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93911A -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及它们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及它们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93911A CN1993911A CNA2005800262925A CN200580026292A CN1993911A CN 1993911 A CN1993911 A CN 1993911A CN A2005800262925 A CNA2005800262925 A CN A2005800262925A CN 200580026292 A CN200580026292 A CN 200580026292A CN 1993911 A CN1993911 A CN 19939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replication mode
- data channel
- data
- frequency divi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2—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 H04L5/023—Multiplexing of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OFDM发送装置,能够无需给控制信道的传送分配通信系统的资源,而防止通信系统的吞吐量下降。在该装置中,开关(121)基于由编码单元(110)输出的控制信道的编码数据,对来自复制单元(103)的多个输出进行切换并输出到各个模式生成单元(122-1、122-2)。由此,能够生成多个种类的复制模式。分配单元(123)将由任何一个模式生成单元生成的发送数据映射在副载波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方式进行无线发送的OFDM发送装置、与其对应的OFDM接收装置及它们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通信中,除了语音以外图象和文档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也成为传送的对象。因此,对高可靠性及快速传送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大。不过,在移动通信中进行快速传送时,不能够忽视由多径引起的延迟波的影响,因此频率选择衰落引起发送特性恶化。
做为一种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技术,以OFDM方式为代表的多载波通信受到瞩目。多载波通信为通过使用多个副载波传送数据来进行快速传送的技术,所述多载波的传送速度被控制在不发生频率选择性衰落的程度。特别是,OFDM方式由于配置数据的多个副载波的频率互相正交,所以在多载波通信中其频率利用效率最高,且能够以较为简单的硬件结构来实现。因此,OFDM方式做为被第4代移动通信采用的候选通信方式倍受瞩目,相关的各种研讨逐渐增多。
做为以往的OFDM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该OFDM装置,从多个副载波中选择规定个数的副载波,并在选择的副载波中插入数据信道的传送控制所需的控制信道。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03665号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以往的OFDM装置,除了数据信道还另外地分配通信系统的资源,来传送控制信道,这样就出现用于数据信道的资源被该控制信道消费的问题。用于数据信道的资源被控制信道消费的话,就无法给数据信道分配充足的资源,而可能会产生通信系统吞吐量下降的现象。现在,做为商业服务用的PDC(个人数字蜂窝)系统,第3代的W-CDMA(宽带-码分多址)系统等,虽然不是使用OFDM方式的通信系统,但这些系统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无需给控制信道的传送分配通信系统的资源,而防止通信系统的吞吐量下降的OFDM发送装置、OFDM接收装置及其方法。
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在OFDM方式中,做为抗接收差错的对策,有一种被称为复制的技术,即将同一个数据码元复制成多个码元,并将多个码元映射在副载波上再发送。本发明的OFDM发送装置包括:决定单元,根据第一信息的内容决定第二信息的复制模式;发送单元,以所述复制模式复制所述第二信息并发送。在此,第一信息、第二信息是指,例如通过控制信道发送的信息、通过数据信道发送的信息。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无需给控制信道的传送分配通信系统的资源,而防止通信系统的吞吐量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发送单元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映射单元内部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3A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模式生成单元生成的复制模式的示例图;
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模式生成单元生成的复制模式的示例图;
图4A-4D是用于说明如何处理发送码元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接收单元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判定单元内部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合成单元内部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对数据#2的一连串的接收发送处理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涉及的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涉及的编码单元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10B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涉及的编码单元的处理内容的图;
图11A-11D是用于说明如何处理发送码元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例涉及的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以及,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例涉及的编码单元所生成信号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涉及的OFDM通信装置内的发送单元10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发送单元100包括:编码单元101、调制单元102、复制单元103、映射单元104、IFFT单元105、GI附加单元106、RF单元107、天线108及编码单元110,并对发送数据的数据#1和数据#2进行无线发送处理。在此,数据#1表示语音数据、文本数据、图象数据等分组数据。而数据#2则表示发送数据#1所需的控制信息等的数据,该数据为复用在数据#1上的数据。
发送单元10的各单元进行以下的操作。
编码单元101,对数据#1实施纠错等编码。编码单元110,对数据#2实施纠错等的编码处理,并输出到映射单元104。调制单元102,对从编码单元101输出的编码数据实施QPSK、16QAM等调制处理,并输出到复制单元103。复制单元103,对调制信号通过重复处理而生成多个相同的码元,并输出到映射单元104。
映射单元104,根据事先登录的多个复制模式,将从复制单元103输出的各个数据配置(映射)在无线发送帧上。该映射处理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IFFT单元105,对配置在无线发送帧上的码元实施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输出到GI附加单元106。GI附加单元106,在无线发送帧中附加保护间隔,并输出到RF单元107。RF单元107,对从GI附加单元输出的信号实施上变频等预定的无线处理,并通过天线108将其无线发送。
图2是表示上述映射单元104内部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该映射单元104包括:开关121、模式生成单元122(122-1、122-2)及分配单元123,基于编码单元110输出的控制信道的编码数据,切换来自复制单元103的多个输出,从事先登录的多个复制模式中选择一种复制模式,并将数据映射。以下对各个单元的操作进行说明。
开关121,基于编码单元110输出的编码数据#2,将复制单元103的输出切换到模式生成单元122-1或模式生成单元122-2中的任意一方。此时,例如使用模式生成单元122-2的模式作为复制模式时,开关121的所有线路全部切换到模式生成单元122-2一方。作为具体的操作示例,例如在编码单元110输出的编码数据只有“0”或“1”两种(2值)的情况下,开关121在编码单元110输出的编码数据为“0”时,将复制单元103的输出与模式生成单元122-1连接。另外,开关121在编码单元110输出的编码数据为“1”时,将复制单元103的输出与模式生成单元122-2连接。
模式生成单元122,具有与规定个数的复制模式分别对应的电路,并生成对应各电路的各复制模式。在此,复制模式的个数为,足够可以依据复制模式来表示控制数据的个数。此处,为使说明简单易懂,以复制模式为2种,即控制信道的数据为2值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只存在2个模式的生成单元122,只不过是一个示例,而在实际装置中是设置与复制模式分别对应的规定个数的模式生成单元122。
分配单元123,将模式生成单元122的输出配置在无线发送帧上。
图3A及图3B是表示模式生成单元122所生成的复制模式的示例图。不过此处以将同一个数据码元复制成4个码元时,即复制数为4时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将通过复制生成的表示相同信息的一个数据块(复制数为4时,由4个数据码元组成的数据)称为复制码元。
各模式生成单元122,在时间轴与频率轴构成的二维平面上,通过使多个复制码元的配置方法不同,来生成相互各异的多种类的复制模式。在本实施例中,模式生成单元122-1如图3A所示,生成在时间轴方向(纵向)上配置各复制码元,且各复制码元互相连接呈规则排列状态的复制模式。例如,数据码元S1形成4个相同的纵向排列的复制码元,码元S2、S3、…、SM、SM+1、SM+2、…、SN也相同。另一方面,模式生成单元122-2如图3B所示,生成在频率轴方向(横向)上配置各复制码元,且各复制码元互相连接呈规则排列状态的复制模式。例如,数据码元S1形成4个相同的横向排列的复制码元,码元S2、…、SM-1、SM、SM+1、…、SN-1、SN也相同。
在本说明书中,将由码元S1-SN构成的数据,即由相同复制模式生成的数据的一个集合称为模式块。
图4是用于说明经过发送单元100的各个单元,发送码元如何被处理的图。
调制码元S1、S2、…、SN(图4A),在复制单元103被复制(图4B)成多个复制码元(此处为4个码元)。接着,通过模式生成单元122形成如图4C所示的模式块,并输入到分配单元123。最终从分配单元123输出的数据的发送帧的结构为如图4D所示的那样。也就是说,发送数据的1帧由在时间、频率两维方向上规则排列的多个模式块构成。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数据#1的复制模式基于数据#2来决定。因此,接收了该OFDM信号的OFDM接收装置,能够通过判定数据#1的复制模式是按照哪种模式被发送的,来判别表示数据#2的信息。
接下来,对从上述发送单元100无线发送的OFDM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的接收单元150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OFDM通信装置的接收单元15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这里示意的是接收单元150与先前所示的发送单元100搭载在同一个OFDM通信装置的示例。
接收单元150,预测性地判定发送端可能使用的复制模式,计算各复制模式的概率,即该复制模式与实际使用的复制模式吻合的概率(吻合概率),并利用表示该概率的数值进行接收信号的调制处理。
更为详细的,接收单元150,由于知道发送端可能使用的所有复制模式,而尝试所有的复制模式与接收信号的模式匹配。对应于各复制模式得到的模式匹配的结果为相关值,因此作为软判定值,接收单元150使用该软判定值,进行复用数据的纠错解码处理。接着,接收单元150,使用得到的复用数据,即使用控制信道信息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处理。
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接收单元150能够从接收信号中提取出(解码)为复用数据的控制信道信息,因此无需从发送端另外通知所使用的复制模式。另外,能够以较少的运算处理量从接收信号中提取出(解码)复用数据。
通过天线151接收的信号,在RF单元152实施无线处理成为基带信号,在GI去除单元153被去除保护间隔,在FFT单元154进行逆快速傅立叶变换后,被输入到解映射单元155。解映射单元155,将接收的无线帧信号以模式块为单位依次取出,并输出到判定单元156。也就是说,上述的处理为与发送单元100的数据分配处理相反的操作。
图6是表示判定单元156内部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去除了GI后的接收信号,在FFI单元154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输入到解映射单元155,并从副载波中提取数据。解映射单元155的输出分别被输入到模式判定单元161-1及模式判定单元161-2。
模式判定单元161-1具有与发送单元100的模式生成单元122-1对应的模式信息,同样模式判定单元161-2具有与发送单元100的模式生成单元122-2对应的模式信息。模式判定单元161(161-1、161-2)基于具有的模式信息所有模式匹配来对输入信号进行复制模式的判定,并将判定结果的相关值输出到判定值计算单元162。
判定值计算单元162,根据模式判定单元161-1、161-2输出的相关值,计算发送信号的复制模式是表示“0”还是表示“1”的吻合概率,并输出到解码单元157。
解码单元157,对判定值计算单元162的计算值(软判定值)进行纠错解码处理,得到更高质量的数据的硬判定值,并作为数据#2输出。同时,解码单元157输出的硬判定值,即表示发送信号的复制模式是对应于“0”的还是对应于“1”的信息,输入到合成单元158。合成单元158,将从解映射单元155输入的复制码元,在基于来自解码单元157的信息的合成方向上合成。合成的后的接收信号由解调单元159解调,由解码单元160实施纠错解码处理,而成为接收数据#1。
接下来,对模式判定单元161的复制模式的判定处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另外,假设模式判定单元161-1对应纵向的复制模式,模式判定单元161-2对应横向的复制模式。并且,假设发送信号为通过模式判定生成单元122-1的纵向的复制模式形成的信号。
模式判定单元161-1,对信道补偿后的接收信号,在纵向上进行与复制模式的同相相加,且进行模式匹配。同样的,模式判定单元161-2,在横向上进行与复制模式的同相相加,且进行模式匹配。其结果是,发送信号为通过模式判定生成单元122-1的纵向的复制模式形成的信号,因此模式判定单元161-1的输出结果与复制模式吻合,而显示出较大的相关值。另一方面,模式判定单元161-2的输出的结果与复制模式不吻合,因此显示出较小的相关值。通过此模式匹配得到的相关值,在判定值计算单元162实施数值调整等处理后,成为上述的吻合概率。
图7是表示合成单元158内部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从解映射单元155输出的复制码元,由开关171基于来自解码单元157的输出进行切换,输出到排序单元172-1或排序单元172-2。复制码元,在其中一个重新排序单元被重新排序,且由合成单元173,在纵向或横向的不同合成方向上被复原成复制前的数据。也就是说,由于解码单元157的输出(数据#2)本身为发送信号的复制模式信息,基于此信息合成被复制的接收信号,由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SNR(或SINR)。
图8是用于说明发送单元100及接收单元150对数据#2进行一连串的发送接收处理的图。
在发送单元100中,数据#2被实施编码处理成为编码序列。根据该编码序列,数据#1的复制模式被决定。也就是说,数据#2的编码序列为“0”的话,数据#1就为纵向的复制模式;数据#2的编码序列为“1”的话,数据#1就为横向的复制模式,并被发送。
另一方面,在接收单元150的判定单元156中,对每个接收信号的模式块,以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复制模式进行匹配处理,计算出表示哪个复制模式的概率最高的软判定值。在此示例中,纵向复制模式的概率较高时软判定值被设计成带有“+”符号,横向复制模式的概率较高时软判定值被设计成带有“-”符号。解码单元157直接使用该软判定值,实施软判定纠错解码处理,最终对解码结果进行硬判定来得到数据#2。在此,进行软判定纠错解码是因为,一般来说软判定纠错解码比硬判定纠错解码的纠错能力强。另外,软判定值为使用复制模式进行模式匹配而得到的相关值,因此能够将该软判定值直接用于纠错解码也是一个优点。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准备多个对应于每个控制信息的复制模式,根据各复制模式将数据信道的数据复制并发送。由此,无需给控制信道的传送分配通信系统的资源便能够发送控制信息,所以能够防止通信系统的吞吐量下降。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信道可以大致地分为数据信道及控制信道。该控制信道为控制数据信道传送所需的信道,是为了数据信道在接收装置中正确解码所必须的信息。然而,该控制信道本身,对无线发送装置来说并不是用户所希望发送的信息,而是附加性的必要信息。于是,本发明的以该控制信道为代表的数据信道以外的信道,使用于数据信道复制的多个复制模式分别与控制信息对应,来进行数据信道的发送。也就是说,通过复制模式将控制信道复用在数据信道上来发送。
换而言之,在本发明中,到发送处理开始为止,存在数据信道及控制信道这两个信道,在映射单元104将数据映射的阶段,控制信道被复用在数据信道上,因此看上去信道就只有数据信道一个。因此,在无线信号交错传递的空中看起来只有数据信道被发送。
着眼于通过复制模式来表示控制信道是因为,设定很多种类的复制模式反而可能会消耗通信系统的资源,而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相比信息量少,因而用较少的复制模式就能够表示控制信道。另外,控制信道本身对于接收装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该信道的性质为接收失败时数据信道本身就无法解调),因此大部分情况下采用较难发生接收差错(抗接收差错性能强)的调制方式。例如,相比起16QAM那样的高传送率的调制方式,使用BPSK调制方式的情况较多。另一方面,复制模式只需在接收端判定预定的码本如何被重复就可以,因此抗接收差错性能强。在本发明中通过复制来表示控制信道也基于该理由。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以各复制码元如图3A或图3B所示的那样规则地排列形成一个复制模式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各复制码元并不一定得在一个复制模式中规则的排列。例如,也可以在生成复制模式之后,将该复制模式本身交织,在一个复制模式中变换各数据码元的配置。此时,在最终得到的复制模式中,呈由相同数据构成的复制码元各自离散地配置的状态。另外,也可以根据情况区别使用多个不同的交织模式。不过,不论发送端使用哪一种复制模式,接收端都需要知道该复制模式,即由时间轴和频率轴构成的二维平面上复制码元是如何配置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数据#2为“0”或“1”的2值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并不限于2值,例如数据#2也可以是由“00”、“01”、“10”、“11”构成的4值数据,将该数据#2复用在数据#1上。这种情况下,作为复制模式的一个示例,各复制码元可以使用被配置在纵向、横向、右上斜向、左上斜向方向上的4中不同的复制模式等。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复制数为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复制数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模式块呈接近正方形的情况,即时间轴方向的数据长和频率轴方向的数据长的长度相等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模式块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长方形。
另外,由于无需发送控制信道,因此能够减少通信系统的资源消耗量。由此,能够将节省出的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用途。具体来说,对数据信道实施纠错编码。这样的话,通过实施纠错编码在SNR较低时也能够传送高质量的复用数据。
另外,从理论上来说,通过进一步增加复制模式的变化种类,不仅控制信道,数据信道也能复用。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进一步增加数据传送量而不消耗资源,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50尝试使用所有的复制模式与接收信号的模式匹配,且使用得到的软判定值进行复用数据的纠错解码处理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是对通过模式匹配得到的软判定进行硬判定的结构。这样情况下,可以使用通过硬判定得到的硬判定值来进行复用数据的纠错解码,也可以完全不对复用数据进行纠错解码。而且,采用上述结构,与本实施例所示的结构相比虽然纠错能力低,不过能够从接收信号中提取出复用数据。
(第二实施例)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涉及的OFDM通信装置的发送单元200及接收单元25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该发送单元200及接收单元250与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发送单元100及接收单元150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对相同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且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中,发送单元200以模式块为单位实施纠错编码,接收单元250以该模式块为单位尝试用所有的复制模式来解码,并取出复用数据。也就是说,发送单元200对每个复制模式添加CRC(循环冗余检验)码,接收单元250对每个模式块进行CRC判定。如果CRC判定结果为正确,则将该模式块的复制模式判定为实际发送的复制模式。也就是说,接收单元250虽然与第一实施例一样也判定发送端可能使用的复制模式,但是并不像第一实施例那样通过进行与接收信号的模式匹配来判定,而是根据所有的复制模式,使用解调、解码后的信号来进行复制模式的判定。由此,能够提高复制模式的判定准确度,且能够减少控制信道的接收差错。
另外,发送单元200与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发送单元100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存在将为复用数据的数据#2编码的编码单元,以及处理数据#1的编码单元的操作。
首先,说明发送单元200的操作。
图10A及图10B是用于说明编码单元201的内部处理的图。图10A表示由编码单元201生成的信号的结构。另外,为进行比较,图10B表示由第一实施例的编码单元101生成的信号的结构。
在编码单元101中,对所有的信息序列附加CRC码,再对附加了CRC码的整个序列实施纠错编码。编码序列的长度为1无线帧以内的长度。但是,在编码单元201中,信息序列被细分成小段,以细分后的模式块为单位,附加CRC码,且以附加了CRC码后的模式块为单位实施纠错编码处理。映射单元104,以该编码后的模式块为单位改变复制模式。改变复制模式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基于数据#2的值来进行。
图11是用于说明经过发送单元200的各单元发送码元如何被处理的图。
尾部附加了CRC码的调制码元(图11A),在复制单元103被复制成多个复制码元(图11B)。接着,通过模式生成单元122形成如图11C所示的复制模式,并输入到分配单元123。最终从分配单元123输出的数据码元的发送帧的结构如图11D所示。
接下来说明接收单元250的操作。
解映射单元155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将无线帧信号以模式块为单位取出,输出到251-1和251-2的二个系统中。合成单元251-1,基于由发送单元200的模式生成单元122-1生成的复制模式,合成复制码元。另外,合成单元251-2也基于由发送单元200的模式生成单元122-2生成的复制模式,合成复制码元。例如,模式生成单元122-1若为纵向的复制模式,合成单元251-1就在纵向上合成复制码元。同样的,模式生成单元122-2若为横向的复制模式,合成单元251-2就在横向上合成复制码元。合成单元251-1、251-2的输出被输入到解调单元252-1、252-2,解调之后在解码单元253-1、253-2被实施纠错解码处理。判定单元254,分别对解码单元的输出进行CRC判定,并且切换开关255,采用CRC判定结果为正确的序列作为数据#1。另外,判定单元254,将与CRC判定结果对应的信号作为数据#2输出。也就是说,与第一实施例的复制模式生成方法相同时(“0”为纵向的复制、“1”为横向的复制),合成单元251-1的CRC判定结果正确时输出“0”,合成单元251-2的CRC判定结果正确时输出“1”。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无需给控制信道的传送分配通信系统的资源就能够发送控制信息,因此,能够防止通信系统的吞吐量下降。另外,能够提高复制模式的判定准确度,且能够减少控制信道的接收差错。
在本实施例中,以将CRC码作为判定单元254的判定标准来使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使用解码单元253-1、253-2的软判定输出。
(第三实施例)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涉及的OFDM通信装置的发送单元300及接收单元35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该发送单元300及接收单元350具有与第二实施例所示的发送单元200及接收单元250基本相同的结构,对相同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且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中,发送单元300以模式块为单位实施纠错编码。不过,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不对每个模式块附加CRC码,而是对一个发送帧附加一个CRC码。另一方面,接收单元350,以模式块为单位尝试使用所有的复制模式来纠错解码。然而,在通过该纠错解码得到的解码信号的阶段不判断复制模式是否正确,而是着眼于该解码信号为各复制模式的似然信息这一特征,通过以帧为单元进行使用该似然信息的进一步的解码处理,来最终得到复用数据(控制数据)。也就是说,进行模式块单位解码及帧单位解码的2个阶段的解码处理。这样,能够提高复制模式的判断准确度,且能够减少控制信道的接收差错。
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发送单元300中设置编码单元301以代替编码单元201,在接收单元350中设置解码单元353-1、353-1以代替解码单元253-1、253-2,设置似然计算单元351以代替判定单元254,并且还增加了解码单元352。该解码单元352进行对应编码单元110的解码。
首先,对发送单元300内的数据#1对应的编码单元301进行说明。
在编码单元301中,信息序列被细分成小段,且以细分后的模式块为单位实施的纠错编码处理,与第二实施例的编码单元201相同。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以模式块为单位附加CRC码(而以帧为单位)。之后的处理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图13是表示由编码单元301生成的信号的结构的图。
接下来,对接收单元350内的解码单元353-1、353-2、似然计算单元351及解码单元352进行说明。
解码单元353-1、353-2双方进行相同的操作。这些解码单元,以模式块为单元进行解码处理,并将得到的解码信号输出到似然计算单元351。解码单元353-1、353-2分别被输入合成模式各异的解码信号。由此,对以与从发送单元300发送的复制模式匹配的模式被合成的解调信号进行解码的话,可以得到可靠度较高的解码结果,相反的,对与从发送单元300发送的复制模式不同的模式被合成的解调信号进行解码的话,只能得到可靠度较低的解码结果。也就是说,通过解码单元353-1、353-2得到的解码信号为软判定值,且为各复制模式的似然信息。因此,直接使用该似然信息,以帧单元进一步进行软判定纠错解码,就能够对数据#2进行解码。根据由解码单元353-1、353-2分别输出的可靠度信息(似然信息),似然计算单元351生成数据#2的向解码单元352输入的信号,并输出到解码单元352。解码单元352,用似然计算单元351输出的似然信息进行纠错解码处理,输出数据#2序列。开关255基于解码单元352的解码结果,即数据#2来切换解码单元353-1、353-2的输出,并输出数据#1。另外,假设解码单元352还具有与发送单元300相同的编码处理功能。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无需给控制信道的传送分配通信系统的资源就能够发送控制信息,因此能够防止通信系统的吞吐量下降。另外,能够提高复制模式的判定准确度,且能够减少控制信道的接收差错。
本实施例中关于发送单元300的数据#1的编码处理所采用的结构为,对细分后的模式块单位不附加CRC码,不过像第二实施例那样对每个模式块附加CRC码,在接收单元350中,根据解码单元353-1、353-2的输出结果进行CRC判定,并使用硬判定值输入到解码单元352也是可以的。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涉及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
本发明所涉及的OFDM发送装置及OFDM接收装置,不限于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可以实施各种变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OFDM发送装置及OFDM接收装置,还可以搭载在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上,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与上述相同作用效果的通信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
在此,以本发明由硬件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例如,用程序语言来记载本发明所涉及的OFDM发送方法的算法,通过存储了该程序的信息处理单元来执行,由此能够实现与本发明涉及的OFDM发送装置相同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最为典型的是通过集成电路LSI来实现,可以将各功能个别芯片化,也可以将全部或一部分功能芯片化。
另外,此处所称的LSI,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称作IC、系统LSI、超级LSI、超大LSI等。
电路集成化的方法并不局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在制造LSI后,使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可以重新构成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根据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派生出的其他技术,若有可以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技术问世的话,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也有应用生物技术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基于2004年8月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4-225676号申请。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OFDM发送装置及OFDM接收装置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终端装置或基站装置。
Claims (18)
1.一种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决定单元,根据第二信息的内容来决定第一信息的复制模式;以及
发送单元,将所述第一信息以所述的复制模式复制并发送。
2.一种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制单元,将数据信道的数据码元复制成多个数据码元,并生成复制码元;
决定单元,根据所述数据信道的控制信息的内容来决定所述复制码元的复制模式,所述复制模式为在由时间轴和频率轴构成的二维平面上的配置;以及
分配单元,基于所述复制模式将所述复制码元分配到发送副载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装置,其中还包括:
编码单元,对所述数据信道实施纠错编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装置,其中还包括:
附加单元,对在所述决定单元中以同一复制模式配置的多个复制码元的群体,附加循环冗余检验码。
5.一种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定单元,使用多个预定的复制模式,判定接收信号所使用的复制模式,并基于该判定结果提取所述接收信号的控制信息;以及
合成单元,使用判定的复制模式,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合成数据信道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装置,其中所述判定单元包括:
比较单元,将所述接收信号与所述多个预定的复制模式分别比较;
计算单元,根据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计算相当于所述控制信息的软判定值;以及
解码单元,使用所述软判定值对所述控制信息实施软判定纠错解码。
7.一种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合成单元,使用多个预定的复制模式,根据接收信号合成多个数据信道信号;
判定单元,使用所述的多个数据信道信号,判定接收信号所使用的复制模式,并根据该判定结果提取所述接收信号的控制信息;以及
选择单元,从所述多个数据信道信号中,选择对应于判定出的复制模式的数据信道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装置,其中所述判定单元包括:
解码单元,对所述多个数据信道信号实施纠错解码,而得到多个解码信号;以及
循环冗余检验判定单元,对所述多个解码信号进行循环冗余检验判定,并根据该循环冗余检验判定结果提取所述控制信息,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根据所述循环冗余检验判定结果从所述多个解码信号中选择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装置,其中所述判定单元包括:
第一解码单元,对所述多个数据信道信号实施纠错解码,并得到多个解码信号;
计算单元,根据所述多个解码信号,分别计算相当于所述控制信息的软判定值;以及
第二解码单元,使用所述软判定值对所述控制信息实施软判定纠错解码,并得到所述控制信息的解码信号,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根据通过所述第二解码单元得到的解码信号,从通过所述第一解码单元得到的多个解码信号中选择一个。
10.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送装置。
11.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送装置。
12.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装置。
13.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装置。
14.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装置。
15.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装置。
16.一种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信道的控制信息的内容来判定数据信道的复制模式的判定步骤;以及
用所述复制模式复制所述数据信道并发送的发送步骤。
17.一种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用多个预定的复制模式判定接收信号所使用的复制模式的判定步骤;
根据所述判定步骤的结果,提取所述接收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提取步骤;以及
使用判定出的复制模式,根据所述接收信号合成数据信道信号的合成步骤。
18.一种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用多个预定的复制模式,根据接收信号合成多个数据信道信号的合成步骤;
使用所述多个数据信道信号,判定所述接收信号所使用的复制模式的判定步骤;
根据所述判定步骤的结果,提取所述接收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提取步骤;以及
从所述多个数据信道信号中选择与判定出的复制模式相对应的数据信道信号的选择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25676 | 2004-08-02 | ||
JP225676/2004 | 2004-08-0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93911A true CN1993911A (zh) | 2007-07-04 |
Family
ID=35787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262925A Pending CN1993911A (zh) | 2004-08-02 | 2005-07-21 |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及它们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008256A1 (zh) |
EP (1) | EP1764939A1 (zh) |
JP (1) | JP4663648B2 (zh) |
KR (1) | KR20070088465A (zh) |
CN (1) | CN1993911A (zh) |
BR (1) | BRPI0514089A (zh) |
RU (1) | RU2007104051A (zh) |
WO (1) | WO2006013729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41802B (zh) * | 2009-12-24 | 2013-04-03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用于ofdma系统基站的数据映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72404B1 (ko) * | 2004-10-15 | 2013-06-07 | 티큐 델타, 엘엘씨 | 임펄스 잡음 존재 하에서의 디엠티 심볼 반복 |
US7818350B2 (en) | 2005-02-28 | 2010-10-19 | Yahoo!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 collaborative playlist |
JP2007243236A (ja) * | 2006-03-03 | 2007-09-20 | Sony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4869802B2 (ja) * | 2006-06-19 | 2012-02-08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送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US8451915B2 (en) | 2007-03-21 | 2013-05-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fficient uplink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468490B1 (ko) * | 2007-05-02 | 2014-12-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들의 집합을 한정하여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GB2452697A (en) * | 2007-08-14 | 2009-03-18 | Nec Corp | Dynamically allocating new resources to a node provided with persistently allocated resources |
KR101376233B1 (ko) | 2007-10-02 | 2014-03-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의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의자원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
JP4482834B2 (ja) | 2008-03-13 | 2010-06-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復調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
JP5838235B2 (ja) * | 2008-06-04 | 2016-01-06 | ソニー ドイチュラント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 マルチキャリア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新たなフレーム及び信号パターン構造 |
US20100220651A1 (en) | 2009-03-02 | 2010-09-02 | Mediatek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roadcasting and receiving system information in OFDMA systems |
US8837402B2 (en) * | 2009-08-17 | 2014-09-16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Terminal device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
US10025711B2 (en) * | 2012-01-16 | 2018-07-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ybrid write-through/write-back cache policy manager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JPWO2014024502A1 (ja) * | 2012-08-10 | 2016-07-2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Ofdm送信装置、ofdm送信方法、ofdm受信装置、及びofdm受信方法 |
US9154348B2 (en) | 2013-11-07 | 2015-10-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
JP2020182191A (ja) * | 2019-04-26 | 2020-11-0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伝送システム、無線伝送装置、無線伝送方法及び無線伝送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34082B2 (ja) * | 1996-08-29 | 2005-03-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JP2001148678A (ja) * | 1999-11-19 | 2001-05-29 | Yrp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Key Tech Res Lab Co Ltd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装置 |
JP3581072B2 (ja) * | 2000-01-24 | 2004-10-27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チャネル構成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利用する基地局 |
US20020085641A1 (en) * | 2000-12-29 | 2002-07-04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averag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401801B1 (ko) * | 2001-03-27 | 2003-10-17 | (주)텔레시스테크놀로지 | 데이터 전송 성능을 개선하기 위한 직교주파수 분할 다중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
TWI248317B (en) * | 2001-08-30 | 2006-01-21 | Ntt Docomo Inc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transmitter apparatus and receiver apparatus used in the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
CA2428576C (en) * | 2002-05-16 | 2008-10-07 | Ntt Docomo, Inc. | Transmitter for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and multi-carrier transmitting method |
JP4334274B2 (ja) * | 2002-05-16 | 2009-09-30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用送信機及び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方法 |
US7724639B1 (en) * | 2002-12-12 | 2010-05-25 | Entropic Communications, Inc. | Method of bit allocation in a multicarrier symbol to achieve non-periodic frequency diversity |
JP4276009B2 (ja) * | 2003-02-06 | 2009-06-10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局、基地局、無線伝送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伝送方法 |
JP4294364B2 (ja) * | 2003-04-23 | 2009-07-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装置 |
-
2003
- 2003-07-21 US US11/573,036 patent/US2008000825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
- 2005-07-21 RU RU2007104051/09A patent/RU2007104051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7-21 JP JP2006531378A patent/JP466364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7-21 WO PCT/JP2005/013388 patent/WO200601372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7-21 KR KR1020077002429A patent/KR2007008846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7-21 CN CNA2005800262925A patent/CN1993911A/zh active Pending
- 2005-07-21 BR BRPI0514089-7A patent/BRPI0514089A/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7-21 EP EP05766448A patent/EP1764939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41802B (zh) * | 2009-12-24 | 2013-04-03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用于ofdma系统基站的数据映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6013729A1 (ja) | 2006-02-09 |
JPWO2006013729A1 (ja) | 2008-05-01 |
KR20070088465A (ko) | 2007-08-29 |
BRPI0514089A (pt) | 2008-05-27 |
RU2007104051A (ru) | 2008-08-10 |
EP1764939A1 (en) | 2007-03-21 |
US20080008256A1 (en) | 2008-01-10 |
JP4663648B2 (ja) | 2011-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93911A (zh) |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及它们的方法 | |
CN101061685A (zh) | 速率匹配装置、无线发送装置、无线接收装置和速率匹配方法 | |
CN1269338C (zh) | 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 |
CN101064703A (zh) | Ofdm接入基站中基站发射信号的正交化方法及系统 | |
CN1894876A (zh) | 在无线多载波通信系统中复用和传输多个数据流 | |
CN1187919C (zh) | 正交频分复用通信装置及传播路径估计方法 | |
CN101080892A (zh) | 正交频分复用通信装置和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方法 | |
CN101060699A (zh) | 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
CN1853380A (zh) | 有效的自动重复请求的方法和装置 | |
EP3427416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 |
CN101658008B (zh) | 为分别编码的用户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配之间提供资源动态共享的装置、方法 | |
CN1835418A (zh) | 信息通知方法、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基站 | |
CN101064927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指示信道资源分配的设备和方法 | |
EP1997260A1 (en) | Signalling of resource allocation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237722C (zh) | 通信系统中收缩编码码元的方法和装置 | |
CN1930844A (zh) | 用于在使用正交频分多路访问方案的通信系统中传送子信道信号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1064708A (zh) | 多载波系统频率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 |
CN1751466A (zh) | 用于数据发送和接收的系统和方法 | |
CN1879325A (zh)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公共控制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 |
CN1157906C (zh) | 接收装置 | |
CN1886923A (zh) |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发送装置及峰值功率的抑制方法 | |
CN101043484A (zh) | 一种非均等的多用户高阶调制方法 | |
CN101079666A (zh) | 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分配无线资源的方法 | |
CN102215183A (zh) | 盲检测装置及方法 | |
CN102823157A (zh) | 用于上行链路发射分集的方法和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