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94423U - 家用副刹车 - Google Patents

家用副刹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94423U
CN201494423U CN2009203074247U CN200920307424U CN201494423U CN 201494423 U CN201494423 U CN 201494423U CN 2009203074247 U CN2009203074247 U CN 2009203074247U CN 200920307424 U CN200920307424 U CN 200920307424U CN 201494423 U CN201494423 U CN 201494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brake
permanent seat
drag
push rod
g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3074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书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3074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94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94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9442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家用副刹车,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装副刹车踏板,副刹车踏板与底座铰连,底座上安装拉索套,副刹车踏板上安装拉杆,拉杆的上端与副刹车踏板铰连,拉杆与拉索套内的拉索的一端连接。它安装时无需破坏原车结构,可直接放置在车内使用,安装更加简便快捷、安装费用较低;它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安装有便于踩踏的踏板,并且整个副刹车结构简洁紧凑,可将副刹车的刹车动作在最短时间内传递给主刹车踏板,从而可实现及时有效的刹车效果,能确有效确保车上人员的安全。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的优点。

Description

家用副刹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副刹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各类副刹车装置均存在以下不足,现有副刹车装置大都在安装时需要改动原车的结构,安装难度大、费用高;少数无需改动原车结构的副刹车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和操作不便的缺陷,难以达到及时刹车的效果。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都是由现有各类刹车装置的安装于副驾驶位置的副刹车总成的结构形状造成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家用副刹车,它结构简洁,操作快捷方便,安装费用低廉,可在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刹车制动,能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家用副刹车,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装副刹车踏板,副刹车踏板与底座铰连,底座上安装拉索套,副刹车踏板上安装拉杆,拉杆的上端与副刹车踏板铰连,拉杆与拉索套内的拉索的一端连接。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拉索套上安装固定座,固定座上安装轴,拉索绕于的外周。拉杆的下端安装滑轮,滑轮与底座接触,拉索的一端通过滑轮的轮轴与拉杆连接。拉杆的下端安装滑套,滑套与拉杆的下端铰连,底座上安装滑杆,滑杆的外周安装滑套,拉索通过滑套与拉杆连接。固定座上安装调节板,调节板上开设滑槽,滑槽内安装螺栓,调节板通过螺栓与固定座连接,调节板上安装第二夹片和第一夹片,第二夹片和第一夹片之间安装顶杆,顶杆上安装转轴,顶杆通过转轴与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铰连。顶杆的下端至少开设两个定位孔,第一夹片上安装套筒,第一夹片上开设通孔,套筒内安装定位销,定位销的一端伸出套筒外安装拉环,定位销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通孔和一个定位孔,定位销的外周设置环形限位块,定位销的外周安装弹簧,环形限位块和弹簧均位于套筒内。固定座内开设空腔,空腔内安装加长杆,固定座上安装第一固定螺栓,第一固定螺栓与加长杆接触。固定座的外周安装滑套,滑套上安装顶杆,滑套上安装第二固定螺栓,第二固定螺栓的一端与固定座接触。顶杆的上端安装顶板,顶板与顶杆铰连。固定座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翼板。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它安装时无需破坏原车结构,可直接放置在车内使用,安装更加简便快捷、安装费用较低;它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安装有便于踩踏的踏板,并且整个副刹车结构简洁紧凑,可将副刹车的刹车动作在最短时间内传递给主刹车踏板,从而可实现及时有效的刹车效果,能确有效确保车上人员的安全。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安装有放置于正驾驶室内的固定座;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安装有放置于正驾驶室内的固定座;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安装有放置于正驾驶室内的第二种结构的固定座;图4是图1的A向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的B向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顶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顶杆上安装有顶板;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安装有放置于正驾驶室内的第三种结构的固定座;图8是图1的C向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底座  2铰连座  3扭簧  4副刹车踏板  5拉杆  6滑轮  7拉索  8挡块  9拉索套  10固定座  11定位块  12轴  13主刹车踏板  14滑杆  15滑套  16磁铁  17限位板18空腔  19加长杆  20滑槽  21螺栓  22调节板  23第一夹片  24定位装置  25转轴  26复位扭簧  27顶杆  28顶板  29第二夹片  30通孔  31定位孔  32定位销  33拉环  34套筒35弹簧  36环形限位块  37滑套  38透槽  39定位螺栓  40翼板  41第一固定螺栓  42第二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包括底座1,底座1上安装副刹车踏板4,副刹车踏板4与底座1铰连,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为方便踩踏,制造时,可由副刹车踏板4的下端与底座1铰连;底座1上安装拉索套9,副刹车踏板4上安装拉杆5,拉杆5的上端与副刹车踏板4铰连,拉杆5与拉索套9内的拉索7的一端连接。安装时,拉索7的另一端可绕过油门踏板或离合踏板后与车内原有的主刹车踏板13连接,油门踏板或离合踏板可改变拉索7的拉动方向,使拉索7可拉动主刹车踏板13刹车;为方便改变拉索7拉动的方向,使其可更有效地拉动主刹车踏板13刹车,车内在位于主刹车踏板13附近,可安装一个定滑轮、一根轴或一根杆,令拉索7的另一端绕过上述的定滑轮、轴或杆,改变方向后再与主刹车踏板13连接。上述副刹车装置也可与现有的多种副制动装置或副刹车装置的安装于正驾驶位置的部分相连接,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的,公告号:CN201254171,名称为放置式汽车副制动的专利文件内记载了安装于正驾驶位置的放置式支架37及放置式支架37上安装的软轴拉线挂轴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可与上述放置式支架37连接配合;安装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拉索7可绕过上述放置式支架滑套37上的软轴拉线挂轴4后再与车内原有的主刹车踏板13连接。
为方便改变拉索7拉动的拉动方向,使其能更有效地拉动主刹车踏板13进刹车制动,拉索套9上可安装固定座10,固定座10上安装轴12,拉索7的另一端绕于轴12外周,即安装时,拉索7的另一端绕过轴12改变方向后与主刹车踏板13连接;为方便安装使用,轴12可安装于固定座10的前端或前部。轴12的作用是改变拉索7的拉力方向,因此,轴12可用定滑轮替代。加工制造时,为方便安装副刹车踏板4,底座1上可设置铰连座2,副刹车踏板4通过铰连轴与铰连座2连接。为方便底座1上安装拉索套9,底座1上设置挡块8,挡块8与拉索套9连接。为方便拉索套9与固定座10连接,固定座10上设置定位块11,定位块11与拉索套9连接。
安装时,将底座1放置于副驾驶室内,将固定座10放置于驾驶室内。当驾驶员未及时刹车制动时,副驾驶员可踩踏副刹车踏板4使其向车前方向转动,副刹车踏板4通过拉杆5带动拉索7向车前方向移动,从而使拉索7拉动主刹车踏板13动作实现刹车。
为减少拉杆5移动时与底座1之间的磨擦,缩短刹车时间,提高刹车效率,如图1所示,可在拉杆5的下端安装滑轮6,滑轮6与底座1接触,滑轮6可有效减小底座1与拉杆5之间的磨擦,拉索7的一端通过滑轮6的轮轴与拉杆5连接。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拉索7的一端也可直接与拉杆5连接。
为减少拉杆5移动时与底座1之间的磨擦,缩短刹车时间,提高刹车效率,如图2所示,还可采用以下方案:拉杆5的下端安装滑套15,滑套15与拉杆5的下端铰连,底座1上安装滑杆14,滑杆14可通过其两端的支架与底座1连接,使滑杆14与底座1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滑杆14与滑套15连接,滑套15安装于滑杆14的外周,滑套15可沿滑杆14直线运动,拉索7通过滑套15与拉杆5连接。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拉索7的一端也可直接与拉杆5连接。
为便于刹车完成后,副刹车踏板4可相对底座1迅速反转复位,可在副刹车踏板4与底座1的铰连轴上安装扭簧3,扭簧3的一端与副刹车踏板4连接,扭簧3的另一端与底座1连接。扭簧3为副刹车踏板4提供复位的弹力。
为使固定座10可根据不同车型而调节长度,以便牢固固定于正驾驶室内,如图3所示,固定座10上可安装调节板22,调节板22上开设滑槽20,滑槽20内安装螺栓21,调节板22通过螺栓21与固定座10连接,调节板22上安装第二夹片29和第一夹片23,第二夹片29和第一夹片23之间安装顶杆27,顶杆27上安装转轴25,顶杆27通过转轴25与第一夹片23和第二夹片29铰连,顶杆27可相对第一夹片23和第二夹片29转动。使用时,先调整调节板22与固定座10之间的位置,再用螺栓21将调节板22与固定座10固定在一起,然后,转动顶杆27,调整顶杆27与驾驶室座椅间的位置,使顶杆27可顶紧驾驶室座椅,此时,固定座10的前端与驾驶室前端固定,可将固定座10固定于驾驶室内。该方案适合放置于驾驶室座椅底部无横杆或阻挡物的车辆内使用。
为便于将顶杆27相对第一夹片23定位,如图3、图5和图6所示,顶杆27的下端应至少开设两个定位孔31,定位孔31的数量决定顶杆27位置变化的数量,即有几个定位孔31,顶杆27便有几个定位的位置;第一夹片23上安装套筒34,第一夹片23上开设通孔30,套筒34内安装定位销32,定位销32的一端伸出套筒34外安装拉环33,拉环33便于用户拉动定位销32在套筒34内移动,将定位销3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通孔30和定位孔31,定位销32的外周设置环形限位块36,定位销32的外周安装弹簧35环形限位块36和弹簧35均位于套筒34内,环形限位块36与弹簧35配合可对定位销32提供复位的预紧力。当需调整顶杆27时,先拉动拉环33,将定位销32的一端由定位孔31内拉出,此时,可将顶杆27相对第一夹片23和第二夹片29转动,调整顶杆27的位置,然后,松开拉环33,定位销32在弹簧35和环形限位块36的配合下复位重新插入顶杆27调整后的另一定位孔31中,此时顶杆27的位置重新固定。套筒34、弹簧35和环形限位块36连接构成的装置称为定位装置24。
为便于顶杆27始终对驾驶室内座椅有压紧力,如图3所示,转轴25的外周安装复位扭簧26,复位扭簧26的一端与顶杆27连接,复位扭簧26的另一端与第一夹片23连接。
为便于顶杆27压紧驾驶室内的座椅,同时又防止顶杆27将座椅表面划伤或刺破,如图3和图6所示,顶杆27的上端可安装顶板28;为便于顶板28与座椅压紧贴合,顶板28可与顶杆27铰连。
为方便将固定座10固定于驾驶室内,也可采用以下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座10内开设空腔18,空腔18内安装加长杆19,加长杆19可沿空腔18相对固定座10直线移动,加长杆19上开设透槽38,固定座10上安装定位螺栓39,定位螺栓39位于透槽38内。当调整固定座10与加长杆19的位置后,旋紧定位螺栓39可将固定座10与加长杆19之间的位置固定。
为对拉索7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提高刹车的效率,缩短刹车时间,如图4所示,固定座10的侧壁上可安装限位板17,限位板17位于轴12上方。
为便于将固定座10固定于驾驶室内,固定座10上可安装磁铁16。
为方便将固定座10固定于驾驶室内,还可采用以下方案,如图7所示,固定座10内可开设空腔18,空腔18内安装加长杆19,固定座10上安装第一固定螺栓41,第一固定螺栓41与加长杆19接触。调整加长杆19与固定座10的位置后,旋紧第一固定螺栓41可将加长杆19与固定座10固定。
为使固定座10可以通过驾驶室内的座椅定位,如图7所示,固定座10的外周安装滑套37,滑套37上安装顶杆27,滑套37上安装第二固定螺栓42,第二固定螺栓42的一端与固定座10接触。可通过调节滑套37调整顶杆27在固定座10上的位置,然后,利用第二固定螺栓42将滑套37固定。
为便于顶杆27压紧驾驶室内的座椅,同时又防止顶杆27将座椅表面划伤或刺破,如图6和图4所示,顶杆27的上端安装顶板28,顶板28与顶杆27铰连。
为防止固定座10在使用过程中向其左右两侧摆动或倾倒,如图1和图8所示,固定座10的两侧壁上可分别设置翼板40。翼板40可增大固定座10与驾驶室内的接触面积,能有效防止固定座10在使用过程中向其左右两侧摆动或倾倒。
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Claims (10)

1.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底座(1)上安装副刹车踏板(4),副刹车踏板(4)与底座(1)铰连,底座(1)上安装拉索套(9),副刹车踏板(4)上安装拉杆(5),拉杆(5)的上端与副刹车踏板(4)铰连,拉杆(5)与拉索套(9)内的拉索(7)的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拉索套(9)上安装固定座(10),固定座(10)上安装轴(12),拉索(7)绕于(12)的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拉杆(5)的下端安装滑轮(6),滑轮(6)与底座(1)接触,拉索(7)的一端通过滑轮(6)的轮轴与拉杆(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拉杆(5)的下端安装滑套(15),滑套(15)与拉杆(5)的下端铰连,底座(1)上安装滑杆(14),滑杆(14)的外周安装滑套(15),拉索(7)通过滑套(15)与拉杆(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固定座(10)上安装调节板(22),调节板(22)上开设滑槽(20),滑槽(20)内安装螺栓(21),调节板(22)通过螺栓(21)与固定座(10)连接,调节板(22)上安装第二夹片(29)和第一夹片(23),第二夹片(29)和第一夹片(23)之间安装顶杆(27),顶杆(27)上安装转轴(25),顶杆(27)通过转轴(25)与第一夹片(23)和第二夹片(29)铰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顶杆(27)的下端至少开设两个定位孔(31),第一夹片(23)上安装套筒(34),第一夹片(23)上开设通孔(30),套筒(34)内安装定位销(32),定位销(32)的一端伸出套筒(34)外安装拉环(33),定位销(3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通孔(30)和一个定位孔(31),定位销(32)的外周设置环形限位块(36),定位销(32)的外周安装弹簧(35),环形限位块(36)和弹簧(35)均位于套筒(34)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固定座(10)内开设空腔(18),空腔(18)内安装加长杆(19),固定座(10)上安装第一固定螺栓(41),第一固定螺栓(41)与加长杆(19)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固定座(10)的外周安装滑套(37),滑套(37)上安装顶杆(27),滑套(37)上安装第二固定螺栓(42),第二固定螺栓(42)的一端与固定座(10)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顶杆(27)的上端安装顶板(28),顶板(28)与顶杆(27)铰连。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副刹车,其特征在于:固定座(10)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翼板(40)。
CN2009203074247U 2009-08-05 2009-08-05 家用副刹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94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3074247U CN201494423U (zh) 2009-08-05 2009-08-05 家用副刹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3074247U CN201494423U (zh) 2009-08-05 2009-08-05 家用副刹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94423U true CN201494423U (zh) 2010-06-02

Family

ID=42437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307424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94423U (zh) 2009-08-05 2009-08-05 家用副刹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9442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74235A (zh) * 2012-10-15 2013-01-16 西华大学 一种汽车制动操纵装置
CN104477150A (zh) * 2014-11-25 2015-04-01 宁波悦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副刹车
US9707941B2 (en) 2013-04-17 2017-07-18 Siman Miao Adjustable auxiliary brake control system
CN108944884A (zh) * 2018-06-04 2018-12-07 上海奎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副刹车的刹车控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74235A (zh) * 2012-10-15 2013-01-16 西华大学 一种汽车制动操纵装置
CN102874235B (zh) * 2012-10-15 2014-11-05 西华大学 一种汽车制动操纵装置
US9707941B2 (en) 2013-04-17 2017-07-18 Siman Miao Adjustable auxiliary brake control system
CN104477150A (zh) * 2014-11-25 2015-04-01 宁波悦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副刹车
CN108944884A (zh) * 2018-06-04 2018-12-07 上海奎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副刹车的刹车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91086B (zh) 车辆踏脚装置
CN201494423U (zh) 家用副刹车
CN204074960U (zh) 翻边模具的斜楔机构及翻边模具
CN204225013U (zh) 一种道闸
CN201736860U (zh) 一种隐藏式安全拉手
CN101734532B (zh) 一种作用在曳引机的曳引轮上的安全制动装置
CN211846288U (zh) 一种组合型国学机安装用辅助机构
CN201286951Y (zh) 一种健身单车
CN203241227U (zh) 适用于轿车尾箱盖扭杆弹簧疲劳试验的提拉装置
CN203157964U (zh) 一种刹车辅助装置
CN205944905U (zh) 一种移动布缆车
CN103257084B (zh) 适用于轿车尾箱盖扭杆弹簧疲劳试验的提拉装置
CN204956186U (zh) 设置有前脚托组件的汽车座椅
KR100278473B1 (ko) 송전선의 스페이서댐퍼 통과형 작업차
CN203253141U (zh) 一种新型的滑板支架
CN202608607U (zh) 座椅扶手安装支架
CN207142722U (zh) 便于安装绳索的便携式升降机
CN204567630U (zh) 一种防止腿部受伤制动踏板结构
CN104057932A (zh) 汽车油门刹车踏板一体装置
CN204368211U (zh) 电力周转箱的人力推车
CN217170679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轨道交通车辆用扶手
CN210027127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减震器
CN216508151U (zh) 车辆脚部蹬踏装置
CN203753135U (zh) 猴车自动拆装器
CN210027536U (zh) 一种变压器辅助安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Termination date: 201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