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3651A - 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83651A CN1883651A CN 200610035588 CN200610035588A CN1883651A CN 1883651 A CN1883651 A CN 1883651A CN 200610035588 CN200610035588 CN 200610035588 CN 200610035588 A CN200610035588 A CN 200610035588A CN 1883651 A CN1883651 A CN 18836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paration
- radix
- treatment
- heat
- chinese medic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药领域,是由柴胡、黄芩、石膏、青蒿、板蓝根、金银花、大黄、蒲公英、知母、连翘十味原料制成的药剂;制备方法是:(1)大黄热浸三次,每次半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备用;(2)生石膏粉碎成粉与柴胡等其余八味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煮液,滤过备用;(3)将上述的浸出液和煎煮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1.18/35~40℃的清膏;(4)将清膏除杂质后干燥成干粉;(5)加乳糖、甜菊甙,混匀造粒即成。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对风热感冒卫气同病证具有退热快、治疗效果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还涉及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外感高热是临床常见病证,由于其起病及急骤,传变迅速,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可立见危殆或引起其他严重的继发疾病。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以现代病名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多表现出此类证候。迄今为止,虽然治疗此类病证的抗生素药物较多,但由于抗菌药耐药性菌株不断增加,或某些抗生素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和其他毒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如青霉素用量在四十年内增加数百倍,且其“过敏反应”相当剧烈;卡那霉素有损害肾和听神经的副作用;红霉素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先锋霉素IV可引起皮诊、胃肠反应,还会使个别用药者出现溶血性贫血等。同时,西药对病毒所致的一类疾病,目前尚无良策。
中医药对外感高热的治疗,有较大的优势,据历史记载确有良效,但目前正式生产使用的有关中成药,治疗外感发热病证的“退热”效果亟待提高,据1983年《中医年鉴》记载(135页),中成药的“平均退热时间为36小时”(此后未见有此类总结性报道)。另外,就各种公开标明治疗“外感发热”类中药的研究论文来看,诸药的“退热时间”仍停留在1983年以前的水平。较典型的报道如《陕西中医》1994.04.05载文《知石清解针剂治疗风温肺热病20例》称,用该药使体温恢复正常平均需40.1小时;《湖北中医杂志》1994.12.10载文《三根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例》,用药一天体温降至正常率仅为40%;《陕西中医》1994.10.05载文《清开灵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称,用药48小时治愈率为32%;《陕西中医》1995.08.05载《双黄莲粉针剂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150例》一文称,其退热时间为60.48小时等,诸药对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均不够迅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退热快、治疗效果好的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选用柴胡、黄芩、石膏、青蒿、板蓝根、金银花、大黄、蒲公英、知母、连翘进行组合,是为外感风热、表邪未尽而内传肺胃气分,里热又炽之表里俱热证所设。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二经,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泻火,甘寒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之要药,主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柴胡辛、苦、微寒,气味芳香,辛以发散,芳香疏泄,微寒清轻泄降,故有良好疏散退热之功;柴胡与石膏相合,外散肌表邪,内清气分实热,表里双解,针对病机,攻治主证;黄芩苦寒泄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清肺火,善除上焦实热,与石膏合用,可增强清热泻火之力,与柴胡合用,可促进和解表里,疏散退热功能;知母苦寒泄降,甘寒质润,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用治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气分实热证,有协同作用;金银花性甘寒,味芳香,甘寒泄降,清热解毒,芳香疏泄,为花主散,又能疏散风热,为外解内清之良药;连翘苦寒泄降,清轻凉散,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亦有清心利尿之功,与金银花功效相近,二药合用,辅助君药既散在表风温时毒,又清在里火毒蕴结;蒲公英,苦甘性寒,苦寒泄热散结,甘寒清热解毒,兼能利尿通淋,导火毒外出;板兰根苦寒,归心胃经,既入气分,又走血分,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蒲公英、板兰根合用,佐助君药,清解风热时毒,又能凉血利咽消肿,且能通利小便,便火毒由小便而泄;大黄苦寒泄降,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佐助君药,通便导滞,荡热于中,使上焦之热,得以清解,中焦之实,由下而去;青蒿苦辛寒,功能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疾寒热,治无名之热,为退热佳品。诸药合用,溶外解内清,上清下泻内清外透,喝解疏散诸法为一炉,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在下述重量份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柴胡315~630、黄芩315~630、石膏630~1260、青蒿252~504、板蓝根315~630、金银花315~630、大黄210~420、蒲公英315~630、知母210~420、连翘210~420。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成的药剂是中药药剂的常用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或口服液剂等;但以颗粒剂为佳。
本发明的上述中药组合物制成颗粒剂的方法是:(1)大黄热浸三次,每次半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备用;(2)生石膏粉碎成粉与柴胡等其余八味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煮液,滤过备用;(3)将上述的浸出液和煎煮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1.18/35~40℃的清膏;(4)将清膏除杂后干燥成干粉;(5)加乳糖、甜菊甙,混匀造粒即成。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大黄的热浸温度为85~90℃,每次加8倍水量;步骤(2)中第一次煎煮加15倍水,煎煮1.5小时,第二次煎煮加12倍水,煎煮1小时;步骤(3)中所述的浓缩采用真空浓缩;步骤(4)中所述的除杂采用高速离心分离;干燥是真空干燥或喷雾干燥。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通过临床使用结果表明:
(1)对风热感冒卫气同病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好,对轻、中、重患者均有效,总显效率79.0%,总有效率94.67%。
(2)具有较好的退热作用。
(3)能较快解除头痛、恶风、鼻塞、流涕、脉浮数、口渴、咽痛、舌质红、苔黄、脉数或脉洪数等症状及咽部体征,具有表里双解作用。
(4)对病毒性感冒的治疗效果好,有效率为9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验例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本发明颗粒剂的制备
各组份用量:柴胡315g、黄芩315g、石膏630g、青蒿252g、板蓝根315g、金银花315g、大黄210g、蒲公英315g、知母210g、连翘210g。
制备方法:
(1)将大黄热浸三次,热浸温度为85~90℃,每次加8倍水量,每次半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备用。
(2)将生石膏粉碎成粉与柴胡、黄芩、青蒿、板蓝根、金银花、大黄、蒲公英、知母、连翘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加15倍水,煎煮1.5小时,第二次煎煮加12倍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煮液,滤过备用。
(3)将上述的浸出液和煎煮液合并,采用真空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1.18/35℃的清膏。
(4)采用转速为23000~25000r/min的高速离心机进行分离将清膏除杂,然后喷雾干燥成干粉。
(5)按干粉∶甜菊甙=100∶2添加甜菊甙,加乳糖至混合粉重量为1000g,混和均匀后干式造粒,按8g/包进行包装即成。
用法用量:每次1袋,开水冲服,一日4次,每6小时一次。
实施例2本发明颗粒剂的制备
各组份用量:柴胡630g、黄芩630g、石膏1260g、青蒿504g、板蓝根630g、金银花630g、大黄420g、蒲公英630g、知母420g、连翘420g。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制成1000g颗粒剂,用法用量同实施例1。
实施例3本发明颗粒剂的制备
各组份用量:柴胡480g、黄芩480g、石膏945g、青蒿378g、板蓝根480g、金银花480g、大黄315g、蒲公英480g、知母315g、连翘315g。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制成1000g颗粒剂,用法用量同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片剂剂型、胶囊剂剂型及口服液剂剂型可以上述各实施例制备的干粉基础上,添加各种制剂剂型的常用辅料即可实现,在此不再详述。
实验例1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治疗风热感冒的临床观察
1.一般资料
分别选择门诊和急诊观察室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共420例,其中门诊病人258例,急诊观察病人162例;420例患者中男性214例,女性206例,男女之比为1.04∶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两组病情程度、体温程度比较见表2所示、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3所示、两组治疗前血常规比较见表4所示、两组病毒检测阳性病例比较见表5所示。 表1性别、年龄分布比较
性别 | 年龄分布 | ||||||||
男 | % | 女 | % | X2 | P | 18-30-40-50-65 | X2 | P | |
治疗组(n=300) | 157 | 52.33 | 143 | 47.67 | 1.17 | >0.05 | 117 89 48 46 | 0.9 | >0.05 |
对照组(n=120) | 57 | 47.50 | 63 | 52.50 | 51 33 16 20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
表2病情程度、体温程度比较
病情程度 | 体温程度(℃) | X2 | P | |||||
轻 | 中 | 重 | 38.0-38.4 | 38.5-38.9 | ≥39 |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
治疗组 | 38 | 157 | 105 | 68 | 128 | 104 | 0.84 | >0.05 |
对照组 | 93 | 11 | 3 | 55 | 55 | 36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体温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
表3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
头痛 | 鼻塞 | 咽痛 | 流涕 | 口渴 | 咳嗽 | 恶风 | 汗出 | 咽部体征 | |
治疗组 | 3.30±1.55 | 1.53±0.85 | 3.30±1.44 | 1.20±0.81 | 3.17±1.47 | 1.41±0.92 | 0.80±0.44 | 0.75±0.58 | 3.35±1.24 |
对照组 | 3.20±1.71 | 1.41±0.82 | 3.10±1.55 | 1.14±0.76 | 2.91±1.43 | 1.35±0.90 | 0.80±0.48 | 0.74±0.48 | 3.35±1.45 |
t | 1.10 | 1.32 | 1.26 | 0.70 | 1.67 | 0.60 | 1.84 | 0.17 | 0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主要、体体征积分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
表4治疗前血常规比较
白细胞计数 | 白细胞分类 | 红细胞计数 | 血红蛋白 | ||
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
(X±SD,×109/L) | (X±SD,%) | (X±SD,%) | (X±SD,×10y/L) | (X±SD,g/L) | |
治疗组 | 7.41±2.53 | 70.43±11.48 | 28.21±11.30 | 4.37±0.67 | 132.59±18.88 |
对照组 | 7.84±2.50 | 69.82±11.71 | 28.36±11.23 | 4.43±0.67 | 133.58±18.85 |
t | 1.50 | 0.40 | 0.94 | 0.83 | 0.40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
表5病毒检测阳性病例比较
被检病例 | 阳性例数 | 阳性率(%) | X2 | P | |
治疗组(n=106) | 180 | 106 | 58.9 | 1.08 | >0.05 |
对照组(n=47) | 90 | 47 | 52.2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
1.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与辩证标准:风热感冒卫气同病证。
外感风热、入里化热,卫气同病,表里俱热。证见:发热或微恶风、汗出、头胀痛、鼻塞流涕、口渴、咽痛、咳嗽,舌边尖红或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数或洪数。
(2)西医诊断标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a.有受凉、疲劳或感冒患者接触史。
b.具有发热和上呼吸道卡他性炎性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全身症状可轻可重。
c.除鼻咽部粘膜不同程度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充血、肿胀或有斑点状渗出外,无其他异常体征。
d.实验室检查
(a)外周血化验: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增高。
(b)病原学检查:病毒快速诊断可获阳性结果者。
3.治疗方法
(1)治疗组:本发明的中药颗粒,每次1袋,每袋装8g,开水冲服,一日4次,每6小时一次。
(2)对照组:口服热炎宁冲剂(北京向阳制药厂生产,批号970301),每次1袋,每日4次,每6小时1次。
(3)疗程3天。
(4)疗程中,中、重患者可适当补液。
4.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及依据(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72页拟定)。
(1)临床痊愈:体温降至正常,理化检查正常,体征症状消失,且无反复。
(2)显效:体温降至正常或重度发热降至轻度发热,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
(3)有效:中、重度发热体温降低一个等级,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69%。
(4)无效:体温、症状、体征未减轻或加重,或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
(一)两组总疗效比较见表6所示
表6总疗效比较
临床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显效率% | 总有效率% |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
治疗组 | 116 | 38.7 | 121 | 40.3 | 47 | 15.7 | 16 | 5.3 | 79.0 | 94.67 |
对照组 | 13 | 10.8 | 40 | 33.3 | 51 | 42.5 | 16 | 13.4 | 44.17 | 86.67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中药颗粒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二)两组治疗后患者病情、体温程度比较见表7所示
表7治疗后患者病情、体温程度比较
病情程度 | 体温程度(℃) | ||||||||
正常 | 轻 | 中 | 重 | ≤37.3 | 37.4-37.9 | 38.0-38.4 | 38.5-38.9 | ≥39 |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
治疗组 | 116 | 171 | 11 | 2 | 268 | 14 | 13 | 3 | 2 |
对照组 | 13 | 93 | 11 | 3 | 76 | 24 | 11 | 6 | 3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中药颗粒的病情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
(三)两组治疗后体温降温开始时间与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见表8所示
表8治疗后体温降温开始时间与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开始降温时间 | t | P | 体温复常时间 | t | P | |
(X±SD,h) | (X±SD,h) | |||||
治疗组 | 4.98±3.08 | 3.06 | <0.05 | 28.70±18.66 | 1.14 | >0.05 |
对照组 | 6.84±6.36 | 31.17±20.67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中药颗粒的降温开始时间先于对照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四)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见表9所示
表9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X±SD,分)
头痛 | 鼻塞 | 咽痛 | 流涕 | 口渴 | 咳嗽 | 恶风 | 汗出 | 咽部体征 | |
治疗组 | 0.29±0.77 | 0.18±0.49 | 0.63±1.03 | 0.18±0.48 | 0.35±0.83 | 0.67±0.80 | 0.04±0.20 | 0.11±0.34 | 1.08±1.18 |
对照组 | 0.75±1.22 | 0.41±0.00 | 1.18±1.26 | 0.38±0.58 | 0.84±1.00 | 0.91±0.90 | 0.24±0.43 | 0.30±0.46 | 1.83±1.23 |
t | 3.84 | 3.73 | 4.25 | 3.35 | 4.44 | 2.50 | 4.89 | 4.10 | 5.71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中药颗粒缓解上述症状及体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结果比较见表10所示
表10患者治疗后血常规结果比较
白细胞计数 | 白细胞分类 | 红细胞计数 | 血红蛋白 | ||
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
(X±SD,×109/L) | (X±SD,%) | (X±SD,%) | (X±SD,×1012/L) | (X±SD,g/L) | |
治疗组 | 6.70±1.75 | 67.72±8.7 | 30.82±8.03 | 4.47±3.52 | 131.17±17.10 |
对照组 | 7.10±4.76 | 68.04±7.84 | 30.60±8.24 | 4.37±0.71 | 131.20±16.38 |
t | 1.54 | 1.01 | 0.25 | 0.31 | 0.02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中药颗粒与对照组对血象无明显毒性影响。
(六)两组病毒检测阳性病例疗效比较见表11所示
表11病毒检测阳性病例疗效比较
有效例数 | 无效例数 | 有效率 | X2 | P | |
治疗组(n=106) | 98 | 8 | 92.5 | 4.44 | <0.05 |
对照组(n=47) | 38 | 9 | 80.9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中药颗粒对病毒感染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七)治疗组疗效与年龄的关系见表12所示
表12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段 | 例数 | 疗效 | |||
痊愈(例) | 显效(例) | 有效(例) | 无效(例) | ||
n | 300 | 116 | 121 | 47 | 16 |
18- | 112 | 43 | 50 | 15 | 4 |
30- | 89 | 36 | 33 | 15 | 5 |
40- | 51 | 19 | 20 | 9 | 3 |
50-65 | 48 | 18 | 18 | 8 | 4 |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年龄段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本发明的中药颗粒适用于治疗各种年龄段。
Claims (9)
1.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药剂:柴胡315~630、黄芩315~630、石膏630~1260、青蒿252~504、板蓝根315~630、金银花315~630、大黄210~420、蒲公英315~630、知母210~420、连翘210~4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药剂是指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口服液的其中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药剂是颗粒剂。
4.权利要求3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大黄热浸三次,每次半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备用;(2)生石膏粉碎成粉与柴胡等其余八味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煮液,滤过备用;(3)将上述的浸出液和煎煮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1.18/35~40℃的清膏;(4)将清膏除杂后干燥成干粉;(5)加乳糖、甜菊甙,混匀造粒即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中大黄的热浸温度为85~90℃,每次加8倍水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第一次煎煮加15倍水,煎煮1.5小时,第二次煎煮加12倍水,煎煮1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中所述的浓缩采用真空浓缩。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中所述的除杂采用高速离心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中所述的干燥是真空干燥或喷雾干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35588XA CN100389803C (zh) | 2006-05-24 | 2006-05-24 | 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35588XA CN100389803C (zh) | 2006-05-24 | 2006-05-24 | 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83651A true CN1883651A (zh) | 2006-12-27 |
CN100389803C CN100389803C (zh) | 2008-05-28 |
Family
ID=3758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35588XA Active CN100389803C (zh) | 2006-05-24 | 2006-05-24 | 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389803C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4125B (zh) * | 2008-02-17 | 2010-12-15 | 李毅 |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 |
CN102119994B (zh) * | 2010-01-12 | 2012-05-23 | 冯陆冰 |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药灌肠液 |
CN102846726A (zh) * | 2012-09-06 | 2013-01-02 | 郑州后羿制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治疗猪高热综合症的柴黄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330860A (zh) * | 2013-07-11 | 2013-10-02 | 夏京奎 | 一种用于小儿重症感冒的中药颗粒 |
CN104435624A (zh) * | 2014-11-25 | 2015-03-25 | 李正梅 | 柴石退热颗粒的提取方法和新用途 |
CN106975020A (zh) * | 2016-11-28 | 2017-07-25 | 李元英 | 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配方 |
CN107019739A (zh) * | 2016-08-30 | 2017-08-08 | 河南牧翔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和产品质量控制方法 |
CN108743836A (zh) * | 2018-08-27 | 2018-11-06 | 维康腾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237157A (zh) * | 2019-05-28 | 2019-09-17 | 广西大学 | 一种治疗流感的中草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36443A (zh) * | 2004-08-17 | 2006-02-22 | 王德英 | 一种治疗肺炎的传统中药膏药药剂 |
-
2006
- 2006-05-24 CN CNB200610035588XA patent/CN100389803C/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4125B (zh) * | 2008-02-17 | 2010-12-15 | 李毅 |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 |
CN102119994B (zh) * | 2010-01-12 | 2012-05-23 | 冯陆冰 |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药灌肠液 |
CN102846726A (zh) * | 2012-09-06 | 2013-01-02 | 郑州后羿制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治疗猪高热综合症的柴黄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846726B (zh) * | 2012-09-06 | 2014-11-19 | 郑州后羿制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治疗猪高热综合症的柴黄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330860A (zh) * | 2013-07-11 | 2013-10-02 | 夏京奎 | 一种用于小儿重症感冒的中药颗粒 |
CN103330860B (zh) * | 2013-07-11 | 2015-03-25 | 夏京奎 | 一种用于小儿重症感冒的中药颗粒 |
CN104435624A (zh) * | 2014-11-25 | 2015-03-25 | 李正梅 | 柴石退热颗粒的提取方法和新用途 |
CN107019739A (zh) * | 2016-08-30 | 2017-08-08 | 河南牧翔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 一种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和产品质量控制方法 |
CN106975020A (zh) * | 2016-11-28 | 2017-07-25 | 李元英 | 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配方 |
CN108743836A (zh) * | 2018-08-27 | 2018-11-06 | 维康腾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237157A (zh) * | 2019-05-28 | 2019-09-17 | 广西大学 | 一种治疗流感的中草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237157B (zh) * | 2019-05-28 | 2021-08-10 | 广西大学 | 一种治疗流感的中草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389803C (zh) | 2008-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89803C (zh) | 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394070A (zh) | 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药制剂 | |
CN104173937A (zh) | 一种疏肝利胆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1683420B (zh) |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急性咽炎药物中的应用 | |
CN1204915C (zh) | 一种治疗病毒性感冒的中药胶囊及其生产方法 | |
CN1221277C (zh) | 一种预防和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023996B (zh) | 一种治疗外感时疫、风热感冒的中药 | |
CN102526517B (zh) | 一种治疗感冒的热毒清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686501A (zh) |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208473A (zh) | 一种治疗风热型咳喘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 |
CN103432265A (zh) | 一种治疗小儿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20692A (zh) | 一种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药剂的制备方法 | |
CN1150927C (zh) | 一种治疗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2008557B (zh) | 抗感清毒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266538B (zh) | 治疗湿热泻痢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460513A (zh) | 金莲清热胶囊及其制备工艺 | |
CN1579467A (zh) | 一种抗病毒药物 | |
CN1872192A (zh) | 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00938B (zh) | 一种治疗IgA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5267372A (zh) | 一种用于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药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86078C (zh) | 一种治疗感冒的药物 | |
CN104524289A (zh) | 一种治疗风温肺热病的药物组合物 | |
CN1283277C (zh) | 一种治疗感冒的药物组合物 | |
CN1742786A (zh) | 一种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3860786A (zh) | 一种治疗产后发热的药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Owner name: FENG LIAOXING (FOSH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OF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FOSHAN FENGLIAOXI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Florida Highway 528000 in Guangdong city of Foshan Province, one of the 35 Patentee after: Sinopharm group (Fosh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Florida Highway 528000 in Guangdong city of Foshan Province, one of the 35 Patentee before: Foshan Fengliaoxi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