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45040Y - 液控式多用阀 - Google Patents

液控式多用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45040Y
CN201145040Y CNU200720042801XU CN200720042801U CN201145040Y CN 201145040 Y CN201145040 Y CN 201145040Y CN U200720042801X U CNU200720042801X U CN U200720042801XU CN 200720042801 U CN200720042801 U CN 200720042801U CN 201145040 Y CN201145040 Y CN 20114504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valve body
valve
liquid
cavity volu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4280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汉民
Original Assignee
方建生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方建生 filed Critical 方建生
Priority to CNU20072004280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4504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4504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4504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尤其是指阀的活塞是采用液压控制的液控式多用阀。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控式多用阀,包括有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流道、与流道构成配合的阀芯装置、与阀芯装置联动连接的阀杆和控制阀杆滑移的活塞,所述的活塞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的空腔,所述的阀体上设置有与空腔贯通的进出气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与阀体之间另设置有一密闭的容腔,该容腔内灌装满有液体,该容腔随活塞的滑移其体积发生变化,其体积的大小变化方式与活塞的一侧的密封空腔体积的大小变化相反;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制造方便、成本低的新型的液控式多用阀。

Description

液控式多用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尤其是指阀的活塞是采用液压控制的液控式多用阀。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与本实用新型接近的阀包括有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流道、与流道构成配合实现流道变向或通断的阀芯装置、与阀芯装置联动连接的阀杆和控制阀杆滑移的活塞,所述的活塞的两侧分别为弹簧和可改变气体压力的密封腔体,这种结构的阀,其活塞的直线运动是靠两侧的气压和弹簧力的交替作用来实现阀的启闭或者换向,这里说的启闭或者换向是针对不同的阀,当是截止阀则阀芯就是与流道成通断控制配合,如是换向阀则阀芯就是与流道成变向控制配合。这里我们就用截止阀来详细说明,如进气时,气体压缩弹簧使阀打开;无气时(可以认为气压小于弹簧力时),阀芯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使阀关闭,此过程是气开式阀。而气闭式阀是在进气时,克服弹簧力使阀门关闭;无气时,阀芯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使阀打开。无论是开式阀还是气闭式阀都是靠弹簧来复位的,但这种结构形式的阀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弹簧力不够稳定,时间长了经常会发生变化;二、工作噪音大、振动大、特别是大规模阀为了保证弹力要安装两个以上的弹簧,所以这样互相摩擦声音也很大,并且弹簧之间互相影响弹力的变化;三、这种阀需要容纳弹簧的空间大,这样气缸就长,整个产品的体积就大;四、弹簧必须要有导向装置,否则弹簧容易弯曲影响弹力;五、大规格的弹簧价格很高,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不利于产品的竞争;六、用碳素钢做的弹簧容易生锈,而用不锈钢的弹簧弹力不够且造价非常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制造方便、成本低的新型的液控式多用阀。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控式多用阀,包括有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流道、与流道构成配合的阀芯装置、与阀芯装置联动连接的阀杆和控制阀杆滑移的活塞,所述的活塞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的空腔,所述的阀体上设置有与空腔贯通的进出气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与阀体之间另设置有一密闭的容腔,该容腔内灌装满有液体,该容腔随活塞的滑移其体积发生变化,其体积的大小变化方式与活塞的一侧的密封空腔体积的大小变化相反;通过采用这种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容腔的体积的大小,来实现其内的液体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很好的把液体的压力大小变化当成现有技术中的弹簧的压力大小变化,可以达到以下优点:一、液体传动运动平稳、减振、噪声小;二、弹力稳定,不会产生忽大忽小的现象;三、这样的结构使整个产品的体积小,特别是控制活塞滑移的容腔比现有的用弹簧的体积减小了很多;四、采用液体实现控制活塞,其省略导向装置,降低了成本;五、采用液压实现控制,其总体成本比弹簧控制的降低了很多;六、液压控制克服了弹簧生锈的问题,并且当液体是油的情况下,还能起到润滑活塞的作用,减小了活塞与阀体侧边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密封空腔设置在活塞的靠近阀芯装置的一侧,所述的活塞的纵截面大致成“工”形,其上下两横边的周边分别通过密封圈与阀体的对应侧边构成密封配合,所述的灌装有液体的容腔设置在活塞的上下两横边之间,容腔的一侧壁为阀体的一侧边,所述阀体的该侧边设置有一肩阶,所述活塞的位于阀芯装置一侧的下横边的周边与阀体的位于肩阶以下的侧边滑移配合,所述的活塞的另一上横边的周边与阀体的位于肩阶以上的侧边滑移配合;当然在本实用新型中,我们也可以把灌装有液体的容腔设置在活塞的上端,并且该容腔密封即可,这个时候我们对活塞的形状要求也就不需要向上面所说的这样成“工”形,并且在理论上也是可以实现的;再者,如果容腔的设置位置还是和上述所说的一样,但是我们也可以把活塞设置成其他的形状,如“[”形或“]”形,通常只要保证起体积回随活塞的移动发生与密封空腔体积的大小变化相反变化既可;但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纵截面成“工”形的活塞,以及容腔的位置位于活塞的上下两横边之间的这样方案,起目的是可以让该结构更加合理和紧凑,特别是这种方案的体积比较小,制造比其他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可行。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活塞的上横边与阀体之间设置有活塞杆,该活塞杆与活塞联动配合,其顶端随活塞的上移逐渐显现出阀体,这样我们可以外表可以看到阀是打开的还是关闭的的,而一般的阀是没有这种功能的,这样在一些场合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误动作;所述的灌装有液体的容腔对应处的阀体侧边上设置有液嘴,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对容腔进行灌装液体;最后为了保证液体产生的弹力,所述的容腔内的液体的可压缩率大于等于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使用状态中的流道打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液控式多用阀,包括有阀体1、设置在阀体1内的流道2、与流道2构成配合的阀芯装置3、与阀芯装置3联动连接的阀杆4和控制阀杆4滑移的活塞5,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阀芯装置3它是控制流道2流量或控制流道2通断的装置,所述的活塞5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的空腔6,所述的阀体1上设置有与空腔6贯通的进出气通道11,通过该进出气通道11可以对空腔6内的气体压力进行控制和调节,实现其内的压力变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塞5与阀体1之间另设置有一密闭的容腔7,该容腔7内灌装满有液体8,该容腔7随活塞5的单向滑移其体积会发生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大的变化,其体积的大小变化方式与活塞5一侧的密封空腔6体积的大小变化相反;通过采用这种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容腔7的体积的大小,来实现其内的液体8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很好的把液体8的压力大小变化当成现有技术中的弹簧的压力大小变化,可以达到以下优点:一、液体传动运动平稳、减振、噪声小;二、弹力稳定,不会产生忽大忽小的现象;三、这样的结构使整个产品的体积小,特别是控制活塞5滑移的容腔比现有的用弹簧的体积减小了很多;四、采用液体实现控制活塞,其省略导向装置,降低了成本;五、采用液压实现控制,其总体成本比弹簧控制的降低了很多;六、液压控制克服了弹簧生锈的问题,并且当液体8是油的情况下,还能起到润滑活塞5的作用,减小了活塞5与阀体1侧边之间的摩擦力。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密封空腔6设置在活塞5的靠近阀芯装置3的一侧,所述的活塞5的纵截面大致成“工”形,其上下两横边51、52的周边分别通过密封圈9与阀体1的对应侧边构成密封配合,所述的灌装有液体8的容腔7设置在活塞5的上下两横边51、52之间,容腔7的一侧壁为阀体1的一侧边,所述阀体1的该侧边设置有一肩阶10,所述活塞5的位于阀芯装置3一侧的下横边52的周边与阀体1的位于肩阶10以下的侧边11滑移配合,所述的活塞5的另一上横边51的周边与阀体1的位于肩阶10以上的侧边12滑移配合;当然在本实用新型中,我们也可以把灌装有液体8的容腔7设置在活塞5的上端,并且该容腔7密封即可,这个时候我们对活塞5的形状要求也就不需要向上面所说的这样成“工”形,并且在理论上也是可以实现的;再者,如果容腔7的设置位置还是和上述所说的一样,但是我们也可以把活塞5设置成其他的形状,如“[”形或“]”形,通常只要保证起体积会随活塞5的移动发生与密封空腔6体积的大小变化相反变化既可;但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纵截面成“工”形的活塞5,以及容腔7的位置位于活塞5的上下两横边51、52之间的这样方案,其目的是可以让该结构更加合理和紧凑,特别是这种方案的体积比较小,制造比其他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可行。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塞5的上横边51与阀体1之间设置有活塞杆13,该活塞杆13与活塞5联动配合,其顶端131随活塞5的上移逐渐显现出阀体1,这样我们可以外表可以看到阀是打开的还是关闭的的,而一般的阀是没有这种功能的,这样在一些场合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误动作;所述的灌装有液体8的容腔7对应处的阀体1侧边上设置有液嘴14,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对容腔7进行灌装液体8,最后为了保证液体8产生的弹力,所述的容腔7内的液体8的可压缩率大于等于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工作原理是:当活塞5的靠近阀芯装置3处的密封空腔6进气时,其内部的压力逐渐增大,当压力大于容腔7内的液体8压力时,活塞5逐渐上移,这时候本实施例中的阀被打开;当活塞5的靠近阀芯装置3处的密封空腔7出气,其压力小于容腔7内的液体8压力时,活塞5下移,此时阀逐渐关闭。当然我们的阀不仅可以是截止阀还可以是换向阀门,如图3所示。

Claims (4)

1、一种液控式多用阀,包括有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流道、与流道构成配合的阀芯装置、与阀芯装置联动连接的阀杆和控制阀杆滑移的活塞,所述的活塞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的空腔,所述的阀体上设置有与空腔贯通的进出气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与阀体之间另设置有一密闭的容腔,该容腔内灌装满有液体,该容腔随活塞的滑移其体积发生变化,其体积的大小变化方式与活塞的一侧的密封空腔体积的大小变化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控式多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空腔设置在活塞的靠近阀芯装置的一侧,所述的活塞的纵截面大致成“工”形,其上下两横边的周边分别通过密封圈与阀体的对应侧边构成密封配合,所述的灌装有液体的容腔设置在活塞的上下两横边之间,容腔的一侧壁为阀体的一侧边,所述阀体的该侧边设置有一肩阶,所述活塞的位于阀芯装置一侧的下横边的周边与阀体的位于肩阶以下的侧边滑移配合,所述的活塞的另一上横边的周边与阀体的位于肩阶以上的侧边滑移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控式多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的上横边与阀体之间设置有活塞杆,该活塞杆与活塞联动配合,其顶端随活塞的上移逐渐显现出阀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控式多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装有液体的容腔对应处的阀体侧边上设置有液嘴,所述的容腔内的液体的可压缩率大于等于2%。
CNU200720042801XU 2007-08-17 2007-08-17 液控式多用阀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4504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42801XU CN201145040Y (zh) 2007-08-17 2007-08-17 液控式多用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42801XU CN201145040Y (zh) 2007-08-17 2007-08-17 液控式多用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45040Y true CN201145040Y (zh) 2008-11-05

Family

ID=40081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42801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45040Y (zh) 2007-08-17 2007-08-17 液控式多用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45040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91781C (zh) * 2007-08-17 2009-05-27 方建生 液控式多用阀
CN107723236A (zh) * 2017-10-31 2018-02-23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WO2022127577A1 (zh) * 2020-12-16 2022-06-23 张磊 一种无膜片轴杆轴套弹簧z型液体控制阀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91781C (zh) * 2007-08-17 2009-05-27 方建生 液控式多用阀
CN107723236A (zh) * 2017-10-31 2018-02-23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CN107723236B (zh) * 2017-10-31 2024-02-02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WO2022127577A1 (zh) * 2020-12-16 2022-06-23 张磊 一种无膜片轴杆轴套弹簧z型液体控制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02737U (zh) 油压软旁通阀
CA2399766A1 (en) Reduced contamination sampling
CN201145040Y (zh) 液控式多用阀
WO2004041047A3 (en) Viscous liquid dispensing pump
CN202064741U (zh) 一种缓冲式门碰
CN102518846A (zh) 油压软旁通阀
CN100491781C (zh) 液控式多用阀
CN202467415U (zh) 无级式新型车门限位器
CN202492015U (zh) 一种新型的真空瓶泵头结构
CN202660036U (zh) 气控阀
CN202732523U (zh) 应用于装载机的先导阀
WO2014198124A1 (zh) 微力开关阀
CN201908885U (zh) 双作用自动增压阀
CN203176506U (zh) 手动液压组合常开阀门
CN202580081U (zh) 调压式自动闸阀
CN202432014U (zh) 两位五通先导式机械阀
CN105275772A (zh) 能保持高压液体稳定输出的超高压泵
CN205371706U (zh) 一种组合阀及其单阀
CN104776244A (zh) 真空气动隔膜阀
WO2007013066A3 (en)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with no-drain valve
CN202252058U (zh) 套筒调节阀的套筒用双向密封结构
CN203413215U (zh) 气控法兰梭阀
CN200940613Y (zh) 一种拖拉机液压分配器
CN202348600U (zh) 一种新型手动加油泵
CN207470515U (zh) 一种手轮操作换向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0817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