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77675Y - 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77675Y
CN201177675Y CNU200820005210XU CN200820005210U CN201177675Y CN 201177675 Y CN201177675 Y CN 201177675Y CN U200820005210X U CNU200820005210X U CN U200820005210XU CN 200820005210 U CN200820005210 U CN 200820005210U CN 201177675 Y CN201177675 Y CN 20117767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nector
optical cable
box
link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052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贵志彰夫
今泉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7767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7767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具有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光缆配线系统。光缆连接用接头盒(18)具有壳体(21),在该壳体(21)的模块收容部(22)中,以相对于接头盒主体(19)的底面直立的状态排列(收容)有多个连接模块(23)。连接模块(23)具有长方板状的模块主体(27),在该模块主体(27)的一端面,上下分别安装多个MT连接器(28、29)。在模块主体(27)内配置光纤连接部(30),其将各MT连接器(28、29)之间连接。模块收容部(22)可以收容与连接模块(23)的连接方式(功能)不同的其他种类的连接模块。

Description

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将光缆之间连接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具有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光缆配线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接头盒。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具有:托架收容箱,其设置在接头盒主体内;以及入户芯线用托架,其可自由插入/拔出地收容在该托架收容箱内,由下层托架和上层托架叠放而形成。在下层托架及上层托架上设置:芯线导出/导入部,其用于导出/导入光纤芯线;连接器收容部,其收容将光纤芯线之间连接的连接器;分光器收容部,其收容与光纤芯线连接的分光器;以及芯线富余长度收容部,其收容光纤芯线的富余长度。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1535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使用光缆的网络中具有称为FTTH(Fiber To The Home)的网络,其通过在从集线站至用户住宅之间的3个位置的光缆连接点(干线点、配线点、入户点)上设置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利用各接头盒对光缆进行分支,从而以集线站为起点将光缆进行树状配线。
在上述FTTH网络中,正在普及一种PON(Passive OpticalNetwork)系统,其在集线站或接头盒中配置分光器,将1芯的光信号最大分配为32芯后输送至用户住宅。另外,通常集线站侧的光缆中内置有多芯带型的光纤芯线,但由于与入户用光缆之间的连接以单芯为单位进行,所以必须通过某个接头盒进行单芯分离。
因此,作为要求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具有的连接功能,在各光缆连接点上都不相同。在现有技术中,在各光缆连接点上,分别设置与所要求的连接功能对应而具有不同构造的专用接头盒。但是,在此情况下,在要求接头盒具有的连接功能变更时,难以进行对应,无法应对将来的光缆配线系统的变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所要求的连接功能改变,也可以容易地进行应对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其具有模块收容部;以及连接模块,其可自由插拔地收容在模块收容部中,用于连接第1光纤和第2光纤,连接模块具有:模块主体;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它们安装在模块主体上,分别与第1光纤和第2光纤连接;以及光纤连接部,其设置在模块主体内,连接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模块收容部构成为可以收容多种连接模块,这些连接模块的模块主体的构造相同而光纤连接部的连接功能不同。
在上述光缆连接用接头盒中,模块主体的构造相同而光纤连接部的连接功能不同的多种连接模块,可自由插拔地收容在壳体的模块收容部中。由此,在要求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具有的连接功能改变的情况下,例如只要利用符合所要求的连接功能的那种连接模块替换当前设置的连接模块,并收容在壳体的模块收容部中即可。此时,由于在连接模块的模块主体上设有第1连接器及第2连接器,所以通过将第1光缆及第2光缆以连接器进行连接,可以简单地进行连接模块的替换作业。由此,可以容易地应对要求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具有的连接功能的变更。
优选光纤连接部具有下述功能中的任意一种: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直线连接的功能;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之间进行芯数变换并连接的功能;以及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之间进行分光并连接的功能。
这样,通过使用作为光纤连接部的连接功能具有直线连接功能、芯数变换功能及分光功能中的任一个的3种连接模块,例如可以在集线站侧光缆和用户侧光缆之间构筑多种形式的光缆配线系统。
另外,优选第1连接器及第2连接器设置在模块主体的一端部,模块收容部具有下述构造:将连接模块以相对于壳体纵向放置的状态收容在模块收容部中,使第1连接器及第2连接器面向壳体的前表面侧。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将多个连接模块以排列在壳体的模块收容部中的状态进行收容。因此,例如在集线站侧光缆和用户侧光缆之间构筑的光缆配线系统中,适用于与光纤芯数多的集线站侧光缆连接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
另外,也可以是第1连接器设置在模块主体的一端部,第2连接器设置在模块主体的另一端部,模块收容部具有下述构造:将连接模块以相对于壳体纵向放置的状态收容在模块收容部中,使第1连接器及第2连接器相对于壳体的前表面朝向左右两侧。
在上述结构中,在壳体的模块收容部中仅收容1个连接模块的情况下,可以使壳体成为小型·薄型的构造。由此,例如在集线站侧光缆和用户侧光缆之间构筑的光缆配线系统中,适用于与单芯的用户侧光缆连接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
另外,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缆配线系统,其架设于空中,在集线站侧光缆和用户侧光缆之间进行光缆配线,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光缆,其与集线站侧光缆连接;第2光缆,其与用户侧光缆连接;集线站侧接头盒,其连接集线站侧光缆和第1光缆;用户侧接头盒,其连接用户侧光缆和第2光缆;以及中间接头盒,其连接第1光缆和第2光缆,集线站侧接头盒、用户侧接头盒及中间接头盒由上述光缆连接用接头盒构成,并具有种类互不相同的连接模块。
在上述光缆配线系统中,作为集线站侧接头盒、用户侧接头盒及中间接头盒,使用上述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由此,在要求集线站侧接头盒、用户侧接头盒及中间接头盒具有的连接功能变更的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替换为符合所要求的连接功能的那种连接模块,从而容易地进行应对。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要求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具有的连接功能改变,也可以容易地进行对应,而无需重新进行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设计及制造。由此,可以充分地应对将来的光缆配线系统的变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实施方式而构成的光缆配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干线光缆及支线光缆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入户光缆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准支线光缆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干线接头盒的打开状态的斜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连接模块的概略平面图。
图7是图1所示的配线接头盒的打开状态的斜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各连接模块的概略平面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入户接头盒的打开状态的斜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连接模块的概略平面图。
图11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实施方式而构成的其他光缆配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干线接头盒的打开状态的斜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连接模块的概略平面图。
图14是图11所示的配线接头盒的打开状态的斜视图。
图15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实施方式而构成的另一个光缆配线系统的结构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入户接头盒的打开状态的斜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连接模块的概略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光缆配线系统的最佳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实施方式而构成的光缆配线系统的结构图。在该图中,光缆配线系统1是利用光缆从站内的输送装置至多个用户住宅进行光缆配线的系统。
光缆配线系统1具有从地下引出而架设于空中的干线光缆2、从各用户住宅延伸出的入户光缆3、与干线光缆2连接的支线光缆4、以及与入户光缆3和支线光缆4连接的准支线光缆5。
干线光缆2及支线光缆4如图2所示,具有在中心部设有抗拉体6的套管7,在该套管7上形成多个(这里为5个)螺旋状的槽部8。在各槽8内配置多根(这里为5根)4芯光纤带状芯线(简称为4芯带状芯线)9。套管7由光缆外皮10包覆,该光缆外皮10由聚乙烯(PE)形成。
入户光缆3如图3所示,具有支撑线11、单芯光纤芯线12及配置在该光纤芯线12两侧的1对抗拉体13。上述支撑线11、光纤芯线12及各抗拉体13由蒙皮14集中包覆,该蒙皮14由PE等形成。
准支线光缆5如图4所示,具有多根(这里为8根)单芯光纤芯线15、和配置在这些光纤芯线15两侧的1对抗拉体16。光纤芯线15排列为2层。各光纤芯线15及各抗拉体16由蒙皮17集中包覆,该蒙皮17由PE等形成。
干线光缆2和支线光缆4在干线点经由干线接头盒18连接。干线点是指光缆从地下上升而架设于空中的点。
干线接头盒18如图5所示,具有由箱型的接头盒主体19和门20构成的壳体21。门20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接头盒主体19的下端部上,可以相对于接头盒主体19打开/关闭。接头盒主体19具有模块收容部22。在模块收容部22中,多个连接模块23以相对于接头盒19的底面直立的状态(纵向放置状态)沿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排列。
具体地说,在模块收容部22上配置前面抽出式的收容架(未图示)。由此,各连接模块23可从前表面侧(门20侧)自由插拔地收容在该收容架上。连接模块23在收容于收容架中的状态下,通过例如螺栓或插拔板等固定单元固定在收容架上。
在接头盒主体19的一端部设置光缆导入部24,其具有用于将去除干线光缆2端部的光缆外皮10而取出的4芯带状芯线9导入的导入口。在接头盒主体19的另一端部设置光缆导入部25,其具有用于将去除支线光缆4端部的光缆外皮10而取出的4芯带状芯线9导入的导入口。壳体21由塑料等形成,而光缆导入部24、25则由橡胶等形成,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
在接头盒主体19的背面设置2个安装件26,它们用于将干线接头盒18保持·固定在架空设置的吊线(未图示)上。安装件26通过在由例如L字形板和平板夹持吊线的状态下进行螺栓固定,从而将干线接头盒18安装在吊线上。
连接模块23如图5及图6所示,具有长方板状的模块主体27,在模块主体27的一端面,上下分别安装多个(这里为5个)4芯MT连接器28、29。
在模块主体27内配置光纤连接部30,其将各MT连接器28、29之间连接。光纤连接部30具有通过光纤31分别将各MT连接器28与各MT连接器29直线连接的功能。
将上述连接模块23收容在模块收容部22中,使MT连接器28、29面向壳体20的前表面侧。然后,干线光缆2的4芯带状芯线9与MT连接器28以连接器进行连接,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与MT连接器29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由此,干线光缆2的4芯带状芯线9和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经由连接模块23连接。
支线光缆4和准支线光缆5在配线点经由配线接头盒32分支连接。
配线接头盒32如图7所示,具有由箱型的接头盒主体33和门34构成的壳体35。壳体35与上述干线接头盒18的壳体20构造相同。接头盒主体33具有模块收容部36,在该模块收容部36中,连接模块37和多个连接模块38以相对于接头盒33的底面直立的状态沿宽度方向排列。模块收容部36中的连接模块37、38的收容构造与上述模块收容部22中的连接模块23的收容构造完全相同。
在接头盒主体33的一端部设置光缆导入部39,其具有用于将去除支线光缆4中间部分的光缆外皮10而取出的4芯带状芯线9导入的导入口。在接头盒主体33的另一端部设置光缆导入部40,其具有用于将去除准支线光缆5端部的蒙皮17而取出的8根单芯光纤芯线15导入的导入口。另外,在图7中虽未图示,但支线光缆4穿过光缆导入部39、40而贯穿接头盒主体33内(参照图1)。此外,光缆导入部39、40,与上述光缆导入部24、25相同地由橡胶等形成。
在接头盒主体33的背面设置2个安装件41,它们用于将配线接头盒32保持·固定在吊线(未图示)上。安装件41的构造与上述安装件26相同。
连接模块37如图7及图8(a)所示,具有模块主体42。模块主体42具有与上述连接模块23的模块主体27相同的构造及尺寸。在模块主体42的一端面,上下安装4芯MT连接器43和多个(这里为4个)单芯连接器44。作为单芯连接器44,例如使用SC连接器或FAS连接器等。
在模块主体42内配置光纤连接部45,其将MT连接器43和单芯连接器44连接。光纤连接部45具有在MT连接器43和各单芯连接器44之间通过光纤46进行4芯-单芯变换(芯数变换)并连接的功能。
连接模块38如图7及图8(b)所示,具有构造及尺寸与上述模块主体42相同的模块主体47。在模块主体47的一端面,上下安装单芯连接器48和多个(这里为8个)单芯连接器49。作为单芯连接器48、49,使用与上述单芯连接器44相同的连接器。
在模块主体47内配置光纤连接部50,其将单芯连接器48和各单芯连接器49连接。光纤连接器50包括分光器51,其将1个光输入分支为多个(这里为8个)输出,该光纤连接器50具有在单芯连接器48和各单芯连接器49之间通过光纤52进行分光并连接的功能。
将连接模块37收容在模块收容部36中,使MT连接器43及单芯连接器44面向壳体35的前表面侧,将连接模块38收容在模块收容部36中,使单芯连接器48、49面向壳体35的前表面侧。另外,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与MT连接器43以连接器进行连接,准支线光缆5的各光纤芯线15分别与各单芯连接器49以连接器进行连接。另外,单芯连接器44和单芯连接器48经由连接用光纤53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由此,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和准支线光缆5的各光纤芯线15经由连接模块37、连接用光纤53及连接模块38连接。
准支线光缆5和入户光缆3在入户点经由入户接头盒54分支连接。
入户接头盒54如图9所示,具有由箱型的接头盒主体55和门56构成的壳体57。门56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接头盒主体55的下端部上,可以相对于接头盒主体55打开/关闭。壳体57与干线接头盒18的壳体21相比更小型·薄型。
接头盒主体55具有模块收容部59,其用于可自由插拔地收容1个连接模块58。连接模块58以相对于接头盒主体55的底面直立的状态(纵向放置状态),通过例如螺栓或钩挂部等固定单元而紧贴在接头盒主体55的后部内表面55a上。
在接头盒主体55的一端部设置光缆导入部60,其具有用于将去除准支线光缆5中间部分的蒙皮17而取出的各光纤芯线15导入的导入口,在接头盒主体55的另一端部设置光缆导入部61,其具有用于将入户光缆3导入的导入口。另外,在图9中虽未图示,但准支线光缆5穿过光缆导入部60、61而贯穿接头盒主体55内(参照图1)。此外,光缆导入部60、61与上述光缆导入部24、25相同地由橡胶等形成。
在接头盒主体55的背面设置安装件62,其用于将入户接头盒54保持·固定在吊线(未图示)上。安装件62的构造与上述安装件26相同。
连接模块58如图9及图10所示,具有模块主体63。模块主体63也具有与上述连接模块23的模块主体27完全相同的构造及尺寸。在模块主体63的一端面安装单芯连接器64,在模块主体53的另一端面安装单芯连接器65。作为单芯连接器64、65,使用与上述单芯连接器44相同的连接器。
在模块主体63内配置光纤连接部67,其具有通过光纤66将单芯连接器64、65之间直线连接的功能。
将上述连接模块58收容在模块收容部59中,使单芯连接器64、65相对于壳体57的前表面朝向左右两侧。另外,准支线光缆5的光纤芯线15与单芯连接器64以连接器进行连接,单芯的入户光缆3与单芯连接器65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由此,准支线光缆5的光纤芯线15和入户光缆3经由连接模块58连接。
由于在上述光缆配线系统1中,使干线接头盒18、配线接头盒32及入户接头盒54的光缆连接部分模块化,并且采用能够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的结构,所以可以简单地进行光缆连接作业,从而缩短作业时间。
图11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实施方式而构成的其他光缆配线系统的结构图。图中,对与图1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省略其说明。
在该图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70中,干线光缆2和支线光缆4在干线点经由干线接头盒71连接。
干线接头盒71如图12所示,具有与上述干线接头盒18相同的壳体21,在该壳体21的模块收容部22中,多个连接模块72以相对于接头盒主体19的底面直立的状态沿宽度方向排列。
连接模块72如图12及图13所示,具有构造及尺寸与上述连接模块23相同的模块主体73。在模块主体73的一端面,上下安装4芯MT连接器74和多个(这里为8个)4芯MT连接器75。
在模块主体73内配置光纤连接部76,其将MT连接器74、75之间连接。光纤连接部76包含4个分光器51(前述),具有在MT连接器74和各MT连接器75之间通过光纤77进行分支·汇集而连接的功能。
将上述连接模块72收容在模块收容部22中,使MT连接器74、75朝向壳体20的前表面侧。然后,干线光缆2的4芯带状芯线9与MT连接器74以连接器进行连接,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与各MT连接器75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由此,干线光缆2的4芯带状芯线9和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经由连接模块72连接。
支线光缆4和准支线光缆5在配线点经由配线接头盒78分支连接。
配线接头盒78如图14所示,具有与上述配线接头盒32相同的壳体35,在该壳体35的模块收容部36中,多个连接模块37(参照图8(a))以相对于接头盒主体33的底面直立的状态沿宽度方向排列。
将连接模块37收容在模块收容部36中,使4芯MT连接器43及单芯连接器44面向壳体35的前表面侧。然后,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与MT连接器43以连接器进行连接,准支线光缆5的各光纤芯线15与各单芯连接器49分别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由此,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和准支线光缆5的各光纤芯线15经由连接模块37连接。
准支线光缆5和入户光缆3与图1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1相同地,在入户点经由入户接头盒54分支连接。
由于在上述光缆配线系统70中,在干线接头盒71中设置具有分光功能的连接模块72,所以可以增加与干线接头盒连接的支线光缆4的数量,进而增加与集线站连接的用户数,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
图15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的实施方式而构成的另一个光缆配线系统的结构图。图中,对与图1及图11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省略其说明。
在该图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80中,干线光缆2和支线光缆4与图1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1相同地,在干线点经由干线接头盒18连接。另外,支线光缆4和准支线光缆5与图11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70相同地,在配线点经由配线接头盒78分支连接。
准支线光缆5和入户光缆3在入户点经由入户接头盒81分支连接。
入户接头盒81如图16所示,具有与上述入户接头盒54相同的壳体57,在该壳体57的模块收容部59中,以相对于接头盒主体55的底面直立的状态收容1个连接模块82。模块收容部59中的连接模块82的收容构造与上述连接模块58的收容构造完全相同。
连接模块82如图16及图17所示,具有构造及尺寸与上述的连接模块58相同的模块主体83。在模块主体83的一端面安装单芯连接器84,在模块主体83的另一端面安装多个(这里为8个)单芯连接器85。
在模块主体83内配置光纤连接部86,其连接单芯连接器84和各单芯连接器85。光纤连接部86包含分光器51(上述),在单芯连接器84和各单芯连接器85之间经由光纤87进行分光而连接。
可以将连接模块82制成与上述连接模块58不同的专用模块,或者可以使单芯连接器84的安装位置在模块主体83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间切换,从而兼作上述连接模块58使用。
将上述连接模块82收容在模块收容部59中,使单芯连接器84、85相对于壳体57的前表面朝向左右两侧。然后,准支线光缆5的光纤芯线15与单芯连接器84以连接器进行连接,入户光缆3与单芯连接器85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由此,准支线光缆5的光纤芯线15和入户光缆3经由连接模块82连接。
由于在上述光缆配线系统80中,在入户接头盒81中设置具有分光功能的连接模块82,所以在大量用户住宅密集的区域中,能够有效地利用系统,无需过度地增加支线光缆4及准支线光缆5。
如上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纤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形式(功能)不同的多种连接模块23、37、38、58、72、82,具有相同构造及尺寸的模块主体。另外,干线接头盒及配线接头盒的壳体的模块收容部具有相同构造。因此,连接模块23、37、38、72可以在干线接头盒及配线接头盒的任一个中使用,连接模块58、82可以在入户接头盒中使用。由此,即使光缆配线系统变更,也无需将干线接头盒、配线接头盒及入户接头盒与所要求的连接功能对应而重新设计·制造。
具体地说,在将图1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变更为图11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的情况下,在将干线接头盒18的门20打开的状态下,将干线光缆2的4芯带状芯线9和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从连接模块23上取下后,将连接模块23从壳体21中拔出。然后,将另一个连接模块72收容在壳体21的模块收容部22中,将干线光缆2的4芯带状芯线9和支线光缆4的4芯带状芯线9与连接模块72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由此,构成图12所示的干线接头盒71。
另外,在将配线接头盒32的门34打开的状态下,将准支线光缆5的各光纤芯线15从连接模块38上取下,将连接用光纤5从连接模块37、38上取下后,将连接模块38从壳体35中拔出。然后,将准支线光缆5的各光纤芯线15与连接模块37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由此,构成图14所示的配线接头盒78。
在将图1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变更为图15所示的光缆配线系统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地,通过从配线接头盒32的壳体35将连接模块38拔出,将准支线光缆5的各光纤芯线15与连接模块37以连接器进行连接,而构成图14所示的配线接头盒78。
另外,在将入户接头盒54的门56打开的状态下,将准支线光缆5的光纤芯线15和入户光缆3从连接模块58上取下后,将连接模块58从壳体57中拔出。然后,将另一个连接模块82收容至壳体57的模块收容部59中,将准支线光缆5的光纤芯线15和入户光缆3与连接模块82以连接器进行连接。由此,构成图16所示的入户接头盒81。
这样,在要求上述干线接头盒、配线接头盒及入户接头盒具有的连接功能改变的情况下,只要替换为符合该要求的其他种类的连接模块,将收容在壳体中的多种连接模块中符合要求的那个种类的连接模块留下即可。由此,可以容易地应对将来的光缆配线系统的变更。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涉及在站内的输送装置和多个用户住宅之间构筑的光缆配线系统,但本实用新型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当然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光缆配线系统中。

Claims (5)

1.一种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其具有模块收容部;以及
连接模块,其可自由插拔地收容在上述模块收容部中,用于连接第1光纤和第2光纤,
上述连接模块具有:模块主体;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它们安装在上述模块主体上,分别与上述第1光纤和上述第2光纤连接;以及光纤连接部,其设置在上述模块主体内,连接上述第1连接器和上述第2连接器,
上述模块收容部构成为可以收容多种连接模块,这些连接模块的上述模块主体的构造相同而上述光纤连接部的连接功能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纤连接部具有下述功能中的任意一种:将上述第1连接器和上述第2连接器直线连接的功能;在上述第1连接器和上述第2连接器之间进行芯数变换并连接的功能;以及在上述第1连接器和上述第2连接器之间进行分光并连接的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连接器及上述第2连接器设置在上述模块主体的一端部,
上述模块收容部具有下述构造:将上述连接模块以相对于上述壳体纵向放置的状态收容在上述模块收容部中,使上述第1连接器及上述第2连接器面向上述壳体的前表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连接器设置在上述模块主体的一端部,上述第2连接器设置在上述模块主体的另一端部,
上述模块收容部具有下述构造:将上述连接模块以相对于上述壳体纵向放置的状态收容在上述模块收容部中,使上述第1连接器及上述第2连接器相对于上述壳体的前表面朝向左右两侧。
5.一种光缆配线系统,其架设于空中,在集线站侧光缆和用户侧光缆之间进行光缆配线,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光缆,其与上述集线站侧光缆连接;
第2光缆,其与上述用户侧光缆连接;
集线站侧接头盒,其连接上述集线站侧光缆和上述第1光缆;
用户侧接头盒,其连接上述用户侧光缆和上述第2光缆;以及
中间接头盒,其连接上述第1光缆和上述第2光缆,
上述集线站侧接头盒、上述用户侧接头盒及上述中间接头盒,由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缆连接用接头盒构成,并具有种类互不相同的上述连接模块。
CNU200820005210XU 2007-03-12 2008-03-11 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77675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2475A JP2008224998A (ja) 2007-03-12 2007-03-12 光ケーブル接続用クロージャ及び光配線システム
JP2007062475 2007-03-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77675Y true CN201177675Y (zh) 2009-01-07

Family

ID=398437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817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7744B (zh) 2007-03-12 2008-03-11 光缆连接用接续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CNU20082000521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77675Y (zh) 2007-03-12 2008-03-11 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817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7744B (zh) 2007-03-12 2008-03-11 光缆连接用接续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224998A (zh)
CN (2) CN10165774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7744B (zh) * 2007-03-12 2013-09-2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缆连接用接续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4676B2 (ja) * 2008-10-10 2012-12-12 東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ー接続装置
CN103135187A (zh) * 2011-11-28 2013-06-05 上海电信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网合一光分路箱
CN102520496A (zh) * 2011-12-22 2012-06-27 河北昌通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光纤到户的楼宇通信管道系统
CN102628977A (zh) * 2012-04-19 2012-08-08 上海电信工程有限公司 尾纤缠绕管加强内衬及固定尾纤的方法
JP7134078B2 (ja) * 2018-12-04 2022-09-09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ケーブルの布設方法及び光ケーブル布設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4634A (ja) * 1998-06-01 1999-12-1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ケーブル分岐部
JP3993062B2 (ja) * 2002-10-09 2007-10-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リーコム 光ケーブル接続用クロージャ
JP2005331692A (ja) * 2004-05-19 2005-12-02 Nippon Tsushin Denzai Kk 架空用光クロージャ及びテープ心線の配線方法
JP4219918B2 (ja) * 2005-08-17 2009-02-04 太陽ケーブルテック株式会社 架空光ケーブルの配線設備
JP2008224998A (ja) * 2007-03-12 2008-09-25 Nippon Tsushin Denzai Kk 光ケーブル接続用クロージャ及び光配線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7744B (zh) * 2007-03-12 2013-09-25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缆连接用接续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7744A (zh) 2010-02-24
JP2008224998A (ja) 2008-09-25
CN101657744B (zh) 2013-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77675Y (zh) 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US7218828B2 (en) Optical fiber power splitter module apparatus
US9438342B2 (en)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integrating wireless technology into a fiber optic network
CN102210112B (zh) 多层分布式光纤架构
US7702208B2 (en) High density optical fiber distribution enclosure
US20200310066A1 (en) Fiber optic network architecture using high fiber-count fiber optic connectors
CN105359434B (zh) 使用光纤索引的无源分布系统
CN102449522A (zh) 用于串联的光纤端子的端口映射
AU2017371750A1 (en) A photoelectric hybrid distribution box, a photoelectric hybrid connection system and a connection method
CN206671619U (zh) 一种光电混合分线盒、光电混合连接系统
US20190196130A1 (en) Fiber optic splitter terminal for a distributed-split fiber optic distribution network
CN201749240U (zh) 一种预连接光缆
CN102033267B (zh) 一种光纤跳线及光配线架
CN204758895U (zh) 光纤配线装置
CN105656648A (zh) Odn资源梳理方法及系统
WO1998058465A2 (en) A multifiber cabling system
CN201194035Y (zh) 光缆配线系统
CN105353480B (zh) 一种多分路器配置的光纤分光箱及走纤方法
CN201449465U (zh) 缆式光分路器
CN204439895U (zh) 光纤配线架
CN105116502A (zh) 一种分布式沿途下线出纤盒
CN203365730U (zh) 一种高密度光纤连接器转接模块
CN202057830U (zh) 一种组合式光分路器
CN203151498U (zh) 全光口的光节点光网络单元
CN202693858U (zh) 一种lc光纤转接适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07

Termination date: 2015031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