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81244Y - 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81244Y
CN201281244Y CNU2008201366087U CN200820136608U CN201281244Y CN 201281244 Y CN201281244 Y CN 201281244Y CN U2008201366087 U CNU2008201366087 U CN U2008201366087U CN 200820136608 U CN200820136608 U CN 200820136608U CN 201281244 Y CN201281244 Y CN 20128124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d chip
light beam
led
light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366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宏勋
廖宏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dison Opt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dison Opt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dison Opto Corp filed Critical Edison Opto Corp
Priority to CNU2008201366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8124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8124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8124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包含一开设至少一容置槽的基座、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芯片与至少一调光次组件。容置槽中具有至少一第一配置区域与至少一以一凹陷深度自第一配置区域向下凹陷的第二配置区域。第一LED芯片设置在第一配置区域,并用以投射出至少一第一光束。调光次组件包含一第二LED芯片与一透光层。第二LED芯片设置在第二配置区域,并用以投射出一第二光束。透光层含有荧光粉,并且覆盖第二LED芯片。第二光束在穿透该透光层后被激发,并在被激发后与第一光束混合成一照明光束。

Description

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照明组件,特别涉及一种以不同高度设置LED芯片的LED照明组件。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LED芯片可投射光束,所以通常设置在特定的基座上,以组成各种照明组件。在现有技术中,照明组件内通常包含三个LED芯片,这三个LED可分别投射出红色、绿色与蓝色等不同颜色的光束。一般而言,这三个LED芯片通常分别电性连接于三个(分支)电路,并且由控制流经上述三个(分支)电路的驱动电流来控制所投射出的光束的强度。
为了更进一步呈现上述的现有技术,以下将进一步结合图式来说明现有最具代表性的LED照明组件结构。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为一现有LED照明组件的主要组件分解图;图2为在现有LED照明组件中,三个LED芯片分别设置在三个配置区域。如图所示,一LED照明组件100包含一基座1、一LED芯片群组2与一透光封装盖3。
基座1包含一基座本体11。一容置槽12开设于基座本体11,并且包含一槽底121与一槽口122。槽底121设置有六个(即三对)电极接点121a、121b、121c、121d、121e与121f。此外,基座1还包含六个(即三对)导电接脚13a、13b、13c、13d、13e、13f与三个位于容置槽12内同一水平高度的配置区域14a、14b与14c。导电接脚13a、13b、13c、13d、13e与13f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极接点121a、121b、121c、121d、121e与121f,并且延伸至容置槽12外。较佳者,导电接脚13a、13b、13c、13d、13e与13f延伸至基座本体11外。LED芯片群组2包含三个LED芯片21、22与23。
在组装LED照明组件100时,必须先将LED芯片21、22与23分别设置在配置区域14a、14b与14c。然后,将LED芯片21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极接点121a与121d,将LED芯片22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极接点121b与121e,并将LED芯片23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极接点121c与121f。最后,再以透光封装盖3结合于槽口122,以覆盖容置槽12,并封装LED芯片群组2。
在完成以上的电性连接处理后,显而易见地,导电接脚13a、电极接点121a、LED芯片21、电极接点121d与导电接脚13d会形成一第一(分支)电路;导电接脚13b、电极接点121b、LED芯片22、电极接点121e与导电接脚13e会形成一第二(分支)电路;导电接脚13c、电极接点121c、LED芯片23、电极接点121f与导电接脚13f会形成一第三(分支)电路。
请继续参阅图3,其为在现有技术中,三个LED芯片所投射的光束混合成一照明光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对上述的第一(分支)电路、第二(分支)电路与第三(分支)电路分别提供驱动电流的后,LED芯片21、22与23可分别投射出三道光束LB1、LB2与LB3。光束LB1、LB2与LB3混合成一照明光束ILB0后,再对外界环境提供照明。
在阅读以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之后,相信举凡在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皆能轻易理解以下事实:
第一,一般而言,光束LB1、LB2与LB3分别可为红色、绿色与蓝色光束。
第二,可由控制流经第一(分支)电路、第二(分支)电路与第三(分支)电路的驱动电流而控制光束LB1、LB2与LB3的强度。
第三,由实验结果可知,当LED芯片21、22与23分别是红光LED芯片、绿光LED芯片与蓝光LED芯片时,上述的光束LB1、LB2与LB3经过混合产生的照明光束ILB0为白色光束,且白色光束的发光效率约为30~50流明/瓦。此外,白色光束的最大色温变异量为3000K以上。显而易见地,其发光效率与色温分布均匀性仍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与目的:
有鉴于现有技术所提供的LED照明组件普遍存在发光效率与色温分布均匀性有待改善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LED照明组件。该LED照明组件包含至少一第一LED芯片与至少一第二LED芯片,并在第二LED芯片覆盖一含有荧光粉的透光层。其中,第一LED芯片与第二LED芯片设置在位于不同高度的配置区域。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包含一开设至少一容置槽的基座、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芯片与至少一调光次组件。容置槽中具有至少一第一配置区域与至少一以一凹陷深度自第一配置区域向下凹陷的第二配置区域。第一LED芯片设置在第一配置区域,并用以投射出至少一第一光束。调光次组件包含一第二LED芯片与一透光层。第二LED芯片设置在第二配置区域,并用以投射出一第二光束。透光层含有荧光粉,并且覆盖第二LED芯片。第二光束在穿透该透光层后被激发,并在被激发后与第一光束混合成一照明光束。
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功效:
相较于现有的LED照明组件,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ED照明组件利用上述的凹陷深度提供高度差,使第一LED芯片与第二LED芯片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以使照明光束具备较佳的色温分布均匀性。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将第一光束与经过激发的第二光束加以混合,因此可以有效提升照明光束的发光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现有LED照明组件的主要组件分解图;
图2为在现有LED照明组件中,三个LED芯片分别设置在三个配置区域;
图3为在现有技术中,三个LED芯片所投射的光束混合成一照明光束的示意图;
图4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一LED照明组件的主要组件分解图;
图5显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三个第一LED芯片与一个第二LED芯片分别设置在配置平台上的三个第一配置区域与一个第二配置区域;以及
图6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第二LED芯片所投射的第二光束在穿过透光层后被激发,并与三个第一LED芯片所投射的第一光束混合成一照明光束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200               LED照明组件
1                      基座
11                     基座本体
12                     容置槽
121                    槽底
121a~121f             电极接点
122                    槽口
13a~13f               导电接脚
14a~14c               配置区域
2                      LED芯片群组
21、22、23             LED芯片
3                      透光封装盖
4                      基座
41                     基座本体
42                     容置槽
421                    槽底
421a~421h             电极接点
422                    槽口
43a~43h               导电接脚
44                     配置平台
441、442、443          第一配置区域
444                    第二配置区域
5                      LED芯片群组
51、52、53             第一LED芯片
54                     调光次组件
541                    第二LED芯片
542                    透光层
6                      透光封装盖
LB1、LB2、LB3          光束
SLB1、SLB2、SLB3       第一光束
MLB                    第二光束
ILB0、ILB1             照明光束
Δh                     高度差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ED照明组件可利用高度差来产生色温分布均匀性良好的照明光束,并将第一光束与经过激发的第二光束加以混合而提升照明光束的发光效率。故可广泛运用于对各种照明用途。显而易见地,由于相关的组合实施方式更是不胜枚举,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仅列举其中一个较佳实施例加以具体说明。
请参阅图4与图5,图4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一LED照明组件的主要组件分解图;图5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三个第一LED芯片与一个第二LED芯片分别设置在配置平台上的三个第一配置区域与一个第二配置区域。如图所示,一LED照明组件200包含一基座4、一LED芯片群组5与一透光封装盖6。
基座4包含一基座本体41。一容置槽42开设于基座本体41,并且包含一槽底421与一槽口422。槽底421设置有八个(即四对)电极接点421a、421b、421c、421d、421e、421f、421g与421h。此外,基座1还包含即八个(即四对)导电接脚43a、43b、43c、43d、43e、43f、43g、43h与一配置平台44。导电接脚43a、43b、43c、43d、43e、43f、43g与43h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极接点421a、421b、421c、421d、421e、421f、421g与421h,并且延伸至容置槽42外。较佳者,导电接脚43a、43b、43c、43d、43e、43f、43g与43h延伸至基座本体41外。配置平台44上具有三个第一配置区域441、442、443与一第二配置区域444。第一配置区域441、442、443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第二配置区域444邻接于第一配置区域441与443,并以一凹陷深度自第一配置区域441与443向下凹陷,以提供一高度差Δh。
LED芯片群组5包含三个第一LED芯片51、52、53与一调光次组件54。调光次组件54包含一第二LED芯片541与一透光层542。透光层542含有荧光粉,并且可由透光胶所制成。
在组装LED照明组件200时,必须先将第一LED芯片51、52与53分别设置在配置平台44上的第一配置区域441、442与443,将调光次组件54的第二LED芯片541设置在配置平台44上的第二配置区域444,并使透光层542覆盖第二LED芯片541。然后,将第一LED芯片51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极接点421a与421b,将第一LED芯片52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极接点421c与421d,将第一LED芯片53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极接点421e与421f,并将第二LED芯片541分别电性连接于电极接点421g与421h。最后,再以透光封装盖6结合于槽口422,以覆盖容置槽42,并封装LED芯片群组5。
在完成以上的电性连接处理后,显而易见地,导电接脚43a、电极接点421a、第一LED芯片51、电极接点421b与导电接脚43b会形成一第一电路;导电接脚43c、电极接点421c、第一LED芯片52、电极接点421d与导电接脚43d会形成一第二电路;导电接脚43e、电极接点421e、第一LED芯片53、电极接点421f与导电接脚43f会形成一第三电路;导电接脚43g、电极接点421g、第二LED芯片541、电极接点421h与导电接脚43h会形成一调光电路。
请继续参阅图6,其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第二LED芯片所投射的第二光束在穿过透光层后被激发,并与三个第一LED芯片所投射的第一光束混合成一照明光束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对上述的第一电路、第二电路、第三电路与调光电路分别提供驱动电流之后,第一LED芯片51、52与53可分别投射出三道第一光束SLB1、SLB2与SLB3,且第二LED芯片541可投射出一第二光束MLB。在第二光束MLB穿透含有荧光粉的透光层542后,会被激发,并与第一光束SLB1、SLB2以及SLB3混合成一照明光束ILB1,然后再利用照明光束ILB1对外界环境提供照明。
在实务运用上,第一光束SLB1、SLB2以及SLB3可分别为红色、绿色与红色光束。第二LED芯片541可为一蓝光LED芯片,透光层542可含有黄色荧光粉;因此,当第二光束MLB穿透上述的透光层542后,会被激发成一第一白色光束,并在被激发后和红色、绿色与红色光束相混合成一第二白色光束(即上述的照明光束ILB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白色光束与第二白色光束泛指暖白色光束、中性白色光束或冷白色光束。
此外,在实务运用上,可由控制流经第一电路、第二电路、第三电路与调光电路的驱动电流而控制第一光束SLB1、SLB2、SLB3与第二光束MLB的强度。再者,当透光层542由透光胶所组成时,由于存在上述的高度差Δh,可有效避免透光胶溢流,并覆盖到邻近于第二LED芯片541的第一LED芯片51、52与53。
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实用新型的功效,特别对发光效率与色温分布均匀性进行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当LED芯片51、52与53分别是红光LED芯片、绿光LED芯片与蓝光LED芯片,第二LED芯片541为蓝光LED,且透光层542含有黄色荧光时,所产生的照明光束ILB1为上述的第二白色光束,且第二白色光束的发光效率约为80流明/瓦。此外,白色光束的最大色温变异量小于1000K。显而易见地,其发光效率与色温分布均匀性明显较现有LED照明组件所发出的白色光束为佳。
举凡在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皆能轻易理解,虽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仅以白色光束的调制技术说明本实用新型具有提升发光效率与改善色温分布均匀性的功效;然而,在其它颜色的光束调制技术中,亦可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座,开设至少一容置槽,并且包含:
至少一第一配置区域,位于该容置槽内;以及
至少一第二配置区域,位于该容置槽内,邻接于该第一配置区域,并以一凹陷深度自该第一配置区域向下凹陷;
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芯片,设置在该第一配置区域,并用以投射出至少一第一光束;以及
至少一调光次组件,包含:
一第二LED芯片,设置在该第二配置区域,并用以投射出一第二光束;以及
一透光层,含有荧光粉,并且覆盖该第二LED芯片;
其中,该第二光束在穿透该透光层后被激发,并在被激发后与该第一光束混合成一照明光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包含一红光LED芯片,且上述的至少一第一光束包含一红色光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包含一绿光LED芯片,且上述的至少一第一光束包含一绿色光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包含一蓝光LED芯片,且上述的至少一第一光束包含一蓝色光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LED芯片为一蓝光LED芯片,该透光层含有黄色荧光粉,且在该第二光束穿透该透光层而被激发后,为一第一白色光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透光封装盖,且该透光封装盖用以覆盖该容置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二对导电接脚,其中上述至少二对导电接脚分别电性连接于上述至少一第一LED芯片与该第二LED芯片,并延伸至该容置槽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照明光束为一第二白色光束。
CNU2008201366087U 2008-09-17 2008-09-17 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8124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366087U CN201281244Y (zh) 2008-09-17 2008-09-17 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366087U CN201281244Y (zh) 2008-09-17 2008-09-17 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81244Y true CN201281244Y (zh) 2009-07-29

Family

ID=40928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36608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81244Y (zh) 2008-09-17 2008-09-17 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81244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35490A1 (zh) * 2009-09-27 2011-03-31 东莞市莱硕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三维照明的led器件
CN110748815A (zh) * 2018-07-06 2020-02-04 弘凯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Led发光灯条及广告屏幕
CN111490038A (zh) * 2019-01-25 2020-08-04 蚌埠三颐半导体有限公司 Led封装的制备方法和led封装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35490A1 (zh) * 2009-09-27 2011-03-31 东莞市莱硕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三维照明的led器件
GB2485745B (en) * 2009-09-27 2013-11-20 Dongguan Light Source Opto Tech Co Ltd LED device for three-dimensional illumination
CN110748815A (zh) * 2018-07-06 2020-02-04 弘凯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Led发光灯条及广告屏幕
CN111490038A (zh) * 2019-01-25 2020-08-04 蚌埠三颐半导体有限公司 Led封装的制备方法和led封装
CN111490038B (zh) * 2019-01-25 2022-04-05 蚌埠三颐半导体有限公司 Led封装的制备方法和led封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3216B (zh) 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
CN101246876B (zh) 一种获得led灯的方法及led灯
CN201069057Y (zh) 高光效高显色性led灯
CN100463168C (zh) 半导体发光器件
CN101958316B (zh) Led集成封装光源模块
CN103890488B (zh) 发光模块
US20100045168A1 (en) White light light-emitting diodes
CN201281244Y (zh) 发光二极管照明组件
CN101740705A (zh) 一种暖白光led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97985A (zh) 发光二极管光源装置
CN201043719Y (zh) 白光二极管
CN202598261U (zh) 一种高亮度高显色指数的暖白光led灯及led模组
CN102620169B (zh) 照明区域色温选择性分布的方法
CN202996832U (zh) 一种cob面光源
CN201916757U (zh) 一种led光源
CN201133611Y (zh) Led与oled相配合的三基色器件
CN203690296U (zh) 一种大功率rgbw交叉混色cob集成封装结构
CN202523708U (zh) 多芯片发光二极管
CN201057603Y (zh) 发光二极体模组的结构改良
CN207558790U (zh) 一种全光谱白光微led芯片
CN101968169A (zh) 一种高亮度高显色指数的暖白光led灯
CN101424389A (zh) 增进白平衡减少热飘移及混光色块的白光照明模块
JP6036183B2 (ja) 色見台
CN202495473U (zh) 发光二极管光引擎
CN206412359U (zh) 白光led模组芯片和白光led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Yangzhou keen Sen Co., Ltd.

Assignor: Edison Opto Corporation

Contract record no.: 2012990000049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Led lighting assemblie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9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20209

EM01 Chang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Change date: 20120327

Contract record no.: 2012990000049

Assignee after: Yangzhou Edison Opto Co., Ltd.

Assignee before: Yangzhou keen Sen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9

Termination date: 201509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