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46797Y - 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46797Y CN200946797Y CNU2006201371226U CN200620137122U CN200946797Y CN 200946797 Y CN200946797 Y CN 200946797Y CN U2006201371226 U CNU2006201371226 U CN U2006201371226U CN 200620137122 U CN200620137122 U CN 200620137122U CN 200946797 Y CN200946797 Y CN 200946797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at
- heat
- heat radiation
- panel screens
- back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包含:至少一散热基板,其一侧设有多个散热鳍片及多个散热槽道,其另一侧设置至少一容置空间;至少一背光源组,其容设于容置空间内,背光源组设有至少一光源,以向一平面显示器发射光线。本实用新型能简化背光源散热结构、降低整体组装厚度及提升背光源散热效率,进而延长平面显示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特别是指一种将至少一背光源组设于至少一散热基板的一侧,并由散热基板另一侧进行气冷散热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习用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如图1所示,其包含一背光源板91、一散热基板92、至少二散热鳍片93及至少二散热扇94。背光源板91的一侧排列设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图中未示),背光源板91用于结合于一平面显示器90(flat panel display)的背面,以提供背光源。散热基板92由铝或铜等导热金属制成,且埋设有一循环管路920,循环管路920内容设有一冷却液(coolant)。散热基板92的一侧用于结合于背光源板91的另一侧,以便由其本身的金属材质及冷却液吸收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能。同时,至少二散热鳍片93分别设于散热基板92的左右二端,散热鳍片93各横向设置多个散热槽道930。至少二散热扇94分别固设于至少二散热鳍片93上,散热扇94各设有一扇轮940,以驱动气流沿散热鳍片93的散热槽道930横向流动。
当背光源板91的发光二极管产生白光供平面显示器90形成影像时,该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能先由散热基板92的金属材质吸收,接着再转而由循环管路920的冷却液携带热能,即进行液冷散热。当带有热能的冷却液沿循环管路920到达散热鳍片93时,则由散热扇94进行气冷散热。该冷却液利用液体加热体积膨胀密度变低及液体冷却体积缩小密度变高的原理,使相对较热及相对较冷的冷却液在循环管路920内主动循环流动。
上述习用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具有下列缺点,例如:现今的平面显示器90的设计趋势在于降低整体厚度,但设置散热鳍片93及散热扇94却相对增加整体厚度。再者,散热鳍片93的散热槽道930呈横向设置,以导引散热扇94横向进入散热槽道930,其并未妥善利用热空气上升的空气对流原理进行散热。另外,背光源板91仅在左右二端设置散热鳍片93及散热扇94,而背光源板91的中央部位仅具有散热基板92及循环管路920,因而造成背光源板91的左右二端与中央部位的散热效果不一致,使中央部位的散热效果明显较低落而相对具有较高的过热故障机率。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进一步改进上述习用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具有简化背光源散热结构及降低整体组装厚度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具有提升背光源散热效率的功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散热基板,其一侧设有多个散热鳍片及多个散热槽道,其另一侧设置至少一容置空间;至少一背光源组,其容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背光源组设有至少一光源,以向一平面显示器发射光线。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鳍片及散热槽道相对所述散热基板的纵向延伸,所述散热槽道用于导引空气由下而上纵向流动,以驱散所述散热鳍片表面的热能。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置空间相对于所述散热基板的横向直接凹设于所述散热基板的另一侧,各所述容置空间的周围则设置多个支撑脚,以供结合于所述平面显示器。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置空间相对于所述散热基板的纵向直接凹设于所述散热基板的另一侧,各所述容置空间的周围则设置多个支撑脚,以供结合于所述平面显示器。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另包含至少一支撑框架,所述至少一容置空间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及散热基板另一侧之间,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用于结合所述散热基板,其另一侧用于结合所述平面显示器。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背光源组为完全容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一光源直接设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底面。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背光源组设有至少一导接件,以将所述光源电性连接至一外部电源电路。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接件采用印刷电路及具有绝缘覆层的导线的至少一种。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背光源组设有一连接基板,所述至少一光源设于所述连接基板上,所述连接基板设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底面。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基板采用软性印刷电路板及硬性印刷电路板其中之一。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平面显示器设有一壳体,所述壳体内建至少一散热扇,所述至少一散热扇位于所述散热基板的下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由至少一散热基板的一侧沿其纵向形成多个散热鳍片及散热槽道,其另一侧设置至少一容置空间,以容设至少一背光源组。背光源组嵌设于容置空间内,并将产生的热能直接传导至散热基板,进而由散热鳍片及散热槽道利用空气对流原理进行纵向气冷散热。由此,本实用新型确实能简化背光源散热结构、降低整体组装厚度及提升背光源散热效率,进而延长平面显示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的组合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优点,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包含一散热基板11及至少一背光源组12,其共同组成一背光源散热模块1,以结合于一平面显示器2(flat panel display,FPD)的背面,提供背光的光线,同时对背光源组12进行散热。平面显示器2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或电浆显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PDP)……等等。
如图2、图3所示,散热基板11由高导热性金属或合金所制成,例如铝、铜、金、银或其合金等。散热基板11设有多个散热槽道110、多个散热鳍片111、至少一容置空间112及至少二支撑脚113。散热鳍片111相对于散热基板11的纵向凸设排列于散热基板11的一侧,且各二相邻散热鳍片111之间形成散热槽道110,也相对于散热基板11的纵向排列。散热鳍片111及散热槽道110用于驱散散热基板11所吸收的热能。容置空间112为相对于散热基板11的横向(或纵向)直接凹设于散热基板11的另一侧,各容置空间112的周围则相对应形成支撑脚113。容置空间112用于组装容置背光源组12,使背光源组12不致凸出至散热基板11之外。即,背光源组12为整个完全容设于容置空间112内。再者,支撑脚113的端面则用于抵接于平面显示器2的背面,增加散热基板11的结构强度。
背光源组12分别组装于散热基板11的各个容置空间112内。背光源组12各设有一连接基板120、至少一光源121及至少一导接件122。连接基板120最好采用软性印刷电路板,但也可采用硬性印刷电路板。连接基板120可利用黏贴或螺固等方式固设于容置空间112的内底面。光源121固设于连接基板120的一侧,且光源121最好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特别是白光发光二极管。当连接基板120采用软性或硬性印刷电路板时,导接件122最好采用印刷电路,其用于电性连接光源121至一外部电源电路(图中未示)。再者,依据产品需求,导接件122也可采用具有绝缘覆层的导线。
再如图3所示,当使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时,背光源散热模块1预先由散热基板11的支撑脚113的端面结合于平面显示器2的背面。在平面显示器2呈像时,背光源组12的光源121发射白光供平面显示器2形成影像,同时光源121也产生废热。此时,散热基板11的容置空间112的内表面吸收废热的热能,且散热基板11的支撑脚113也可吸收平面显示器2所产生的废热的热能。接着,经由散热基板11本身的金属材质,将热能传导至散热鳍片111及散热槽道110处。由于散热鳍片111及散热槽道110为相对散热基板11的纵向排列,因此有利于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对流原理进行散热。
如图3所示,在散热基板11下方的冷空气先接触散热鳍片111的表面,冷空气因而吸收热能导致温度上升及密度变小。由此,冷空气逐渐沿散热槽道110上升,并不断吸收散热鳍片111表面的热能,进而促使在光源121、连接基板120、散热基板11、散热鳍片111及散热槽道110的空气之间形成单向的热能流动趋势。在实际使用上,本实用新型仅需利用单向的热能流动作用配合散热槽道110的空气对流作用,即可有效对背光源组12的光源121进行快速散热。特别是,在一般平面显示器2的壳体(图中未示)内,其通常预先内建至少一散热扇(图中未示),以对壳体内部进行排除热空气及吸入冷空气使内外空气对流。在组装时,本实用新型可将壳体的散热扇相对设于散热基板11的下方位置,如此将可进一步提升空气纵向对流的散热效率。再者,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散热模块1本身不需额外设置散热扇,且背光源组12整个嵌设于散热基板11内,因此可大幅简化背光源散热结构及降低整体组装厚度。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相比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源组12进一步省略设置连接基板120,将光源121直接固设在散热基板11的容置空间112的内底面,同时导接件122最好采用具有绝缘覆层的导线。依据产品需求,光源121可利用胶黏、卡掣或嵌设等方式固设于容置空间112的内底面。由此,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省略连接基板120占用的厚度空间,以将其节省的空间用于设置更大尺寸的光源120,或用于进一步降低整体组装厚度。
如图5、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相比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源散热模块1除了设置至少一散热基板11及至少一背光源组12之外,另进一步包含至少一支撑框架13。支撑框架13具有至少一容置空间130,且支撑框架13的一侧可用于结合散热基板11,其另一侧可用于结合平面显示器2。支撑框架13最好由高导热性金属或合金制成,例如铝、铜、金、银或其合金等,但也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或泡棉等。容置空间130设置在支撑框架13及散热基板11另一侧之间,容置空间130用于组装容置背光源组12,并使背光源组12不致凸出至支撑框架13外。当使用多个散热基板11时,各二相邻散热基板11最好呈相互抵接,以便使各二相邻散热基板11的散热鳍片111及散热槽道110在纵向上相互连结,以利于纵向上流畅导引热空气上升。再者,背光源组12的连接基板120最好容置于支撑框架13的容置空间130内,并固设于散热基板11一侧(不具散热鳍片111及散热槽道112侧)的表面上。由此,本实用新型同样可利用空气对流原理提升背光源散热效率,并通过将背光源组12嵌设于容置空间130内,简化背光源散热结构及降低整体组装厚度。
综上所述,相比于习用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因设置散热鳍片93及散热扇94而相对增加整体厚度,且背光源板91的左右二端与中央部位的散热效果不一致等缺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散热基板11的一侧沿纵向形成散热鳍片111及散热槽道110,其另一侧设置容置空间112,以供容置背光源组12。背光源组12直接嵌设于容置空间112内,并将动作时产生的热能直接传导至散热基板11,进而由散热鳍片111及散热槽道110利用空气对流原理进行纵向气冷散热。由此,本实用新型确实能简化背光源散热构造、降低整体组装厚度及提升背光源散热效率,进而延长平面显示器的使用寿命。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上述较佳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当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散热基板,其一侧设有多个散热鳍片及多个散热槽道,其另一侧设置至少一容置空间;
至少一背光源组,其容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背光源组设有至少一光源,以向一平面显示器发射光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及散热槽道相对所述散热基板的纵向延伸,所述散热槽道用于导引空气由下而上纵向流动,以驱散所述散热鳍片表面的热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相对于所述散热基板的横向直接凹设于所述散热基板的另一侧,各所述容置空间的周围则设置多个支撑脚,以供结合于所述平面显示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相对于所述散热基板的纵向直接凹设于所述散热基板的另一侧,各所述容置空间的周围则设置多个支撑脚,以供结合于所述平面显示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另包含至少一支撑框架,所述至少一容置空间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及散热基板另一侧之间,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用于结合所述散热基板,其另一侧用于结合所述平面显示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组为完全容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光源直接设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底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组设有至少一导接件,以将所述光源电性连接至一外部电源电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件采用印刷电路及具有绝缘覆层的导线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组设有一连接基板,所述至少一光源设于所述连接基板上,所述连接基板设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底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基板采用软性印刷电路板及硬性印刷电路板其中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显示器设有一壳体,所述壳体内建至少一散热扇,所述至少一散热扇位于所述散热基板的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6201371226U CN200946797Y (zh) | 2006-09-13 | 2006-09-13 | 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6201371226U CN200946797Y (zh) | 2006-09-13 | 2006-09-13 | 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46797Y true CN200946797Y (zh) | 2007-09-12 |
Family
ID=38733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620137122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46797Y (zh) | 2006-09-13 | 2006-09-13 | 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0946797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07826A (zh) * | 2014-01-27 | 2014-05-21 | 常州市武进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 | 软基板光源模组和其制造方法以及平面光源装置 |
-
2006
- 2006-09-13 CN CNU2006201371226U patent/CN200946797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07826A (zh) * | 2014-01-27 | 2014-05-21 | 常州市武进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 | 软基板光源模组和其制造方法以及平面光源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7316571A (ja) | 平面ディスプレイのバックライト放熱モジュール | |
CN101101404A (zh) | 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 | |
WO2010099733A1 (zh) | 中空式液冷led灯 | |
CN204611414U (zh) | 一种led集鱼灯 | |
CN201259193Y (zh) | 大功率led路灯散热器 | |
US20080068807A1 (en) | Heat-dissipating device for back light source for flat panel display | |
JP2009182327A (ja) | Led照明装置、led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led支持体 | |
CN101140057A (zh) | 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装置 | |
CN101614349A (zh) | 发光二极管路灯 | |
CN206819010U (zh)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无人机系统 | |
CN102352981B (zh) | 背光模块 | |
US20140184050A1 (en) | Lighting Apparatus | |
JP2008041638A (ja) | 平面ディスプレイのためのバックライト光源用熱放散デバイス | |
CN200946797Y (zh) | 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模块 | |
CN210429153U (zh) | 基于螺旋式铜管散热结构的led显示屏 | |
CN112270898A (zh) |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散热装置 | |
CN200966201Y (zh) | 高效无风扇散热装置 | |
CN1946277A (zh) | 高效无风扇散热装置 | |
JP5390781B2 (ja) | 光源冷却装置 | |
CN201060680Y (zh) | 冷却散热装置 | |
CN203500907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led投光灯 | |
CN202165937U (zh) | 一种改进散热的led广告灯 | |
CN202165935U (zh) | 一种改进散热的led广告灯 | |
CN200989575Y (zh) | 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源散热装置 | |
CN213305850U (zh) | 高端曲屏tv背光源电路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