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12695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12695Y CN201112695Y CNU2007200568922U CN200720056892U CN201112695Y CN 201112695 Y CN201112695 Y CN 201112695Y CN U2007200568922 U CNU2007200568922 U CN U2007200568922U CN 200720056892 U CN200720056892 U CN 200720056892U CN 201112695 Y CN201112695 Y CN 20111269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electric connector
- conducting terminal
- insulating body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和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收容孔,所述绝缘本体在收容孔的一侧设有抵持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收容孔中的基部及弹性臂,所述基部抵持于所述抵持部上,所述弹性臂包括由基部延伸形成的弹性部及由弹性部延伸形成的弯曲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弹性部的第一变形区及位于弯曲部上第二变形区,当电子卡插入电连接器时,所述第一变形区与第二变形区分别发生弹性形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基部抵持于绝缘本体的抵持部上,且导电端子受压后第一及第二变形区分别发生弹性形变,分散了端子内的应力,在增加了端子正向力的同时防止端子因应力集中而失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数码市场的逐渐成熟,各种消费电子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技术发展趋势的推动下,这些电子产品的体积、厚度都在不断的降低,这些趋势符合了人们对产品方便携带,容易使用的消费理念,同时,消费者在需求方便携带的同时,其相应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的升高,在这样的趋势下,各电子厂商都在不遗余力的研究体积更小且性能更加强大的产品以抢占更多的市场。
同时,随着各种体积小、功能强的电子产品的诞生,笔记本计算机的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笔记本计算机的价格也大幅的下降。这样,制约笔记本计算机销售量的两个重要的因子都逐渐消失。而今,笔记本计算机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台式机,成为了购买个人计算机的首选。然而,随着笔记本计算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且要求性能的不断提高,在确保性能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成了个大厂商面对的难题,同样,使用在笔记本计算机中的连接器也面对着由连接器性能要求的提升带来的制造难度加大和价格降低的双重压力。
在笔记本计算机中将内存条连接至主机板的电连接器即面对着这种问题,传统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组设于绝缘本体中的上下层导电端子及固定内存条的耳扣。由于此种电连接器端子间距小,阻抗要求高,且当上下层导电端子装于本体后,上排端子与内存条的接触区与下排端子与内存条的接触区之间的距离要求非常精确,为了达到上述这些要求,业界一般将成片的金属板通过冲裁的方法加工成所需要的端子形状,使用此种方法制造端子较容易控制端子的精度,同时,由于端子成片状,电阻较低,且此种端子强度较大,容易达到端子正向力的要求,可有效降低接触电阻及防止电连接器遇到震动时出现瞬间断路;然而,使用此种加工方法冲裁时需要浪费大量的材料,造成成本上升,且此种导电端子与内存卡接触的接触面是通过裁切形成的一剪切面,由于剪切面非常粗糙,与内存条多次插拔后,接触面上的镀金层很快磨损,使电连接器电性连接失效。
业界在制造其它类型的插槽类电连接器时,使用将设于料带上连续排列的针状端子折弯成需要的形状,整体插入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孔中后除去料带,此种方法成本低,组装方便,但当导电端子间间距非常小,且导电端子较细时,由于端子强度较低,要达到端子需求的正向力非常困难,使得电连接器与电子卡间电性连接不稳定。业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导电端子弹性臂一侧紧贴于本体或固持于本体内壁上,通过本体内壁对端子的抵持力增加端子的正向力;虽然此种方法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正向力缺乏的问题,但是却带来了新的缺陷,即当内存条插入电连接器时,绝缘本体内壁对端子的压力和内存条对导电端子的抵持力集中到端子弹臂发生弯曲的区域上,使得端子部分区域应力集中过大,在端子较细,材料强度不足的情况下,端子很快因应力过大而疲劳损伤,使得连接器失效。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且能提供稳定的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与电子卡相连接,包括:一绝缘本体和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收容孔,所述绝缘本体在收容孔的一侧设有抵持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收容孔中的基部及弹性臂,所述基部抵持于所述抵持部上,所述弹性臂包括由基部延伸形成的弹性部及由弹性部延伸形成的弯曲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弹性部的第一变形区及位于弯曲部上第二变形区,当电子卡插入电连接器时,所述第一变形区与第二变形区分别发生弹性形变。
与现有技术相比,因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基部抵持于绝缘本体的抵持部上,且导电端子受压后第一及第二变形区分别发生弹性形变,所以第一及第二变形区分散了导电端子内的应力,在增加了导电端子正向力的同时防止导电端子因应力集中而失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另一方位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装设有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和电子卡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装设有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和电路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在绝缘本体内的受力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电子卡插入装设有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前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电子卡插入装设有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中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电子卡插入装设有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排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排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排端子的一个端子和二排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相配合时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排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第二排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的局部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装设有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装设有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的另一方位的局部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拿掉一个端子后的绝缘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装设有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熔胶之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第一排导电端子2、第二排导电端子3以及两金属扣持件4。绝缘本体1包括纵长型基体11及设于基体11两端的保持臂12,保持臂12与基体11一体成型,两金属扣持件4组设于保持臂12中。基体11一侧沿基体11纵长方向设有一插接空间13,可用于插接电子卡8。将绝缘本体1的基体11上设有插槽的一侧定义为右表面110,将绝缘本体1上与右表面110相对的一侧定义为左表面112,将绝缘本体1设有孔16和17的一侧定义为底表面111,基体11的底表面与绝缘本体1的底表面相同,即基体11的底表面也为111,保持臂12的右表面122和绝缘本体1的右表面110为同一侧,保持臂12的左表面123和绝缘本体1的左表面112为同一侧。保持臂12上设有用于容置金属扣持件4的容置空间121,容置空间121从保持臂12的右表面122向左表面123延伸,贯穿绝缘本体1。基体11两侧均分别设有第一及第二端子收容孔14A、14B,第一及第二端子收容孔14A、14B向插接空间13方向延伸,第一排导电端子2容设于由基体11前侧面131延伸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孔14A中,第二排导电端子3收容于由基体11后侧面132延伸形成的第二端子收容孔14B中,第一及第二端子收容孔14A、14B与插接空间13均互相连通,以便第一及第二导电端子20、30与电子卡8相导接。第二端子收容孔14B靠近插接空间13一端设有一顶持部141,该顶持部141为一台阶面,且绝缘本体插接空间13在靠近绝缘本体1上表面的内壁形成一抵持部142。同时,第二端子收容孔14B进一步还设有一抵持面143,抵持面143由端子收容孔靠近插接空间13一端的内壁形成。基体11的底表面111设有导柱15,插接于设置在印刷电路板5上的对应通孔6中,以将电连接器固定在印刷电路板5上。基体11的底面111设有的多数掏料孔16和17可减小绝缘本体1塑料成型时因塑料厚度过大而变形扭曲,掏料孔16的顶部为一挡止部161,其用于挡止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头部22,且该掏料孔16与的第一端子收容孔14A相通,形成一让位空间171,该让位空间171由模具通过滑块形成,并可提供第一排导电端子2弹性变形时所需要的足够的变形空间。
请参照图6至图18,第一排导电端子2和第二排导电端子3分别收容于前侧面131及后侧面132的端子收容孔14A和14B内,第一排导电端子2和第二排导电端子3的每一端子20和30的一端分别具有一弹性臂21和31,其中第一排导电端子2每一端子20的弹性臂21的自由末端为一抵持端22,抵持端22抵接于绝缘本体1的挡止部161。抵持端22弯折后向上倾斜延伸形成第一倾斜部23,由第一倾斜部23继续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倾斜部25,第一倾斜部23与第二倾斜部25之间设有一弯折部分,其为与电子卡8相接触的弹性接触部24,弹性接触部24延伸入绝缘本体1的插接空间13,由第二倾斜部25弯曲延伸形成过渡部26,由过渡部26垂直弯折并延伸形成一与绝缘本体1相接触的连接部27,由连接部27垂直弯折延伸形成固持部28,该固持部28上设有一可自锁固定的凸点281,当电子卡8插入绝缘本体1的插槽13与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弹性接触部24相接触时,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每一端子20受到电子卡8向下的压力作用,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抵持端22受挡止部161的向下的压力作用,同时于绝缘本体1接触的固持部28还受到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因此每一端子20会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而凸点281卡于绝缘本体1中与收容槽14A相邻的凹槽1312内,每一端子20欲转动时,每一端子20的固持部28上所设有的凸点281刚好被凹槽1312挂住,并与凹槽1312的上下壁163和162接触,这一结构设置恰好可以阻止这一转动,因此凸点281对每一端子20产生自锁固定的作用,由固持部28弯折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9,该固持部28与焊接部29之间形成一段差空间7,用于固定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每一端子20的结构,该焊接部29穿出绝缘本体1的底表面111并朝远离绝缘本体1的右表面110的方向延伸,其与电路板5相焊接。
第二排导电端子3的每一端子30设有一基部31,基部31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过度延伸部32,过度延伸部32底端垂直于基体11后侧面向外水平延伸形成一焊接部321,焊接部321可焊接至印刷电路板5上。基部31向插接空间13延伸形成一弹性臂33,弹性臂33包括有基部31延伸的弹性部331,弹性部331为第一变形区,且弹性部331沿基部31所在平面水平延伸形成,弹性部331远离基部31一端弯折延伸形成一弯曲部332,弯曲部332为第二变形区,弯曲部332朝向当电子卡8插入插接空间13时电子卡8所在的位置弯曲延伸。弯曲部332末端延伸形成与电子卡8接触的弹性接触部333,弹性接触部333包括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3331部及由第一延伸部3331向上倾斜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3332,第一及第二延伸部3331、3332共同形成与电子卡8相接触的弹性接触部333。水平延伸的弹性部331与绝缘本体1上所设的插接空间13在靠近绝缘本体顶面的内壁具有一定的距离,当电子卡8插入插接空间13时,电子卡8上的导电片与导电端子弹性接触部333相接触,并向上挤压第二排导电端子3的弹性接触部333,弹性部333受压后使弯曲部332即第二变形区发生弹性形变,弯曲部332将压力传递到与其相连的弹性部331上,使弹性部331向上移动,由于弹性部331与与绝缘本体插接空间13在靠近绝缘本体顶面的内壁具有一定的距离,弹性部331向上移动后抵持于绝缘本体1的插接空间13靠近绝缘本体顶面的内壁上,内壁即形成抵持于弹性部的顶持部141。由于弹性臂33被顶持部141挡止制动,弹性部331即第一形变区停止弹性形变,由于顶持部141对弹性部331的压力,压力由弯曲部332传递至弹性接触臂333上,使得第二排导电端子3与电子卡8间的正向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加;同时,由于第二排导电端子3上有两个区域均发生了弹性形变,使得第二排导电端子3的内应力得到了有效的分散,避免因应力集中而导致第二排导电端子3很快失效。
第二排导电端子3弹性接触部333末端设有一抵持片34,抵持片34抵持于抵持面143上,且抵持片34与抵持面143之间有一夹角,当抵持片34抵持于抵持面143上时,抵持片34仅在抵持片34前端与抵持面143接触,避免了抵持片34整个面与抵持面143相接触时,由于接触表面平整度的原因造成的测量和尺寸管控难度过大;基部11朝弹性部331延伸的方向形成一第一方向A1,弯曲部332与抵持面143之间形成一第二方向A2,弯曲部332与抵顶片34之间形成一第三方向A3。当第二排导电端子3组设于端子收容孔14B中时,抵顶片34抵持于抵持面143上,此时第一方向A1与第二方向A2间形成一第一夹角B1。当第二排导电端子3未组设于第二端子收容孔14B中时,此时第一方向A1与第三方向A3间形成一第二夹角B2,且第一夹角B1较第二夹角B2稍小。使得当第二排导电端子3装设于第二端子收容孔14B中后,抵持片34以一定的力量抵持于抵持面143上,保证当第二排导电端子3组设于第二端子收容孔14B中后弹性接触臂333始终处于预设的位置,不会出现弹性接触臂333位置过高,避免当电子卡8插入连接器后与第二排导电端子3接触不良。
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每一端子20和第二排导电端子3的每一端子30交错设置,且每一端子20和30装设入绝缘本体1时,每一端子20的焊接部29和每一端子30的焊接部321在同一平面上,每一端子20的抵持端22和每一端子30的抵持端32形成一落差130,该落差130用于收容电子卡8。
将第一排导电端子2和第二排导电端子3装设入绝缘本体1内之后,需要熔胶以将第一排导电端子2和第二排导电端子3固定在绝缘本体1之内,如图18所示,18为固定第二排导电端子3的熔胶。
组装时,先将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弯折部23预折一定角度,然后通过压制装置(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机器的),其包括固定板、端子压板、弹簧座、绝缘本体固定座、压板和推板(未图示),其中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固定座上(未图示),端子压板被压板固定同时也被弹簧座固定(未图示),首先通过固定板将第一排导电端子2固定使第一排导电端子2对准收容槽14A,并将其导入收容槽14A中(未图示);然后再用端子压板压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突起的接触部23,将第一排导电端子2下压(未图示);最后用推板推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7将第一排导电端子2推入收容槽14A中(未图示)。将第一排端子2压缩放置于收容槽14A中使第一抵持部22抵住绝缘本体1的第一抵靠部161,放开第一排端子2后,由于第一排端子2自身的弹力且弹性臂21在该绝缘本体1中的角度小于预折的角度,因此连接部27弹至绝缘本体1并抵持于绝缘本体1上的第三抵靠部162。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其余部分穿过收容槽14A并将固持部28设于绝缘本体1中。同时,固持部28上设有两个凸出部281可以牢固收容于收容槽14A内并且可使第一排导电端子2在弹性扩张时不会翻转,从而这种结构可共同产生一转矩力使第一排导电端子2自锁固定。当电子卡5插入连接器时,电子卡5下压弯折部23使弯折部23移至让位空间171,同时带动整个弹性臂21下移,使第一导电端子2在让位空间171自由活动。另外,第一排导电端子2的弹性接触部24显露于插槽13。将第二排导电端子装入绝缘本体1的端子收容槽14B时,也用一压制装置将其对准收容槽14B后直接推入收容槽14B中(未图示)。第二排导电端子3的第二抵持部32抵持于第二抵靠部10,弹性接触部33显露于插槽13。当电子卡8插入连接器时,电子卡8抵压弹性臂31从而使连接部35受力变形,当电子卡8往前抵压于第二抵持部32时则使其应力转至弹性臂31,这样可以在保证正向力的前提下分散第二排导电端子3的应力,避免第二排导电端子3疲乏过快。第一排导电端子2和第二排导电端子3的第一抵持部22和32均抵持于绝缘本体1上的第一抵靠部161和第二抵靠部10,以保证第一排导电端子2和第二排导电端子3之间的距离,防止第一排导电端子2和第二排导电端子3相接触而发生短路现象。
与现有技术相比,因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一端抵持于绝缘本体的抵持部上,且导电端子受压后第一及第二变形区分别发生弹性形变,所以第一及第二变形区分散了端子内的应力,在增加了端子正向力的同时防止端子因应力集中而失效。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可与电子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和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收容孔,所述绝缘本体在收容孔的一侧设有抵持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收容孔中的基部及弹性臂,所述基部抵持于所述抵持部上,所述弹性臂包括由基部延伸形成的弹性部及由弹性部延伸形成的弯曲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弹性部的第一变形区及位于弯曲部上第二变形区,当电子卡插入电连接器时,所述第一变形区与第二变形区分别发生弹性形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所述电连接器与电子卡插接之前的第一状态及所述电连接器与电子卡插接之后的第二状态,当导电端子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部与收容孔上表面间相互间隔,当导电端子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弹性部抵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抵持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供电子卡插入的插接空间,所述端子收容孔与所述插接空间相通,所述插接空间的一侧设有顶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孔一端设有一台阶部,其靠近导电端子的一面与所述基部相抵持,所述顶持部为所述台阶部与所述基部相抵持的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孔上设有一抵持面,所述弹性臂末端进一步设有一抵顶片,所述抵顶片可抵持于所述抵持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延伸方向形成第一方向,所述弯曲部与所述抵持面之间形成第二方向,所述弯曲部与所述抵顶片之间形成第三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导电端子组设于端子收容孔中时,所述抵顶片抵持于所述抵持面上,此时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间形成一第一夹角。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导电端子未组设于端子收容孔中时,此时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间形成一第二夹角。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导电端子组设于端子收容孔中时,所述抵顶片可抵持于所述抵持面上,此时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间形成一第一夹角,当导电端子未组设于端子收容孔中时,此时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间形成一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较第二夹角稍小。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面与抵持片之间具有一定夹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568922U CN201112695Y (zh) | 2007-09-12 | 2007-09-12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568922U CN201112695Y (zh) | 2007-09-12 | 2007-09-12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12695Y true CN201112695Y (zh) | 2008-09-10 |
Family
ID=39964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056892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12695Y (zh) | 2007-09-12 | 2007-09-12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12695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63334A (zh) * | 2010-05-31 | 2011-11-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
2007
- 2007-09-12 CN CNU2007200568922U patent/CN20111269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63334A (zh) * | 2010-05-31 | 2011-11-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2263334B (zh) * | 2010-05-31 | 2013-03-1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207451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101141029A (zh) | 插槽连接器和将导电端子插入连接器绝缘本体的方法 | |
CN20217841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93705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252186Y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01142388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887219U (zh) | 一种电连接器线夹 | |
CN201112695Y (zh) | 电连接器 | |
US793148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new type of contacts | |
CN102280792A (zh) |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
CN101807753A (zh) | 卡连接器 | |
CN201533045U (zh) | 一种usb接口连接器 | |
CN201112628Y (zh) | 插槽连接器 | |
CN100517886C (zh) |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 | |
CN2779652Y (zh) | 电连接器 | |
TWM375314U (en) |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 |
CN201112696Y (zh) | 连接器 | |
CN20099042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67920U (zh) | 电连接装置及芯片模块连接装置 | |
CN202454747U (zh) | 贴片型的fpc电连接器 | |
CN20204266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2627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103257U (zh) | 卡连接器 | |
CN209526231U (zh) | USB Type-c 2.0端子料带结构 | |
CN2929991Y (zh) | 电连接器端子改良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10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