行放置的二根管,小规格的为一根管,稍大规格的为三根或多根)通入已钻好孔的多孔泡沫软垫内,使用多块多孔泡沫软垫时,再通过接头将引流管的出口端合并为一个出口,接通负压源引流,将人体组织内的渗血、渗液、液化坏死的组织碎片以及脓液等液化物质引流至引流容器内。
实际应用中,是将多孔泡沫软垫包裹多侧孔引流管,放置在创面上或创腔内,再用密封薄膜将多孔泡沫软垫和引流管出口端严密封闭,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就形成了一个高效引流系统(VSD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负压经过引流管的刚性传导传递到多孔泡沫软垫,由于多孔泡沫软垫内的孔泡互相连通且富有弹性,负压可以到达目标引流区的每一点,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引流。较大的、质地不太硬的块状引出物在负压作用下被分割和塑性成颗粒状,经过多孔泡沫软垫的孔隙进入引流管,再被迅速吸入引流容器内;而可能堵塞引流管的大块引出物则被多孔泡沫软垫阻挡,只能附着在多孔泡沫软垫表面,在去除或更换引流物时与多孔泡沫软垫一起离开机体。密封薄膜的封闭使作为引流动力的负压得以维持,同时也使被引流区与外界隔绝,有效地防止了污染和交叉感染。由于负压经过做为中介的柔软多孔泡沫软垫均匀分布于被引流区的表面,可以有效地防止单根引流管负压引流时可能发生的脏器或组织被吸出或受压而致的缺血、坏死、穿孔等并发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P3-P4,裘华德宋九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与现有的普通换药治疗相比,VSD技术能将被引流区内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非常及时地清除,使被引流区内达到“零积聚”状态,创面能够很快地获得清洁的环境,大大降低机体对毒素的重吸收;即使有较大的腔隙存在,腔隙也将因负压的存在而加速缩小,对浅表创面而言,密封薄膜和多孔泡沫软垫也使局部环境更接近生理性的湿润状态;作用于创面软组织上的负压刺激,有利于局部微环境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加速了创面中肉芽组织的新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在VSD治疗的3-7天内均不需要再换药,降低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减少了患者痛苦,降低了综合医疗费用。
在我国VSD技术已广泛适用于:创伤科、骨科、普外科、烧伤科等领域。
但是,在国内和国外,现有的VSD技术在用于体表创面引流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在临床实际使用中,是用密封薄膜将多孔泡沫软垫与健康皮肤整体密封在一起,健康皮肤中的毛囊需要正常的透水透气代谢,就要求密封薄膜通透率越大越好,否则健康皮肤会出现皮疹、毛囊炎、水分浸渍发白等现象,导致患者因发痒等不适症状而有意或无意地抓挠、磨擦密封薄膜。也可能导致皮肤与密封薄膜之间由于水分浸渍,密封薄膜粘性消失,从皮肤表面脱开,继而使空气进入密封区最终导致负压封闭引流效果下降,甚至完全失效。而多孔泡沫软垫需要完全密封,又要求密封薄膜通透率越小越好,否则将引起多孔泡沫软垫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微小空气流通而造成水分丢失,使多孔泡沫软垫变干,最终导致多孔泡沫软垫失去弹性和湿润环境,延缓了创面愈合时间;于是这就形成了在一个整体中存在两个反作用需求原理的矛盾。而现有的密封薄膜不能同时满足健康皮肤正常的透水透气代谢和多孔泡沫软垫需要严密密封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密封薄膜对创面愈合及创面周围皮肤正常代谢的不合理之处,而提供了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它包括带侧孔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引流管连接成一体结构的胶膜,所述引流管为一至五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为二至五根,并平行放置在胶膜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侧孔开孔方向位于与胶膜的接触端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侧孔开孔方向位于与胶膜的接触端面的外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或为圆形管,或为扁形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的管孔内有突起。
本实用新型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具有如下优点:①通过放置在多孔泡沫软垫上的胶膜(这种胶膜的透气率极低,也可以是其它材料制成的透气率极低的膜)来密封创面,大大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②、密封薄膜只需要密封胶膜的四周即可(也可以将密封薄膜全部覆盖在胶膜上及胶膜的四周),使负压封闭引流的密封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同时有利于创面周围健康皮肤的正常代谢。③.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胶膜与引流管开孔的一种位置关系图。
图4为图3的结构俯视图(其中的虚线表示不可见部分)。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胶膜与引流管开孔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图。
图6为图5的结构俯视图(其中的虚线表示不可见部分)。
图7为引流管为扁形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扁形管被在大气压压扁变形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引流管为圆形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圆形引流管被在大气压压扁变形后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现有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装置(双平行管)在体表大创面治疗形成“树枝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流管,2.胶膜,3.开孔方向,4.突起,5.间隙,6.多孔泡沫软垫,7.三通管,8.引流容器,9.负压源,在图3、图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引流管侧孔开孔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阅附图可知:本实用新型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它包括带侧孔的引流管1,与引流管1连接成一体结构的胶膜2(胶膜的作用是单独密封创面,且透气率极低),所述引流管1为一至五根均匀间隔放置或平行放置。胶膜2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这种布置结构有利于小创面和规则形状创面使用(如图1、图2所示),若是较大的创面也可采用五根以上,若创面很小也可仅采用一根。
引流管1侧孔的开孔方向3位于引流管1与胶膜2的接触端面。这种结构在使用时,胶膜直接与多孔泡沫软垫接触,使引流管(引流管对创面软组织的压强大大减小)不会间接压迫创面软组织肉芽,并产生导致肉芽组织的压迫性坏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伤口愈合(如图3、图4所示)。
引流管1侧孔的开孔方向3位于引流管1与胶膜2的接触端面的外侧。这种结构在使用时,引流管通过引流管侧孔直接与多孔泡沫软垫接触,减少了现有将引流管置于多孔泡沫软垫内引流管对创面软组织的压力,有利于伤口愈合(如图5、图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和图5中引流管的侧孔开孔方向均与泡沫软垫相接触。
引流管1或为半圆形管,或为扁形管(扁形管包括方形管、半圆形管等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小引流管对创面软组织的压强(如图7、图8所示)。
引流管1的管孔内有突起4。这种结构避免了因在负压吸引后引流管内的空腔在负压作用下完全闭合的情况发生,即使负压过大,突起之间也会有间隙7,并可顺利进行引流(如图8、图10所示)。
使用时,可将本实用新型引流管与胶膜的一体结构,直接置于多孔泡沫软垫上,然后再用密封薄膜粘贴在胶膜的四周及引流管出口处,再连接上引流容器和负压即可引流。
由于引流管的位置在多孔泡沫软垫上,而不在多孔泡沫软垫内,因此减少了负压吸引后引流管在创面软组织肉芽上留下的压痕,甚至导致肉芽组织的压迫性坏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伤口愈合。
另外,只需要将密封薄膜粘贴在胶膜的四周及引流管出口处,减少了粘贴密封薄膜的工作量,并使粘贴密封薄膜变得非常简单。需要说明的是:良好的密封是保证引流效果的关键,也是整个负压封闭引流操作中最困难之处,常用的密封方法包括:戳孔法、“系膜”法、缝合法及“包饺子”法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P20-P24,裘华德宋九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引流管的端头可通过二通接头相互连接,对于大面积创面时方便引流之间相互连接(原引流管在多孔泡沫软垫内,不能通过二通管相互连接,而本专利中引流管在多孔泡沫软垫上,容易通过二通管相互连接),不会造成“树枝网”(如图11所示)的情况可发生,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方便患者活动,并有利于患面愈合。
同时,由于现有的引流管位于多孔泡沫软垫内,因此需要专用钻孔机(本发明人已申请专利,发明名称为:负压引流包裹材料打孔机,公开(公告)号为:CN101208120)在多孔泡沫软垫内钻孔,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使用更加方便,且不需要打孔机,减少了多孔泡沫软垫内碎屑进入人体组织创面而导致的免疫排异反应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若干的改变或变形,这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它包括带侧孔的引流管(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引流管(1)连接成一体结构的胶膜(2),所述引流管(1)为一至五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为二至五根,并平行放置在胶膜(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侧孔开孔方向(3)位于与胶膜(2)的接触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侧孔开孔方向(3)位于与胶膜(2)的接触端面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或为圆形管,或为扁形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或为圆形管,或为扁形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的管孔内有突起(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的管孔内有突起(4)。
CN2009202280054U 2009-09-08 2009-09-08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16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280054U CN201516232U (zh) 2009-09-08 2009-09-08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280054U CN201516232U (zh) 2009-09-08 2009-09-08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16232U true CN201516232U (zh) 2010-06-30

Family

ID=42496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2800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16232U (zh) 2009-09-08 2009-09-08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162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19362U (zh) 体表创面负压封闭引流系统
CN201643356U (zh) 一种负压引流装置
CN202069996U (zh) 创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专用软垫
CN201912520U (zh) 一种创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专用软垫
CN103394155B (zh) 一次性便携式负压创面治疗系统
CN102107029B (zh) 医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WO2011035464A1 (zh)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01719676U (zh) 体表组织负压封闭引流系统
CN104225768A (zh) 一种多层负压封闭引流护创装置
CN101664578B (zh)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108378988A (zh) 内埋式全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01516231U (zh) 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CN201516232U (zh)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CN107485737A (zh) 一种医用创面护理装置
CN201529311U (zh) 内置带冲洗管的引流管的泡沫软垫结构
CN201529313U (zh) 可调负压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03408345U (zh) 一次性便携式负压伤口治疗套装
CN201551715U (zh) 体表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装置
CN201519361U (zh) 负压封闭引流中引流管及支柱布置结构
WO2013056412A1 (zh) 一种负压封闭引流专用敷料结构
CN201519363U (zh) 负压封闭引流中的上引流装置
CN201719675U (zh)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CN201519360U (zh) 体表组织负压封闭引流系统
CN201664462U (zh)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08851803U (zh) 内埋式全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Wuhan VSD Med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Song Jiuhong

Contract record no.: 2011420000066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Drainage tube and glue film arrangement structur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30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10509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11

Address after: No. 15, Tianyuan Road, East and West Lake District, Wuhan, Hubei

Patentee after: WUHAN VSD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404, room 430022, block B, Wuhan Plaza, 688 Jiefang Avenue, Hankou, Hubei, Wuhan

Patentee before: Song Jiuho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