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2661B - 把手及具有把手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把手及具有把手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2661B
CN1932661B CN200610151855XA CN200610151855A CN1932661B CN 1932661 B CN1932661 B CN 1932661B CN 200610151855X A CN200610151855X A CN 200610151855XA CN 200610151855 A CN200610151855 A CN 200610151855A CN 1932661 B CN1932661 B CN 19326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parts
record
peristom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518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2661A (zh
Inventor
工藤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32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2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2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26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把手以及具有把手的装置。把手(200)上设有一个或若干个卡定部(201),装置主体(1)的框架(300)的支柱(301)上设置开口部(305),从开口部(305)中拉出把手(200)使用时,卡定部(201)与开口部(305)的上边部(305b)接触,限制把手(200)朝开口部(300)内钻入的方向移动,在将装置主体(1)抬起的状态下,开口部(300)的上边部(305b)与卡定部(201)结合,限制把手(200)向开口部(305)内钻入。

Description

把手及具有把手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手及具有把手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能够相对装置主体收纳与拉出的把手,以备搬运或设置装置时使用。可以列举例如特开2003-226355号公报,特开2002-296857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技术。
作为以往的把手,还可列举如特开2003-107822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技术。其中记载了一种把手,是将金属板弯曲加工形成,具有中空棒形握持部,以及设置在该棒形握持部外侧端部,比该棒形握持部外周部的下侧突出的防滑部。
关于把手的安装位置,可列举例如特开2004-24044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技术。其中,记载了包括设置在前后的侧面板,以及配设在这些侧面板之间的支承装置的架,安装部配设在该支承装置附近,并且该安装部通过各把手支承。
另外,作为以往的把手与具有把手的装置,可列举例如特开2002-278197号公报,和特许第324670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
如上所述,在安装能够从装置主体拉出的把手的装置中,会产生以下问题,例如当两个人在装置前后握持把手,抬起装置的状态下,若在有台阶的场所等将装置倾斜时,把手滑动,会进入装置主体内。
由于装置具有一定重量,因此,要求把手具有一定强度。由实心部件(有芯的部件)构成的把手成本高且重量重,因此,优选由中空形部件构成的把手。但是,若使用中空部件,例如截面为四角形的部件,则由于使用花费成本的注塑成型的加工技术,因此,反而提高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装置倾斜时,也不会滑入装置主体内的把手,既能够保持强度又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把手,以及具有上述把手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一种把手,相对于装置主体侧的开口部能够拉出,其特征在于:
具有卡定部,在将所述把手拉出使用时,与所述开口部的周边部接触,限制所述把手朝所述开口部内钻入的方向移动。
(2)在(1)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是突出部,台阶部,截面为山形的凹凸部中至少一种。
(3)在(1)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是由弹性部件形成。
(4)在(1)-(3)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是由金属材料形成。
(5)在(1)-(4)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由树脂材料形成。
(6)在(1)-(5)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手的至少被握持部分的表面设置弹性部件。
(7)在(1)-(6)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结合部,在将所述把手收纳到所述装置内部时,与所述装置侧内部的部件嵌合。
(8)在(7)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与所述结合部配置在与拉出方向交叉,沿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9)一种把手,在抬起装置时使用,其特征在于:
由槽形且局部具有开口部的第一部件,以及嵌入所述第一部件内部且关闭所述开口部至少一部分的第二部件组合构成,在把手上形成由一个或若干个突出部构成的卡定部,从设置在支柱上的开口部中拉出把手使用时,所述卡定部与开口部的周边部接触,限制把手朝开口部内部钻入的方向移动,在把手上形成由突起部构成的结合部,当把手收纳在装置主体(1)内部时,所述结合部与设置在装置主体内部的框架上的止动部件结合,这些卡定部与结合部形成在与拉出方向交叉,沿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而且,结合部的高度比卡定部的高度高,在支柱上形成如上所述的能够拉出或收纳把手的开口部,该开口部是以拉出或收纳把手时,不与把手的卡定部结合的大小形成,在开口部上还形成缺口部,在拉出或收纳把手时,把手的结合部能够通过,在装置主体的框架的支柱上固定设置将把手推入收纳时,对把手的推入位置进行限制的止动部件,在所述止动部件上设置与把手的结合部结合,限制进一步推入的止动部。
(10)在(9)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的任意一个上设置用于拉出所述把手的拉钩部。
(11)在(9)或(10)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固定部件,对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进行固定,并可兼作为防滑部件。
(12)在(11)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保护部件,保护对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进行固定的所述固定部件的周围。
(13)在(9)-(12)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的将所述第一部件开口部的一部分关闭的部分从所述开口部突出。
(14)在(9)-(13)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在至少一侧的端部结合。
(15)在(14)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没有结合一侧的端部通过连结部件连结。
(16)在(9)-(15)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由不同材料形成。
(17)在(9)-(16)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厚度与第二部件的厚度不同。
(18)在(17)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厚度比第二部件的厚度厚。
(19)在(9)-(19)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是(1)-(6)任意一项的把手。
(20)在(19)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
(21)在(9)-(19)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是(7)或(8)的把手。
(22)在(21)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
(23)在(9)-(22)任意一项的把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至少下侧是槽形且是曲线形。
(24)一种具有把手的装置,包括能够从装置主体侧的开口部拉出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是(1)-(23)任意一项的把手。
(25)一种具有把手的装置,包括能够从装置主体侧的开口部拉出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是(7),(8),(21)或(22)中的把手,所述开口部具有所述把手的结合部能够通过的缺口部。
(26)在(25)的具有把手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内部包括与所述结合部结合的止动部件。
(27)在(24)-(26)任意一项的具有把手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的开口部大小形成为:拉出所述把手时,所述开口部不会与所述卡定部卡住。
(28)在(24)-(27)任意一项的具有把手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安装在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支柱部与底部重合的位置。
(29)在(23)-(28)任意一项的具有把手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的开口部上形成能够与所述卡定部结合的台阶部或突出部。
(30)在(23)-(29)任意一项的具有把手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的开口部上设置弹性部件,当使用所述把手时,该弹性部件与所述把手相接。
(31)在(23)-(30)任意一项的具有把手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收纳在所述装置主体内部,能够拉出。
(32)在(23)-(31)任意一项的具有把手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是电气装置。
(33)在(23)-(31)任意一项的具有把手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是用于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34)在(33)的具有把手的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是喷墨记录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其具有在拉出使用时,与开口部的周边部接触,限制朝开口部内钻入的方向移动的卡定部,因此,即使装置倾斜时,也能够防止把手钻入装置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其是由槽形且局部具有开口部的第一部件,和嵌入所述第一部件内,关闭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部件组合构成,因此,可以使用加压加工等低成本加工方法形成,实现低成本化。
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把手的装置,其包括本发明涉及的任何一种把手,因此,即使装置倾斜时,也能够防止所述把手钻入装置内部,还能够实现低成本,减轻重量。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具有把手的图像形成装置外观的斜视图;
图2表示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结构的概略构成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以及副扫瞄运送部的平面图;
图4表示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框架的斜视图;
图5表示说明从把手安装部拉出把手状态的放大斜视图;
图6表示说明将把手收纳在把手安装部状态的放大斜视图;
图7表示说明拉出把手的状态,其与止动部件的关系的一部分斜视图;
图8表示将把手收纳在把手安装部的状态,其与止动部件的关系的一部分斜视图;
图9表示说明拉出把手的状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10表示说明拉出把手,抬起的状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11表示说明将把手收纳的状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12表示说明把手与开口部关系的侧面图;
图13表示说明抬起把手时,其与开口部关系的侧面图;
图14表示说明把手的斜视图;
图15表示分解说明把手的斜视图;
图16表示说明第一部件的侧面图;
图17表示说明第一部件的平面图;
图18表示说明第二部件的侧面图;
图19表示说明第二部件的平面图;
图20表示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组合状态下的正面说明图;
图21表示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把手的另一例示意图;
图22表示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把手的其它一例示意图;
图23表示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把手的还有一例示意图;
图24表示说明图像形成装置侧的开口部的另一例示意图;
图25表示说明图像形成装置侧的开口部的其它一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图1,图2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图1表示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外观的斜视图。图2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整体构成的概略构成图。图3表示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以及副扫瞄运送部的平面图。
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1的内部(壳体内)具有用于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手段)2,副扫瞄运送部(手段)3等。从设置在装置主体1的底部作为收容手段的供纸部4中,将作为被运送部件的记录介质5(以下简称为“纸”,不限定其材质)一张一张地分离后供给,一边通过副扫瞄运送部3将纸5间隔地运送到与图像形成部2对向的位置,一边通过图像形成部2将液滴(“墨水”或“记录液”)喷到纸5上,形成(记录)需要的图像,然后,通过排纸运送部6将纸5排出到形成在装置主体1上面的排纸盘7上。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读取部(扫瞄部)11。图像读取部11作为在图像形成部2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打印数据)输入系统,在位于装置主体1上部的排纸盘7的上方对图像进行读取。所述图像读取部11使得包含照明光源13和反射镜14的扫瞄光学系统15,与包含反射镜16,17的扫瞄光学系统18移动,对载置在原稿稿台12上的原稿图像进行读取,通过配置在透镜19后方的图像读取元件20将经过扫瞄的原稿图像作为图像信号读取,对被读取的图像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经过上述图像处理的打印数据能够进行打印。另外,原稿稿台12上包括用于压住原稿的压板10。而且,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前侧的上部配置如图1所示用于操作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部9。
这里,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2中,如图3所示,通过滑架导轨21与滑架支承装置(没有图示)支承滑架23,使其能够沿主扫瞄方向移动,并且,由主扫描马达27通过架设在驱动滑轮28A与从动滑轮28B之间的同步带29,驱动滑架23沿主扫瞄方向移动,进行扫瞄。
在滑架23上搭载由分别喷出各色液滴的液滴喷墨头构成的记录头24。使得滑架23沿主扫瞄方向移动,一边通过副扫瞄运送部3将纸5沿纸运送方向(副扫瞄方向)运送,一边使得记录头24喷出液滴,进行图像形成,构成所谓“梭”型(shuttle)方式。
记录头24是由分别喷出黑色(Black)墨水的两个液滴喷墨头24k1,24k2,青色(Cyan)墨水的液滴喷墨头24c,品红色(Magenta)墨水的液滴喷墨头24m,以及黄色(Yellow)墨水的液滴喷墨头24y,共五个液滴喷墨头(以下简称为“记录头”)构成。另外,在滑架23上还搭载用于向记录头24供给所需颜色墨水(记录液)的子墨盒25。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装置主体1的前面,各色墨盒26能够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墨盒安装部26A中。所述各色墨盒26作为记录液盒,分别收纳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墨水,通过管(没有图示)将各色墨水补充供给到子墨盒25中。其中,黑色墨水是从一个墨盒26补充到两个子墨盒25中。
作为记录头24,可以使用以下各种类型,例如,使用对墨水通道内(压力发生室)的墨水加压、作为压力发生手段(驱动器)的压电元件,使得形成墨水通道壁面的震动板变形,墨水通道内的墨水容积发生变化,喷出墨水滴,所谓压电型;通过使用发热电阻体在墨水通道内对墨水加热,产生气泡,通过压力喷出墨水滴,所谓加热型;将形成墨水通道壁面的震动板与电极对向配置,通过震动板与电极之间产生的静电力使得震动板变形,墨水通道内的墨水容积发生变化,喷出墨水滴,所谓静电型等。
在滑架23沿主扫瞄方向一侧的非打印区域配置维持复原装置121。所述维持复原装置121包括用于维持记录头24的喷嘴状态,且进行复原的记录头清洁装置。所述维持复原装置121包括五个盖122a、122b、122c、122d、122e、擦板124、以及空喷接受器125等。所述五个盖122a、122b、122c、122d、122e用于盖住五个记录头24的各个记录头的喷嘴面,所述擦板124用于对记录头24的各喷嘴面进行擦拭,所述空喷接受器125用于进行空喷。在盖122a通过管连接抽吸泵(没有图示),因此,将其作为抽吸及保湿用盖,将盖122b、122c、122d、122e作为保湿用盖。
而且,在滑架23沿主扫瞄方向另一侧的非打印区域,配置用于空喷的空喷接受器126,在该空喷接受器上形成开口127a、127b、127c、127d、127e。
副扫瞄运送部3包括运送带31、充电辊34、导向部件35、压紧滚轮(加压滚轮)36、分离爪(没有图示)、以及一对运送辊38。其中,所述运送带31为环形,其张架在作为驱动辊的运送辊32和作为张紧辊的从动辊33之间,将由下方供给的纸5的运送方向切换为大致90°,使得纸5与图像形成部2对向地运送;所述充电辊34作为充电手段,对运送带31的表面施加作为交变电压的AC偏压,以使得该运送带31的表面带电;所述导向部件35在与图像形成部2对向的区域支承运送带31;所述压紧滚轮36在与运送辊32对向的位置将纸5压到运送带31上;所述分离爪用于将在图像形成部2形成图像的纸5从运送带31分离;所述运送辊38用于将被分离的纸5送出到排纸运送部6。
由副扫瞄马达131通过同步带132与同步辊133驱动运送辊32回转,从而使得副扫瞄运送部3的运送带31沿图2所示的纸运送方向(副扫瞄方向)进行环形回转。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使得作为图像形成手段,包括搭载记录头24的滑架23以及其主扫瞄移动机构,维持复原机构121等的图像形成部2,与作为运送手段,包括运送带31与其驱动机构等的副扫瞄运送部3组件化,作成机械驱动(engine)组件100。该机械驱动组件100能够装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
供纸部4包括供纸盒41、供纸辊42、摩擦器43、定位辊44。其中,所述供纸盒41作为收容手段,将多张纸5叠置收纳;所述供纸辊42与摩擦器44将收纳在供纸盒41内的纸5一张一张地分离送出;所述定位辊44使得送到的纸5相对于副扫瞄运送部3运送。由HB型步进马达构成供纸马达45(驱动源),其通过供纸离合器(没有图示)驱动供纸滚轮42回转,而且,供纸马达45还驱动所述一对定位辊44回转。
排纸传送部6设有传送已形成图像的纸5的两对排纸传送辊61、62,用于将纸5向排纸盘7送出的一对排纸传送辊63及一对排纸辊64。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驱动传送带31的运送辊32的回转量进行检测,根据该检测出的回转量对副扫描电机131进行驱动控制,同时从未图示的AC偏压供给部向充电辊34施加作为交变电压的正负极的矩形波的高电压,由此,正和负的电荷相对传送带31的传送方向交替地带状地施加在传送带31上,在传送带31上以规定的带电宽度进行带电,生成不均匀电场。
因此,从供纸部4供给纸5,送入运送辊32与推压辊36之间,若送到所述通过形成正负极的电荷产生不均匀电场的传送带31上,纸5顺着电场的方向瞬时极化,由静电吸附力被吸附在传送带31上,伴随传送带31移动而被传送。
接着,一边用该传送带31将纸5间歇地传送,一边从记录头24将记录液的液滴向纸5上排出,记录(印刷)图像,将已印刷的纸5的前端侧用分离爪37从传送带31分离,用传送辊38向排纸传送部6送出。
另外,在等待打印(记录)时,滑架23移动到维持复原机构121侧,通过盖122盖住记录头24的喷嘴面,保持喷嘴的湿润状态,以防止由于墨水干涸而不易喷出。在通过抽吸与保湿用盖122a盖住记录头24的状态下,由喷嘴对记录液进行抽吸(可称为“喷嘴抽吸”或“喷墨头抽吸”),并且进行复原动作,将粘度增加的记录液和产生的气泡排出等。为了将由于上述复原动作使得记录头24的喷嘴面上附着的墨水除去,通过擦板124对喷嘴面进行擦拭。另外,在开始记录之前或进行记录的中途等时间进行空喷动作,将不用于记录的墨水喷到空喷接受器125。由此,使得记录头24保持稳定的喷出性能。
下面参照图4-图13,说明图像形成装置中涉及的把手。其中,图4表示说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框架的斜视图;图5表示放大说明拉出把手安装部分的把手状态的斜视图;图6表示说明将把手收纳在把手安装部分状态的斜视图;图7表示说明拉出把手状态时,把手与挡块的一部分关系的斜视图;图8表示说明把手在收纳状态时,其与挡块的一部分关系的斜视图;图9表示说明拉出把手状态的正面示意图;图10表示说明拉出把手抬起状态的正面示意图;图11表示把手为收纳状态的正面示意图;图12表示说明把手与开口部之间关系的侧面图;图13表示说明将把手抬起的状态,把手与开口部之间关系的侧面图。
如图1和图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能够在装置主体1的侧面部收纳或拉出的四根把手200。为了搬运、设置、或回收等目的移动装置时,可以将把手200拉出使用。在图1中,还表示将把手200收纳在装置主体1的内部,并通过罩101关闭的状态。
如图4,5所示,由支柱301构成装置主体1的框架300,将支柱301与底部302重合且强度高的部分作为把手安装部303。在所述安装部303安装能够收纳或拉出的把手200。由于将把手200安装在上述强度高的部分,当装置的重量压在把手200上时,能够防止框架300受到损坏。而且,由于把手可拉出并收纳到装置主体内部,能够防止把手200丢失等。
在把手200上形成由一个或若干个突起部构成的卡定部201,从设置在支柱301上的开口部305中拉出把手200使用时,所述卡定部201与开口部305的周边部接触,限制把手200朝开口部305内部钻入的方向移动。而且,在把手200上形成由突起部构成的结合部202,当把手200收纳在装置主体1内部时,所述结合部202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内部的框架300上的止动部件306结合。这些卡定部201与结合部202形成在与拉出方向交叉,沿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而且,结合部202的高度比卡定部201的高度高。
另一方面,在支柱301上形成如上所述的能够拉出或收纳把手200的开口部305。该开口部305是以拉出或收纳把手200时,不与把手200的卡定部201结合的大小形成。在开口部305上还形成缺口部305a,在拉出或收纳把手200时,把手200的结合部202能够通过。
在装置主体1的框架300的支柱301上固定设置将把手200推入收纳时,对把手200的推入位置进行限制的止动部件306。在所述止动部件306上设置与把手200的结合部202结合,限制进一步推入的止动部306a。
关于把手200本身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由于上述构成,如图9所示,表示从装置主体1的开口部305中拉出把手200的状态,若握持把手200沿箭头所示A方向,如图中假想线所示的抬起装置主体1,则装置主体1的重量压在把手200上,把手200的上面与开口部305的上缘部305b(参考图12,13)接触。
此时,如图10所示,由于装置主体1产生倾斜,装置主体1与把手200相对地移动,若把手200如图中箭头所示,欲朝装置主体1中滑入,也就是说,由于装置主体1通过本身的重量沿把手200的上面移动,因此,把手200的卡定部201与开口部305的上缘部305b接触(结合),限制把手200更进一步朝装置主体1内滑入(参考图13)。
这样,通过在把手上设置卡定部这样的简单构成,即使装置主体倾斜时,也能防止把手滑入或进入装置主体内部。这里,开口部305是以拉出或推入把手时,不与卡定部20 1卡住的尺寸大小形成。也就是说,由于在开口部305与把手200的外侧之间设置间隙,因此,把手200的拉出与推入动作不受卡定部201的阻碍,能够容易地进行。
将把手收纳到装置主体1内部时,通过将把手200推入开口部305内部,能够进行收纳。此时,如图11所示,把手200的结合部202与止动部件306的止动部306a嵌合,阻止把手更进一步地被推入。这里,由于在开口部305上形成把手200的结合部202能够通过的缺口部305a,因此,能够不受结合部202阻碍,容易地拉出或推入(拉出及收纳)把手200。
更具体地说,通过将把手200的卡定部201和结合部202配置在与拉出方向交叉,沿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因此,仅在拉出把手200承受负载时,防止其滑入装置主体内部,而且,既能容易地拉出把手200,又能够简单地限制其进一步推入。
下面参照图14-图20,说明把手200的具体构成。其中,图14表示说明把手的斜视图;图15表示分解说明把手的斜视图;图16表示说明第一部件的侧面图;图17表示说明第一部件的平面图;图18表示说明第二部件的侧面图;图19表示说明第二部件的平面图;图20表示说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组合状态的正面图。
把手200是由第一部件211与第二部件212组合构成,从整体来看,是截面略为长方形的中空形部件。所述第一部件211为槽形,且局部具有开口部211a,所述第二部件212嵌入所述第一部件211内部,关闭开口部211a的至少一部分。由此,第一部件211与第二部件212中的任意一个都能通过加压加工形成,不使用成本高的注塑成型也能得到中空形部件,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减轻重量。
这里,在第二部件212上一体地形成上述卡定部201,在第一部件211上一体地形成结合部202。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部件212上形成两个(并不局限于实施例,也可形成三个或三个以上)卡定部201。这样,通过形成若干个卡定部201,即使最前面的一个卡定部没有卡住,也能够通过下一个卡定部卡住,使得装置主体1侧开口部305与卡定部201更可靠地卡住,能够防止把手200钻入装置主体1内部。
在第二部件212上形成将把手200从装置主体1的开口部305拉出的拉钩部213。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把手200从装置主体1的开口部305拉出。
在第二部件212的里侧端部形成宽度比第一部件211宽的凸缘部214,在将第二部件212嵌入第一部件211的状态,通过使得所述凸缘部214与第一部件211上形成的切口部215结合,使得第一部件211与第二部件212结合。这样,使得一方部件与另一方部件挂钩,能够以低成本将第一部件211与第二部件212连结。
第一部件211与第二部件212的前侧端部通过作为连结部件的螺钉217固定。这里,在螺钉217与第一部件211的底面之间设置截面为倒“凹”形保护部件218(参考图12,13)。
这样,通过在第一部件211与第二部件212的前侧端部设置将两者固定,作为连结部件(固定部件)的螺钉217,还可将该螺钉217兼用作握持把手200时的防滑部件。通过设置保护作为固定部件的螺钉217周围的保护部件218,当使用把手200时,由于螺钉的头部不直接与手部接触,因此,能够保护手部。
如上所述,通过使得第一部件211与第二部件212的一端部挂钩,并用固定部件将另一端部固定,只需使用一个固定部件,能够降低成本。
而且,如图20所示,第二部件212上形成将第一部件211的开口部211a的一部分关闭的部分212a,所述关闭部分212a比形成第一部件211的开口部211a的竖立部分211b突出。由此,能够防止手部与第一部件211的竖立部211b内侧的角部(第二部件212侧的角部)接触。也就是说,由于第一部件211的角部211c上容易产生毛口,可通过第二部件212保护该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形成第一部件211与第二部件212。通过使用不同材料形成要求强度的第一部件211与不要求强度的第二部件212,既能够实现低成本又得到所希望的功能。
还可通过使得第一部件211与第二部件212的厚度不同,对于要求强度的第一部件211与不要求强度的第二部件212,既能够实现低成本又得到所希望的功能。这里,由于要求第一部件211具有所定强度,所以,其厚度比第二部件212厚。
下面参考图21-图23,对本发明涉及的把手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21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把手200上设置台阶部221,将该台阶部221作为结合部,通过使其与装置主体1的开口部305的周边部结合,能够限制把手钻入。
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把手200上设置山形的凹凸部222,将该凹凸部222作为结合部,通过使其与装置主体1的开口部305的周边部结合,能够限制把手钻入。
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把手200的上面侧粘接橡胶等弹性部件223,通过使得该弹性部件223与装置主体1侧的开口部305的周边部结合(相接),能够限制把手钻入。
通过将如图22所示的凹凸部222形成到把手200的握持部分,或将如图23所示的弹性部件223设置到把手200的握持部分,能够起到防滑作用。
下面,对把手的材料进行说明。使用金属材料形成把手,能够得到小型,成本低且具有高强度的把手。使用树脂材料形成把手,能够增大设计自由度,其端部不会如金属板部件形成尖锐的边缘。而且,也可组合上述材料,用金属材料形成要求强度的部分,用树脂材料形成不要求强度的部分。
下面参考图24,25,对装置主体的开口部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装置主体的开口部305的至少上边部设置橡胶等弹性部件321。这样,在抬起把手200时,把手200陷入弹性部件321中,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把手200钻入装置主体1内部。
图25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装置主体的开口部305的上部边缘305b形成用于嵌合把手200的卡定部201的突出部322。这里,开口部305的大小设定为使得把手200的结合部202能够原样通过,并通过突出部322与卡定部201卡合。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本发明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喷墨打印装置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还适用于喷墨打印装置以外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外的装置,例如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以及其它的电气装置。

Claims (26)

1.一种把手,在抬起装置时使用,其特征在于:
由槽形且局部具有开口部的第一部件,以及嵌入所述第一部件内部且关闭所述开口部至少一部分的第二部件组合构成,
在把手(200)上形成由一个或若干个突出部构成的卡定部(201),从设置在支柱(301)上的开口部(305)中拉出把手(200)使用时,所述卡定部(201)与开口部(305)的周边部接触,限制把手(200)朝开口部(305)内部钻入的方向移动,在把手(200)上形成由突起部构成的结合部(202),该结合部,在将所述把手收纳到所述装置内部时,与所述装置侧内部的部件嵌合,这些卡定部(201)与结合部(202)形成在与拉出方向交叉,沿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而且,结合部(202)的高度比卡定部(201)的高度高,在支柱(301)上形成如上所述的能够拉出或收纳把手(200)的开口部(305),该开口部(305)是以拉出或收纳把手(200)时,不与把手(200)的卡定部(201)结合的大小形成,在开口部(305)上还形成缺口部(305a),在拉出或收纳把手(200)时,把手(200)的结合部(202)能够通过,在装置主体(1)的框架(300)的支柱(301)上固定设置将把手(200)推入收纳时,对把手(200)的推入位置进行限制的止动部件(306),在所述止动部件(306)上设置与把手(200)的结合部(202)结合,限制进一步推入的止动部(306a)。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具有固定部件,对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进行固定,并可兼作为防滑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具有保护部件,保护对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进行固定的所述固定部件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件的将所述第一部件开口部的一部分关闭的部分从所述开口部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在至少一侧的端部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没有结合一侧的端部通过连结部件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由不同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厚度与第二部件的厚度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厚度比第二部件的厚度厚。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是突出部,台阶部,截面为山形的凹凸部中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是由弹性部件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是由金属材料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由树脂材料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手的至少被握持部分的表面设置弹性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当把手(200)收纳在装置主体(1)内部时,所述结合部(202)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内部的框架(300)上的止动部件(306)结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3、6、9-15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3、6、9-15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3、6、9-15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至少下侧是槽形且是曲线形。
19.一种具有把手的装置,包括能够从装置主体侧的开口部拉出的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是权利要求1、3、6、9-15、16、17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把手。
20.根据权利要求19中记载的具有把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安装在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支柱部与底部重合的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中记载的具有把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的开口部上形成能够与所述卡定部结合的台阶部或突出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9中记载的具有把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的开口部上设置弹性部件,当使用所述把手时,该弹性部件与所述把手相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9中记载的具有把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收纳在所述装置主体内部,能够拉出。
24.根据权利要求19中记载的具有把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是电气装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9记载的具有把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是用于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中记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是喷墨记录装置。
CN200610151855XA 2005-09-14 2006-09-13 把手及具有把手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2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6233/05 2005-09-14
JP2005266233 2005-09-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2661A CN1932661A (zh) 2007-03-21
CN1932661B true CN1932661B (zh) 2010-11-17

Family

ID=37878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5185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2661B (zh) 2005-09-14 2006-09-13 把手及具有把手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326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3965B2 (ja) * 2009-09-01 2013-09-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用構造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92625B2 (ja) * 2010-04-30 2012-03-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可搬型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5734A (zh) * 2002-01-31 2003-08-13 夏普公司 担持用把手及具有该把手的图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5734A (zh) * 2002-01-31 2003-08-13 夏普公司 担持用把手及具有该把手的图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79501A 2005.03.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2661A (zh) 2007-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21747B2 (en) Drive controlling method for carriag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including drive controlling program, electronic apparatus,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7128389B2 (en) Inkjet printer
CN1932661B (zh) 把手及具有把手的装置
JP201816740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070105A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EP1792732B1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aching recording head maintenance unit
US94094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include nozzle face capping control
JP200818878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78405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212425A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US736766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veying part arranged to allow drying
JP2009083512A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0134769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719305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117445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755960B2 (ja)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5262365B2 (ja) 液体吐出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461915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H1129150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07063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3187762A (ja) ライン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96554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04985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ホルダの組み付け構造及び記録装置
JP200201909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H01249457A (ja)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

Termination date: 201609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