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0302A - 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00302A
CN1900302A CN 200610019678 CN200610019678A CN1900302A CN 1900302 A CN1900302 A CN 1900302A CN 200610019678 CN200610019678 CN 200610019678 CN 200610019678 A CN200610019678 A CN 200610019678A CN 1900302 A CN1900302 A CN 1900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partame
phenylalanine
aspartic acid
reaction
pow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1967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智群
吴满刚
陈桂光
张云开
黄时海
李楠
陈山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x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061001967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00302A/zh
Publication of CN1900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03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在生物法合成阿斯巴甜的基础上,采用一步酶法合成阿斯巴甜的工艺,具体方法是用菌株发酵得到酶,再以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为底物直接合成阿斯巴甜。本发明反应过程无需用化学法进行苯丙氨酸的甲酯化,无需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使得苯丙氨酸甲酯化、二肽的合成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一步合成,减少了反应步骤,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甜味剂的合成方法,特别是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一种新方法。
背景技术
阿斯巴甜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甜味剂,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热量仅为蔗糖的1/200。常食不产生龋齿,不影响血糖,不引起肥胖、高血压、冠心病。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其的评价为安全可靠,并被联合国食品添加剂联席委员会(JECFA)确定为国际A(I)级甜味剂。目前该甜味剂已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准使用,广泛用于9000多种饮料、食品及医药等产品中。至今自然界中尚未发现天然的阿斯巴甜,其生产均采用人工合成法,合成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种: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目前阿斯巴甜的工业化生产国内外大部分是通过化学法合成的。它是以L-天门冬氨酸与L-苯丙氨酸为主要原料,通过氨基保护、内酐、缩合、水解、酯化、中和等反应步骤来合成。而各种化学合成法区别在于:L-天门冬氨酸中氨基的保护基团不同;甲酯化次序不同等。化学合成法反应步骤多、产率低、反应选择性差、产物需要多步分离等不足;因此,生物酶法合成相对化学合成法专一性强、反应转化率高、条件温和而成为一些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特别是通过一步酶法以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甲酯为反应底物通过菌种筛选直接合成阿斯巴甜的研究已被许多科研工作者所注意。
经过检索,我们查到公开文献有关合成阿斯巴甜的报道如下:
1、【题名】阿斯巴甜的生物合成【作者】林应锐【刊名】微生物学通报。1992,19(4).-226-229【文摘】通常化学合成包括五步。1.将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起来,并制成酸酐。2,苯丙氨酸酯化成苯丙氨酸甲酯。3.将带保护基的天冬氨酸酐和苯丙氨酸甲酯缩合成带保护基的阿斯巴甜(无甜昧)。4.脱除保护基制得阿斯巴甜的盐。5,中和析出阿斯巴甜除去-APM杂质。目前文献介绍有少量非合成肽键的酶反应研究工作。如利用枯草杆菌蛋白酶(Subtilisin),有选择的只催化酯化天冬氨酰苯丙氨酸中苯丙氨酸上的羧基成为甲酯,生成阿斯巴甜。在有机溶剂中能起作用的脂肪酶(lipase),能专一地水解除去阿斯巴甜甲酯(即MAPM)上天冬氨酸羧端上的甲酯基,使其成为阿斯巴甜(APM)。青霉素酰化酶(Penicillin acylase)可水解除去苯乙酰基阿斯巴甜上的苯乙酰基。
2、【题名】阿斯巴甜合成的研究【作者】冯海峰 钟洁明【机构】郑州粮食学院食品工程系【刊名】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8,19(2).-15-23【文摘】研究了以L-天门冬氨酸和L-苯丙氨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低热卡高甜度营养型甜味剂阿斯甜的生产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反应物量、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诸因素对合成中各步骤结果的影响。从而了合成各步骤结果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合成阿斯巴甜的最佳工艺流程和最佳生产工艺条件。
3、【题名】L-苯丙氨酸高速高效制造法【作者】陈曾三【机构】中国食协发酵工程研究会,【刊名】发酵科技通讯。2001,30(2).-44-48【文摘】L-苯丙氨酸是一种必须氨基酸,在营养和医疗上都有重要利用价值,而且是人工甜味剂α-L-天门冬酰胺-L-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比蔗糖甜100-200倍),近年来其市场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对其研究开发也不断进展而获得不少有意义的成果。
4、【题名】苯丙氨酸的应用与生产【作者】方岩雄 张维刚等【机构】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刊名】广州化工。2000,28(4).-134-135,111【文摘】综述了苯丙氨酸的性质及应用。苯丙氨酸既可以直接用作医药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饮料添加剂,又可以作制备抗癌药物的中间体和阿斯巴甜的原料,其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还综述了15种生产方法的特点,指出苯胺路线是一种植得发展的合成路线。
5、中国专利【名称】阿斯巴甜的制备方法【申请(专利)号】200410065783.8【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牛塘化工厂【地址】21316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延政路51号【摘要】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法制备阿斯巴甜。采用硫酰化剂作为保护剂,对L-天门冬氨酸的氨基和α-羧基进行保护和活化,制得L-天门冬氨酸的酰化物,然后加入成环试剂发生成环反应生成环合物,环合物再经过缩合而得到阿斯巴甜产品。其中,硫酰化剂与L-天门冬氨酸反应生成酰化物过程中选择性高,副反应少,得到的酰化物反应较为彻底、杂质含量少;酰化、成环、缩合三步主要反应都属于均相反应过程,且在低温下进行,易于操作控制,反应后的产物易于分离、提纯;可以用甲醇、醋酸乙酯等常规有机物作为反应溶剂,加工成本低,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后处理及回用较为方便;制得的阿斯巴甜产品纯度高、收率高。
上述公开文献报道的阿斯巴甜的合成方法是通过以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甲酯为反应底物
有的比较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有的阿斯巴甜实验室结果还可以,但扩大生产后工艺参数不稳定,得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经过研究和探索,找到了一种新的合成阿斯巴甜的方法。这就是采用一步酶法,由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三种物质次序发生反应直接合成阿斯巴甜。以往的合成法是以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甲酯为反应底物。本方法无需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也无需事先用化学法或其他方法将苯丙氨酸转化为苯丙氨酸甲酯,而且减少了反应步骤,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是指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由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直接合成阿斯巴甜。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先将所筛选的菌株在培养基中进行发酵产酶,再将所产酶液与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的混合液进行酶促反应。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在20~65℃、pH值为2.5~9.5的条件下直接合成阿斯巴甜,酶促反应的时间为2~24小时,其中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每种物质的重量按分子量计算出具体含量。
上面所述的菌株有:犁头霉菌(Absidia spp)、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短小杆菌(Bacilluspumil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和毕赤酵母(P.pastoris),可以从微生物中心购买,也可以自己培养。
上面所述的菌种培养基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豆饼粉、葡萄糖、麦芽糖、土豆汁的其中之一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具体是:菌种培养基(重量百分含量)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或豆饼粉,5~40%,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或土豆汁2~30%,KH2PO4 0.05%~1.00%,MgSO4 0.01%~0.7%,FeCl3 0.0005%~0.005%,酵母膏(粉)0.01%~1.5%,(NH4)2SO40.01%~1.2%。菌株在培养基中发酵的条件是:温度25~45℃,压力0.03~0.12Mpa,风量1∶0.1~1∶1,PH5.5~9.5,转速250~550r.p.m,培养时间2~4天。合成阿斯巴甜合成的反应条件为:温度20~65℃,pH值为2.5~9.5,反应时间为2~24小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区别之处是反应时将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三种物质一起混合在酶液中,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合成阿斯巴甜的,本发明无需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使得苯丙氨酸甲酯化、二肽的合成次序进行,减少了反应步骤,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之处在于:
①反应过程无需用化学法进行苯丙氨酸的甲酯化,只需要苯丙氨酸和甲醇与天冬氨酸进行反应,直接由微生物酶体系催化合成阿斯巴甜,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②反应的选择性较高,几乎不产生阿斯巴甜的β-异构体,简化了下游的分离纯化步骤,减少了其分离纯化费用。
③采用的是一步酶法合成阿斯巴甜,与以往的化学合成法相比,它无需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天冬氨酸无需以内酐或内酯的形式进行反应,减少了反应步骤,简化了生产工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实例一:
菌种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含量)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或豆饼粉:5~40%,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或土豆汁2~30%,KH2PO4 0.05%~1.00%,MgSO4 0.01%~0.7%,FeCl30.0005%~0.005%,酵母膏(粉)0.01%~1.5%,(NH4)2SO4 0.01%~1.2%。犁头霉菌(Absidia spp)菌株在培养基中发酵的条件是:温度25~45℃,压力0.03~0.12Mpa,风量1∶0.1~1∶1,PH5.5~9.5,转速250~550r.p.m,培养时间2~4天。将上述发酵得到的酶液与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混合液体积比设定为1∶1,在20~65℃、pH值为2.5~9.5的条件下合成阿斯巴甜,酶促反应的时间为2~24小时,其中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每种物质重量按分子量计算出具体含量,
实施实例二:
菌种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含量)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或豆饼粉:5~40%,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或土豆汁2~30%,KH2PO4 0.05%~1.00%,MgSO4 0.01%~0.7%,FeCl30.0005%~0.005%,酵母膏(粉)0.01%~1.5%,(NH4)2SO4 0.01%~1.2%。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 Fr.)菌株在培养基中发酵的条件是:温度25~45℃,压力0.03~0.12Mpa,风量1∶0.1~1∶1,PH5.5~9.5,转速250~550r.p.m,培养时间2~4天。将上述发酵得到的酶液与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混合液体积比设定为1∶1,在20~65℃、pH值为2.5~9.5的条件下合成阿斯巴甜,酶促反应的时间为2~24小时,其中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每种物质重量按分子量计算出具体含量,
实施实例三:
菌种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含量)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或豆饼粉:5~40%,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或土豆汁2~30%,KH2PO4 0.05%~1.00%,MgSO4 0.01%~0.7%,FeCl30.0005%~0.005%,酵母膏(粉)0.01%~1.5%,(NH4)2SO4 0.01%~1.2%。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菌株在培养基中发酵的条件是:温度25~45℃,压力0.03~0.12Mpa,风量1∶0.1~1∶1,PH5.5~9.5,转速250~550r.p.m,培养时间2~4天。将上述发酵得到的酶液与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混合液体积比设定为1∶1,在20~65℃、pH值为2.5~9.5的条件下合成阿斯巴甜,酶促反应的时间为2~24小时,其中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每种物质重量按分子量计算出具体含量,
实施实例四:
菌种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含量)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或豆饼粉:5~40%,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或土豆汁2~30%,KH2PO4 0.05%~1.00%,MgSO4 0.01%~0.7%,FeCl30.0005%~0.005%,酵母膏(粉)0.01%~1.5%,(NH4)2SO4 0.01%~1.2%。短小杆菌(Bacilluspumilus)菌株在培养基中发酵的条件是:温度25~45℃,压力0.03~0.12Mpa,风量1∶0.1~1∶1,PH5.5~9.5,转速250~550r.p.m,培养时间2~4天。将上述发酵得到的酶液与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混合液体积比设定为1∶1,在20~65℃、pH值为2.5~9.5的条件下合成阿斯巴甜,酶促反应的时间为2~24小时,其中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每种物质重量按分子量计算出具体含量,
实施实例五:
菌种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含量)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或豆饼粉:5~40%,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或土豆汁2~30%,KH2PO4 0.05%~1.00%,MgSO4 0.01%~0.7%,FeCl30.0005%~0.005%,酵母膏(粉)0.01%~1.5%,(NH4)2SO4 0.01%~1.2%。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在培养基中发酵的条件是:温度25~45℃,压力0.03~0.12Mpa,风量1∶0.1~1∶1,PH5.5~9.5,转速250~550r.p.m,培养时间2~4天。将上述发酵得到的酶液与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混合液体积比设定为1∶1,在20~65℃、pH值为2.5~9.5的条件下合成阿斯巴甜,酶促反应的时间为2~24小时,其中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每种物质重量按分子量计算出具体含量,
实施实例六:
菌种发酵培养基(重量百分含量)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或豆饼粉:5~40%,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或土豆汁2~30%,KH2PO4 0.05%~1.00%,MgSO4 0.01%~0.7%,FeCl30.0005%~0.005%,酵母膏(粉)0.01%~1.5%,(NH4)2SO4 0.01%~1.2%。毕赤酵母(P.pastoris)菌株在培养基中发酵的条件是:温度25~45℃,压力0.03~0.12Mpa,风量1∶0.1~1∶1,PH5.5~9.5,转速250~550r.p.m,培养时间2~4天。将上述发酵得到的酶液与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混合液体积比设定为1∶1,在20~65℃、pH值为2.5~9.5的条件下合成阿斯巴甜,酶促反应的时间为2~24小时,其中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的每种物质重量按分子量计算出具体含量。

Claims (3)

1、一种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微生物发酵所得到的发酵液以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为底物直接合成阿斯巴甜,具体工艺是:先将所筛选微生物菌株在培养基中进行发酵产酶,再将所产酶液与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的混合液进行酶促反应,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在20~65℃、pH值为2.5~9.5的条件下直接合成阿斯巴甜,酶促反应的时间为2~24小时,其中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醇每种物质的重量按分子量计算出具体含量;
所述的产生发酵酶液的微生物是犁头霉菌(Absidia spp)、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 Fr.)、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短小杆菌(Bacilluspumil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毕赤酵母(P.pastori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菌种培养基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豆饼粉、葡萄糖、麦芽糖、土豆汁的其中之一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具体的成分和重量百分含量是:菌种培养基为麸皮、玉米粉、淀粉、蛋白胨或豆饼粉:5~40%,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或土豆汁2~30%,KH2PO4 0.05%~1.00%,MgSO4 0.01%~0.7%,FeCl3 0.0005%~0.005%,酵母膏或酵母粉0.01%~1.5%,(NH4)2SO4 0.01%~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菌株在培养基中发酵的条件是:温度25~45℃,压力0.03~0.12Mpa,风量1∶0.1~1∶1,PH5.5~7.5,转速250~550r.p.m,培养时间2~4天;合成阿斯巴甜合成的反应条件为:温度20~65℃,pH值为2.5~9.5,反应时间为2~24小时。
CN 200610019678 2006-07-17 2006-07-17 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 Pending CN19003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10019678 CN1900302A (zh) 2006-07-17 2006-07-17 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10019678 CN1900302A (zh) 2006-07-17 2006-07-17 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0302A true CN1900302A (zh) 2007-01-24

Family

ID=37656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19678 Pending CN1900302A (zh) 2006-07-17 2006-07-17 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0030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4891A (zh) * 2015-01-15 2015-07-15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酶法高效合成苄氧羰基阿斯巴甜的工艺
CN112544946A (zh) * 2020-11-19 2021-03-26 江苏汉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阿斯巴甜生产母液回收处理工艺
CN112602919A (zh) * 2020-11-20 2021-04-06 江苏汉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阿斯巴甜结晶工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4891A (zh) * 2015-01-15 2015-07-15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酶法高效合成苄氧羰基阿斯巴甜的工艺
CN104774891B (zh) * 2015-01-15 2018-12-25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酶法高效合成苄氧羰基阿斯巴甜的工艺
CN112544946A (zh) * 2020-11-19 2021-03-26 江苏汉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阿斯巴甜生产母液回收处理工艺
CN112602919A (zh) * 2020-11-20 2021-04-06 江苏汉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阿斯巴甜结晶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tredansky et al. Xanthan production by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Jyothi et al. Optimisation of glutamic acid production from cassava starch factory residues using Brevibacterium divaricatum
CN102321563B (zh) 一株拟无枝酸菌及利用其全细胞转化制备香草醛的方法
CN109161492A (zh) 一种γ-聚谷氨酸产生菌及高效合成γ-聚谷氨酸的方法
US20230212621A1 (en) Process for synthesis of poly-gamma-glutamic acid
CN110229852B (zh) 一种利用大豆蛋白酶解物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的方法
JP2011522557A5 (zh)
CN102174614B (zh) 一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南极适冷微生物胞外多糖
CN109762768A (zh) 芽孢杆菌b8w22及其应用
CN1900302A (zh) 阿斯巴甜生物合成的方法
CN103937691B (zh) 一株产β‑果糖苷酶的米曲霉菌株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CN109136298B (zh) 一种d-氨基酸的制备方法
CN100529055C (zh) 一种产碱杆菌及其在制备威兰胶中的应用
CN100526470C (zh) 一种功能性甜味剂d-塔格糖的制备方法
CN102618606B (zh) 一种棘白菌素生物转化方法
CN1425762A (zh)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NX-2制备γ-聚谷氨酸及其盐和谷胱甘肽及其前体
Moosavi-Nasab et al.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ime on xanthan gum production from sugar beet molasses
GB1564020A (en) Method of producting a polysaccharide through fermentation and the product obtained thereby
Yadav et al. α-L-Rhamnosidase: sources, product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ebittering enzyme
CN114480177B (zh) 一株高产Levan果聚糖的产左聚糖微杆菌及Levan果聚糖的应用
Zeng et al.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purity fructooligosaccharides using β-fructofuranosidase and a novel isolated Wickerhamomyces anomalus
CN101555505B (zh) 门多萨假单胞菌nk-01用于生产褐藻寡糖的用途和方法
CN102965358A (zh) 一种从黄豆中提取β-淀粉酶的方法
US20120276597A1 (en)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
JPH05123178A (ja) L−フエニルアラニンの製造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Li Mingtian

Document name: Notice of examination of N notice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