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5757A - 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5757A
CN1935757A CN 200610138934 CN200610138934A CN1935757A CN 1935757 A CN1935757 A CN 1935757A CN 200610138934 CN200610138934 CN 200610138934 CN 200610138934 A CN200610138934 A CN 200610138934A CN 1935757 A CN1935757 A CN 1935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cfc
reaction
cut
reaction process
manufacture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3893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能势雅聪
高桥一博
吉村俊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35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57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Low-Molecular Organic Synthesis Reactions Using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颖的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中含有反应工序(a),在该反应工序(a)中,使用含有1,1,1-三氟-2,2-二氯乙烷(HCFC-123)且实质上不含有1,1,1,4,4,4-六氟-2-氯-2-丁烯和1,1,1,4,4,4-六氟-2-氟-2-丁烯的反应原料,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1,1,1-三氟-2,2-二氯乙烷与HF在气相中进行反应,得到含有五氟乙烷(HFC-125)的反应生成物。

Description

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五氟乙烷(下文也称为HFC-125)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由1,1,1-三氟-2,2-二氯乙烷(下文也称为HCFC-123)制造HFC-125的方法。
背景技术
HFC-125作为不含氯的替代碳氟化合物是有用的,其用于例如致冷剂、混合致冷剂(R-410A、R-407C、R-404A)、发泡剂和喷射剂等。
HFC-125通过使HCFC-123与HF进行反应而制得。作为含有该反应的HFC-125的制造方法,可以举出下述由3个阶段的反应工序构成的制造方法:以三氯乙烯(下文也称为TrCE)为起始物,依次经过1,1,1-三氟-2-氯乙烷(下文也称为HCFC-133a)和HCFC-123,得到HFC-125。
在上述HFC-125的制造方法中,对于由HCFC-133a得到HCFC-123的反应工序,是通过在HF和催化剂存在下,在150℃~320℃的温度下使HCFC-133a与氯接触来实施的,作为副产物已知生成有1,1,1-三氟-2,2,2-三氯乙烷(下文也称为CFC-113a)(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虽然与HFC-125的制造方法不相关,但是对于由HCFC-133a得到HCFC-123的反应已知有其它几种方法。
例如,在一种方法中,在催存在或不存在化剂的条件下、以及不存在HF的条件下,通常在250℃~500℃的温度下使HCFC-133a与氯接触(参照专利文献2)。
例如,在另一方法中,在不存在催化剂和HF的条件下,在350℃~450℃的温度下使HCFC-133a与氯接触(参照专利文献3)。
而且,虽然已知通过光氯化由HCFC-133a得到HCFC-123的反应,但是该反应由于HCFC-133a的转化率以及HCFC-123的选择率较低而不优选。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405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2906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3-24026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11-1718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发现,在以往已知的由HCFC-133a得到HCFC-123的反应(参照专利文献1~3)中,除了作为副产物的CFC-113a之外,也可以生成副产物1,1,1,4,4,4-六氟-2-氯-2-丁烯(下文也称为HCFC-1326)。
以往已知的上述反应以下述(1)~(3)的任意一个为目的或针对其进行处理:
(1)提高HCFC-133a的转化率;
(2)提高HCFC-123相对于副产物CFC-113a的选择率;以及
(3)温和简单的反应条件。
但是,以往由HCFC-133a得到HCFC-123的反应中,并未认识到生成有HCFC-1326作为副产物,进而在HFC-125的制造中,完全未考虑到HCFC-1326副产物的存在。
与此相对地,本发明人对于HCFC-1326副产物对HFC-125的制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HCFC-1326(沸点:30℃~32℃)与HCFC-123(沸点:27.1℃)沸点相接近,难以通过蒸馏来分离除去,而且若在由HCFC-123得到HFC-125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导入HCFC-1326,则由于HCFC-1326以及能够由该HCFC-1326而得到的1,1,1,4,4,4-六氟-2-氟-2-丁烯(下文也称为HFC-1327),使得反应效率(或催化剂对于生成HFC-125的活性)显著降低。这是本发明人独自得到的知识,基于这种知识进行了精心研究,从而完成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制造方法,其是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含有下述反应工序(a):使用含有1,1,1-三氟-2,2-二氯乙烷(HCFC-123)且实质上不含有1,1,1,4,4,4-六氟-2-氯-2-丁烯(HCFC-1326)和1,1,1,4,4,4-六氟-2-氟-2-丁烯(HFC-1327)的反应原料(下文也称为含有HCFC-123的反应原料),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1,1,1-三氟-2,2-二氯乙烷(HCFC-123)与HF在气相中进行反应,得到含有五氟乙烷(HFC-125)的反应生成物。
以往,能够在制造HFC-125中使用的含有HCFC-123的反应原料也含有HCFC-1326。在由HCFC-123得到HFC-125的催化反应工序中,若使用该含有HCFC-123的反应原料,则由于HCFC-1326以及能够由该HCFC-1326而得到的HFC-1327,致使催化剂活性降低,因此必须频繁地更换或再生催化剂。或者为了弥补催化剂活性降低而将反应条件改变为更苛刻的条件,具体地说,必须缓慢地升高反应温度,然而若考虑到高温状态下的催化剂的稳定性、反应器材质的耐热性以及在高温状态下反应器材质对存在于反应体系中的HF和HCl的耐腐蚀性等,则反应温度的提高是有限的。此外虽然可以考虑预先从含有HCFC-123的反应原料分离除去HCFC-1326,但是该分离难以利用常规的蒸馏操作来实现,从而导致制造工序复杂化以及制造成本的增大。
与此相对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制造方法,由于所使用的含有HCFC-123的反应原料实质上不含有HCFC-1326和HFC-1327,可以显著降低、理想的是可以消除由于HCFC-1326和HFC-1327所引起的催化剂中毒。由此,可以长时间持续维持较高的催化剂活性,从而可维持较高的HCFC-123的转化率,因而可以有效地制造最终目的产物HFC-125。
反应工序(a)中所使用的反应原料中的1,1,1,4,4,4-六氟-2-氯-2-丁烯(HCFC-1326)和1,1,1,4,4,4-六氟-2-氟-2-丁烯(HFC-1327)(本说明书中也将它们统称为烯烃)的总浓度充分地低至催化剂中毒不成为问题的程度即可,例如为小于100molppm,优选为约40molppm或更低(其下限值当然都为0molppm)。另外,烯烃浓度可以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来求得(另外,由于分析样品为气相,摩尔基准的比率(molppm)与体积基准的比率(volppm)相同)。
反应工序(a)中,HCFC-1326和HFC-1327在催化剂下处于平衡状态,它们不转换为其它物质。因此,上述烯烃浓度在反应工序(a)的实施前后保持基本相等,反应原料中的烯烃浓度可以认为是反应体系的有机物中的烯烃浓度。“反应体系”是反应进行的反应混合物,其含有反应原料和产物(目的产物、中间体和副产物),具体地说,其是用于实施该反应的反应器内的气体混合物。而且,如上所述,HCFC-1326可以在得到HCFC-123的反应工序中生成,HFC-1327可以在由HCFC-123得到HFC-125的反应工序中通过HCFC-1326与催化剂相接触而产生,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并未发现反应原料以及反应体系中所存在的烯烃浓度与催化剂中毒的程度之间具有定量关系,若所存在的烯烃浓度大于等于100molppm,则引起催化剂中毒,从而催化剂活性降低。
对于方案之一,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在反应工序(a)之前,进一步含有下述(b)反应工序:在不存在催化剂和HF的条件下,在200℃~420℃的温度下使1,1,1-三氟-2-氯乙烷(HCFC-133a)与Cl2在气相中进行反应,得到含有1,1,1-三氟-2,2-二氯乙烷(HCFC-123)的预备反应生成物。
如此,通过应用不存在催化剂和HF以及温度为200℃~420℃的条件,可以有效地降低HCFC-1326的产生,得到实质上不含有烯烃的预备反应生成物,由该预备反应生成物可以得到上述反应原料。对反应工序(b)的压力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约0.3MPa~0.7MPa,代表性地可以为约0.6MPa及其附近的压力。
在利用由反应工序(b)中所得到的预备反应生成物来得到反应工序(a)的反应原料时,例如,在反应工序(a)和反应工序(b)之间,实施下述蒸馏工序(p):对反应工序(b)中所得到的预备反应生成物进行蒸馏操作,分离含有1,1,1-三氟-2,2-二氯乙烷的第1馏分;并将由此得到的第1馏分用作反应工序(a)的反应原料。
该蒸馏工序(p)中,含有通过蒸馏操作来分离含有1,1,1-三氟-2-氯乙烷(HCFC-133a)的第2馏分的操作,可以使所得到的第2馏分返回至反应工序(b)。由此,未反应的HCFC-133a可以循环到反应工序(b)中,进行再使用。
此外,蒸馏工序(p)中,也可通过追加的操作将由反应所生成的HCl以及根据情况而存在的未反应的Cl2进行分离。
如此,可以得到用于反应工序(a)的含有HCFC-123的反应原料。
上述反应工序(a)可以在例如约250℃~400℃的温度进行实施。对反应工序(a)的压力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约0.1Mpa~1MPa,代表性地可以为约0.3MPa及其附近的压力。对于反应工序(a)的压力,实施时可以与上述反应工序(b)的压力相同或不同。
此外,反应工序(a)可以使用含铬的催化剂来实施。
对于方案之一,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在反应工序(a)之后,进一步含有下述蒸馏工序(q):对由反应工序(a)得到的反应生成物进行蒸馏操作,分离含有五氟乙烷(HFC-125)的第3馏分。据此可以通过蒸馏操作来得到最终目的物质HFC-125。
该蒸馏工序(q)含有通过蒸馏操作来分离含有1,1,1-三氟-2,2-二氯乙烷(HCFC-123)的第4馏分的工序,所得到的第4馏分可以返回至反应工序(a)。由此,未反应的HCFC-123可以循环到反应工序(a)中,进行再使用。
此外,该蒸馏工序(q)含有通过蒸馏操作来分离含有1,1,1,2-四氟-2-氯乙烷(下文也称为HCFC-124)的第5馏分的操作,所得到的第5馏分可以返回至反应工序(a),从而使得1,1,1,2-四氟-2-氯乙烷在催化剂的存在下与HF在气相中进行反应,以生成五氟乙烷。据此可使副产物HCFC-124在反应工序(a)中有效地用作用于得到HFC-125的除了HCFC-123之外的原料。
此外,在蒸馏工序(q)中,也可通过追加的操作将由反应所生成的HCl以及根据情况而存在的未反应的HF进行分离。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优选适用于连续实施的情况,特别是使含有HCFC-123的第4馏分以及含有HCFC-124的第5馏分的至少一种返回至反应工序(a)时,发挥了特别优异的效果。由于难以将HCFC-123(沸点:27.1℃)和HCFC-1326(沸点:30℃~32℃)进行分离、并且难以将HCFC-124(沸点:-12℃)和HFC-1327(沸点:-13℃~-14℃)进行分离,因而如以往那样使用含有HCFC-1326的反应原料时,若含有HCFC-123的馏分返回至反应体系,HCFC-1326也一起返回,此外若含有HCFC-124的馏分返回至反应体系,HFC-1327也一起返回,从而使得HCFC-1326/HFC-1327在反应体系中蓄积,由于烯烃所引起的催化剂中毒的问题变得显著。而与此相对,若采用本发明的上述制造方法,则由于所使用的含有HCFC-123的反应原料实质上不含有烯烃,因而即使第4和/或第5馏分返回至反应工序(a),也可以将烯烃在该反应体系中的蓄积持续维持在充分低的程度从而保持长时间不会成为问题;优选将反应体系中的烯烃浓度维持在小于100molppm的程度。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的上述制造方法也可以以分批方式来实施。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在催化剂的存在下由1,1,1-三氟-2,2-二氯乙烷(HCFC-123)得到五氟乙烷(HFC-125)的反应工序(a)中,所使用的含有HCFC-123的反应原料实质上不含有烯烃(HCFC-1326和HFC-1327),因而可以显著地降低由烯烃所引起的催化剂中毒,可以长时间持续维持较高的催化剂活性,从而可以有效地制造五氟乙烷。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由于可以长时间持续维持较高的催化剂活性,可以降低催化剂的更换或再生频率,具有不必为了弥补由于烯烃所引起的催化剂活性的降低而将反应条件改为更苛刻的条件的优点,还具有不必追加用于除去烯烃的复杂工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的前半部分的简要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的后半部分的简要示意图。
符号说明
1、11反应器
3、13分馏塔
5、7精馏塔
15脱酸处理
17脱水处理
19、23精馏塔
21提取蒸馏塔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通过本说明书对馏分进行说明时,“含有(1种或更多种成分)”指的是实质上由这种成分形成;或以这种成分为主要成分,可以进一步含有少量的其它成分。
1.第1反应工序(对应于反应工序(b)
首先,如图1所示,向第1反应器1供给HCFC-133a和Cl2。HCFC-133a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得到:使三氯乙烯(TrCE)在适当的条件下与HF反应,将其氟化,由此得到该HCFC-133a(但是,向第1反应器1供给时预先除去未反应的HF从而使其中不搀杂有HF)。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准备HCFC-133a。
第1反应器1中,使HCFC-133a与Cl2在不存在催化剂和HF的条件下,在约200℃~420℃、优选约350℃~420℃、更优选约350℃~400℃的温度下在气相中反应。从而产生下式(I)的反应,生成HCFC-123。
CF3CH2Cl+Cl2→CF3CHCl2+HCl               (I)
此外,此时一般也可产生副反应,生成CFC-113a和HCFC-1326。但是,上述反应条件下,HCFC-1326的产量为极少的量以致可以忽略。
由此,得到含有HCFC-123、HCFC-133a、CFC-113a、HCFC-1326、HCl和Cl2的预备反应生成物(气体混合物)。
2.第1蒸馏工序(对应于蒸馏工序(p))
对以上得到的预备反应生成物进行蒸馏操作,得到含有HCFC-123的第1馏分。
更详细地说,首先,将预备反应生成物由第1反应器1供给至分馏塔3,分离为高挥发性成分馏分和低挥发性成分馏分。高挥发性成分馏分含有HCl以及未反应的Cl2,从分馏塔3的塔顶一侧取出、除去。另一方面,从分馏塔3将作为塔底液而取出的低挥发性成分馏分供给至精馏塔5,分离为含有低沸点成分HCFC-133a的第2馏分和高沸点成分馏分。从精馏塔5的塔顶一侧取出的第2馏分返回至第1反应器1以使HCFC-133a进行循环。另一方面,将作为精馏塔5的塔底液而取出的高沸点成分馏分供给至精馏塔7。然后,从精馏塔7的塔顶一侧取出含有低沸点成分HCFC-123的第1馏分,另外取出作为塔底液的含有高沸点成分CFC-113a的馏分。
由此得到第1馏分,在第1馏分中除含有HCFC-123,根据情况还含有HCFC-1326。第1馏分中的HCFC-1326的浓度小于约100molppm,优选小于等于约40molppm,也可以使其小于等于约10molppm。
3.第2反应工序(对应于反应工序(a))
接着,如图2所示,使用由上得到的含有HCFC-123的第1馏分作为反应原料,将第1馏分(反应原料)和HF供给至第2反应器11。在第2反应器11中预先加入催化剂。作为该催化剂,可以使用含铬的催化剂,例如可以使用下述铬类催化剂,该铬类催化剂中包含铬、氧化铬、氟化铬、氧化氟化铬、以及在上述物质中添加有金属元素(选自由铟、镓、钴、镍、锌和铝等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物质等。铬类催化剂例如包括专利文献4中所述的催化剂。这种铬类催化剂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负载在诸如活性炭和氟化铝等载体上来使用。
第2反应器11中,使HCFC-123和HF在催化剂存在下,在约250℃~400℃、优选在约300℃~350℃的温度下在气相中进行反应。从而连续地进行下式(II-a)和(II-b)的反应,生成HFC-125。
CF3CHCl2+HF→CF3CHClF+HCl    (II-a)
CF3CHClF+HF→CF3CHF2+HCl     (II-b)
此时,通过式(II-a)产生的HCFC-124的一部分可以仍旧存在。另外,此时,一般地也产生副反应,生成CFC-115。
通过该第2反应工序,第1馏分中含有的HCFC-1326与催化剂接触,在催化剂下,HCFC-1326和HFC-1327处于平衡状态,反应混合物中含有两者。由于HCFC-1326和HFC-1327不转换为其它物质,反应器11内的反应混合物中的烯烃浓度(HCFC-1326和HFC-1327的合计浓度)在第2反应工序实施前后实质上相等。但是,如后所述,必须注意:以连续方式实施时,随着运转时间延长,烯烃浓度增大。
由此得到含有HFC-125、HCFC-124、HCFC-123、CFC-115、HCFC-1326、HFC-1327、HF和HCl的反应生成物(气体混合物)。
4.第2蒸馏工序(对应于蒸馏工序(q))
对由上得到的反应生成物进行蒸馏操作,得到含有HFC-125的第3馏分。
更详细地说,首先,将反应生成物从第2反应器11供给至分馏塔13,分离为高挥发性成分馏分和低挥发性成分馏分。从分馏塔13作为塔底液而取出的低挥发性成分馏分是含有未反应的HCFC-123和HF、并可以含有HCFC-1326的第4馏分,该馏分返回至第2反应器11从而使HCFC-123和HF进行循环。另一方面,将从分馏塔13的塔顶取出的高挥发性成分馏分,通过水洗进行脱酸处理15来除去HCl,然后,通过适当的吸附剂进行脱水处理17来除去残留的水分后,供给至精馏塔19,分离为低沸点成分馏分和高沸点馏分成分。从精馏塔19作为塔底液而取出的高沸点成分馏分是含有HCFC-124、并可含有HFC-1327的第5馏分,该馏分返回至第2反应器11从而使HCFC-124进行循环。另一方面,从精馏塔19的塔顶取出的低沸点成分馏分含有彼此沸点相接近的HFC-125和CFC-115,为了除去CFC-115而得到HFC-125纯度更高的制品馏分,添加提取剂,供给至提取蒸馏塔21。对于该提取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诸如甲醇等对HFC-125的亲和性高于对CFC-115的亲和性且使挥发性降低的提取剂,但是对此不限定。通过提取蒸馏塔21分离为含有CFC-115的馏分以及含有提取剂和HFC-125的馏分。含有CFC-115的馏分从提取蒸馏塔21的塔顶一侧取出、除去。另一方面,将含有提取剂和HFC-125的馏分从提取蒸馏塔21作为塔底液取出,供给至精馏塔23,分离为含有HFC-125的第3馏分和含有提取剂的馏分。所回收的含有提取剂的馏分可以如图2所示进行循环使用。
由此,最终目的物质HFC-125的制品馏分以第3馏分的形式得到。
而且,通过本实施方式,可以使压力为约0.1MPa~1.0MPa。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地设定压力,此外,第1反应工序和第2反应工序中的压力可以相同或不同。
上述制造方法是连续实施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得可以分别含有HCFC-1326和HFC-1327的第4馏分和第5馏分返回至第2反应器11,因而HCFC-1326和HFC-1327并未被除去,随着运转时间的延长,它们在第2反应器11内蓄积,由此使得反应混合物中的烯烃浓度增大。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1反应工序中所生成的HCFC-1326量被充分地降低,因而可以将第2反应器11内的反应混合物中的烯烃浓度长时间地持续维持在小于100molppm、优选小于等于约40molppm的较低水平。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有各种改变。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Cl2和HCl在相同的馏分中被分离除去,但是也可以将它们以不同馏分的形式分离,使含有Cl2的成分返回至第1反应器1中以进行循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HCFC-123和HF在相同的馏分中被分离除去,但是也可以将它们以不同馏分的形式分离,并分别返回至第2反应器11中。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2馏分返回至第1反应工序、使第4和第5馏分返回至第2反应工序,从而使HCFC-133a、HCFC-123、HF和HCFC-124进行循环,这些在本发明中并非为必须,可以省略这些操作的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得到高纯度的HFC-125而利用了提取蒸馏技术,但是这在本发明中并非为必须,在所期望的纯度没有这么高时,可以省略提取蒸馏以及随后的用于分离提取剂的操作。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的蒸馏操作仅有一个例子,可以对包括了分馏塔和精馏塔的蒸馏塔的数目、结构和配置等进行适当的改变。
实施例
对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反应工序(a)和(b)进行试验。
(试验1)反应工序(b)(第1反应工序)
将内径为2mm、长度为12.1m的管状镍制反应管维持在约0.6MPa和表1所示的各种温度的条件下。分别以180cc/min和30cc/min的流量使预先加热至约200℃的HCFC-133a和Cl2流入上述反应管中。
将从反应管出来的反应生成物(气体混合物)用预先加温至70℃的稀碱水溶液进行水洗,除去HCl和Cl2。如此得到的混合物的组成通过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以气相色谱进行分析,求得HCFC-133a的转化率、HCFC-123相对于CFC-113a的选择率、以及混合物中的HCFC-1326浓度。另外,HCFC-123相对于CFC-113a的选择率以HCFC-123相对于HCFC-123和CFC-113a的总量的比率的形式来求得。
结果一并示于表1。
[表1]
温度(℃)  HPFC-133a转化率(%)  HCFC-123相对于CFC-113a的选择率(%)  HCFC-1326浓度(molppm)
 实施例1  395  15.5  94.9  9
 实施例2  400  16.2  91.6  15
 实施例3  420  19.0  90.5  40
 比较例1  430  20.6  87.3  118
 比较例2  450  24.2  82.9  520
由表1可知,在以200℃~420℃为温度条件的实施例1~3中,可将HCFC-133a转化率维持在可以容许的程度、并且实现了较高的HCFC-123选择率,同时可使HCFC-1326的浓度极低,为小于等于40molppm。而与此相对,在以430℃或更高的温度为温度条件的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HCFC-1326浓度大于等于100molppm,特别是以450℃以上的温度为温度条件时,该浓度超过500molppm。
(试验2)反应工序(a)(第2反应工序)
首先,通过在HCFC-123中添加HCFC-1326,准备以表2所示的各种浓度含有HCFC-1326的模拟第1馏分。
将4.0g通过对氧化铬实施氟化处理而得到的催化剂(含氟量约15.0%)填充到内径为20mm、长度为1m的管状哈斯特洛尹镍基耐蚀耐热合金(Hastelloy)制反应管中。将该反应管维持在约0.1MPa和320℃的条件下,分别以60cc/min和180cc/min的流量使上述准备的第1馏分和氟化氢流入上述反应管。
将经过规定反应时间从反应管流出的反应生成物(气体混合物)以预先加温至60℃的水进行水洗,除去HCl和HF。如此得到的混合物的组成通过热导检测器(TCD)以气相色谱进行分析,求得HCFC-123的转化率和HFC-125的选择率。另外,HFC-125的选择率以HFC-125相对于总有机物量(包括HCFC-123、HCFC-124和HFC-125)的比率的形式来求得。
结果一并示于表2。
[表2]
 HCFC-1326浓度(molppm)  HCFC-123转化率(%)  HFC-125选择率(%)
 50小时  250小时  50小时  250小时
 实施例1  0  37.3  37.3  15.3  15.7
 实施例2  15  37.3  37.2  15.3  15.6
 实施例3  40  37.3  37.1  15.3  15.6
 比较例1  100  37.3  36.8  15.3  15.4
 比较例2  300  37.2  36.1  15.2  14.9
 比较例3  1150  37.2  33.1  15.2  11.7
 比较例4  5700  37.0  28.9  15.1  10.7
参照表2可知,使用不含有HCFC-1326的理想的第1馏分的实施例1中,HCFC-123转化率在50小时和250小时是相同的。实施例1的HFC-125选择率在50小时和250小时稍有不同,据推测这可能是由于HCFC-124和HFC-125的产量为相反的关系,其根据反应状态可能稍有改变,因而可以认为在实质上是相等的。此外,使用含有小于100molppm、具体地说含有小于等于40molppm的HCFC-1326的第1馏分的实施例2和3中,可以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果,由此确认催化剂的活性得到了维持。而与此相对,在使用含有大于等于100molppm的HCFC-1326的第1馏分的比较例1~4中,在250小时的HCFC-123转化率和HFC-125选择率两者均低于在50小时的HCFC-123转化率和HFC-125选择率,由此确认了催化剂活性的降低。特别是在使用含有大于等于5000molppm的HCFC-1326的第1馏分的比较例4中,催化剂中毒显著。

Claims (11)

1.一种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是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含有下述反应工序(a):使用含有1,1,1-三氟-2,2-二氯乙烷且实质上不含有1,1,1,4,4,4-六氟-2-氯-2-丁烯和1,1,1,4,4,4-六氟-2-氟-2-丁烯的反应原料,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1,1,1-三氟-2,2-二氯乙烷与HF在气相中进行反应,得到含有五氟乙烷的反应生成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反应工序(a)中所使用的反应原料中的1,1,1,4,4,4-六氟-2-氯-2-丁烯和1,1,1,4,4,4-六氟-2-氟-2-丁烯的总浓度小于100molpp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反应工序(a)之前,进一步含有下述反应工序(b):在不存在催化剂和HF的条件下,在200℃~420℃的温度下使1,1,1-三氟-2-氯乙烷与Cl2在气相中进行反应,得到含有1,1,1-三氟-2,2-二氯乙烷的预备反应生成物;且反应工序(a)的反应原料是由预备反应生成物得到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反应工序(a)和反应工序(b)之间,进一步含有下述蒸馏工序(p):对由反应工序(b)得到的预备反应生成物进行蒸馏操作,分离含有1,1,1-三氟-2,2-二氯乙烷的第1馏分;并将由此得到的第1馏分用作反应工序(a)的反应原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蒸馏工序(p)含有通过蒸馏操作来分离含有1,1,1-三氟-2-氯乙烷的第2馏分的操作,并将由此得到的第2馏分返回至反应工序(b)。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反应工序(a)是在250℃~400℃的温度实施的。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含有铬的催化剂作为所述反应工序(a)中的催化剂。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反应工序(a)之后,进一步含有下述蒸馏工序(q):对由反应工序(a)得到的反应生成物进行蒸馏操作,分离含有五氟乙烷的第3馏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蒸馏工序(q)含有通过蒸馏操作来分离含有1,1,1-三氟-2,2-二氯乙烷的第4馏分的操作,并将由此得到的第4馏分返回至反应工序(a)。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蒸馏工序(q)含有通过蒸馏操作来分离含有1,1,1,2-四氟-2-氯乙烷的第5馏分的操作,并将由此得到的第5馏分返回至反应工序(a),从而使得1,1,1,2-四氟-2-氯乙烷在催化剂的存在下与HF在气相中进行反应,以生成五氟乙烷。
11.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是连续实施的。
CN 200610138934 2005-09-22 2006-09-21 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9357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74988A JP2007084481A (ja) 2005-09-22 2005-09-22 ペンタフルオロエタンの製造方法
JP2005274988 2005-09-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5757A true CN1935757A (zh) 2007-03-28

Family

ID=37953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138934 Pending CN1935757A (zh) 2005-09-22 2006-09-21 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084481A (zh)
CN (1) CN193575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9910A (zh) * 2017-12-18 2020-07-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用或制冷剂组合物用的制冷机油、制冷机油的使用方法、以及作为制冷机油的用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03550B1 (ko) * 2011-09-30 2019-07-25 허니웰 인터내셔날 인코포레이티드 2,3,3,3-테트라플루오로프로펜의 제조 방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9910A (zh) * 2017-12-18 2020-07-3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用或制冷剂组合物用的制冷机油、制冷机油的使用方法、以及作为制冷机油的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84481A (ja) 200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30077B2 (ja) 2,3,3,3−テトラフルオロプロペンの製造方法
US9388099B2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2,3,3,3-tetrafluoropropene
CN101575263B (zh) 由3-氯-1,1,1,3-四氟丙烷脱氟化氢制备1-氯-3,3,3-三氟丙烯的方法
EP2924018B1 (en) Integrated hfc trans-1234ze manufacture process
RU2548902C2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2,3,3,3-тетрафторопропена газофазным фторированием пентахлоропропана
US9776938B2 (en) Plant for producing 2,3,3,3-tetrafluoropropene
EP2736864B1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2,3,3,3-tetrafluoropropene
CN105377797B (zh) 2,3,3,3-四氟丙烯的制造方法
EP0734366B1 (en) Production of pentafluoroethane
EP2341040A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1,3,3,3-tetrafluoropropene
KR20190068646A (ko) 플루오르화 올레핀을 제조하는 방법
CN104024185A (zh) 用于制备2-氯-3,3,3-三氟丙烯的方法
HUE034794T2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2,3,3,3-tetrafluoropropene
EP3100996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fluorinated olefins
JPS643854B2 (zh)
CN111770908A (zh) 2,3,3,3-四氟丙烯的生产工艺
KR100415739B1 (ko) 플루오르함유에탄의 제조방법
EP2990396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fluorine-containing olefin
CN1935757A (zh) 五氟乙烷的制造方法
EP3412645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tetrafluoropropene
TWI325412B (zh)
EP3170804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hloropropen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2,3,3,3-tetrafluoropropene
CN100582068C (zh) 制备氢氟烃的方法
WO2017119273A1 (ja) 2,3,3,3-テトラフルオロプロペンの製造方法
CN100999439B (zh) 五氟乙烷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