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1407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1407A
CN1971407A CN 200610138740 CN200610138740A CN1971407A CN 1971407 A CN1971407 A CN 1971407A CN 200610138740 CN200610138740 CN 200610138740 CN 200610138740 A CN200610138740 A CN 200610138740A CN 1971407 A CN1971407 A CN 19714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forming medium
imaging
supply department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3874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92165C (zh
Inventor
山本雅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su Ko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itsu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itsu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ritsu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71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1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21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216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Type Copi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上游侧输送部17的输送单元6设置成:在从供应部1的垂直方向的偏下位置沿水平方向输送相纸P的同时,使相纸P在供应部1和曝光装置7之间向上方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Pa,并且在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上侧设置用于容纳所述上游侧环圈部Pa的环圈部容纳空间W。由于成像介质在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形成环圈部,因此在由切割装置切断成像介质时,即使停止从供应部供应成像介质,也不会将因停止供应成像介质或切割成像介质而产生的负荷变化传递到在成像部进行成像的成像介质上。所以能够得到高画质的图像。由于形成环圈部,因此可以缩短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一边输送成像介质,一边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用于冲洗照片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日本专利第359734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已公开了利用激光对由感光材料制成的相纸(例如,印图纸等成像介质)上进行图像曝光的装置。该装置读取形成于已显影底片上的帧图像信息或存储于各种存储媒体上的图像数据,并根据这些图像数据在相纸的乳剂面(成像面)上进行图像的洗相曝光。即该装置包括,供应部,用于供应相纸(通常设有相纸暗匣装填部,该相纸暗匣装填部中装填有容纳相纸的容器(相纸暗匣));上游侧输送部,用于输送从供应部供应的相纸;成像部,在由上游侧输送部输送来的相纸的乳剂面上形成图像;下游侧输送部,设置在该成像部的输送下游侧,并且输送由成像部输出的相纸。成像部内设有以一定速度输送相纸的输送单元或激光单元,激光单元内设有特开平5-134199(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发射激光的激光光源,或沿相纸的宽度方向对相纸的乳剂面进行激光扫描所需的多角镜。而且,对由输送机构输送的相纸乳剂面,沿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相纸的宽度方向)进行激光扫描,使潜影图像形成于乳剂面上。已形成该潜影图像的相纸,送往显影处理部进行显影处理。经过这些工序,在相纸的乳剂面上形成照片图像等想要得到的图像。
然而,若要从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获得没有斑点的高画质图像,就必须在利用激光形成图像时,高精度地输送相纸。为此,在成像部中有必要防止将负荷变化传递到相纸的成像部分(曝光部分)。尤其在供应部与上游侧输送部之间设有按规定长度切断相纸的切割装置时,如果操作该切割装置就会向成像部分传递负荷变化,从而给画质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方案,即在成像位置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利用相纸的输送路径来确保不使负荷变化传递到相纸成像部分所需的缓冲部分。
但是,若采取利用相纸的输送路径确保缓冲部分的方法,则处理相纸的长度越长则输送路径也变得越长,其结果,难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实现装置小型化的同时,能够获得高画质图像。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把上游侧输送部的输送机构设置成在将成像介质从供应部的垂直方向偏下位置沿水平方向输送的同时,使成像介质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向上方松弛形成环圈部,并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下侧,设置用于容纳在环圈部中已成松弛状态的成像介质的环圈部容纳空间。
本发明提出的第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供应部,上游侧输送部,成像部,下游侧输送部。供应部用于供应成像介质。上游侧输送部包括将从供应部的垂直方向偏下位置所供应的成像介质沿水平方向输送的输送机构。成像部一边沿水平方向输送从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成像介质,一边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下游侧输送部设置在成像部的下游侧并沿垂直方向延伸,并且输送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还有,在供应部和上游侧输送部之间设有按规定长度切断所述成像介质的切断装置。并且,当成像介质在切断部未被切断从而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相连接的状态下,在成像部对成像介质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控制上游侧输送部以使成像介质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向上方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上方设有用于容纳环圈部的环圈部容纳空间。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成像介质在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形成环圈部,因此由切割装置切断成像介质时,即使停止从供应部供应成像介质,也不会因停止供应成像介质或切割成像介质而产生的负荷变化传递到成像部中成像过程中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而且,由于形成环圈部,因此可缩短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下游侧输送部向垂直方向延伸,加上缩短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可缩短装置水平方向的长度。并且,由于上游侧输送部的输送机构在所述供应部的垂直方向偏下位置沿水平方向输送成像介质,因此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上侧存在与供应部的上部相对应的空间,在该空间内可容易形成环圈部容纳空间。同时,如果将下游侧输送部的下端位置设置成与供应部或环圈部容纳空间的下端位置大体相同的高度,可实现装置垂直方向上的小型化。因此,可在实现装置小型化的同时,获取高画质画像。
本发明提出的第二种图像形成装置,供应部包括多个装填部,该装填部中装填容纳有卷成圆筒形的成像介质的容器。而且,该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成从被装填在所述多个装填部的任意一个容器中选择性地供应成像介质。在供应部中,多个装填部并列配置在垂直方向。
根据上述构成,可预先在装置内安装宽度不同的多种成像介质,因此节省了每次更换成像介质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虽然供应部的体积会与装填部的数量相对应地变大,但由于多个装填部并列配置在垂直方向,所以装置会变成长条状,而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不会变长。一旦供应部变成长条状,可在垂直方向上使环圈部容纳空间的空间增大,并根据上述构成,可可靠防止向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传递负荷变化。同时,如果与供应部相对应的下游侧输送部也在垂直方向上变大,则在下游侧输送部内也容易形成用于防止向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传递负荷变化的缓冲。还有,从缩小垂直方向的空间的观点来看,包括发射用于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所需的光的光源的光源单元等,优选地设置在环圈部容纳空间的上侧,这样设置时,成像介质在成像部以成像面朝上输送的状态。由于成像介质形成的上游侧环圈部的外侧面为成像面,同时通常容纳在容器中的圆筒的外侧面也为成像面,因此可通过容器里容纳成像介质时的卷绕特性,容易形成上游侧环圈部。
本发明提出的第三种图像形成装置,下游侧输送部包括用于将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向垂直方向上侧转向的转向装置。
即,由切割装置切断后的成像介质的长度如果比成像部与下一处理部之间的输送长度长,则对成像介质形成图像时,成像介质的前端会进入下一处理部,其结果因该下一处理部内的处理而产生的震动或负荷变化会传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在下游侧输送部设置了将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向垂直方向转向的转向装置,所以所述震动或负荷变化被利用转向机构转向的成像介质的转向部分所吸收,从而很难传递到成像部分。因此,不需在成像部的下游侧设置缓冲用的大的空间或长的输送路径,进而可缩小下游侧输送部的空间。
本发明提出的第四种图像形成装置,利用所述转向装置进行转向后的成像介质,在转向部分形成下游侧环圈部。
根据该构成,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将因下一处理部中的处理而产生的震动或负荷变化传递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还有,通过设置成像介质的转向部分就可以防止所述震动或负荷变化。因此,只需形成较小的下游侧环圈部,并且通过该构成,能够维持下游侧输送部的小的空间。
本发明提出的第五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具有沿规定的输送途径配置的第一配置位置和设在从规定的输送路径躲避的第二配置位置。
将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向垂直方向向上转向的转向装置中,提出了有关形成环圈部的构成。即,通过使转向装置从沿输送路径配置的位置(第一配置位置)躲避,解脱来自规定输送路径的束缚,能够形成松弛部分。
根据该构成,可在成像部和显影处理部之间形成下游侧环圈部,同时由于在下游侧环圈部能够吸收伴随显影处理而产生的负荷震动,因此可防止向成像部内成像过程中的成像介质传递所述负荷变化。
本发明提出的第六种图像形成装置,导向部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具有旋转轴,通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导向部在第一配置位置和第二配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在第一配置位置和第二配置位置之间的切换。
本发明提出的第七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供应部,成像部,切割装置和上游侧环圈部。供应部用于供应成像介质。成像部在从供应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切割装置设置在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并按规定长度切断成像介质。上游侧环圈部是当成像介质在切断部未被切断从而在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相连接的状态下,在成像部对成像介质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成像介质在切割装置和成像部之间向上方形成的松弛部分。
根据该构成,即使停止从供应部供应成像介质,也可在上游侧环圈部吸收因该停止而产生的负荷变化,在成像部中可防止因该停止而产生的负荷变化传递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同时,也可同样地防止因伴随着切断成像介质自身而产生的负荷变化传递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其结果,可防止产生曝光阴影等,从而获取高画质图像。
本发明提出的第八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成像部、显影处理部和转向装置。成像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显影处理部对从供应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进行显影处理。转向装置设置在成像部和显影处理部之间,具有沿预定的输送途径配置的第一配置位置和从预定的输送途径躲避的第二配置位置。
根据该构成,可在成像部和显影处理部之间形成下游侧环圈部,同时由于在下游侧环圈部能够吸收伴随显影处理而产生的负荷震动,因此可防止向成像部内成像过程中的成像介质传递所述负荷变化。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所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把上游侧输送部的输送机构设置成将成像介质从供应部的垂直方向偏下位置沿水平方向输送的同时,使成像介质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向上方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并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上侧设置用于容纳已松弛的成像介质的环圈部容纳空间。根据该构成,可缩小装置的水平及垂直方向的体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同时,在成像部中防止负荷变化传递至成像过程中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从而获得高画质图像。
附图说明
图1为照片处理系统整体构成的部分剖面图;
图2为下游侧输送部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模块示意图;
图4为激光单元构成的简易示意图;以及
图5为相纸在供应部和曝光装置之间向上方松弛成环圈部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A图像形成装置
P相纸(成像介质)
Pa上游侧环圈部
Pb下游侧环圈部
W环圈部容纳空间
1供应部
1a相纸暗匣装填部
3相纸暗匣(容器)
5相纸刀具(切割装置)
6输送单元(上游侧输送部的输送机构)
7曝光装置(成像部)
17上游侧输送部
18下游侧输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下面所述的实施例只不过是列举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其他应用产品或其他用途。
图1为照片处理系统整体构成的部分剖面图。图1所示的照片处理系统具有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A,所述照片处理系统具有获得图像数据,并根据该图像数据在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图纸等相纸P(相当于成像介质)的乳剂面(相当于成像面)上进行图像的洗相曝光,以及打印照片的功能。该照片处理系统包括胶片扫描器(图中省略)和媒体读取部(图中省略)。胶片扫描器用于扫描显影处理后的照相胶片上的帧图像并获得图像数据,媒体读取部用于读取储存在数码相机的存储媒体或其他存储介质中的图像数据。
在图1中,在图像形成装置A水平方向的一端(图1的右侧)设有供应相纸P的供应部1。该供应部1包括两个分别装填有作为容器的相纸暗匣3的相纸暗匣装填部1a。所述两个相纸暗匣装填部1a并列配置在供应部1的垂直方向。因此,供应部1在垂直方向成长条状。以乳剂面为外侧卷绕成圆筒形的长条状相纸P的滚筒R被容纳于相纸暗匣3内。容纳有所述滚筒R的相纸暗匣3可装卸地装填在各自的相纸暗匣装填部1a内。而且,按照打印尺寸等来选择所述滚筒R被装填在相纸暗匣装填部1a中两个相纸暗匣3中的其中一个,并从被选择的相纸暗匣3供应相纸P。所述相纸P在下面描述的上游侧输送部17等内,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输送。从两个相纸暗匣3中的其中一个被抽取的相纸P,通过前置辊单元4等转变输送方向,并在乳剂面朝上的状态下以大致水平的方向从供应部1输出。
从供应部1输出的相纸P,通过设置在上游侧输送部17上的输送单元6(相当于上游侧输送部的输送机构)送往位于下游侧的曝光装置7(相当于成像部)。该输送单元6设置在供应部1的垂直方向的偏下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位于下侧的相纸暗匣装填部1a之下),沿大致水平方向可往返移动。输送单元6在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上游端(图1的右侧),通过一对辊6a夹持并接受从供应部1输出的相纸P前端,同时在由一对辊6a夹持相纸P前端的状态下向下游侧(图1的左侧)移动。也就是说,在供应部1垂直方向的偏下位置,沿大致水平的方向输送相纸P。而且,当输送单元6到达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下游端时,如下所述,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形成相纸P的上游侧环圈部Pa(参照图5),然后启动一对辊6a向曝光装置7输出相纸P。
曝光装置7内设有上游侧曝光输送辊9a以及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b(这些相当于成像部输送单元,不区别两者时,称作曝光输送辊9)。这些上游侧及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a、9b沿水平方向(图1中箭头D方向)直接输送由输送单元6输送来的相纸P。因此,相纸P在曝光装置7中与在上游侧输送部时一样,在乳剂面朝上的状态下,沿大致水平方向输送。
上游侧和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a、9b之间设有曝光位置,在曝光位置利用激光对通过两个曝光输送辊9a、9b沿大致水平方向输送来的相纸P进行曝光处理。上游侧曝光输送辊9a的上游侧设有相纸检测传感器10,当相纸P被送入该上游侧,所述相纸检测传感器10就检测相纸P的前端部分并输出信号。该相纸检测传感器10由输出红外线的发光元件和接受所述红外线的受光元件构成。通过由相纸检测传感器10检测相纸P的位置,可决定在曝光位置上的曝光开始时间。
在曝光装置7内的曝光输送辊9的上方位置设有大致为矩形盒状的激光单元71(相当于光源单元),所述激光单元包括分别发射激光的三个激光光源72R、72G、72B(参照图4),利用所述激光在相纸P的乳剂面上形成潜影图像。该激光单元71覆盖上游侧输送部的上侧,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而且如下文中的详细描述,该激光单元71根据图像数据对分别从激光光源72R、72G、72B输出的激光进行光调节,并通过将已调节的激光照射于相纸P的乳剂面上进行图像曝光。如此进行图像曝光时,相纸P则在被上游侧和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a、9b夹持的状态下按规定的速度(一定速度)输送。由于激光是在与相纸P的输送方向(即副扫描方向、图1中箭头D的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即相纸宽度方向、图4的箭头B的方向)上进行扫描,因此在相纸P乳剂面上一行一行地进行图像(潜影)的洗相曝光。
在供应部1和上游侧输送部17之间设有作为切割装置的相纸刀具5,该切割装置按预先设定的打印尺寸的规定长度切断相纸P。通常,由所述相纸刀具5切断后的相纸P的长度,比曝光位置和相纸刀具5之间的直线距离还要长。因此,在进行一段图像曝光后,运转相纸刀具5切断相纸P。该切断进行时,停止从供应部1供应相纸P。在曝光装置7中,有必要防止因该停止供应相纸所引起的负荷变化传递到曝光位置,即防止负荷变化传递到图像形成中的相纸P的成像部分。作为对策,在本实施例中,当输送单元6到达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下游端时,相纸P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向上方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Pa(参照图5)。在这里,例如通过控制部暂时停止输送单元6向下游侧的曝光装置7输送相纸P的方法来形成上游侧环圈部Pa。在相纸P出现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Pa后,启动一对辊6a向曝光装置7输出相纸P。其结果,如图5所示,相纸P未被相纸刀具5切断,从而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相连接的状态下,对相纸P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相纸P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向上方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Pa。通过形成这样的上游侧环圈部Pa,即使在由曝光输送辊9输送相纸P并形成潜影图像、从供应部1停止供应相纸P的状态下,也不会向相纸P的曝光位置传递因该停止供应相纸引起的负荷变化,同时也不会向相纸P的曝光位置传递因切断而引起的负荷变化。而且,当输送单元6到达上游侧输送部的下游端时,在通过控制部停止输送单元的状态下继续从供应部1供应相纸P,能够容易形成上游侧环圈部Pa。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上方设有用于容纳上游侧环圈部Pa的环圈部容纳空间W。由于上游侧输送部17位于供应部1垂直方向偏下的位置,因此在供应部1上侧容易形成所述环圈部容纳空间。
在曝光装置7中一边对相纸P进行如上所述的图像曝光,一边通过下游侧曝光输送辊将相纸P送往比曝光位置更下游的一侧(图1的左侧)。曝光装置7的输送下游侧的侧方,设有将从曝光装置7输出的相纸P送往显影处理部的下游侧输送部18。所述下游侧输送部18为朝垂直方向延伸的长条状,设置在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供应部1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图1的左侧端部)。该下游侧输送部18的下端位置位于与供应部1的下端相同高度上,即位于装置内的底面上。下游输送部18的上端位置也位于与供应部1的上端位置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上。
如图2所示,下游侧输送部18中的曝光位置附近设有导引件16,导引件16用于使从曝光装置7输出的相纸P向上方转向,该导引件16即为转向装置。为了顺利地将相纸P的前端导向上方,所述导引件16形成有圆弧状剖面,同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导引板16a、16b,分别接近相纸P厚度方向的两侧面。
通过导引件16转向的相纸P被送往输送单元12。所述输送单元12包括沿输送路径配置的多个一对输送辊12a和形成输送路径所需的导引板12b。一对输送辊12a由如下所述的辊驱动装置36(参照图3)驱动。相纸P通过所述输送单元12被送往显影处理部。
在一对导引板16a、16b中,位于外周侧的导引板16a设置成其一端部可围绕旋转轴旋转,而另一端如图2的实线所示靠近曝光装置7并可在实线所示的第一配置位置和虚线所示的第二配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在此第一配置位置为使从曝光装置7输出的相纸P在导引相纸P的导引位置,虚线所示的第二配置位置为非导引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进行所述切换设有导引板驱动机构19,通过电动机19a由输送带19b开关驱动导引板16a。
而且,通过位于导引位置的导引板16往输送单元12输送相纸P的前端后,在把所述前端送往显影处理部之前的规定时刻(例如,在相纸P的前端到达距离显影处理部10mm的位置时),在由下面所述输送单元驱动控制装置37停止旋转输送单元12的一对输送辊12a的同时,把导引板16a切换到非导引位置。这样,如图2的虚线所示,其后由曝光装置7的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b输送来的相纸P在转向部分形成下游侧环圈部Pb。形成规定大小(显影处理部内的震动或负荷变化不会传递到曝光位置所需的大小)的下游侧环圈部Pb后,重新启动一对输送辊12a往显影处理部输送相纸P。
下面,根据图3说明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模块构成。图3中,相纸前端检测装置30利用从相纸检测传感器10输出的输出信号检测相纸P的先端(前端),并检测出相纸P已到达。同时,根据相纸P的前端被检测出的时刻,能够判断当前相纸P在下游侧所处的位置。辊驱动装置31是由驱动曝光输送辊9所需的驱动机构或驱动电路等构成。而且,输送量检测装置32设置成通过检曝测光输送辊9的旋转量检测相纸P的输送量。即,控制曝光输送辊9使其按一定的速度旋转,因此能够利用编码装置监测输送量。
相纸位置检测部33根据由相纸前端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相纸P的前端位置和由输送量检测装置32检测到的相纸P的输送量,计算出相纸P位置。具体而言,相纸位置检测部33包括:曝光开始时刻检测装置33a、相纸后端脱离检测装置33b以及插入检测装置33c。
曝光开始时刻检测装置33a设置成根据由相纸前端检测装置30检测出的相纸P的前端位置,检测激光曝光开始时刻。即因为从设计上规定了相纸检测传感器10的位置以及激光曝光位置,所以只要知道相纸P的前端位置,就可利用曝光开始时刻检测装置33a计算曝光位置中的曝光开始时刻。相纸后端脱离检测装置33b用于检测完成图像洗像曝光的相纸P的后端是否已从曝光位置脱离。
曝光控制部34设置成根据由曝光开始时刻检测装置33a计算出的曝光时刻的计算结果,开始用激光进行图像曝光,并将根据图像数据调节后的激光对相纸的乳剂面进行扫描,相纸的乳剂面上可由此形成潜影图像。
辊驱动装置36用于旋转驱动输送单元12的一对输送辊12a。输送单元驱动控制装置37控制辊驱动装置36。输送单元驱动控制装置37在根据相纸位置检测部33的信息驱动控制输送单元12(辊驱动装置36)的同时,通过导引板控制装置46驱动控制导引板驱动机构19的电动机19a。
在这里,可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功能实现图3所示控制模块。可按照相纸处理能力等来适当地规定哪些功能利用软件实现,那些功能利用硬件实现。
下面,根据图4说明激光单元71的构成。设置在激光单元71内的激光光源72R是由例如发射波长为680nm的红色激光的半导体激光(LD)构成。激光光源72G是由半导体激光和从所述半导体激光发射的激光转换为例如532nm的绿色激光的第二谐波发生器(SHG)构成。激光光源72B是由半导体激光和从所述半导体激光发射的激光转换为例如473nm的蓝色激光的第二谐波发生器(SHG)构成。
在激光单元71内,位于激光光源72R、72G、72B的输出侧,相对应地设有调制激光强度的声光调制元件(以下称为AOM)73R、73G、73B,并依次设有镜子74R、74G、74B,用于反射从镜子74R、74G、74B过来的激光的反射镜75,以及在规定范围内向箭头B方向扫描从镜子74R、74G、74B过来的激光的多角镜76。AOM73R、73G、73B在0~100%范围内分别调整从激光光源72R、72G、72B发出的一定强度的激光。镜子74R为全反射镜,镜子74G、74B为半反射镜。而且通过利用镜子74R将从AOM73R过来的激光全部反射,利用镜子74G合成从AOM73G过来的激光,再利用镜子74B合成从AOM73B过来的激光,以此合成三色激光。被合成的激光,通过反射镜75反射,入射到多角镜76上。
由曝光输送辊9沿箭头D方向(参照图1)输送相纸P时,通过以一定的角速度沿箭头C方向旋转多角镜76,沿箭头B方向从相纸宽幅方向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扫描入射的激光。而且,激光单元71内,在多角镜76和相纸P之间设有fθ镜片77,将通过多角镜76进行扫描的激光在相纸乳剂面上保持一定的移动速度(扫描速度)。透过该fθ镜片77的激光,从设置在激光单元71下面的光出射口71a向激光单元71外部出射。
激光单元71的下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导光路单元63。所述导光路单元63是由剖面为大致矩形状的筒状元件构成,在与光出射口71a相连接的同时,从激光单元71的下方延伸至位于激光单元71下侧的曝光输送辊9的附近位置。根据该构成,导光路单元63将从光出射口71a发射的激光导向由上游侧及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a、9b输送来的相纸P乳剂面上。而且,导光路单元63的下方(光出射面)由玻璃构成,防止尘埃进入导光路单元63内部。由于激光单元71位于曝光位置和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上侧,可使导光路单元63的光射面朝下,因此在所述光射面上难于附着尘埃。
在激光单元71下侧的附近,设有用于冷却激光单元71的冷却部65。所述冷却部65是由图中未示的风扇送来的冷风所穿过的部分。而且,凭借该冷风,激光单元71的下方被冷却,由此可抑制激光单元71内温度的上升,并防止激光光源72R、72G、72B发生特性变化(模式跳变等)。而且,所述冷却部65即可为环圈部容纳空间W的一部分,也可设置在环圈部容纳空间W和激光单元71之间。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当相纸P未被相纸刀具5切断从而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相连接的状态下,对相纸P的乳剂面形成图像时,相纸P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向上方松弛形成环圈部。因此,即使停止从供应部1供应相纸P,在上游侧环圈部Pa中能够吸收由于所述停止引起的负荷变化,在曝光装置7中可避免向图像形成中(曝光中)的相纸P部分传递该负荷变化。同样地也可防止因伴随着切断成像介质自身而产生的负荷变化,传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因此,不需要曝光前缓冲(曝光位置上游侧的缓冲)用的长输送路径,就可缩短上游侧输送部17的长度,即供应部1与曝光位置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供应部1和下游侧输送部18为长条状,加上缩短上游侧输送部17的长度,因此,可缩短图像形成装置左右方向的长度。根据该构成,可缩小图像形成装置A的安装空间。而且,由于上游侧输送部17位于供应部1垂直方向偏下的高度位置,且上游侧输送部17和激光单元之间需要有与激光的扫描量相对应的空间,因此,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上侧自然形成一定的空间,在该空间内容易形成环圈部容纳空间W。因此,从垂直方向上也可实现图像形成装置A的小型化。从而,在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A的小型化的同时,获取高画质图像。
由于上游侧环圈部Pa的外侧面和容纳在相纸暗匣3中的滚筒R的外侧面均为成像面,因此可通过相纸暗匣3中容纳相纸P时的卷绕特性,容易形成上游侧环圈部。
而且,在下游侧输送部18,通过导引件16进行转向的相纸P在转向部分形成下游侧环圈部Pb,因此可防止将显影处理部内的震动或负荷变化传递到曝光位置。当相纸P的长度比从曝光位置到显影处理部位置之间的距离长时,在曝光过程中相纸P则会进入显影处理部,通常因显影处理部内的处理而产生的震动则会被传递到相纸P的曝光位置,成为发生曝光阴影的原因。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形成下游侧环圈部Pb,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如上所述曝光阴影的发生。所述下游侧环圈部Pb的尺寸可以较小,有时还可不需形成下游侧环圈部Pb。但是,当相纸P的前端通过导引板16a后必须把导引板16a切换到非导引位置。此时,转向部分发挥与环圈部相同的功效,并由转向部分吸收显影处理部的震动或负荷变化。由于在转向部分形成有下游侧环圈部,因此能够可靠地吸收震动或负荷变化。因此,在下游侧输送部18,即使不增加输送路径的长度也能够确保充分防止发生曝光阴影的曝光后缓冲部(曝光位置下游侧的缓冲)。
还有,由于激光单元71位于环圈部容纳空间W的上侧,因此可使fθ镜片77和曝光位置的相纸P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与环圈部容纳空间W的高度相等。根据该构成,可使fθ镜片77的焦距变长,所以即使是宽度方向尺寸较大的(例如,600mm)相纸P,也可以使用廉价的fθ镜片77。以往在成像介质的宽度方向尺寸较大时,如果fθ镜片77的焦距短,则有必要利用多角镜76扩大激光的偏向角,并且必须使用fθ镜片77偏离光轴的区域。在fθ镜片77偏离光轴的区域,由于色像差、像面弯曲或成像介质的成像面的反射等容易形成阴影,为防止上述阴影则需要高精度的fθ镜片77,从而会提高fθ镜片77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一旦焦距变长,则即使是在宽度方向尺寸较大的场合,也可缩小偏向角,不必使用fθ镜片77偏离光轴的区域。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适用于宽度方向尺寸较大的相纸P的同时,能够降低fθ镜片77的生产成本。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的构成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包括其他各种构成。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供应部1内设置两个相纸暗匣装填部1a,但还可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相纸暗匣装填部。
而且,本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局限于如上述实施例中用于照片处理系统的照片图像形成装置(照片处理装置)。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只要包括用于供应成像介质供应部、用于输送从供应部供应的成像介质的上游侧输送部、在从上游侧输送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设置在成像部的下游侧并输送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的下游侧输送部,均能够应用本发明。
产业上可利用性
本发明装置可应用于一边输送成像介质一边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是可应用于通过照射如激光等的光在由感光材料构成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潜影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照片处理装置)。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供应部,用于供应成像介质;
上游侧输送部,包括上游侧输送机构,将从供应部的垂直方向的偏下位置所供应的成像介质沿水平方向输送;
成像部,一边沿水平方向输送从上游侧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成像介质,一边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
下游侧输送部,设置在成像部的下游侧侧方并沿垂直方向延伸,输送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
切断装置,设置在供应部和上游侧输送部之间,按规定长度切断成像介质;
其特征在于:
当成像介质在切断部未被切断从而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相连接的状态下,在成像部对成像介质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由控制部使成像介质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向上方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
包括环圈部容纳空间,设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上方,用于容纳上游侧环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应部包括在垂直方向并列配置的多个装填部,分别装填容纳有卷成圆筒形的成像介质的容器;
所述供应部从被装填在所述多个装填部的任意一个容器中,选择性地供应成像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下游侧输送部包括转向装置,用于将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向垂直方向上方转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控制部控制转向后的成像介质的输送,以使成像介质在转向部分形成下游侧环圈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装置具有第一配置位置和第二配置位置,在所述第一配置位置,所述转向装置沿预定的输送途径配置,在所述第二配置位置,所述转向装置设在从预定的输送路径躲避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装置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具有旋转轴,
通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使所述转向装置在第一配置位置和第二配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供应部,供应成像介质;
成像部,在从供应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
切断装置,设置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按规定长度切断成像介质;
其特征在于:
当成像介质在切断部未被切断从而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相连接的状态下,在成像部对成像介质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由控制部使成像介质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向上方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成像部,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
显影处理部,对从供应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进行显影处理;
转向装置,设置在成像部和显影处理部之间,具有沿预定的输送途径配置的第一配置位置和从预定的输送途径躲避的第二配置位置。
CNB2006101387407A 2005-11-21 2006-11-13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21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35284 2005-11-21
JP2005335284A JP2007140232A (ja) 2005-11-21 2005-11-2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1407A true CN1971407A (zh) 2007-05-30
CN100492165C CN100492165C (zh) 2009-05-27

Family

ID=38112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3874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2165C (zh) 2005-11-21 2006-11-13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140232A (zh)
CN (1) CN100492165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8715B (zh) * 2007-10-09 2010-06-02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照片处理装置
CN104802536A (zh) * 2014-01-29 2015-07-2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66441A (ja) * 2010-09-22 2012-04-0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2032A (ja) * 1999-09-21 2001-04-06 Noritsu Koki Co Ltd 写真処理装置
JP2002062601A (ja) * 2000-08-22 2002-02-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8715B (zh) * 2007-10-09 2010-06-02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照片处理装置
CN104802536A (zh) * 2014-01-29 2015-07-2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92165C (zh) 2009-05-27
JP2007140232A (ja) 2007-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2165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674515B2 (en) Light beam cut-off device
US6243157B1 (en) Photographic printer and photographic printer exposure method
US6229594B1 (en)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can-exposure method and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exposure apparatus
KR100199037B1 (ko) 사진처리장치
JP2007248879A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H10186529A (ja) 焼付現像機
JP2004189403A (ja) 感光媒体搬送装置
JP2007248877A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3440173B2 (ja) 感光材料のローディング方法
JPH0976560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7248891A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2007248949A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2007248878A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2007232814A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H11338116A (ja) 写真処理方法及びプリンタプロセッサ
JPH11305414A (ja) プリンタプロセッサ
JP2538317Y2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H04264539A (ja) 写真焼付装置
JP2007248875A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2007248893A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2007248874A (ja) 写真処理装置
JPH11305347A (ja) 投影焼付装置
JPH1164986A (ja) 写真プリンタ
JP2001222070A (ja) 露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7

Termination date: 20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