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85674Y - 一种软排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排线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285674Y CN201285674Y CNU200820160649XU CN200820160649U CN201285674Y CN 201285674 Y CN201285674 Y CN 201285674Y CN U200820160649X U CNU200820160649X U CN U200820160649XU CN 200820160649 U CN200820160649 U CN 200820160649U CN 201285674 Y CN201285674 Y CN 201285674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or
- exposing
- winding displacement
- main winding
- line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性排线结构,其包括一主排线以及一外接件;该主排线由绝缘层包覆复数导体所构成,各导体具有相对的近端接点及远程接点,其中复数导体包括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第一及第二导体上设有第一截断部及第一外露部、第二截断部及第二外露部;外接件上具有至少一外接导线,且此外接导线具有二外露段,外接件贴附于主排线上且外接件的二外露段分别搭接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的第一外露部及第二外露部,藉由主排线及外接件的连结,第一导体的近端接点与第二导体的远程接点间形成电性导通,本机构可随需求,通过改变主排线与外接件的电路布局设计,使复数导体电性导通且导通位置错置,达成跳线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连接线,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挠性的软性排线结构。
背景技术
软性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FFC)作为一种信号传输用组件,本身具有可任意挠曲、高传输能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该软性排线是与电子连接器搭配使用,将信号由一端传递至另外一端,达到信号传递的目的。
一般来说,软性排线的结构为复数金属导体,在金属导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再分别包覆绝缘层,且金属导体的前后两端之接点会裸露于外,使软性排线具有传输的功能,因为软性排线的复数金属导体及绝缘层都很薄,所以具有可任意弯折之特性,并可依照不同的需求,制作出不同的绝缘层厚度。但是,一般的软性排线在电性传递时,只能藉内部平行排列的金属导体将电路信号由一端传递至另一端,却无法利用改变软性排线内部的电路布局达成跳线的需求,因此软性排线仅具有导通之功能,但却无法提供跳线的功效,经由改良,软性排线为了满足跳线的设计,常透过错置软性排线上部分金属导体来达成,即针对各种不同的跳线需求,必须将软性排线上部份金属导体采取各种不同的错置方式,但于实际实施时,非常复杂且又不便易。
因此,寻求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与缺失的软性排线结构,即为从事该行业的技术人员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软排线结构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软排线结构,以满足不同的跳线需求。
本实用新型一种软排线结构的目的,其实现方案是:
一种软排线结构,包括一主排线及一外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线是由绝缘层上下包覆复数导体构成,各导体具有裸露于主排线末端外的近端接点和远端接点,其中这些导体包括:第一导体,设有第一截断部及第一外露部,所述第一截断部处导线断开,而所述第一外露部为绝缘层移除状;第二导体,设有第二截断部及第二外露部,所述第二而截断部处导线断开,而所述第二外露部为绝缘层移除状;所述外接件具有至少一外接导线及其两侧外露段,所述外接件贴附于主排线上,且外接导线的两外露段分别对应搭接在第一外露部及第二外露部上。
进一步地,满足第一导体近端接点与第二导体远端接点相通的条件为:所述第一导体的外露部设于第一截断部靠近近端接点处,而所述第二导体的外露部设于第二截断部靠近远端接点处。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接件为软性排线,由绝缘层包覆复数外接导线构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排线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平行排列且与外界导线的排列方向相互垂直。
更进一步地,所述软排线结构还包括补充导线,该补充导线具有露接部。
再进一步地,所述外接件贴附于主排线的任意一面或者两面。
本实用新型方案得以实施后,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改变主排线与外接件的电路布局设计,使复数导体电性导通且导通位置错置,达成跳线设计。提高了生产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及立体分解图,由图可见该软排线结构包括:一主排线1及一外接件2,其具体特征为:
主排线1,该主排线1由上绝缘层11内部包覆复数导体10所热压合而成,该主排线1的复数导体10末端具有相对的近端接点12及远程接点13,且复数导体10包含第一导体14及第二导体15,第一导体14其上具有第一外露部141及第一截断部142,第二导体15其上具有第二外露部151及第二截断部152,该第一外露部141及第二外露部151的移除部份的上绝缘层11裸露出内部的第一导体14及第二导体15所构成,该第一截断部142与第二截断部152系挖除上绝缘层11及上绝缘层11内部包覆的导体10所形成中空的部分。
外接件2是一软性排线20,该软性排线20由下绝缘层21包覆第一外接导线22所构成,且第一外接导线22设有二个外露段221,并且二个外露段221彼此可以相互导通,此外露段221系移除部份之下绝缘层21所形成。
主排线1的第一导体14由于第一截断部142的存在,使得此第一导体14在近端接点12与远程接点13电性传输时,会造成断路状态,而第二导体15的第二截断部152也同样会造成第二导体15在近端接点12与远程接点13间电性传递时的断路状态。在该实施例中,当需要将电路信号由第一导体14近端接点12跳线至第二导体15的远程接点13时,即将第一导体14的第一外露部141设置于较该第一截断部142更接近该近端接点12的位置,该第二导体15第二外露部151设置于较该第二截断部152更接近该远程接点13的位置;软性排线20经由热压合方式贴附于该主排线1的侧面上,且软性排线20的第一外接导线22排列方向系与主排线1的复数导体10排列方向互相垂直,压合贴附时,该第一外接导线22上的二个外露段221分别搭接在第一导体14的第一外露部141及第二导体15的第二外露部151,因此,当电路信号传递时,会经由第一导体14的近端接点12传入,传递至第一外露部141,藉由第一外接导线22的外露段221与第一外露部141相互接触,将电路信号传递入第一外接导线22中,由于第一导体14上的电路传递受第一截断部142阻断的关系,造成信号不会再继续传递至该第一导体14的远程接点13上,而是全部传递入第一外接导线22的外露段221中,再经由第一外接导线22内部电性传递至第一外接导线22另一处的外露段221,经由外露段221与第二外露部151的搭接,进而传递电路信号至第二导体15中,该第二导体15的第二截断部152相对该第二外露部151在更靠近近端接点12处,故电路信号不会传回至第二导体15的近端接点12,而是继续传递至第二导体15的远程接点13,藉由此连结方法可将第一导体14的电路信号转置于第二导体15上,达到跳线的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和背视示意图可见,本实施例中,在主排线1中新设有第三导体16,而在外接件2中若以软性排线20来实施,除第一外接导线22外,需增加第二外接导线23及第三外接导线24。第三导体16上设有二个第三外露部161及二个第三截断部162,而第一导体14除了原有第一外露部141,又新增了另一处的第一外露部141,第二导体15除了原有的第二外露部151又新增设了一第二外露部151。换言之,第一导体14上具有两处之第一外露部141,第二导体15上也具有两处第二外露部151,第一导体14与第二导体15同样地具有两处裸露的部位,以供电性传输之用,此外第一外接导线22具有二个外露段221,第二外接导线23及第三外接导线24也设有二个外露段231、二个外露段241,则藉由第三导体16可将第一导体14的电子信号由远程接点13跳线传递至第二导体15之近端接点12,将软性排线20经热压合而贴附于主排线1上,其中一处的第一外露部141与第三外接导线24的外露段241相接触,而其中一处的第二外露部151与第二外接导线23的外露段231接触,第三导体16两处的第三外露部161分别与第二外接导线23的外露段231及第三外接导线24的外露段241相互接触;当电路信号欲由第一导体14的远程接点13跳线传递至第二导体15的近端接点12时,电子信号先由第一导体14的远程接点13传入,传递至第一导体14一端的第一外露部141,此第一外露部141与第三外接导线24的外露段241接触,并且由于第一截断部142设置于两第一外露部141之间,故第一导体14的远程接点13无法传递电性至第一导体14的近端接点12处,而是经由第一外露部141全部传递至第三外接导线24之外露段241中,此时,第三外接导线24再经由另一端之外露段241与第三导体16的第三外露部161接触,使得电路信号进而可传递至第三导体16中,并且因为第三导体16靠近远程接点13处也设置一第三截断部162,故当电性于第三导体16内部时,无法再传输至第三导体16之远程接点13处,而是将电路信号传递至第三导体16另一处的第三外露部161,而该第三外露部161又与第二外接导线23的外露段231接触,因为在第三外露部161靠近近端接点12处同样又设置另一个第三截断部162,此第三截断部162会阻断第三导体16将电性续传至第三导体16的近端接点12,故所有的电路信号皆会经由第三外露部161传递至第二外接导线23一端的外露段231上,最后经由第二外接导线23另一端之外露段231与第二导体15一端的第二外露部151接触,将电路信号传递至第二导体15上,而在第二导体15上又在靠近远程接点13处设有一第二截断部162,阻碍电子信号导通至远程接点13,故电路信号将传递至近端接点12,完成电路信号由第一导体14的远程接点13传递至第二导体15的近端接点12间的电性传递。
特别如图4所示的背视图,虽然经由第三导体16可使第一导体14与第二导体15得以产生跳线效果,并且形成双向电性导通,但是由于第三导体16在相对两端具有二处第三节断部162,导致第三导体16无法在近端接点12与远程接点13间藉由本身导通电子信号,造成第三导体16本身成形废置,为了排除此种情况,在第三导体16相对第三外露部161的另一面上另新增二处补充第三露接部164,其中一处补充第三露接部164较靠近近端接点12处的第三截断部162更接近近端接点12,而另一处补充第三露接部164较该靠近远程接点13处的第三截断部162更接近远程接点13;另外,设有一补充导线163,该补充导线163两端搭接于二处的补充第三露接部164,使得第三导体16的电路信号可导通于近端接点12与远程接点13之间,当电路信号由近端接点12导入时,可以由经由补充第三露接部164传递至补充导线163,再经由另一端之补充第三露接部164传递至远程接点13,使得第三导体16本身形成电性导通于近端接点12与远程接点13间。
综上所述是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软排线结构多个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且通过结构描述可确实达到创作目的,其实用性值得推广应用。以上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说明,并非以此限定其请求的保护范围,因此但凡对于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实施例附图作简易修改或等效结构变化,可达成前述效果的设计,均应该归入本设计申请专利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软排线结构,包括一主排线及一外接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排线是由绝缘层上下包覆复数导体构成,各导体具有裸露于主排线末端外的近端接点和远端接点,其中这些导体包括:
第一导体,设有第一截断部及第一外露部,所述第一截断部处导线断开,而所述第一外露部为绝缘层移除状;
第二导体,设有第二截断部及第二外露部,所述第二而截断部处导线断开,而所述第二外露部为绝缘层移除状;
所述外接件具有至少一外接导线及其两侧外露段,所述外接件贴附于主排线上,且外接导线的两外露段分别对应搭接在第一外露部及第二外露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满足第一导体近端接点与第二导体远端接点相通的条件为:所述第一导体的外露部设于第一截断部靠近近端接点处,而所述第二导体的外露部设于第二截断部靠近远端接点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件为一软性排线,由绝缘层包覆复数外接导线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线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平行排列且与外界导线的排列方向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排线结构还包括一补充导线,所述补充导线具有露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排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件贴附于主排线的任意一面或者两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60649XU CN201285674Y (zh) | 2008-10-09 | 2008-10-09 | 一种软排线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60649XU CN201285674Y (zh) | 2008-10-09 | 2008-10-09 | 一种软排线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285674Y true CN201285674Y (zh) | 2009-08-05 |
Family
ID=40950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16064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85674Y (zh) | 2008-10-09 | 2008-10-09 | 一种软排线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285674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5039A (zh) * | 2011-03-04 | 2012-09-05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排线结构的制造方法 |
CN111161921A (zh) * | 2020-01-02 | 2020-05-15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排线型电缆制备方法及装置 |
-
2008
- 2008-10-09 CN CNU200820160649XU patent/CN201285674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5039A (zh) * | 2011-03-04 | 2012-09-05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排线结构的制造方法 |
CN102655039B (zh) * | 2011-03-04 | 2014-08-13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排线结构的制造方法 |
CN111161921A (zh) * | 2020-01-02 | 2020-05-15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排线型电缆制备方法及装置 |
CN111161921B (zh) * | 2020-01-02 | 2021-03-23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排线型电缆制备方法及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7529098A5 (zh) | ||
CN101441905B (zh) | 一种软性排线方法及其结构 | |
CN201918201U (zh) | 排线结构 | |
CN201285674Y (zh) | 一种软排线结构 | |
CN201327729Y (zh) | 一种软性排线结构 | |
CN107546513A (zh) | 电接触耦连器 | |
CN207852336U (zh) | 使用编织结构导电板的导电排结构 | |
CN203118542U (zh) | 一种耐温阻燃电缆 | |
JP2010537386A5 (zh) | ||
CN201243101Y (zh) | 电子产品的连接结构改良 | |
CN209571269U (zh) | 电工级铝合金导体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节能电缆 | |
JP3227689U (ja) | 標準型補強板を有する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 |
CN201465618U (zh) | 软性排线及其接合结构 | |
CN208422483U (zh) | 抗挤压usb数据线 | |
CN207397741U (zh) | 带有三芯线的导电排 | |
CN208093237U (zh) | 一种绝缘抗磨损功能的电子线 | |
CN202711765U (zh) | 挠性排线结构 | |
CN201601247U (zh) | 软性排线结构 | |
CN203102900U (zh) | 挠性排线结构 | |
CN201387738Y (zh) | 软性排线结构 | |
CN203260387U (zh) | 一种柔性绝缘耐火电缆 | |
CN220208576U (zh) | 一种薄壁耐高温电缆 | |
CN203503335U (zh) | 挠性排线结构 | |
CN101388263B (zh) | 软性排线的跳线方法 | |
CN209571247U (zh) | 一种陶瓷化柔性耐火电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41009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