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3384A - 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及其所用的共鸣管和共鸣箱 - Google Patents

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及其所用的共鸣管和共鸣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83384A
CN1983384A CNA2006101670006A CN200610167000A CN1983384A CN 1983384 A CN1983384 A CN 1983384A CN A2006101670006 A CNA2006101670006 A CN A2006101670006A CN 200610167000 A CN200610167000 A CN 200610167000A CN 1983384 A CN1983384 A CN 19833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board
resonator
opening
soundboards
resonant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670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83384B (zh
Inventor
寺田宪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593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320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593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457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480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8241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83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3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833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33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3/00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G10D13/01General design of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D13/08Multi-ton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sonorous bars, blocks, forks, gongs, plates, rods or teeth
    • G10D13/09Multi-ton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sonorous bars, blocks, forks, gongs, plates, rods or teeth with keyboar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Oscillato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AREA)
  •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us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及其所用的共鸣管和共鸣箱。这种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的结构简单,质量轻,并且能够容易地统一键盘操作感和有效地输出平衡良好的声音。排列打击单元以分别对应于键和音板,并且当每个打击单元被键按压操作驱动时,打击相应的音板。共鸣箱具有对应于音板的共鸣腔,每个共鸣腔具有靠近相应的音板的开口侧。音板被构造为一段式结构,其中在排列键的方向上以音高的顺序排列音板,从而特定音高附近的音板被彼此相邻地排列。打击单元被构造为一段式结构,其中排列打击单元以对应于音板的排列。

Description

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及其所用的共鸣管和共鸣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以及用于该音板打击乐器的共鸣管和共鸣箱,其中该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当响应于键按压操作而由相应的打击单元打击相应的音板时产生乐音,所述共鸣管和共鸣箱使得音板产生的乐音在其中共鸣。
背景技术
如日本公开实用新型(KoKai)No.H05-081895所公开的,已知一种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其包括音板和打击单元(如音锤动作单元),当相应的音板被相应的打击单元打击时,其适于响应于键按压操作而产生特定音高(tonepitch)的乐音。
在这种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中,通过销或类似物将音板可振动地固定到乐器的支撑部件(supporting part),设置共鸣箱使每个共鸣箱的开口侧靠近音板,并在相应的音板之下设置各打击单元。以上下两段的方式构造上述装置。具体地,对应于白键的音板组、打击单元组以及共鸣箱设置在打击乐器的上部,而对应于黑键的音板组、打击单元组以及共鸣箱设置在打击乐器的下部。
上述的两段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如下需求:共鸣箱的每个共鸣腔必须具有所需要的足够大的宽度以实现令人满意的共鸣效果,而如果共鸣腔在音板排列的方向上的宽度太小,则不能实现这种共鸣效果。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下,通常为音板打击乐器设置被构造为上下两段形式的共鸣箱,从而易于确保共鸣箱的每个共鸣腔的需要的宽度。
在传统的音板打击乐器中,使用用于不同音域的不同类型的共鸣箱。具体地,从乐器的最低音域一侧看,以音高的增加的顺序使用亥姆霍兹型(Helmholtz-type)、闭管型(closed-tube type)、以及单型(single-type)共鸣箱。共鸣箱的每个共鸣腔具有朝向音板开的开口,并在其与音板相反的一侧完全闭合。
在这些共鸣箱中,单型共鸣箱具有由与其关联的多个音板共用的单个共鸣腔,而亥姆霍兹型和闭管型共鸣箱均都具有与相关的多个音高中的相应音高对应的多个共鸣腔,其中每个共鸣腔构造为具有自然共鸣频率,从而使相应的音板产生的音高(频率)的乐音在其中有效地共鸣。
为此,闭管型共鸣箱通常构造为其共鸣腔的长度不同并且因此容积不同,以具有彼此不同的自然共鸣频率。对于亥姆霍兹型共鸣箱,可以通过改变每个共鸣腔朝向音板的开口(端口)的开口面积来调节其共鸣频率。因此,在上述的传统的音板打击乐器中,对管的长度和端口开口面积进行各种组合以区分共鸣腔之间的自然共鸣频率。
然而,在具有上下两段结构的共鸣箱的传统的音板打击乐器中,音板和打击单元也必须被构造为上下两段结构,这就导致了下面的缺点。
首先,需要两段共鸣箱的打击乐器的总体尺寸变大。而且,需要长的连接杆以将键按压操作传递到下打击单元组,这就导致乐器总尺寸的进一步增加。此外,对连接杆的设置不仅导致结构的复杂化和乐器重量的增加,而且导致在操作下打击单元时比操作上打击单元时更沉重的感觉。为了统一操作上打击单元时和操作下打击单元时的键按压感觉,必须调节操作上打击单元时的感觉以使其接近操作下打击单元时的感觉,这将总体上导致沉重的键按压感觉的不利结果。
而且,由于对应于白键的音板组在位置上垂直地与对应于黑键的音板组分离,这两个音板组之间发声位置不同,因此这两个音板组之间声音的音量和听者听到的声音效果根据听者的位置而变化,这就使得难于在其之间平衡声音。此外,由上部音板发出的乐音被下部音板组、下部打击单元组以及下部共鸣箱所干扰,这就使得难于有效地输出声音。这就造成了这种问题,即难于获得平衡良好的适当的声音。
如上所述,为了确保共鸣箱的每个共鸣腔具有要求的宽度,必须将共鸣箱和类似物构造为两段结构,这就造成了诸如增加乐器的整体尺寸的问题。在不具有打击单元的音板打击乐器中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而且,尤其是在闭管型共鸣箱中,只能通过调节共鸣腔的容积来调节每个共鸣腔的共鸣频率。此外,共鸣腔必须被排列为对应于音板的排列,因此共鸣腔在音板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受到限制。因此,仅通过改变共鸣管的长度来调节每个共鸣腔的共鸣频率。因此,每个共鸣腔的尺寸,特别是高度尺寸是固定的,这就不利地降低了设计的自由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其结构简单,质量轻,并且能够容易地统一键盘操作感和有效地输出平衡良好的声音。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用在音板打击乐器中的共鸣箱,其能够确保每个共鸣腔具有大小足以实现令人满意的共鸣的合适宽度,并能够实现一段式结构,其中以一段的方式排列共鸣箱和音板。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用在音板打击乐器中的共鸣管和共鸣箱,其中每个共鸣管和共鸣箱在其与音板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开口,该开口用于调节共鸣腔的自然共鸣频率,从而增加设计的自由度。
为了实现第一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其包括多个键,其构成键盘;多个音板,其中每一个当被打击时发出特定音高的乐音;多个打击单元,被排列为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键和所述多个音板,其中每个打击单元当被所述多个键中的相应的键的按压操作驱动时,打击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以及共鸣箱,具有多个共鸣腔,所述多个共鸣腔对应于所述多个音板中各个音板,并且每个共鸣腔具有靠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的开口侧,其中所述多个音板构造为一段式结构,在排列所述多个键的方向上以音高的顺序排列所述多个音板,从而彼此相邻地排列特定音高附近的音板;以及其中所述多个打击单元构造为一段式结构,在排列所述多个键的方向上与所述多个音板的排列相对应地排列所述多个打击单元。
由于上述构造,所述打击乐器可以结构简单,质量轻,并且可以容易地统一键操作感,有效地输出平衡良好的声音。
优选地,在所述打击乐器的相对于所述多个音板与所述共鸣箱相反的一侧,设置所述多个打击单元,以及所述打击乐器还包括声音输出孔,其设置在所述打击乐器的相对于所述多个打击单元与所述多个音板相反的一侧。
由于该构造,可以从所述多个音板直接向外输出声音,从而增强输出声音的效率。
优选地,所述共鸣箱包括第一和第二共用壁,其基本沿排列所述多个音板的方向延伸;以及多个腔限定部件,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用壁之间,并限定所述多个共鸣腔,在所述多个共鸣腔中,限定对应于所述打击乐器的至少一部分音域的多个预定共鸣腔,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与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关联的音板一一对应,从所述共鸣腔前面看时,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与其它预定共鸣腔中的至少之一重叠,以及当从排列所述多个音板的方向看时,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的最大宽度为相应音板的宽度的至少两倍。
由于该构造,可以确保每个共鸣腔的合适的宽度,并且所述打击乐器的所述共鸣箱和所述多个音板可以被构造为一段形式。
优选地,所述多个共鸣腔中的每一个在其开口侧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共鸣腔连通,并朝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开口;以及所述每一个共鸣腔在其与所述开口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共鸣腔连通,位于远离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的位置,并在背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的方向上开口。
由于该构造,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调节每个共鸣腔的自然共鸣频率,所述第二开口形成在远离相关的音板的共鸣腔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开口形成在靠近所述音板的共鸣腔的一侧上,从而可以增加所述共鸣腔的设计自由度。
优选地,所述多个共鸣腔中的每一个在其开口侧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共鸣腔连通,并朝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开口;所述每一个共鸣腔在其与所述开口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共鸣腔连通,位于远离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的位置,并在背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的方向上开口;以及所述多个共鸣腔的第二开口的开口面积和开口深度中的至少之一彼此不同,从而所述每一个共鸣腔使得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发出的特定音高的乐音在其中共鸣。
由于该构造,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面积和/或开口深度调节每个共鸣腔的自然共鸣频率,所述第二开口形成在远离相关的音板的共鸣腔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开口形成在靠近所述音板的共鸣腔的一侧上,从而可能增加所述共鸣腔的设计自由度。
优选地,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另一个为重叠关系,彼此为重叠关系的那些预定共鸣腔的高度基本相同,以及对应于更高音域的预定共鸣腔的高度更小。
由于该构造,可以减小位于远离所述多个音板的位置、并且在背向所述多个音板的方向上开口的多个第二开口的尺寸之间的差,从而减小所述多个共鸣腔之间的音量变化。
为了实现第二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用在音板打击乐器中的共鸣箱,其靠近多个音板设置,并使所述多个音板中的每一个产生的乐音在其中共鸣,所述共鸣箱包括:第一和第二共用壁,其基本沿排列所述多个音板的方向延伸;以及多个腔限定部件,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用壁之间,并限定多个共鸣腔。其中,在所述多个共鸣腔中,限定对应于所述打击乐器的音域的至少一部分的多个预定共鸣腔,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与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关联音板一一对应;当从所述共鸣腔前面看时,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与其它预定共鸣腔中的至少之一重叠;以及当从排列所述多个音板的方向看时,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的最大宽度为相应音板的宽度的至少两倍。
根据该构造,可以确保每个共鸣腔的期望的宽度,并且所述打击乐器的共鸣箱和音板可以被构造为一段式结构。
优选地,预定的假想的直线(L1)通过所有所述预定共鸣腔。
由于该构造,可以对准多个音板的波腹的纵向位置,从而统一操作所述多个音板的感觉,并且使得所述多个音板的纵向尺寸紧凑。
优选地,每个所述腔限定部件包括多个第一板部件,其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共用壁中的至少之一,以及多个第二板部件,其连接到所述第一板部件中的至少两个。
由于该构造,所述共鸣腔可以被限定为简单的结构。
为了实现第三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一种用在具有至少一个音板的音板打击乐器中的共鸣管,包括:至少一个共鸣腔,其使由所述音板产生的乐音在其中共鸣,其中所述共鸣腔包括与其连通设置的第一开口,当将所述共鸣管安装在所述音板打击乐器中时,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朝向所述音板;以及所述共鸣腔还包括与其连通设置的第二开口,当将所述共鸣管安装在所述音板打击乐器中时,所述第二开口位于远离所述音板的位置,并且其开口在背向所述音板的方向。
由于该构造,可以通过改变开口来调节所述共鸣腔的自然响应频率,其中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共鸣腔的与所述音板相反的一侧上,从而增加所述共鸣管的设计自由度。
为了实现第三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一种用在具有多个音板的音板打击乐器中的共鸣箱,包括:多个共鸣腔,其对应于各个所述多个音板设置,用于分别使所述多个音板产生的乐音在其中共鸣。其中所述多个共鸣腔中的每一个包括与其连通设置的第一开口,当将所述共鸣箱安装在所述音板打击乐器中时,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朝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所述每一个共鸣腔还包括与其连通设置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远离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的位置,并在背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的方向上开口;以及所述多个共鸣腔的第二开口的开口面积和开口深度中的至少之一彼此不同,从而所述每一个共鸣腔使得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音板发出的特定音高的乐音在其中共鸣。
由于该构造,可以通过改变开口的开口面积和/或深度来调节每个共鸣腔的自然响应频率,其中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共鸣腔的与所述音板相反的一侧上,从而增加所述共鸣箱的设计自由度。
优选的,所述多个共鸣腔的形状和容积基本彼此相同。
由于该构造,可能实现所述多个共鸣腔在音高(tone pitch)之间的共同性,从而减少构造所述共鸣腔的部件类型。
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键盘乐器的左视图,其被构造为包括共鸣箱的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
图2是表示键盘乐器的上半部的内部构造的右截面图;
图3是表示键盘乐器的上半部的内部构造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键盘乐器的上半部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5A是音板的俯视图;
图5B是音板的右侧视图;
图6是乐音发生器单元的正视图;
图7是沿图6中所示的A-A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乐音发生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9A是表示用于一并地保持音板组的紧固件的侧视图;
图9B是紧固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9C是表示对应于高音域(pitch range)的音板与紧固件的侧视图;
图9D是表示对应于中音域的音板与紧固件的侧视图;
图9E是表示对应于低音域的音板与紧固件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图7中所示的乐音发生器单元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表示包括共鸣箱的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中的共鸣箱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2A是表示共鸣箱的第一修改例的局部截面图;
图12B是表示共鸣箱的第二修改例的局部截面图;
图12C是表示共鸣箱的第三修改例的局部截面图;
图12D是表示共鸣箱的第四修改例的局部截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表示被构造为包括共鸣箱的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的键盘乐器的内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14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表示用于被构造为包括共鸣箱的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的键盘乐器的键变调(key transposition)装置的正视图;
图14B是表示键盘乐器的左侧板的内侧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表示键盘乐器中的乐音发生器单元的正视图,其中将共鸣箱用于该键盘乐器;
图16是表示乐音发生器单元的俯视图;
图17A是表示乐音发生器单元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图17B是沿图17A中的A-A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乐音发生器单元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图19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表示共鸣箱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图19B是表示中音域部分的局部正视图;
图19C是表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共鸣箱的修改例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图19D是表示该修改例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正视图;
图20A到20H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表示各种共鸣管的图示;其中:
图20A是共鸣管的俯视图;
图20B是图20A中所示的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0C是另一共鸣管的俯视图;
图20D是图20C中所示的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0E是表示又一共鸣管的俯视图;
图20F是图20E中所示的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0G是表示再一共鸣管的俯视图;
图20H是图20G中所示的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1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1B是另一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1C是表示又一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1D是表示再一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2A是表示根据一个修改例的共鸣管的正视图,在该修改例中共鸣腔的容积不同;
图22B是表示根据另一修改例的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2C是表示根据又一修改例的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2D是表示根据再一修改例的共鸣管的正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表示音板打击乐器中乐音发生器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表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键盘乐器的左视图,其被构造为包括共鸣箱的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概略地讲,键盘乐器10在外表上类似于立式钢琴,但是不包括任何琴弦。作为替代,键盘乐器10包括音板,该音板类似于钢片琴的音板并被配置在键盘乐器10的上半部10a中。当打击音板时,每个音板振动并产生乐音。键盘乐器10包括共鸣箱,其使相应的音板产生的乐音在其中共鸣。作为用于打击音板的装置,配置了类似于用于三角钢琴(grandpiano)而不是用于立式钢琴的动作(action)装置的装置。
在下文中,将键盘乐器10朝向演奏者的一侧称为前侧,参考演奏者确定左侧和右侧方向。在键盘乐器10的下部设置踏板箱11,并且制音踏板12从踏板箱11向前延伸。
键盘乐器10类似于钢片琴,其中形成为平板的音板被用作发音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发音部件的多个音板(后面参照图5提到)厚并形成为杆而不是板。因此,术语“音板”可能是不合适的。然而,由于“音板”是钢片琴的领域的惯用术语,因此仍将键盘乐器10中使用的发音部件称为“音板30”。如后面将详细描述的,本实施例的共鸣腔在形状上是具有创造性的,以实现音板组和共鸣箱的一段式结构,同时确保共鸣腔的合适的宽度。
图2是表示键盘乐器10的上半部10a的内部构造的右侧视图,图3是表示上半部10a的内部构造的正视图,以及图4是表示上半部10a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在键盘乐器10的上半部10a的下部设置键座14,在键座(keybed)14上设置键架(key frame)15,在键架15的前侧上形成前支撑物(front rail)16。为键架15提供支撑部件(balance rail)19,其用于支撑键盘KB的多个白键27和多个黑键28围绕各自的插销62,63的垂直旋转运动(上下运动),其中在支撑部件19中配置插销62,63。在键的整个宽度上,前支撑物16的前部被键滑片(keyslip)17所覆盖(同时参考图4)。在图3中,省略了键滑片17的图示。
通过动作托架(action brackets)22在键架15的后半部的上部布置动作装置20。动作托架22和动作装置20对应于各个键27,28而排列。动作装置20在构造上与三角钢琴的动作装置相同。在动作装置20上方设置乐音发生器单元UNT,乐音发生器单元UNT包括木共鸣箱50和由多个音板30组成的音板组30G。音板30对应于各个键27,28而设置。当按下键27,28中的任一个时,相应的音锤23向上旋转,并且接着音锤毡(hammer felt)24打击相应的音板30,音板30振动并产生在共鸣箱50中共鸣的乐音。设置在动作装置20下方的键座14形成有声音输出端口14a。
在键27,28的后端上方设置多个旋转部件64,以与各个键27,28相对应,并且在从旋转部件64延伸的各个制音线(damper wire)25上配置制音毡26(参考图3)。当没有踏在制音踏板12上时,每个制音毡26与相应的音板30的后端的上表面接触。当按下任何一个键时,通过制音线25使相应的制音毡26与相应的音板30相分离。踏板连接杆13与制音踏板12连接。当踏在制音踏板12上时,通过踏板连接杆13和所有的制音线25抬起所有的制音毡26。
如图3和4所示,支撑部分29L,29R固定到侧板18L,18R的内侧,其中侧板18L,18R构成键盘乐器10的右侧和左侧。如下面将描述的,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由形成为一体的共鸣箱50和安装在其上用于振动的音板组30G组成。当安装到键盘乐器10上或从键盘乐器10上拆除时,乐音发生器单元被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共鸣箱50使用螺钉(未示出)将其左侧和右侧固定到支撑部分29L,29R,从而在键盘乐器10的上半部10a中容纳乐音发生器单元UNT。
接着对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构造进行说明。图5A是一个音板30的俯视图,图5B是音板30的右侧视图。图6是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正视图,图7是沿图6中A-A线截取的截面图,以及图8是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仰视图。
首先,将说明音板组30G。音板组30G由数量与键相同的音板30组成。当每个音板30被相应的音锤毡24打击时,音板30振动并产生特定音高的乐音。音板30在形状上(例如总长度等)彼此不同(参考图7,8和9C-9E),从而产生具有不同特定音高的乐音。构成音板组30G的音板30被构造为一段式结构,其中在排列键的方向上按音高的顺序排列音板30,并且在特定音高附近的那些音板30被彼此相邻地排列(参考图3和6-8)。应该注意,上述的动作装置20也被构造为一段式结构,其中这些动作装置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对应于音板30的排列而排列。在图5A和5B中,示出属于共鸣箱50的低音域部分50A(后面将提到)的音板30。
如图5A和5B所示,在与纵向的中间部分相比更靠近前端和后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音板的位置,每个音板30形成有用作第一和第二被支撑部分的支撑孔36和37,其中在所述位置能够形成振动节点。支撑孔36,37是连接线44(参考图3,6和8)通过其延伸的通孔。在音板30中,用于低音域的音板被布置在左侧并且总长度更长,因此其支撑孔36,37之间的距离较长。每个音板30的支撑孔36,37在音板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然而,特别地,当从上面看时,每个音板的支撑孔36,37倾斜地延伸,从而它们在音板的左侧上比在右侧上更靠近键盘乐器10的前/后侧,以与相邻的音板30的支撑孔36,37对准(参考图5A)。
在可以形成振动节点的位置设置每个音板30的支撑孔36,37,因此,当使音板30在处于支撑在支撑孔36,37上的状态下振动时,音板30有效地产生乐音。音板30的纵向中心部分是可以形成振动波腹的部分(以下称为“波腹部分31”)。波腹部分31的中心位于对应于振动波腹中心的位置(以下称为“波腹中心31P)。音板30具有为平面的下表面。音板30的前部和后部向上突出且较厚,从而这两部分构成第一和第二质量聚集部分32,33,其中音板的质量聚集在这两部分上。第一和第二质量聚集部分32,33的设置使得能够缩短音板的整个长度,尤其是属于低音域的音板的整个长度。
如在垂直方向(厚度方向)上看到的,音板30的波腹部分31向上凹并比第一和第二质量聚集部分32,33更薄。在波腹部分31和第一质量聚集部分32之间以及在波腹部分31和第二质量聚集部分33之间设置第一和第二更薄部分34,35,其厚度比波腹部分31更薄。
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共鸣箱50由低音域部分50A、中音域部分50B以及高音域部分50C组成,当从低音高侧看起时,以所述顺序排列低音域部分50A、中音域部分50B以及高音域部分50C(参考图6)。尽管属于相同的音域部分的那些音板30具有相同的宽度,但在从右到左的方向上测量的音板30的宽度彼此不同。具体地,对应于共鸣箱50的低音域部分50A的音板30的宽度最大,而对应于高音域部分50C的音板30的宽度最小。
每个音板30由单一材料制成,例如铝、铝合金或钢,并形成为一体。在制造音板中,横截面为矩形的单一材料的细长部件(图5B中所示的未经过机械加工的部件38)可以从一个方向(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从上方)被加工。具体地,在加工中,通过切割和/或研磨,从一个方向移除所述未经过机械加工的部件的部分,其中所述未经过机械加工的部件的部分从比支撑孔36更靠近前端的一侧的位置延伸到比支撑孔37更靠近后端的一侧的位置,从而形成波腹部分31、第一和第二质量聚集部分32、33以及第一和第二更薄部分34、35。
图9A是用于一并地保持音板组30G的多个紧固件40之一的侧视图,图9B是表示紧固件40的局部放大图,图9C是表示对应于高音域部分50C的音板30和紧固件40的侧视图,图9D是表示对应于中音域部分50B的音板30和紧固件40的侧视图,以及图9E是表示对应于低音域部分50A的音板30和紧固件40的侧视图。
通常在钢片琴中,用于更高音高声音的音板的长度可能更短。与属于低音域部分50A的音板30相比,属于中音域部分50B和高音域部分50C的音板30的第一和第二质量聚集部分32、33的厚度可能更薄(参考图9C和9D)。属于高音域部分50C的音板30不形成对应于第一和第二更薄部分34,35的部分(参考图9C)。
紧固件40由金属或类似物制成,如图9A所示,其包括适于与连接线44相接合的接合槽42,适于压入共鸣箱50中的销41。接合槽42的宽度稍小于连接线44的宽度,形成接合槽42的后侧的线接收部分43形成部分圆形的横截面,并与连接线44具有基本相同的直径(参考图9B)。因此,连接线44能够从槽42的开口处插入到接合槽42中并易于与线接收部分43接合,同时当键盘乐器10用于音乐表演时能够防止被从线接收部分43脱离。所有的紧固件40都被形成为相同的结构,不区分右侧使用和左侧使用,从而防止其类型数量的增加。
在将音板组30G安装到共鸣箱50时,首先使用连接线44将形成音板组30G的音板集合在一起。例如,以音高的顺序排列音板30,将连接线44插入音板30的支撑孔36,37中(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连接线44从音板30的左下侧沿逆时针方向形成一圈),因此,连接线44的两端都位于音板30的左侧,在最低音高侧。
更具体地,按照音高的顺序,从用于最低音高的音板30的前支撑孔36开始,连接线44顺序地穿通音板30的前支撑孔36。在穿通用于最高音高的音板30的前支撑孔36后,按照音高的顺序,从用于最高音高的音板30的后支撑孔37开始,连接线44顺序地穿通音板30的后支撑孔37。最后,在用于最低音高的音板30左侧的位置,将连接线44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在任何位置,连接线44的两端可以被连接在一起。可以使用两条或多条线,这些线被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单条连接线44。
如图7和8所示,共鸣箱50具有前侧和后侧共用木壁51、52,其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基本延伸过共鸣箱50的整个长度。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之间的距离朝向共鸣箱50的低音域一侧变得更大。因此,从共鸣箱的上面以及从左到右的方向看,这些共用壁51、52排列为倒V形。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中的每一个在其下表面中形成有定位孔(未示出),紧固件40的销41能够容易地装配于该定位孔中。
为了将使用连接线44将音板30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音板组30G安装到共鸣箱50上,例如,将共鸣箱50倒置,将紧固件40的销41插入在共鸣箱50的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的定位孔中,然后使用诸如锤子的工具将紧固件40的销41压入定位孔中。对于所有的紧固件执行上述的操作。接着,将音板组30G放置在共鸣箱50的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的下表面上,并且在多个音板30之间的位置处将连接线44与紧固件40的线接收部分43接合。其后,将倒置的共鸣箱50反转到正常状态,从而音板组30G被穿有连接线44的共鸣箱50悬挂保持,如图3和6所示。由此,构成乐音发生器单元UNT,其中共鸣箱50和所有的音板30形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乐音发生器单元UNT中,音板30的波腹部分31设置在靠近共鸣箱50的多个共鸣腔(后面将提到)的(下侧的)相应共鸣腔中形成的开口的位置,从而能够彼此独立地振动。相邻的音板30之间的距离暂时地由相应的紧固件40的厚度确定,以能够容易地对准定位孔放置紧固件40的销41,这就使得易于执行要求的操作。如图8所示,音板组30G在排列键的方向上被分为两组。对于所述左侧组和右侧组中的每一个,可以形成至少一对前部和后部定位孔,从而当将音板30安装到共鸣箱50上时,可以由相关的紧固件的厚度自动地确定相邻音板30之间的距离。但是,预先形成定位孔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如图6所示,共鸣箱50由类型彼此不同的低音域部分50A、中音域部分50B、以及高音域部分50C组成。共鸣箱50的低音域部分50A是亥姆霍兹型共鸣箱,其中设置共鸣腔RM1,共鸣腔RM1的数量与相关联的音板30的数量相同,以与这些音板30相对应。中音域部分50B是闭管型共鸣箱,其中设置数量与相关联的音板30的数量相同的共鸣腔RM2,以与这些音板30相对应。共鸣腔RM1和RM2被称为预定共鸣腔。高音域部分50C是具有单个共鸣腔RM3的单型共鸣箱,其被相关联的音板30共用。
如图7所示,通过具有不同长度的多个隔板(第一板部件)53,共鸣箱50的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彼此连接。隔板53由彼此平行延伸的平板制成,其在共鸣箱50的共鸣腔的纵向和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如图6所示,从各个共鸣腔的下部开口延伸到其上端。在隔板53的前部和后部,使用粘合剂等,将隔板53固定到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
如图7所示,在每个音域部分50A,50B以及50C中,在各相邻的隔板53之间,在键排列的方向上配置两个音板30。相邻隔板53之间的距离稍大于相应的两个音板30的总宽度。在低音域部分50A和中音域部分50B中,通过斜板(第二板部件)54和55,相邻的隔板53彼此连接。在相邻的两个隔板53之间,存在由斜板54形成的两个共鸣腔RM1,以及由斜板55形成的两个共鸣腔RM2(参考图6)。因此,隔板53与斜板54、55一同形成“腔-限定部分”。
如图6所示,低音域部分50A共用的盖部件56固定到用于低音域部分50A的隔板53的上端,从而一并地闭合所有共鸣腔RM1的上部。在中音域部分50B中,存在用于两个共鸣腔RM2的盖部件57,其被固定到隔板53的上端,从而闭合共鸣腔RM2的上部。此外,高音域部分50C共用的一个盖部件58被固定到用于高音域部分50C的分隔部件53的上端,从而闭合共鸣腔RM3的上部。
每个斜板54、55都由在共鸣箱50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成。斜板54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斜板55也彼此平行地延伸。由于斜板54、55彼此在构造和功能上基本相同,因此下面将主要说明中音域部分50B中的斜板55和共鸣腔RM2的构造。
图10是表示图7中所示的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中音域部分50B的局部放大图。这里作为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两个共鸣腔RM2,并且为了区别,后标1被加到各个共鸣腔RM2、相应的隔板53以及相应的音板30上,而后标2被加到各个另一共鸣腔RM2、相应的隔板53以及相应的音板30上。使用接合剂等,将连接两个隔板53-1、53-2的斜板55的两端分别固定到隔板53-1的一部分和隔板53-2的一部分,其中当在这些板的从前到后的方向看时,所述隔板53-1的该部分在隔板53-1的中间但是靠近其后端的位置,所述隔板53-2的该部分在隔板53-2的中间但是靠近其前端的位置。
在乐音发生器单元UNT中,每个音锤毡24(参考图2)的中间位置与相应的音板30的波腹中心31P(参考图5A和5B)相一致。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所有音板30的波腹中心31P的位置相同,从而在俯视图中,图10中所示的假设的直线L1通过所有波腹中心31P。在俯视图中,直线L1还通过所有共鸣腔RM1,RM2,以及RM3的区域。
如图10所示,音板30-1、30-2设置在隔板53-1、53-2之间。在隔板53-1和53-2之间限定的空间中,相对于斜板55的前侧和后侧上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对应于共鸣腔RM2-1和RM2-2。如在俯视图中看到的,音板30-1的波腹中心31P包括在共鸣腔RM2-1中,而音板30-2的波腹中心31P包括在共鸣腔RM2-2中。因此,由音板30-1和30-2产生的乐音分别在与这两个音板一一对应的共鸣腔RM2-1和RM2-2中共鸣。以这种方式中,所有音板30的波腹中心31P中每一个都位于相应的共鸣腔RM中。
通常地,如果宽度太小,则共鸣箱的每个共鸣腔就不能实现令人满意的共鸣效果。确保该实施例的每个共鸣腔RM2-1和RM2-2在键排列的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宽度,从而能够实现令人满意的共鸣。此外,数量与键27和28相同的音板30在这些键排列的方向上被排列在与键的总宽度相同的宽度内,并且两个音板30的总宽度足够配置两个共鸣腔RM2。因此,不同于现有技术,动作装置20和音板30不必分为用于通常构造的键盘KB的两段结构,而可以构造为一段式结构。
尽管由于两个音域部分50A,50B之间的音板宽度不同,斜板54,55的倾斜角度和长度不同(参考图7),但是低音域部分50A内的斜板54具有与中音域部分50B中的斜板55基本相同的构造。如图6和7所示,在低音域部分50A的每个共鸣腔RM1的下部配置端口形成部件60。在每个共鸣腔RM1(除了左端的共鸣腔RM1)的开口处,由两个隔板53、斜板54,以及端口形成部件60形成端口。在亥姆霍兹型共鸣箱中,在其中共鸣的乐音具有的音高通常受到端口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以及共鸣箱的容积的影响。例如,乐音在共鸣箱中共鸣的音高随着端口长度的增加和端口横截面积的降低而降低,甚至在共鸣箱的容积保持不变时也是如此。在本实施例中,端口形成部件60形成为适当确定的形状,以调节每个共鸣腔RM1的端口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从而使得具有由相应的音板30确定的音高的乐音能够令人满意地在共鸣腔中共鸣。
根据本实施例,属于低音域部分50A的音板30中的每一个在其相对于支撑孔36、37更靠近前端和后端的部分均设置有第一和第二质量聚集部分32、33,以及分别在波腹部分31和第一和第二质量聚集部分32、33之间延伸的第一和第二更薄部分34、35,并且由单一材料制成(参考图5A和5B)。这就使得易于缩短音板30的总长度和降低其宽度,从而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因此,键盘乐器可以小型化,同时涵盖宽的音域。由于存在这种总体趋势,即用于产生乐音的音板,尤其是用于产生低音高乐音的音板的长度变得更大,因此图5A和5B所示的音板30适于产生低音高的乐音。
通过从一个方向移除未经机械加工的部件38的部分能够容易地制造音板30,其中所述部分在厚度的方向上位于未经机械加工的部件的一侧,其中未经机械加工的部件38是横截面为矩形的细长部件并由单一材料制成。因此,易于制造音板30并使得用于产生不同音高的音板30具有相同的宽度。在乐音发生器单元UNT中,可以将音板宽度的类型的数量降低到三个。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将多个音板30中的每一个均在靠近共鸣箱50的相应共鸣腔的开口的位置可振动地安装到共鸣箱50上,从而将共鸣箱50和音板30整合到乐音发生器单元UNT中。因此,易于用新的乐音发生器单元代替乐音发生器单元UNT,其中在共鸣箱50和音板30之间保持合适的位置关系。例如,替换为在音板和/或共鸣箱的构造上不相同的新的乐音发生器单元,使得即便在声学音板打击乐器中也能够容易地改变音色。此外,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这种容易的替换使得易于实现音板组30G和/或共鸣箱50的维修。
而且,由连接线44一并地可振动地保持多个音板30,并且通过多个紧固件40将连接线44安装到共鸣箱50上。特别地,制造音板使其在形成振动节点的位置较厚,这就使得可以在音板30中形成不在垂直方向上延伸而是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延伸的支撑孔36、37。由于支撑孔36,37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可以使用连接线44将构成音板组30G的音板30一并地保持在从共鸣箱50悬挂的状态中。这就使得能够一并地处理音板组30G以及一并地将音板组30G安装到共鸣箱50上和从共鸣箱50上拆除音板组30G,以易于安装和替换音板30。由于支撑孔36和37在形成振动节点的位置在音板30中形成,因此这些孔并不妨碍音板实现令人满意的发音。
在安装音板30时,相邻音板30之间的距离暂时地由紧固件40确定。这就更容易安装和替换音板30。
只要可以由诸如连接线44的线部件一并地保持多个音板,就不必以通孔的形式形成支撑孔36,37。例如,这些支撑孔的每个可以是这种槽,其横截面形成为局部圆形并开通到音板30的下表面。从实现一并地保持多个音板的功能的角度看,使用的线不一定限制为连接线44。应该注意,不一定一并地保持所有音板,而是音板组30G可以被分为两组或更多组,并且被分开的音板组的每个可以被保持在一起。
根据本实施例,确保用于低音域部分50A和中音域部分50B的共鸣腔RM1、RM2中的每一个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宽度,其等于相应的两个音板30的总宽度或比相应的两个音板30的总宽度更宽,从而可能实现令人满意的共鸣。此外,限定共鸣腔RM1、RM2,以使其在正视图中彼此重叠,从而可以将共鸣箱50构造为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具有缩短的长度,同时确保每个共鸣腔的合适的宽度。因此,整个键盘乐器的音板组30G和共鸣箱50可以被构造为一段式结构。
构造键盘乐器以使假想的直线L1穿过所有共鸣腔RM1、RM2以及RM3,并且当从键盘乐器的前到后的方向看时,所有音板30的波腹中心31P(参见图5A和5B)都位于相同的位置上,从而可以统一所有音板30之间的操作感,并使得音板组30G在音板30的纵向方向上尺寸紧凑。
共鸣腔RM1、RM2由多个隔板53和斜板54、55限定,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通过隔板53连接,相邻的隔板53通过斜板54、55连接,从而这些共鸣腔可以被限定为简单的构造并且可以容易地制造,这特别是由于多个隔板53彼此平行地延伸。
而且,不同于传统的上下两段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整个键盘乐器的音板组30G和共鸣箱50可以具有一段式结构,而不需要用于将键按压操作传递到打击单元的下部组的长的连接杆。一段式结构在构造上简单并且易于制造得重量较轻。对应于白键27的音板30和对应于黑键28的音板30在垂直位置上相同,这就使得易于平衡来自对应于白键和黑键的音板的声音。而且,不同于上下两段结构,从音板30输出的声音不会被下部音板组、下部打击单元组以及下部共鸣箱干扰。因此,能够使得乐器构造简单,质量轻并且能够容易地统一键的操作感和有效地输出平衡良好的声音。另外,在键座14中,在动作装置20下形成声音输出端口14a,因此音板30能够将声音直接输出到外面,从而提高了声音输出的效率。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其在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共鸣箱50的构造上不同,但是在其它方面是相同的。图11类似于图10,其是根据本实施例,表示包括共鸣箱的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中的共鸣箱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低音域部分50A和中音域部分50B中的多个隔板53中的每一个在其两端都连接到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相对照地,在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多个隔板(第一板部件)65,其长度约为隔板53长度的一半。这些隔板65在其一端连接到第一共用壁51或者连接到第二共用壁52,如图11所示。在其它方面上,隔板65在构造上与隔板53相同。
在第一实施例中,相邻的隔板53通过斜板54、55彼此相连。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低音域部分50A和中音域部分50B中紧密排列的两个隔板65的其它端(没有连接到前部或后部共用壁51或52的端)通过斜板(第二板部件)66彼此连接。被称为预定共鸣腔的单个共鸣腔RM4由相邻的两个隔板65和两个斜板66形成,其中斜板66连接到这两个隔板65的其它端。换句话,隔板65与斜板66一起构成“腔形成部分”。
同样在图11所示的共鸣箱50中,当在从前到后的方向看时(参考图5A和5B),所有音板30的波腹中心31P在位置上相同,假想的直线L1通过所有波腹中心31P,还通过所有共鸣腔RM4的区域,如在俯视图中所看到的。在低音域部分50A和中音域部分50B中,每个共鸣腔RM4与相邻的共鸣腔RM4重叠,并确保每个共鸣腔RM4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宽度,其等于或大于相应的两个音板30的总宽度。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而且,在排列键的方向上,每个音板30的波腹中心31P位于相应的共鸣腔RM4的中心,因此,在实现令人满意的共鸣方面,第二实施例比第一实施例更加有利。
为了仅确保低音域部分50A和中音域部分50B中每个共鸣腔的合适的宽度,以为整个乐器实现令人满意的共鸣和实现音板组和共鸣箱的一段式结构,如果满足下述条件就足够了。具体地,当在俯视图中看时,多个共鸣腔中的每一个必须与另一个共鸣腔重叠,并且每个共鸣腔在排列音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必须等于或大于对应于该共鸣腔的两个音板的总宽度。构造共鸣箱50的各个部分的材料类型不限于木质。例如,设置在前侧和后侧共用壁之间的隔板和斜板可以由树脂制成,并且可以整体地形成以构造多个共鸣腔。而且,隔板和斜板可以与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整体形成为网状物,其中每一个网状物构成一个共鸣腔。
下面,示出共鸣箱的修改例,尽管这些修改例在效果上差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但是如果需要的话,其中每一个都可以被采用。图12A到12D是表示共鸣箱的修改例的局部示图。
如通过图12A的例子所示,倾斜的隔板71可以被设置在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之间,从而在相邻的两个隔板71之间形成一个共鸣腔,共鸣腔的顶点部分交替地出现在前部共用壁和后部共用壁上。在该修改例中,隔板71构成“腔形成部分”。
如图12B和12C所示,板部件73可以设置在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之间,以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可以配置多个隔板72,其中的每一个隔板72连接板部件73和前侧或后侧共用壁51或52,从而当在从前到后的方向看时,形成两段结构的共鸣腔。
如图12D所示,可以在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之间设置两个板部件73,和多个隔板72,每个隔板72将两个板部件73彼此连接,将前侧板部件73与前侧共用壁51连接,或者将后侧板部件73与后侧共用壁52连接,从而当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看时,构造三段结构的共鸣腔。当然,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的段数不限于二或三。在图12B到12D所示的修改例中,隔板72和板部件73构成“腔形成部分”。
应该注意,在图12A所示的修改例中,隔板71不是彼此平行地延伸,这具有降低了制造的容易度的缺点。图12B到12D所示的修改例的缺点在于音板30的波腹中心31P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不具有相同的位置。
在下文中,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使得键盘KB和动作装置20在排列键的方向上相对于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位置可变。除了用于使键盘KB和动作装置20可移动的装置外,第三实施例(包括乐音发生器单元UNT)在构造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13是根据本实施例,表示被构造为包括共鸣箱的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的键盘乐器的内部构造,并主要表示键盘乐器的右半部的正视图。在键盘乐器100中,支撑部件115设置在键座14上,由键盘KB和动作装置20组成的键盘动作单元KACT设置在支撑部件115上。在三角钢琴的情况下,支撑部件115构造为可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移动,其中支撑部件在从左到右的方向(排列键的方向)上移动以响应控制踏板(shift pedal)的操作。支撑部件115的可移动量被设置为足以允许键变调(transposition)的程度(例如,五度的量)。
除了制音踏板12,在键盘乐器100的下部设置键变调踏板81。连接杆82连接到键变调踏板81。设置L形连杆84,其能够围绕旋转轴85顺时针旋转运动,其中旋转轴85设置在键盘乐器100的主体上。L形连杆84的一端连接到连接杆82,以围绕旋转轴83旋转运动。而且,在支撑部件115的右侧的附近设置按压部件86,以用于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驱动支撑部件115。通过推动部件,例如弹簧(未示出),总是向左推动支撑部件115,其中该推动部件设置在侧板18R上,L形连杆84的另一端与按压部件86相接触。
尽管没有示出,但是乐音发生器单元UNT设置有多个音板30以对应于根据键变调范围变化的乐音产生范围,其中音板30的数量大于键盘动作单元KACT中白键27和黑键28的总数。
在上面的构造中,在图13中,当踏在键变调踏板81上时,连接杆82向上移动以顺时针旋转L形连杆84,从而将按压部件86向右推动。因此,相对于上述的推动部件(未示出),按压部件86使支撑部件115向右滑动/移动。此时,键盘动作单元KACT与支撑部件115一致地移动。由于乐音发生器单元UNT通过支撑部分29L、29R相对于侧板18L、18R位置固定,乐音发生器单元UNT中的音板30和键盘动作单元KACT中的动作装置20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得到与键变调相同的效果。另一方面,当松开键变调踏板81时,键盘动作单元KACT返回到与支撑部件115一致的原始位置,因此继续原始的键。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在声学地产生声音的打击乐器中进行键变调,这使得可以提供表演形式上的变化。由于键盘KB和动作装置20一起移动,因此可以采用用于在三角钢琴中变换(shift alteration)的装置,这就使得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键变调。此外,由于音板30和共鸣腔之间的对应关系固定,因此仍能够实现每个音板30产生的乐音的令人满意的共鸣。
为了允许键变调,构造键盘动作单元KACT和乐音发生器单元UNT设得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改变就足够了。代替键盘动作单元KACT,乐音发生器单元UNT可以被构造为能够滑动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用于驱动按压部件86的操作部件,使用诸如键变调踏板81的足部操作部件,但是这不是限制性的。可以使用手操作部件。在本实施例中,键变调的方向是抬起键的方向,但是这不是限制性的。可以在降低键的方向上进行键变调。
接着,将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仅当踏在键变调踏板81上时,键变调状态才是可保持的,而不同于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设计为可以保持键变调状态。为此,第四实施例设置有不同于第三实施例的用于键变调的装置,而乐音发生器单元UNT、键盘动作单元KACT等的构造与第三实施例的相应部件的构造相同。
图14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表示用于键盘乐器中的键变调的装置的正视图,其中键盘乐器被构造为包括共鸣箱的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在图14A中,示出键盘乐器的左侧。图14B是表示键盘乐器的左侧板的内侧视图。
在用于键变调的装置中,除了形状和长度外,连接杆82、旋转轴83、L形连杆84、旋转轴86以及支撑部件115具有与第三实施例的相应部件相同的构造。如图14A和14B所示,在侧板18L的内侧表面(右侧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围绕旋转轴90旋转运动的手操作杆87。手操作杆87的中间部分连接到连接杆82的下端,从而可围绕旋转轴89旋转。
而且,在侧板18的内侧表面(右侧表面)形成台阶状的用于定位的止动器部分88。如在侧视图中看到的,止动器部分88形成为圆环形状,在手操作杆87旋转的方向上延伸(参考图14B),并且止动器部分88由多个台阶88a组成。垂直相邻的台阶88a之间的距离对应于半音变调所需要的距离。
在上述构造下,当需要时,使用者用手握住手操作杆87并改变手操作杆87所接合到的台阶88a。例如,当手操作杆87与紧接的上部台阶88a接合时,通过连接杆82和L形连杆84向右推动按压部件86,从而使得支撑部件115滑行地向右移动对应于半音的移动量。为了降低键,将手操作杆87与下部台阶88a接合就足够了。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优点。此外,在升高和降低键的方向上均可以进行键变调,并且甚至在演奏者松开手操作杆87后,也可以保持最终的键变调状态。
键变调装置可以构造为既具有第三实施例的仅当变调踏板81被踏上时实现键变调的装置,又具有第四实施例的保持键变调状态的装置。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图15是根据第五实施例表示键盘乐器中的乐音发生器单元的正视图,其中采用共鸣箱,图16是表示乐音发生器单元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在共鸣箱的构造上不同与第一实施例,但是在其它构造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具体地,本实施例的以下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键盘乐器10的上半部10a中用于容纳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构造、多个音板30的构造和排列、以及使用连接线44和紧固件40将音板30安装到共鸣箱50的构造,其中音板30从共鸣箱50可振动地悬挂。
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共鸣箱50由类型彼此不同的低音域部分50A,中音域部分50B,以及高音域部分50C组成(参考图15)。低音域部分50A是亥姆霍兹型共鸣箱,包括数量与相关联的音板30相同的共鸣腔RM1,以与各个音板30相对应。中音域部分50B是半闭管型共鸣箱(将参考图17解释术语“半闭管型”的含义),其中设置与相关联的音板30数量相同的共鸣腔RM2,以与各个音板30相对应。高音域部分50C是单型共鸣箱,所述单型共鸣箱的单个共鸣腔RM3由与其相关联的音板30共用。
如图16所示,通过具有不同长度的多个隔板53,共鸣箱50的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彼此连接。如图15所示,隔板53由在共鸣箱50的共鸣腔从前到后的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彼此平行延伸的平板组成,并从各个共鸣腔的下部开口(第一开口)61延伸到上端。在隔板53的前部和后部,隔板53通过接合剂等固定到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
如图16所示,当在排列键的方向看时,在每个低音域部分50A和中音域部分50B的相邻隔板53之间,配置有两个相应的音板30。而且,通过斜板54、55,相邻的隔板53彼此连接。在相邻的两个隔板53之间,由斜板54形成两个共鸣腔RM1,由斜板55形成两个共鸣腔RM2。
如图15所示,低音域部分50A共用的盖部件56固定到隔板53的上端,以及低音域部分50A中的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的内侧台阶状部分的上端,从而一并地闭合所有共鸣腔RM1的上部。而且,高音域部分50C共用的一个盖部件58固定到高音域部分50C中的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的内侧台阶状部分的上端,从而闭合共鸣腔RM3的上部。
中音域部分50B被分为五个单元(block),在这五个单元之间,隔板53和共鸣腔RM2的高度不同。在中音域部分50B中,为每个单元设置一个盖部件57,其被固定到隔板53的上端和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的内侧台阶状部分的上端,从而闭合各个共鸣腔RM2的上部。应该注意,每个盖部件57形成有通孔(第二开口)91,以与相应的共鸣腔RM2连通,其中每个通孔的直径根据与该通孔相对应的共鸣腔RM2而变化。换句话,共鸣腔RM2没有闭合。因此,中音域部分50B不称为闭管型,而是称为如上所述的“半闭管型”。
共鸣腔RM的基本构造与已经参考图10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共鸣腔RM的基本构造相同。
如下面将描述的,不仅通过独立地设置共鸣腔RM2的容量,而且通过独立地设置在与音板30相反侧上形成的通孔91的开口面积,构造中音域部分50B以使得共鸣腔RM2具有各自的自然共鸣频率。
图17A是表示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俯视图,图17B是沿图17A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在中音域部分50B的五个单元中(参考图15),在图17A中示出第二最高音高单元50Ba。为了清楚地说明,在图16、17A以及17B中,将仅用于单元50Ba的通孔91表示为参考标记91A1到91A6,以彼此区分这些孔。术语“盖部件57A”被用于表示用于单元50Ba的盖部件57,以将其与其它盖部件57相区分。
如图17A所示,在对应于单元50Ba中的六个共鸣腔RM2(RM2-1到RM2-6)的上部的每个位置处,在盖部件57A中形成通孔91A1到91A6。如图17B所示,盖部件57A在其整体上具有统一的厚度,并且通孔91A1到91A6具有相同的深度(垂直长度)。
根据本让与人的研究,作为影响共鸣腔RM2的自然共鸣频率(即允许在共鸣腔RM2中共鸣的音高)的参数,不仅包括共鸣腔RM2的容积,而且包括通孔91的直径(开口面积)和深度。该研究阐明,为了允许更高的频率在共鸣腔中共鸣,需要将通孔91的开口面积设置为大并将通孔91的深度设置为浅,其中通孔91形成在与相应的音板30相反侧的共鸣腔内。应该注意,通过减小共鸣腔RM2的容积,可以使共鸣腔RM2的共鸣频率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91具有相同的深度,通过选择性地确定共鸣腔RM2的容积和通孔91的直径的组合,构造每个共鸣腔RM2以具有合适的共鸣频率,其与相应的音板30所产生的特定音高相一致。
如通过图17A中的例子所示,共鸣腔RM2-1和RM2-2的容积相同。对应于共鸣腔RM2-2的通孔91A2的开口面积大于对应于共鸣腔RM2-1的通孔91A1的开口面积。尽管这两个共鸣腔具有相同的容积,但是共鸣腔RM2-2的共鸣频率高于共鸣腔RM2-1的共鸣频率。相同的关系也适用于共鸣腔RM2-3、RM2-4和共鸣腔RM2-5、RM2-6。
为了制造乐音发生器单元UNT,首先通过接合剂等将隔板53固定到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上,并通过接合剂等,将斜板54、55固定在相邻的隔板53之间。盖部件56到58,包括在其中预先形成期望的通孔91的盖部件57,通过接合剂等从上部被固定到隔板53、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等。也可以在将盖部件57接合和固定到隔板等上后在盖部件57内形成期望的通孔91。
图18是表示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中音域部分50B的局部俯视图。例如,盖部件由木质制成,使用诸如钻孔机的钻具形成多个通孔。此时,如果共鸣频率偏离目标频率,则进行如下的微调:
当共鸣腔RM2-3的共鸣频率低于目标频率时,在通孔91A3的上部形成倒角(chamfer)93,如图18中的例子所示。因此,通孔91A3的深度变得更浅,从而提高共鸣腔RM2-3的共鸣频率。当共鸣腔RM2-4的共鸣频率高于目标频率时,将板片92固定到盖部件57A,以覆盖通孔91A4的一部分。因此,通孔91A4的开口面积变得更小,从而降低共鸣腔RM2-4的共鸣频率。
如上所述,可以容易地对各个共鸣腔RM2独立地进行共鸣频率的微调,这就可以容易地设置更合适的共鸣频率。
根据本实施例,构造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中音域部分,从而设置位于远离相应的音板30的一侧上的通孔91,以使其与相应的共鸣腔RM2连通,并且适当地设置每个通孔91的开口面积,从而允许由相应的音板30发出的多个乐音在各个共鸣腔内共鸣,其中每个乐音具有特定的音高。在该构造下,可以通过可变地设置相应的通孔91的开口面积来调节每个共鸣腔RM2的自然共鸣频率,从而提高设计共鸣箱50的自由度。
而且,使共鸣腔RM2形成有通孔91的半闭管型构造,使乐音能够容易地向上传播,具有改进音响的优点。
本发明还可用于这种构造,其中平行于音板30的排列来排列共鸣腔RM。
以下将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在第五实施例中,以倒V型排列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参考图16等),这些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共鸣腔RM的容积不同。与此对照,在第六实施例中,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共鸣腔RM的形状和容积彼此相同。
图19A是表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共鸣箱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俯视图,图19B是表示中音域部分的局部正视图。
在该共鸣箱中,对应于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的前侧和后侧共用壁151、152彼此平行地延伸。前侧和后侧共用壁151、152可以不在整个共鸣箱上平行地延伸。例如,可以为中音域部分中的一个或多个单元中的每个单元独立地设置共用壁,其中各共鸣腔RM具有相同的高度。设置对应于盖部件57的一个盖部件94,如在俯视图中所示,其仅在形状上与盖部件57不同,其中通孔91与第五实施例的通孔91具有相同的构造。
在一个单元中,有形成对应于共鸣腔RM2的共鸣腔RM4(RM4-1到RM4-6)的六个空间,其中这些空间由前侧和后侧共用壁151、152、对应于隔板53的隔板96、对应于斜板55的斜板95、以及盖部件94限定。
如图19A和19B所示,在从前到后和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六个共鸣腔RM4的高度和宽度相同。换句话,这些腔的形状和容积彼此相同。然而,共鸣腔RM4中形成的通孔91在各个腔之间不同。由于盖部件94的厚度是统一的,因此,各个通孔91具有相同的深度。
因此,通孔91的直径更大的那些共鸣腔RM4的共鸣频率更高。在相关的单元中,共鸣腔RM4-6具有最高的共鸣频率。如上所述,构造共鸣腔RM4,使得在其中形成的通孔91的开口面积不同,但是形状和容积相同,从而使得相应的音板30发出的音高令人满意地在各个这些共鸣腔中共鸣。
图19C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共鸣箱的修改例,表示中音域部分的局部俯视图,图19D是表示中音域部分的局部正视图。
本修改例与图19A和19B所示的构造的不同之处在于盖部件的构造不同。在图19C和19D中,表示音高比图19A和19B所示的中音域部分的单元更高的一侧的单元。为了与这种音域相一致,斜板97的形状和安装角度与斜板95的形状和安装角度不同,但是这两种板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本修改例的盖部件99的宽度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朝高音域降低。
如在俯视图中所看到的,在隔板96、盖部件99、以及前侧和后侧共用壁151或152之间形成开口98。更靠近高音域的那些共鸣腔RM4的开口98更大。虽然在图中没有清楚地示出,但是共鸣腔RM4-2、RM4-4、以及RM4-6的开口98稍宽于共鸣腔RM4-1、RM4-3、以及RM4-5的开口98。
如上面所述,在使用形状和容积相同的共鸣腔RM4的同时,通过使用具有新设计的形状的盖部件99来使各个共鸣腔RM4的开口面积彼此不同,而不是使通孔91的开口面积不同,可以构造共鸣腔RM4以使得由相应的音板30发出的音高在其中共鸣。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得到类似于第五实施例的效果。此外,由于一个单元包括形状和容积相同的共鸣腔RM4,因此可以减少共鸣腔RM4的部件(隔板96,斜板95或96)类型的数量。尤其地,根据图19C和19D所示的构造,可以省略形成通孔的制造步骤,这就使得易于制造共鸣腔。
接着,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键盘乐器10。键盘乐器10包括多个独立地构造的共鸣管。代替将共鸣箱50安装到键盘乐器10,将被构造为具有各自的自然共鸣频率的这些共鸣管安装到键盘乐器10。
图20A、20C、20E以及20G是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共鸣管100(100A到100D)的俯视图,图20B、20D、20F以及20H是其正视图。这四个共鸣管100彼此之间的不同点在于是否设置通孔(第二开口)104(104B到104D)以及通孔的直径的大小,但是它们在其它构造上是相同的。因此将主要说明图20C和20D中所示的代表例子。
图20C和20D所示的共鸣管100B由两个前侧和后侧壁102、102,两个右部和左部壁101、101,以及固定到前侧和后侧壁102的上端的盖部件103B组成,其中共鸣腔RM5由这些壁和盖部件限定。当将共鸣管100B适当地安装到键盘10上时,向下开口的共鸣腔RM5的开口61靠近于相应的音板30放置,并与其相对。在共鸣管100B中,前侧和后侧壁102对应于前侧和后侧共用壁51、52的部分,盖部件103B对应于盖部件57。每个独立的共鸣管100对应于相关联的一个音板30。
盖部件103B形成有对应于通孔91的通孔104(参考图17和19A)。在图20中,示出四种类型的共鸣管100,其中共鸣腔RM5的形状和容积相同,盖部件103(103A到103D)的厚度相同。在图20A和20B所示的共鸣管中,通孔104的直径等于零(其实际上为闭管),而在图20G和20H中所示的共鸣管中,通孔104的直径最大。在四种类型的共鸣管100中,通孔104的直径更大的共鸣管具有更高的共鸣频率。因此,图20G和20H中所示的共鸣管100D的共鸣频率最大。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构造各个共鸣腔RM5,从而使得各个共鸣管100的通孔104的开口面积彼此不同,但是形状和容积相同,从而允许具有各个音高并由音板30发出的乐音在各个共鸣腔中共鸣,因此可以增加共鸣管的设计自由度。
在上述说明中,通过例子示出了四种类型的共鸣管100,然而,通过在其中形成开口面积不同的通孔104,可以制造多于四种类型的共鸣管。而且,可以制造具有不同共鸣频率且在数量上对应于键数量的共鸣管100。在将这些共鸣管安装到键盘乐器10上时,可以将这些共鸣管组合到单个共鸣箱中,接着将所述单个共鸣箱安装到键盘乐器上。
在下文中,将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在第七实施例中,在各个共鸣管之间仅是通孔104的开口面积不同,从而设置共鸣管的各个期望的共鸣频率。与此对照,在本实施例中,这是通过仅使共鸣管之间的通孔的深度不同而实现的。
图21A到21D是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共鸣管的正视图。这些共鸣管200(200A到200D)具有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基本构造(参考图20),其中共鸣腔RM5(RM5A到RM5D)在盖部件106(106A到106D)下形成。盖部件106形成有直径相同的通孔(第二开口)105(105A到105D)。盖部件106具有彼此不同的厚度,因此通孔105的深度不同。应该注意,共鸣腔RM5A到RM5D的形状和容积相同。在这四种类型的共鸣管200中,通孔105的深度更浅的那些共鸣管的共鸣频率更高。图21D所示的共鸣管200D的共鸣频率最高。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构造共鸣管200,以使在其中形成的通孔深度不同,但是形状和容积彼此相同,从而允许各个相应的音板30发出的不同音高的乐音在其中共鸣。因此,关于改进共鸣管的设计自由度,本实施例能够实现类似于第七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可变地设置共鸣腔的容积和通过可变地设置开口的开口面积和深度,来调节共鸣腔的共鸣频率,其中的所述开口配置在与相应的音板30相反侧的共鸣腔中。如图22A到22D的例子所示,即使共鸣腔RM6(RM6A到RM6D)的通孔(第二开口)107的开口面积和盖部件108的厚度相同,各个共鸣腔也可以具有不同的高度,因此具有不同的容积,从而容积更小的那些共鸣腔具有更高的共鸣频率。图22D中所示的共鸣管的共鸣频率最高。
因此,在独立地制造共鸣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地组合与共鸣频率相关的参数,来构造共鸣管以使其具有不同的共鸣频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共鸣腔RM之间的形状和容积相同,则可以增强共鸣腔RM的部件的结构共同性。如果使共鸣腔之间的通孔直径相等,则可以使用共同的钻孔机以简化制造共鸣腔的钻孔过程。如果使盖部件之间的通孔深度相同,则在盖部件中形成通孔之前,可以在制备阶段使用相同的盖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多个共鸣腔,可以容易地使用厚度相同的盖部件(参考第五实施例),从而可以简化共鸣腔的构造及其制造过程。
在制造共鸣管的过程中组合与共鸣频率相关的参数的上述技术,也可以用于制造共鸣箱50,其中如第五实施例所示共鸣箱50具有多个共鸣腔。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联的共鸣腔、通孔以及盖部件之间可以具有相同的构造。
而且,还可以设计具有相同共鸣频率的各种类型的共鸣管,和具有相同共鸣频率的各种类型的共鸣腔,这是通过以各种方式组合相关联的参数来实现的。这就使得易于设计具有不同尺寸(例如高度)的各种共鸣管和共鸣腔,以满足各种类型的键盘乐器的需要,从而增加键盘乐器的设计自由度。
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共鸣箱50中,构造中音域部分50B,从而其被分为五个单元,其中所述五个单元具有不同高度的隔板53和共鸣腔RM2,其中在每个单独的单元中包括四到六个音板30。属于相同的单元的共鸣腔RM2具有相同的高度,因此在相同的单元中在共鸣腔的容积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因此,为了区分各个共鸣腔的共鸣频率,需要明显地区分那些通孔91的开口面积,其中的通孔91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彼此相邻。
在下面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中,隔板53和共鸣腔RM2的高度彼此不同的每个单元被构造为包括两块音板30。
图23是根据第九实施例,表示音板打击乐器中的乐音发生器单元的俯视图。该乐音发生器单元UNT对应于第五实施例的乐音发生器单元UNT的修改例,正视图类似于图6。换句话,在中音域部分50B中,共鸣腔RM2的高度朝向高音域变得更小,其中每个共鸣腔RM2包括两个音板30。应该注意,所有通孔91的深度相同。
在上述构造中,对于每两个音板30区分共鸣腔RM2的高度,这使其易于在排列键的方向上相邻的这些共鸣腔RM2之间提供容积差,其中共鸣腔的容积朝向高音域变小。因此,不同于图16中所示的构造,不需在通孔91之间提供大的直径差。实际上,在图23所示的乐音发生器单元UNT中,在排列键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那些通孔91之间的直径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根据图23的构造,可以得到类似于第五实施例的优点,并且还可以降低由于通孔91之间的小的直径差而产生的各个共鸣腔RM2之间的音量变化。
本发明还适用于钟琴、除键盘乐器外的打击乐器、及其共鸣管和共鸣腔。
在每个上述的实施例中,共鸣箱和共鸣管不限于由木质制成。这也适用于盖部件。例如,在第五实施例中的盖部件57等由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可以在模制阶段形成通孔91(参考图16和17)等。
在共鸣箱和共鸣管中形成的通孔不限于形成为圆形。只要通孔开在相对于音板的一侧,则它们的形状不受限制。

Claims (14)

1.一种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其包括:
多个键(27、28),其构成键盘;
多个音板(30),其中每一个音板在被打击时发出特定音高的乐音;
多个打击单元(20),其被排列为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键和所述多个音板,其中每个打击单元在由所述多个键中的相应一个键的按压操作而驱动时,打击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以及
共鸣箱(50),其具有多个共鸣腔,所述多个共鸣腔对应于所述多个音板中的各个音板,并且每个共鸣腔具有靠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开口侧,
其中所述多个音板被构造为一段式结构,其中在排列所述多个键的方向上以音高的顺序排列所述多个音板,从而彼此相邻地排列特定音高附近的音板,以及
其中所述多个打击单元被构造为一段式结构,其中在排列所述多个键的方向上与所述多个音板的排列相对应地排列所述多个打击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乐器,其中在所述打击乐器的相对于所述多个音板与所述共鸣箱处于相反位置的一侧,设置所述多个打击单元,以及
所述打击乐器还包括声音输出孔(14a),其设置在所述打击乐器的相对于所述多个打击单元与所述多个音板处于相反位置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乐器,其中所述共鸣箱包括:
第一和第二共用壁(51、52),其基本沿排列所述多个音板的方向延伸;以及
多个腔限定部件(53-55、65、66和71-73),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用壁之间,并限定所述多个共鸣腔,其中
在所述多个共鸣腔中,限定对应于所述打击乐器的至少一部分音域的多个预定共鸣腔(RM1、RM2和RM4),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与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关联的音板一一对应,
从所述预定共鸣腔前面看时,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与其它预定共鸣腔中的至少之一重叠,以及
当从排列所述多个音板的方向看时,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共鸣腔的最大宽度为相应音板的宽度的至少两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乐器,其中所述多个共鸣腔(RM5和RM6)中的每一个共鸣腔在其开口侧形成有与该共鸣腔连通的第一开口(61),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开口,以及
所述每一个共鸣腔在其与所述开口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该共鸣腔连通的第二开口(104、105和107),所述第二开口位于远离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位置,并在背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方向上开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乐器,其中所述多个共鸣腔(RM2和RM4)中的每一个共鸣腔在其开口侧形成有与该共鸣腔连通的第一开口(61),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开口,
所述每一个共鸣腔在其与所述开口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该共鸣腔连通的第二开口(91),所述第二开口位于远离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位置,并在背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方向上开口,以及
所述多个共鸣腔的各第二开口的开口面积和开口深度中的至少之一彼此不同,从而所述每一个共鸣腔使得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发出的特定音高的乐音在其中共鸣。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击乐器,其中所述多个共鸣腔(RM5和RM6)中的每一个共鸣腔在其开口侧形成有与该共鸣腔连通的第一开口(61),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开口,以及
所述每一个共鸣腔在其与所述开口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该共鸣腔连通的第二开口(104、105和107),所述第二开口位于远离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位置,并在背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方向上开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击乐器,其中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共鸣腔与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另一个共鸣腔为重叠关系,
彼此为重叠关系的那些预定共鸣腔的高度基本相同,以及
对应于更高音域的预定共鸣腔的高度更小。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击乐器,其中所述多个共鸣腔(RM2和RM4)中的每一个在其开口侧形成有与该共鸣腔连通的第一开口(61),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开口,
所述每一个共鸣腔在其与所述开口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该共鸣腔连通的第二开口(91),所述第二开口位于远离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位置,并在背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方向上开口,以及
所述多个共鸣腔的各第二开口的开口面积和开口深度中的至少之一彼此不同,从而所述每一个共鸣腔使得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发出的特定音高的乐音在其中共鸣。
9.一种用于音板打击乐器的共鸣箱(50),其靠近多个音板设置,并使所述多个音板中的每一个音板产生的乐音在其中共鸣,所述共鸣箱包括:
第一和第二共用壁(51、52),其基本沿排列所述多个音板的方向延伸;以及
多个腔限定部件(53-55、65、66和71-73),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用壁之间,并限定多个共鸣腔(RM),
其中,在所述多个共鸣腔中,限定对应于所述打击乐器的至少一部分音域的多个预定共鸣腔(RM1、RM2和RM4),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与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关联的音板一一对应;
当从所述预定共鸣腔前面看时,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与其它预定共鸣腔中的至少之一重叠;以及
当从排列所述多个音板的方向看时,所述多个预定共鸣腔中的每一个的最大宽度为相应音板的宽度的至少两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共鸣箱,其中预定的假想直线(L1)通过所有所述预定共鸣腔。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共鸣箱,其中每个所述腔限定部件包括:
多个第一板部件(53、65),其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共用壁中的至少之一,以及
多个第二板部件(54、55、66),其连接到所述多个第一板部件中的至少两个。
12.一种用于具有至少一个音板的音板打击乐器的共鸣管(100,200),包括:
至少一个共鸣腔(RM5、RM6),其使所述音板产生的乐音在其中共鸣,
其中所述共鸣腔包括与所述共鸣腔连通设置的第一开口(61),当将所述共鸣管安装在所述音板打击乐器上时,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音板开口;以及
所述共鸣腔还包括与所述共鸣腔连通设置的第二开口(104、105、107),当将所述共鸣管安装在所述音板打击乐器上时,所述第二开口位于远离所述音板的位置,并且其在背向所述音板的方向上开口。
13.一种用于具有多个音板的音板打击乐器的共鸣箱(50),包括:
多个共鸣腔(RM2、RM4),其对应于各个所述多个音板设置,分别用于使所述多个音板产生的乐音在其中共鸣,
其中所述多个共鸣腔中的每一个共鸣腔包括与其连通设置的第一开口(61),当将所述共鸣箱安装在所述音板打击乐器上时,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开口;
每一个所述共鸣腔还包括与其连通设置的第二开口(91),所述第二开口位于远离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位置,并在背向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的方向上开口;以及
所述多个共鸣腔的各第二开口的开口面积和开口深度中的至少之一彼此不同,从而所述每一个共鸣腔使得所述多个音板中的相应一个音板发出的特定音高的乐音在其中共鸣。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共鸣箱,其中所述多个共鸣腔的形状和容积基本彼此相同。
CN2006101670006A 2005-12-13 2006-12-13 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及其所用的共鸣管和共鸣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833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59316A JP4632090B2 (ja) 2005-12-13 2005-12-13 鍵盤式音板打楽器
JP359316/05 2005-12-13
JP2005359314A JP4345740B2 (ja) 2005-12-13 2005-12-13 音板打楽器用の共鳴箱
JP359314/05 2005-12-13
JP2006048034A JP4882416B2 (ja) 2006-02-24 2006-02-24 音板打楽器用の共鳴箱
JP48034/06 2006-0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3384A true CN1983384A (zh) 2007-06-20
CN1983384B CN1983384B (zh) 2010-07-21

Family

ID=37761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6700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83384B (zh) 2005-12-13 2006-12-13 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及其所用的共鸣管和共鸣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50221B2 (zh)
EP (3) EP1909261B1 (zh)
KR (1) KR100859905B1 (zh)
CN (1) CN1983384B (zh)
AT (2) ATE441917T1 (zh)
DE (2) DE602006003175D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9467B (zh) * 2007-08-01 2012-05-30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键盘乐器的共鸣音附加装置
CN103137120A (zh) * 2011-11-22 2013-06-05 雅马哈株式会社 声学结构
CN110010101A (zh) * 2017-11-16 2019-07-12 雅马哈株式会社 立式钢琴
CN113012659A (zh) * 2019-12-20 2021-06-22 索诺公司 带有至少两个音棒的棒式打击乐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69414B1 (ko) * 2005-12-13 2008-11-21 야마하 가부시키가이샤 건반식 음판 타악기용의 음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음판타악기의 음원 유닛 및 건반식 타악기
JP2008170700A (ja) * 2007-01-11 2008-07-24 Yamaha Corp 鍵盤式打楽器
US7919700B2 (en) * 2008-02-28 2011-04-05 William A Saragosa Kalimba system
US9514725B1 (en) 2015-07-31 2016-12-06 Joseph A. Brandstetter Musical instrument
USD890249S1 (en) * 2018-02-22 2020-07-14 Manuel Hoctin Boes Keyboard instru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00012A (en) * 1942-10-27 Musical instrument
US390169A (en) * 1888-09-25 hudson
US399710A (en) * 1889-03-19 George stegk
US758694A (en) * 1904-01-29 1904-05-03 Francis G Riggins Piano tone-deflector.
US831852A (en) * 1905-04-19 1906-09-25 Thomas Weaver Freeborne Sound-deflector for pianos.
US807714A (en) * 1905-05-06 1905-12-19 Stephen D Beum Piano attachment.
US890443A (en) * 1906-09-12 1908-06-09 Levi Watson Norcross Piano-case.
US1173507A (en) * 1912-04-29 1916-02-29 Estey Organ Company Harp-stop for pipe-organs.
US1121166A (en) * 1914-04-14 1914-12-15 Sarah Wood Clark Piano-case.
US1192324A (en) * 1915-04-26 1916-07-25 Kohler Liebich Company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
US1369268A (en) * 1917-08-06 1921-02-22 John C Deagan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
GB144247A (en) 1919-05-30 1920-09-16 Leon Virolet Accompanying and transposing apparatus for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s
US1532793A (en) * 1922-08-02 1925-04-07 Zepeda Isaias Transposition device
DE445861C (de) * 1924-12-17 1927-06-18 Arpad Angyal Einrichtung zum Spielen von musikalischen Schlaginstrumenten
US1807057A (en) * 1930-02-12 1931-05-26 Harry A Bowers Bar mounting for xylopnones or the like
US1891268A (en) * 1930-02-24 1932-12-20 Miller Dorothy Pianette
US1838502A (en) * 1930-10-30 1931-12-29 J C Deagan Inc Vibrant bar for musical instruments
US2020150A (en) * 1934-06-11 1935-11-05 Conn Ltd C G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
US2239204A (en) * 1935-07-29 1941-04-22 Wurlitzer Co Upright piano
US2134680A (en) * 1938-01-13 1938-11-01 Steinway & Sons Piano
US2315812A (en) * 1941-04-07 1943-04-06 Gerald A O'connell Piano-vibraphone
US2412212A (en) * 1944-09-22 1946-12-10 Erving F Gerlat Vibrato producing means for musical instruments
BE464795A (zh) * 1945-05-04
US2469667A (en) * 1945-06-12 1949-05-10 Rhodes Harold Burroughs Piano
US2641153A (en) * 1948-10-26 1953-06-09 Jaymar Specialty Company Hammer action for musical instruments
US2837004A (en) * 1955-03-29 1958-06-03 Daniel J Volpe Toy piano
US2948179A (en) * 1955-09-02 1960-08-09 Masato Yamai Piano and the like musical instruments
US2800827A (en) * 1956-01-13 1957-07-30 N D Cass Company Piano action
US2971424A (en) * 1958-01-10 1961-02-14 Kent Larry Vibrating bar type musical instrument having strikers
US3138986A (en) * 1961-10-02 1964-06-30 Scientific Industries Vibraphone
JPS486661Y1 (zh) * 1969-02-13 1973-02-20
US3595119A (en) * 1969-07-25 1971-07-27 Leendert Hendrik Kuijpers Xylophonelike sound producing unit
US3858477A (en) * 1971-04-08 1975-01-07 Nippon Musical Instruments Mfg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 having resonators of rectangular cross-section
US3721148A (en) * 1971-11-15 1973-03-20 E Goss Piano
US4058044A (en) * 1974-06-29 1977-11-15 Nippon Gakki Seiz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al musical instrument
US3981221A (en) * 1975-09-02 1976-09-21 Wittel Luther A Portable keyboard
NL7605085A (en) * 1976-05-12 1977-11-15 Leendert Hendrik Kuijpers Albe Musical instrument of xylophone type - has rods of diminishing lengths with side walls below junction lines forming parts of resonance boxes
US4111094A (en) * 1977-04-29 1978-09-05 Broser Philip R Rhythm instrument
US4211142A (en) * 1978-12-29 1980-07-08 Baldwin Piano & Organ Company Sound reflector for grand pianos
US4240321A (en) * 1979-06-01 1980-12-23 Proll Molding Company Keyboard assembly for toy musical instruments
KR840002064Y1 (ko) * 1983-04-25 1984-10-10 김대철 변위가능한 건반을 갖춘 크로마하프
US4625617A (en) * 1985-07-12 1986-12-02 Kabushiki Kaisha Kawai Gakki Seisakusho Support apparatus for sound members of musical instrument
AT393920B (de) * 1990-10-04 1992-01-10 Glosz Franz Pianino
US5235892A (en) * 1990-12-05 1993-08-17 Yamaha Corporation Celesta promptly responsive to high speed keying-in
DE69117926D1 (de) 1991-03-29 1996-04-18 Ibm Speichersystem mit anpassbarer Redundanz
DE9110619U1 (zh) 1991-08-28 1991-10-10 Solenhofer Aktien-Verein, 8838 Solnhofen, De
JP2594729Y2 (ja) * 1992-03-31 1999-05-10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式音板打楽器
US5313867A (en) * 1992-11-24 1994-05-24 Yamaha Corporation Glockenspiel equipped with hammer heads different in hardness for changing tone color
JP3552319B2 (ja) 1995-01-20 2004-08-11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板打楽器用音板
CN2245797Y (zh) * 1995-08-03 1997-01-22 杨天博 自由振动式完全共鸣型乐器
JPH1097241A (ja) 1996-09-20 1998-04-14 Yamaha Corp 音板打楽器用音板
AT405345B (de) 1997-01-08 1999-07-26 Johannes Ing Obermayr Musikinstrument mit wenigstens zwei klangplattenreihen
KR19980065018A (ko) * 1998-06-16 1998-10-07 윤진목 어쿠스틱 피아노의 등간격 타현점 브이배열 스켈리톤 제조방법
US5986194A (en) * 1998-11-02 1999-11-16 Schulmerich Carillons, Inc. Handchime instrument
GB2356484B (en) * 1999-11-16 2001-11-07 Kemble & Company Ltd Keyboard instrument
DE10357326A1 (de) * 2003-12-05 2005-06-30 Schiedmayer Celesta Gmbh Musikinstrument
DE102005015811B3 (de) * 2005-04-06 2006-07-20 Studio 49 Musikinstrumentenbau Gmbh Bass-Stabspielinstrument
KR100869414B1 (ko) * 2005-12-13 2008-11-21 야마하 가부시키가이샤 건반식 음판 타악기용의 음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음판타악기의 음원 유닛 및 건반식 타악기
JP5066817B2 (ja) * 2006-03-06 2012-11-07 ヤマハ株式会社 楽器
JP2008170700A (ja) * 2007-01-11 2008-07-24 Yamaha Corp 鍵盤式打楽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9467B (zh) * 2007-08-01 2012-05-30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键盘乐器的共鸣音附加装置
CN103137120A (zh) * 2011-11-22 2013-06-05 雅马哈株式会社 声学结构
CN103137120B (zh) * 2011-11-22 2016-01-27 雅马哈株式会社 声学结构
CN110010101A (zh) * 2017-11-16 2019-07-12 雅马哈株式会社 立式钢琴
CN113012659A (zh) * 2019-12-20 2021-06-22 索诺公司 带有至少两个音棒的棒式打击乐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06382A1 (en) 2008-04-02
EP1798721B1 (en) 2008-10-15
EP1909261B1 (en) 2016-03-02
EP1906382B1 (en) 2009-09-02
CN1983384B (zh) 2010-07-21
DE602006003175D1 (de) 2008-11-27
EP1909261A1 (en) 2008-04-09
KR20070062929A (ko) 2007-06-18
ATE441917T1 (de) 2009-09-15
DE602006008951D1 (de) 2009-10-15
EP1798721A1 (en) 2007-06-20
US7750221B2 (en) 2010-07-06
US20070137458A1 (en) 2007-06-21
KR100859905B1 (ko) 2008-09-23
ATE411589T1 (de) 2008-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83384B (zh) 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及其所用的共鸣管和共鸣箱
CN101676989B (zh) 音板打击乐器的乐音发生器装置以及键盘式打击乐器
CN101751913B (zh) 电子键盘乐器
CN100593190C (zh) 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的音板、制造方法及乐音发生器装置
EP1944749A2 (en) Keyboard-type percussion instrument
CN101221748B (zh) 键盘式打击乐器
KR20070091541A (ko) 악기
EP1944751A1 (en) Percussion instrument and keyboard-type percussion instrument
JP4882416B2 (ja) 音板打楽器用の共鳴箱
JP4752481B2 (ja) 鍵盤式音板打楽器用の音源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45740B2 (ja) 音板打楽器用の共鳴箱
CN114299897A (zh) 弦槌及其加工方法与应用、及带有第四踏板的钢琴
JP3836043B2 (ja) 弦鳴楽器
JP2007163785A (ja) 鍵盤式打楽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1

Termination date: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