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19675U -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19675U
CN201719675U CN2009202280069U CN200920228006U CN201719675U CN 201719675 U CN201719675 U CN 201719675U CN 2009202280069 U CN2009202280069 U CN 2009202280069U CN 200920228006 U CN200920228006 U CN 200920228006U CN 201719675 U CN201719675 U CN 201719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tube
drainage
porous foam
foam cushion
surface w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2800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九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VSD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VSD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VSD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VSD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2800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19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19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196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它包括与体表创面接触的多孔泡沫软垫(1),引流管(2),密封薄膜(3),接头(4),引流容器(5),负压源(6),它还包括胶膜(7),所述胶膜(7)与引流管(2)固定在一起,并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的上方,密封薄膜(3)密封胶膜(7)及引流管(2)的引出端,引流管(2)通入引流容器(5)内,引流容器(5)连接负压源(6)。它克服了现有的密封薄膜不能保证健康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体表创面需要严格密封的缺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放置在多孔泡沫软垫上的胶膜来密封创面,大大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并缩短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

Description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它是专为对各种体表组织破溃区治疗而设计的一种用于对因由创伤、烧伤、感染、压迫、内分泌失调、血管闭塞、放射性照射、手术、手术并发症、虫蛇咬噬、低温冷冻伤等原因而发生的创面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装置。
背景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简称VSD技术)是德国ULM大学Wim Fleischman博士于1992年首创,并形成理论雏形,用于四肢创面的引流;1994年中国裘华德教授首次将VSD技术应用于普外科,开创了VSD技术在普外科应用的先河,王彦峰、裘华德教授在中国于1998年3月18日得到授权的专利CN 2276350,为VSD技术的第一个专利。从此,VSD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现有的VSD技术基本配置包括负压源(包括医用吸引机或医院使用的中心负压装置),引流管,聚乙烯醇泡沫或其它医用多孔泡沫、海绵或纱布(以下简称多孔泡沫软垫)、可粘贴密封用的透气薄膜(以下简称密封薄膜)、接头(包括二通接头、三通接头或多通接头)、引流容器组成。其结构形式为:一端带侧孔的引流管(一般为平行放置的二根管,小规格的多孔泡沫软垫为一根管,稍大规格的,一般平行放置三根管或以上)通入已钻好孔的多孔泡沫软垫内,使用多块多孔泡沫软垫时,再通过三通接头、二通接头或多通接头将引流管的出口端合并为一个出口,接通负压源引流,将人体组织内的渗血、渗液、液化坏死的组织碎片以及脓液等液化物质引流至引流容器内。
实际应用中,将多孔泡沫软垫包裹多侧孔引流管,放置在创面上或创腔内,再用密封薄膜将多孔泡沫软垫和引流管出口端严密封闭,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就形成了一个高效引流系统(VSD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负压经过引流管的刚性传导传递到多孔泡沫软垫,并可随着引流管的走向将负压分布在多孔泡沫软垫上的每一个点。由于多孔泡沫软垫内的孔泡互相连通且富有弹性,负压可以到达目标引流区的每一点,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引流。较大的、质地不太硬的块状引出物在负压作用下会被分割和塑性成颗粒状,经过多孔泡沫软垫的孔隙进入引流管,再被迅速吸入引流容器内;而可能堵塞引流管的大块引出物则被多孔泡沫软垫阻挡,只能附着在多孔泡沫软垫表面,在去除或更换引流物时与多孔泡沫软垫一起离开机体。密封薄膜的封闭使作为引流动力的负压得以维持,同时也使被引流区与外界隔绝,有效地防止了污染和交叉感染。由于负压经过做为中介的柔软多孔泡沫软垫均匀分布于被引流区的表面,可以有效地防止单根引流管负压引流时可能发生的脏器或组织被吸出或受压而致的缺血、坏死、穿孔等并发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P3-P4,裘华德宋九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与现有的普通换药治疗相比,VSD技术能将被引流区内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非常及时地清除,被引流区内可达到“零积聚”状态,创面能够很快地获得清洁的环境,大大降低机体对毒素的重吸收;即使有较大的腔隙存在,腔隙也将因负压的存在而加速缩小,对浅表创面而言,密封薄膜和多孔泡沫软垫也使局部环境更接近生理性的湿润状态;作用于创面软组织上的负压刺激,有利于局部微环境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加速了创面中肉芽组织的新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在VSD治疗的3-7天内均不需要再换药,降低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减少了患者痛苦,降低了综合医疗费用。
在我国VSD技术已广泛适用于:创伤科、骨科、普外科、烧伤科等领域。
但是现有的VSD技术在体表创面引流的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①、在临床实际使用中,是用密封薄膜将多孔泡沫软垫与健康皮肤整体密封在一起,健康皮肤中的毛囊需要正常的透水透气代谢,就要求密封薄膜通透率越大越好,否则健康皮肤会出现皮疹、毛囊炎、水分浸渍发白等现象,导致患者因发痒等不适症状而有意或无意地抓挠、磨擦密封薄膜,也可以导致皮肤与密封薄膜之间由于水分浸渍,密封薄膜粘性消失,从皮肤表面脱开,继而使空气进入密封区最终导致负压封闭引流失效。但多孔泡沫软垫需要完全密封,又要求密封薄膜通透率越小越好,否则将引起多孔泡沫软垫由于长时间的微小空气流通而造成水分丢失,使多孔泡沫软垫变干,最终导致多孔泡沫软垫失去弹性和湿润环境,延缓了创面愈合时间;于是这就形成了在一个整体中存在两个反作用需求原理的矛盾,现在使用的密封薄膜为通透率很大的透气膜,这种膜的使用基本能保证健康皮肤的正常代谢,但容易发生多孔泡沫软垫变干、发硬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引流效果,延长创面的愈合时间。②、引流管位于多孔泡沫软垫内,需要专用的打孔机(本发明人已申请专利,发明名称为:负压引流包裹材料打孔机,公开(公告)号为:CN101508120)在多孔泡沫软垫内进行打孔,打孔的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并且打孔产生的碎屑会随着多孔泡沫软垫的使用而留在人体内而产生感染。
因此,对现有的VSD技术对在体表创面组织愈合中的使用进行改进已成为非常迫切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有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它包括与体表创面接触的多孔泡沫软垫,引流管,密封薄膜,接头,引流容器,负压源,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胶膜,所述胶膜与引流管固定在一起,并位于多孔泡沫软垫的上方,密封薄膜密封胶膜及引流管的引出端,引流管通入引流容器内,引流容器连接负压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为至少二根交叉连接而成的一体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薄膜密封在胶膜的四周及引流管的引出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胶膜及与引流管上的侧孔与多孔泡沫软垫接触,引流管位于胶膜的上端;或引流管位于胶膜的下端,引流管上的侧孔及胶膜的下端与多孔泡沫软垫接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多孔泡沫软垫上有相交叉的开口槽,相交叉的引流管位于相交叉的开口槽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引流管或为“井”字型结构、或为“米”字型结构、或为“十”字型、或为“工”字型交叉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的端头有可相互连接的二通接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或为半圆形管,或为扁形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的连接处为弧形平缓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的管孔内有突起。
本实用新型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具有如下优点:①通过放置在多孔泡沫软垫上的胶膜来密封创面,大大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②、密封薄膜只需要密封胶膜的四周即可,使负压封闭引流的密封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同时有利于创面周围健康皮肤的正常代谢。③.增加了引流管的出管方向,引流更加方便,特别有利于对隐蔽复杂部位的引流。另外,多根相交叉引流管的分布结构,使负压的传导更加均匀,减少了堵管的可能性,同时增加了创面的愈合的同步性。④.将引流管置于多孔泡沫软垫的上方(相当于间接增加了多孔泡沫软垫的厚度),可减少负压吸引后引流管在创面软组织肉芽上留下的压痕,甚至导致肉芽组织的压迫性坏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伤口愈合。⑤.在大面积的创面时,引流管的管头可通过二通接头相互连接,还减少了在手术过程中对引流管重新剪孔、拼接、串连的麻烦,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并杜绝了“树枝网”的情况发生,方便不同创面的治疗。⑥.省去了专用的打孔机,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效率,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去除了打孔时多孔泡沫软垫的碎屑对人体产生免疫排异的可能性。⑦.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胶膜及密封薄膜未画出)。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开交叉槽的多孔泡沫软垫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薄膜、引流管和多孔泡沫软垫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多孔泡沫软垫上无开槽)。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薄膜、引流管和多孔泡沫软垫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多孔泡沫软垫上有开槽)。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井”字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十”字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工”字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米”字型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二个“井”字型引流管连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引流管为扁形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引流管为圆形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引流管为半圆形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13为密封薄膜粘贴在胶膜四周的位置图。
图14为多孔泡沫软垫与引流管及胶膜的一种位置关系图。
图15为多孔泡沫软垫与引流管及胶膜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图。
图16为现有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装置(双平行管)在体表大创面治疗形成“树枝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多孔泡沫软垫,2.引流管,3.密封薄膜,4.接头,5.引流容器,6.负压源,7.胶膜,8.开口槽,9.二通接头,10.弧形,11.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阅附图可知:本实用新型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它包括与体表创面接触的多孔泡沫软垫1,引流管2,密封薄膜3,接头4,引流容器5,负压源6,胶膜7与引流管2固定在一起,并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的上方,密封薄膜3密封胶膜7及引流管2的引出端,引流管2通入引流容器5内,引流容器5连接负压源6(如图1、图3、图4所示)。通过放置在多孔泡沫软垫上的胶膜来密封创面,大大延长了多孔泡沫软垫保持弹性和湿润环境的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
引流管2为至少二根交叉连接而成的一体结构(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引流管2或为“井”字型结构、或为“米”字型结构、或为“十”字型、或为“工”字型交叉结构(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引流管2的端头有可相互连接的二通接头9(如图1、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多根相交叉引流管的分布结构,使负压的传导更加均匀,减少了堵管的可能性,同时增加了创面的愈合的同步性。增加了引流管的出管方向,引流更加方便,特别有利于对隐蔽复杂部位的引流。
密封薄膜3密封在胶膜7的四周及引流管2的引出端(如图13所示)。将负压封闭引流中技术性最强,最关键、最烦琐的密封工作变得非常简单。有利于创面的密封,同时有利于创面周围健康皮肤的正常代谢。
胶膜7及引流管2上的侧孔与多孔泡沫软垫1接触,引流管2位于胶膜7的上端(如图14所示);或引流管2位于胶膜7的下端,引流管2上的侧孔及胶膜7的下端与多孔泡沫软垫1接触(如图15所示)。多孔泡沫软垫1上有相交叉的开口槽8,相交叉的引流管2位于相交叉的开口槽8内(如图2、图4所示)。将引流管置于多孔泡沫软垫的上方或多孔泡沫软垫1上的开口槽内,可减少负压吸引后引流管在创面软组织肉芽上留下的压痕,甚至导致肉芽组织的压迫性坏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伤口愈合。
引流管2或为半圆形管,或为扁形管,或为圆形管,也可作成方形管等结构形式(如图10、图11、图12所示)。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小引流管对创面软组织的压强。
引流管2的连接处为弧形10平缓连接(如图6所示)。这种结构避免了引流物在拐角处流动时,因角度急剧变化而发生的阻滞,甚至阻塞现象的发生。
引流管2的管孔内有突起11(如图10、图11、图12所示)。这种结构避免了因在负压吸引后引流管内的空腔在负压作用下完全闭合的情况发生,即使负压过大,突起之间也会有间隙,并顺利进行引流。
使用时,将引流管和胶膜的一体结构放置在多孔泡沫软垫上,多孔泡沫软垫与体表组织创面接触,引流管可置于孔泡沫软垫上方,或下方,或多孔泡沫软垫的开口槽内,密封薄膜粘贴在胶膜的四周及引流管的出口端(也可直接粘贴在胶膜上及引流管的出口端),将引流管通过接头通入引流容器,接上负压源,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若干的改变或变形,这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它包括与体表创面接触的多孔泡沫软垫(1),引流管(2),密封薄膜(3),接头(4),引流容器(5),负压源(6),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胶膜(7),所述胶膜(7)与引流管(2)固定在一起,并位于多孔泡沫软垫(1)的上方,密封薄膜(3)密封胶膜(7)及引流管(2)的引出端,引流管(2)通入引流容器(5)内,引流容器(5)连接负压源(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2)为至少二根交叉连接而成的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薄膜(3)密封在胶膜(7)的四周及引流管(2)的引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膜(7)及与引流管(2)上的侧孔与多孔泡沫软垫(1)接触,引流管(2)位于胶膜(7)的上端;或引流管(2)位于胶膜(7)的下端,引流管(2)上的侧孔及胶膜(7)的下端与多孔泡沫软垫(1)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泡沫软垫(1)上有相交叉的开口槽(8),相交叉的引流管(2)位于相交叉的开口槽(8)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管(2)或为“井”字型结构、或为“米”字型结构、或为“十”字型、或为“工”字型交叉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2)的端头有可相互连接的二通接头(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2)或为半圆形管,或为扁形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2)的连接处为弧形(10)平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2)的管孔内有突起(11)。
CN2009202280069U 2009-09-08 2009-09-08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19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280069U CN201719675U (zh) 2009-09-08 2009-09-08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280069U CN201719675U (zh) 2009-09-08 2009-09-08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19675U true CN201719675U (zh) 2011-01-26

Family

ID=43487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28006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19675U (zh) 2009-09-08 2009-09-08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19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19362U (zh) 体表创面负压封闭引流系统
CN102107029B (zh) 医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02069996U (zh) 创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专用软垫
CN201643356U (zh) 一种负压引流装置
WO2011035464A1 (zh)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01912520U (zh) 一种创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专用软垫
CN201719676U (zh) 体表组织负压封闭引流系统
CN104225768A (zh) 一种多层负压封闭引流护创装置
CN107485737A (zh) 一种医用创面护理装置
CN101664578B (zh)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13047676U (zh) 一种负压引流海绵敷料及其创面装置
CN108378988A (zh) 内埋式全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01551715U (zh) 体表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装置
CN201719675U (zh)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系统
CN201516231U (zh) 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CN204864249U (zh) 一种便携式微型真空泵负压引流装置
CN201529313U (zh) 可调负压的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01529311U (zh) 内置带冲洗管的引流管的泡沫软垫结构
CN201519361U (zh) 负压封闭引流中引流管及支柱布置结构
CN208756074U (zh) 一种全自动型桡动脉压迫止血器
CN201519360U (zh) 体表组织负压封闭引流系统
CN201516232U (zh) 一种引流管及胶膜布置结构
CN201519363U (zh) 负压封闭引流中的上引流装置
CN201551716U (zh) 负压封闭引流系统支撑结构
WO2013056412A1 (zh) 一种负压封闭引流专用敷料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