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4641A -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4641A
CN1934641A CNA2005800085808A CN200580008580A CN1934641A CN 1934641 A CN1934641 A CN 1934641A CN A2005800085808 A CNA2005800085808 A CN A2005800085808A CN 200580008580 A CN200580008580 A CN 200580008580A CN 1934641 A CN1934641 A CN 1934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record
request
recording
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85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亮吾
横田淳一
滨透
山田崇晴
叶多启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34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46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572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615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logical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e.g. the structure of sectors, blocks, or fram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8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magnetic recording
    • H04N5/781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magnetic recording on disks or dru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84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 H04N5/85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on discs or dru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解决当在具有不同记录格式的两种记录介质之间拷贝或移动信息时,记录介质之间的不同引起的问题的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设备控制部分(16)将DVD应用的UDF下的数据与用于DVD上的记录的ATAPI命令一起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7)。设备控制部分(17)进行控制,将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ATAPI命令转换成与ATAPI命令相对应的ATA命令,将它与与ATAPI命令一起供应的数据一起供应给HDD(18),和将UDF数据记录在硬盘(18A)上。本发明可应用于,例如,硬盘记录器。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当在两种不同记录格式的记录介质之间进行拷贝或移动数据的处理时,无需过多关心由于记录介质的不同造成的记录格式的不同就可以管理记录数据的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记录像电视广播节目那样的AV(视听)数据(包括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的数据)的设备,DVD(数字多功能盘)记录器、和带有容量大于DVD的硬盘(磁盘)的硬盘记录器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在最近几年中,暂时将像电视广播节目那样的AV数据记录到硬盘上,然后,将AV数据拷贝(或复制)或移动到DVD上越来越常见。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记录介质的硬盘和DVD之间的差异会带来一些不便。例如,当进行AV数据的复制时,由于硬盘和DVD记录容量的不同,如果记录在硬盘上的AV数据的大小超过DVD的记录容量,为了将AV数据记录到DVD上,有必要将AV数据划分成比DVD记录容量小的AV数据,然后,将划分数据记录到数个DVD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事先将一个AV数据划分成数个数据的处理,这有损于易用性原则。
鉴于这一点,人们提出了旨在减轻记录容量不同带来的不便性的信息记录设备(参见,例如,专利文件1)。
[专利文件1]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告第2002-30482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记录容量不同之外,DVD和硬盘本身的记录格式也不同。于是,为了将记录在硬盘上的AV数据复制或移动到DVD上,有必要进行从硬盘的记录格式到DVD的记录格式的转移处理。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使以更合适的方式进行将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数据复制或移动到记录格式与该记录介质不同的另一个记录介质的处理成为可能。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包括:记录请求装置,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第一记录控制装置,用于响应记录请求装置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第二记录控制装置,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装置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本发明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可以配置成,第一记录控制装置与请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上的命令一起输出记录数据,和第二记录控制装置通过将第一记录控制装置输出的命令转换成请求将数据记录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上的命令和输出该命令,使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上。
本发明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可以配置成,第一信息处理设备进一步包括另一个记录请求装置,用于按照与预定格式不同的另一种格式请求记录记录数据,其它记录请求装置按照其它格式请求记录第一记录控制装置输出的记录数据,和第二记录控制装置响应其它记录请求装置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使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上。
本发明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可以配置成,第一数据记录介质是光盘,和第二数据记录介质是硬盘。
本发明的第一信息处理方法包括:记录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记录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第二记录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本发明的第一程序记录介质中的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包括如下的处理:记录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记录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第二记录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本发明的第一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包括如下的处理:记录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记录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第二记录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本发明的第二信息处理设备包括:读取请求装置,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作为以前记录数据的记录数据;第一读取控制装置,用于响应读取请求装置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第二读取控制装置,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装置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本发明的第二信息处理设备可以配置成,第一读取控制装置输出请求从第一数据记录介质读取记录数据的命令,和第二读取控制装置通过将第一读取控制装置输出的命令转换成请求从第二数据记录介质读取记录数据的命令和输出该命令,使记录数据从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中读取。
本发明的第二信息处理设备可以配置成,第二信息处理设备进一步包括另一个读取请求装置,用于按照与预定格式不同的另一种格式请求读取记录数据,其它读取请求装置响应第一读取控制装置输出的命令,按照其它格式请求读取记录数据,和第二读取控制装置响应其它读取请求装置作出的读取记录数据的请求,使数据记录从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中读取。
本发明的第二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通信装置,用于与包括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将从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中读取的记录数据传送到包括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外部设备。
本发明的第二信息处理设备可以配置成,第一数据记录介质是光盘,和第二数据记录介质是硬盘。
本发明的第二信息处理方法包括:读取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作为以前记录数据的记录数据;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读取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第二读取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本发明的第二程序记录介质中的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包括如下的处理:读取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作为以前记录数据的记录数据;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读取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第二读取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本发明的第二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包括如下的处理:读取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作为以前记录数据的记录数据;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读取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第二读取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本发明的第三信息处理设备包括:记录请求部分,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第一记录控制部分,用于响应记录请求部分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第二记录控制部分,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部分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本发明的第三信息处理方法包括: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响应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进行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第一记录控制;和按照第一记录控制,进行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第二记录控制。
本发明的第四信息处理设备包括:读取请求部分,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记录数据;第一读取控制部分,用于响应读取请求部分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第二读取控制部分,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部分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本发明的第四信息处理方法包括: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记录数据;响应该请求,进行从第一记录介质中读取记录数据的第一读取控制;和按照第一读取控制,进行从第二记录介质中读取记录数据的第二读取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以及第三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按照预定格式请求记录数据,和响应该请求,进行将数据记录到第一记录介质上的控制,并且,按照该控制,进行将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介质上的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以及第四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按照预定格式请求读取记录在第二记录介质上的数据,和响应该请求,进行从第一记录介质中读取数据的控制,并且,按照该控制,进行从第二记录介质中读取数据的控制。
优点
根据本发明,可以记录信息。并且,根据本发明,可以读取以前记录的数据。尤其,可以按照与记录介质的记录格式不同的另一个记录介质的记录格式将信息记录到进行信息记录的记录介质上,从而便于将数据拷贝到另一个记录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应用的硬盘记录器的实施例的配置例子的方块图;
图2是示出DVD的记录区的配置例子的图形;
图3是示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的硬盘18A的记录区的配置例子的图形;
图4是示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的硬盘18A的记录区的另一个配置例子的图形;
图5是例示当读取记录在DVD和HDD上的数据时分别使用的每个读取命令的图形;
图6是例示当将数据记录到DVD和HDD上时分别使用的每个记录命令的图形;
图7是例示作为ATAPT命令的SEND OPC INFORMATION命令的图形;
图8是例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进行的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例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进行的复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安排在如图1所示的硬盘18A上的虚拟DVD区的配置的图形;
图11是例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检测盘图像数据的末端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应用的硬盘记录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配置例子的方块图;
图13是示出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的硬盘18A的记录区的配置例子的图形;
图14是示出图13中的MBR(主引导记录)61的配置的图形;
图15是示出存储在如图14所示的MBR内的分区表72中的分区信息的配置的图形;
图16是示出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的硬盘18A的记录区的配置例子的图形;
图17是示出如图16所示的目录项的配置的图形;
图18是例示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中的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例示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中的复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应用的视频摄像机的实施例的配置例子的方块图;
图21是示出DVD记录器逐层进行的处理的图形;
图22是示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逐层进行的处理的图形;
图23是示出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逐层进行的处理的图形;和
图24是示出个人计算机的配置例子的方块图。
标号说明
1     硬盘记录器
11    操作输入部分
12    AV数据输入部分
13    AV数据输出部分
14    记录/再现处理部分
15    UDF处理部分
16    设备控制部分
17    设备控制部分
17A   命令转换部分
18    HDD(硬盘驱动器)
18A   硬盘
19    通信部分
31    导入区
32    管理信息区
33    逻辑卷区
34    管理信息区
35    导出区
40    硬盘记录器
41    FAT处理单元
42    设备控制部分
51    开头扇区
52    空白区
53    数据区
61    MBR(主引导记录)
61-1  开始码
61-2  分区表
62    第1分区
63    第2分区
64    第3分区
65    第4分区
71    开始码
72    分区表
81    标志
82    开始扇区(CHS)
83    类型
84    结束扇区(CHS)
85    开始扇区(LBA)
86    分区大小
91    MBR
92    空白区
93    分区
101   FAT
102   FAT(备份)
103   文件
104   文件
105    文件
106    空白区
121    名称
122    扩展名
123    属性
124    保留
125    创建时间
126    创建日期
127    最后访问日期
128    开头丛集号(高)
129    记录时间
130    记录日期
131    开头丛集号(低)
132    文件大小
140    视频摄像机
141    CPU
142    电源
143    ROM
144    RAM
145    摄像机功能部分
146    图像信号处理部分
147    光学透镜部分
148    光电转换部分
149    图像输入/输出部分
150    液晶显示器
151    声音信号处理部分
152    声音输入/输出部分
153    操作输入部分
154    通信部分
156    HDD
156A   硬盘
200    个人计算机
201    CPU
202    ROM
203    RAM
204    内部总线
205    输入/输出接口
206    输入部分
207    输出部分
208    记录部分
209    通信部分
210    驱动器
211    磁盘
212    光盘
213    磁光盘
214    半导体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应用的硬盘记录器的实施例的配置例子的方决图。
硬盘记录器1包括操作输入部分11、AV数据输入部分12、AV数据输出部分13、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UDF(通用盘格式)处理部分15、设备控制部分16、设备控制部分17、HDD(硬盘驱动器)18、和通信部分19。
操作输入部分11由用户在将各种各样命令输入硬盘记录器1中时操作,和操作输入部分11将指示通过用户操作指定的处理的执行的信号,例如,与AV数据的接收有关的信号供应给AV数据输入部分12。并且,操作输入部分11将,例如,指示通过AV数据输入部分12接收(获取)的AV数据的记录开始或结束的信号、指示已经记录在内置在HDD 18中的硬盘(HD)18A上的数据的再现开始或结束的信号等供应给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
并且,操作输入部分11将与记录在硬盘18A上的数据的复制,即,数据到另一个记录介质(例如,DVD)的拷贝有关的信号供应给UDF处理部分15。
AV数据输入部分12获取,例如,像电视节目广播数据那样的AV数据,和将数据供应给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AV数据输入部分12由,例如,调谐器或AV数据输入/输出端组成。
AV数据输出部分13将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供应的AV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或DVD记录器)。AV数据输出部分13由,例如,AV数据输出端组成。
按照来自操作输入部分11的指定,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进行AV数据输入部分12获取的AV数据的记录处理或记录在HDD 18上的AV数据的再现处理。当通过操作输入部分11请求开始记录AV数据输入部分12获取的AV数据时,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按照预定格式创建记录数据。也就是说,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按照视频模式(视频格式)或VR模式(视频记录格式)创建记录数据,并与请求记录的信息一起将数据供应给UDF处理部分15。
并且,当通过操作输入部分11请求开始再现处理时,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请求UDF处理部分15读取请求再现的AV数据。并且,响应这个请求,UDF处理部分15读取UDF处理部分15供应的AV数据,和将数据供应给数据输出部分13。
按照,例如,适合DVD的通用盘格式(UDF),UDF处理部分15请求设备控制部分16记录由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供应的记录数据。
并且,当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请求读取要再现的AV数据时,按照UDF,UDF处理部分15请求设备控制部分16读取要再现的AV数据,和将设备控制部分16响应该请求供应的AV数据供应给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
并且,当通过操作输入部分11请求开始复制处理时,UDF处理部分15请求设备控制部分16读取要复制的AV数据(下文称为“复制数据”),和将设备控制部分16响应该请求供应的AV数据供应给通信部分19。
当进行AV数据的记录时,设备控制部分16将UDF处理部分15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的数据与,例如,有关DVD驱动器的ATAPI(AT附加分组接口)命令当中请求记录的记录命令一起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7。并且,当进行记录在硬盘18A上的AV数据的再现,或数据到另一个记录介质的复制或移动时,也就是说,当请求读取记录在硬盘18A上的AV数据时,设备控制部分16将请求读取AV数据的读取命令(ATAPI命令)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7,从而通过设备控制部分17从硬盘18A中读取AV数据。
也就是说,随着设备控制部分16通过设备控制部分17控制HDD 18,硬盘18A被当作DVD来管理。
按照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记录命令,设备控制部分17请求HDD 18记录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的数据。也就是说,设备控制部分17含有内置在其中的命令转换部分17A。在命令转换部分17A中将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ATAPI命令的记录命令转换成与HDD有关的ATA(AT附加)命令,和将它与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的数据一起供应给HDD 18。类似地,设备控制部分17通过命令转换部分17A,将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ATAPI命令的读取命令转换成与HDD有关的ATT命令的读取命令,和将它供应给HDD 18。
在此时,在命令转换部分17A中进行的命令转换处理中,不是简单地发出相应ATA命令,而是发出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ATAPI命令,在DVD和硬盘之间进行了扇区大小不同的调整。
虽然在ATA命令和ATAPI命令中按扇区管理数据,但扇区的大小在DVD和硬盘之间是不同的。具体地说,DVD的一个扇区等于2048个字节,而硬盘的一个扇区等于512个字节。也就是说,当发出命令时,有必要调整大小的不同。并且,尽管后面将描述其细节,但可以管理的扇区数量本身在ATA命令和ATAPI命令之间是不同的;于是,取决于要管理(记录或读取)的数据的大小(扇区数量),可能有必要发出数个相同命令。
含有内置在其中的硬盘18A的HDD18进行与设备控制部分17供应的命令(ATA命令)相对应的处理。例如,按照作为ATA命令的记录命令,HDD18将与记录命令一起供应的数据记录到硬盘18A上。在这种情况下,在HDD18中,利用针对用户指定的区域进行记录,在硬盘18A上设置作为单个DVD来管理的数个区域(下文称为“虚拟DVD区”,以后描述其细节)。因此,硬盘18A被当作数个虚拟DVD来管理。
并且,按照读取数据的读取命令,HDD 18从硬盘18A中读取用户指定的AV数据,和通过设备控制部分17将数据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6。
通信部分19将UDF处理部分15供应的复制数据发送到和供应给通过网络与硬盘记录器1连接的外部设备(未示出)(例如,DVD记录器)。
接着,在描述硬盘记录器1的硬盘18A上的记录结构的例子之前,参照图2,与DVD的实际记录结构相比较,描述记录在上述虚拟DVD区上的数据的结构。
图2提供了DVD的实际记录结构的例子的简单例示。
首先描述DVD的实际记录结构。将导入区31安排在开头(内缘),然后,安排管理信息区32、逻辑卷区33、管理信息区34、和导出区35。
导入区31是在盘识别期间读取的区域,它包含像TOC(内容表)那样的信息。
管理信息区32和管理信息区34每一个代表设置按照UDF进行盘管理的信息的区域。
逻辑卷区33是以文件格式记录实际数据,即,AV数据等的区域。
导出区35是代表DVD上记录区的末端或会话(session)的末端的区域。
简单地说,记录在虚拟DVD区中的数据的结构是省略了如图2所示的DVD中的导入区31和导出区35的那一种。也就是说,该结构与在UDF下逻辑扇区号0到N的区域的结构相同(N代表在记录介质(例如,DVD)上分配的(逻辑扇区号(LSN)的最大值(最后逻辑扇区号),和随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或记录信息(例如,AV数据)的大小而异)。
在本说明书中,记录在要按照记录格式与记录介质不同的另一个记录介质的记录格式记录数据的记录介质上的数据被称为盘图像数据。作为盘图像数据的例子,在UDF下记录在逻辑扇区号0到N的区域中的一系列数据用作盘图像数据。
顺便提一下,如上所述,硬盘记录器1以与AV数据到DVD的记录相同的方式进行,例如,AV数据到硬盘18A的记录。也就是说,硬盘记录器1将HDD 18当作虚拟DVD驱动器来管理,和按照UDF将AV数据记录到硬盘18A上。下面将描述在这种情况下硬盘18A上的记录结构的例子。
图3是例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的硬盘18A上的区域的结构的例子的图形。
在如图3所示的硬盘18A中,将与硬盘18A上的区域有关的管理信息安排在开头,和在管理信息之后提供了以预定大小(例如,4.7GB)划分的区域(虚拟DVD区)。
在位于硬盘18A开头的与一个扇区(512个字节)相对应的区域中,设置与位于该区域之后的记录AV数据等的记录区有关的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由指示出现在硬盘18A上的虚拟DVD区的数量的区域(2个字节)、和指示虚拟DVD区的开始地址的区域(8个字节)组成。指示虚拟DVD区的开始地址的区域与虚拟DVD区的数量相对应地存在着。在图3中,在硬盘18A中提供了四个虚拟DVD区,和在管理信息中提供了指示四个开始地址的区域。
将上述盘图像数据,即,按照UDF配置的数据记录在每个虚拟DVD区中。
这样,硬盘18A上的区域被划分成预定大小的区域,和每个分区被当作一个DVD,从而将一个硬盘18A当作数个DVD来管理。并且,在图3的例子中,例如,可以将硬盘18A上的区域划分成大小与一个DVD相对应的区域,每个分区按照用户想要的使用来使用。例如,可以按类型划分AV数据和记录到不同区域中。
图4是例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的硬盘18A上的区域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图形。
与如图3所示的情况一样,在如图4所示的硬盘18A中,也将与硬盘18A上的区域有关的管理信息安排在开头,和在管理信息之后提供了虚拟DVD区。
与如图3所示的情况一样,在位于硬盘18A开头的与一个扇区(512个字节)相对应的区域中,设置与位于该区域之后的记录AV数据等的记录区有关的管理信息。
在图4中,在硬盘18A上提供了五个虚拟DVD区,和在管理信息中提供了指示五个开始地址的区域。
在如图4所示的例子中,各个虚拟DVD区不是按预定大小事先划分的,而是随着数据被记录和按照记录数据的大小依次创建的。也就是说,以封住如图3所示的各个虚拟DVD区中的未用区的方式进行记录。
与图3的情况一样,将上述盘图像数据记录在每个虚拟DVD区中。
这样,针对每个记录数据划分硬盘18A上的区域,和每个分区被当作一个DVD,从而将一个硬盘18A当作数个DVD来管理。并且,与如图3所示的情况不同,不会产生未用区,从而可以更有效地使用硬盘18A上的区域。
通过像上述那样划分硬盘18A上的记录区,可以好像将数个DVD存储在HDD 18中似的记录信息(AV数据等)。尤其,考虑到最新硬盘的容量不断增大,可以将虚拟DVD区的数量设置成在图3的情况下多于四个或在图4的情况下多于五个。
为了像上述那样进行记录,有必要应付作为记录介质的硬盘18A和DVD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记录格式的不同。于是,硬盘记录器1通过使记录到硬盘18A上的信息的记录格式与DVD的记录格式匹配,即,按照UDF进行记录。但是,除此之外,硬盘18A和DVD在管理这些介质的设备(驱动器)方面也是不同的。于是,有必要消除设备的不同,即,使用命令的不同造成的控制方法的不同。考虑到这一点,如上所述,需要将用在DVD驱动器中的ATAPI命令转换成用在HDD中的ATA命令的处理。
现在参照图5到7描述从ATAPI命令到ATA命令的转换的具体例子。
图5是例示在像再现或复制那样的处理期间用于读取记录在DVD或硬盘上的数据的读取命令的图形。
图5中左侧的READ(10)命令是从DVD中读取数据时使用的ATAPI命令,和图5中右侧的READ DMA命令是从硬盘中读取数据时使用的ATA命令。
首先,描述图5中左侧的READ(10)命令。
Operation Code(操作码)表示命令类型,当ATAPI命令是READ(10)命令时,被设置成0x28。0x后面的数值代表十六进制值;这同样适应于如下的描述。
LUN(逻辑单元号)代表物理或虚拟外围设备的逻辑地址。
DPO(Disable Page Out)未加使用,将0设置在DPO区中。
FUA(强制单元访问)代表由于READ(10)命令通过逻辑单元访问的访问目的地。例如,当FUA是1时,表示逻辑单元通过执行READ(10)命令访问记录介质(例如,DVD);当FUA是0时,表示逻辑单元访问高速缓冲存储器。这里使用的术语“逻辑单元”指的是物理或虚拟外围设备。
RelAdr(相对地址)未加使用,将0设置在RelAdr区中。
Logical Block Address(逻辑块地址)代表记录开始位置。
Transfer Length(传送长度)代表要读取的数据的大小。
Vendor Specific按照每个销售商的规定有目的地加以使用。
NACA代表是否支持Normal ACA。
Flag(标志)用在在彼此相联系的命令之间作出中断的时候。
Link(连接)表示命令发出部分是否按照刚发出的命令的正常终止请求自动与下一个命令相联系。
在Reserved中,将0设置到所有位中。
在PAD中,将0设置到所有位中。
接着,描述图5中右侧的READ DMA命令。
在READ DMA命令中未使用Features。
Sector Count表示用于数据读取的扇区大小。这里,一个扇区等于与硬盘的一个扇区相对应的512个字节。
LBA(7:0)、LBA(15:8)、LBA(23:16)、和LBA(27:24)(逻辑块地址)的每一个代表数据读取开始位置。LBA(7:0)代表表示数据读取开始位置的值的第0到第7位的值,LBA(15:8)代表表示数据读取开始位置的值的第8到第15位的值,LBA(23:16)代表表示数据读取开始位置的值的第16到第23位的值,和LBA(27:24)代表表示数据读取开始位置的值的第24到第28位的值。应该注意到,第0位代表LSB(最低有效位)。
obs表示这个区域是未用区。
LBA(逻辑块地址)表示是否要指定LBA地址;当要指定LBA地址时,将它设置成1。
DEV表示特定设备。
Command Code(命令码)代表命令类型;当ATA命令是READ DMA命令时,设置成0xC8。
现在对如图5所示的两个命令,即,READ(10)命令和READ DMA命令之间的具体转换处理加以描述。
对于上述的两个命令,即,READ(10)命令和READ DMA命令,当分别从DVD和硬盘读取数据时,利用扇区大小指定要读取的数据的大小。但是,如上所述,一个扇区的大小(字节数)在DVD和硬盘之间是不同的。于是,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对大小不同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当硬盘记录器1进行数据到硬盘18A的记录时,设备控制部分16将作为ATAPI命令的READ(10)命令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7。
设备控制部分17通过命令转换部分17A将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READ(10)命令转换成READ DMA命令。也就是说,命令转换部分17A进行将READ(10)命令的参数转换成READ DMA命令的参数和设置这些参数的处理。
具体地说,首先,参照ATAPI命令的Operation Code,设置相应ATA命令的Operation Code。在如图5所示的例子中,将图5的左侧的READ(10)命令中的0x28(Operation Code)转换成图5的右侧的READ DMA命令中的0xC8(Operation Code)。
并且,READ(10)命令的Logical Block Address对应于READ DMA命令的LBA(7:0)、LBA(15:8)、LBA(23:16)、和LBA(27:24)。READ(10)命令的LogicalBlock Address的值被设置到READ DMA命令的LBA(7:0)、LBA(15:8)、LBA(23:16)、和LBA(27:24)中。但是,应该注意到,由于READ(10)命令中的LogicalBlock Address区的大小是32位,和READ DMA命令中的LBA(7:0)、LBA(15:8)、LBA(23:16)、和LBA(27:24)的总大小是28位,READ(10)命令中的Logical Block Address的较低28位被设置到READ DMA命令中的LBA(7:0)、LBA(15:8)、LBA(23:16)、和LBA(27:24)的各个相应位置中。
并且,READ(10)命令的Transfer Length对应于READ DMA命令的SectorCount。但是,由于与等于16位的READ(10)命令的Transfer Length区的大小不同,READ DMA命令的Sector Count区的大小是8位,所以可以指定的值(大小)的范围(最大值)是不同的。并且,考虑到在DVD和硬盘之间每个扇区的字节数不同(DVD的一个扇区:2048个字节,和硬盘的一个扇区:512个字节),一个READ DMA命令可以服务的READ(10)命令的Transfer Length的值只是64或更小。也就是说,当表示READ(10)命令的Transfer Length指定的值(大小)的扇区大小是65(个扇区)或更大时,有必要发出数个READDMA命令。
例如,当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了Transfer Length的值表示128个扇区的READ(10)命令时,命令转换部分17A向HDD 18两次发出Sector Count的值是0x00(在READ DMA命令的Sector Count中,0x01到0xFF分别代表1到255,和0x00代表256)的READ DMA命令。
图6是例示进行到DVD或硬盘的数据记录时使用的记录命令的图形。
图6的左侧的WRITE(10)命令是将数据写到DVD上时使用的ATAPI命令,和图6的右侧的WRITE DMA命令是将数据写到硬盘上时使用的ATA命令。
首先,描述图6的左侧的WRITE(10)命令。
Operation Code(操作码)代表命令类型;当ATAPI命令是WRITE(10)命令时,被设置成0x2A。
LUN(逻辑单元号)代表物理或虚拟外围设备的逻辑地址。
DPO(Disable Page Out)未加使用,将0设置在DPO区中。
FUA(强制单元访问)代表由于WRITE(10)命令逻辑单元访问的访问目的地。例如,当FUA是1时,表示逻辑单元通过执行WRITE(10)命令访问记录介质(例如,DVD);当FUA是0时,表示逻辑单元访问高速缓冲存储器。这里使用的术语“逻辑单元”指的是物理或虚拟外围设备。
EBP(Erase By-pass)未加使用,将0设置在EBP区中。
RelAdr(相对地址)未加使用,将0设置在RelAdr区中。
Logical Block Address(逻辑块地址)代表记录开始位置。
Transfer Length(传送长度)代表要写入的数据的大小。
在Reserved中,将0设置到所有位中。
包括在WRITE(10)命令的第10到第12字节中的Vendor Specific、NACA、Flag、Link、和PAD与如图5所示的READ(10)命令的第10到第12字节中的那些相同。
接着,描述图6的右侧的WRITE DMA命令。
在WRITE DMA命令中未使用Features。
Sector Count表示用于数据读取的扇区大小。这里,一个扇区等于与硬盘的一个扇区相对应的512个字节。
LBA(7:0)、LBA(15:8)、LBA(23:16)、和LBA(27:24)(逻辑块地址)的每一个代表数据写入开始位置。LBA(7:0)代表表示数据写入开始位置的值的第0到第7位的值,LBA(15:8)代表表示数据写入开始位置的值的第8到第15位的值,LBA(23:16)代表表示数据写入开始位置的值的第16到第23位的值,和LBA(27:24)代表表示数据写入开始位置的值的第24到第28位的值。应该注意到,第0位代表LSB(最低有效位)。
obs表示这个区域是未用区。
LBA(逻辑块地址)表示是否要指定LBA地址;当要指定LBA地址时,将它设置成1。
DEV表示特定设备。
Command Code(命令码)代表命令类型,当ATA命令是WRITE DMA命令时,设置成0xCA。
至于如图6所示的两个命令,即,WRITE(10)命令和WRITE DMA命令之间的转换处理,由于只有表示命令类型(Operation Code(ATAPI命令)和Command Code(ATA命令))的值不同,并且转换处理的其他方面相同,因此这里省略对它的描述。
并且,与如图5所示的READ(10)命令或如图6所示的WRITE(10)命令不同,存在ATA命令不支持的ATAPI命令(不存在相应ATA命令)。
图7例示了作为这样ATAPT命令的一个例子的SEND OPCINFORMATION命令。
SEND OPC INFORMATION命令是当针对逻辑单元指定与当前放置在逻辑单元中的记录介质(例如,DVD)相对应的透镜光学能力(lens power)校准(OPC:最佳光学能力校准)值时使用的命令。
Operation Code(操作码)表示命令类型,当ATAPI命令是SEND OPCINFOR-MATION命令时,被设置成0x54。
DoOPC表示是否要改变OPC的值。
Parameter List Length(参数表长度)表示在SEND OPC INFORMATION命令之后传送的与OPC的值有关的参数的字节大小。
在Reserved中,将0设置到所有位中。
包括在SEND OPC INFORMATION命令的第10到第12字节中的VendorSpecific、NACA、Flag、Link、和PAD与如图5所示的READ(10)命令的第10到第12字节中的那些相同。
关于不存在相应ATA命令的ATAPI命令,譬如,SEND OPCINFORMATION命令,命令转换部分17A不进行处理,只进行将完成通知返还给设备控制部分16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8和9,对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进行的记录处理、和记录在硬盘记录器1上的数据到通过网络与硬盘记录器1连接的外部设备的复制处理加以描述。
图8是例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进行的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在步骤S1中,AV数据输入部分12获取AV数据,和将它供应给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
在步骤S2中,根据AV数据输入部分12供应的AV数据,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按照预定模式创建记录数据。也就是说,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按照视频模式(视频格式)或VR模式(视频记录格式)创建记录数据,和与请求记录的信息一起将数据供应给UDF处理部分15。
在步骤S3中,按照UDF,UDF处理部分15请求设备控制部分16记录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供应的记录数据。
在步骤S4中,响应UDF处理部分15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设备控制部分16将UDF处理部分15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的数据与记录命令一起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7。这里的记录命令是,例如,上述ATAPI命令的WRITE(0)命令。
在步骤S5中,设备控制部分17将作为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记录命令的ATAPI命令的WRITE(0)命令转换成ATA命令的WRITE DMA命令,和将它与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的数据一起供应给HDD 18。
在步骤S6中,HDD 18将设备控制部分17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的数据与记录命令一起记录到硬盘18A上。
通过按照UDF以这种方式记录信息(例如,AV数据),可以将一个HDD18当作装有数个DVD的DVD记录器来管理,从而可以免去当使用只能装载一个DVD的DVD记录器时需要替换DVD的麻烦。
并且,例如,可以事先将许多电视广播节目的AV数据记录到HDD 18上,和可以容易地只将真正想要保存的那些AV数据复制到DVD上。这肯定有助于DVD的有效使用。
并且,关于访问速度,对硬盘的访问速度一般快于对DVD的访问速度。于是,通过将AV数据记录到硬盘18A上,在AV数据的可变速度再现或编辑方面可以实现更好的易用性。
图9是例示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中的复制处理的流程图。
这里将对将记录在硬盘记录器1的硬盘18A上的盘图像数据(包括AV数据)复制(发送)到通过网络与硬盘记录器1连接的外部设备上的情况加以描述。
这里,假设将记录在硬盘18A上的盘图像数据复制到DVD上。于是,在本例中与硬盘记录器1连接的设备是用于执行将数据记录到DVD的DVD记录器。
在步骤S11中,UDF处理部分15按照UDF请求读取记录在硬盘18A上的盘图像数据。也就是说,UDF处理部分15请求设备控制部分16读取记录在通过用户操作指定的虚拟DVD区中的盘图像数据(记录在虚拟DVD区中的包括管理信息的所有数据)。
在步骤S12中,响应来自UDF处理部分15的读取盘图像数据的请求,设备控制部分16将读取命令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7。这里,读取命令是,例如,上述ATAPI命令的READ(10)命令。
在步骤S13中,设备控制部分17将作为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读取命令的ATAPI命令的READ(10)命令转换成ATA命令的READ DMA命令,和将它供应给HDD 18。
在步骤S14中,按照设备控制部分17供应的读取命令,HDD 18从硬盘18A中读取盘图像数据,和将它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7。通过设备控制部分16将此时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7的盘图像数据进一步供应给UDF处理部分15。
在步骤S15中,UDF处理部分15将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盘图像数据供应给通信部分19。通信部分19通过网络将UDF处理部分15供应的盘图像数据传送给作为复制目的地的外部设备的DVD记录器。
也就是说,当将记录在硬盘18A上的盘图像数据复制到DVD上时,硬盘记录器1可以在将数据记录在DVD上的状态下,即,在按原样保持UDF格式的数据结构的同时,供应要复制到DVD上的盘图像数据,从而可以省略传统上进行的像记录格式转换那样的处理。然后,在DVD记录器中,可以简单地按原样从DVD的记录区的开头开始写入硬盘记录器1供应的数据,从而使复制处理流畅自如。
并且,HDD允许高速数据读取,和能够通过网络并行地(同时)将不同读取数据段供应给数个不同外部设备。于是,当能够识别UDF的数个外部设备通过网络连接时,可以将不同盘图像数据段(包括AV数据)同时供应给各自外部设备。在这种情况下,硬盘记录器1可以用作本地服务器。
如上所述,数据被记录在硬盘记录器1中的硬盘18A上,从而可以实现作为硬盘记录器的优点的“大容量记录”。并且,在硬盘记录器1中,通过利用DVD的记录格式将数据记录到硬盘18A上,可以方便数据从硬盘18A到DVD的复制处理。其结果是,也可以实现作为DVD记录器的优点的“易分配性”。
顺便提一下,当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进行再现或复制处理时,例如,AV数据是从安排在硬盘18A上的每个虚拟DVD区中读取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当地读取数据,有必要检测有效数据的末端,即,盘图像数据的末端。但是,如上所述,在安排在硬盘18A上的每个虚拟DVD区中不存在存在于实际DVD记录结构之中的导入区和导出区。因此,有必要利用其它信息检测每个盘图像数据的末端。这个处理将参照图10和11加以描述。
图10是示出安排在硬盘18A上的虚拟DVD区的配置的图形。
图10中的管理信息区A对应于图2中的管理信息区32,和图10中的分区对应于图2中的管理信息区34。
出现在管理信息区A内的PD(分区描述符)包括与分区有关的信息。例如,PD包括表示分区的开始地址(开头逻辑扇区号)和分区的大小的信息。
应该注意到,PD是设置在2048个字节的区域中的信息。如果将每个虚拟DVD区的开始地址(逻辑扇区号=0)作为基点,这个区域位于第69632字节上。当在UDF下用逻辑扇区号表示时,由于在UDF下一个扇区等于2048个字节,这个位置对应于第34(=69632/2048)(0x22)扇区。并且,当在硬盘中用逻辑扇区号表示时,由于在硬盘中一个扇区等于512个字节,这个位置对应于第136(=69632/512)(0x88)扇区。
例如,将AV数据等记录在分区中。
出现在管理信息区B内的AVDP(锚入卷描述符指针)是表示卷末端的信息,和AVDP所在的地址(逻辑扇区号)代表盘图像数据的末端。并且,AVDP所在的逻辑扇区号被设置到相对应AVDP的开头第13到第16字节共4个字节的区域(TagLocation)中。
图11是例示检测安排在硬盘18A上的盘图像数据的末端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根据图11的流程图的处理中,检测位于记录在虚拟DVD区中的数据的最后的AVDP(图10中的AVDP),和从AVDP所在位置开始检测盘图像数据的末端。
也就是说,在步骤S21中,UDF处理部分15(图1)参照PD,获取分区信息。也就是说,UDF处理部分15检测包含在如图10所示的管理信息区A中的PD、从包括在PD中的信息中获取分区(图10中的分区)开头的逻辑扇区号和分区的大小。
在步骤S22中,UDF处理部分15(图1)将数据读取位置(用逻辑扇区号表示)改变成紧挨着分区末端的逻辑扇区。也就是说,UDF处理部分15从在步骤S21中获取的信息中计算出表示紧挨着分区的最后逻辑扇区的逻辑扇区的逻辑扇区号,和将这个逻辑扇区号设置成读取位置。
在步骤S23中,UDF处理部分15存储表示当前数据读取位置的逻辑扇区号。也就是说,UDF处理部分15暂时存储在步骤S22中读取的逻辑扇区号。然后,处理前进到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UDF处理部分15从如此改变的数据读取位置开始读取2048个字节的数据,和处理前进到步骤S25。
在步骤S25中,将在步骤S24中读取的2048个字节(1个扇区)的数据的开头作为基点,UDF处理部分15读取设置在第13到第16字节共4个字节的区域中的数据。
处理从步骤S25前进到步骤S26,在步骤S26中,UDF处理部分15作出存储逻辑扇区号的值和在步骤S25中读取的数据的值是否相互匹配的确定。如果在步骤S26中确定存储逻辑扇区号的值和在步骤S25中读取的数据的值不相互匹配,处理前进到步骤S27。
在步骤S27中,UDF处理部分15将数据读取位置改变成下一个逻辑扇区。也就是说,UDF处理部分15将数据读取位置改变成紧挨着当前数据读取位置上的逻辑扇区的逻辑扇区。然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23,重复上述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6中确定存储在UDF处理部分15中的逻辑扇区号的值和在步骤S25中读取的数据的值相互匹配,当前数据读取位置上的逻辑扇区被识别为盘图像数据的末端,然后结束处理。
从步骤S24到S26的一系列处理是检测包括在AVDP中的TagLocation的处理。在TagLocation中,设置了作为包括其信息的标记、AVDP所在的开头逻辑扇区号。于是,如果在步骤S26中确定存储逻辑扇区号的值和在步骤S25中读取的数据的值相互匹配,可以获知在步骤S24中读取的2048个字节的数据是AVDP。
接着,图12是示出本发明应用的硬盘记录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方块图。在图12中,与如图1所示的那些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适当地省略对它们的详细描述。
在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中,当请求记录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下的数据时,FAT处理单元41通过缓存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的数据创建盘图像数据,和按照FAT(文件分配表)(例如,FAT32)的格式,请求设备控制部分42记录盘图像数据。
并且,当按照FAT(例如,FAT32)的格式,从设备控制部分16请求读取记录在HDD 18的硬盘18A上的AV数据时,FAT处理单元41请求设备控制部分42读取包括要读取的AV数据的盘图像数据。然后,FAT处理单元41从设备控制部分42响应该请求供应的盘图像数据中提取设备控制部分16作出读取请求的AV数据,和将它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16。
按照来自FAT处理部分41的请求,利用ATA命令,设备控制部分42请求HDD 18将信息(例如,AV数据)记录到硬盘18A上或读取记录在硬盘18A上的像AV数据那样的信息。并且,设备控制部分42将HDD 18响应读取请求供应的信息供应给FAT处理部分41。
这里,在如图12所示的硬盘18A中,FAT(FAT32)用作文件系统。
关于这一点,图13例示了使用如图12所示的FAT的硬盘18A的配置。
硬盘18A包括包含MBR(主引导记录)61的开头扇区(LBA(逻辑块地址)=0的扇区)51、从紧接在开头扇区51之后(LBA=1)延伸到数据区53的开头的空白区52、和经过文件系统处理的数据区53。
数据区53最多可以划分成4个分区。在图13中,数据区53被划分成包括第1分区62、第2分区63、第3分区64、和第4分区65的四个扇区。
MBR 61包括开始码61-1和分区表61-2。其中,分区表61-2保留像输入其中的分区的开始地址(像图13中的箭头所指的那些信息)或大小那样的信息。在分区表61-2中可以输入数据区53可以划分的最大个数分区,即,四个分区(第1分区62、第2分区63、第3分区64、和第4分区65)。
接着,参照图14和15,描述如图13所示的硬盘18A的MBR 16的配置。
图14是示出包括在如图13所示的硬盘18A的配置中的MBR 61的配置的图形,和图15是示出包括在构成MBR 61的分区表61-2中的分区信息的配置的图形。
如图14所示,MBR 61被安排在硬盘18A的512个字节的开头丛集中。MBR 61包括由从开头丛集的第1字节开始的445个字节的区域组成的开始码71(图13的开始码61-1)、由从第446字节开始的64个字节的区域组成的分区表72(图13的分区表61-2)、和最后2个字节的信息73。
如上所述,分区表72是可以存储与多达四个分区的每一个分区相对应的分区信息(例如,分区的开始地址、大小等)的区域。分区信息将在后面描述。
MBR 61的最后2个字节的信息73是表示分区表72的末端的“0x55”和“0xAA”。
图15是示出存储在如图14所示的分区表72中的分区信息的配置的图形。
分区信息是16-字节信息和从头开始依次包括1个字节的标志81、3个字节的CHS(柱面/报头/扇区)开始扇区82、1个字节的类型83、3个字节的CHS结束扇区84、4个字节的LBA开始扇区85、和4个字节的分区大小86。
图16是例示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的硬盘18A上的记录区的配置例子的图形,和示出了比如图13所示更详细的分区配置。
应该注意到,虽然在图13中,在硬盘18A中形成四个分区,即,第1分区62、第2分区63、第3分区64、和第4分区65,但在图16中,只形成一个分区93。
分区93包括FAT(文件分配表)101、FAT(备份)102、文件103、文件104、文件105、和空白区106。文件103、文件104、和文件105的每一个包括目录项和盘图像数据
应该注意到,在图16中,MBR 91和空白区92分别对应于如图13所示的开头扇区51(MBR 61)和空白区52。
图17是示出如图16所示的每个目录项的结构的图形。
目录项是设置在4个字节的区域中的信息。该信息包括:记录表示文件名的名称121的8位区域;记录表示文件扩展名的扩展名122的3位区域;记录表示文件的属性(例如,像写禁止那样的信息)的属性123的1位区域;记录保留124的1位未用区;记录表示文件的创建时间的创建时间125的2位区域;记录表示文件的创建日期的创建日期126的2位区域;记录表示最后访问文件的日期的最后访问日期127的2位区域;记录表示构成文件的数据的开头丛集号的较高2位的值的开头丛集号(高)128的2位区域;记录表示文件的记录时间的记录时间129的2位区域;记录表示文件的记录日期的记录日期130的2位区域;记录表示构成文件的数据的开头丛集号的较低2位的值的开头丛集号(低)的2位区域;和记录表示文件大小的文件大小132的4位区域。
图18是例示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进行的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在步骤S41中,AV数据输入部分12获取AV数据,和将它供应给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
在步骤S42中,根据AV数据输入部分12供应的AV数据,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按照预定格式创建记录数据。也就是说,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按照视频模式或VR模式创建记录数据,和与表示记录的信息一起将它供应给UDF处理部分15。
在步骤S43中,按照UDF,UDF处理部分15请求设备控制部分16记录记录/再现处理部分14供应的记录数据。
在步骤S44中,设备控制部分16将UDF处理部分15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下的数据与记录命令一起供应给FAT处理部分41。
在步骤S45中,FAT处理部分41通过与记录命令一起缓存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包括记录数据的UDF格式下的数据,创建盘图像数据。
并且,在步骤S45中,FAT处理部分41按照FAT(例如,FAT32)格式,将创建的盘图像数据当作一个文件数据来管理,和请求设备控制部分42将数据记录成带有扩展名,例如,“.iso”的文件的数据(下文适当地称为“iso文件”)。
在步骤S46中,设备控制部分42将FAT处理部分41供应的盘图像数据(iso文件的数据)与记录命令一起供应给HDD 18。这里的记录命令是,例如,上述ATA命令的WRITE DMA命令。
在步骤S47中,HDD 18将设备控制部分42供应的盘图像数据与记录命令一起记录到硬盘18A上。
图19是例示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中的复制处理的流程图。
在下文中,将对将记录在硬盘记录器40的硬盘18A上的盘图像数据(包括AV数据)复制(发送)到通过网络与硬盘记录器1连接的外部设备上的情况加以描述。
在步骤S51中,UDF处理部分15按照UDF请求读取复制数据。也就是说,UDF处理部分15请求设备控制部分16读取通过用户操作指定的盘图像数据。
在步骤S52中,设备控制部分16将读取盘图像数据的读取命令供应给FAT处理部分41。这里的读取命令是,例如,上述ATAPI命令的READ(10)命令。
在步骤S53中,响应来自设备控制部分16的读取命令,FAT处理部分41按照FAT格式请求设备控制部分42读取盘图像数据(iso文件的数据)。
在步骤S54中,响应来自FAT处理部分的请求,设备控制部分42将读取命令,例如,ATA命令的READ DMA命令供应给HDD 18。
在步骤S55中,HDD 18读取记录在硬盘18A上的盘图像数据,和将它供应给设备控制部分42。
通过设备控制部分42将在步骤S55中读取的盘图像数据供应给FAT处理部分41,并且,响应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读取命令,通过设备控制部分16将它从FAT处理部分41供应到UDF处理部分15。
在步骤S56中,UDF处理部分15将设备控制部分16供应的盘图像数据供应给通信部分19。通信部分19通过网络将UDF处理部分15供应的盘图像数据供应给作为要复制盘图像数据的外部设备的DVD记录器。
如上所述,尽管与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的不同,将FAT用作文件系统来进行盘图像数据管理,但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可以提供与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相同的效果。
图20是示出本发明应用的视频摄像机的实施例的配置例子的方块图。
在如图20所示的视频摄像机140中,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和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进行的盘图像数据处理通过软件实现。
在视频摄像机140中,电源142、ROM(只读存储器)143、和RAM(随机访问存储器)144与CPU(中央处理单元)141连接。CPU 141由电源142驱动,按照存储在ROM 143中的程序控制视频摄像机140的所有操作。CPU141进行各种各样处理等所需的数据被适当地存储在RAM 144中。除了CPU141之外,电源142还将电力供应给必要模块。
CPU 141控制摄像机功能部分145、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46、和声音信号处理部分151。摄像机功能部分145按照CPU 141的控制,控制光学透镜部分147,从而适当地调整变焦比、光圈等。
光电转换部分148由,例如,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成像器或CCD(电荷耦合器件)组成。光电转换部分148将通过光学透镜部分147进入的对象160等的光转换成电信号(与对象160的图像相对应的电信号),和将电信号供应给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46。根据CPU 141的控制,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46按预定格式将光电转换部分148供应的与对象160的图像相对应的电信号转换成图像数据,和将图像数据供应给CPU 141和液晶显示器150。液晶显示器150根据来自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46的图像数据显示图像。
并且,根据CPU 141的控制,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46将图像输入/输出部分149供应的图像数据转换成预定格式的数据,和将数据供应给CPU 141和液晶显示器150。
按照CPU 141的控制,声音信号处理部分151控制声音输入/输出部分152,以便收集声音。声音输入/输出部分152由,例如,麦克风、扬声器、或声音输入/输出端组成。根据CPU 141的控制,声音信号处理部分151将与声音输入/输出部分152收集的声音相对应的声音信号转换成预定格式的声音数据,和将声音数据供应给CPU 141。并且,声音信号处理部分151将CPU 141供应的声音数据供应给声音输入/输出部分152。
CPU 141按照视频模式或VR模式将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46和声音信号处理部分151供应的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转换成记录数据,按照UDF将记录数据与记录命令一起供应给HDD 156,和以与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和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相同的方式控制记录数据到硬盘156A的记录。
操作输入部分153由按钮、切换器、或遥控器组成,和当用户进行与预定命令相对应的输入操作时,将与输入操作相对应的操作命令信号供应给CPU 141。CPU 141进行与操作输入部分153供应的操作命令信号相对应的处理。
并且,根据CPU 141的控制,通信部分154进行与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未示出)的通信处理。也就是说,通信部分154将从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46或声音信号处理部分151输出的图像数据或声音数据、或记录在硬盘156A上的数据发送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和接收从其它信息处理设备发送的像图像数据、声音数据、和程序那样的各种各样信息。例如,当通信部分154接收到图像数据时,CPU 141使图像数据存储到RAM 144或硬盘156A中。并且,例如,当通信部分154接收到程序时,CPU 141将程序装入RAM 144中。
应该注意到,通信部分154可以是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部分,或进行有线通信的通信部分,或能够进行有线和无线通信两者的通信部分。并且,对通信系统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像利用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a或802.11b的无线LAN(局域网)或蓝牙那样的各种各样无线通信系统。同样,在有线通信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像Ethernet(注册商标)或USB或IEEE 1394那样的各种各样有线通信系统。
虽然与盘图像数据有关的上述一系列处理像上述那样,可以由专用硬件来执行,但它也可以通过软件来执行。
关于这一点,当与盘图像数据有关的一系列处理像要通过软件来执行时,如图21(图22、23)的左侧所示,可以将处理划分成由应用层、文件格式层、文件系统层、和设备驱动器层组成的四个分层。
在应用层中,在文件格式层面上对文件格式层加以访问,和在文件格式层中,在文件层面上对文件系统层加以访问。并且,在文件系统层中,在逻辑扇区层面上对设备驱动器层加以访问,和在设备驱动器层中,通过物理层,即,通过像驱动器那样的设备在物理扇区层面上对记录介质加以访问。
这里,图21的右侧示出了DVD记录器逐层进行的处理。
进行像记录或再现那样的处理的应用对应于应用层。
例如,视频模式(VF:视频格式)或VR模式(视频记录格式)对应于文件格式层。文件格式层以视频模式或VR模式执行数据的创建,或执行作为较低层的文件系统层供应的数据的识别。
文件系统层按照UDF请求将数据记录到DVD上或读取记录在DVD上的数据。
DVD设备驱动器对应于设备驱动器层。设备驱动器层请求DVD驱动器按照来自文件系统层的请求,将数据记录到DVD上或读取记录在DVD上的数据。
图22的右侧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硬盘记录器1逐层进行的处理。注意,图22的左侧与图21的左侧相同。
在图22中,由于应用层、文件格式层、和文件系统层与如图21所示的那些相同,因此,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由于硬盘记录器1通过应用就应用层、文件格式层、和文件系统层中的处理而言与参照图21所述的由DVD记录器执行的那些相同的处理访问硬盘18A,有必要将为访问DVD发出的命令转换成访问硬盘的命令。
于是,在设备驱动器层中将ATAPI命令转换成ATA命令。
应该注意到,在图22中,如图1所示的UDF处理部分15对应于文件系统层。并且,如图1所示的设备控制部分16和设备控制部分17对应于设备驱动器层。
图23是示出如图12所示的硬盘记录器40逐层进行的处理的图形。
在图23中,由于应用层和文件格式层与图21中的那些相同,因此,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硬盘记录器40在文件系统层中使用用于DVD的UDF和用于HDD的FAT32两者。
由于这个原因,在文件系统层中,按照UDF创建盘图像数据。具体地说,利用DVD设备驱动器,在虚拟记录区(例如,内置在设备中的RAM(例如,如图12所示的FAT处理部分41))中创建盘图像数据。将这个盘图像数据当作FAT32文件来管理和记录在硬盘18A上。
于是,在设备驱动器层中使用HDD设备驱动器。
应该注意到,在图23中,如图12所示的UDF处理部分15、设备控制部分16、和FAT处理部分41分别对应于文件系统层中的UDF、DVD设备驱动器、和FAT32。并且,如图12所示的设备控制部分42对应于设备驱动器层中的HDD设备驱动器。
当通过软件进行上述一系列处理时,将构成软件的程序从记录介质安装到包含在专用硬件中的计算机中,或者,安装到,例如,如图24所示的通用个人计算机200中,通过将各种各样的程序安装到个人计算机200中,可以使它执行各种各样的功能。
如图24所示,这个记录介质不仅由记录程序和与个人计算机200分离地分发给用户以分发程序的插件式介质,譬如,磁盘211(包括软盘)、光盘212(包括CD-ROM(只读光盘存储器)和DVD(数字多功能盘))、磁光盘213(包括MD(小型盘)(商标))、或半导体存储器214构成,而且由在事先合并在个人计算机200中的状态下提供给用户的记录程序的ROM 202、或包括在记录部分208中的硬盘等构成。
个人计算机200的CPU 201控制个人计算机的所有操作。并且,当通过含有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206,经由总线204和输入/输出接口205从用户那里输入命令时,CPU 201响应这个命令,执行存储在ROM(只读存储器)202中的程序。可替代地,CPU 201将从与驱动器210连接的磁盘211、光盘112、磁光盘113、和半导体存储器214中读取和安装到记录部分208中的程序装入RAM(随机访问存储器)203中,和执行该程序。并且,CPU 201将通过执行程序获得的数据输出到含有显示器、扬声器、打印机、或绘图仪等的输出部分207。并且,CPU 201从由扫描仪或麦克风组成的输入部分206中获取数据。并且,CPU 201控制通信部分209与外界进行通信,从而进行数据交换。
应该注意到,通信部分209可以是进行无线通信的那一种,进行有线通信的那一种,或能够进行有线和无线通信两者的那一种。并且,对通信系统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像利用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a或802.11b的无线LAN(局域网)或蓝牙那样的各种各样无线通信系统。同样,在有线通信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像Ethernet(注册商标)或USB或IEEE 1394那样的各种各样有线通信系统。
应该注意到,如有需要,可以通过像路由器或调制解调器那样的接口的中介作用,经由像局域网、因特网、或数字卫星广播那样的有线或无线通信介质将执行上述一系列处理的程序安装到计算机中。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存储在记录介质中的程序的步骤不仅包括根据给定顺序按部就班执行的过程,而且包括未必按部就班执行,而是并行地或分立地执行的过程。
应该注意到,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给出的描述是针对将硬盘用作记录盘图像数据的记录介质的例子的情况的,但记录盘图像数据的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像MO(磁光盘)、PD(相变可重写盘)、Zip盘、或采用ZCAV(分区恒定角速度)系统的SuperDisk那样,允许随机访问的盘状记录介质。
并且,使用的文件系统不局限于FAT32,也可以使用其它文件系统。
并且,上述盘图像数据不局限于定义在本说明书中的内容(在UDF下安排在逻辑扇区号0到N(最后逻辑扇区号)的区域中的一系列信息)。
并且,记录在硬盘18A上的数据可以不是AV数据,也可以是一些其它数据。
并且,HDD 18可以不是内置型的那一种,也可以安装在外部。
并且,盘图像数据可以不是记录在DVD上的那一种。可替代地,盘图像数据可以是,例如,记录在视频CD(光盘)或音频CD上的数据。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将数据从硬盘记录器1或硬盘记录器4拷贝到DVD播放器,但也可以移动数据,而不是拷贝数据。

Claims (19)

1.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含:
记录请求装置,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
第一记录控制装置,用于响应记录请求装置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
第二记录控制装置,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装置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中:
第一记录控制装置与请求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上的命令一起输出记录数据;和
第二记录控制装置通过将第一记录控制装置输出的命令转换成请求将数据记录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上的命令和输出该命令,使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进一步包含另一个记录请求装置,用于按照与预定格式不同的另一种格式请求记录记录数据,
其中:
其它记录请求装置按照其它格式请求记录第一记录控制装置输出的记录数据;和
第二记录控制装置响应其它记录请求装置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使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中:
第一数据记录介质是光盘;和
第二数据记录介质是硬盘。
5.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含:
记录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
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记录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
第二记录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6.一种写入程序的程序记录介质,该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包含如下的处理:
记录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
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记录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
第二记录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7.一种使计算机执行包含如下的处理的程序:
记录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
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记录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
第二记录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8.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含:
读取请求装置,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作为以前记录数据的记录数据;
第一读取控制装置,用于响应读取请求装置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
第二读取控制装置,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装置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中:
第一读取控制装置输出请求从第一数据记录介质读取记录数据的命令;和
第二读取控制装置通过将第一读取控制装置输出的命令转换成请求从第二数据记录介质读取记录数据的命令和输出该命令,使记录数据从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中读取。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进一步包含另一个读取请求装置,用于按照与预定格式不同的另一种格式请求读取记录数据,
其中:
其它读取请求装置响应第一读取控制装置输出的命令,按照其它格式请求读取记录数据;和
第二读取控制装置响应其它读取请求装置作出的读取记录数据的请求,使数据记录从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中读取。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进一步包含通信装置,用于与包括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将从第二数据记录介质中读取的记录数据传送到包括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外部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其中:
第一数据记录介质是光盘;和
第二数据记录介质是硬盘。
13.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含:
读取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作为以前记录数据的记录数据;
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读取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
第二读取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14.一种写入程序的程序记录介质,该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包含如下的处理:
读取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作为以前记录数据的记录数据;
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读取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
第二读取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15.一种使计算机执行包含如下的处理的程序:
读取请求步骤,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作为以前记录数据的记录数据;
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用于响应在读取请求步骤中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
第二读取控制步骤,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步骤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16.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含:
记录请求部分,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
第一记录控制部分,用于响应记录请求部分作出的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和
第二记录控制部分,用于按照第一记录控制部分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到第二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
17.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含:
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记录作为要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数据;
响应记录记录数据的请求,进行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一数据记录介质的第一记录控制;和
按照第一记录控制,进行将记录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介质的第二记录控制。
18.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包含:
读取请求部分,用于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记录数据;
第一读取控制部分,用于响应读取请求部分作出的请求,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一记录介质的读取;和
第二读取控制部分,用于按照第一读取控制部分的控制,控制记录数据从第二记录介质的读取。
19.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含:
按照适合第一记录介质的预定格式,请求读取记录数据;
响应该请求,进行从第一记录介质中读取记录数据的第一读取控制;和
按照第一读取控制,进行从第二记录介质中读取记录数据的第二读取控制。
CNA2005800085808A 2004-03-16 2005-02-22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 Pending CN19346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73793/2004 2004-03-16
JP2004073793A JP2005267669A (ja) 2004-03-16 2004-03-16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4641A true CN1934641A (zh) 2007-03-21

Family

ID=34975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085808A Pending CN1934641A (zh) 2004-03-16 2005-02-22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06732A1 (zh)
EP (1) EP1727143A1 (zh)
JP (1) JP2005267669A (zh)
KR (1) KR20070003943A (zh)
CN (1) CN1934641A (zh)
WO (1) WO20050886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78197B2 (ja) * 2004-05-31 2007-09-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ダビング機能付レコーダ
EP1946317A1 (en) * 2005-10-11 2008-07-23 THOMSON Licensing Dvd replication of encoded content
US9076483B2 (en) 2005-10-11 2015-07-07 Thomson Licensing Llc DVD repl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8731381B2 (en) 2006-04-12 2014-05-20 Thomson Licensing Virtual DVD on demand and electronic DVD rental/buy/burn
JP2008091980A (ja) * 2006-09-29 2008-04-17 Hitachi Ltd テレビジョン表示装置及び映像記録再生装置
JP4983297B2 (ja) * 2007-02-21 2012-07-25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複製装置
KR101150414B1 (ko) * 2007-03-26 2012-06-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콘텐츠 데이터의 기록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데이터 처리 방법및 트랜스코딩 장치
JP2008252269A (ja) * 2007-03-29 2008-10-16 Hitachi Ltd ハイブリッドビデオカメラ
JP4400650B2 (ja) * 2007-05-23 2010-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制御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0044816A (ja) * 2008-08-11 2010-02-25 Sharp Corp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及び、光学ドライブ装置の駆動方法
CN102577363B (zh) * 2009-10-30 2015-01-21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内容接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89854A (ja) * 1992-04-08 1993-11-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外部記憶装置のアクセス装置
JP2000184320A (ja) * 1998-12-11 2000-06-30 Nec Corp 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電子番組ガイド表示装置
JP3637275B2 (ja) * 2000-11-08 2005-04-13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即時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即時記録方法
JP2002373089A (ja) * 2001-06-15 2002-12-26 Hitachi Ltd コンピュ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70003943A (ko) 2007-01-05
EP1727143A1 (en) 2006-11-29
WO2005088632A1 (ja) 2005-09-22
JP2005267669A (ja) 2005-09-29
US20070206732A1 (en) 200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4641A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238790C (zh) 接收并存储广播内容、响应用户请求使内容成为可利用状态的接收终端装置
CN1160724C (zh) 用于写入和再生数据的装置及方法
CN1723446A (zh) 记录介质、记录设备及使用该记录介质和设备的再现设备
CN1790528A (zh) 重放装置及其方法、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119896A (zh) 信息记录媒体和信息重现装置
CN1342314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及信息记录/再现系统
CN101053037A (zh) 文件处理装置、文件处理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
CN1942965A (zh) 数据处理装置
CN1942869A (zh) 组合存储器装置、数据写入方法和程序
CN1643600A (zh) 允许更新缺陷列表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再现装置、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CN1539144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CN1690993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随其使用的程序和记录介质
CN1457495A (zh) 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及方法、信息记录介质、程序存储介质、及程序
CN1643605A (zh)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CN1833287A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程序及记录媒体
CN1871850A (zh) 再现设备、方法和程序
CN1674139A (zh) Av数据记录装置
CN1519756A (zh) 记录再生装置、记录再生方法、计算机程序及记录媒体
CN1455406A (zh) 信息记录方法和设备及系统、信息处理设备和存储媒体
CN1113347C (zh) 信息数据记录和重放装置
CN1261881C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
CN1264144C (zh) 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设备以及相关的方法
CN1252141A (zh) 文件记录、记录媒体管理、文件处理和对记录媒体写入接收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记录装置和程序记录媒体
CN1922685A (zh)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信息记录介质和计算机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9857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321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9857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