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5176B -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5176B
CN1905176B CN2006100991743A CN200610099174A CN1905176B CN 1905176 B CN1905176 B CN 1905176B CN 2006100991743 A CN2006100991743 A CN 2006100991743A CN 200610099174 A CN200610099174 A CN 200610099174A CN 1905176 B CN1905176 B CN 19051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ilicon compound
connection pad
metal level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991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05176A (zh
Inventor
林茂雄
罗心荣
周秋明
周健康
陈科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gi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1/383,76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148822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Megica Corp filed Critical Megi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05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5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05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5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12Auxiliary members for bonding areas, e.g. spacers
    • H01L2224/02122Auxiliary members for bonding areas, e.g. spacers being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 H01L2224/02163Auxiliary members for bonding areas, e.g. spacers being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on the bonding area
    • H01L2224/02165Reinforcing structures
    • H01L2224/02166Colla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4Connecting portions
    • H01L2224/48463Connecting portions the connecting portion on the bonding area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being a ball bo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13Aluminum [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22Titanium [Ti]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23Vanadium [V]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24Chromium [C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27Cobalt [Co]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29Copper [Cu]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44Ruthenium [Ru]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45Rhodium [R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46Palladium [P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47Silver [A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73Tantalum [T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74Tungsten [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75Rhenium [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78Platinum [P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79Gold [Au]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49Nitrides composed of metals from groups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2924/04944th Group
    • H01L2924/04941T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49Nitrides composed of metals from groups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2924/04955th Group
    • H01L2924/04953Ta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3Discrete devices, e.g. 3 terminal devices
    • H01L2924/1304Transistor
    • H01L2924/1305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4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30Technical effects
    • H01L2924/301Electrical effects
    • H01L2924/30107Inductance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其结构在此半导体基底的顶部表面上设有至少一接垫;一保护层(passivation layer)是位于半导体基底的顶部表面上,且位于此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接垫;及一金属层是堆栈形成在接垫上。

Description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组件的制作及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金属层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其是更可与打线接合、贴带自动接合(TAB)、薄膜复晶接合(COF)或玻璃复晶接合(COG)等制造方法相互匹配。
背景技术
在现今的半导体技术中,若欲降低半导体组件的尺寸,势必使得组件中单一集成电路芯片的封装密度呈现戏剧性地提高,然而,当半导体组件的尺寸缩小时,组件封装密度将提高,而集成电路芯片上用以提供电性连接的金属内连接层的层数亦必须增加,以有效地连接基底上相互分离的结构,举例而言,此领域中习知的单一集成电路芯片是具有二至六层的金属内连接层结构。
在成长完多层的金属内连接层结构后,金属接垫是形成于此金属内连接层结构的顶部,用以提供芯片或是晶粒做为对外的电性连接;接着,形成一保护层以避免芯片遭受到湿度与污染物的影响,而保护层的材料是可为氧化硅(SiO2)、氮化硅(Si3N4)、氮氧化硅(silicon oxy-nitride)或是上述材料的组合;而在成长保护层之后,具有多个电路图案的晶粒则可连接至一封装基底上,且此封装基底是可具有多个封脚(pin)以将其上的电路连接至外部的印刷电路板上。
习知用以电性连接晶粒与封装基底的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打线技术,其中,一组相对应的接垫是位于封装基底上,一连接线(connection wire)是利用打线将每一个金属接垫连接至封装基底上相对应的接垫上,其中打线的方法是超音波打线的方式;接着,在完成打线后,封装结构是可进行封装(encapsulated)并密封。
实际上,打线接合制造方法的可靠度是为一关键的议题,因为打线接合制造方法是为整个生产流程的后段制造方法之一,所使用的晶粒是已封装且经过测试与筛选(sorted),因此,在打线接合制造方法中所产生的错误是直接损坏到良好的晶粒。而为了提升打线接合的可靠度,用在打线接合的金属接垫必须由可与接合制造方法相互匹配的金属所组成,而一般在打线接合制造方法中,较常用以做为金属接垫的金属是为铝与铝合金。
为了避免在打线接合制造方法中的注入塑料步骤或是延展接合金属线步骤发生位移的问题,接合的金属接垫必须先形成于芯片的周围,此外,用以连接组件与金属接垫之间的导电线路层(conductive trace)亦必须增加其长度。且,随着芯片逐渐朝向具有更快速、更高兼容性的发展趋势,输入/输出连接(I/O connetions)的数目便极速地增加,然而,金属接垫与接合金属线之间产生的电感将会阻碍芯片的高速操作。
有鉴于此,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一种在半导体基底上形成金属层的制作方法及其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遭遇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结构的金属层,其是直接与半导体基底上的接垫接合,且此金属层是适用于打线接合、贴带自动接合、薄膜复晶接合或玻璃复晶接合等制造方法中。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一铜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以及一钯层,位于该铜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以及一钯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且该钯层的厚度大于1.6微米。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一镍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且该镍层的厚度是大于1.6微米;以及一钯层,位于该镍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一铜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以及一铂层,位于该铜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以及一铂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且该铂层的厚度大于1.6微米。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一镍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且该镍层的厚度是大于1.6微米;以及一铂层,位于该镍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以及一铑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铜接垫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以及一钌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以及一铼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一铜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一镍层,位于该铜层上;一铂层,位于该镍层上;以及一打线导线,位于该铂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一铜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一镍层,位于该铜层上;一钯层,位于该镍层上;以及一打线导线,位于该钯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一铜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一镍层,位于该铜层上;一铑层,位于该镍层上;以及一打线导线,位于该铑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一铜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一镍层,位于该铜层上;一钌层,位于该镍层上;以及一打线导线,位于该钌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铜接垫;以及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铜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铜接垫;以及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钯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铜接垫;以及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铂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铜接垫;以及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铑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接垫;以及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钌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接垫;以及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铼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铜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钯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钯层下的该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铜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铂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铂层下的该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铜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铑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铑层下的该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钌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钌层下的该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铼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铼层下的该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铜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形成一镍层在该铜层上;形成一铂层在该镍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去除未在该铂层下的该金属层;切割该半导体基底形成多个半导体组件;以及利用一打线制造方法形成一打线导线在该半导体组件的该铂层上,并经由该打线导线电性连接至一外界电路。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铜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形成一镍层在该铜层上;形成一钯层在该镍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去除未在该钯层下的该金属层;切割该半导体基底形成多个半导体组件;以及利用一打线制造方法形成一打线导线在该半导体组件的该钯层上,并经由该打线导线电性连接至一外界电路。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铜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形成一镍层在该铜层上;形成一铑层在该镍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去除未在该铑层下的该金属层;切割该半导体基底形成多个半导体组件;以及利用一打线制造方法形成一打线导线在该半导体组件的该铑层上,并经由该打线导线电性连接至一外界电路。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铜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形成一镍层在该铜层上;形成一钌层在该镍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去除未在该钌层下的该金属层;切割该半导体基底形成多个半导体组件;以及利用一打线制造方法形成一打线导线在该半导体组件的该钌层上,并经由该打线导线电性连接至一外界电路。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至少一含钽的金属层,包覆该接垫的下表面及侧壁;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一含钛的金属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以及一金层,位于该含钛的金属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其中该保护层包括一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一氧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第一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氮硅化合物层;一含钛的金属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以及一金层,位于该含钛的金属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介电常数值(k)介于1.5至3的多个绝缘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多个线路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该些线路层之间存在该些绝缘层的至少其中之一,并透过位于该些绝缘层内的多个导通孔连通相邻两层的该些线路层;至少一接垫,位于该些绝缘层上;一保护层,位于该些绝缘层上及该些线路层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一含钛的金属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以及一金层,位于该含钛的金属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含钽的第一金属层,包覆该第一铜接垫的下表面及侧壁;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铜接垫;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金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铜接垫,其中该保护层包括一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氮硅化合物层;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金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介电常数值(k)介于1.5至3的多个绝缘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多个线路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并透过位于该些绝缘层内的多个导通孔连通相邻两层的该些线路层;一第一铜接垫,位于该些绝缘层上;一保护层,位于该些绝缘层上及该些线路层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铜接垫;以及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金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一铜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以及一银层,位于该铜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以及一银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且该银层的厚度大于1.6微米。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一镍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且该镍层的厚度是大于1.6微米;以及一银层,位于该镍层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至少一含钽的金属层,包覆该接垫的下表面及侧壁;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以及一锡银合金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其中该保护层包括一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氮硅化合物层;以及一锡银合金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介电常数值(k)介于1.5至3的多个绝缘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多个线路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并透过位于该些绝缘层内的多个导通孔连通相邻两层的该些线路层;至少一接垫,位于该些绝缘层上;一保护层,位于该些绝缘层上及该些线路层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接垫;以及一锡银合金层,位于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接垫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铜接垫;以及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银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第一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接垫;以及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锡银合金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至少一含钽的金属层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该含钽的金属层包覆该铜接垫的下表面及侧壁,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形成一含钛的金属层在该第一开口所暴露的该铜接垫上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含钛的金属层上,且至少一第二开口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形成一金层在该第二开口内;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金层下的该含钛的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该保护层包括一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氮硅化合物层,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形成一含钛的金属层在该第一开口所暴露的该铜接垫上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含钛的金属层上,且至少一第二开口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形成一金层在该第二开口内;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金层下的该含钛的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半导体基底包括多个介电常数值(k)介于1.5至3的绝缘层及多个线路层,该些线路层位于该些绝缘层之间,并透过位于该些绝缘层内的多个导通孔连通相邻两层的该些线路层,该保护层位于该些绝缘层上及该些线路层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形成一含钛的金属层在该第一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铜接垫上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含钛的金属层上,且至少一第二开口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形成一金层在该第二开口内;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金层下的该含钛的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的至少一铜接垫及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的一保护层,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保护层上,且至少一第二开口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无电电镀一第一金属层在该第二开口内;以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形成一第一金属层在该半导体基底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第一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金属层;电镀一第二金属层在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第一金属层上;无电电镀一第三金属层在该第二金属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第三金属层下的该第一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形成一第一金属层在该半导体基底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第一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金属层;无电电镀一第二金属层在该开口所暴露出的该第一金属层上;电镀一第三金属层在该第二金属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第三金属层下的该第一金属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铜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银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银层下的该金属层。
实现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形成一金属层在该铜接垫及该保护层上;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金属层;形成一锡银合金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金属层上;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去除未在该锡银合金层下的该金属层。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结合附图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e为本发明半导体基底、细联机结构及保护层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2a至图2k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3a至图3g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4a至图4h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5a至图5i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6a至图6k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7a至图7d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8a至图8k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9a至图9j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10a至图10j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11a至图11f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12a至图12i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半导体基底;12电子组件;14细联机结构;16绝缘层;18线路层;20无机保护层;22沟渠;24导通孔;26阻障层;28种子层;30铜金属;32铜接垫;34保护层;36开口;38第一金属层;40种子层;42光阻层;44开口;46第二金属层;48聚合物层;50开口;52半导体组件;54打线导线;56软性基板;58聚合物;60异方性导电胶;62玻璃基板;64软性基板;66第二金属层;68第三金属层;70第二金属层;72第三金属层;74第四金属层;76第二金属层;78第三金属层;80第四金属层;82第五金属层;84第一金属层;86第二金属层;88光阻层;90第三金属层;92种子层;94光阻层;96开口;98第四金属层;100间隙;102第四金属层;104第五金属层;106第六金属层;108聚合物层;110第一开口;112第二开口;114第一金属层;116种子层;118光阻层;120开口;122第二金属;124金属线路;126聚合物层;128开口;130打线导线;132聚合物层;134第一金属层;136种子层;138光阻层;140开口;142第二金属层;144金属线路;146聚合物层;148开口;150打线导线;152聚合物层;154开口;156第一金属层;158种子层;160光阻层;162开口;164第二金属层;166金属线路;168聚合物层;170开口;172打线导线;174第一金属层;176种子层;178光阻层;180开口;182金属凸块;184含锡凸块;186第一金属层;188种子层;190图案化光阻层;192a开口;192b开口;192c开口;194a第二金属层;194b第二金属层;194c第二金属层;196a第三金属层;196b第三金属层;196c第三金属层;198图案化光阻层;200a开口;200b开口;202a第四金属层;202b第四金属层;204a第五金属层;204b第五金属层;206光阻层;208开口;210金属凸块;320第一铜接垫;322第二铜接垫;324铜接垫;326铜接垫;328铜接垫;340开口;342开口;344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利用电镀制造方法或无电电镀制造方法以形成一多层结构的金属层的结构及制作方法,其是与半导体基底上的铜接垫或铝接垫接合,且此金属层是适用于打线接合、贴带自动接合、薄膜复晶接合或玻璃复晶接合等制造方法中。另外,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每一种结构及方法皆是建构在一半导体基底上,且在此半导体基底上更设有一细联机结构及一保护层,因此首先将解说有关半导体基底、细联机结构以及保护层的结构及形成方法,接着再进行本发明各种实施例的说明。
首先,请参阅图1a所示,半导体基底10的形式比如是硅基底、砷化镓基底(GaAs)、硅化锗基底、具有磊晶硅在绝缘层上(silicon-on-insulator,SOI)的基底,而在此实施例中半导体基底10是为圆形的一半导体晶圆,且此半导体基底10具有一主动表面,并透过掺杂五价或三价的离子(例如硼离子或磷离子等)在半导体基底10的主动表面形成多个电子组件12,而此电子组件12例如是金氧半导体组件(MOS devices),p信道金氧半导体组件(p-channel MOS devices),n信道金氧半导体组件(n-channel MOS devices),双载子互补式金氧半导体组件(BiCMOSdevices),双载子连接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互补金属氧化半导体(CMOS),扩散区(Diffusion area),电阻组件(resistor)及电容组件(capacitor)等。
继续请参阅图1b所示,在半导体基底10的主动表面上形成一细联机结构14,此细联机结构14是由多个厚度小于3微米(μm)的绝缘层16及厚度小于3微米的线路层18所构成,其中线路层18是选自铜金属材质或铝金属材质,而绝缘层16又称为介电层,一般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所形成。此绝缘层16比如为氧化硅、化学气相沉积的四乙氧基硅烷(TEOS)氧化物、含硅、碳、氧与氢的化合物(例如SiwCxOyHz)、氮硅化合物、氟化玻璃(FSG)、黑钻石薄膜(Black Diamond)、丝印层(SiLK)、多孔性氧化硅(porous silicon oxide)或氮氧硅化合物,或是以旋涂方式形成的玻璃(SOG)、聚芳基酯(polyarylene ether)、聚苯恶唑(polybenzoxazole,PBO),或者是其它介电常数值(k)介于1.5至3的材质。
请参阅图1c所示,就金属镶嵌制造方法而言,形成多个线路层18在半导体基底10上的方式是先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沉积一无机保护层20在绝缘层16的上表面上,此无机保护层20的材质是选自氮硅化合物、氮氧硅化合物或碳硅化合物,接着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无机保护层20上,并利用位于图案化光阻层内的图案化开口蚀刻无机保护层20与绝缘层16而形成由沟渠22与导通孔24所组成的开口,接着利用溅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沉积一阻障层26在此开口内的下表面与侧壁上以及无机保护层20的上表面上,其中此阻障层26的材质是选自钽(Ta)、氮化钽(TaN)、钴(Co)、镍(Ni)、钨(W)、氮化钨(WN)、铌(Nb)、硅酸铝(aluminum silicate)、氮化钛(TiN)及氮化硅钛(TiSiN)其中之一,或者是上述材料所形成的合金;再来同样利用溅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沉积一层例如是铜材质的种子层28在阻障层26上,接着电镀一铜金属30在此种子层28上,最后利用化学机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CMP)的方式去除位于此开口外的铜金属30、种子层28及阻障层26,直到曝露出无机保护层20的上表面为止,为使结构简而易懂,仅绘示出细联机结构14其中一层的详细结构于图中。
如图1c所示,以此种方式在沟渠22内所形成的阻障层26、种子层28及铜金属30是为线路层18,且线路层18的厚度是介于0.1微米到2微米之间,而此些线路层18可以透过绝缘层16内的多个导通孔24连通相邻两层之间的线路层18或者是连接至电子组件12上。另外,请参阅图1d所示,以图1c所述的方式在细联机结构14最顶部所形成的线路层18是称为铜接垫32,其用以作为电子组件12对外电性连接的使用,且同样地此铜接垫32的下表面及侧壁包覆有阻障层26及种子层28。
继续请参阅图1f所示,在曝露出细联机结构14最顶部的无机保护层20的上表面后,接着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设置一保护层34在曝露出的无机保护层20的上表面以及铜接垫32上,且此保护层34开设有多个开口36曝露出多数铜接垫32,其中此些开口36的最大横向尺寸是介于0.5微米至15微米之间,或者是介于15微米至300微米之间。
保护层34可以保护半导体基底10内的电子组件12免于湿气与外来离子污染物(foreign ion contamination)的破坏,也就是说保护层34可以防止移动离子(mobile ions)(比如是钠离子)、水气(moisture)、过渡金属(transition metal)(比如是金、银、铜)及其它杂质(impurity)穿透,而损坏保护层34下方的晶体管、多晶硅电阻组件或多晶硅-多晶硅电容组件的电子组件12或线路。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保护层34通常是由氧硅化合物、磷硅玻璃、氮硅化合物以及氮氧硅化合物等所组成,且其中上述的氧硅化合物是可包括有机氧化物或是无机氧化物,而适用于铜接垫32的保护层34目前的制作方式约有四种不同方法,叙述如下。
第一种保护层34制作方法可以是先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05至0.15微米间的一氮氧硅化合物层,接着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在此氮氧硅化合物层上,接着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氮硅化合物层在此氧硅化合物层上。
第二种保护层34制作方法可以是选择性地先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05至0.15微米间的一第一氮氧硅化合物层,接着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在此第一氮氧硅化合物层上,接着可以选择性地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05至0.15微米间的一第二氮氧硅化合物层在此氧硅化合物层上,接着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氮硅化合物层在此第二氮氧硅化合物层上或在此氧硅化合物层上,接着可以选择性地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05至0.15微米间的一第三氮氧硅化合物层在此氮硅化合物层上,接着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在此第三氮氧硅化合物层上或在此氮硅化合物层上。
第三种保护层34制作方法可以是先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第一氮硅化合物层,接着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在此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上,接着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第二氮硅化合物层在此氧硅化合物层上。
第四种保护层34制作方法可以是先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05至0.15微米间的一氮氧硅化合物层,接着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第一氧硅化合物层在此氮氧硅化合物层上,再来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氮硅化合物层在此第一氧硅化合物层上,接着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步骤形成厚度介于0.2至1.2微米间的一第二氧硅化合物层在此氮硅化合物层上。
其中在半导体基底10上的保护层34的厚度一般是大于0.35微米,在较佳的情况下,氮硅化合物层的厚度通常大于0.3微米。
至此完成半导体基底10、细联机结构14及保护层34的解说,底下将以半导体基底10上具有铜接垫32而依序分别说明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是以在铜接垫32上形成金属层为说明标的。请参阅图2a所示,首先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第一金属层38在铜接垫32及保护层34上,此第一金属层38的材质是选自钛、钨、钴、镍、氮化钛、钛钨合金、钒、铬、铬铜合金、铜、钽及氮化钽其中之一或所组成的群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接着同样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种子层40在第一金属层38上,此种子层40有利于后续金属层的设置,因此种子层40的材质会随后续的金属层材质有所变化,例如当种子层40上是电镀形成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40的材料是以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银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40的材料是以银为佳;当种子层40上是电镀形成铜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40的材料是以铜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钯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40的材料是以钯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铂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40的材料是以铂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40的材料是以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钌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40的材料是以钌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铼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40的材料是以铼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镍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40的材料是以镍为佳。
再来,请参阅图2b所示,利用旋涂(spin-coating)的方式形成一光阻层42在种子层40上,此光阻层42的型式是为正光阻型式,其材质可为非离子性(nonionic)或酯类(ester-type)的感旋光性材料,或者是非感旋光性材料。继续请参阅图2c所示,图案化此光阻层42以形成多数开口44暴露出种子层40,其中在形成开口44的过程中是以1倍(1X)的步进曝光机(steppers)或扫描机(scanners)进行曝光显影,接着当光阻层42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process),将光阻层42图案化而形成多数开口44,而当光阻层42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 etching process),将光阻层42图案化而形成多数开口44。
另,在形成光阻层42及其开口44上,本发明亦可利用网版印刷或热压合干膜的方式形成光阻层42,其中若是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光阻层42则可直接在光阻层42内形成多数开口44而暴露出种子层40,然若是以热压合干膜方式形成光阻层42,则可在形成光阻层42之后,再形成多数开口44暴露出种子层40,但也可直接在光阻层42内形成多数开口44而暴露出种子层40。
接着请参阅图2d所示,以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大于1.6微米或是大于2微米的一第二金属层46在开口44所曝露出的种子层40上,此第二金属层46较佳的厚度是介于2微米至10微米之间,且此第二金属层46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或是由上述金属材质所组成的复合层,惟第二金属层46除了上述所提的金属材质外也可使用焊料材料取代,此焊料材料是为锡铅合金层、锡银合金层、锡银铜合金层、无铅焊料层。若此第二金属层46为焊料材质,则第二金属层46的较佳厚度是介于3微米至150微米之间。
最后,如图2e所示,去除光阻层42以及未在第二金属层46下的种子层40与第一金属层38,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38与种子层40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第二金属层46下的种子层40与第一金属层38,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40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38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
以图2e所示的结构,本发明可透过曝露于外界的第二金属层46,与打线接合、贴带自动接合(Tape Automated Bonding,TAB)、玻璃复晶接合(Chip-on-glass,COG)或薄膜复晶接合(chip on film,COF)等制造方法相互匹配。例如请参阅图2f至图2h所示,其是为本实施例应用于打线接合的制造方法步骤的剖面示意图,首先请参阅图2f所示,在完成图2e所示的结构后,接着形成一聚合物层48在保护层34与第二金属层46上,其中此聚合物层48具有絶缘功能,其材质比如为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聚醯亚胺(polyimide,PI)、苯基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氨脂(polyurethane)、环氧树脂、聚对二甲苯类高分子、焊罩材料、弹性材料或多孔性介电材料,另外此聚合物层48主要是利用旋涂方式设置,然亦可利用热压合干膜或网版印刷方式进行。
继续请参阅图2g所示,利用蚀刻方式对此聚合物层48进行图案化,以形成多数开口50曝露出第二金属层46,其中,当聚合物层48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聚合物层48图案化;当聚合物层48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process and etching process),将聚合物层48图案化。将聚合物层48图案化之后,可利用烘烤加热、微波加热、红外线加热其中之一方式进行加热至介于摄氏200度与摄氏320度之间的温度或加热至介于摄氏320度与摄氏450度之间的温度,以硬化(curing)聚合物层48。
接着请参阅图2h,进行切割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52,并且藉由打线制造方法形成打线导线54在所曝露出的第二金属层46顶面上,使半导体组件52电连接至外界电路,其中以第二金属层46为金层、铂层或钯层时,是为进行打线制造方法的较佳材质。
另,亦可如图2i所示,在完成图2e所形成的结构后,进行切割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52,并藉由卷带自动接合制造方法,使半导体组件52上的第二金属层46接合在一软性基板56上,接着再以一聚合物58包覆软性基板56及第二金属层46的接合处;此外,请参阅图2j所示,也可藉由玻璃覆晶封装技术,利用异方性导电胶(ACF)60将半导体组件52上的第二金属层46电性连接位于一玻璃基板62上的一接垫;请参阅如图2k所示,同样也可藉由薄膜复晶技术,利用异方性导电胶60将半导体组件52上的第二金属层46电性连接位于软性基板64上的一接垫,接着再以一聚合物58包覆软性基板64及第二金属层46的接合处。
第二实施例
此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点在于开口44所曝露出的种子层40上形成两层金属层。请参阅图3a所示,在完成图2c所示的结构后,接着以电镀的方式形成一第二金属层66在开口44所曝露出的种子层40上,而此第二金属层66的厚度可以是厚度大于1.6微米或是介于2微米至10微米之间,又此第二金属层66比如是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铜(较佳厚度是介于0.5微米至5微米之间),或者是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镍(较佳厚度是介于0.5微米至3微米之间)的单层金属层结构。
继续请参阅图3b所示,以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一第三金属层68在第二金属层66上,而此第三金属层68的厚度可以是大于1.6微米、大于2微米或是介于2微米至10微米之间,又此第三金属层68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铼或镍的单层金属层结构,或由上述金属材质所组成的复合层,惟第三金属层68除了上述所提的金属材质外也可使用焊料材料取代,此焊料材料是为锡铅合金层、锡银合金层、锡银铜合金层、无铅焊料层。若此第三金属层68为焊料材质,则第三金属层68的较佳厚度是介于3微米至150微米之间。
最后,如图3c所示,去除光阻层42以及未在第三金属层68下的种子层40与第一金属层38,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38与种子层40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第二金属层42下的种子层40与第一金属层38,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40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38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
另外,请参阅图3d至图3g所示,在完成图3c所示的结构后,接着切割此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52,而每一半导体组件52皆可使用打线制造方法、卷带自动接合制造方法、玻璃覆晶封装技术及薄膜复晶接合技术连接至外界电路上,其中接合的过程已在第一实施例中解说,在此就不重复说明。
第三实施例
此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点在于开口44所曝露出的种子层40上形成三层金属层。请参阅图4a所示,在完成图2c所示的结构后,接着以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第二金属层70在开口44所曝露出的种子层40上,例如电镀一铜层在开口44所曝露出的种子层40上,而此铜层较佳的厚度是介于0.5微米至5微米之间。
接着请参阅图4b所示,以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第三金属层72在第二金属层70上,例如电镀一镍层在第二金属层70上,而此镍层较佳的厚度是介于0.5微米至3微米之间,又例如无电电镀一材质为金、银、铂、钯、铑、钌、铼的金属在第二金属层70上。
再来请参阅图4c所示,以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一第四金属层74在第三金属层72上,而此第二金属层46的厚度可以是大于1.6微米、大于2微米、介于2微米至10微米之间或介于2微米至30微米之间,又此第四金属层74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或是由上述金属材质所组成的复合层,惟第四金属层74除了上述所提的金属材质外也可使用焊料材料取代,此焊料材料是为锡铅合金层、锡银合金层、锡银铜合金层、无铅焊料层。若此第四金属层74为焊料材质,则第四金属层74的较佳厚度是介于3微米至150微米之间。
最后请参阅图4d所示,去除光阻层42以及未在第四金属层74下的种子层40与第一金属层38,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38与种子层40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第二金属层42下的种子层40与第一金属层38,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40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38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
另外,请参阅图4e至图4h所示,在完成图4d所示的结构后,接着切割此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52,而每一半导体组件52皆可使用打线制造方法、卷带自动接合制造方法、玻璃覆晶封装技术及薄膜复晶接合技术连接至外界电路上,其中接合的过程已在第一实施例中解说,在此就不重复说明。
第四实施例
此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点在于开口44所曝露出的种子层40上先电镀形成两层金属层后,再以无电电镀形成两层金属。请参阅图5a所示,在完成图2c所示的结构后,接着以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第二金属层76在开口44所曝露出的种子层40上,例如电镀一铜层在开口44所曝露出的种子层40上,而此铜层较佳的厚度是介于0.5微米至5微米之间。
继续请参阅图5b所示,以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第三金属层78在第二金属层76上,例如电镀一镍层在第二金属层76上,而此镍层较佳的厚度是介于0.5微米至3微米之间。
接着请参阅图5c所示,以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0.001微米至2微米之间的一第四金属层80在第三金属层78上,此第四金属层80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
再来请参阅图5d所示,以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2微米至30微米之间的一第五金属层82在第四金属层80上,此第五金属层82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
最后请参阅图5e所示,去除光阻层42以及未在第五金属层82下的种子层40与第一金属层38,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38与种子层40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第二金属层42下的种子层40与第一金属层38,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40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38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
另外,请参阅图5f至图5i所示,在完成图5e所示的结构后,接着切割此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52,而每一半导体组件52皆可使用打线制造方法、卷带自动接合制造方法、玻璃覆晶封装技术及薄膜复晶接合技术连接至外界电路上,其中接合的过程已在第一实施例中解说,在此就不重复说明。
第五实施例
此实施例是由图1f所发展而来,请参阅图6a所示,首先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第一金属层84在铜接垫32及保护层34上,此第一金属层84的材质是选自钛、钨、钴、镍、氮化钛、钛钨合金、钒、铬、铬铜合金、铜、钽及氮化钽其中之一或所组成的群组的至少其中之一。
继续请参阅图6b所示,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第二金属层86在第一金属层84上,此第二金属层86的材质是选自铝、金、银、钯、铂、铑、钌、铼、锡铅合金及锡银合金其中之一或所组成的群组的至少其中之一。
接着,请参阅图6c所示,利用旋涂(spin-coating)的方式形成一光阻层88在第二金属层86上,此光阻层88的型式是为负光阻型式,其材质可为非离子性(nonionic)或酯类(ester-type)的感旋光性材料,或者是非感旋光性材料。继续请参阅图6d所示,图案化此光阻层88以形成多数开口暴露出第二金属层86,其中在形成开口的过程中是以1倍(1X)的步进曝光机(steppers)或扫描机(scanners)进行曝光显影,接着当光阻层88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光阻层88图案化而形成多数开口,而当光阻层88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etching process),将光阻层88图案化而形成多数开口。
另,在形成光阻层88及其开口上,本发明亦可利用网版印刷或热压合干膜的方式形成光阻层88,其中若是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光阻层88则可直接在光阻层88内形成多数开口而暴露出第二金属层86,然若是以热压合干膜方式形成光阻层88,则可在形成光阻层88之后,再形成多数开口暴露出第二金属层86,但也可直接在光阻层88内形成多数开口而暴露出第二金属层86。
再来,请参阅图6e所示,首先去除未在光阻层88下的第二金属层86与第一金属层84,接着再去除光阻层88。请参阅图6f所示,在完成图6e所示的结构后,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第三金属层90在第二金属层86及保护层34上,此第三金属层90的材质是选自钛、钨、钴、镍、氮化钛、钛钨合金、钒、铬、铬铜合金、铜、钽及氮化钽其中之一或所组成的群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接着同样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种子层92在第三金属层90上,此种子层92有利于后续金属层的设置,因此种子层92的材质会随后续的金属层材质有所变化,例如当种子层92上是电镀形成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92的材料是以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银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92的材料是以银为佳;当种子层92上是电镀形成铜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92的材料是以铜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钯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92的材料是以钯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铂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92的材料是以铂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92的材料是以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钌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92的材料是以钌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铼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92的材料是以铼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镍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92的材料是以镍为佳。
继续请参阅图6g所示,利用旋涂(spin-coating)的方式形成一光阻层94在种子层92上,此光阻层94的型式是为正光阻型式,其材质可为非离子性(nonionic)或酯类(ester-type)的感旋光性材料,或者是非感旋光性材料。接着请参阅图6h所示,图案化此光阻层94以形成多数开口96暴露出种子层92,其中在形成开口96的过程中是以1倍(1X)的步进曝光机(steppers)或扫描机(scanners)进行曝光显影,接着当光阻层94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process),将光阻层94图案化而形成多数开口96,而当光阻层94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 etching process),将光阻层94图案化而形成多数开口96。
另,在形成光阻层94及其开口96上,本发明亦可利用网版印刷或热压合干膜的方式形成光阻层94,其中若是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光阻层94则可直接在光阻层94内形成多数开口96而暴露出种子层92,然若是以热压合干膜方式形成光阻层94,则可在形成光阻层94之后,再形成多数开口96暴露出种子层92,但也可直接在光阻层94内形成多数开口96而暴露出种子层92。
接着请参阅图6i所示,以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第四金属层98在开口96所曝露出的种子层92上,此第四金属层98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或是由上述金属材质所组成的复合层,惟第四金属层98除了上述所提的金属材质外也可使用焊料材料取代,此焊料材料是为锡铅合金层、锡银合金层、锡银铜合金层、无铅焊料层。若此第四金属层98为焊料材质,则第四金属层98的较佳厚度是介于3微米至150微米之间。
最后,如图6j所示,去除光阻层94以及未在第四金属层98下的种子层92与第一金属层90,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90与种子层92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第四金属层98下的种子层92与第一金属层90,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92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90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
此外,当保护层34的顶层是为氧硅化合物层时,若使用干式蚀刻去除未在第四金属层98下的种子层92与第一金属层90则会如图6k所示,保护层34顶层的氧硅化合物层亦会被蚀刻,而在保护层34与第一金属层84之间形成一间隙100。
另,在完成图6j所示的结构后,接着切割此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而每一半导体组件皆可使用打线制造方法、卷带自动接合制造方法、玻璃覆晶封装技术及薄膜复晶接合技术连接至外界电路上,其中接合的过程已在第一实施例中解说,在此就不重复说明。
第六实施例
此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相似,不同点在于开口96所曝露出的种子层92上形成三金属层。请参阅图7a所示,在完成图6h所示的结构后,接着以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第四金属层102在开口96所曝露出的种子层92上,例如电镀一铜金属在开口96所曝露出的种子层92上。再来请参阅图7b所示,同样以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第五金属层104在第四金属层102上,例如电镀一镍金属在第四金属层102上。继续请参阅图7c所示,以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第六金属层106在第五金属层104上,此第六金属层106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钉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或是由上述金属材质所组成的复合层,惟第六金属层106除了上述所提的金属材质外也可使用焊料材料取代,此焊料材料是为锡铅合金层、锡银合金层、锡银铜合金层、无铅焊料层。若此第六金属层106为焊料材质,则第六金属层106的较佳厚度是介于3微米至150微米之间。
最后,如图7d所示,去除光阻层94以及未在第六金属层106下的种子层92与第一金属层90,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90与种子层92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第六金属层106下的种子层92与第一金属层90,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92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90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
此外,在完成图7d所示的结构后,接着切割此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而每一半导体组件皆可使用打线制造方法、卷带自动接合制造方法、玻璃覆晶封装技术及薄膜复晶接合技术连接至外界电路上,其中接合的过程已在第一实施例中解说,在此就不重复说明。
第七实施例
此实施例是为第一实施例在连接线路(interconnection)上的应用,然为使结构简而易懂,仅绘示出两个铜接垫32利用一金属线路连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并以此做下列说明,但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8a所示,一半导体基底10上的细联机结构14具有二铜接垫32,分别为第一铜接垫320与第二铜接垫322。接着请参阅图8b所示,形成一聚合物层108在保护层34、第一铜接垫320及第二铜接垫322上,其中此聚合物层108具有絶缘功能,其材质比如为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聚醯亚胺(polyimide,PI)、苯基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氨脂(polyurethane)、环氧树脂、聚对二甲苯类高分子、焊罩材料、弹性材料或多孔性介电材料,另外此聚合物层108主要是利用旋涂方式设置,然亦可利用热压合干膜或网版印刷方式进行。
继续请参阅图8c所示,利用蚀刻方式对此聚合物层108进行图案化,以形成多数第一开口110与第二开口112而分别曝露出第一铜接垫320与第二铜接垫322,其中,当聚合物层108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聚合物层108图案化;当聚合物层108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 etchingprocess),将聚合物层108图案化。将聚合物层108图案化之后,可利用烘烤加热、微波加热、红外线加热其中之一方式进行加热至介于摄氏200度与摄氏320度之间的温度或加热至介于摄氏320度与摄氏450度之间的温度,以硬化(curing)聚合物层108。
再来请参阅图8d所示,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第一金属层114在第一铜接垫320、第二铜接垫322及聚合物层108上(或包括部份保护层34上),此第一金属层114的材质是选自钛、钨、钴、镍、氮化钛、钛钨合金、钒、铬、铬铜合金、铜、钽及氮化钽其中之一或所组成的群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接着同样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种子层116在第一金属层114上,此种子层116有利于后续金属层的设置,因此种子层116的材质会随后续的金属层材质有所变化,例如当种子层116上是电镀形成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16的材料是以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银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16的材料是以银为佳;当种子层116上是电镀形成铜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16的材料是以铜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钯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16的材料是以钯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铂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16的材料是以铂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16的材料是以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钌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16的材料是以钌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铼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16的材料是以铼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镍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16的材料是以镍为佳。
再来,请参阅图8e所示,利用旋涂(spin-coating)的方式形成一光阻层118在种子层116上,此光阻层118的型式是为正光阻型式,其材质可为非离子性(nonionic)或酯类(ester-type)的感旋光性材料,或者是非感旋光性材料。继续请参阅图8f所示,图案化此光阻层118以形成开口120暴露出位于第一铜接垫320上、第二铜接垫322上以及第一铜接垫320与第二铜接垫322之间的种子层116,其中在形成开口120的过程中是以1倍(1X)的步进曝光机(steppers)或扫描机(scanners)进行曝光显影,接着当光阻层118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光阻层118图案化而形成多数开口120,而当光阻层118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and etching process),将光阻层118图案化而形成多数开口120。
另,在形成光阻层118及其开口120上,本发明亦可利用网版印刷或热压合干膜的方式形成光阻层118,其中若是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光阻层118则可直接在光阻层118内形成多数开口120而暴露出种子层116,然若是以热压合干膜方式形成光阻层118,则可在形成光阻层118之后,再形成多数开口120暴露出种子层116,但也可直接在光阻层118内形成多数开口120而暴露出种子层116。
接着请参阅图8g所示,以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一第二金属122在开口120所曝露出的种子层116上,此第二金属层122较佳的厚度是介于2微米至10微米之间,且此第二金属层122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或是由上述金属材质所组成的复合层,惟第二金属层122除了上述所提的金属材质外也可使用焊料材料取代,此焊料材料是为锡铅合金层、锡银合金层、锡银铜合金层、无铅焊料层。若此第二金属层122为焊料材质,则第二金属层122的较佳厚度是介于3微米至150微米之间。
继续请参阅图8h所示,去除光阻层118以及未在第二金属层122下的种子层116与第一金属层114,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114与种子层116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第二金属层122下的种子层116与第一金属层114,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116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114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
因此,如图8h所示,由所留下的第一金属层114、种子层116及第二金属层122形成的金属线路124连接第一铜接垫320及第二铜接垫322,使第一铜接垫320与第二铜接垫322电性连接。
另,请参阅图8i,形成一聚合物层126在金属线路124及聚合物层108上,其中此聚合物层126具有絶缘功能,其材质比如为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聚醯亚胺(polyimide,PI)、苯基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氨脂(polyurethane)、环氧树脂、聚对二甲苯类高分子、焊罩材料、弹性材料或多孔性介电材料,另外此聚合物层126主要是利用旋涂方式设置,然亦可利用热压合干膜或网版印刷方式进行。
继续请参阅图8j所示,利用蚀刻方式对此聚合物层126进行图案化,以形成多数开口128曝露出金属线路124的第二金属层122,其中,当聚合物层126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聚合物层126图案化;当聚合物层126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 etching process),将聚合物层126图案化。将聚合物层126图案化之后,可利用烘烤加热、微波加热、红外线加热其中之一方式进行加热至介于摄氏200度与摄氏320度之间的温度或加热至介于摄氏320度与摄氏450度之间的温度,以硬化(curing)聚合物层126。
最后请参阅图8k,进行切割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52,并且藉由打线制造方法形成打线导线130在所曝露出金属线路124的第二金属层122的顶面上,使半导体组件52电连接至外界电路,其中以第二金属层122为金层、铂层或钯层时,是为进行打线制造方法的较佳材质。
本实施例形成连接线路(interconnection)的方式亦可应用在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上,在此特以说明,惟并不再次详加叙述。
第八实施例
此实施例是以在半导体基底10上形成被动组件为说明标的,其中此被动组件例如是电感(线圈)组件、电阻组件、电容组件等,且此半导体基底10上具有铜接垫32。请参阅图9a所示,利用旋涂(spin-coating)方式形成一聚合物层132在保护层34上,此聚合物层132具有絶缘功能,且此聚合物层132的材质是选自材质比如为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聚醯亚胺(polyimide,PI)、苯基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氨脂(polyurethane)、环氧树脂、聚对二甲苯类高分子、焊罩材料、弹性材料或多孔性介电材料其中之一。另外,此聚合物层132除了利用旋涂(spin-coating)方式也可以利用热压合干膜方式、网版印刷方式进行,此聚合物层132的厚度是介于2微米至50微米之间。
接着将聚合物层132以烘烤加热、微波加热、红外线加热其中之一方式进行加热至介于摄氏200度与摄氏320度之间的温度或加热至介于摄氏320度与摄氏450度之间的温度,以硬化(curing)聚合物层132。
请参阅图9b所示,再来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第一金属层134在聚合物层132上,此第一金属层134的材质是选自钛、钨、钴、镍、氮化钛、钛钨合金、钒、铬、铬铜合金、铜、钽及氮化钽其中之一或所组成的群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接着同样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种子层136在第一金属层134上,此种子层136有利于后续金属层的设置,因此种子层136的材质会随后续的金属层材质有所变化,例如当种子层136上是电镀形成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36的材料是以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银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36的材料是以银为佳;当种子层136上是电镀形成铜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36的材料是以铜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钯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36的材料是以钯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铂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36的材料是以铂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36的材料是以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钌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36的材料是以钌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铼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36的材料是以铼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镍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36的材料是以镍为佳。
继续请参阅图9c所示,利用旋涂(spin-coating)的方式形成一光阻层138在种子层136上,此光阻层138的型式是为正光阻型式,其材质可为非离子性(nonionic)或酯类(ester-type)的感旋光性材料,或者是非感旋光性材料。接着请参阅图9d所示,图案化此光阻层138以形成一线圈形状的开口140暴露出种子层136,其中在形成开口140的过程中是以1倍(1X)的步进曝光机(steppers)或扫描机(scanners)进行曝光显影,接着当光阻层138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光阻层138图案化而形成线圈形状的开口140,而当光阻层138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process and etching process),将光阻层138图案化而形成线圈形状的开口140。
另,在形成光阻层138及其线圈形状的开口140上,本发明亦可利用网版印刷或热压合干膜的方式形成光阻层138,其中若是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光阻层138,则可直接在光阻层138内形成线圈形状的开口140而暴露出种子层136,然若是以热压合干膜方式形成光阻层138,则可在形成光阻层138之后,再形成线圈形状的开口140暴露出种子层136,但也可直接在光阻层138内形成线圈形状的开口140而暴露出种子层136。
接着请参阅图9e所示,以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大于1微米的一第二金属层142在开口140所曝露出的种子层136上,此第二金属层142较佳的厚度是介于2微米至30微米之间,且此第二金属层142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或是由上述金属材质所组成的复合层,惟第二金属层142除了上述所提的金属材质外也可使用焊料材料取代,此焊料材料是为锡铅合金层、锡银合金层、锡银铜合金层、无铅焊料层。若此第二金属层142为焊料材质,则第二金属层142的较佳厚度是介于3微米至150微米之间。
请参阅图9f所示,最后去除光阻层138以及未在第二金属层142下的种子层136与第一金属层134,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134与种子层136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第二金属层142下的种子层136与第一金属层134,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136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134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
因此,所留下的第二金属层142、种子层136与第一金属层134即形成一呈线圈形状的金属线路144,如第9g图所示,此线圈形状的金属线路144可作被动组件中的电感,当此线圈形状的金属线路144通过电流时,即产生感应电动势,使保护层34下方的线路层18感应。另外,在此说明此线圈形状的金属线路144在使用时(通入电流),会产生大量的静电,大约为1500伏特(V),因为聚合物层132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厚度,才能防止线路层18及绝缘层16损坏。
再来,如图9h所示,形成一聚合物层146在金属线路144及聚合物层132上,其中此聚合物层146具有絶缘功能,其材质比如为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聚醯亚胺(polyimide,PI)、苯基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氨脂(polyurethane)、环氧树脂、聚对二甲苯类高分子、焊罩材料、弹性材料或多孔性介电材料,另外此聚合物层146主要是利用旋涂方式设置,然亦可利用热压合干膜或网版印刷方式进行。
继续请参阅图9i所示,利用蚀刻方式对此聚合物层146进行图案化,以形成多数开口148曝露出金属线路144的第二金属层142,其中,当聚合物层146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聚合物层146图案化;当聚合物层146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 etching process),将聚合物层146图案化。将聚合物层146图案化之后,可利用烘烤加热、微波加热、红外线加热其中之一方式进行加热至介于摄氏200度与摄氏320度之间的温度或加热至介于摄氏320度与摄氏450度之间的温度,以硬化(curing)聚合物层146。
最后请参阅图9j,进行切割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52,并且藉由打线制造方法形成打线导线150在所曝露出金属线路144的第二金属层142的顶面上,使半导体组件52电连接至外界电路,其中以第二金属层142为金层、铂层或钯层时,是为进行打线制造方法的较佳材质。
惟本实施例形成线圈状的金属线路的方式亦可应用在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上,在此特以说明,惟并不再次详加叙述。
第九实施例
此实施例是为第一实施例在重配置线路(RDL)上的应用,然为使结构简而易懂,仅绘示出一铜接垫利用一金属线路连接至一对外接垫的示意图,并以此做下列说明。
请参阅图10a所示,在形成保护层34后,接着形成厚度介于3微米至50微米之间的一聚合物层152在此保护层34及铜接垫32上,此聚合物层152具有絶缘功能,且此聚合物层152的材质是选自材质比如为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聚醯亚胺(polyimide,PI)、苯基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氨脂(polyurethane)、环氧树脂、聚对二甲苯类高分子、焊罩材料、弹性材料或多孔性介电材料,此外此聚合物层152主要是利用旋涂方式设置,另也可利用热压合干膜或网版印刷方式进行。
接着如图10b所示,利用蚀刻方式对此聚合物层152进行图案化,以形成多数开口154曝露出铜接垫32。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当聚合物层152是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聚合物层152图案化;当聚合物层152是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 etching process),将聚合物层152图案化。将聚合物层152图案化之后,可利用烘烤加热、微波加热、红外线加热其中之一方式进行加热至介于摄氏200度与摄氏320度之间的温度或加热至介于摄氏320度与摄氏450度之间的温度,以硬化(curing)聚合物层152。
继续请参阅图10c所示,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第一金属层156在聚合物层152上,此第一金属层156的材质是选自钛、钨、钴、镍、氮化钛、钛钨合金、钒、铬、铬铜合金、铜、钽及氮化钽其中之一或所组成的群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接着同样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种子层158在第一金属层156上,此种子层158有利于后续金属层的设置,因此种子层158的材质会随后续的金属层材质有所变化,例如当种子层158上是电镀形成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58的材料是以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银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58的材料是以银为佳;当种子层158上是电镀形成铜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58的材料是以铜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钯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58的材料是以钯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铂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58的材料是以铂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58的材料是以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钌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58的材料是以钌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铼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58的材料是以铼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镍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58的材料是以镍为佳。
继续请参阅图10d所示,利用旋涂(spin-coating)的方式形成一光阻层160在种子层158上,此光阻层160的型式是为正光阻型式,其材质可为非离子性(nonionic)或酯类(ester-type)的感旋光性材料,或者是非感旋光性材料。接着请参阅图10e所示,图案化此光阻层160以形成开口162暴露出位于铜接垫32上的种子层158以及位于铜接垫32旁的部份聚合物层152上的种子层158,其中在形成开口162的过程中是以1倍(1X)的步进曝光机(steppers)或扫描机(scanners)进行曝光显影,接着当光阻层160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process),将光阻层160图案化而形成开口162,而当光阻层160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 etching process),将光阻层160图案化而形成开口162。
另,在形成光阻层160及其开口162上,本发明亦可利用网版印刷或热压合干膜的方式形成光阻层160,其中若是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光阻层160,则可直接在光阻层160内形成开口162而暴露出种子层158,然若是以热压合干膜方式形成光阻层160,则可在形成光阻层160之后,再形成开口162暴露出种子层158,但也可直接在光阻层160内形成开口162而暴露出种子层158。
再来请参阅图10f所示,以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形成厚度大于1微米的一第二金属层164在开口162所曝露出的种子层158上,此第二金属层164较佳的厚度是介于2微米至30微米之间,且此第二金属层164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或是由上述金属材质所组成的复合层,惟第二金属层164除了上述所提的金属材质外也可使用焊料材料取代,此焊料材料是为锡铅合金层、锡银合金层、锡银铜合金层、无铅焊料层。若此第二金属层164为焊料材质,则第二金属层164的较佳厚度是介于3微米至150微米之间。
请参阅图10g所示,最后去除光阻层160以及未在第二金属层164下的种子层158与第一金属层156,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156与种子层158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第二金属层164下的种子层158与第一金属层156,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158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156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
因此,由所留下的第二金属层164、种子层158与第一金属层156则形成一金属线路166,亦即一重配置线路层,值得注意的特点在于此实施例主要是将金属线路166形成在开口154上及延伸至部分的聚合物层152上,并不是单纯形在开口154上,而所延伸的金属线路166则有利于后续的线路的设置。
再来,请参阅图10h所示,形成一聚合物层168在金属线路166及聚合物层152上,其中此聚合物层168具有絶缘功能,其材质比如为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聚醯亚胺(polyimide,PI)、苯基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氨脂(polyurethane)、环氧树脂、聚对二甲苯类高分子、焊罩材料、弹性材料或多孔性介电材料,另外此聚合物层168主要是利用旋涂方式设置,然亦可利用热压合干膜或网版印刷方式进行。
继续请参阅图10i所示,利用蚀刻方式对此聚合物层168进行图案化,以形成多数开口170曝露出金属线路166的第二金属层164,其中当聚合物层168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聚合物层168图案化;当聚合物层168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 etching process),将聚合物层168图案化。将聚合物层168图案化之后,可利用烘烤加热、微波加热、红外线加热其中之一方式进行加热至介于摄氏200度与摄氏320度之间的温度或加热至介于摄氏320度与摄氏450度之间的温度,以硬化(curing)聚合物层168。此外,由开口170所曝露出的金属线路166的第二金属层164顶面即作为一对外接垫,此对外接垫透过金属线路166连接至铜接垫32,另从俯视透视图观之,此对外接垫的位置是不同于铜接垫32的位置。
请参阅图10j,最后进行切割半导体基底10形成多数半导体组件52,并且藉由打线制造方法形成打线导线172在对外接垫上,使半导体组件52电连接至外界电路,其中以第二金属层164为金层、铂层或钯层时,是为进行打线制造方法的较佳材质。
惟本实施例形成重配置线路(RDL)的方式亦可应用在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上,在此特以说明,惟并不再次详加叙述。
第十实施例
此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外接垫是用来连接高度大于8微米的一金凸块。请参阅图11a所示,在完成图10i所示的结构后,接着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第一金属层174在聚合物层168及作为对外接垫的第二金属层164顶面上,此第一金属层174的材质是选自钛、钨、钴、镍、氮化钛、钛钨合金、钒、铬、铬铜合金、铜、钽及氮化钽其中之一或所组成的群组的至少其中之一,接着同样利用溅镀、电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一种子层176在第一金属层174上,此种子层176有利于后续金属层的设置,因此种子层176的材质会随后续的金属层材质有所变化,例如当种子层176上是电镀形成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76的材料是以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银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76的材料是以银为佳;当种子层176上是电镀形成铜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76的材料是以铜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钯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76的材料是以钯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铂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76的材料是以铂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铑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76的材料是以铑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钌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76的材料是以钌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铼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76的材料是以铼为佳;当要电镀形成镍材质的金属层时,种子层176的材料是以镍为佳。
再来,请参阅图11b所示,利用旋涂(spin-coating)的方式形成一光阻层178在种子层176上,此光阻层178的型式是为正光阻型式,其材质可为非离子性(nonionic)或酯类(ester-type)的感旋光性材料,或者是非感旋光性材料。继续请参阅图11c所示,图案化此光阻层178以形成开口180暴露出位于对外接垫上的种子层176,其中在形成开口180的过程中是以1倍(1X)的步进曝光机(steppers)或扫描机(scanners)进行曝光显影,接着当光阻层178为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将光阻层178图案化,而当光阻层178为非感光材质时,则比如可以利用微影蚀刻制造方法(photolithography process andetching process),将光阻层178图案化。
另,在形成光阻层178及其开口180上,本发明亦可利用网版印刷或热压合干膜的方式形成光阻层178,其中若是以网版印刷方式形成光阻层178则可直接在光阻层178内形成开口180而暴露出种子层176,然若是以热压合干膜方式形成光阻层178,则可在形成光阻层178之后,再形成开口180暴露出种子层176,但也可直接在光阻层178内形成开口180而暴露出种子层176。
接着请参阅图11d所示,以电镀的方式形成高度大于8微米的一金属凸块182在开口180所曝露出的种子层176上,此金属凸块182比如是金、铜、银、钯、铂、铑、钌或铼的单层金属层结构,或是由上述金属材质所组成的复合层。
最后,如图11e所示,去除光阻层178以及未在金属凸块182下的种子层176与第一金属层174,而在去除第一金属层174与种子层176的方式上,可分为干式蚀刻及湿式蚀刻,其中干式蚀刻是使用高压氩气进行溅击蚀刻而去除未在金属凸块182下的种子层176与第一金属层174,而进行湿式蚀刻时若种子层176为金的种子层时,则可使用碘化钾溶液进行去除,若第一金属层174为钛钨合金时,则可使用双氧水进行去除。另,金属凸块182可利用打线接合、贴带自动接合、薄膜复晶接合或玻璃复晶接合等技术接合在一外界基板上。因此,铜接垫32可透过金属线路166连接对外接垫,并利用对外接电连接高度大于8微米的金属凸块,进而电性连接外界基板。
此外,若图11e所示的结构是以电镀的方式形成高度大于10微米的一含锡凸块184在对外接垫上,并在经过回焊(re-flow)之后,含锡凸块184呈如图11f所示的形状而与对外接垫连接。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2b至图12i所示,其是形成图12a的结构所经过的每一步骤中相对应的结构剖面示视图。
首先,请参阅图12b所示,提供一半导体基底10,此半导体基底10上包括有多个电路组件12,如:晶体管、内存以及/或是逻辑组件、多个绝缘层16与多个线路缘层18,此些线路层18可以透过绝缘层16内的多个导通孔24连通相邻两层之间的线路层18或者是连接至相对应的电子组件12上。另外,多个铜接垫324、326、328形成在半导体基底10的顶部表面上,而此些铜接垫324、326、328是为半导体基底10上的线路层18顶部表面的一部份,可分别与底层的集成电路电性连接,且同样地此些铜接垫324、326、328的下表面及侧壁均包覆有阻障层26及种子层28。
一保护层34是覆盖在半导体基底10上的无机保护层20的顶部表面,并且铜接垫324、326、328是分别藉由保护层34上的开口340、342、344以部分地暴露在外。一般而言,开口340、342、344的最大横向尺寸约介于0.5至15微米之间,而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开口340、342、344的最大横向尺寸亦可介于15至300微米之间。
形成一第一金属层186覆盖在保护层34顶部表面以及开口340、342、344所暴露出的铜接垫324、326、328上,另外此第一金属层186的轮廓是与保护层34的顶部表面及开口340、342、344的轮廓相符合,并且更将上述的多个开口340、342、344密封。其中,第一金属层186的较佳厚度是介于0.1至10微米之间。
根据本实施例,可用于第一金属层186的材料包括:钛、钨、钴、镍、氮化钛、氮化钨、钒、铬、铜、铬铜、钽、氮化钽、上述材料所形成的合金,或是上述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层。随后,一种子层(seed layer)188是可选择性地形成在此第一金属层186上方。
接续,请参考图12c所示,一图案化光阻层190是形成在种子层188上,且此图案化光阻层190是可藉由一般微影成像(lithography)的制造方法方式形成,一般而言,微影成像制造方法是包括有以下步骤:光阻涂布、光阻烘烤、曝光以及显影,其中,上述的光阻是可为一干燥的薄膜。此图案化光阻层190具有多个开口192a、192b、192c,此外开口192a是直接形成在铜接垫324的上方,开口192b是直接形成在铜接垫326的上方,其是用以定义出形成重配置线路(RDL)所需的沟渠位置,而开口192c则是直接形成在铜接垫328的上方。
再来,请参阅图12d,以电镀的制造方法在开口192a、192b、192c上分别形成第二金属层194a、194b、194c,例如电镀形成一铜层,且此第二金属层194a、194b、194c的厚度是介于0.1至10微米之间,而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上述的第二金属层194a、194b、194c的厚度可介于10至250微米之间。随后,再进行一次电镀制造方法以在第二金属层194a、194b、194c上分别形成第三金属层196a、196b、196c,例如电镀形成一镍层,而此第三金属层196a、196b、196c是可避免其下方的第二金属层194a、194b、194c的表面发生氧化的情形,同时,亦可提供一强而有力的阻绝功能。进行至此,上述图案化光阻层190可将其进行去除。
继续请参阅图12e所示,形成另一图案化光阻层198在种子层188以及第三金属层196a、196b、196c上,且在铜接垫324的上方,此图案化光阻层198形成有一开口200a,然而,位于此图案化的光阻层198内的开口200b并未直接对准于铜接垫326的上方,其中,藉由开口200a是可让第三金属层196a的顶部表面进行曝光制造方法,而开口200b则是可在第三金属层196b上的预选择重配置区域中进行曝光制造方法。接着请参阅图12f,无电电镀第四金属层202a、202b分别形成在开口200a、200b中,此第四金属层202a、202b比如是金、银、钯、铂、铑、钌、铼的材质,然而此无电镀第四金属层202a、202b的形成是为可选择性的。随后,电镀第五金属层204a、204b分别形成在第四金属层202a、202b上。进行至此,上述图案化光阻层198可将其进行去除。
接着请参考图12g所示,形成一光阻层206在种子层188、部份第三金属层196b、第三金属层196c以及第五金属层204a、204b上,再来请参阅图12h,图案化此光阻层206以形成开口208暴露出第三金属层196c,其中此开口208是形成于铜接垫328的上方,并使第三金属层196c的顶部表面上可以进行曝光制造方法。接着请参阅图12i,在开口208中,一金属凸块210形成在已曝光的第三金属层196c上方,其中此属凸块210的材质为锡铅合金、锡银合金、锡银铜合金。进行至此,上述图案化光阻层206可将其进行去除,最后再将未在第二金属层194a、194b、194c下的种子层188与第一金属层186去除,即形成如第12a图所示的结构。
另,有关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第一金属层186、种子层188、光阻层190、198、206,以及图案化光阻层190、198、206和去除未在第二金属层194a、194b、194c下的种子层188与第一金属层186的方式均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在此并不再次详加叙述。
本发明在半导体基底(晶圆)的铜接垫上藉由电镀或无电电镀的方式,产生了许多不同型态的多层金属层结构,而形成各种不同对外的接点结构,比如形成接垫(pad)、凸块(bump)等,此接垫及凸块皆可透过打线或异方性导电胶电连接至外界电路上,使半导体组件的应用更具多元化连接方式。另外,有关上述各种实施例的叙述除了可以应用在铜接垫之外,亦可应用在铝接垫上,在此特以说明,但并不再次详加阐述。
综上所述,藉由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其目的在使熟悉该领域的普通一般技术人员能暸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而非限定本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故,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完成的等效修饰或修改,仍应包含在以下所述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30)

1.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半导体基底;
至少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
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以及
一第一金属层,位于该铜接垫上,且该第一金属层的厚度大于1.6微米,其中该第一金属层包括一钯层或一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介电常数值(k)介于1.5至3的绝缘层及多个线路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该些线路层位于该些绝缘层之间,并透过位于该些绝缘层内的多个导通孔连通相邻两层的该些线路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含钽的一金属层包覆该铜接垫的下表面及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一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氮硅化合物层,其中该第一氮硅化合物层、该氧硅化合物层及该第二氮硅化合物层的厚度是介于0.2微米至1.2微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厚度介于0.2微米至1.2微米之间的一氮硅化合物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厚度介于0.05微米至0.15微米之间的一氮氧硅化合物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一氮氧硅化合物层、位于该氮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一氧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氮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氧硅化合物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厚度是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镍层,位于该第一金属层与该铜接垫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厚度是介于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一铜层,位于该第一金属层与该铜接垫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钛层、一氮化钛层、一钛钨合金层、一铬铜合金层、一钽层或一氮化钽层其中之一,位于该第一金属层与该铜接垫之间。
11.一种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半导体基底;
一第一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
一保护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铜接垫;以及
一金属线路,位于该保护层上,且该金属线路包括一第一金属层,其中该第一金属层包括一钯层或一铂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介电常数值(k)介于1.5至3的绝缘层及多个线路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该些线路层位于该些绝缘层之间,并透过位于该些绝缘层内的多个导通孔连通相邻两层的该些线路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含钽的一金属层包覆该第一铜接垫的下表面及侧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一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氮硅化合物层,其中该第一氮硅化合物层、该氧硅化合物层及该第二氮硅化合物层的厚度是介于0.2微米至1.2微米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厚度介于0.05微米至0.15微米之间的一氮氧硅化合物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一氮氧硅化合物层、位于该氮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一氧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氮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氧硅化合物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铜接垫及一含钽的第二金属层,该含钽的第二金属层包覆该第二铜接垫的下表面及侧壁,位于该保护层内的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第二铜接垫,其中该金属线路连接该第一铜接垫及该第二铜接垫。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金属线路包括一线圈状部份。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外接垫,透过该金属线路连接至该第一铜接垫,其中从俯视透视图观之,该对外接垫的位置是不同于该第一铜接垫的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路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金属线路更包括一钛层、一氮化钛层、一钛钨合金层、一铬铜合金层、一钽层或一氮化钽层其中之一,位于该第一金属层与该第一铜接垫之间。
21.一种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包括:
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至少一铜接垫及一保护层,其中该保护层及该铜接垫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且位于该保护层内的至少一第一开口暴露出该铜接垫;
形成一第一金属层在该铜接垫及该保护层上;
形成一图案化光阻层在该第一金属层上,且位于该图案化光阻层内的至少一第二开口暴露出该第一金属层;
形成一第二金属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第一金属层上,其中该第二金属层包括一钯层或一铂层;
去除该图案化光阻层;以及
去除未在该第二金属层下的该第一金属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含钽的金属层包覆该铜接垫的下表面及侧壁。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一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氧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氮硅化合物层。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厚度介于0.2微米至1.2微米之间的一氮硅化合物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厚度介于0.2微米至1.2微米之间的一氧硅化合物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包括一氮氧硅化合物层、位于该氮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一氧硅化合物层、位于该第一氧硅化合物层上的一氮硅化合物层及位于该氮硅化合物层上的一第二氧硅化合物层。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形成该第一金属层的步骤包括溅镀含钛的一金属层在该铜接垫上及该保护层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形成该第一金属层的步骤包括溅镀一氮化钽层在该铜接垫上及该保护层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镀一镍层在该第二开口所暴露出的该第一金属层上,其中该形成该第二金属层是在位于该第二开口内的该镍层上。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线路组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形成该第二金属层的厚度是大于1.6微米。
CN2006100991743A 2005-07-29 2006-07-31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905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70393205P 2005-07-29 2005-07-29
US70393305P 2005-07-29 2005-07-29
US60/703,932 2005-07-29
US60/703,933 2005-07-29
US11/383,762 2006-05-17
US11/383,762 US8148822B2 (en) 2005-07-29 2006-05-17 Bonding pad on IC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56430A Division CN101958288B (zh) 2005-07-29 2006-07-31 半导体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5176A CN1905176A (zh) 2007-01-31
CN1905176B true CN1905176B (zh) 2010-10-20

Family

ID=3767438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991758A Active CN1905177B (zh) 2005-07-29 2006-07-31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2006100991743A Active CN1905176B (zh) 2005-07-29 2006-07-31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2006100991762A Active CN1905178B (zh) 2005-07-29 2006-07-31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991758A Active CN1905177B (zh) 2005-07-29 2006-07-31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991762A Active CN1905178B (zh) 2005-07-29 2006-07-31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9051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07936B2 (en) * 2009-10-29 2017-03-2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Copper bump joint structures with improved crack resistance
US9024431B2 (en) * 2009-10-29 2015-05-0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ie contact structure and method
CN102244062B (zh) * 2011-07-26 2015-04-22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结构以及半导体封装工艺
CN103839908B (zh) * 2012-11-27 2017-07-14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焊垫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10283462B1 (en) 2017-11-13 2019-05-07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t-probe configurability
US10128229B1 (en) 2017-11-13 2018-11-13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ackage-level configurability
US10483241B1 (en) 2018-06-27 2019-11-19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through silicon vias and package-level configurability
US10867991B2 (en) 2018-12-27 2020-12-15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ackage-level configurability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6080A (zh) * 1998-02-12 1999-08-18 摩托罗拉公司 半导体器件中的互连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4225A (zh) * 2000-02-18 2001-09-26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铜镀层集成电路焊点的结构和方法
KR100587061B1 (ko) * 2003-05-27 2006-06-07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반도체 패키지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6080A (zh) * 1998-02-12 1999-08-18 摩托罗拉公司 半导体器件中的互连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5177B (zh) 2010-10-20
CN1905176A (zh) 2007-01-31
CN1905178B (zh) 2010-09-22
CN1905177A (zh) 2007-01-31
CN1905178A (zh) 2007-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8288B (zh) 半导体组件
CN1901161B (zh) 连续电镀制作线路组件的方法及线路组件结构
CN1905176B (zh) 线路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7180149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with through-hole
CN102054788B (zh) 线路组件
US7514767B2 (en) Fan out type wafer level packag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the same
TWI312169B (en) Chip structure and process for forming the same
TWI451545B (zh) 凸塊墊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20080050905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6031293A (en) Package-free bonding pad structure
TWI517273B (zh) 具有支撐終端墊的半導體晶片
CN106328602A (zh) 封装件结构
CN101197384A (zh) 影像感测器的封装与其形成方法
KR100557516B1 (ko) 반도체용 칩 사이즈 패키지형 패키지의 제조 방법
CN101656241A (zh) 具有基板支柱的封装结构及其封装方法
US20060180888A1 (en) Optical sensor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101312170B (zh) 线路组件
CN101312174B (zh) 线路组件
TW200805595A (en) Fan out type wafer level packag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the same
TWI399839B (zh) 內置於半導體封裝構造之中介連接器
CN117293094A (zh) 电子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KR100708872B1 (ko) 패키지된 집적 회로 소자
TW202322290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13161244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TW202123349A (zh) 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EIGETE ACQUIRING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EGICA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120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02

Address after: American California

Patentee after: MEGICA CORP

Address before: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Megica Corp.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QUALCOMM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EIGETE ACQUIRING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408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820

Address after: American California

Patentee after: Qualcomm Inc.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California

Patentee before: MEGICA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