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3878A - 冷阴极荧光灯、点亮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阴极荧光灯、点亮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3878A
CN1873878A CNA200610082028XA CN200610082028A CN1873878A CN 1873878 A CN1873878 A CN 1873878A CN A200610082028X A CNA200610082028X A CN A200610082028XA CN 200610082028 A CN200610082028 A CN 200610082028A CN 1873878 A CN1873878 A CN 1873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cold
cathode fluorescence
glass bulb
current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20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庭隆司
寺田年宏
中西晓子
小野泰藏
熊田和宏
森理夫
松浦友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73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38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ssels And Coating Film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冷阴极荧光灯,包括:玻壳、一对空心电极、以及一对馈电端子,所述一对空心电极被密封在所述玻壳的两端部中,并具有电极本体和引线,所述一对馈电端子被设置在所述玻壳的两端部的外侧,与所述引线接合,与所述引线的接合部分以外是形成在所述玻壳的外表面上的薄膜。由此,可以提供一种安装简单并且寿命长,同时具有足够的灯亮度的冷阴极荧光灯。

Description

冷阴极荧光灯、点亮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阴极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配有该冷阴极荧光灯的点亮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图1所示的在玻壳201的端部设置了帽状的馈电端子202的冷阴极荧光灯200(特开平7-220622号公报)。由于所述馈电端子202与电极203的引线204电连接,因此,如果将冷阴极荧光灯200的端部嵌入在背光组件等的点亮装置的灯座(未图示)内,就可以将所述冷阴极荧光灯200固定在所述点亮装置上,并且,可以将所述冷阴极荧光灯200和所述点亮装置的点亮电路电连接。因此,在对点亮装置安装冷阴极荧光灯200时,不需要引线204的焊接等,与没有设置馈电端子202的冷阴极荧光灯相比,安装较容易。
另一方面,还有图2所示那样的具备了由有底筒状的电极本体301和引线302构成的所谓空心电极303的冷阴极荧光灯300(特开2002-289138号公报)。如图2中箭头标记所示那样,该冷阴极荧光灯300在电极本体301的内侧产生放电,所以放电造成的飞散的溅射物质不易附着在玻壳304的内表面,寿命比较长。
可是,即使在图1所示那样的具备馈电端子202的冷阴极荧光灯200中,为了实现长寿命,期望采用空心电极,但采用空心电极时,灯亮度下降。其理由如下。
在电极本体205为棒状的情况下,如图1中箭头标记所示,在所述电极本体205整个外表面引起放电,故放电的一部分绕回到引线204侧导致所述引线204及其附近被加热。因此,即使与引线204接合的馈电端子202起到降低所述引线204的温度的散热板的作用,所述引线204和其附近的温度并不会过度下降。
另一方面,在空心电极的情况下,在引线204侧放电绕回的情况很少,所述引线204及其附近因放电而被加热的情况较少,所以所述引线204及其附近的温度因馈电端子202的散热作用而过度下降。其结果,会在引线204的周围聚集大量汞蒸汽,放电路径的汞蒸汽不足,从而灯亮度下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简单并且寿命长、同时具有足够的灯亮度的冷阴极荧光灯。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冷阴极荧光灯来实现:该冷阴极荧光灯包括:玻壳、一对空心电极、以及一对馈电端子,所述一对空心电极被密封在所述玻壳的两端部,具有电极本体和引线,所述一对馈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玻壳的两端部的外侧,与所述引线接合,与所述引线的接合部分以外是形成在所述玻壳的外表面上的薄膜。
本发明的冷阴极荧光灯,馈电端子中的与引线接合部分以外是形成在玻壳的外表面上的薄膜。因此,馈电端子的外表面的面积小,与现有的馈电端子相比,散热作用小。因此,引线的温度不易下降,在所述引线的周围汞蒸汽不易聚集,不易产生放电路径的汞蒸汽不足而导致冷阴极荧光灯的灯亮度降低的现象。
此外,优选所述薄膜的膜厚为5~120μm的结构。
根据这种结构,薄膜的膜厚比5μm更薄时,所述薄膜容易从玻壳上剥落,不耐使用。另一方面,薄膜的膜厚比120μm更厚时,馈电端子的外表面的面积过大,而且所述馈电端子的散热作用过大,所以引线的温度容易比现有的冷阴极荧光灯更低。因此,有可能不能获得足够的灯亮度。
此外,优选所述引线采用从所述玻壳的外表面朝向所述玻壳的管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与所述馈电端子接合,所述突出部分的所述管轴方向的长度小于等于1mm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后述的普通尺寸的冷阴极荧光灯中,所述突出部分从冷阴极荧光灯整体来看不过于突出。因此,因突出部分被碰撞而发生弯曲、或者因所述突出部分弯曲时的应力而使引线密封部破损的危险很小。
此外,优选所述馈电端子的至少所述接合部分由焊料形成的结构。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用公知的浸渍法等形成馈电端子。特别是,在馈电端子整体由焊料形成的情况下,容易用所述浸渍法形成所述馈电端子。因此,与需要部件的组装的现有的馈电端子相比,可以更简单并且廉价地制造冷阴极荧光灯。另外,焊料通常比帽状的馈电端子中使用的铁镍合金的导热性更低,所以可以进一步减小所述馈电端子的散热作用。因此,灯亮度更不易降低。
此外,优选采用下述结构:所述引线在与所述馈电端子的接合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中有壁厚堆积(肉だまり)部,所述壁厚堆积部的外径比所述引线的所述壁厚堆积部、比所述电极本体侧的外径都大,所述壁厚堆积部紧贴在所述玻壳的外表面上。
根据该结构,馈电端子中的与引线的接合部分以外是形成在玻壳的外表面上的薄膜。因此,馈电端子的外表面的面积较小,与现有的馈电端子相比,散热作用小。因此,引线的温度不易下降,在所述引线的周围汞蒸汽不易聚集,所以不易引起放电路径的汞蒸气不足而降低冷阴极荧光灯的灯亮度的现象。此外,比引线的外径大的壁厚堆积部紧贴在玻壳的两端部,所以可以使从壁厚堆积部至空心电极部的尺寸一定,即,可以将空心电极的底部和相面对的玻壳的内表面的间隙减小而增长有效发光长度,并且,当向引线外部的突出部分发生碰撞时,壁厚堆积部上施加的力被玻壳的两端部吸收,所以可以防止因密封了引线的玻壳端部的破损而造成的漏泄。
此外,优选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引线的至少被密封在所述玻壳中的部分采用与形成所述玻壳的玻璃热膨胀系数大致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壁厚堆积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镍材料形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引线的至少被密封在所述玻壳中的部分由具有与形成所述玻壳的玻璃大致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壁厚堆积部的至少一部分以镀镍方式形成。
根据这些结构,通过引线的壁厚堆积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镍材料或以镀镍方式来形成,就可以可靠地借助于引线和馈电端子的焊料进行连接。
此外,优选采用所述壁厚堆积部被埋设在所述玻壳端部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引线的壁厚堆积部被埋设在玻壳端部,从而当向引线外部的突出部分发生碰撞时,由于壁厚堆积部上施加的力被玻壳的两端部进一步吸收,所以可以防止因密封了引线的玻壳端部的破损而造成的漏泄。
此外,优选所述壁厚堆积部的截面大致为圆形,其外径是所述引线外径的1.5倍~4倍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引线的壁厚堆积部的截面为圆形,并为所述引线外径的1.5倍~4倍,所以可以进一步防止因密封了引线的玻壳端部的破损而造成的漏泄。
此外,优选所述玻壳由氧化钠的含有率大于等于3%而小于等于20%范围内的钠玻璃构成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可以改善黑暗启动特性。
此外,优选是所述玻壳由氧化钠的含有率为大于等于3%而小于等于20%的范围的钠玻璃构成。
根据该结构,黑暗启动时间可以提高到约1秒或者1秒以下。
此外,优选所述玻壳的阳光柱发光部的光取出部的横截面为扁平形状,并且,至少容纳所述空心电极的区域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光取出部与容纳所述空心电极的区域相比,所述玻壳的管轴方向的长度更长。
根据该结构,与现有的直管状灯相比,可以增大外周表面积并抑制最冷点温度的过度上升,而且,呈扁平形状的短内径比具有与长内径相同程度的管内径的现有的直管状灯短,所以可以有效地将从阳光柱等离子体空间的中心至管内壁的距离保持得较短。因此,即使灯电流比以往增大,也不易降低发光效率。
此外,所述馈电端子优选由以形成在所述玻壳的外表面上的银或铜作为主要成分的本体层和层叠在所述本体层外侧的外侧层形成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馈电端子的本体层以银或铜等这种电阻小的金属作为主要成分,所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且,在所述本体层的外侧层叠有外侧层,所以本体层难以暴露在大气中,不易引起银的硫化或铜的氧化,所以不易引起导电性的下降。其结果,可以使馈电端子和电极的引线的连接性良好。此外,将冷阴极荧光灯安装在灯座上时,不易产生馈电端子的损伤或细裂纹。
比外,优选在所述玻壳端部侧,从所述本体层的所述玻壳中央侧的端部位置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外侧层的所述玻壳中央侧的端部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玻壳端部侧,从玻壳中央侧的本体层端部的位置隔开间隔地没置馈电端子的玻壳中央侧的外侧层的端部,由此,可以抑制在外侧层和玻壳之间发生灯点亮时的电晕放电,并可以降低臭氧的发生量。
此外,所述馈电端子可以形成将所述本体层和所述外侧层重合在一起的膜厚为5~120μm的结构。
馈电端子的膜厚比5μm更薄时,所述薄膜容易从玻壳上剥落,不耐实用。另一方面,馈电端子的膜厚比120μm更厚时,馈电端子的外表面的面积过大,而且所述馈电端子的散热作用过大,所以电极的引线的温度容易比现有的冷阴极荧光灯更低。因此,有可能不能获得足够的灯亮度。
此外,所述外侧层可以形成为主要成分为焊料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馈电端子的外侧层的主要成分为焊料的情况下,不易引起所述外侧层的腐蚀或者劣化。其结果,还可以延长馈电端子的寿命。
此外,优选所述馈电端子越靠近端缘,所述玻壳中央侧的端缘部的厚度越薄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馈电端子的端缘部的厚度越靠近端缘越薄,就可以在馈电端子的端缘部和玻壳之间,抑制发生灯点亮时的电晕放电,并可以降低臭氧的发生量。
此外,可构成为所述馈电端子的端缘部在外侧为圆弧形状,其厚度越靠近端缘越薄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馈电端子的端缘部在外侧为圆弧形状,其厚度越靠近端缘越薄,因而馈电端子的端缘部的强度提高,馈电端子不易从玻壳的外表面剥离。
本发明的第1点亮装置包括: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灯座、以及点亮电路,所述灯座设置在机架侧,保持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各所述馈电端子的外形,并与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电连接,其中,所述点亮电路连接到所述灯座,将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点亮,通过所述灯座,多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分别保持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排列保持,并且,保持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的所述灯座之间彼此连接。
根据该结构,多个直管状的冷阴极荧光灯分别保持规定的间隔并大致平行地保持在各灯座上,并且,相邻的两个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通过所述灯座进行连接,所以除了可以形成将变换器(inverter)个数减少一半的模拟弯曲管(近似U字形管)以外,与具有现有的弯曲部的灯相比,还可以减少灯长度方向(机架内的左右两侧)的亮度不匀,并且,可以防止冷阴极荧光灯的密封部等的破损,可以用单触(one touch)方式拆装冷阴极荧光灯。此外,由于在两端部将具有电极的直管状的冷阴极荧光灯例如沿上下方向排列,所以作为发热源的电极不会集中在一侧,就可以防止在机架内的左右产生温度差,其结果,可以抑制因灯的汞蒸汽压力的影响而在背光组件中产生亮度不匀。
此外,优选所述灯座是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或另一方馈电端子之间彼此相连接的灯座,在排列了多个的所述冷阴极荧光灯中,锯齿状地配置所述灯座,以使所述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馈电端子中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下一个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馈电端子中的另一方馈电端子之间、以及下一个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馈电端子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依次连接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所述灯座是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或另一方馈电端子之间彼此相连接的灯座,在排列了多个的所述冷阴极荧光灯中,锯齿状地配置所述灯座,以使所述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下一个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另一方馈电端子之间、以及下一个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依次连接,由此可以减少点亮电路,同时可以减轻灯座所造成的线束(harness)处理。
本发明的第2点亮装置包括:上述冷阴极荧光灯、灯座、以及点亮电路,所述灯座具有导电性,设置在机架侧,以连接所述玻壳的两端部的馈电端子,所述点亮电路连接到所述灯座,将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点亮,连接了至少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馈电端子的所述灯座中的一方连接到接地侧,所述灯座的另一方分别连接到所述点亮电路的高压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至少将相邻的两个直管状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通过导电性的灯座进行连接,所以与大致U字形的冷阴极荧光灯同样,除了可以减轻束线处理以外,还减少灯长度方向(外壳内的左右两侧)的亮度不匀,并且防止冷阴极荧光灯的密封部等的破损,可以将冷阴极荧光灯以单触方式连接安装在组件的机架内。此外,由于在两端部将具有电极的直管状的冷阴极荧光灯例如沿上下方向地排列,故作为发热源的电极不会集中在一侧,因此可以防止在机架内的左右产生温度差,其结果,可以抑制因灯的汞蒸汽压力的影响而引起的背光组件亮度不匀。
此外,优选连接到所述点亮电路高压侧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灯座上所施加的电压的相位差大致为0度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由于施加在连接于点亮电路的高压侧的、相邻的两个灯座上的电压的相位差大致为0度(同电位),所以与电压的相位差大致为180度的点亮电路相比,还可以减小相邻的两个直管状的冷阴极荧光灯中的间隔。
本发明的背光组件,装载有上述的冷阴极荧光灯作为光源。
根据该结构,由于装载着上述冷阴极荧光灯作为光源,所以对点亮装置的安装较简单并且寿命长,而且具有足够的灯亮度。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组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包括所述点亮装置,故除了可以形成将变换器个数减少一半的模拟弯曲管(近似U字形管)以外,与具有现有的弯曲部的灯相比,还可以减少灯长度方向(机架内的左右两侧)的亮度不匀,并且,可以防止冷阴极荧光灯的密封部等发生破损,可以用单触方式拆装冷阴极荧光灯。此外,由于在两端部将具有电极的直管状的冷阴极荧光灯例如沿上下方向排列,所以作为发热源的电极不会集中在一侧,因此可以防止在机架内的左右产生温度差,其结果,可以抑制因灯的汞蒸汽压力的影响而在背光组件中产生亮度不匀。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示例性地示出特定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将更加清楚。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表示包括了帽状的馈电端子的现有的冷阴极荧光灯端部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具有空心电极的现有的冷阴极荧光灯的端部剖面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局部截断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9是表示构成馈电端子的薄膜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局部截断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之放大剖面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之放大剖面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之放大剖面图。
图15(a)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剖面图,图15(b)是以图15(a)中的B-B线表示的剖面图,图15(c)是以C-C线表示的剖面图,图15(d)是以D-D线表示的剖面图。
图16(a)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冷阴极荧光灯的剖面图,图16(b)是表示金属构件307的外观的图,图16(c)是以图16(a)中的B-B线表示的剖面图,图16(d)是以C-C线表示的剖面图,图16(e)是以D-D线表示的剖面图。
图17表示冷阴极荧光灯的温度特性。
图18是表示馈电端子的薄膜部分的膜厚和电极附近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等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说明冷阴极荧光灯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对于现有的背光组件拆下了安装框和透光板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点亮装置的立体图。
图24(a)是表示本发明的点亮装置所具有的点亮控制电路的图,图24(b)是表示连接到点亮控制电路的各冷阴极荧光灯的连接关系的图,图24(c)是表示连接到点亮控制电路的各冷阴极荧光灯的另一连接关系的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点亮装置的立体图。
图26(a)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点亮装置所具有的点亮控制电路的图,图26(b)是表示连接到点亮控制电路的各冷阴极荧光灯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装置概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冷阴极荧光灯的制造方法、点亮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
<冷阴极荧光灯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说明)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局部截断立体图,图4是表示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冷阴极荧光灯1用作背光组件的光源,包括:玻壳10、密封在所述玻壳10的两端部中的一对空心电极20、以及设置在所述玻壳10两端部的外侧上的馈电端子30。
玻壳10是将硼硅酸玻璃(SiO2-B2O3-Al2O3-K2O-TiO2)制的玻璃管进行了加工的玻壳,全长为730mm。该玻壳10由管状的玻壳本体11、位于所述玻壳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密封部12构成。
玻壳本体11的截面为圆环形状,外径为4mm,内径为3mm,壁厚为0.5mm。如图4所示,密封部12的玻壳10的管轴A方向的最大宽度W为2mm,密封着空心电极20。
再有,玻壳1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但是,为了使冷阴极荧光灯1细长,期望玻壳10为小直径并且薄壁,故一般地,优选玻壳本体11的外径为1.8mm(内径为1.4mm)~6.0mm(内径为5.0mm)。
在玻壳10的内表面形成有荧光层13。荧光层13例如由红色荧光体(Y2O3:Eu)、绿色荧光体(LaPO4:Ce,Tb)和蓝色荧光体(BaMg2Al16O27:Eu,Mn)构成的稀土类荧光体形成。此外,在玻壳10的内部,例如封入有约1200μg的汞、以及约8kPa(20℃)的作为稀有气体的氖·氩混合气体(Ne95%+Ar5%)。
再有,荧光层13、汞和稀有气体的构成不限定于上述构成。例如,作为稀有气体,也可以封入氖·氪混合气体(Ne95%+Kr5%)。作为稀有气体,使用氖·氪混合气体时,可以提高灯启动性,并可以用低电压点亮冷阴极荧光灯1。
空心电极20由电极本体21和引线22构成,被密封在玻壳10的密封部12内。通过使电极为空心电极20,就可以降低从电极向玻壳内表面的溅射,并可以减少汞消耗。
电极本体21以镍(Ni)制成,呈现由筒部23和底部24构成的有底筒状。再有,电极本体21不限定于镍制,例如可以考虑以铌(Nb)、钽(Ta)、或钼(Mo)制成。
筒部23,全长为5.2mm,外径为2.7mm,内径为2.3mm,壁厚为0.2mm。以使筒部23的管轴和玻壳10的管轴大致一致来配置空心电极20,所述筒部23的外周面和所述玻壳10的内表面的间隔在通过所述筒部23的外周全区域内大致均匀。
筒部23的外周面和所述玻壳10内表面的间隔,具体地为0.15mm。这样,所述间隔较窄时,放电不进入到所述间隔,仅在空心电极20的内部引起放电。因此,因放电而飞散的溅射物质难以附着在玻壳10的内表面,冷阴极荧光灯1寿命较长。另一方面,由于放电不转入到引线22侧,所以所述引线22难以因放电而被加热,可以使灯1寿命较长。
再有,筒部23的外周面和所述玻壳1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不一定必须为0.15mm,为了放电不进入到所述间隔,优选间隔为0.2mm或者0.2mm以下。
引线22是钨(W)制的内部引线25和容易附着在焊料等上的镍制的外部引线26的接线。该引线22沿玻壳10的管轴方向直线状地延长,内部引线25和外部引线26的接合面与玻壳10的外表面大致为同一平面。即,内部引线25比玻壳10的外表面更位于内侧,外部引线26比玻壳10的外表面更位于外侧。
内部引线25的截面大致为圆形,总长为3mm,线径为0.8mm。该内部引线25的外部引线26侧的端部密封在玻壳10的密封部12,该内部引线25的与所述外部引线26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与电极本体21的底部24的外侧面大致中央处接合。
外部引线26是从玻壳10的外表面向管轴A方向突出的突出部,与馈电端子30接合。该外部引线26的总长为1mm,由于所述外部引线26的轴心和玻壳10的管轴A大致一致,所以所述外部引线26的管轴A方向的长度为1mm。此外,外部引线26的截面在大致为圆形,线径比内部引线25细,为0.6mm。
优选外部引线26的管轴A方向的长度小于等于1mm。如上述那样,为了使冷阴极荧光灯1细长,玻壳本体11的外径优选在1.8mm~6.0mm的范围内,但在这样尺寸的冷阴极荧光灯1中,如果外部引线26的管轴A方向的长度小于等于1mm,则从所述冷阴极荧光灯1整体来看,所述外部引线26不过于突出。因此,碰撞外部引线26、使外部引线26弯曲、或使密封部12破损的情况较少。例如,在将冷阴极荧光灯1安装在背光组件100上时,外部引线26碰撞所述背光组件100而发生弯曲、或者密封部12因碰撞时在所述外部引线26上施加的应力而破裂的危险较小。
馈电端子30设置在玻壳10的两端部,以覆盖这些两端部。该馈电端子30为焊料制,采用与外部引线26接合的接合部分31、以及作为所述接合部分以外的部分的薄膜部分32构成。
接合部分31是馈电端子30与引线22电连接的部分,外观大致为圆锥体形状。因此,接合部分31的外表面的面积尽管完全覆盖了外部引线26的整个外表面,但还是较小。因此,馈电端子30的外表面的面积也较小,散热作用也较小,所以引线22的温度不易降低。此外,由于外部引线26由馈电端子30完全覆盖,所以所述外部引线26发生弯曲、或者密封部12因施加在所述外部引线26上的应力而破损的危险较小。再有,优选接合部分31的外表面的面积尽可能小。
薄膜部分32形成在玻壳本体11的外表面上的密封部12侧的规定区域、以及所述密封部12外表面上的所述玻壳本体11侧的规定区域中。为了将馈电端子30的散热作用抑制得较小,优选使形成薄膜部分32的区域尽可能窄,根据薄膜部分32的膜厚,优选馈电端子30的管轴A方向的长度N小于等于19mm。并且,与电极本体21的玻壳本体11的中央部侧的前端相比,玻壳本体11的中央部侧成为灯的发光部,所以考虑到馈电端子30造成的光束损失时,优选所述N小于等于10mm。
馈电端子30可以按公知的浸渍法形成(例如,特开2004-146351号公报)。简单地说明按浸渍法形成馈电端子30的方法,例如,将密封着空心电极20的玻壳10的密封部12浸渍在熔融槽内的熔融焊料中来进行。在使密封部12浸渍在熔融焊料中时,还可以施加超声波。这样的浸渍方法,可以简单并且廉价地形成馈电端子30,所以可以廉价地制造冷阴极荧光灯1。
再有,馈电端子30也可以按浸渍法以外的方法形成。例如,也可以通过蒸镀、电镀等方法形成。
馈电端子3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可考虑变形例1至4所示的结构。再有,变形例1至4的冷阴极荧光灯,除了馈电端子和电极的结构有所不同以外,其余基本上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1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共同的部分赋予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图5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灯50的馈电端子51由接合部分52和薄膜部分53构成。接合部分52,其外观大致为半球形状,覆盖着外部引线26的整个外表面。借助于接合部分52,外部引线26被完全覆盖隐没,冷阴极荧光灯50的端部被平滑地弄圆,所以即使碰撞所述冷阴极荧光灯50的端部,外部引线26弯曲或者密封部12发生破损的危险也很小。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图6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灯60的馈电端子61由接合部分62和薄膜部分63构成。接合部分62是覆盖外部引线26的整个外表面的薄膜,膜厚与薄膜部分63同为10μm。这样,通过使馈电端子30整体为薄膜,可以减少焊料的使用量,并可以制造出更廉价的冷阴极荧光灯60。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图7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灯70的电极71由有底筒状的电极本体72、和接合在所述电极本体72上的钨制的引线73构成。引线73上没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引线22的外部引线26相当的部分,而只采用与内部引线25相当的部分构成。电极71密封在所述玻壳10的密封部12,以使引线73的端面与玻壳10的外表面大致为同一平面。
另一方面,馈电端子74由接合部分75和薄膜部分76构成。接合部分75是覆盖外部引线26端面的薄膜,膜厚与薄膜部分76同为10μm。这样,由于形成引线73不从玻壳10的外表面突出的结构,所以引线73弯曲或者在所述引线73上施加应力而导致密封部12破损的危险更小。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图9是表示构成馈电端子的薄膜构件的立体图。图8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灯80的馈电端子81,由焊料制的接合部分82、以及作为薄膜部分的铁镍合金制的薄膜构件83构成。这样,馈电端子81也可以不必是全体都由相同材料构成。
如图9所示,薄膜构件83是以截面近似C字形形成的壁厚为120μm的筒体,外嵌在玻壳10的端部。薄膜构件83的内径比玻壳10的外径稍小,还在所述薄膜构件83中设有缝隙(slit)84。因此,即使在薄膜构件83的内径和玻壳10的外径之间产生少量的尺寸误差,也设计成使所述薄膜构件83的内表面紧贴玻壳10的外表面。
再有,薄膜构件83不限定于截面近似C字形的筒体,也可以是在截面为大致呈三角形或大致呈四边形等多边形、或椭圆的筒体中设置有缝隙的筒体。此外,也可以考虑不设置缝隙的情况。
此外,薄膜构件83中的玻壳本体11的管轴A方向的长度P,根据薄膜构件83的壁厚,优选为小于等于19mm。而且,与电极本体21中的玻壳本体11的中央部侧的前端相比,玻壳本体11的中央部成为灯的发光部,所以考虑到薄膜构件83造成的光束损失时,所述P小于等于10mm更好。
外部引线26的总长为2mm,其中作为内部引线25侧的、收缩在薄膜构件83的内部的部分的长度L1为1mm,从剩余的所述薄膜构件83突出到外侧的部分的长度L2为1mm。接合部分82采用与收缩在外部引线26中的薄膜构件83内部的部分相接合的厚壁区域85、以及覆盖从所述外部引线26中的所述薄膜构件83突出到外侧的部分的薄壁区域86构成。
在馈电端子81为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外部引线26由接合部分82的厚壁区域85固定,所以即使碰撞从所述外部引线26中的薄膜构件83突出到外侧的部分,也难以对玻壳10的密封部12施加应力,所述密封部12不易破损。但是,外部引线26最好是尽量不易碰撞,所以优选是不从所述外部引线26的薄膜构件83突出到外侧,或在突出的情况下,突出部分的长度L2小于等于1mm。此外,与变形例3同样,没有与外部引线26相当的部分也可以。
再有,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冷阴极荧光灯80,对于本发明的冷阴极荧光灯整体,由于外部引线26其突出部分越长越容易碰撞,所以优选所述突出部分的长度为小于等于1mm。再有,外部引线26的突出部分,例如在变形例4的外部引线26的情况下,是由L2表示的部分,在变形例2的情况下,是由L3表示的部分。即,是因外部引线引起馈电端子的外表面陡峭地突出的部分。
其次,形成馈电端子30的材料并不限定于焊料,至少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就可以。但是,为了不使馈电端子30的散热作用变大,优选热传导率低的材料。
一般地,由于焊料的导电性好、热传导率也低、而且价格低,所以适合作为馈电端子30的材料。特别是以锡(Sn)、锡铟(In)合金、锡铋(Bi)合金等为主要成分的焊料,由于可以形成机械强度高的馈电端子30,所以更合适。在它们中,添加了锑(Sb)、锌(Zn)、铝(Al)、金(Au)、银(Ag)、铜(Cu)、铁(Fe)、铂(Pt)和钯(Pd)中的至少一种的焊料,由于与玻璃溶合良好,所以可以形成难以从玻壳10剥离的馈电端子30,更合适。另外,不包含铅的焊料,由于可以制作顾及了环境的冷阴极荧光灯1,所以是合适的。
形成馈电端子30的材料与钨溶合良好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外部引线26为钨制。即,可以考虑由钨形成引线22整体。由此,可以减少引线22的断线不良,同时可以降低部件的成本。
借助于点亮频率40~120kHz、灯电流3.5~8.5mA使上述冷阴极荧光灯1工作。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第1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但第1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冷阴极荧光灯不限定于直管形,例如也可以是近似U字形等弯曲形冷阴极荧光灯。再有,本申请的近似U字形不仅是U字的角部分整体为大致呈圆弧状的形状,而且还包含所述角部分的一部分为直线状的形状。
此外,可以考虑用具有导电性的热传导率低的材料覆盖馈电端子的外表面。例如,可以考虑用钽制的筒状构件覆盖焊料制的馈电端子的外表面。由此,可以使馈电端子难以剥离。
(第2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说明)
以下,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局部斜剖立体图,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冷阴极荧光灯401用作背光组件的光源,包括:玻壳410、密封在玻壳410两端部的一对空心电极420、和设置在玻壳410两端部外侧的馈电端子430。
玻壳410是将硼硅酸玻璃(SiO2-B2O3-Al2O3-K2O-TiO2)制的玻璃管进行加工的玻壳,全长为730mm。玻壳410由管状的玻壳本体411、位于所述玻壳本体411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使用由一对虚线表示的玻璃殊411a形成的密封部412构成。再有,玻壳410的材料中使用了硼硅酸玻璃,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钠玻璃。而且,考虑到改善钠玻璃的加工性或黑暗启动特性时,优选钠玻璃中含有的氧化钠的含有率在大于等于3(%)、小于等于20(%)的范围内。再有,进一步使氧化钠的含有率大于等于5(%)时,黑暗条件下的黑暗启动时间就可变为大约小于等于1秒。相反,氧化钠的含有率超过20(%)时,产生玻壳因长时间的使用而白色化,导致亮度的降低、或者玻壳10自身的强度下降等不良状况。此外,考虑到环境对策的情况下,优选作为碱类金属的含有率大于等于上述3(%)、小于等于20(%)的范围内的钠玻璃,并且,铅的含有率小于等于0.1(%)的玻璃(所谓‘无铅玻璃’),而且,更优选的是铅的含有率小于等于0.01(%)的玻璃。
玻壳本体411的截面为圆环形状,外径为4mm,内径为3mm,壁厚为0.5mm。如图11所示,密封部412,其玻壳410的管轴A′方向的最大宽度W′为2mm,密封着空心电极420。
再有,玻壳41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但是,为了使冷阴极荧光灯401细长,期望玻壳410为小径并且薄壁,一般地,优选是玻壳本体411的外径为1.8mm(内径为1.4mm)~6.0mm(内径为5mm)。
在玻壳410的内表面形成有荧光层413。荧光层413例如通过由红色荧光体(Y2O3:Eu)、绿色荧光体(LaPO4:Ce,Tb)和蓝色荧光体(BaMg2Al16O27:Eu,Mn)构成的稀土类荧光体来形成。此外,在玻壳410的内部,例如封入有约1200μg的汞、以及作为稀有气体的约8kPa(20℃)的氖·氩混合气体(Ne95%+Ar5%)。
再有,荧光层413、汞和稀有气体的构成不限定于上述构成。例如,作为稀有气体,也可以封入氖·氪混合气体(Ne95%+Kr5%)。作为稀有气体,使用氖·氪混合气体时,可以提高灯启动性,并可以用低电压点亮冷阴极荧光灯401。
空心电极420由固定在圆柱状的玻璃珠411a(用虚线表示)轴心的引线422和焊接在引线422一端的电极本体421构成,通过在玻壳410内插入玻璃珠411a加以密封,而将空心电极420密闭在玻壳410内。
电极本体421是镍(Ni)材料,呈现由筒部423和底部424构成的有底筒状。再有,电极本体421不限定于镍制,例如可考虑以铌(Nb)、钽(Ta)、或钼(Mo)材料制成。
筒部423,全长为5.2mm,外径为2.7mm,内径为2.3mm,壁厚为0.2mm。以使筒部423的管轴和玻壳410的管轴大致一致来配置空心电极420,并且筒部423的外周面和玻壳410的内表面的间隔在整个筒部423的外周全区域内大致均匀。
筒部423的外周面和所述玻壳410的内表面的间隔,具体为0.15mm。这样,所述间隔较窄时,放电不进入到所述间隔,仅在空心电极420的内部引起放电。因此,因放电而飞散的溅射物质难以附着在玻壳410的内表面,冷阴极荧光灯1寿命较长。另一方面,由于放电不转入到引线422侧,所以所述引线422不易因放电而被加热。
再有,筒部423的外周面和玻壳410的内表面的间隔,不一定必须为0.15mm,为了使放电不进入到所述间隔,优选小于等于0.2mm。
引线422将与玻壳410的热膨胀系数大致相同的材料,即钨(W)制的内部引线425和直径与内部引线425大致相同且容易附着在焊料等上的镍制的外部引线426焊接接合,并在该接合部上形成有比内部引线425的外径大的壁厚堆积部427。而且,将面对玻壳410的两端面的壁厚堆积部427设计成紧贴着玻壳410的两端部(即,与玻壳410的外表面相比,外部引线426及壁厚堆积部427位于更外侧)。通过该结构,可以使从壁厚堆积部427至空心电极420部的尺寸一定,即,可以使空心电极420底部和相面对的玻壳410的内表面的间隙ε′小到0.5mm,从而可以使有效发光长度L′加长,并且,外部引线426的突出部分与外部碰撞时,施加在壁厚堆积部427上的力被玻壳410的两端部吸收,所以可以防止因密封着内部引线425的玻壳410的密封部412的破损而造成的漏泄。再有,虽然壁厚堆积部427与外部引线426同样由镍材料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可考虑Fe-Ni合金、Cu-Ni合金、或杜美(dumet)线的材料等。
内部引线425的截面大致为圆形,总长为3mm,线径为0.8mm。此外,内部引线425,壁厚堆积部427侧的端部密封在玻壳410的密封部412中,与外部引线426侧相反侧的端部被接合在电极本体421的底部424的外侧面大致中央处。
外部引线426和壁厚堆积部427是从玻壳410的外表面向管轴A’方向突出的突出部,与馈电端子430接合。而且,外部引线426和壁厚堆积部427的截面大致呈圆形,合计总长σ′为1mm,外部引线426的轴心和玻壳410的管轴A′大致一致。
外部引线426和壁厚堆积部427的管轴A′方向的合计长度σ′小于等于1mm较为合适。此外,壁厚堆积部427的外径考虑到密封部412的破损或部件价格时,优选是内部引线425外径的1.5倍~4倍。如上述那样,为了使冷阴极荧光灯401细长,玻壳本体411的外径优选在1.8mm~6.0mm的范围内,但在这样尺寸的冷阴极荧光灯401中,如果外部引线426和壁厚堆积部427的管轴A′方向的合计长度σ′小于等于1mm,则从冷阴极荧光灯401整体来看,外部引线426不过于突出。因此,外部引线426碰撞外部,使外部引线426弯曲或者使密封部412破损的情况较少。例如,在将冷阴极荧光灯401安装在背光组件100上时,外部引线426碰撞所述背光组件100并弯曲,或者密封部412因碰撞时施加到外部引线426上的应力而破裂的危险较小。
馈电端子430设置在玻壳410的两端部,以覆盖这些两端部。该馈电端子430为焊料制,采用与外部引线426和壁厚堆积部427接合的接合部分431、以及作为所述接合部分以外的部分的薄膜部分432构成。
接合部分431是馈电端子430与内部引线425电连接的部分,外观大致为圆锥体形。因此,接合部分431的外表面的面积尽管完全覆盖了外部引线26的整个外表面,但还是较小。因此,馈电端子430的外表面的面积也很小,散热作用也较小,所以内部引线425的温度不易降低。此外,由于外部引线426由馈电端子430完全覆盖,所以外部引线426弯曲或者密封部412因在外部引线426上施加的应力而破损的危险较小。再有,优选接合部分431外表面的面积尽可能小。
薄膜部分432形成在玻壳本体411的外表面上的密封部412侧的规定区域、以及密封部412外表面上的玻壳本体411侧的规定的区域中。为了将馈电端子430的散热作用抑制得小,优选使形成薄膜部分432的区域尽可能窄。
馈电端子430可以按公知的浸渍法形成(例如,特开2004-146351号公报)。简单地说明按浸渍法形成馈电端子430的方法,例如,通过将密封着空心电极420的玻壳410的密封部412浸渍在熔融槽内的熔融焊料中来进行。在将密封部412浸渍在熔融焊料中时,还可以施加超声波。这样的浸渍方法,可以简单并且廉价地形成馈电端子430,所以可以廉价地制造冷阴极荧光灯401。
再有,馈电端子430也可以按浸渍法以外的方法形成。例如,也可以通过蒸镀、镀敷等方法来形成。
馈电端子43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可考虑变形例1至3所示的结构。再有,变形例1至3的冷阴极荧光灯,除了馈电端子和电极的结构有所不同以外,基本上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401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共同的部分赋予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图12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灯450的馈电端子451由接合部分452和薄膜部分453构成。此外,引线422例如是在钨材料的内部引线425的一端上焊接镍材料的壁厚堆积部427而形成的引线。而且,接合部分452,外观大致为半球形状,覆盖引线422的壁厚堆积部427的整个外表面。
根据该结构,通过接合部分452,壁厚堆积部427被完全覆盖隐没,冷阴极荧光灯450的端部被平滑地弄圆,所以即使冷阴极荧光灯450的端部碰接到外部,外部引线426弯曲或者密封部412破损的危险也较小。
再有,壁厚堆积部427由镍材料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采用与钨材料的内部引线425相同的材料进行一体形成后,采用容易焊接的镀镍等方式形成壁厚堆积部427的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
图13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图13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灯460的馈电端子461由接合部分462和薄膜部分463构成。此外,引线422是例如在钨材料的内部引线425的一端熔接镍材料的壁厚堆积部427而形成的引线。此外,壁厚堆积部427被埋设在玻壳410端部。而且,接合部分462由薄膜覆盖引线422的壁厚堆积部427的外表面。该薄膜的膜厚与薄膜部分463同样为10μm。
根据该结构,壁厚堆积部427被埋设在玻壳410端部,因而壁厚堆积部427不会碰撞到外部,可以防止密封部412的破损。比外,通过使馈电端子461整体为薄膜,就可以减少焊料的使用量,可以更廉价地制造冷阴极荧光灯460。
特别是在馈电端子451整体由焊料形成的情况下,按所述浸渍法容易形成馈电端子451。因此,与需要进行部件组装的现有的馈电端子相比,可以更简单并且廉价地制造出冷阴极荧光灯1。另外,焊料的导热性一般来说比帽状的馈电端子451中使用的铁·镍合金低,所以可以进一步减小馈电端子451的散热作用。因此,灯亮度更不易下降。
再有,在上述变形例2中,壁厚堆积部427的整体被完全地埋没在玻壳410端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埋没壁厚堆积部427的一部分。即,壁厚堆积部427对玻壳410端部的埋没量越大,与外部碰撞的概率越小。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一端部的放大剖面图。图14所示的冷阴极荧光灯470的馈电端子471由焊料制的接合部分472、和作为薄膜部分的铁·镍合金制的薄膜构件473构成。这样,馈电端子471其整体也可以不必由相同材料构成。再有,薄膜构件473具有与图9所示的薄膜构件83同样的结构。
外部引线426及壁厚堆积部427的合计总长σ′为1mm,而且容纳了外部引线426及壁厚堆积部427的部分的薄膜构件473的长度L′1为1.5mm。接合部分472是容纳了外部引线426及壁厚堆积部427的厚壁区域(L′1部分的区域)。
在馈电端子471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外部引线426不突出到外侧,故即使馈电端子471与外部碰撞,也不对玻壳410的密封部412施加应力,所以密封部412不易破损。
再有,形成馈电端子430、451、461的材料不限定于焊料,至少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就可以。但是,为了不使馈电端子430、451、461的散热作用增大,优选热传导率低的材料。
一般地,由于焊料的导电性好、热传导率也低、而且价格低,所以适合作为馈电端子430、451、461的材料。特别是以锡(Sn)、锡铟(In)合金、锡铋(Bi)合金等为主要成分的焊料,可以形成机械强度高的馈电端子30,所以更合适。在它们中添加了锑(Sb)、锌(Zn)、铝(Al)、金(Au)、银(Ag)、铜(Cu)、铁(Fe)、铂(Pt)和钯(Pd)中的至少一种的焊料,与玻璃溶合良好,所以可以形成难以从玻壳410剥离的馈电端子430、451、461,更合适。另外,不包含铅的焊料,由于可以制作顾及了环境的冷阴极荧光灯401,所以是合适的。
以点亮频率为40~120kHz、灯电流为3.5~8.5mA来使上述冷阴极荧光灯401工作。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第2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但第2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冷阴极荧光灯不限定于直管形,例如也可以是近似U字形等的弯曲形冷阴极荧光灯。
此外,可考虑用具有导电性且热传导率低的材料覆盖馈电端子的外表面。例如,可考虑用图9所示的钽制的薄膜构件覆盖焊料制的馈电端子的外表面。由此,可以使馈电端子难以剥离。
(第3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
冷阴极荧光灯,截面不限定于圆形,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长孔圆形等扁平形冷阴极荧光灯。例如,如图15所示,将在内表面形成了荧光体层509的玻壳501的阳光柱发光部的内部(实质上阳光柱所产生的区域内)的光取出部(从玻壳501的两端开始配置在所述部位的空心电极502、503的各前端间区域部分中的扁平形状部分)的横截面形成为扁平形状,将玻壳501的至少空心电极502、503的区域的横截面形成为圆形,玻壳501中扁平形状的光取出部分的管轴X方向的长度Da比空心电极502、503的区域的管轴X方向的圆形的长度Db、Dc长。
这里,论述有关灯200的各尺寸。灯500的总长1为705mm,阳光柱发光部的长度Da约为680mm,电极部侧的圆形的长度Db、Dc分别约为12mm,阳光柱发光部的外周表面积约为105cm2。此外,上述大致呈椭圆形的短外径ao为4.0mm,短内径ai为3.0mm,长外径bo为5.8mm,长内径bi为4.8mm。此外,上述大致呈圆形的管外径ro为5.0mm,管内径ri为4.0mm。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玻壳501的光取出部的横截面形成为扁平形状,使外周表面积比现有的直管状灯更大并可以抑制最冷点温度的过度上升,而且,形成了扁平形状的短内径ai比具有与长内径bi相同程度的管内径之现有的直管状灯短,所以可有效地确保从阳光柱等离子体空间的中心至管内壁的距离较短。因此,即使比现有增大灯电流,也难以降低发光效率。
此外,馈电端子不限于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由在玻壳501的外表面上形成的以银或铜为主要成分的本体层504、505及在其外侧层叠的主要成分由焊料组成的作为外侧层的涂敷层506、507构成的结构。根据该结构,馈电端子的本体层504、505难以暴露在大气中,难以引起银的硫化或者铜的氧化,所以难以引起导电性的下降。其结果,可以使馈电端子和电极的引线的连接性良好,并且,在将冷阴极荧光灯安装在灯座上时,可以不易发生馈电端子的划伤或者裂纹。
此外,在该实施例,馈电端子的最大厚度为5~120μm,所述馈电端子的端缘部506a、507a的厚度薄到接近端缘的程度。其结果,与馈电端子的端缘部为带棱角的端缘部相比,可以防止馈电端子的端缘部和玻壳501的外表面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可以抑制臭氧的产生。再有,馈电端子的膜厚比5μm薄时,本体层504、505的薄膜容易从玻壳剥离,不耐实用。另一方面,馈电端子的膜厚比120μm厚时,馈电端子的外表面的面积过大,进而馈电端子的散热作用过大,所以电极的引线温度容易比现有的冷阴极荧光灯更低。因此,有可能不能获得足够的灯亮度。
外侧层也可以是取代上述涂敷层506、507,如图16所示,形成为帽形状的金属构件606、607,该金属构件包围并连接本体层504、505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金属构件606与金属构件607是同样的。金属构件607是使用电的导通性良好、并且热膨胀系数与玻壳501接近、例如由Fe-Ni-Co(钴)构成的材料,在圆筒形的一个圆侧以用于覆盖半球的圆顶的形状成形的金属构件,为了使金属构件607具有弹力,例如在长度方向上设置两个缝隙609。然后,从玻壳501的端部501b安装金属构件607,借助于缝隙609的弹力而连接到本体层505。而且,在该实施例,馈电端子端部的结构,例如在玻壳端部501b侧,从玻壳中央侧的本体层504、505的端部504a、505a的位置隔开间隔12来设置玻壳501中央侧的金属构件606、607的端部606a、607a。根据该结构,可以抑制在金属构件606、607与玻壳501之间在灯点亮时发生电晕放电,并可以降低臭氧的发生量。再有,金属构件606、607的形状不限于帽形,也可以形成为套筒形状。
本发明的冷阴极荧光灯,也可以是将以上那样说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加以组合的冷阴极荧光灯。
(实验的说明)
测量冷阴极荧光灯的温度特性,研讨有关馈电端子的散热作用。图17表示冷阴极荧光灯的温度特性。
在图17中,作为实施例的本发明的冷阴极荧光灯除了馈电端子30的薄膜部分32的膜厚为50μm,如图4所示的馈电端子30的管轴方向A的长度N为7.5mm这些点以外,其他均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1同样的结构。
比较例1的冷阴极荧光灯,为了制作与具备图1所示的帽状馈电端子的冷阴极荧光灯同样的帽状的馈电端子,除了涉及馈电端子的构造以外,制作了与具备图1所示的帽状馈电端子的冷阴极荧光灯同样结构的灯。具体地说,外部引线不从薄膜构件突出到外部,薄膜构件的壁厚为150μm,薄膜构件中的玻壳的管轴方向A的长度P为7.5mm。再有,关于材料,与变形例4是同样的。
比较例2的冷阴极荧光灯,如图2所示,是不具备馈电端子的冷阴极荧光灯,除了涉及电极和馈电端子的构造以外,其余均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冷阴极荧光灯1同样的结构。
在实验中,对于各冷阴极荧光灯,测量玻壳的管轴方向中央部(以下,称为‘管中央部’)的表面温度、以及所述玻壳的电极附近的表面温度。
如图17所示,实施例的冷阴极荧光灯与比较例1的冷阴极荧光灯相比,电极附近的温度较高。因此,实施例的冷阴极荧光灯与比较例1的冷阴极荧光灯相比,汞蒸汽不易聚集在电极附近,进而汞蒸汽容易聚集到放电路径,所以灯亮度高。这是因为实施例的馈电端子与比较例1的馈电端子相比,散热作用更小。
另一方面,实施例的冷阴极荧光灯和比较例2的冷阴极荧光灯,电极附近的温度为相同程度。因此,聚集在电极附近和放电路径中的汞蒸汽也分别为相同程度,灯亮度也为相同程度。这可以推测是由于散热作用为相同程度的缘故。从该结果可知,如果馈电端子的薄膜部分的膜厚小于等于50μm,就可获得与不具备馈电端子的冷阴极荧光灯相同程度的灯亮度。
图18是表示馈电端子的薄膜部分的膜厚和电极附近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18所示,馈电端子30的薄膜部分32的膜厚变成120μm时,电极20附近和管中央部的温度差消失。因此,薄膜部分32的膜厚优选是膜厚小于等于120μm,以使电极20附近的温度不比管中央部低。在本发明中,将薄膜定义为膜厚小于等于120μm的膜。
<背光组件和点亮装置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的说明)
图19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等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说明冷阴极荧光灯的安装状态的图。
如图19所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100是用于液晶电视的正下方方式的背光组件,其构造基本上符合现有背光组件的构造。
背光组件100具备:外壳110、扩散板120、扩散片130和透镜片140,可配置在液晶板150的背面进行使用。
外壳110是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树脂制的箱体,如图20所示,由大致方形的反射板111、包围所述反射板111周边的侧板112~115构成。在外壳110的内部并排设置了多个冷阴极荧光灯1,这些冷阴极荧光灯1的光从所述外壳100的开口116向扩散板120射出。
在反射板111中,在与各冷阴极荧光灯1的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分别配置了一组灯座160。各灯座160例如是将不锈钢、铝、或磷青铜等的铜合金构成的板材弯曲加工后的灯座,由一对夹持片161、162、以及用下端缘连结这些夹持片161、162的连结片163构成。在夹持片161、162中,设有与冷阴极荧光灯1的外形相一致的凹部,如果在所述凹部内嵌入冷阴极荧光灯1,则通过所述夹持片161、162的板簧作用使所述冷阴极荧光灯1保持在灯座160上,同时使所述灯座160和馈电端子30电连接。对在背光组件100上安装的冷阴极荧光灯1,从所述背光组件100的点亮电路(未图示)通过灯座160供给电力。
此外,在灯座160和外壳110间,配置有使这些灯座160和外壳110相绝缘的由聚碳酸酯构成的绝缘板117。
扩散板120是聚碳酸酯(PC)树脂制的板体,并配置成可堵塞外壳110的开口166。扩散片130是聚碳酸酯树脂制的,透镜片140是丙烯树脂制的,以可依次重叠在各个扩散板120上的方式进行配置。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本发明的背光组件,但本发明的背光组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不限定于正下方方式的背光组件,也可以是在液晶板的背面配置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端面配置了冷阴极荧光灯1的边线方式(也称为辅助方式或导光板方式)的背光组件。
(第2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和点亮装置的说明)
具备多个近似U字形的灯作为光源的正下方方式的背光组件,例如被使用于LCD装置等中。在背光组件中采用近似U字形的冷阴极荧光灯的原因是,与采用直管形的冷阴极荧光灯的情况相比,可以将灯数减少一半。
在一般的背光组件中,近似U字形的冷阴极荧光灯并排配置在外壳内,以将端部与左右某一侧对齐,通过点亮装置对各灯两端的电极引线施加数kV的高电压。可是,端部与一侧对齐时,作为发热源的电极也会集中在这一侧,在外壳内的左右产生温度差。这种温度差对灯的汞蒸汽压产生影响,使背光组件中产生亮度不匀。
相反,如图21所示,展示了通过将近似U字形的冷阴极荧光灯801(以下,称为‘灯801’)的端部801a、801b在左右两侧交替地配置,从而使外壳803内的温度保持左右均等,并且不易产生亮度不匀的背光组件804(特开2004-327328号公报)。
在背光组件804的外壳803内,在左右两侧设有橡胶制的托架805,以在托架805的插入孔806中插入灯801的端部801a、801b,同时在托架805的嵌入槽807中嵌入灯801的弯曲部801c的方式来安装灯801。
但是,由于上述背光组件804,相对于从灯801的端部801a、801b侧射出的光量,从灯801的弯曲部801c射出的光量大,所以导致在外壳803内的左右两侧,产生所谓亮度不匀的问题。
此外,近似U字形的灯1与采用直管形的冷阴极荧光灯的情况相比,可以将灯的个数减少一半,但灯长度增长到两倍或者两倍以上,所以特别是灯长度方向上灯1的一个端部(荧光体涂敷工序中的抽吸荧光液侧的端部)中,存在着在制造时荧光膜变得非常薄,灯两端部的亮度不匀的问题。
而且,近似U字形的灯1,为了在对置的两端801a、801b的电极引线809a、809b之间施加数kV的高电压,将电极引线809a、809b和连接到点亮装置的引线的一端部(未图示)用焊料等连接,同时将各个电极引线809a、809b部分以作为绝缘体的橡胶制的托架805包围。因此,难以在托架805上以单触(one touch)方式装拆灯801,此外,特别是将灯801安装在外壳803上时电极引线809a、809b的上述突出部分碰撞托架805等的机架侧,对密封着电极引线809a、809b的玻壳部分及灯801的弯曲部801c施加负载,存在玻壳的密封部或灯801的弯曲部801c破损并漏泄的问题。
鉴于上述课题,第2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和点亮装置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组件和点亮装置,除了与近似U字形的冷阴极荧光灯同样地减少灯个数以外,还减少灯长度方向(外壳内的左右两侧)的亮度不匀,并且防止冷阴极荧光灯的密封部等的破损,能够以单触方式装拆冷阴极荧光灯。
图2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912的立体图,是将前面板921的一部分切开,表示内部构造的图。
背光组件912例如具备:多个冷阴极荧光灯1(以下,称为‘灯1’)、具有开口部并容纳这些灯1的机架913、覆盖该机架913的开口部的前面板921、以及将多个灯1点亮的点亮装置930(参照图23及图24(b))。
机架913例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树脂材料,在其内表面914上蒸镀铝等金属而形成反射面。
灯1形成直管状,将在其两端部带有馈电端子30a、30b的16个灯1以正下方方式配置在机架913内。
如图23及图24(b)所示,点亮装置930包括:在机架913侧的内表面与各灯1的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上配置的一组近似U字状的灯座915、916;以及例如安装在机架913的外部、作为用于将连接到灯座915、916的各灯1点亮的点亮电路的点亮控制电路940(参照图24(a))。
灯座915、916具有导电性,例如是将不锈钢、铝、或磷青铜等的铜合金构成的板材弯曲而形成的灯座。而且,各灯座915(916)由夹持板915a、915b(916a、916b)和通过下端缘连结这些夹持板915a、915b(916a、916b)的连结片915c(916c)而构成。在夹持板915a、915b及夹持板916a、916b中,设有与灯1的馈电端子30a、30b的外形相吻合的凹部,通过在该凹部内嵌入灯1的馈电端子30a、30b,从而利用夹持板915a、915b及夹持板916a、916b的板簧作用,将各灯1保持在各灯座915、916中,同时将灯座915、916和馈电端子30a、30b电连接。再有,为了抑制灯点亮时发生电晕放电,将灯座915、916的保持部分的宽度D′设计为可以在设置于灯1的两端部外侧的馈电端子30a、30b的区域内保持的尺寸。
然后,对设置在背光组件912上的各灯1,从图24(a)所示的点亮控制电路940通过灯座915、916供给电力。
这里,通过灯座915、916,将多个灯1的各个灯确保规定的间隔并近似平行地保持,并且保持相邻的两个灯1的一方馈电端子30a(图24(b)中灯La1、La2和灯La7、La8等的馈电端子30a)的灯座915之间彼此连接。其结果,例如,通过两个直管状的灯La1、La2,可以形成模拟弯曲管(近似U字形管)。根据该结构,除了可以形成可将变换器个数减少一半的模拟弯曲部(近似U字形管)以外,与现有的具有弯曲部的灯相比,可以减少灯长度方向(机架内的左右两侧)的亮度不匀,此外,可以防止灯1的密封部等发生破损,以单触方式装拆灯1。此外,由于在两端部将具有电极的直管状的灯1例如沿上下方向排列,所以作为发热源的所述电极不会集中在一侧,由此可以防止在机架913内的左右产生温度差,其结果,可以抑制因灯的汞蒸汽压的影响而导致的在背光组件912产生亮度不匀。
而且,在灯座915、916和机架913之间,配置有使灯座915、916和机架913绝缘的由聚碳酸酯构成的绝缘板91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连接了灯La1和灯La2的馈电端子30a或灯La7和灯La8的馈电端子30a的灯座915,是将近似U字状的灯座915一个一个焊接在金属基板915d上的灯座。再有,该灯座915虽然由以对应于各灯的方式将近似U字状的灯座915一个一个焊接在金属基板915d上的多个部件构成的灯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从一张板剪切各夹持板915a、915b而成的一个部件的结构。
图24(a)是表示本发明的点亮装置所具备的点亮控制电路的图,图24(b)是表示连接到点亮控制电路的各冷阴极荧光灯的连接关系的图,图24(c)是表示连接到点亮控制电路的各冷阴极荧光灯的另一连接关系的图。
例如,点亮控制电路940,如(a)所示,包括:直流电源(VDC)、连接到直流电源(VDC)的开关元件Q1、Q2和电容器C2、C3、连接在开关元件Q1和开关元件Q2的连接点及电容器C2和电容器C3的连接点之间的升压变压器T1、T2(或升压变压器T7、T8)、供给用于使开关元件Q1、Q2交替地导通/截止的选通信号的变换器控制IC。
此外,在变压器次级侧,如(b)所示,通过变压器次级侧漏电感、变压器输出和机架913的内表面914及灯中产生的寄生电容形成串联谐振电路,点亮控制电路940对相邻的两个灯La1、La2供给使相位差大致为180度的正弦波电流。
再有,如图24(b)所示,多个灯1的连接并不限于保持相邻的两个灯La1、La2的一方馈电端子30a的灯座915之间彼此连接、形成模拟弯曲管(近似U字形管)的方式,如图24(c)所示,灯座是相邻的两个灯1的一方馈电端子30a之间或另一方馈电端子30b之间相连接的灯座,在排列了多个荧光灯1(例如为相邻的两个灯La1、La2、相邻的两个灯La2、La3、相邻的两个灯La3、La4或者相邻的两个灯La9、La10、相邻的两个灯La10、La11或相邻的两个灯La11、La12等,以后,为了清楚容易地说明,仅说明相邻的两个灯La1、La2、相邻的两个灯La2、La3、相邻的两个灯La3、La4)中,也可以将灯座915、916以锯齿状配置,以使相邻的两个灯La1、La2的一方馈电端子30a之间、下一个相邻的两个灯La2、La3的另一方馈电端子30b之间、和下一个相邻的两个灯La3、La4的一方馈电端子30a之间依次连接。根据该结构,可以进一步减少点亮控制电路,同时仅通过灯座915、916的锯齿状配置就可以进行线束处理,即对于各灯座915、916,不需要进行来自点亮控制电路的布线处理,所以可以减轻线束处理。
返回到图22,机架913的开口部由层叠了聚碳酸酯树脂制的扩散板918、扩散片919及丙烯树脂制的透镜片920形成的透光性的前面板921所密闭。
前面板921中的扩散板918和扩散板919使从灯1发出的光进行散射和扩散,透镜片920是使朝向该片920法线方向的光同步的透镜片,由此,从灯1发出的光通过前面板921的整个表面(发光面)均匀地照射前方。
第2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和点亮装置,除了可以形成能够将变换器个数减少一半的模拟弯曲管(近似U字形管)以外,与现有的具有弯曲部的灯相比,可以减少灯长度方向(机架内的左右两侧)的亮度不匀,并且防止冷阴极荧光灯的密封部等的破损,具有可以将冷阴极荧光灯以单触方式连接安装在灯座中的效果,作为照明装置、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很有用。
(第2实施方式的点亮装置的变形例)
变形例的点亮装置980,如图25和图26(b)所示,包括:在机架963侧的内表面上与各灯1的安装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配置的一组导电性的灯座965、966;以及例如安装在机架963的外部,作为用于使连接到灯座965、966上的各灯1点亮的点亮电路之点亮控制电路990(参照图26(a))。
灯座965、966具有导电性,例如是将不锈钢、磷青铜等的板材弯曲而形成的灯座。而且,各灯座965(966)由夹持板965a、965b(966a、966b)和通过下端缘连结这些夹持板965a、965b(966a、966b)的连结片965c(966c)构成。在夹持板965a、965b及夹持板966a、966b中,设有与灯1的馈电端子30a、30b的外形相吻合的凹部,通过在该凹部内嵌入灯1的馈电端子30a、30b,利用夹持板965a、965b及夹持板966a、966b的板簧作用,将各灯1保持在各灯座965、966中,同时将灯座965、966和馈电端子30a、30b电连接。再有,为了抑制灯点亮时发生电晕放电,将灯座965、966的保持部分的宽度D′设计为可以在设置于灯1两端部外侧的馈电端子30a、30b的区域内加以保持的尺寸。
然后,对设置在背光组件962中的各灯1,从图26(a)所示的点亮控制电路990通过灯座965、966供给电力。
这里,通过灯座965、966,多个灯1分别保持规定的间隔并基本上平行地连接保持。而且,连接保持相邻的两个灯1中的一方馈电端子30a(图26(b)中是灯La1、La2和灯La7、La8等的馈电端子30a)的灯座965分别连接到接地侧。此外,连接保持相邻的两个灯1中的另一方馈电端子30b(图26(b)中是灯La1、La2和灯La7、La8等的馈电端子30b)的各个灯座966连接到点亮控制电路990的高压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相邻的两个灯1的一方馈电端子30a由灯座965连接保持在接地侧,所以除了与近似U字形的冷阴极荧光灯同样地减少线束处理以外,还将灯长度缩短约一半,所以可以减少灯两端部的亮度不匀。此外,可以将灯1以单触方式连接安装在背光组件962的机架963内的灯座965、966上,所以可以防止灯1的密封部等的破损,并且可以减轻用焊料将灯1的两端部外侧的引线22和来自点亮装置980的引线22进行连接的所谓线束处理。而且,由于在两端部将具有电极20的直管状的灯1例如沿上下方向地排列,所以作为发热源的电极20不会集中在一侧,由此可以防止在机架963内的左右产生温度差,其结果,可以抑制因灯的汞蒸汽压力的影响造成的背光组件962的亮度不匀。
一般地,虽然采用了将施加在所述相邻的两个灯座966上的电压的相位差设为大致180度的电路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将施加在所述相邻的两个灯座966上的电压的相位差设为大致0度的电路结构。当将所述电压的相位差设为大致0度的情况下,在相邻的两个灯座966上施加的电压电位差成为相同电位,与电压的相位差大致为180度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相邻的两个灯1的间隔。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的相位差大致为0度,并且为了进一步减轻线束处理,例如连接保持多个灯La1~La8中的一方馈电端子30a的灯座965全部接地。
而且,在灯座965、966和机架963之间,配置使灯座965、966和机架963绝缘的由聚碳酸酯构成的绝缘板96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接地侧的灯座965虽然是由将近似U字状的灯座965一个一个焊接在金属基板965d上以与各灯相对应的多个部件构成的灯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从一张板剪切各夹持板965a、965b而成的一个部件构成。
图26(a)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的点亮装置具备的点亮控制电路的图,图26(b)是表示连接到点亮控制电路的各冷阴极荧光灯的连接关系的图。
例如,点亮控制电路990,如(a)所示,包括:直流电源(VDC)、连接到直流电源(VDC)的开关元件Q1、Q2和电容器C2、C3、连接在开关元件Q1和开关元件Q2的连接点及电容器C2和电容器C3的连接点之间的升压变压器T1、T2(或升压变压器T7、T8),供给用于使开关元件Q1、Q2交替地导通/截止的选通信号的变换器控制IC。
此外,在变压器次级侧,如(b)所示,通过变压器次级侧漏电感、变压器输出和机架963的内表面964及灯上产生的寄生电容形成串联谐振电路,点亮控制电路990对相邻的两个灯La1、La2供给同相位的正弦波电流。
变形例的点亮装置,除了与近似U字形的冷阴极荧光灯同样地减少线束处理以外,还可以减少灯长度方向(外壳内的左右两侧)的亮度不匀,并且防止冷阴极荧光灯的密封部等的破损,具有可以将冷阴极荧光灯以单触方式连接安装在组件机架上的效果,作为照明装置、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很有用的。
(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2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之一的液晶电视的概要的图。
图27所示的液晶电视1000例如是32英寸液晶电视,具备液晶画面单元1001和本发明的背光组件1002。液晶画面单元1001具备:滤色器基板、液晶、TFT基板、驱动模块等(未图示),根据来自外部的图像信号而形成彩色图像。
本发明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冷阴极荧光灯、点亮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尽管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已经充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应该指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和改进。
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这些变更和改进都包含在本发明中。

Claims (20)

1.一种冷阴极荧光灯,包括:
玻壳;
一对空心电极,密封在所述玻壳的两端部,具有电极本体和引线;
一对馈电端子,设置在所述玻壳的两端部的外侧,与所述引线接合,与所述引线的接合部分以外是形成在所述玻壳的外表面上的薄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薄膜的膜厚为5~120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引线以从所述玻壳的外表面朝向所述玻壳的管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与所述馈电端子相接合,所述突出部分的所述管轴方向的长度小于等于1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馈电端子的至少所述接合部分由焊料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引线在与所述馈电端子的接合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壁厚堆积部,
所述壁厚堆积部的外径比所述引线的所述壁厚堆积部、比所述电极本体侧的外径都大,所述壁厚堆积部紧贴在所述玻壳的外表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引线的至少被密封在所述玻壳中的部分由具有与形成所述玻壳的玻璃大致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壁厚堆积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镍材料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引线的至少被密封在所述玻壳中的部分由具有与形成所述玻壳的玻璃大致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壁厚堆积部的至少一部分以镀镍方式形成。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壁厚堆积部被埋设在所述玻壳的端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壁厚堆积部的截面大致为圆形,其外径是所述引线外径的1.5倍~4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玻壳由氧化钠的含有率处于大于等于3%而小于等于20%的范围的钠玻璃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玻壳的阳光柱发光部的光取出部的横截面为扁平形状,并且,至少容纳了所述空心电极的区域的横截面为圆形,
所述光取出部与容纳了所述空心电极的区域相比,所述玻壳的管轴方向的长度更长。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馈电端子由以形成于所述玻壳的外表面的银或铜作为主要成分的本体层和层叠在所述本体层外侧的外侧层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在所述玻壳端部侧,从所述本体层的所述玻壳中央侧的端部位置隔开间隔设置所述外侧层的所述玻壳中央侧的端部。
14.如权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其中,
所述馈电端子的所述玻壳中央侧的端缘部的厚度越靠近端缘越薄。
15.一种点亮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
灯座,设置在机架侧,保持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各所述馈电端子的外形,并与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电连接;以及
点亮电路,连接到所述灯座,并将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点亮,
这里,通过所述灯座,多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分别保持规定的间隔并大致平行地排列保持,并且,保持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的所述灯座彼此相连。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点亮装置,其中,
所述灯座是对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或另一方馈电端子之间进行连接的灯座,在排列了多个的所述冷阴极荧光灯中,锯齿状地配置所述灯座,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下一个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另一方馈电端子之间、以及下一个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一方馈电端子之间依次连接。
17.一种点亮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
灯座,具有导电性,设置在机架侧以连接所述玻壳的两端部的馈电端子;以及
点亮电路,连接到所述灯座,将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点亮,
这里,至少连接了相邻的两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的馈电端子的所述灯座的一方连接到接地侧,所述灯座的另一方分别连接到所述点亮电路的高压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点亮装置,其中,
连接到所述点亮电路的高压侧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灯座上施加的电压的相位差大致为0度。
19.一种背光组件,安装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作为光源。
2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组件。
CNA200610082028XA 2005-03-15 2006-03-15 冷阴极荧光灯、点亮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8738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73681 2005-03-15
JP2005073681 2005-03-15
JP2005178786 2005-06-20
JP2005352990 2005-12-07
JP2005352989 2005-12-07
JP2006039868 2006-02-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3878A true CN1873878A (zh) 2006-12-06

Family

ID=37484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082028XA Pending CN1873878A (zh) 2005-03-15 2006-03-15 冷阴极荧光灯、点亮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73878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1677B (zh) * 2007-02-22 2012-05-23 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483203A (zh) * 2010-04-27 2012-05-30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荧光灯形发光元件灯以及照明器具
CN102522314A (zh) * 2009-10-30 2012-06-27 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启动带罩型节能荧光灯
US11787988B2 (en) 2016-07-11 2023-10-17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wo-component adhesive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1677B (zh) * 2007-02-22 2012-05-23 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522314A (zh) * 2009-10-30 2012-06-27 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启动带罩型节能荧光灯
CN102522314B (zh) * 2009-10-30 2014-08-20 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启动带罩型节能荧光灯
CN102483203A (zh) * 2010-04-27 2012-05-30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荧光灯形发光元件灯以及照明器具
US11787988B2 (en) 2016-07-11 2023-10-17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wo-component adhesive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36161C (zh) 荧光灯、灯泡形荧光灯及照明器具
EP1919002B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backlight using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577909A (zh) 发光器件
JP3976063B2 (ja) 発光装置
CN1747192A (zh) 发光装置
CN1423347A (zh) 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用于制造发光元件的引线框
CN1674313A (zh) 固态元件和固态元件装置
CN1380703A (zh) 发光装置
CN1692503A (zh) 发光二极管
CN1694221A (zh) 灯泡型荧光灯及照明装置
CN1436374A (zh) 使用led的光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44261C (zh) 放电灯及灯泡形荧光灯
CN1433046A (zh) 放电灯管
KR20060100236A (ko) 박막 형상의 급전단자를 구비한 냉음극 형광램프, 그제조방법, 당해 냉음극 형광램프를 구비한 점등장치,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60276318A1 (en) Package of LED Chi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637676B (zh) 发光二极管封装件及具有该发光二极管封装件的背光单元
CN1764803A (zh) 小型自镇流荧光灯及照明器具
CN1719575A (zh) 有一免遭破损的弧形管的灯
CN1873878A (zh) 冷阴极荧光灯、点亮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967888A (zh) 发光二极管安装基板
CN1956210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670902A (zh) 低压汞蒸气灯
CN101476710A (zh) 发光器件
CN1477675A (zh) 冷阴极气体放电发光装置
KR20120079668A (ko) 발광다이오드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