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3108B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3108B
CN1883108B CN2004800341212A CN200480034121A CN1883108B CN 1883108 B CN1883108 B CN 1883108B CN 2004800341212 A CN2004800341212 A CN 2004800341212A CN 200480034121 A CN200480034121 A CN 200480034121A CN 1883108 B CN1883108 B CN 1883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connecting portion
side connecting
diode
inpu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800341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83108A (zh
Inventor
中村信广
桥本雅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83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3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83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31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在输入交流电的第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1、T2)之间,插入降压用第1电容器(C1)、半波整流用第1二极管(D1)和平滑用第2电容器(C2),并且在第2输入侧连接部(T2)和第1二极管(D1)的输入之间插入第1电容器(C1)放电用的第2二极管(D2)。另外,从交流电源(S)提供的交流电通过第1和第2电容器(C1、C2)被分压(降压),通过第1二极管(D1)变成直流电,通过第2电容器(C2)变平滑,再经过齐纳二极管(ZD1~ZD4)成为被限定的输出电压,并通过第1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T3、T4)供给负载侧。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交流电降压并转换为直流电的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空调等中,室外机的电源电压为200V的3相交流电,但有时设在室内机等的通信系统需要60V直流电源。这种情况下,需要把200V的3相交流电转换为60V直流电供给通信系统。
图24是以往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在该电力转换装置中,从交流电源S通过第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1、T2供给的交流电被降压,并通过半波整流转换为直流电,通过第1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T3、T4供给负载(未图示)。
在第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1、T2之间,从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起按描述顺序串联安装有具有多个电阻的降压用电阻单元RU、二极管D11和电容器C11。二极管D11从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朝向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侧为正向。另外,串联连接的多个齐纳二极管ZD11~ZD13与电容器C11并联连接。该齐纳二极管ZD11~ZD13从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侧朝向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为正向。电容器C11的放电用电阻R11与电容器C11并联连接。
第1输出侧连接部T3连接二极管D11的正向下游侧的连接部,第2输出侧连接部T4连接第2输入侧连接部T2。
更具体地讲,例如,把第2输入侧连接部T2的电位作为基准,从交流电源S向第1输入侧连接部T1施加200V(波峰值)交流电压。并且将其转换成60V的直流电压。与此对应,电阻单元RU使用具有把200V交流电降压为60V直流电所需电阻值的电阻。作为电容器C11的电容采用470μF,齐纳二极管ZD11~ZD13的齐纳电压均采用20V。
并且,从交流电源S供给的交流电压被电阻单元RU降压,并通过二极管D11被半波整流,经过电容器C11和齐纳二极管ZD11~ZD13变稳定,作为60V直流电压输出到负载侧。
此处,图25和图26是表示图24的电路上的各部分的电位变化和电流变化的波形图。图25的波形WD11表示以第2输入侧连接部T2的电位为基准的第1输入侧连接部T1的电位变化,该图的波形WD12表示电阻单元RU的两端电压的变化,该图的波形WD13表示以第2输入侧连接部T2的电位为基准的第2输出侧连接部T3的电位变化。在波形WD12为正的区域中,在电阻单元RU中产生焦耳损耗。
并且,图26的波形WD14表示把从第1输入侧连接部T1流向交流电源S侧的电流方向设为正的情况下,从交流电源S流向第1输入侧连接部T1的电流的变化。该图的波形WD15表示把通过第1二极管D11流向电容器C11侧的电流方向设为正的情况下,供给电容器C11的电流的变化。该图的波形WD16表示把流向齐纳二极管ZD11~ZD13的正向的电流方向设为正的情况下,流向齐纳二极管ZD11~ZD13的电流的变化。
另外,作为使平滑电容器的端子电压恒定的现有技术,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全波整流电路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平6-284729号公报
在图24所示的以往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利用电阻单元RU进行降压,所以电阻单元RU中的焦耳损耗大,效率差,并且必须使用昂贵大型的大容量电阻单元RU,在效率、成本和装置大小等方面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小型化等的电力转换装置。
第1方面的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把交流电S降压并转换为直流电,具有:输入所述交流电的输出的第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1、T2;所述第1输入侧连接部T1和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之间的第1电气连接路径L1,从所述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顺序串联安装的第1电容器C1和第2电容器C2;在所述第1电气连接路径的第1电容器和所述第2电容器之间插入的、使朝向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侧为正向的第1二极管D1;在将所述第1电气连接路径的所述第1电容器和所述第1二极管之间与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连接起来的第2电气连接路径L2中插入的,使朝向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侧为反向的第2二极管D2;连接在所述第1电气连接路径的所述第1二极管和所述第2电容器之间的用于输出所述直流电的第1输出侧连接部T3;与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连接的用于输出所述直流电的第2输出侧连接部T4;以及连接在所述第1电气路径的所述第1电容器和所述第1二极管之间的点、与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之间的第3电容器C3。
第2方面的发明是:在第1方面的发明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中,还具有在所述第1输出侧连接部T3和所述第2输出侧连接部T4之间,被安装成使朝向所述第1输出侧连接部侧为正向的齐纳二极管ZD。
第3方面的发明是:在第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中,还具有相比于所述第1电气连接路径L1中连接所述第2电气连接路径L2的连接位置、在所述第1输入侧连接部侧,与所述第1电容器串联连接的电阻R。
第4方面的发明是:在第3方面的发明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所述电阻是热敏电阻。
第5方面的发明是:在第1~4方面的发明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所述第1电容器和所述第2电容器的电容比被设定为1∶1000。
根据第1方面所述的发明,可以利用第1和第2电容器对通过第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提供的电流进行分压(降压),并通过第1二极管变成直流电,通过第2电容器变平滑,再通过第1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供给负载侧。
这样,不使用电阻而利用电容器进行降压,所以在降压时不会产生焦耳损耗,而且做到高效率,因此不必考虑对于周围部件的耐热对策。并且,不需要使用如以往那样的高价的大容量降压用电阻,能够实现低成本。
并且,不需要使用容易变大型的降压用电阻,所以能够减小部件的安装面积,实现印刷线路板等的装置结构的小型化,在结构方面和成本方面非常有利。
根据第2方面所述的发明,可以输出通过齐纳二极管变稳定的直流电压。
根据第3、4方面所述的发明,利用电阻,例如热敏电阻,可以有效抑制流入第1和第2电气连接路径的瞬时电流。
根据第5方面所述的发明,可以利用第1和第2电容器将输入的交流电有效分压并变成直流电。
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形式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表示第1电路上的各部分的电位变化的波形图。
图3是表示流向第1电路上的第1输入侧连接部的电流的变化的波形图。
图4是表示第1电路上的各部分的电流的变化的波形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和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之间的对比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和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之间的对比的曲线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2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2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和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之间的对比的曲线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25是表示图24的电路中的各部分的电位变化的波形图。
图26是表示图24的电路中的各部分的电流的变化的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该电力转换装置把从交流电源S提供的交流电降压并转换成直流输出。作为其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具有:输入交流电的第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1、T2;输出直流电的第1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T3、T4;第1和第2电容器C1、C2;第1和第2二极管D1、D2;多个齐纳二极管ZD1~ZD4;以及热敏电阻TH。
第1和第2电容器C1、C2按照该记载顺序从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顺序地串联安装在第1电气连接路径L1上,第1电气连接路径L1连接于第1输入侧连接部T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之间。第1电容器C1通过分压进行降压,第2电容器C2用于进行平滑处理。为了在第1电容器C1中有效地进行降压,第1电容器C1的电容和第2电容器C2的电容比例如被设定为1∶1000。
为了进行半波整流,在第1电气连接路径L1的第1电容器C1和第2电容器C2之间,把第1二极管D1安装成使从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朝向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侧成为正向。
第2二极管D2用于进行第1电容器C1的放电,在第2电气连接路径L2上被安装成使朝向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侧成为反向,其中第2电气连接路径L2把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与第1电气连接路径L1的第1电容器C1和第1二极管D1之间连接起来。
第1输出侧连接部T3连接于第1电气连接路径L1的第1二极管D1和第2电容器C2之间,第2输出侧连接部T4连接到第2输入侧连接部T2。
在第1输出侧连接部T3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T4之间,串联地插入有多个齐纳二极管ZD1~ZD4,使从第2输出侧连接部T4侧朝向第1输出侧连接部T3侧成为正向。
热敏电阻TH用于抑制瞬时电流,被插入在比第1电气连接路径L1中连接第2电气连接路径L2的连接位置更靠近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的位置处。在图1的结构中,把热敏电阻TH插入在电容器C1的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侧,但也可以插入在电容器C1的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
此处,图1所示电路的构成要素中,也可以构成为至少将第1和第2二极管D1、D2及齐纳二极管ZD1~ZD4组合成一个混合IC(HIC)。
更具体地讲,该电力转换装置把交流电源S供给的例如200V(波峰值)的交流电压转换为60V的直流电压。例如,在第2输入侧连接部T2被保持为地电位的状态下,向第1输入侧连接部T1施加200V交流电压。
与此对应,例如,第1电容器C1的电容是0.47μF,最大允许电压是250V,第2电容器C2的电容是470μF,最大允许电压是100V。例如,第1和第2二极管D1、D2的最大允许电压和电流分别是600V、1A。
为了稳定地获得60V的直流电压,把齐纳电压均为15V的4个齐纳二极管ZD1~ZD4串联连接使用,但也可以把齐纳电压均为20V的3个齐纳二极管串联连接使用。另外,此处说明交流电源S供给的交流电压为200V(波峰值)的情况,但同样可以适用于交流电源S供给的交流电压为283V(波峰值)、即有效值为200V的情况。
热敏电阻TH例如采用在使用环境温度范围(例如-20℃~70℃)下电阻值大于等于3.73Ω小于47Ω的电阻,更具体地讲,例如采用村田制作所制作的型号为NTPA7220LBMBO的电阻。另外,下限值3.73Ω是以接通电源时可能产生的瞬时电流的大小和第1及第2二极管D1、D2的电流耐受性为基准设定的,上限值47Ω是相对于电容器C1、C2的阻抗可以忽视的值。或者,也可以采用约22Ω的电阻代替热敏电阻TH。
下面,说明该电力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大概地讲,从交流电源S通过第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1、T2提供的交流电压通过第1和第2电容器C1、C2被分压(降压),通过第1二极管D1变成直流电,通过第2电容器C2变平滑,以齐纳二极管ZD1~ZD4所限定的输出电压(60V),通过第1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T3、T4供给负载侧。
更具体讲,在交流电源S相对于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为正极性时,在第1电气连接路径L1中,电流(电荷)通过第1电容器C1和第1二极管D1流向第2电容器C2侧。由此,在第1和第2电容器C1、C2中,都成为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的电位高于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侧,进行充电。此时,电容器C2被充电到由齐纳二极管ZD1~ZD4所限定的电压。如上所述,两个电容器C1、C2的电容比较大,例如被设定为1∶1000,所以能够在第1电容器C1处充分进行降压,而且在第2电容器C2确保60V。
此处,图2~图4是表示在图1电路上的各部分的电位变化和电流变化的波形图。各元件的值采用以上示例的值。图2的波形WD1表示第1输入侧连接部T1的电位变化,该图的波形WD2表示第1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的变化,该图的波形WD3表示第2输出侧连接部T3的电位变化。其中,在波形WD2中把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的电位高于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侧时设为正。
并且,图3的波形WD4表示把从交流电源S流向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的电流方向设为正时,从交流电源S流向第1输入侧连接部T1的电流的变化。
并且,图4的波形WD5表示把正向流向第1二极管D1的电流方向设为正时,流向第1二极管D1的电流的变化。该图的波形WD6表示把反向流向第2二极管D2的电流方向设为正时,流向第2二极管D2的电流的变化。该图的波形WD7表示把从第1二极管D1侧流向第2电容器C2侧的电流方向设为正时,供给第2电容器C2的电流的变化。该图的波形WD8表示把正向流向齐纳二极管ZD1~ZD4的电流方向设为正时,流向齐纳二极管ZD1~ZD4的电流的变化。
首先说明图2。以下,为了简化说明而忽略二极管的正向电压。如波形WD1所示,交流电源S输出的交流电压以周期T变动,在时刻t0电压值为0,在时刻t1=t0+T/4为极大值。
在时刻t1,通过齐纳二极管ZD1~ZD4的串联连接(以下总称为齐纳二极管ZD)和电容器C2的并联连接,保持60V电压。因此,二极管D2被施加60V的反向电压而不能导通,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如时刻t1时的波形WD2所示,为140V。即,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为60V。
然后,若交流电源S输出的交流电压下降,则二极管D1因正极电位下降而不导通,由于不存在将电容器C1放电的路径,所以在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保持140V的状态下,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持续下降。即,在时刻t1~t2,二极管D1、D2均不导通。
并且,在时刻t2交流电压降低到140V时,二极管D2导通。由此,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急剧下降直到大约为零,电容器C2和齐纳二极管ZD的并联连接把二极管D1的负极电位保持在约60V,所以二极管D1依旧保持不导通状态。之后即使交流电压降低,只要二极管D2导通,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就与交流电源S输出的交流电压持续一致,在时刻t3=t0+3T/4达到-200V。此间,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是零。
然后,从时刻t3,交流电压开始上升,在由电容器C1保持电压的状态下,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上升,二极管D2不导通。二极管D1也不导通,所以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被保持在-200V。
并且,在时刻t4,交流电压上升到-140V时,由于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保持-200V,所以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达到(-140)-(-200)=60[V],二极管D1导通。即,在时刻t3~t4,二极管D1、D2均不导通,但在时刻t4以后,二极管D1导通。
然后,在交流电压和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保持60V电压差的状态下达到时刻t0+T。
在图3中,波形WD4表示正电流值时是二极管D1导通的期间,表示负电流值时是二极管D2导通的期间。在图4中,波形WD5、WD6分别对应波形WD4的正电流值、负电流值。各个波形在二极管D1、D2开始导通时均略微超出,但借助热敏电阻TH的作用,其峰值被抑制。
在齐纳二极管ZD流过反向电流(波形WD8),电流通过第1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T3、T4供给所连接的负载,所以在图4中,供给第2电容器C2的电流(波形WD7)相比于流向二极管D1的电流(波形WD5)要偏向负侧。
如果没有二极管D2,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达到60V后,二极管D1不导通。这是因为由于不存在使电容器C1积蓄的电荷移动的路径,其两端电压持续保持140V,所以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在-340V~60V之间变化。该情况时,由于也不存在电容器C1充电的路径,所以供给负载的电压降低。
对此,通过设置二极管D2,不放出电容器C2的电荷而将电容器C1放电、再在反方向充电。由此,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降低,二极管D1可以导通,电容器C2可以充电。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使用电阻而利用第1电容器C1进行降压,所以在降压时不会产生焦耳损耗,而且做到高效率,因此不必考虑针对周围部件的散热对策。并且,不需要使用如以往那样的高价的大容量降压用电阻,能够实现低成本。
并且,不需要使用容易大型化的降压用电阻,所以能够减小部件的安装面积,实现印刷线路板等的装置结构的小型化,在结构方面和成本方面非常有利。
并且,可以输出通过齐纳二极管ZD变稳定的直流电压。
并且,可以利用热敏电阻TH有效地抑制流向第1和第2电气连接路径L1、L2的瞬时电流。
并且,第1和第2电容器C1、C2的电容比被设定为1∶1000,所以能够利用第1和第2电容器C1、C2将输入的电流有效分压并变成直流电。
第2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根据从交流电源S通过第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1、T2提供的交流电压的变化,电容器C1的两端电压变动。因此,在上述交流电产生较大脉动的情况下,也导致电容器C1的充放电,使得流向齐纳二极管ZD的电流增大。这有可能使齐纳二极管ZD的热负荷提高,并导致受热损坏。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假定从交流电源S输入的交流电压在200V附近时急剧上升。该情况时,电容器C1保持所供给的约140V的两端电压,所以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也急剧上升,二极管D1导通。由于二极管D1的导通而被上拉的第1输出侧连接部T3的电位(即二极管D1的负极电位)通过齐纳二极管ZD的导通保持在60V。即,由于该脉动导致产生与时刻t0~t1时的电容器C1的充电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不限于交流电压在200V附近急剧上升的情况,在由于该脉动而使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上升并超过60V的情况下就会发生。
相反,在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下降并低于0V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如果由于交流电压的急剧降低形成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急剧下降的情况,则二极管D2暂时导通。并且,由于和在时刻t2~t3时的电容器C1的放电及反向充电类似的现象,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返回到0V。但是,如果交流电压从急剧降低恢复为原来的交流电压的电位,则由于在电容器C1保持的分压不足,所以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急剧上升,二极管D1、齐纳二极管ZD导通。
如果换个角度来说,因为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被钳位成0V、负极电位被钳位成60V,如果电位从这些值开始脉动,则电容器C1的充放电产生脉动,在齐纳二极管ZD流过不必要的电流。
图5~图8是说明这种现象的曲线图。图5和图6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交流电压没有脉动时的特性。图7和图8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交流电压有脉动时的特性。其中,第1电容器C1的电容为0.47μF,第2电容器C2的电容为470μF,热敏电阻TH的电阻值为22Ω。
在这些图中,波形WD80表示把反向流向齐纳二极管ZD的电流方向设为正时,流向齐纳二极管ZD的电流的变化,符号与波形WD8(图4)相反。波形WD60表示把正向流向第2二极管D2的电流方向设为正时,流向第2二极管D2的电流的变化,符号与波形WD6(图4)相反。波形WD10与波形WD1(图2)一样表示第1输入侧连接部T1的电位变化,但作为交流电压表示波峰值为238V、频率50Hz的情况。波形WD12是二极管D1的正极电位,相当于波形WD1、WD2表示的值的差。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不论有无脉动,第1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T3、T4之间的电压均被保持在60V。
尽管交流电压的波峰值不同,且改变了波形的正负,但图5和图6分别示出与图4和图2相同的内容。波形WD12在0~60V之间推移。
图7和图8表示交流电压上叠加了波峰值为50V、频率1000Hz的脉动时的情况。根据图8的波形WD12可知进行了反复的电容器C1的充放电。如图7的波形WD80所示,流向齐纳二极管ZD的电流也产生脉动,与图5的波形WD80相比明显增大。
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提供了即使产生上述脉动时也能够抑制流向齐纳二极管ZD的电流增量的技术。
图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该电力转换装置的构成为:采用电阻R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热敏电阻TH,还追加了连接在电阻R的第1输入侧连接部T1侧的一端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之间的电容器C3。
通过设置电容器C3,可以获得除二极管D1、D2和齐纳二极管ZD之外,允许电容器C1的电荷移动的路径。即,电容器C1保持的两端电压可以根据交流电压的脉动而变动。
如果将其公式化可以表示如下。导入脉动的振幅电压Vd、由齐纳二极管ZD保持的电压Vz,电容器C1、C3的电容值也采用相同符号,由于该脉动而从电容器C1移动的电荷量为Q1=C1·(Vd-Vz)。如果该电荷量被保持为在电压Vz时充入电容器C3的电荷Q3=C3·Vz,则可以减小经由齐纳二极管ZD的电荷移动,即电流。因此,使C3≥C1·(Vd-Vz)/Vz即可。即,如果把电容器C1、C3的电容值设定为大致相同,则即使交流电压的脉动振幅约为输出的直流电压的二倍时,也能够抑制流向齐纳二极管ZD的不必要的电流。
例如,在上述示例中,由于产生振幅100V的脉动,所以在采用电容值0.47μF的电容器C1的情况下,考虑到电容器的规格系列,可以采用电容值0.33μF的电容器C3。
另外,在上述计算中,虽然与电阻R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为了限制正常时和瞬时时两种情况的电流,优选采用比第1实施方式约大一位数的例如220Ω的电阻,增大CR时间常数。
图10和图11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没有电源偏移时的波形的曲线图。电容器C1、C2采用和在图5~图8所示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电容值,电容器C3采用电容值0.33μF,电阻R采用电阻值220Ω。波形的符号与图5~图8相同。图10和图11所示波形与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没有电源偏移时的波形(图5和图6)大致相同。
图12表示交流电压没有脉动时的情况,表示在交流电压为正的周期初期对比波形WD80的情况,曲线L1、L2分别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波形WD80。可见在没有脉动时,第2实施方式相比第1实施方式可以降低流向齐纳二极管ZD的电流。
图13和图14表示交流电压上叠加了波峰值为50V、频率1000Hz的脉动时的情况,分别对应第1实施方式的图7和图8。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有无脉动无关,第1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T3、T4之间的电压被保持为60V。
图15表示在图7、图13的交流电压为正的周期初期对比波形WD80的情况,曲线L3、L4分别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波形WD80。可知第2实施方式相比第1实施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流向齐纳二极管ZD的电流。
第3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该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容器C3与电阻R的连接位置和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不同。即,在电阻R的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侧一端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之间连接电容器C3。
图17和图18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没有电源偏移时的波形的曲线图。电容器C1、C2、C3、电阻R采用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规格。波形的符号与图5~图8、图10和图11等相同。图17和图18所示波形与在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没有电源偏移时的波形(图10和图11)大致相同。
图19~图22表示交流电压上叠加了波峰值为75V、频率1000Hz的脉动时的情况,图19和图20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图21和图22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特性。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有无脉动无关,第1和第2输出侧连接部T3、T4之间的电压被保持为60V。
图23表示在图19~图22的交流电压为正的周期初期对比波形WD80的情况,曲线L5、L6分别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波形WD80。可知第3实施方式相比第2实施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流向齐纳二极管ZD的电流。
这被认为是在电容器C1、C3之间的电荷移动中,相比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更多地得益于基于电阻R的时间常数。换言之,根据电容器C1和电阻R形成的CR串联电路的时间常数,可以有效抑制交流电脉动的影响。
但是,从降低电阻R的额定功率、减小部件尺寸的方面考虑,优选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这是因为经由电阻R的电容器C1、C3之间的电荷移动不明显,因此即使脉动的频率较高时,也能够减小流向电阻R的电流。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说明是所有情况中的示例,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想到没有示例的无数个变形例。

Claims (5)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把交流电(S)降压并转换为直流电,具有:
输入所述交流电的输出的第1和第2输入侧连接部(T1、T2);
在所述第1输入侧连接部(T1)和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之间的第1电气连接路径(L1)中、从所述第1输入侧连接部侧开始顺序地串联插入的第1电容器(C1)和第2电容器(C2);
插入在所述第1电气连接路径的第1电容器和所述第2电容器之间、使朝向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侧为正向的第1二极管(D1);
在将所述第1电气连接路径中的所述第1电容器和所述第1二极管之间与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连接起来的第2电气连接路径(L2)中插入的、使朝向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侧为反向的第2二极管(D2);
连接在所述第1电气连接路径的所述第1二极管和所述第2电容器之间的用于输出所述直流电的第1输出侧连接部(T3);
与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连接的用于输出所述直流电的第2输出侧连接部(T4);以及
连接在所述第1电气路径的所述第1电容器和所述第1二极管之间的点、与所述第2输入侧连接部(T2)之间的第3电容器(C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还具有在所述第1输出侧连接部(T3)和所述第2输出侧连接部(T4)之间插入的、使朝向所述第1输出侧连接部侧为正向的齐纳二极管(Z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还具有相比于所述第1电气连接路径(L1)中连接所述第2电气连接路径(L2)的连接位置,在所述第1输入侧连接部侧与所述第1电容器串联连接的电阻(R)。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所述电阻是热敏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所述第1电容器和所述第2电容器的电容比被设定为1∶1000。
CN2004800341212A 2003-11-27 2004-11-18 电力转换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83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96613/2003 2003-11-27
JP2003396613 2003-11-27
JP2004086472A JP4543718B2 (ja) 2003-11-27 2004-03-24 電力変換装置
JP086472/2004 2004-03-24
PCT/JP2004/017184 WO2005053144A1 (ja) 2003-11-27 2004-11-18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3108A CN1883108A (zh) 2006-12-20
CN1883108B true CN1883108B (zh) 2011-08-10

Family

ID=34635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3412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83108B (zh) 2003-11-27 2004-11-18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468897B2 (zh)
EP (1) EP1693949B1 (zh)
JP (1) JP4543718B2 (zh)
KR (1) KR100767160B1 (zh)
CN (1) CN1883108B (zh)
AU (1) AU2004310594B2 (zh)
ES (1) ES2659044T3 (zh)
WO (1) WO20050531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57199A1 (de) * 2005-11-29 2007-06-06 Robert Bosch Gmbh Netzteil für die Gleichspannungsversorgung eines aus einem Wechselspannungsnetz gespeisten Elektrogerätes
JP2008131822A (ja) * 2006-11-24 2008-06-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コンデンサドロップ式電源回路及び空気調和機
JP4901783B2 (ja) * 2008-02-21 2012-03-21 京楽産業.株式会社 パチンコ遊技機
JP5392281B2 (ja) * 2011-02-25 2014-01-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US10298071B2 (en) * 2014-03-05 2019-05-21 Ricoh Co., Ltd DC-DC boost converter
CN106452015A (zh) * 2016-10-18 2017-02-22 合肥浮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大功率负载的电子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35612A (en) * 1968-12-17 1970-10-20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Inverter starting circuit
JPS5843182A (ja) * 1981-09-04 1983-03-12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直流電源回路
JPS6114893U (ja) * 1984-07-02 1986-01-28 東芝機器株式会社 降圧形電源装置
JPH0245810A (ja) * 1988-08-08 1990-02-15 Nippon Dennetsu Co Ltd 温度制御装置
CN2045557U (zh) * 1988-08-17 1989-10-04 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深圳工贸公司工程开发部 照明灯自动关断开关装置
JPH03124782U (zh) * 1990-03-27 1991-12-17
JPH06284729A (ja) * 1993-03-29 1994-10-07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電源回路
JPH0744250A (ja) * 1993-08-02 1995-02-14 Nippon Dennetsu Co Ltd 直流電源回路
JPH11285254A (ja) * 1998-03-26 1999-10-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源装置
US7259479B1 (en) * 1999-02-18 2007-08-21 Robertshaw Controls Company Transformerless power supply, dual positive or dual negative supplies
JP3236573B2 (ja) * 1999-02-25 2001-12-10 長野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00299985A (ja) * 1999-04-13 2000-10-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源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源装置
DE10002650C2 (de) * 2000-01-21 2003-04-10 Niels Dernedde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Reduktion der Wirkleistung in einer stabilisierten Gleichspannungsversorgung mittels eines Vorschaltkondensators
JP2004242485A (ja) * 2003-02-05 2004-08-26 Odeo:Kk 電磁弁用電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11-285254A 1999.10.15
JP昭58-43182A 1983.03.12
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3108A (zh) 2006-12-20
ES2659044T3 (es) 2018-03-13
WO2005053144A1 (ja) 2005-06-09
US7468897B2 (en) 2008-12-23
AU2004310594B2 (en) 2008-05-15
EP1693949B1 (en) 2018-01-24
KR100767160B1 (ko) 2007-10-15
KR20060086431A (ko) 2006-07-31
US20070133237A1 (en) 2007-06-14
EP1693949A4 (en) 2010-06-23
AU2004310594A1 (en) 2005-06-09
JP4543718B2 (ja) 2010-09-15
EP1693949A1 (en) 2006-08-23
JP2005185082A (ja) 2005-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7323B (zh) 具有电隔离和多个工作模式的充电系统
CN100511949C (zh) 电容降压ac-dc开关电源
EP2248249B1 (en) Electronic driver circuit and method
CN108063547B (zh) 预充电装置及变频器
CN107112894A (zh) 功率转换设备
CN101997324A (zh) 具有电隔离的双向能量输送的系统和方法
CN105592598B (zh) 高功率因数、无频闪的led驱动电路
CN109802553A (zh) 半桥电路驱动芯片及其驱动方法
CN1111771A (zh) 开关调节器
CN103025018B (zh) 利用并联高压mos管控制的led驱动电路
CN100525049C (zh) 用于驱动容性负载的接口电路和电路装置以及低压放电灯
CN102668357B (zh) 使用脉冲电压的高电压施加装置以及相应的高电压施加方法
CN1883108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2035370B (zh) 具电流侦测的电荷泵电路及其电路单元
CN205546073U (zh) 无频闪的led驱动电路
CN104749426A (zh) 过零检测电路及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5099212A (zh) 升压装置及串联型变压器装置
CN101860180A (zh) Mos管驱动装置及电源模块
CN102843047B (zh) 一种利用微处理器控制电容器串并联转换的变压器
CN205544944U (zh) 一种串联开关电源降压电路
CN108599593A (zh) 一种自均流模块化大容量高升压整流器
CN100574079C (zh) 逆变器及其驱动方法、以及使用了它的发光装置和液晶电视
CN110446293A (zh) 发光元件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8667286A (zh) 一种恒流输出的pfc变换器
CN206506750U (zh) 一种电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911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