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4663A - 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 - Google Patents

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4663A
CN1964663A CN 200580018608 CN200580018608A CN1964663A CN 1964663 A CN1964663 A CN 1964663A CN 200580018608 CN200580018608 CN 200580018608 CN 200580018608 A CN200580018608 A CN 200580018608A CN 1964663 A CN1964663 A CN 1964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bject
opening portion
side opening
introduc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800186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土一孝
藤森纪幸
穗满政敏
本多武道
铃岛浩
折原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64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46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在能够充分取得被检体内信息的低速下在被检体内移动的胶囊型内窥镜等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本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是被导入到被检体内并在该被检体内进行移动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该装置具有:取得被检体内的被检体内信息的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收纳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的封装壳体部件;以及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其位于封装壳体部件的内部或外部,在与被检体内的通过路径的内壁之间产生抑制移动速度的预定的抑制力。

Description

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导入到被检体内并在该被检体内移动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使用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在内窥镜领域中,提出了吞入型的胶囊型内窥镜。该胶囊型内窥镜设置有摄像功能和无线通信功能。胶囊型内窥镜具有以下功能,即:在为了观察(检查)而从被检体的口吞入后到自然排出的观察期间,在体腔内,例如胃、小肠等的脏器内部随着其蠕动运动而移动,并随着该移动,按照例如0.5秒的间隔进行被检体内图像的拍摄。
在体腔内移动期间,由胶囊型内窥镜在体内所拍摄的图像数据通过无线通信顺次被发送到外部,并被存储在设置于外部的存储器内。通过携带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和存储功能的接收机,被检体在吞入胶囊型内窥镜后到排出的期间,可自由行动。在胶囊型内窥镜被排出后,可由医生或护士根据存储在存储器内的图像数据,在显示器上显示脏器图像来进行诊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111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的胶囊型内窥镜系统中,具有以下课题,即:在如食道等那样胶囊型内窥镜的通过速度高的区域内不能充分取得被检体内图像等的被检体内信息。以下对该课题进行说明。
在例如被检体维持直立状态的情况下,食道在垂直方向延伸的状态下连接口腔和胃,被导入到被检体内的胶囊型内窥镜在通过口腔后在与自由下落相同的状态下到达胃。鉴于食道全长是30cm左右,胶囊型内窥镜以1秒左右通过食道,如上所述对于0.5秒间隔左右的拍摄速度,取得充分的被检体内信息是不容易的。
对此,在例如胶囊型内窥镜具有拍摄被检体内图像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考虑通过提高拍摄速度来取得充分的被检体内信息。然而,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产生与高速动作相随的消耗功率增加等的新问题,因而至少在目前提高拍摄速度不是优选的。
因此,需要即使在食道等的区域内也能以可容许程度的速度移动的胶囊型内窥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在能够充分取得被检体内信息的低速下在被检体内移动的胶囊型内窥镜等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到目的,权利要求1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是被导入到被检体内并在该被检体内进行移动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具有: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其取得上述被检体内的被检体内信息;封装壳体部件,其收纳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以及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其位于上述封装壳体部件的内部或外部,在与上述被检体内的通过路径的内壁之间产生抑制上述移动的速度的预定抑制力。
并且,权利要求2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具有:阻力产生单元,其形成在上述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通过在与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壁的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接触的部分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产生阻碍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移动的阻力。
根据该权利要求2的发明,由于在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具有产生阻碍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移动的阻力的阻力产生单元,因而在通过区域内的脏器的内壁与阻力单元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由阻力产生单元产生阻碍移动的阻力,可降低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移动速度。
并且,权利要求3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阻力产生单元由凹凸部件形成,产生动摩擦力作为阻力。
并且,权利要求4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阻力产生单元由粘性部件形成。
并且,权利要求5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阻力产生单元由具有生物体适合性并随着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在被检体内部移动而逐渐分解的材料形成。
并且,权利要求6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阻力产生单元由能够被上述被检体内的体液分解的材料形成。
并且,权利要求7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阻力产生单元形成为包含至少使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径收缩的肌收缩剂。
并且,权利要求8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具有摄像单元,上述封装壳体部件具有:摄像窗部,其由透光性部件形成,使来自外部的光入射到上述摄像单元上;以及壳体部,其与上述摄像窗部水密地紧密连接而收纳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上述阻力产生单元仅形成在上述壳体部的外表面上。
并且,权利要求9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具有:吸附机构,其以预定的强度对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壁进行吸附,上述封装壳体部件收纳上述吸附机构。
根据该权利要求9的发明,由于具有以预定强度进行吸附的吸附机构,因而通过以预定强度对通过路径的内壁进行吸附,可降低被检体内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移动速度。
并且,权利要求10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封装壳体部件在一部分区域上形成有吸引侧开口部,上述吸附机构通过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吸引位于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的外部流体,从而使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吸附。
并且,权利要求11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封装壳体部件在与形成有吸引侧开口部的区域不同的区域上形成有排出侧开口部,上述吸附机构具有:软性管部件,其连接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和上述排出侧开口部;以及吸引动作发生单元,其改变上述软性管部件的形状,以通过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吸引上述外部流体,并经由上述软性管部件从上述排出侧开口部排出。
并且,权利要求12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吸引动作发生单元具有:凸轮部件,其以预定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该旋转动作改变上述软性管部件的形状,以使上述软性管部件进行蠕动运动;以及驱动机构,其向上述凸轮部件提供转矩。
并且,权利要求13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软性管部件在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和上述排出侧开口部附近分别形成有逆止阀,上述吸引动作发生单元改变上述软性管的形状,以使各个上述软性管部件的中空区域,即上述逆止阀间的区域的容积增减。
并且,权利要求14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还具有:压力检测单元,其检测由上述软性管部件的中空区域的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的该吸引侧开口部所吸引的流体的压力;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吸引动作发生单元的驱动状态,以使上述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维持为预定的值。
并且,权利要求15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是被导入到被检体内,并在该被检体内移动的同时取得被检体内信息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具有: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其取得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封装壳体部件,其收纳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在一部分区域上形成有吸引侧开口部,在另一区域上形成有排出侧开口部;软性管部件,其连接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和上述排出侧开口部;以及位移动作发生单元,其改变上述软性管部件的形状,从而通过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吸引位于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的外部流体,并使其经由上述软性管部件从上述排出侧开口部排出,通过吸引动作和排出动作的反作用力使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位置或指向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变化。
并且,权利要求16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具有: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被导入到被检体内,在该被检体内进行移动的同时取得被检体内信息,并发送包含所取得的被检体内信息的无线信号;以及接收装置,其接收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所发送的无线信号,其特征在于,上述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具有: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其取得上述被检体内的被检体内信息;封装壳体部件,其收纳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以及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其位于上述封装壳体部件的内部或外部,在与上述被检体内的通过路径的内壁之间产生抑制上述移动速度的预定抑制力,上述接收装置具有:接收电路,其进行通过接收天线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处理;以及信号处理单元,其通过对从上述接收电路输出的信号进行预定的处理来提取被检体内信息。
并且,权利要求17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具有:阻力产生单元,其形成在上述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通过在与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壁的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接触的部分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产生阻碍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移动的阻力。
并且,权利要求18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具有:吸附机构,其以预定强度对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壁进行吸附,上述封装壳体部件收纳上述吸附机构。
并且,权利要求19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在上述封装壳体部件上的一部分区域上形成有吸引侧开口部,并在另一区域上形成有排出侧开口部;上述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还具有:软性管部件,其连接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和上述排出侧开口部;吸引动作发生单元,其改变上述软性管部件的形状,以通过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吸引位于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的外部流体,并经由上述软性管部件从上述排出侧开口部排出;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吸引动作发生单元的驱动状态,以成为由预定的控制信号确定的值。
并且,权利要求20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外部装置还具有:控制信号生成单元,其生成上述控制信号;以及发送单元,其无线发送由上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控制信号;上述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还具有:接收单元,其接收从上述发送单元所发送的无线信号;以及信号处理单元,其从由上述接收单元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中提取控制信号;在上述控制单元中,进行基于上述控制信号的控制。
本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由于构成为在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具有产生阻碍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移动的阻力的阻力产生单元,因而在通过区域内的脏器的内壁与阻力产生单元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由阻力产生单元产生阻碍移动的阻力,取得可降低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移动速度的效果。
并且,本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由于具有以预定强度进行吸附的吸附机构,因而通过以预定强度对通过路径的内壁进行吸附,取得可降低被检体内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移动速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接收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的内部构成的方框图。
图4是示出胶囊型内窥镜的封装部分的物理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对胶囊型内窥镜的封装部分的功能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的封装部分的物理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的封装部分的物理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9是示出胶囊型内窥镜内配备的吸附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对吸附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对吸附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胶囊型内窥镜内配备的吸附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对吸附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4是用于对吸附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外部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的构成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被检体;2:胶囊型内窥镜;3:外部装置;4:显示装置;5:便携型记录介质;6a~6h:接收天线;9:天线选择部;10:接收电路;11:信号处理部;12:控制部;13:存储部;14:A/D转换部;15:电力供应部;17: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18:无线部;19:控制部;20:电力供应部;22:LED;23:LED驱动电路;24:CCD;25:CCD驱动电路;26:发送电路;27:发送天线;28:摄像基板;29:封装壳体部件;30:凹凸部件;31:摄像窗部;32:壳体部;33:消化器官;34:接触区域;36:胶囊型内窥镜;37:粘性部件;39:胶囊型内窥镜;40:分解部件;51:外部装置;52:胶囊型内窥镜;53:发送部;54:控制部;54a:选择控制部;54b:位置导出部;54c:控制信号生成部;55:振荡器;56:叠加电路;57:发送电路;58:发送天线;61:接收部;62:信号处理部;63:接收天线;64:接收电路;65:控制部;67:胶囊型内窥镜;68~70:位移机构;71~73:软性管部件;74~76:位移动作发生部;77:控制部;102:胶囊型内窥镜;119:吸附机构;120:吸引动作发生部;121:控制部;131:封装壳体部件;132:吸引侧开口部;133:排出侧开口部;134:软性管部件;135:旋转轴;136:凸轮部件;137:驱动机构;138:压力检测部;139:狭窄区域;141:吸附机构;142:逆止阀;143:逆止阀;144:软性管部件;145:吸引动作发生部;146:引导部件;147:按压部件;148:驱动机构;149:狭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进行说明。另外,应注意附图是示意图,各部分的厚度和宽度的关系、以及各部分的厚度比率等与现实的不同,当然在附图相互间也包含有相互尺寸关系和比率不同的部分。
(实施方式1)
首先,对实施方式1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具有:胶囊型内窥镜2,其被导入到被检体1的内部并沿着通过路径移动;外部装置3,其接收从胶囊型内窥镜2所发送的包含被检体内信息的无线信号;显示装置4,其显示由外部装置3所接收的无线信号内所包含的被检体内信息的内容;以及便携型记录介质5,其用于进行外部装置3和显示装置4之间的信息交换。
显示装置4用于显示由外部装置3接收的、由胶囊型内窥镜2所拍摄的被检体内图像等,具有根据通过便携型记录介质5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显示的工作站等那样的构成。具体地说,显示装置4可以采用使用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等直接显示图像等的构成,也可以如打印机等那样采用把图像等输出到其他介质的构成。
便携型记录介质5具有以下构成,即:可对于外部装置3和显示装置4进行拆装,当安装在两者上时可进行信息输出和记录。具体地说,便携型记录介质5在胶囊型内窥镜2在被检体1的体腔内移动的期间,安装在外部装置3上来存储被检体内图像以及对象坐标轴相对于基准坐标轴的位置关系。并且,便携型记录介质5具有以下构成,即:在胶囊型内窥镜2从被检体1排出后,从外部装置3上取出而安装在显示装置4上,由显示装置4读出所记录的数据。外部装置3和显示装置4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Compact Flash(注册商标)存储器等的便携型记录介质5进行,从而与使外部装置3和显示装置4之间有线连接的情况不同,在胶囊型内窥镜2在被检体1内部移动的过程中,被检体1也可以自由行动。
接收天线6a~6h使用例如环形天线形成。该环形天线优选地固定在被检体1的体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在环形天线上紧密连接有用于固定在体表面上的固定部件。
外部装置3用于进行通过接收天线6a~6h中的任意一个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处理。图2是示出外部装置3的构成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外部装置3具有:天线选择部9,其从多个存在的接收天线6a~6h中选择适合于接收无线信号的接收天线;接收电路10,其对通过天线选择部9所选择的接收天线6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解调等的处理;以及信号处理部11,其用于针对实施了处理后的无线信号提取与检测磁场相关的信息和被检体内图像等。并且,外部装置3具有:控制部12,其对所提取的信息的输出等进行预定的控制;存储部13,其存储所提取的信息;A/D转换部14,其对从接收电路10输出的与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对应的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以及电力供应部15,其供给各构成要素的驱动电力。
天线选择部9用于从多个配备的接收天线6a~6h中选择适合于接收无线信号的接收天线。具体地说,天线选择部9具有以下功能,即:根据控制部12的控制选择预定的接收天线6,把通过所选择的接收天线6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输出到接收电路10。
接收电路10用于对通过所选择的接收天线6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解调等的预定处理。并且,接收电路10具有以下功能,即:把与无线信号的强度对应的模拟信号输出到A/D转换部14。
信号处理部11用于从通过接收电路10实施了预定处理的信号中提取预定的信息。例如,在外部装置3所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是从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发送的情况下,信号处理部11从接收电路10所输出的信号中提取图像数据。
控制部12用于进行包括天线选择部9的天线选择动作在内的总体控制。具体地说,控制部12具有以下功能,即:把从信号处理部11输出的信息传送到存储部13进行存储,并根据从A/D转换部14输出的与接收强度对应的数字信号(例如,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号)),决定要使用的接收天线6,对天线选择部9进行指示。
存储部13用于存储由信号处理部11所提取的信息。作为存储部13的具体构成,可以具有存储器等来由存储部13自己存储信息,然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后所述,存储部13具有向便携型记录介质5写入信息的功能。
下面,对胶囊型内窥镜2进行说明。胶囊型内窥镜2作为权利要求书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一例发挥作用,具有以下功能,即:取得被检体内信息,并把包含所取得的被检体内信息的无线信号发送到外部装置3。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胶囊型内窥镜2的封装壳体部件(后述)内所收纳的包括被检体内取得部在内的构成要素的方框图。如图3所示,胶囊型内窥镜2具有: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17,其取得被检体内信息;无线部18,其生成包含所取得的被检体内信息的无线信号,并发送到外部装置3;控制部19,其控制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17和无线部18的驱动状态;以及电力供应部20,其向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17等的构成要素提供驱动电力。
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17用于取得被检体内部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1中,用于取得被检体内图像。具体地说,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17具有: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22,其输出照射被检体内部的照明光;LED驱动电路23,其控制LED 22的驱动状态;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24,其作为对由LED 22所照射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拍摄的摄像单元发挥作用;以及CCD驱动电路25,其控制CCD 24的驱动状态。由CCD 24所取得的被检体内图像数据被输出到无线部18。
无线部18用于进行包含从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17所输出的被检体内信息的无线信号的生成和发送。具体地说,无线部18由发送电路26和发送天线27构成,由发送电路26生成无线信号,通过发送天线27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
下面,对收纳图3所示的构成要素的胶囊型内窥镜2的封装部分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1中,封装部分不仅具有从外部保护图3所示的构成要素的功能,而且具有规定胶囊型内窥镜2的移动速度的功能。
图4是以封装部分的结构为中心示出胶囊型内窥镜2的断面结构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胶囊型内窥镜2的封装部分由封装壳体部件29和形成在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的凹凸部件30构成。
封装壳体部件29规定胶囊型内窥镜2的外形,不仅具有预定的物理强度,而且作为整体具有水密结构,从而具有保护所收纳的CCD 24等的功能。具体地说,封装壳体部件29由摄像窗部31和壳体部32形成。
摄像窗部31用于使来自胶囊型内窥镜2的外部的光输入到CCD 24,从而使CCD 24能够进行被检体内图像的拍摄。具体地说,摄像窗部31由具有预定的光透过率的透明部件等形成,配置在与CCD 24对应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4所示,摄像窗部31配置在与配置在封装壳体部件29内的预定位置上的摄像基板28上形成的CCD 24的拍摄视野对应的区域内。并且,壳体部32与摄像窗部31一起形成封装壳体部件,由具有预定的物理强度的部件形成。
凹凸部件30作为权利要求书中的阻力产生单元的一例发挥作用。具体地说,凹凸部件30形成在封装壳体部件29的外表面上,具有配备了凹部和凸部的结构。另外,关于凹部和凸部的高低差以及凹部和凸部各自的占有面积比,只要能够规定后述的移动速度,可以是任意的,然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假定具有微小的凹凸结构,并且作为凹凸部件30整体形成粗糙面。
另外,最好仅在封装壳体部件29的外表面中的与壳体部32对应的外表面上形成凹凸部件30。即,这是因为有必要避免在摄像窗部31的外表面上形成凹凸部件30时由于输入光可能发生散射等而使CCD 24所拍摄的被检体内图像的画质下降。并且,为了明确示出封装部分的结构而在图4中把壳体部32和凹凸部件30作为单独独立部件来示出,然而当然可以将凹凸部件30和壳体部32形成为一体。
下面,对凹凸部件3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胶囊型内窥镜2在被检体1的内部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胶囊型内窥镜2在被导入到被检体1内后,顺次通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的消化器官内。因此,在通过路径中的例如食道内,胶囊型内窥镜2如图5所示在接触区域34内与管状的消化器官33的内壁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胶囊型内窥镜2具有在封装壳体部件29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凹凸部件30的结构,因而当在被检体1内移动时,通过的消化器官33的内壁与凹凸部件30接触,从而在两者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具体地说,凹凸部件30与消化器官33的内壁接触,从而对于胶囊型内窥镜2产生作为与移动方向相反方向的阻力起作用的动摩擦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胶囊型内窥镜2形成有凹凸部件30,从而当在被检体1内部移动时,提供与移动方向相反方向的阻力。由于该阻力具有阻碍胶囊型内窥镜2移动的功能,因而本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内窥镜2与未形成有凹凸部件30的胶囊型内窥镜相比较,移动速度降低。
通过降低移动速度,产生以下优点,即:食道等的高速通过区域内的被检体内图像等的被检体内信息的取得变得容易。即,现有的胶囊型内窥镜由于不具有降低移动速度的机构,因而根据通过区域而在超过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的能力的速度下移动,进行充分的被检体内信息的取得是困难的。
相比之下,在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中,由于可通过形成凹凸部件30来降低胶囊型内窥镜2的移动速度,因而具有以下优点,即:即使是例如食道那样的区域,也能确保被检体内信息的取得所需的充分时间。因此,在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中,具有以下优点,即:可以在不提高胶囊型内窥镜2内配备的CCD 24的拍摄速度的情况下,对于食道等的区域也能取得诊断等所需的足够量的被检体内图像,可实现低功耗且可靠的能够取得被检体内信息的系统。
(实施方式2)
下面,对实施方式2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2中,具有使用粘性部件作为形成在胶囊型内窥镜的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的阻力产生单元的构成。
图6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2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36的封装部分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尽管省略了图示,然而本实施方式2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与实施方式1一样具有外部装置3、显示装置4以及便携型记录介质5,图3所示的构成要素收纳于胶囊型内窥镜36中。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胶囊型内窥镜36具有以下结构,即:在构成封装壳体部件29的壳体部32的外表面上配置有作为权利要求书中的阻力产生单元一例的粘性部件37。粘性部件37如例如胶状物质等那样由具有预定粘度的材料形成,并由具有生物体适合性的材料形成。作为粘性部件37的具体材料,可以由例如饴材、果汁软糖、米纸等的食物性材料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2中的胶囊型内窥镜36只要在被检体1内移动时处于粘性部件配置于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的状态即可,例如,可以将封装壳体部件29的外表面上什么也没形成的胶囊型内窥镜和粘性部件同时导入到被检体1内而成为图6所示的状态。并且,作为粘性部件37,可以由在被检体1的外部不具有粘性,而在被导入到被检体1内时通过被检体1的体液等的作用才产生粘性的材料构成。
通过采用该构成,胶囊型内窥镜36在被检体1的内部,在粘性部件37与对应于通路路径的消化器官的内壁接触的状态下移动。因此,随着胶囊型内窥镜36的移动,在与胶囊型内窥镜36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从消化器官的内壁对粘性部件37施加预定的剪切应力。由于粘性部件37由具有预定粘度的材料形成,因而作为剪切应力的阻力产生剪切阻力,该阻力在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施加于胶囊型内窥镜3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粘性部件37而产生的剪切阻力作为在阻碍胶囊型内窥镜36移动的方向上起作用的阻力发挥作用,与实施方式1中的摩擦力一样,发挥降低胶囊型内窥镜36的移动速度的作用。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2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优点进行说明。首先,本实施方式2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与实施方式1一样,胶囊型内窥镜36在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受到阻力而降低移动速度,即使是食道等的区域,也能确保用于取得被检体内信息的充分时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2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中还具有以下优点,即:可减少胶囊型内窥镜对消化器官的内壁产生的影响。即,在本实施方式2中,粘性部件37采用与消化器官的内壁接触的结构,通常,粘性部件37构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柔软性。因此,本实施方式2中的胶囊型内窥镜36与使封装壳体部件29与消化器官的内壁直接接触的胶囊型内窥镜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即:对内壁产生的影响减少,从而可进一步减少检查等中的被检体1的负担。
(实施方式3)
下面,对实施方式3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3中,具有以下构成,即:作为形成在胶囊型内窥镜的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的阻力产生单元,使用是生物体适合性材料且随着被检体内的移动而逐渐分解的分解部件。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39的封装部分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胶囊型内窥镜39具有在构成封装壳体部件29的壳体部32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分解部件40的结构。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然而本实施方式3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与实施方式1一样具有外部装置3、显示装置4以及便携型记录介质5,图3所示的构成要素收纳于胶囊型内窥镜39中。
分解部件40由随着胶囊型内窥镜39在被检体1内部移动而通过分解作用逐渐从胶囊型内窥镜39剥离的生物体适合性材料形成。具体地说,形成分解部件40的材料由例如被存在于被检体1内的唾液等的体液分解的淀粉质等构成,具有随着在被检体1内移动,通过体液作用逐渐分解的功能。另外,作为分解部件40,也可使用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粘性部件的示例示出的饴材、米纸以及果汁软糖等。
另外,关于分解部件40的形状等,可以与实施方式1、2相同。即,与实施方式1一样,可以通过具有凹凸形状来在与消化器官的内壁之间产生摩擦力,也可以通过在构成分解部件的材料中使用具有粘性的材料来产生剪切阻力。并且,根据后述理由,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在壳体部32的外表面上较厚地形成分解部件40来在被检体1内部提高与消化器官的内壁紧贴的程度,增加与接触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抗力,从而在与消化器官的内壁之间产生摩擦力。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3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优点进行说明。首先,由于分解部件40作为权利要求书中的阻力产生单元的一例发挥作用,因而与实施方式1、2一样,在与通过区域内的消化器官的内壁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具有以下优点,即:通过该相互作用在阻碍胶囊型内窥镜39移动的方向上产生阻力,从而降低移动速度,可使胶囊型内窥镜39在能够充分取得被检体内信息的程度的速度下移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3中的分解部件40具有以下构成,即:只有在胶囊型内窥镜39在接近被检体1内部的口腔的区域内移动时,例如在食道内移动时才发挥作为阻力产生单元的功能。即,由于分解部件40具有随着胶囊型内窥镜39的移动而逐渐分解的构成,因而随着胶囊型内窥镜39的移动而作为阻力产生单元的功能也逐渐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中,分解部件40只有在食道等的口腔附近的消化道内才作为阻力产生单元发挥作用,胶囊型内窥镜39在胃、小肠等内按照与现有的胶囊型内窥镜相同的方式移动。
该特性在胶囊型内窥镜39的导入对象是如人体那样在导入后胶囊型内窥镜39的移动速度马上为高速的被检体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即,在被检体1是人体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口腔导入胶囊型内窥镜39后立即通过食道,因而胶囊型内窥镜39在导入后即刻高速移动。另一方面,胶囊型内窥镜39在通过胃、小肠和大肠等时,在从取得被检体内信息的观点出发能充分容许的程度的低速度下移动。因此,在胶囊型内窥镜内配备的阻力产生单元总是发挥作用的构成的情况下,在小肠等内移动时以比以往更低的速度移动。
相比之下,在本实施方式3中,作为阻力产生单元发挥作用的分解部件40构成为随着胶囊型内窥镜39的移动而逐渐分解。因此,在被检体1内移动了一定程度后,分解部件40与胶囊型内窥镜39分离,胶囊型内窥镜39的封装部分变成与以往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小肠等那样与口腔隔开一定程度的消化器官中,胶囊型内窥镜39不会特别地产生阻力,而以与以往同等的速度移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3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即:可抑制胶囊型内窥镜39在被检体1内部的停留时间的增加。
(变形例)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3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的壳体部32的外表面上,与实施方式3一样配置有分解部件,具有在该分解部件中混入了肌收缩剂的构成。
在采用了该构成的情况下,当分解部件随着胶囊型内窥镜的移动而逐渐剥离时,所混入的肌收缩剂也与胶囊型内窥镜分离而被通过区域内的消化器官吸收。因此,在例如食道内,通过消化器官的内壁所吸收的肌收缩剂起作用,食道的内径缩小、或者至少抑制食道内径扩大。这意味着,相对于胶囊型内窥镜的外径,作为通过路径的消化器官的内径比以往缩小,与缩小的量相应地,胶囊型内窥镜与消化器官的内壁之间作用的垂直抗力的大小增大。由于摩擦力等的阻力具有根据垂直抗力值增加的特性,因而如本变形例那样通过采用混入了肌收缩剂的构成,可增加特别是在食道等内在阻碍胶囊型内窥镜移动的方向上起作用的阻力值,具有可进一步降低胶囊型内窥镜的移动速度的优点。
另外,作为混入了肌收缩剂的构成,不必解释为仅限于实施方式3的构成。即,在实施方式1中,在例如凹凸部件30的外表面上涂布肌收缩剂,在实施方式2中,在例如粘性部件37的外表面上涂布肌收缩剂,或者采用使粘性部件37的内部包含肌收缩剂的构成也是有效的。
(实施方式4)
下面,对实施方式4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4具有使用吸附机构而取代实施方式1~3的胶囊型内窥镜所具有的阻力产生单元的构成。
图8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4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102的构成要素的方框图。另外,尽管省略了图示,然而本实施方式4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与实施方式1一样具有外部装置3、显示装置4以及便携型记录介质5,并且,附上了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名称和符号的构成要素只要在以下未作特别提及,就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
如图8所示,胶囊型内窥镜102不仅具有控制部121而取代胶囊型内窥镜2具有的控制部19,而且新具有吸附机构119。吸附机构119配置为相对于封装壳体部件固定的状态并具有对与通过路径对应的消化器官的内壁进行吸附的功能,用于通过该吸附功能降低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速度。
图9是示出吸附机构119的具体结构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吸附机构119具有:吸引侧开口部132,其形成在封装壳体部件131的一部分区域上;软性管部件134,其配置成与形成在另一区域上的排出侧开口部133连接;吸引动作发生部120,其配置在软性管部件134附近,通过使软性管部件134的形状变动来产生吸引动作;以及压力检测部138,其检测软性管部件134的中空区域的预定区域内的压力。这里,封装壳体部件131用于收纳图8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由具有从外部保护各构成要素所需的物理强度的材料形成。
软性管部件134用于连接吸引侧开口部132和排出侧开口部133,如后所述通过凸轮部件136的作用从吸引侧开口部132吸引外部流体,并将其从排出侧开口部133排出。具体地说,软性管部件134具有使吸引侧开口部132和排出侧开口部133连通的中空区域,由形状可通过凸轮部件136的作用而容易地变化的软性材料,例如橡胶材料形成。
吸引动作发生部120用于使用软性管部件134来产生吸引动作。具体地说,吸引动作发生部120具有:凸轮部件136,其以预定的旋转轴135为轴进行旋转;以及驱动机构137,其向凸轮部件136提供转矩。
凸轮部件136用于通过以旋转轴135为轴进行旋转来使软性管部件134受到变形力,使软性管部件134的形状变动。具体地说,凸轮部件136具有外周部分相对于旋转轴135偏心的构成,通过使该结构的凸轮部件136旋转,使软性管部件134产生与凸轮部件136的旋转角度对应的形状变动。
驱动机构137用于向凸轮部件136提供转矩。具体地说,驱动机构137由例如电机等构成,具有把所生成的转矩通过预定的齿轮或滑轮等的旋转传递机构提供到凸轮部件136的结构。并且,驱动机构137如后所述具有由控制部121控制驱动状态的构成。
压力检测部138用于检测存在于软性管部件134的中空区域内的流体的压力。更具体地说,用于检测软性管部件134的中空区域中的吸引侧开口部132与被凸轮部件136改变了形状的部分之间,优选的是吸引侧开口部132附近的流体的压力。并且,压力检测部138构成为把所检测的压力值输出到控制部121。
下面,对控制部121进行说明。控制部121除了具有对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17和无线部18进行预定控制的功能以外,还在本实施方式4中,具有以下功能,即:根据压力检测部138的检测结果,控制吸附机构119的驱动状态,更具体地说是吸附机构119内配备的驱动机构137的驱动状态。
具体地说,控制部121控制驱动机构137中的转矩的供给状态,以使压力检测部138的检测结果维持在预定范围内。如后所述,吸附机构119所产生的胶囊型内窥镜102的吸附力大小与经由吸引侧开口部132的外部流体的吸引程度对应,流体吸引程度与吸引侧开口部132附近的流体压力对应。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中,控制部121根据压力检测部138的检测结果控制吸附机构119的驱动状态,通过该控制,把胶囊型内窥镜102对消化器官的内壁的吸附力大小维持在期望范围内。
下面,对在本实施方式4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中,导入到被检体1内的胶囊型内窥镜102的吸附动作进行说明。如已说明的那样,在现有的胶囊型内窥镜中,通过例如食道时的移动速度比被检体内信息的取得速度快,具有难以取得充分的被检体内信息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中,通过新设置吸附机构119,使胶囊型内窥镜102以预定的吸附力对通过路径的内壁进行吸附,通过该吸附力的作用来降低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速度。
图10和图11是用于对吸附机构119的吸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首先,如图10所示,凸轮部件136以旋转轴135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运动,凸轮部件136的外周部分中的距旋转轴135的距离为预定值以上的外周部分与软性管部件134接触。通过该接触从凸轮部件136对软性管部件134施加按压力,被施加了按压力的部分的形状变化,从而在软性管部件134的中空区域的一部分内产生狭窄区域139。
在形成了狭窄区域139后,凸轮部件136继续旋转,根据凸轮部件136的旋转动作而形成有狭窄区域139的位置,如图11所示从吸引侧开口部132侧移动到排出侧开口部133侧。凸轮部件136继续旋转而重复该狭窄区域139的生成和移动,软性管部件134的形状改变,以进行所谓的蠕动运动。
通过该软性管部件134的形状变动,在软性管部件134的中空区域内产生从吸引侧开口部132朝向排出侧开口部133的流体流动。即,在中空区域内,随着狭窄区域139的移动而受到朝排出侧开口部133侧压出的力,存在于中空区域内的流体在从吸引侧开口部132朝向排出侧开口部133的方向上移动。随着该流体的移动,在胶囊型内窥镜102的外部区域中的吸引侧开口部132附近的区域内,在朝向胶囊型内窥镜102内部的方向上产生吸附力。因此,胶囊型内窥镜102通过的区域中的由被检体1的生物体组织形成的通过路径的内壁与吸引侧开口部132紧贴,内壁处于与胶囊型内窥镜102紧贴的状态,从而阻碍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4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优点进行说明。首先,由于本实施方式4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在胶囊型内窥镜102内具有吸附机构119,因而通过由吸附机构119产生的吸附力而使胶囊型内窥镜102与通过路径的内壁紧贴,阻碍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由于通过该吸附力的作用而使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速度降低,因而在本实施方式4中,具有以下优点,即:对于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速度,可降低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部17能够充分地取得被检体内信息的速度。
并且,本实施方式4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由控制部121根据压力检测部138的检测结果控制吸附机构119的驱动状态。因此,可以使软性管部件134的中空区域中的吸引侧开口部132附近区域内的吸附机构119的驱动所产生的吸附力的强度成为一定范围内的值。因此,可防止例如吸附力的强度过大而使被检体1内的体内组织受到损伤的危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通过把控制部121的吸附力控制范围预先设定成合适的值,可把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速度控制成期望值。即,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速度是根据在胶囊型内窥镜102的行进方向上受到的重力等的推进力、与胶囊型内窥镜对于作为通过路径的消化器官的内壁施加的吸附力相对应地确定的胶囊型内窥镜102的外表面与消化器官的内壁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决定的。因此,通过恰当地设定吸附力的强度范围,可恰当地调整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速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4中,由于具有随着凸轮部件136的旋转动作而使软性管部件134的形状变动、从而进行吸附机构119的吸附动作的构成,因而在胶囊型内窥镜102的内部,可减小吸附机构119的占有区域。即,通过使凸轮部件136成为以预定的旋转轴135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的构成,可减小为了凸轮部件136的动作而富余地确保的区域。并且,如图10和图11所示,软性管部件134在产生吸附力时只是进行产生蠕动运动那样的形状变动,并不怎么发生胶囊型内窥镜102内部的占有区域的变化。因此,本实施方式4中的胶囊型内窥镜102具有能减小吸附机构119的占有体积的优点。
(变形例)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4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中,关于吸附机构内配备的软性管部件,在吸引侧开口部132的附近区域和排出侧开口部133的附近区域内形成逆止阀。
图12是示出本变形例中的吸附机构141的构成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吸附机构141具有:软性管部件144,其在吸引侧开口部132的附近形成有逆止阀142,在排出侧开口部133的附近形成有逆止阀143;以及吸引动作发生部145,其改变软性管部件144的形状,以在预定区域内形成狭窄区域。
软性管部件144内配备的逆止阀142、143各自具有以下功能,即:使在从吸引侧开口部132朝向排出侧开口部133的方向(图12中的右方向)上流动的流体通过,并阻断在从排出侧开口部133朝向吸引侧开口部132的方向上流动的流体通过。另外,形成有逆止阀142、143以外的软性管部件144的形状、材质等与实施方式4中的软性管部件134相同,作为逆止阀142、143的具体结构,只要是能实现上述功能,可采用任意结构。
吸引动作发生部145用于在软性管部件144的中空区域的预定位置形成狭窄区域。具体地说,吸引动作发生部145由以下形成,即:由引导部件146决定移动方向的按压部件147,以及向按压部件147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148。按压部件147发挥作用,以在由引导部件146预先决定的方向上对软性管部件144进行按压力的施加。例如,在图12的示例的情况下,按压部件147进行动作,以在与软性管部件14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施加按压力。
图13和图14是用于对本变形例中的吸附机构141的吸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具体地说,吸附机构141根据控制部121的控制使驱动机构148驱动,按压部件147根据从驱动机构148所供给的动力,对软性管部件144的一部分区域施加按压力。软性管部件144的形状由于按压力的施加而变动,具体地说,形成图13所示的狭窄区域149。
随着狭窄区域149的形成,存在于软性管部件144的中空区域内的流体在离开狭窄区域149的方向上受力。具体地说,如图13的箭头所示,存在于狭窄区域149与吸引侧开口部132之间的流体在朝向吸引侧开口部132的方向上受力,存在于狭窄区域149与排出侧开口部133之间的流体在朝向排出侧开口部133的方向上受力。
另一方面,逆止阀142、143各自具有以下功能,即:使在从吸引侧开口部132朝向排出侧开口部133的方向上流动的流体通过,阻断在反方向上流动的流体。因此,对于与狭窄区域149的形成相伴随的流体流动,逆止阀142作用成阻断流体通过,逆止阀143作用成使流体通过。结果,存在于狭窄区域149与排出侧开口部133之间的流体被排出到胶囊型内窥镜102的外部,另一方面,存在于狭窄区域149与吸引侧开口部132之间的流体停留在原来部位。
之后,如图14所示,驱动机构148提供动力,以使按压部件147回到原来位置,软性管部件144回到不存在狭窄区域149的原来形状。在图13所示的动作中,由于在狭窄区域149与排出侧开口部133之间的流体被排出,所以狭窄区域149消失,从而软性管部件144的中空区域中的流体量与按压力施加前相比减少,使存在于胶囊型内窥镜102外部的流体通过吸引侧开口部132流入。作为该流入压力的反作用,产生使胶囊型内窥镜102吸附到通过路径的内壁上的吸附力,胶囊型内窥镜102对通过路径的内壁进行吸附。
通过具有这种吸附机构141,与实施方式4一样,可控制胶囊型内窥镜102的移动速度。并且,在本变形例中,由于采用由简单机构产生吸附力的构成,因而可实现简易且小型的吸附机构141。
(实施方式5)
下面,对实施方式5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5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从外部装置向胶囊型内窥镜发送包含预定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胶囊型内窥镜具有预定的接收机构,并具有根据由接收机构所接收的无线信号内所包含的控制信号进行吸附动作控制的构成。
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5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外部装置51的构成的方框图,图16是示出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内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52的构成的方框图。另外,尽管省略了图示,然而本实施方式5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与实施方式4一样具有显示装置4和便携型记录介质5,并且,附上了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名称和符号的构成要素只要在以下未作特别提及,就具有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和作用。
如图15所示,外部装置51新具有发送部53,并具有从发送部53发送包含预定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的功能。具体地说,外部装置51具有:控制部54,其具有控制信号的生成功能;振荡器55,其规定无线信号的频率;叠加电路56,其使控制部54所生成的控制信号叠加在从振荡器输出的信号上;以及构成发送部53的发送电路57和发送天线58。
控制部54与实施方式4中的控制部121一样具有:选择控制部54a,其进行天线选择控制;位置导出部54b,其根据通过多个接收天线6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强度,导出胶囊型内窥镜52的位置;以及控制信号生成部54c,其根据位置导出部54b所导出的胶囊型内窥镜52的位置,生成控制信号。
位置导出部54b用于导出被检体1内部的胶囊型内窥镜52的位置。如在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那样,外部装置51具有以下功能,即:通过接收电路10和A/D转换部14的作用,导出接收天线6a~6h各自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强度。在实施方式1中,只是使用该接收强度来进行天线选择,然而在本实施方式5中,根据该接收强度的值导出胶囊型内窥镜52的位置。即,由于从胶囊型内窥镜52发送的无线信号具有根据距胶囊型内窥镜52的距离而衰减的特性,因而接收天线的接收强度反映了距胶囊型内窥镜52的距离。
因此,位置导出部54b预先把握接收天线6a~6h各自在被检体1上的位置,另一方面,根据无线信号的接收强度导出多个例如3个接收天线6和胶囊型内窥镜52的距离。然后,位置导出部54b使用所导出的距离和接收天线6的位置来进行预定的运算处理,从而导出胶囊型内窥镜52的位置。
控制信号生成部54c具有生成用于控制胶囊型内窥镜52配备的吸附机构119的动作的控制信号的功能。控制信号生成部54c在本实施方式5中,根据位置导出部54b的导出结果生成控制信号,并根据胶囊型内窥镜52的位置生成不同的控制信号。由控制信号生成部54c生成的控制信号由发送部53无线发送。
下面,对胶囊型内窥镜52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胶囊型内窥镜52具有:接收部61,其接收由外部装置51配备的发送部53所发送的无线信号;信号处理部62,其从接收部61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中提取控制信号;以及控制部65,其进行预定的控制动作。接收部61由接收天线63和接收电路64构成。
控制部65除了具有实施方式4中的控制部121的功能以外,还具有进行与从信号处理部62输入的控制信号的内容对应的吸附机构119的驱动控制的功能。控制信号包含例如与吸附机构119的开/关和应维持的流体压力范围等相关的信息,控制部65具有基于包含该信息的控制信号的内容进行控制的功能。
对本实施方式5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优点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5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配备的胶囊型内窥镜52与实施方式4一样具有配备了吸附机构119的构成,因而可享有能控制胶囊型内窥镜52的移动速度等的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优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5中,配备了控制信号生成部54c,具有能从外部控制吸附机构119的动作的优点。例如,在本实施方式5中,控制信号生成部54c具有根据位置导出部54b的导出结果生成控制信号的功能,而通过采用该构成,可使胶囊型内窥镜52在能够进行充分且高效的被检体内信息取得的速度下移动。
即,胶囊型内窥镜52并不总是以固定的速度移动,而在通过例如食道时高速移动,另一方面,在通过小肠、大肠时不利用吸附机构的作用,而是以能够充分取得被检体内信息的程度的速度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5中,可考虑为:根据胶囊型内窥镜52在被检体1内的位置的导出结果,在通过例如食道期间,生成表示由吸附机构119以高强度进行吸附的控制信号,并在通过小肠、大肠期间,生成表示停止吸附机构119的驱动的控制信号。通过进行基于这种控制信号的控制,本实施方式5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可根据被检体1内部的位置恰当地控制吸附机构119的驱动状态,防止例如小肠内的移动速度极端下降的危害,可效率良好地取得被检体内信息。
(实施方式6)
下面,对实施方式6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6中,具有应用实施方式4、5中所说明的吸附机构而能够主动地改变在被检体1内部的位置的胶囊型内窥镜。
图17是示出构成本实施方式6中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的胶囊型内窥镜67所具备的位移机构68~70的构成的示意图。另外,尽管省略了图示,然而本实施方式6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与实施方式4一样具有外部装置3、显示装置4以及便携型记录介质5,并且,在胶囊型内窥镜67的内部具有图8所示的构成中除吸附机构119和控制部121以外的机构。
如图17所示,位移机构68~70分别具有在各不相同的方向,例如相互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软性管部件71~73、以及使软性管部件71的形状改变的位移动作发生部74~76的构成。位移动作发生部74~76具有根据控制部77的控制使软性管部件71的形状改变的功能。
软性管部件71~73例如由与实施方式4中的软性管部件34相同的形状和材料构成。即,软性管部件71~73形成为连通在胶囊型内窥镜67的外表面上与各自对应地形成的吸引侧开口部和排出侧开口部,并具有通过位移动作发生部74~76所施加的按压力使形状变动以进行例如蠕动动作的构成。
位移动作发生部74~76具有与实施方式4中的吸引动作发生部120相同的构成。即,具有:例如以预定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动作的凸轮部件,以及向凸轮部件提供与控制部77的控制相对应的大小的转矩的驱动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6中,不仅利用吸引侧开口部,而且利用排出侧开口部中的流体流动来使胶囊型内窥镜67的位置变化。即,通过吸引侧开口部所吸引的外部流体经由软性管部件的中空区域,通过排出侧开口部被排出到外部。在该排出动作时,胶囊型内窥镜67从排出的流体受到与排出方向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6中,把与吸引侧开口部附近所产生的吸附力相对应的力和从排出流体受到的反作用力作为推进力,使胶囊型内窥镜67的位置变化。
另外,在软性管部件71~73定位成通过胶囊型内窥镜67的重心位置的情况下,胶囊型内窥镜67在与软性管部件71~73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平移移动。从可使胶囊型内窥镜67移动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采用该构成,然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把软性管部件71的配置位置设定成不通过胶囊型内窥镜67的重心位置的区域,从而使胶囊型内窥镜67的指向方向变化。即,在与软性管部件71等的端部对应的吸引侧开口部或排出侧开口部中,外部流体的移动方向与连接开口部和胶囊型内窥镜67的重心位置的方向不平行的情况下,胶囊型内窥镜67根据相互所成的角度进行旋转。通过设法把软性管部件71等配置成进行该旋转动作,也能实现可控制指向方向的胶囊型内窥镜。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对具有被导入到被检体内、在被检体内移动的同时取得被检体内信息、并发送包含所取得的被检体内信息的无线信号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以及接收从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所发送的无线信号的外部装置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是有用的,特别是适合于使用胶囊型内窥镜作为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

Claims (20)

1.一种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该装置被导入到被检体内并在该被检体内进行移动,其特征在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具有:
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其取得上述被检体内的被检体内信息;
封装壳体部件,其收纳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以及
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其位于上述封装壳体部件的内部或外部,在与上述被检体内的通过路径的内壁之间产生抑制上述移动的速度的预定抑制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具有阻力产生单元,该阻力产生单元形成在上述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通过在与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壁的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接触的部分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产生阻碍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移动的阻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产生单元由凹凸部件形成,产生动摩擦力作为阻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产生单元由粘性部件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产生单元由具有生物体适合性并随着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在被检体内部的移动而逐渐分解的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产生单元由能够被上述被检体内的体液分解的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产生单元形成为包含至少使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径收缩的肌收缩剂。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具有摄像单元;
上述封装壳体部件具有:
摄像窗部,其由透光性部件形成,使来自外部的光入射到上述摄像单元上;以及
壳体部,其与上述摄像窗部水密地紧密连接而收纳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
上述阻力产生单元仅形成在上述壳体部的外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具有:吸附机构,其以预定强度对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壁进行吸附,
上述封装壳体部件收纳上述吸附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封装壳体部件在一部分区域上形成有吸引侧开口部,
上述吸附机构通过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吸引位于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的外部流体,从而使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进行吸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封装壳体部件在与形成有吸引侧开口部的区域不同的区域上形成有排出侧开口部,
上述吸附机构具有:
软性管部件,其连接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和上述排出侧开口部;以及
吸引动作发生单元,其改变上述软性管部件的形状,以通过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吸引上述外部流体,并经由上述软性管部件从上述排出侧开口部排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引动作发生单元具有:
凸轮部件,其以预定的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该旋转动作改变上述软性管部件的形状,以使上述软性管进行蠕动运动;以及
驱动机构,其向上述凸轮部件提供转矩。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软性管部件在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和上述排出侧开口部附近分别形成有逆止阀,
上述吸引动作发生单元改变上述软性管的形状,以使各个上述软性管部件的中空区域,即上述逆止阀间的区域的容积增减。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还具有:
压力检测单元,其检测由上述软性管部件的中空区域的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的该吸引侧开口部所吸引的流体的压力;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吸引动作发生单元的驱动状态,以使上述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维持为预定值。
15.一种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该装置被导入到被检体内,并在该被检体内移动的同时取得被检体内信息,其特征在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具有:
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其取得上述被检体内信息;
封装壳体部件,其收纳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在一部分区域上形成有吸引侧开口部,在另一区域上形成有排出侧开口部;
软性管部件,其连接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和上述排出侧开口部;以及
位移动作发生单元,其改变上述软性管部件的形状,从而通过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吸引位于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的外部流体,并使其经由上述软性管部件从上述排出侧开口部排出,通过吸引动作和排出动作的反作用力使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位置或指向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变化。
16.一种被检体内导入系统,该系统具有: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其被导入到被检体内,在该被检体内进行移动的同时取得被检体内信息,并发送包含所取得的被检体内信息的无线信号;以及接收装置,其接收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所发送的无线信号,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具有:
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其取得上述被检体内的被检体内信息;
封装壳体部件,其收纳上述被检体内信息取得单元;以及
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其位于上述封装壳体部件的内部或外部,在与上述被检体内的通过路径的内壁之间产生抑制上述移动的速度的预定抑制力,
上述接收装置具有:
接收电路,其进行通过接收天线所接收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处理;以及
信号处理单元,其通过对从上述接收电路输出的信号进行预定的处理来提取被检体内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具有阻力产生单元,其形成在上述封装壳体部件的外表面上,通过在与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壁的与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接触的部分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产生阻碍该被检体内导入装置的移动的阻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速度抑制单元具有:吸附机构,其以预定的强度对上述通过路径的内壁进行吸附,
上述封装壳体部件收纳上述吸附机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在上述封装壳体部件上的一部分区域上形成有吸引侧开口部,并在另一区域上形成有排出侧开口部,
上述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还具有:
软性管部件,其连接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和上述排出侧开口部;
吸引动作发生单元,其改变上述软性管部件的形状,以通过上述吸引侧开口部吸引位于上述吸引侧开口部附近的外部流体,并经由上述软性管部件从上述排出侧开口部排出;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上述吸引动作发生单元的驱动状态,以成为由预定的控制信号确定的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被检体内导入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装置还具有: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其生成上述控制信号;以及
发送单元,其无线发送由上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控制信号,
上述被检体内导入装置还具有:
接收单元,其接收从上述发送单元所发送的无线信号;以及
信号处理单元,其从上述接收单元所接收的无线信号中提取控制信号,
在上述控制单元中,进行基于上述控制信号的控制。
CN 200580018608 2004-06-16 2005-06-13 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 Pending CN19646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8563/2004 2004-06-16
JP2004178563A JP4504111B2 (ja) 2004-06-16 2004-06-16 被検体内導入装置および被検体内導入システム
JP211404/2004 2004-07-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4663A true CN1964663A (zh) 2007-05-16

Family

ID=35769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80018608 Pending CN1964663A (zh) 2004-06-16 2005-06-13 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04111B2 (zh)
CN (1) CN196466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3407B (zh) * 2009-05-07 2012-10-03 清华大学 一种生物体腔内数据采集的装置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0523B2 (ja) * 2005-05-16 2011-01-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内視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11107B2 (ja) * 2005-05-16 2011-01-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内視鏡
JP5340557B2 (ja) * 2007-05-08 2013-11-1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1657B2 (ja) * 2002-05-10 2009-03-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3407B (zh) * 2009-05-07 2012-10-03 清华大学 一种生物体腔内数据采集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04111B2 (ja) 2010-07-14
JP2006000297A (ja) 2006-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1144B (zh) 胶囊容纳装置
US7083579B2 (en) Encapsulated medical device and method of examining, curing, and treating internal region of body cavity using encapsulated medical device
JP4549865B2 (ja) 生体内画像化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449452B2 (en) In-vivo sensing system
JP4762915B2 (ja) 体腔を生体内撮像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EP3270761B1 (en) Capsule device having variable specific gravity
US20070225552A1 (en) Introduction-assisting apparatus for capsule medical device
WO2007072849A1 (ja) 体内画像撮影装置
KR20050095639A (ko) 의료 장치
CN103462581A (zh) 被检体内导入系统
JP2008521541A (ja) 生体内電気刺激のデバイス、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2595999B (zh) 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
KR20080030549A (ko) 체내 검사를 위한 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EP2353489A1 (en) Encapsulated medical device guiding system
JP2016533864A (ja) マルチ密度相を有するカプセル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IL177045A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recording and displaying in-body information with user-entered information
CN1964663A (zh) 被检体内导入装置和被检体内导入系统
CN100579497C (zh) 胶囊型医疗装置用导入辅助装置
IL150167A (en) Intracranial imaging device
JP4020834B2 (ja)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及び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EP1769714B1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introduction into examinee
EP1810607A1 (en) Receiving device, and system for introduction into specimen under test
JP4445817B2 (ja) 被検体内導入装置および被検体内導入システム
JP6510591B2 (ja) マルチ密度相を有するカプセル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09050400A (ja)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