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2672A -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2672A
CN1862672A CNA2006100817535A CN200610081753A CN1862672A CN 1862672 A CN1862672 A CN 1862672A CN A2006100817535 A CNA2006100817535 A CN A2006100817535A CN 200610081753 A CN200610081753 A CN 200610081753A CN 1862672 A CN1862672 A CN 18626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beam
light picker
optical disc
visible image
la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17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62672B (zh
Inventor
森岛守人
臼井章
塩崎善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227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567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62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2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62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2672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光盘装置,通过将来自拾取器的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记录信息。扫描部分相对于光盘的可记录表面扫描激光束。记录控制部分控制扫描部分进行信息记录。设置投射控制部分,用于根据图象信息控制拾取器和扫描部分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光盘上,使激光束在不能对光盘起作用的第一光强与能够对光盘起作用的第二光强之间变化。当激光束具有第一光强时,伺服部分周期性地检测从光盘反射回的激光束,并在投射可见图象过程中,根据对激光束的检测伺服控制激光束的照射。投射控制部分控制拾取器,用于在第二光强保持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按照图象信息强制性地将激光束从第二光强改变至第一光强,使伺服部分能够检测具有第一光强的激光束,以继续进行伺服控制。

Description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本申请系申请号为CN 02148120.2,申请日为2002.10.31,申请人为雅马哈株式会社,并且题为《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的分案申请。上述在先申请要求优先权,所述优先权的-
在先申请国    在先申请日    在先申请号
日本          2001.10.31    JP 2001-335608
日本          2002.4.24     JP 2002-12270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光盘的盘面上形成可见图像的光盘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可记录光盘,如CD-R(可记录致密盘)和CD-RW可以在市场上获得。为了在这些光盘上记录多种数据,比如音乐数据,需要采用光盘记录装置,如CD-R驱动器和CD-RW驱动器。为了记录信息,这些光盘记录装置之一发出激光束,这种光束被调制成与待记录的信息对应,并将其照射在光盘的记录表面上。
对于某些类型的光盘,将用于对内容信息,如所记录音乐的标题和简要说明或者其他记录数据进行可视显示的印刷标记贴附在与数据记录侧相反的另一盘面上。在制作这些光盘所进行的工艺中,采用印刷机将标题或其他信息印刷在比如圆形标记页上,然后再将该页导引并固定在适当的盘面上。
然而,如上所述,在制作其上可视显示所需内容信息,如数据标题的光盘时需要印刷机。因此,在采用光盘记录装置将数据记录于特定光盘的记录表面之后,在从光盘记录装置把光盘送出之后,必须进行复杂的处理。也就是说,将一个用印刷机制作的单独的印刷标记页贴附至光盘上。
发明内容
为解决此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记录装置,不仅可以将数据记录在光盘的记录表面上,而且可以将图象投射在光盘的热敏表面,用于可见显示内容信息,而不必单独制作新的装置。
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的可记录表面上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的可记录表面上;扫描部分,用以相对于光盘的可记录表面扫描激光束;记录控制部分,用于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通过照射和扫描激光束实现将信息记录在可记录表面上;投射控制部分,它根据图象信息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光盘的可记录表面上,使得照射在可记录表面上的激光束在不能对光盘可记录表面起作用的第一光强与能够对光盘可记录表面起作用的第二光强之间变化;以及伺服部分,用以周期性地检测在激光束具有第一光强情况下从光盘可记录表面反射回的激光束,并且根据对激光束的检测在投射可见图象过程中伺服控制所述激光束的照射。其中所述投射控制部分对拾取器进行控制,用于在第二光强保持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按照图象信息强制性地将激光束从第二光强改变至第一光强,从而使所述伺服部分能够检测出具有第一光强的激光束,以继续实行伺服控制。
所述投射控制部分最好对拾取器进行控制,用以在第一光强保持超过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按照图象信息强制性地将激光束从第一光强改变至第二光强,从而使所述伺服部分能够检测出具有第二光强的激光束,以便附加地对激光束进行伺服控制。
所述伺服部分最好控制拾取器,以便根据对具有第一光强激光束的检测来调节激光束的第二光强。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记录表面时,可以通过使记录表面变色来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对于可见图象的形成过程而言,在根据图象信息已经以可视改变记录表面的第二光强长时间发出激光束的情况下,不管图象信息如何,对调节所述激光束,并使之以基本上不改变记录表面的第一光强被发出。于是,根据照射结果对激光束进行控制。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所述光盘具有一光学可记录侧面和与该光学可记录侧面相反的热敏侧面;扫描部分,用于相对于光盘扫描激光束;记录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光学可记录侧面时,这个记录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以便通过照射和扫描激光束来实现把信息记录在所述光学可记录侧面上;投射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热敏侧面时,这个投射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根据图象信息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从而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光盘的热敏侧面上,使照射在热敏侧面上的激光束在不能对光盘热敏侧面起作用的第一光强与能够对光盘热敏侧面起作用的第二光强之间变化;以及伺服部分,在激光束具有第一光强情况下周期性地检测从所述光盘反射回的激光束,并根据对激光束的检测,在投射可见图象过程中对激光束的照射进行伺服控制。其中所述投射控制部分对拾取器进行控制,用以在第二光强保持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按照图象信息强制性地将激光束从第二光强改变至第一光强,从而使所述伺服部分能够检测出具有第一光强的激光束,以继续进行伺服控制。
所述投射控制部分最好对拾取器进行控制,以便在第一光强保持超过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按照图象信息强制性地将激光束从第一光强改变至第二光强,从而使所述伺服部分能够检测出具有第二光强的激光束,以便附加地对激光束进行伺服控制。
所述伺服部分最好控制拾取器,以便根据对具有第一光强激光束的检测来调节激光束的第二光强。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通过使热敏表面变色来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至于这种可见图象的形成给出,当根据图象信息已经以可视改变热敏表面的第二光强长时间发出激光束时,则不管图象信息如何,调节激光束,并使之以基本上不改变热敏表面的第一光强发出。于是,根据照射结果对激光束进行控制。
按照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照射激光束,以便在光盘上形成束斑,其中所述光盘具有一光学可记录侧面和与该光学可记录侧面相反的热敏侧面;扫描部分,用于相对于所述光盘扫描所述束斑;记录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光学可记录侧面的情况下,该记录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通过照射和扫描激光束实现将信息记录在光学可记录侧面上;投射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热敏侧面的情况下,该投射控制部分工作,用于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通过照射和扫描激光束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光盘的热敏侧面上;以及束斑控制部分,它控制束斑的尺寸,使得在投射可见图象时束斑的尺寸大于记录信息时所用的另一束斑尺寸。
所述束斑控制部分最好包括一个在记录信息过程中工作的聚焦伺服机构,用以检测从光盘的光学可记录侧面反射激光束的信号,以便根据该检测信号相对于光学可记录侧面对激光束进行伺服控制。所述聚焦伺服机构被用于投射可见图象的过程中,用以根据自光盘之热敏侧面反射回的激光束检测信号伺服控制所述束斑的尺寸。
所述束斑控制部分最好在投射可见图象的过程中工作,用以根据从光盘之热敏侧面反射回的激光束控制所述束斑尺寸。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通过使热敏表面变色来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对于这种可见图象的形成过程而言,该装置增大向光盘热敏表面发出之激光束的束斑直径。相应地,在光盘的每一圈转动过程中,激光束可以覆盖较大的区域,并且可以减少形成可见图象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将激光束照射在所述光盘上,其中该光盘具有一光学可记录侧面和与该光学可记录侧面相反的热敏侧面;扫描部分,用于在光盘上扫描激光束;记录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光学可记录侧面的情况下,这个记录控制部分工作,用于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通过照射和扫描激光束,实现将信息记录在光学可记录侧面上;投射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热敏侧面的情况下,这个投射控制部分工作,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通过照射和扫描激光束,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光盘的热敏侧面上;以及间隙调节部分,它根据光盘被设置成使其光学可记录侧面抑或是使其热敏侧面朝向拾取器来调节拾取器与光盘之间的间隙,从而反复优化信息的记录和可见图象的投射。
优选的是,当所述热敏侧面朝向拾取器时,所述间隙调节部分使所述光盘相对于拾取器自光盘被设置成使其光学可记录侧面朝向拾取器的位置移位。
或者是在所述热敏侧面朝向拾取器时,所述间隙调节部分使拾取器相对于所述光盘自拾取器被设置成使其面向光盘之光学可记录侧面的位置移位。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通过使热敏表面变色来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在已经设定所述光盘之后,确认热敏表面还是记录表面定位成面向光拾取器,并且采用这一结果来调节光拾取器与其相对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于是,尽管光拾取器及其相对表面之间的距离在记录表面定位成面向光拾取器时,以及在热敏表面定位成面向光拾取器时有所不同,也可以避免由其距离问题导致的差异,而这是会造成各种类型控制,比如聚焦控制难以进行的。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将激光束照射在所述光盘上,其中该光盘具有其中沿光盘圆周方向形成有导引槽的光学可记录侧面和与该光学可记录侧面相反的热敏侧面;扫描部分,用于在光盘上扫描激光束;记录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使其光学可记录侧面朝向拾取器时,这个记录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通过照射和扫描激光束,实现将信息记录在光学可记录侧面上;伺服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使其热敏侧面朝向拾取器时,这个伺服部分工作,用以对扫描部分进行伺服控制,以使激光束能够根据自光盘热敏侧面反射回的激光束对导引槽寻迹;以及投射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使其热敏侧面朝向拾取器时,这个投射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控制所述拾取器,通过照射激光束实现在激光束对导引槽寻迹的同时将可见图象投射在光盘的热敏侧面上。
所述扫描部分最好包括一个旋转驱动器,用于转动光盘;还包括一个径向送进器,用于沿转动光盘的径向送进所述拾取器,以在光盘上扫描激光束,所述转动驱动器在投射可见图象的过程中工作,用于沿与信息记录相反的方向转动光盘。
优选的是,所述伺服部分在将信息记录至光学可记录侧面的过程中工作,用以控制扫描部分,使激光束自光盘内部的中央部分向光盘的外部圆周部分对导引槽寻迹,并且该伺服部分在将可见图象投射在热敏侧面的过程中工作,用于控制所述扫描部分,使激光束自光盘的外部圆周部分向光盘的内部中央部分对导引槽寻迹。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使热敏表面变色并可在其上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这里,在形成可见图象的同时,不必采用比把信息记录到记录表面时更为复杂的激光照射位置控制操作,其中检测记录表面中形成的导引槽,并沿所测到的导引槽移动激光束的径向束斑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其中所述光盘具有光学可记录侧面和与该光学可记录侧面相反的热敏侧面;旋转驱动部分,用于以给定的转速转动光盘;时钟发生部分,它产生具有频率与光盘转速成正比的时钟信号;记录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使其光学可记录侧面朝向拾取器时,这个记录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控制所述拾取器,通过照射激光束实现信息的记录;投射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使其热敏侧面朝向拾取器时,这个投射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根据给定的图象信息控制所述拾取器,通过照射激光束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光盘的热敏侧面上,使得在时钟信号的每个周期激光束都受到调制;转动检测部分,用于在投射可见图象过程中检测光盘转动一圈的每个时刻;以及扫描部分,在检测到光盘转动一圈时工作,用以将激光束沿转动光盘的径向推进一步间隔,从而在将可见图象投射在热敏侧面的过程中在光盘上扫描激光束。
所述投射控制部分最好在每次检测到光盘转动一圈时运作,用于控制拾取器在一圈中照射激光束,以实现可见图象的投射,并控制拾取器在下一圈暂停照射激光束,以准备投射可见图象。
所述扫描部分最好包括一个径向送进器,用于沿光盘径向以给定的分辨率送进拾取器;以及包括一个寻迹伺服机构,用于沿着光盘信迹伺服控制激光束的位置,使得在将步进间隔设置成小于径向送进器的分辨率时所述扫描部分工作,以便利用所述寻迹伺服机构,沿转动光盘的径向以所述步进间隔推进激光束。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使热敏表面变色,并可在其上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对于可见图象形成过程而言,控制用来形成可见图象之激光束对光盘的照射,并且在每个时钟周期以与光盘转速对应的频率进行控制,也即在既定角度的光盘每个角间隔进行控制。于是,可以在与光盘各既定角度相关的位置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比如有相应的光强)。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其中所述光盘具有光学可记录侧面和与该光学可记录侧面相反的热敏侧面;旋转驱动部分,用以转动光盘;转动检测部分,用以检测光盘从光盘的一个径向基准位置转动一圈的每个时刻;记录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使其光学可记录侧面朝向拾取器时工作,用以控制所述拾取器,通过照射激光束实现信息的记录;投射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使其热敏侧面朝向拾取器时工作,用以根据给定的图象信息控制所述拾取器,通过照射激光束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光盘的热敏侧面上;以及扫描部分,它在检测到光盘转动一圈时工作,用于将激光束沿转动光盘的径向推进一步间隔,从而在将可见图象投射在热敏侧面的过程中在光盘上扫描激光束;其中在检测到光盘转动一圈时所述投射控制部分工作,用以驱动拾取器照射激光束,以便从光盘所述径向基准位置开始投射可见图象,然后在激光束接近该径向基准位置时工作,用以在激光束到达光盘径向基准位置之前停止拾取器工作,以停止投射可见图象。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通过使热敏表面变色来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对于可见图象的形成过程而言,随着光盘的转动,从光盘的基准位置开始,发出激光束,以形成可见图象;而当激光束返回基准位置时,不发出用来形成可见图象的激光束,去照射位于已照射位置之前最为接近的区域。因此,即使在由于特定原因,比如光盘的不稳定转动,而使激光照射控制受到干扰并且光盘转动,同时在基准位置处发出激光束的时候,以及在照射位置再次通过基准位置,也即激光照射位置后来移动到使其与先前激光束已照射位置叠合时,也能够防止形成可见图象的激光束在相关位置进行照射,从而,可以防止可见图象质量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不同类型的光盘上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其中所述光盘具有光学可记录侧面和与该光学可记录侧面相反的热敏侧面;扫描部分,用于相对于光盘扫描激光束;记录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光学可记录侧面时,这个记录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通过照射和扫描激光束实现将信息记录在光学可记录侧面上;光盘检测部分,用于获取来自光盘的识别信息,以识别装入该装置中的光盘类型;以及投射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热敏侧面时,这个投射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根据所识别的光盘类型控制所述拾取器和扫描部分,以通过照射和扫描激光束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光盘的热敏侧面上。
优选的是,所述光盘检测部分获取预先记录在光盘热敏侧面上的识别信息。
优选的是,所述光盘检测部分获取预先记录在光盘光学可记录侧面上的识别信息。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使热敏表面变色,并在其上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这时,可以根据所装入光盘的类型进行可见图象形成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其中所述光盘具有光学可记录侧面和与该光学可记录侧面相反的热敏侧面;编码部分,用于对待记录的信息进行编码;记录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露出它的光学可记录侧面时,这个记录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根据编码部分编码的信息控制所述拾取器照射激光束,从而实现将编码形式的信息记录在光学可记录侧面上;投射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成它的热敏侧面时,这个投射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根据图象信息控制所述拾取器照射激光束,以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热敏侧面上;以及阻止部分,在投射可见图象的过程中工作,用于阻止编码部分对图象信息进行编码,使得根据非编码形式的图象信息投射可见图象。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使热敏表面变色,并可在其上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对于这个可见图象的形成过程而言,由于禁止编码装置的操作,并且不对待记录至热敏表面的数据进行编码,也即不对图象信息进行编码,因此,不需要专门的数据传送机构去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并且可以采用用于将信息记录至记录表面的数据传送机构来形成可见图象。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设计一种光盘记录装置,用以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来记录信息,它包括:拾取器,用于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其中所述光盘具有光学可记录侧面和与该光学可记录侧面相反的热敏侧面;记录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光学可记录侧面时,这个记录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根据所述信息控制所述拾取器照射激光束,从而实现信息记录;以及投射控制部分,在将光盘设置成露出它的热敏侧面时,这个投射控制部分工作,用以根据图象信息控制所述拾取器照射激光束,以实现将可见图象投射在热敏侧面上,使得根据所述图象信息所指示的灰度对激光束进行控制,以形成投射在光盘热敏侧面上可见图象的灰度等级。
采用这种结构,当根据图象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使热敏表面变色,并可在其上形成与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对于所述可见图象的形成过程而言,可以根据图象信息中所指示的热敏表面上各位置(各坐标位置)的灰度级控制激光束,并且可以形成能表现灰度的可见图象。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一种图象形成方法,采用具有光拾取器的光盘记录装置,其中的光拾取器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的可记录表面上以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光盘的与所述可记录表面相反的热敏表面上的图象数据来形成可见图象,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所述光拾取器发出的激光束,使得光拾取器在所述光盘的热敏表面上形成与图象数据对应的可见图象,同时将所述光拾取器所发出激光束的照射位置沿着所述热敏表面上的预定螺旋形或同心圆路径移动;通过对热敏表面进行径向分割来限定单位区域,使每个单位区域具有扇形形状,其中包含预定数量的螺旋形或同心圆路径区段;并且控制所述激光束在属于每个单位区域的相应区段同心路径上的照射定时,从而控制每个单位区域的光强,使之表现所述可见图象的灰度。
按照这种方法,当根据图象信息发出激光束以照射光盘的热敏表面时,可以使热敏表面变色,并可根据图象信息形成可见图象。对于所述可见图象的形成过程而言,可以根据图象信息中所指示的热敏表面上各位置(各坐标位置)的灰度级控制激光束,并且可以获得能表现灰度的可见图象。
附图说明
图1为光盘结构的示意侧向剖面图,可以通过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光盘记录装置在其上形成可见图象;
图2表示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记录装置结构的方框图;
图3表示作为光盘记录装置部件的光拾取器(optical pickup)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用来说明采用光盘记录装置在光盘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之图象信息内容的示意图;
图5表示当光盘记录装置在光盘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时用于表现图象灰度所进行的激光照射控制处理;
图6表示当光盘记录装置在光盘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时所采用的激光束控制方法;
图7表示作为光盘记录装置部件之激光功率控制器进行激光功率控制处理的示意图;
图8表示由光盘记录装置的光拾取器向光盘热敏表面发出的激光束的回射光束;
图9表示作为光盘记录装置部件的频率发生器21根据主轴电机的旋转所产生的FG脉冲,以及根据该FG脉冲所产生的时钟信号;
图10表示光盘记录装置工作过程的流程图;
图11表示光盘记录装置工作过程的流程图;
图12表示记录在光盘热敏表面上的盘区ID;
图13表示由光盘记录装置之光拾取器的光接收元件所接收的回射激光束的形状;
图14表示光盘记录装置的光拾取器向光盘热敏表面发出之激光束的束斑尺寸;
图15表示用于确定光盘记录装置的激光照射位置已经通过光盘参考位置方法的示意图;
图16表示用于确定光盘记录装置的激光照射位置已经通过光盘参考位置方法的示意图;
图17表示光盘记录装置发出激光束以便在光盘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所进行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18表示光盘记录装置向其发出激光束的光盘热敏表面的示意图;
图19是说明光盘记录装置用以表现在光盘热敏表面上所形成可见图象灰度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0是说明光盘记录装置用以表现在光盘热敏表面上所形成可见图象灰度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1是说明光盘记录装置用以表现在光盘热敏表面上所形成可见图象灰度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2是说明光盘记录装置用以表现在光盘热敏表面上所形成可见图象灰度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3是说明光盘记录装置用以表现在光盘热敏表面上所形成可见图象灰度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4是说明当光盘记录装置在光盘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时用于沿光盘直径方向移动激光照射位置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5表示光盘记录装置所进行激光功率控制的细节的示意图;
图26表示对于其中将光盘设置在光盘记录装置中使得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的情况下,以及对于其中将光盘设置成其热敏表面相反一侧表面朝向光拾取器的情况下,光盘与光拾取器之间位置关系;
图27表示用于调节光盘与光拾取器之间位置关系的适配器外观示意图;
图28表示具有调节光盘与光拾取器之间位置关系功能的光盘记录装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29是说明用于增大向光盘热敏表面发出之激光束的束斑直径方法的示意图;
图30是说明用于沿在光盘热敏表面背面一侧记录表面中形成的预槽移动激光照射位置的可见图象形成方法的示意图;
图31表示光盘的禁止区域,其中禁止光盘记录装置用于形成可见图象所进行的激光照射;
图32表示光盘记录装置的改型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A.实施例的结构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出激光束以照射光盘记录表面的光盘记录装置。该光盘记录装置不仅具有将信息记录至记录表面的功能,而且具有发出激光束,以照射位于记录表面相反一侧的光盘热敏表面,从而形成对应于图象信息的可见图象的功能。首先说明可以在其上形成可见图象的光盘的结构,然后再说明可以将信息记录到光盘上,并形成可见图象的光盘记录装置的结构。
A-1.光盘的结构
首先,图1表示光盘结构的侧向剖面图,它的一个表面上可以记录信息,另一表面上可以形成可见图象。如图1中所示,光盘D包括保护层201、记录层(记录表面)202、反射层203、保护层204、光敏层(热敏表面)205和保护层206,以所述的顺序层叠。应当指出,图1中画出了光盘D的具体结构,但是各层的尺寸比并不局限于图1中所示。
在记录层202中形成有螺旋形预槽(导引槽)202a,用以将信息记录至光盘D,激光束沿着该预槽202a发出。因此,为记录信息,将光盘D设置成使得其最靠近保护层201(图1中上侧)的表面(下称记录表面)朝向光盘记录装置的光拾取器,并且沿着预槽202a移动光拾取器所发出的激光束。按照本发明,为在光盘D的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将光盘D设置成使得其最靠近保护层206的表面(下称热敏表面)朝向光盘记录装置的光拾取器。接着,为形成可见图象,通过采用激光束照射所需位置对光敏层205进行热变色。如上所述,除所形成的光敏层205之外,光盘D具有与传统使用的CD-R相同的结构,因而不再对记录层202的结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对于本说明书而言,“热敏表面”指的是在被激光束照射发生变色的表面,构成光敏层205的材料具有此特性。
A-2.光盘记录装置的结构
图2表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光盘记录装置的结构方框图。如图2中所示,光盘记录装置100与主机个人计算机(PC)110连接,它包括:光拾取器10、主轴电机11、RF(射频)放大器12、伺服电路13、解码器15、控制单元16、编码器17、策略电路18、激光驱动器19、激光功率控制器20、频率发生器21、步进电机30、电机驱动器31、电机控制器32、PLL(锁相环)电路33、FIFO(先入先出)存储器34、驱动脉冲发生器35,和缓冲存储器36。
主轴电机11转动待记录数据的光盘D,伺服电路13控制光盘D旋转的次数。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光盘记录装置100采用CAV(恒定角速度)方法用于记录,所以主轴电机11根据控制单元16所确定的预定角速度进行转动。
光拾取器10发出激光束,以照射由主轴电机11旋转的光盘D,图3中画出它的结构。如图3中所示,光拾取器10包括:用于发射激光束B的激光二极管53;衍射光栅58;用于将激光束B会聚在光盘D表面的光学系统;和用于接收反射光束的光接收元件56。
在光拾取器10中,激光二极管53接收来自激光驱动器19的驱动电流(见图2),并且以与驱动电流一致的光强发出激光束B。在光拾取器10中,由激光二极管53发出的激光束B被分离成主光束、前导光束和后继光束,这三束光通过偏振分束器59、准直透镜60、1/4波片61和物镜62,会聚在光盘D的表面。这三束光经光盘D的表面反射,再次通过物镜62、1/4波片61和准直透镜60,由偏振分束器59加以反射。反射光束由此处透过柱透镜63传输至光接收元件56,光接收元件56接收该反射光束并将其作为光接收信号输出至RF放大器12(见图2)。然后,RF放大器12将这些信号传输至控制单元16和伺服电路13。
由聚焦致动器64和寻迹致动器65保持物镜62,使之可以沿着光束B的光轴方向以及沿着光盘D的直径方向运动。根据从伺服电路13(见图2)接收在聚焦误差信号和寻迹误差信号,聚焦致动器64和寻迹致动器65沿着光轴方向并沿着光盘D的直径方向移动物镜62。伺服电路13根据光接收元件56通过RF放大器12传送的光接收信号,以上述方式移动物镜62,从而可以进行聚焦和寻迹操作。
光盘10包括前监控二极管(未示出),当激光二极管53发出激光束时,前监控二极管接收光束并产生电流,电流由光拾取器10传输至图2中的激光功率控制器20。
RF放大器12将根据EFM(8至14调制法)产生并且从光拾取器10接收的RF信号加以放大,将所生成的RF信号输出至伺服电路13和解码器15。为了再现,解码器15对从RF放大器12接收的EFM调制RF信号进行EFM解调,从而产生再现数据。
传送至伺服电路13的是来自控制单元16的指令信号、来自具有与主轴电机11转数一致频率的频率分束器21的FG脉冲信号、以及来自RF放大器的RF信号。根据这些信号,伺服电路13转动主轴电机11,并且对光拾取器10进行聚焦或寻迹。用于驱动主轴电机11以将信息记录至光盘D的记录表面(见图1)或在热敏表面(见图1)上形成可见图象的方法可以是用于以预定角速度驱动光盘D的CAV(恒定角速度)方法,或者是用于转动光盘D以获得预定线速度用以记录的CLV(恒定线速度)方法。此实施例中的光盘记录装置100采用了CAV方法,伺服电路13以控制单元16所确定的预定角速度来转动主轴电机11。
在缓冲存储器36中存储有待记录至光盘D记录表面的信息(下称写入数据)以及与待形成于光盘D热敏表面上可见图象对应的信息(下称图象信息)。存储于缓冲存储器36中的写入数据输出至编码器17,而图象信息输出至控制单元16。
编码器17对从缓冲存储器36接收的写入数据进行EFM调制,并将所获得的写入数据输出至策略电路18。策略电路18例如对从解码器17接收的EFM信号进行时轴校正处理,并将所得EFM信号输出至激光驱动器19。
在激光功率控制器20的控制下,激光驱动器19根据从策略电路10接收并用写入数据调制的信号来驱动光拾取器10的激光二极管53(见图3)。
激光功率控制器20控制由光拾取器10的激光二极管53(见图3)所发出激光束的功率。具体地说,激光功率控制器20控制激光驱动器19,使得光拾取器10以与控制单元16所确定的激光功率目标值相配的光强发出激光束。激光功率控制器20所进行的激光功率控制是反馈控制,采用光拾取器10的前监控二极管所提供的电流值,以目标光强发出光拾取器10的激光束。
主机PC110所提供并存储于缓冲存储器36中的图象信息通过控制单元16被传送至FIFO存储器34并存储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FIFO存储器34存储在图象信息,也即主机PC110提供至光盘记录装置100的图象信息,包括如下信息。该图象信息用以在光盘D的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并且如图4中所示,对于沿着以光盘D中心O为圆心的多个同心园的n个坐标(由黒点表示)中的每一个,写入代表灰度级(密度)的信息。图象信息代表各坐标点的灰度级,按照从属于最内圆的坐标点P11、P12、…和P1n,到属于外部相邻圆的坐标点P21、P22、…和P2n,到沿着外部相邻圆的坐标点,直至沿着最外圆的坐标点Pmn的顺序。代表沿着极坐标坐标点灰度级的数据以上述顺序传送至FIFO存储器34。应当指出,图4为具体图,清楚地画出了坐标点的位置关系,而实际坐标的位置具有更高密度。当主机PC110采用通用的位图方法来形成在光盘D热敏表面上待形成的图象信息时,主机PC110不仅需要将位图数据转换成所述极坐标数据,而且需要将所得的图象信息传送至光盘记录装置100。
为根据如此接收的图象信息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PLL电路33将图象记录时钟信号传送至FIFO存储器34。图象记录时钟信号的各时钟脉冲,也即代表所存储的最初坐标点之一灰度级的信息,由FIFO存储器34输出至驱动脉冲发生器35。
驱动脉冲发生器35产生驱动脉冲以控制光拾取器10发出激光束的定时。驱动脉冲发生器35产生的驱动脉冲具有的脉冲宽度与从FIFO存储器34所读出并代表各坐标点灰度级的信息相一致。例如,当一特定坐标点的灰度级较高(密度较高)时,如图5中的上部所示,驱动脉冲发生器35产生的驱动脉冲对于写电平(第二光强)具有延长的脉冲宽度。当灰度级较低时,如图5中的下部所示,驱动脉冲发生器35产生的驱动脉冲对于写电平具有减小的脉冲宽度。写电平为如下功率电平,当该电平的激光束发出并照射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光敏层205)上时,热敏表面被明显地变色。当上述驱动脉冲传输至激光驱动器19时,对于该脉冲宽度所对应的时间,光拾取器10发出具有写电平的激光束。因此,当灰度级较高时,具有写电平的激光束发出时间较长,而在光盘D热敏表面的单位面积中有更大的区域被变色。于是,用户能够以视觉方式识别有关区域是具有高灰度的区域。本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单位长度)中被变色区域的长度有所不同,从而以其中所代表的灰度级来表现图象信息。伺服电平(第一光强)是如下功率电平,当以具有该电平功率的激光照射光盘D的热敏表面时,其表面没有实质性改变。对于不需要变色的区域,仅发出具有该伺服电平的激光束而不是写电平的激光束。
在对各坐标点产生与代表灰度级信息相一致的驱动脉冲之后,若需要由激光功率控制器20进行功率控制,或者由伺服电路13进行寻迹控制,于是,不管该信息如何,驱动脉冲发生器35具有极短周期的写电平脉冲,或者插入伺服电平脉冲。例如,当如图6上部所示,必须在时间T1发出写电平激光束,以根据图象信息中特定坐标处的灰度级表现可见图象时,以及当必须在长于预定伺服周期ST的时间T1发出写电平激光束,以控制激光功率时,将具有极短周期t的伺服关闭脉冲(servo off-pulse)(SSP1)插入在伺服周期ST的结尾。而当如图6下部所示,必须在等于或长于伺服周期ST的时间发出伺服电平激光束,以根据图象信息中特定坐标处的灰度级来表现可见图象时,以及当必须在长于预定伺服周期ST的时间T1发出写电平激光束,以控制激光功率时,将伺服开启脉冲(servoon-pulse)(SSP2)插入在伺服周期ST的结尾。
如上所述,激光功率控制器20根据用于接收光拾取器10的激光二极管53(见图3)所发出激光束的前监控二极管53a所提供的电流来控制激光功率。更具体地说,如图7中所示,激光功率控制器20对与前监控二极管53a所发出和所接收激光束的光强相对应的值进行采样保持(S201和S202)。然后,由于激光功率控制器20控制激光功率,因而,在以作为目标值的写电平发出激光束时,也即在产生写电平驱动脉冲时(见图5和6),将采样保持结果用于按由控制单元16所传输的目标写电平来发出激光束(S203)。另外,由于激光功率控制器20控制激光功率,所以当以作为目标值的伺服电平发出激光束时,也即当产生伺服电平驱动脉冲时(见图5和6),采样保持结果被用于按由控制单元16所传输的目标伺服电平来发出激光束(S204)。因此,当处于写电平或伺服电平的驱动脉冲不是连续地输出长于预定伺服周期(采样周期)ST的时间时,则强制插入伺服关闭脉冲SSP1或伺服开启脉冲SSP2,而不管图象信息的内容,并可用上述方式对各电平进行激光功率控制。
插入伺服关闭脉冲SSP1不仅是为了控制激光功率,而且也用于由伺服电路13所进行的聚焦或寻迹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光拾取器10的光接收元件(见图3)所接收的RF信号,也即根据激光二极管53所发出并且从光盘D返回的激光束(反射光束),来进行寻迹控制和聚焦控制。图8示出在激光束照射光敏层205(见图1)时,由光接收元件56所接收的例示信号。如图8中所示,被反射的写电平激光束包括处于激光束上升时间的峰值部分K1以及此后电平被保持的台肩部分K2,阴影部分可视为用于使光敏层205变色的能量。用于将光敏层205变色的能量并不限于恒定的特定值,而是可以根据情况而改变。因此,可以预计阴影部分的形状随时都在变化。也就是说,写电平激光束的反射光束承载了过多噪声,从而不能总是获得稳定的反射光束,并且当采用该反射光束时,其将会干扰精确的聚焦和寻迹控制。因此,当如上所述在延长的时间内连续地发出写电平激光束时,不能获得伺服电平激光束的反射光束,因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聚焦控制和伺服控制。
这就是为什麽插入伺服关闭脉冲SSP1,从而可以周期性地获得伺服电平激光束的反射光束,并且根据所获得的反射光束进行聚焦控制和伺服控制的原因。为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不同于在记录表面上记录信息的情况,此时不必沿着在光盘D中预先形成的预槽(导引槽)进行寻迹。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将寻迹控制的目标值设定为固定值(预设值)。
这种控制方法不仅可被用于在热敏表面上形成图象信息,还可用于在记录表面上形成图象信息。也就是说,当采用不仅其反射率而且其颜色都可以通过激光束照射而加以改变的材料用于记录表面(记录层202)时,可以在记录表面上以及在热敏表面上形成图象。但是由于当在记录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时,不能在相关部分上进行原始数据记录,所以,最好是将用于记录数据的区域与用于形成可见图象的区域分开。
同样最好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插入伺服关闭脉冲SSP1和伺服开启脉冲SSP2所需的时间,以避免对各种伺服控制比如激光功率控制、寻迹控制和聚焦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在大幅减少插入时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这些不同的伺服控制,而很少影响所形成的可见图象。
再参照图2,PLL电路(信号输出装置)33把处在由频率发生器21所提供并与主轴电机11转速一致的频率下的FG脉冲信号加以倍乘,并输出用于形成可见图象的时钟信号,这在后面将加以说明。频率发生器21采用由主轴电机11的电机驱动器获得的反电动势电流,并且以与主轴转数一致的频率输出FG脉冲。例如,当如图9上部所示频率发生器21产生8个FG脉冲同时主轴电机11转动一圈时,也即当光盘D转动一圈如图9下部所示时,PLL电路33输出具有相当于多个FG脉冲的频率(例如相当于FG脉冲信号5倍的频率,或者在光盘D转动一圈过程中处于电平H的40个脉冲)的时钟信号,也即输出具有与主轴电机11对光盘D转速相一致的频率的时钟信号。于是,通过倍乘FG脉冲信号所获得时钟信号由PLL电路33输出至FIFO存储器34,并且对于时钟信号的各个周期,也即对于位于特定角度的光盘D的每次转动,将来自FIFO存储器34的、代表一个坐标点灰度级的数据输出至驱动脉冲发生器35。采用PLL电路33来产生通过倍乘FG脉冲而获得的时钟信号。并且当采用具有可靠稳定驱动能力的电机时,替代PLL电路33,可以采用晶体振荡器来产生上述通过倍乘FG脉冲而获得的时钟信号,也即具有与光盘D转速相一致频率的时钟信号。
步进电机30用于沿着所装入光盘D的直径方向移动光拾取器10。电机驱动器31以与电机控制器32所提供脉冲信号一致的速度转动步进电机30。根据控制单元16发出的包含有光拾取器10沿直径运动的方向和距离的运动开始指令,电机控制器32产生对应的脉冲信号,并将其输出至电机驱动器31。当步进电机30沿着光盘D的直径方向移动光拾取器10时,并且当主轴电机11转动光盘D时,可将光拾取器的激光照射位置设定在光盘D上的多个位置,并且上述部件构成了照射位置调节装置。
控制单元16由CPU(中央处理单元)、ROM(只读存储器)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构成,并且根据ROM中存储的程序控制光盘记录装置100的各个部分,使得对光盘D记录表面的记录操作以及对光盘D的热敏表面的成像操作能够同心地加以控制。
本实施例的光盘记录装置100的结构已经加以说明。
B.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下面说明如此构造之光盘记录装置100的工作过程。如上所述,光盘记录装置100可以向光盘D的记录表面记录信息,如来自主机PC110的音乐信息,还可以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与主机PC110所提供图象信息对应的可见图象。以下参照图10和11说明可以进行数据记录及可见图象成像的光盘记录装置100的工作情况。
在把光盘D装入光盘记录装置100中时,首先,控制单元16控制比如光拾取器10,并判断光盘D与光拾取器10相对的表面上是否记录有ATIP(预槽中绝对时间)数据。如所周知者,ATIP数据是沿着预槽预先记录在CD-R记录表面上的数据,并且当已经记录有ATIP数据时,可以判定光盘D被设置成使它的记录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当没有记录ATIP数据时,可以判定光盘D被设置成使它的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也就是说,控制单元16检测有/无ATIP数据,并判定光盘D的哪个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除上述方法之外,为检测有/无ATIP数据,以确定光盘D的哪个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例如,当进行聚焦伺服操作时,可以采用伺服内容识别光盘D朝向光拾取器10的表面。也就是说,由于光拾取器与光盘D反面之间的距离差别很大,所以取决于光盘D的哪个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其距离之间的差别会影响聚焦伺服控制值,并且通过该值,可以识别所装光盘D朝向光拾取器10的表面。
当在光盘D上测得ATIP数据时,假定将光盘D设置成使它的记录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并且控制单元16进行操作,用于将主机PC110提供的写入数据记录到记录表面上(步骤Sa2)。由于记录写入数据的操作与传统光盘记录装置(CD-R驱动器)所进行的操作相同,所以不再进行进一步说明。
当在光盘D上没有检测到ATIP数据时,假定将光盘D设置成使它的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并且控制单元16判断光盘D的盘区ID是否可以获得(Sa3)。在本实施例中,光盘D的盘区ID记录在具有记录表面和热敏表面的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见图1)。如图12所示,沿着光盘D热敏表面的最外周缘记录与盘区ID数据代码相对应的可见图象。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中所示,为将盘区ID记录至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沿其最外周缘形成与其代码长度相应的反射区域301a和非反射区域301b。控制单元16沿着光盘D的最外缘寻迹光拾取器10的激光照射位置,并根据反射光束获得盘区ID。
因此,当热敏表面的最外部分中没有形成与盘区ID相对应的反射区域301a和非反射区域301b时,可以判定光盘D为不具有热敏表面的普通光盘,如CD-R。当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获得盘区ID时,控制单元16判定光盘为禁用可见图象成像的光盘(步骤Sa4),并将此判定告知用户。
当可以从光盘D上获得盘区ID时,控制单元16等待直到主机PC110发出含有图象信息的成像指令(步骤Sa5)。在发出成像指令后,控制单元16进行初始化,以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步骤Sa6)。具体地说,控制单元16允许伺服电路13以预定的角速度转动主轴电机11,或者向电机控制器32发出指令,将光拾取器10沿着光盘D直径移动至初始的最内位置,并且允许电机控制器32驱动步进电机30。
另外,在成像的初始化过程中,控制单元16向伺服电路13发送目标聚焦控制值,使得对光盘D热敏表面进行照射的激光束的束斑直径大于对记录表面记录信息时的束斑直径。
下面更为特定地说明在确定上述目标值的情况下是进行的聚焦控制操作。如上所述,伺服电路13根据光拾取器10的光接收元件56输出的信号进行聚焦控制。在将数据记录至光盘D记录表面的过程中,伺服电路13驱动聚焦致动器64(见图3),使得图13中光接收元件56的四个区域56a、56b、56c和56d形成的中心处接收图13中的圆形回射光A。也就是说,若将区域56a、56b、56c和56d中接收的光通量定义为a、b、c和d,则驱动聚焦致动器64,使(a+c)-(b+d)=0成立。
为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进行聚焦控制,使得对其热敏表面照射之激光束的束斑直径大于对记录表面记录信息时的束斑直径。当光接收元件56所接收的回射光的形状为椭圆(图13中B或C)时,因为激光束B或C的束斑大于圆形激光束A的束斑,伺服电路13驱动聚焦致动器64,使光接收元件56可以接收该椭圆形回射光。换句话说,驱动聚焦致动器64使得满足(a+c)-(b+d)=α(α不为零)。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6和伺服电路13构成束斑控制装置。
如上所述,在形成可见图象的初始化过程中,若控制单元16允许伺服电路13设定为α(不为零)时,可以用具有束斑直径大于对记录表面记录信息时的束斑直径的激光束照射光盘D热敏表面。由于对光盘D热敏表面进行照射的激光束的束斑直径大于对记录表面记录信息时的束斑直径,所以可得如下效果。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在光盘D转动的同时发出激光束,用以形成可见图象并将数据记录至记录表面。因此,当增大激光束的束斑直径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可见图象形成在光盘D的整个热敏表面上。下面参照图14说明其原因。在对大束斑直径BS与所发出激光束的小束斑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正如图14中具体所示那样,当光盘D转动一圈时,在束斑直径BS较大时,用来形成可见图象的区域尺寸得到扩展。于是,当束斑直径BS较小时,必须使光盘D转动更多次,以将可见图象形成在其整个区域(在图14的例子中,在束斑直径BS较大时,转动4圈;或者在束斑直径BS较小时,转动6圈),从而需要延长时间来形成图象。为此原因,在形成可见图象的过程中,本实施例中的光盘记录装置100发出之激光束的束斑直径比数据记录时更大。
在成像的初始化过程中,控制单元16确定激光功率控制器20用于写电平和伺服电平的目标值,使得光拾取器10按与所得盘区ID一致的写电平和伺服电平发出激光束。也就是说,对于多种盘区ID类型的每一种,将写电平和伺服电平的目标值存储在控制单元16的ROM中。控制单元16读取对应于所得盘区ID的写电平和伺服电平目标值,并将这些目标值指示给激光功率控制器20。
基于上述原因,根据盘区ID设定所述目标功率值。用作光敏层205的感光薄膜的特性可以根据光盘D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并且在其特性变化时,发出用于使热敏表面变色之激光束的功率电平的特性相应地有所改变。因此,在以处于特定写电平之激光束照射特定光盘D的光敏层205并且良好变色时,另一种光盘D的光敏层205就不能总是通过用该同一写电平的激光束照射来使之变色。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对于对应于不同盘区ID的光盘,预先通过实验来获得写电平和伺服电平的目标值。然后,以与各盘区ID相关联的形式将所获得的目标值存储在ROM中,从而可以根据不同光盘D的光敏层205的特性进行激光功率控制。
当控制单元16进行上述初始化时,实际上开始了将可见图象形成在光盘D热敏表面上的过程。如图11所示,首先,控制单元16向FIFO存储器34传送自主机PC110经缓冲存储器36接收的图象信息(步骤Sa7)。然后,控制单元16采用从频率发生器21接收的FG脉冲信号判断主轴电机11转动的光盘D的预定基准位置是否已经通过光拾取器10的激光照射位置(步骤Sa8)。
下面参照图15和16说明用于检测预定基准位置以及用于判断激光照射位置是否已经通过基准位置的方法。如图15所示,频率发生器21输出既定数量的FG脉冲(本例中为8个FG脉冲),同时主轴电机11转动一圈,也就是光盘D转动一圈。因此,控制单元16与基准脉冲的上升时刻同步地输出一个自频率发生器21接收的FG脉冲,作为基准位置检测脉冲。接着,控制单元16在相当于一圈的时间内,与来自基准位置检测脉冲最后一个脉冲(本例中为第8脉冲)的上升时刻同步地产生一个基准位置检测脉冲信号。由于产生基准位置检测脉冲,所以可以将该脉冲产生时刻识别成光拾取器10的激光照射位置通过光盘D基准位置的时刻。具体地说,如图16中所示,假定将第一基准位置检测脉冲产生时刻的光拾取器10激光照射位置确定为实线所示的位置(由于光拾取器10可以沿直径方向运动,所以可获得的照射位置由一条直线来表示)。即使在转动一圈后产生基准位置检测脉冲,光拾取器10的激光照射位置也是实线所示的位置。如上所述,当产生第一基准位置检测脉冲时,将该激光照射位置所处的直径方向的直线确定为基准位置,从而控制单元16可以采用在光盘D每次转动一圈时产生的基准位置检测脉冲信号来检测激光照射位置对光盘D基准位置的通过。图16中的点划线表示从产生一特定基准位置检测脉冲的时刻直到产生下一基准位置检测脉冲时的激光照射位置的示例轨迹。
在收到来自主机PC110的成像指令之后,控制单元16按上述方法检测到激光照射位置已经通过光盘D的基准位置时,控制单元16将代表转数的变量R加1(步骤Sa9),并判断变量R是否为奇数(步骤Sa10)。
在此情况下,当控制器收到成像指令之后首次检测到已经通过基准位置时,R=0(初始值)+1=1成立,并在步骤Sa10识别变量R为奇数。当识别变量R为奇数时,控制单元16允许光拾取器10发出激光束照射光盘D的热敏表面以形成可见图象(步骤Sa11)。具体地说,由于接收到基准位置检测脉冲,所以控制单元16控制各个部分,使得来自FIFO存储器34的图象信息与PLL电路33已输出的时钟信号同步依次输出。在控制单元16的控制下,如图17所示,在收到来自PLL电路33的各时钟脉冲之后,将表示一个坐标点灰度级的、来自FIFO存储器34的信息输出至驱动脉冲发生器35。根据所述信息表示的灰度级,驱动脉冲发生器35产生具有对应脉冲宽度的驱动脉冲,并将其输出至激光驱动器19。于是,光拾取器10仅在与各坐标点灰度级一致的时间内以写电平发出激光束,以照射光盘D的热敏表面。由于照射区域被变色,所以可以形成可见图象,如图18中所示。
如图18中具体所示,由于光盘D被主轴电机11转动,所以,在一个时钟信号周期内(从一个脉冲的上升时刻到下一脉冲的上升时刻经过的时间),光拾取器10的激光照射位置沿着圆周移动一个相当于图18中C所示区域的距离。在激光照射位置通过区域C的同时,根据灰度级改变用写电平激光束进行照射的时间,使得在区域C中,被变色区域的尺寸随着不同的灰度级而不同。由于发出写电平激光束的同时,依各坐标点的灰度级调节通过各区域C的时间,所以可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与图象信息一致的可见图象。
在控制单元16用根据图象信息控制的激光束实行上述照射操作以形成可见图象之后,控制单元16返回至步骤Sa7,并把由缓冲存储器36提供的图象信息传送至FIFO存储器34。接着,控制单元16判断光盘D的激光照射位置是否已经通过光盘D的基准位置。若控制单元16判定激光照射位置已经通过基准位置,则其将变量R加1。接着,若变量R变成为偶数,则控制单元16控制各个部分,并停止使用用于照射光盘D和形成可见图象的激光束(步骤Sa12)。具体地说,控制单元16阻止代表各坐标点灰度级的信息与接收自PLL电路33的时钟信号同步地从FIFO存储器34传送至驱动脉冲发生器35。也就是说,在已经用写电平激光束形成可见图象之后,控制单元16在光盘D转动另一圈时,即停止使用激光束照射热敏表面并使之变色。
在控制单元16已经停止用于可见图象形成的激光束照射之后,控制单元16指示电机控制器32将光拾取器10沿着直径方向向外缘移动预定距离(步骤Sa13)。在接收到该指令之后,电机控制器32通过电机驱动器31驱动步进电机30,从而光拾取器10向外缘移动预定的距离。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光拾取器10所发出激光束的束斑直径BS(见图14)适当地确定光拾取器10沿直径方向移动的所述预定距离。也就是说,为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为形成高质量的图象,必须将光拾取器10的激光照射位置移动至非常靠近光盘D的表面。因此,当把光拾取器10沿直径方向移动距离单位的长度确定为与用于照射光盘D的激光束束斑直径BS基本相同时,可以非常靠近光盘D的表面地发出激光束,从而可以形成高质量的图象。由于多种因素,比如热敏表面的特性,会发生变色的区域比所发射激光束束斑直径要大。在此情况下,当考虑变色区域宽度时,只需将移动距离单位确定为使得其不与相邻的变色区域重叠。本实施例中,由于束斑直径BS大于(比如约20μm)用于将数据记录至记录表面的束斑直径,所以,控制单元16允许电机控制器32驱动步进电机30,使光拾取器10沿直径方向移动基本等于束斑直径BS的距离。应当指出,近来的步进电机30用10μm为单位采用μ步骤技术调节移动距离。因此,可以良好地实现采用步进电机30沿直径方向以20μm为单位移动光拾取器10。
在光拾取器10已经沿直径方向移动既定距离之后,为了改变激光束的目标写电平值,控制单元16指示激光功率控制器20,利用已更新的写电平,从而发射激光束(步骤Sa14)。本实施例中,用于形成可见图象的方法为CAV方法,由之,在光盘D以恒定角速度转动的同时发出激光束。当光拾取器10以上述方式移向外缘时,其线速度增大。因此,当光拾取器10沿直径方向移动(向外缘)时,将目标写电平值设定为大于当前值,使得即使在线速度改变时,也可以使所获得的激光功率的光强可以使光盘D的热敏表面充分变色。
在光拾取器10已经沿直径方向移动,并且目标写电平已经改变之后,控制单元16判断是否有任何未处理的、用于可见图象形成的图象信息,也即是否仍然有未传送至驱动脉冲发生器35的图象信息。若不存在这种图象信息,则该操作结束。
若存在尚未传送至电机控制器32的图象信息,则程序控制返回步骤Sa7,并且重复形成可见图象的操作。具体地说,控制单元16将图象信息传送至FIFO存储器34(步骤Sa7),并且判断激光照射位置是否已经通过光盘D的基准位置(步骤Sa8)。若激光照射位置已经通过基准位置,则控制单元16将代表转数的变量R加1(步骤Sa9),并且判断更新的变量R是否为奇数(Sa10)。若变量R为奇数,则控制单元控制各个部分发出激光束以形成可见图象。若变量R为偶数,则控制单元16停止发出用于形成可见图象的激光束(以伺服电平发出激光束),并进行控制操作,比如沿直径方向移动光拾取器10和改变目标写电平值。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次特定的转动过程中发出用于成像的激光束(含有写电平),并用其照射光盘D,则在下一次转动过程中控制单元16停止用于成像的激光照射,而替代地将光拾取器10沿直径方向移动。由于是在不进行成像的转动过程中进行光拾取器10的移动以及目标写电平的改变,所以成像停止,同时所发出激光束的照射位置和功率值被改变,并且在照射位置和激光束光强确定之后可以开始用于成像的激光照射。因此,可以保护可见图象的质量不会因为光拾取器10沿直径方向的移动而恶化。
已经说明了本实施例光盘记录装置100的主要工作过程。根据该光盘记录装置100,无需另外安装打印装置,就可以利用光拾取器10的各个部分将数据记录至记录表面,并且可以发出激光束并用于照射设在光盘D上的热敏表面,以根据图象信息形成可见图象。
另外,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根据主轴电机11转动所产生的FG脉冲来产生时钟信号,也即根据光盘D转数所产生的时钟信号,据此控制激光照射的定时。因此,光盘记录装置100可以获得激光照射位置而无需来自光盘D的位置信息。因而,光盘记录装置100并不仅仅局限于专门制造的其中在热敏表面中形成有预槽(导引槽)的光盘D,并可将与图象信息一致的可见图象形成在未形成预槽的热敏表面上,且不预先提供位置信息。
C.改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如下作多种改型。
(改型1)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与可见图象一致地从主机PC110接收的图象信息中是含有的各坐标点的灰度级,控制激光照射时间,使之表现在光盘D热敏表面上所形成可见图象的灰度。然而,可将表示各坐标点灰度级的信息用于改变激光功率的写电平,从而可以表现可见图象的灰度。譬如图19中所示,当光盘D的热敏表面(光敏层205:见图1)的特性在于它的变色幅度依对其施加的热能的多少而适度改变,通过加给不同的能量,如E1、E2或E3,而使其热敏表面的变色幅度改变为D1、D2或D3。因此,对于其中形成有具有这种特性热敏表面的光盘D,只需根据图象信息中各坐标点所示的灰度级改变激光束的写电平。因此,可以根据灰度级使光盘D上各坐标点处的部分发生变色,从而可以表现可见图象的灰度。
在这种根据灰度级改变写电平值的方法之外,可以将多个相邻坐标点定义为用来表现灰度级的单位区域,并可使这种单位区域中所含的这些坐标点的激光照射周期彼此关联,从而可以表现光盘D热敏表面上所形成可见图象的灰度级。具体地说,如图20所示,根据光盘记录装置100,将光拾取器10的激光照射位置沿着圆形路径TR(由图20中点划线所示)移动多次,并且根据图象信息将该移动过程中发出激光束的功率值改变为写电平或伺服电平。于是,可以形成可见图象。
按照这种改型,将含有既定数量(此例中为三个)的属于通过分割光盘D所得扇形部分的相邻圆形路径TR的扇形区域确定为单位区域TA(图20中实线所示)。控制发出激光束的时刻,以照射属于该单位区域TA的三个圆形路径,使得各单位区域TA中能够表现可见图象的灰度。
例如,为在特定的单位区域TA中形成高密度图象,如下调节激光照射周期,如图21的上部所示,使属于所述特定单位区域TA的所有三个圆形路径TR都发生变色(变色部分如实线部分所示)。也就是说,形成图象信息,使得驱动脉冲发生器35产生如图21的下部所示之驱动脉冲,并且在激光照射位置沿着属于相关单位区域TA的三个圆形路径TR通过的同时,以写电平连续地发出激光束。
为在特定单位区域TA中形成低密度的图象(该密度不为零),如下调节激光照射周期,如图22的上部所示,在属于该特定单位区域TA的三个圆形路径TR中,只有最内圆形路径TR的小部分发生变色。也就是说,形成图象信息,使得驱动脉冲发生器35产生如图22的下部所示之驱动脉冲,其中在激光照射位置沿着最内圆形路径TR通过的期间,只有一部分之间发出写电平激光束。
为按中等密度表现特定的单位区域TA,如下调节激光照射周期,如图23的上部所示,在属于该特定单位区域TA的三个圆形路径TR中,沿最内圆形路径TR的整个部分以及沿中间圆形路径TR的半个部分发生变色。也就是说,形成图象信息,使得驱动脉冲发生器35产生如图23的下部所示之驱动脉冲,其中在激光照射位置沿着最内圆形路径TR通过期间以,及在激光照射位置沿着中间圆形路径TR通过的部分时间内发出写电平激光束。
主机PC110预先产生为各单位区域TA提供上述灰度表现的图象信息,并将该图象信息传送至光盘记录装置100。因此,可以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为各单位区域TA提供灰度表现的可见图象。
(改型2)
按照上述实施例,当通过发出激光束已经形成可见图象同时光盘D从基准位置转动一次时,进行送进控制操作,也就是将光拾取器10沿着直径向外的方向移动预定距离,并将激光照射位置移动至非常靠近光盘D表面的位置。然而,用于沿直径方向驱动光拾取器10的有些机构不能控制以20μm为单位表示的移动距离。对于其中安装有这种驱动机构的光盘记录装置,增大了激光束不能照射的光盘部分尺寸,结果降低了形成在热敏表面上的可见图象质量。
在用于沿直径方向移动光拾取器10的驱动装置的可调节性较低时,可以采用对沿直径方向移动光拾取器10的驱动装置的控制,以及对光拾取器10的寻迹控制,以便用较小的单位,比如20μm沿着直径调节激光照射位置。具体地说,首先,直径方向驱动装置,如步进电机将光拾取器10移动至位置A。然后,在光拾取器10固定在位置A处的同时,进行寻迹控制,以便将激光照射位置沿着直径定位在位置A1。接着,通过将照射位置设在A1处,发出激光束同时转动光盘D,从而形成可见图象。并且在照射位置固定于A1处的可见图象形成结束之后,通过寻迹控制将激光照射位置向外移动距离a,并设定在位置A2,同时将光拾取器10设定在位置A。然后,在此条件下转动光盘D的同时,发出激光束,以形成可见图象。类似地,在光拾取器10固定于位置A的同时,通过寻迹控制将激光照射位置按照A3、A4和A5的顺序移动,从而继续成像过程。
当成像过程完成的同时,将激光照射位置设定在位置A5时,驱动装置将光拾取器10向外移动距离A,并将光拾取器10设定在位置B。当把光拾取器10固定在位置B时,通过寻迹控制,将激光照射位置向外移动距离a至位置B1、B2、B3、B4和B5,并继续成像操作。由于采用了通过步进电机进行控制,以沿直径方向移动光拾取器10以及寻迹控制,所以,即使在用于沿直径方向移动光拾取器10之驱动装置的可调节性较低时,也可以按更小的距离单位移动激光照射位置。
(改型3)
上述实施例所用的光盘记录装置100采用CAV方法,据此,为形成可见图象,在以恒定角速度转动光盘D的同时,发出激光束。然而,也可以采用线速度恒定的CLV方法。当采用CAV方法时,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可见图象,随着激光照射位置向外移动通过光盘D,应当增大激光束的写电平值;然而,当采用CLV时,则不必改变写电平值。因此,不会因目标激光功率值的波动而降低在光盘热敏表面上形成的图象质量。
(改型4)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激光功率控制器20根据光拾取器10的前监控二极管53a处获得的光接收结果对激光功率进行控制,使得激光束以目标写电平或目标伺服电平发出(见图7)。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在激光二极管53以目标写电平发出激光束时,前监控二极管53a获得的光接收结果,使得激光二极管53发出的激光束的光强可与目标写电平相匹配。此外,采用在激光二极管53以目标伺服电平发出激光束时前监控二极管53a获得的光接收结果,使得激光二极管53发出的激光束的光强可与目标伺服电平相匹配。
在采用目标写电平和目标伺服电平控制激光功率的操作中,除通过接收以这些目标电平发出的激光束获得的结果之外,也可以采用通过接收以目标伺服电平发出的激光束所获得的结果,以控制目标写电平以及目标伺服电平的激光功率。具体地说,根据接收以目标伺服电平发出的激光束所获得的结果(电流值),激光功率控制器20获得电流值SI,提供给激光二极管53,以便使激光二极管53以目标伺服电平值SM发出激光束,如图25的上部所示。当获得电流值SI以提供用于以伺服电平SM发出激光束时,如图25的下部所示那样,通过采用电流值SI得到激光二极管53的供给电流值(通过实验预先获取)与输出电流值SI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采用线性函数得到表示这种关系的斜率。接着,激光功率电路20采用所获得的关系和控制电路16设定的目标写电平WM来获得电流值WI,提供给激光二极管53,以便发出写电平激光束。激光功率控制器20允许激光驱动器19将如此获得的电流WI提供给激光二极管53。以这种方式,不用通过接收以目标写电平发出的激光束所获得的结果,即可以控制写电平激光束的发出。
在上述实施例和所述的改型中,在发出激光束以形成可见图象的过程中,采用前监控二极管53a处的光接收结果对激光功率进行反馈控制。然而,在可见图象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不进行反馈控制即可控制激光功率,从而在可见图象形成之前进行激光照射测试,并且采用前监控二极管53a获得的光接收结果,将电流值提供给激光二极管53。当成像所需的时间较短时,光拾取器10的移动和周围环境(温度)的波动较小,从而即使不进行反馈控制也可以令人满意地控制激光功率。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成像的光盘记录装置,也可以采用不伴随反馈控制的激光功率控制。
(改型5)
在上述实施例中,从光盘D的热敏表面的最外缘读取盘区ID,以识别装入光盘记录装置100中的光盘类型,并根据被识别的光盘类型进行激光功率控制(见图12)。可以从光盘D记录表面的读入区域(read-in area)读取盘区ID,并在光盘D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盘区ID所识别的光盘类型进行激光功率控制。为了从记录表面的读入区域获得盘区ID,首先,用户将光盘装载成使记录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并且光盘记录装置100从其读入区域读取光盘D的盘区ID,然后指示用户翻转并重新插入光盘。当光盘D设置成使得其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时,光盘记录装置100可以根据从读入区域获得的盘区ID进行激光功率控制,并且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
(改型6)
如我们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者,光盘记录装置100使用将信息记录至记录表面的光拾取器10的各个部分,可以在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其中热敏表面为记录表面的相反一侧。对于CD-R,叠置在图1中记录层202上之保护层201的厚度1.2mm,而另一表面上保护层206的厚度很小。因此,如图26中所示,与光盘D安装时记录表面或者热敏表面中哪个面朝向光拾取器10有关,光盘D上激光束应当照射的层的位置与光拾取器10的位置之间的距离d1和d2(相对位置关系)相差约1.2mm。
若假定光拾取器10与光盘D记录表面之间的距离d1为聚焦距离,以此来设计光拾取器10,则在光拾取器10与待照射表面之间距离达到d2时,其聚焦致动器64(见图3)就不能良好地进行聚焦控制。因此,可以设置一个机构,当光盘D设置成使其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时,由之,将光盘D保持在与光拾取器10间隔距离大约1.2mm的位置,从而热敏表面与光拾取器10之间的距离基本上与d1相符。
作为此种机构,如图27中所示,可以采用一个适配器(相对位置调节装置)271,该适配器能够从光盘D中心的夹紧部分270是可拆卸的。当把光盘D装入光盘记录装置100使得其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时,只需对光盘D安装适配器271。
此外,光盘记录装置100可以包括如下机构,它能够在光盘D装入光盘记录装置100中的位置附近以及与其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改变了保持光盘D的位置。只有在把光盘D设置成使得其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时,该机构才可以移动至设置光盘D的位置附近,并用于调节保持光盘D的位置。
在采用适配器271将光盘D位置移离光拾取器10之外,如图28所示,可以设置一个驱动机构(相对位置调节装置)280,当把光盘D设置成使其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时,由之将光拾取器10移离光盘D直至热敏表面与光盘之间的距离为d1。
(改型7)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从光盘D返回并由光拾取器10之光接收元件56(见图3)接收的光束进行聚焦控制,并且为进行这种聚焦控制,采用了束斑直径大于记录数据至记录表面时所发出激光束束斑直径的激光束来照射光盘D的热敏表面。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增大束斑直径,驱动聚焦致动器64,使光接收元件56获得的光接收结果为图13所示的椭圆形状B和C。替代光接收元件56的四个区域56a、56b、56c和56d中接收的光通量值,可以采用光接收元件56各区域中接收的光束总量进行聚焦控制,从而可以用束斑直径大于所得椭圆形状B和C作为光接收结果时的激光束照射光盘D的热敏表面。也就是说,当向光盘D热敏表面发出的激光束的束斑直径增大时,光接收元件56不能接收所有回射光,并如图29中的圆z所示,得到比光接收元件56的光接收区域更大区域的回射光。因此,当伺服电路13驱动聚焦致动器64使光接收元件56接收光束的总量小于获得如图13中圆A和椭圆B和C之光接收结果时的光束总量时,可以向光盘D的热敏表面发出具有较大束斑直径的激光束。
(改型8)
当用非常透明的材料制成光盘D的保护层205(见图1)时,即使将光盘D设置成使其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光盘记录装置100也可以从光盘D的返回光束(反射光束)中检测出在光盘D记录表面中形成的预槽(导引槽)。具体地说,与向记录表面发出激光束的情况不同,在用激光束照射预槽时回射的写电平较高,而在照射脊部时回射的写电平较低。因此,通过检测回射光的电平,可以检测出预槽,于是,可以沿着预槽进行寻迹控制。
当将光盘D设置成使其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时,并且当可以沿着相反一侧记录表面中的预槽进行寻迹控制时,就能发出激光束,形成可见图象,同时沿着预槽移动激光照射位置。当检测热敏表面相反一侧记录表面中形成的预槽,以进行寻迹控制,从而沿着预槽移动激光照射位置时,主轴电机11沿着与记录数据至记录表面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并且光盘D沿着反向转动。下面参照图30说明光盘反向转动的原因。如图30的上部所示,当在光盘D的记录表面中形成螺旋形预槽PB时,从记录表面看其为顺时针螺旋,但是如果从其反面,即热敏表面看预槽PB,则如图30下部所示,就为反时针螺旋。因此,当光盘D从最内位置PBS沿着预槽PB以与数据记录时相同的转动方向转动时,激光照射位置不能沿着预槽移动。于是,若想要沿着预槽PB移动激光照射位置,以通过向光盘D的热敏表面发出激光束来形成可见图象,则光盘D沿着与记录数据至记录表面时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因此,当激光照射位置沿着预定PB移动,并根据图象形成来控制激光照射的定时和激光功率,以便用与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形成可见图象时,控制单元16只需指示伺服电路13沿着与记录数据至记录表面时相反的方向转动主轴电机11。
此外,若想要在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同时激光照射位置沿着记录表面中形成的预槽PB移动,假定激光照射位置限定为预槽PB的最外位置PBE,则即使光盘D沿着与其记录时相同的转动方向进行转动,也可以沿着预槽PB移动激光照射位置。
(改型9)
上述实施例中,在图31中光盘D热敏表面的预定禁止区域KA中,控制单元16可以禁止成像激光束(写电平激光束)进行的照射。当激光照射位置从上述基准位置(见图16)顺时针移动时,则如图31所示,所述禁止区域KA为从基准位置沿反时针方向具有预定角度的扇形区域。也就是说,当光盘D转动以及激光照射位置从基准位置移动并发出激光束用于形成可见图象时,禁止区域KA为在激光照射位置返回基准位置前一刻激光照射位置所通过的区域。
为了在禁止区域KA中禁止形成可见图象,控制单元16只需进行数据转换,也就是把从主机PC110提供的图象信息中之禁止区域KA的坐标点的灰度级改成“0”。通过这种数据转换,即使驱动脉冲发生器35根据数据转换所获得的数据精确地产生驱动脉冲,当激光照射位置通过该禁止区域KA时也不发出写电平激光束,于是,可以在禁止区域KA不形成可见图象。
当用于形成可见图象的激光停止照射该禁止区域KA时,可以获得如下效果。在与从PLL电路33接收的时钟信号同步进行成像时,主轴电机转动一圈的转速会稍微变化,并且相应地,由PLL电路33输出的时钟信号的周期会发生波动。由于作为成像同步信号的时钟信号的波动,情况可能是(如图31所示)激光照射位置的轨迹(由图3的虚线所示)会在形成可见图象的激光束照射在基准位置KK开始之后基本上投射一圈,并会在激光束通过基准位置的位置KT发出激光束,同时,这种激光束会发出用于表现紧随基准位置之后的位置KC处的图象。也就是说,激光束在发出时发生叠合,导致在已发出激光束用以形成可见图象区域中的位置KT处,同样发出本应发出用于表现基准位置前一刻位置KC处图象的激光束。于是,如此获得的可见图象会产生失败。因此,即使在PLL电路33产生的时钟信号波动时,也可以转换图象信息,以设置禁止区域KA,从而可以防止由于在相同位置使用激光束形成第二可见图象造成失败。
(改型10)
可以采用具有图32中所示结构之光盘记录装置100′来替代上述实施例的光盘记录装置100。如图32所示,光盘记录装置100′与上述实施例光盘记录装置100的区别在于,它不包含FIFO存储器34和驱动脉冲发生器35,并设有编码器320来替代编码器17。
编码器320和所述实施例中的编码器17都是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EFM调制和CIRC(Cross Interleave Reed-Solomon Code)转换。编码器320将存储器中的接收数据暂时累积,对累积的数据进行上述调制,并将所得数据输出至策略电路18′。另外,根据从控制单元16接收的调制开启/关闭信号,编码器320判断从缓冲存储器接收的数据是应当通过比如EFM调制过程输出,还是应当不进行EFM调制而输出。控制单元16、编码器36对从缓冲存储器36接收的数据进行EFM调制,并将所得数据输出至策略电路18′。当控制单元16传送调制关闭信号时,与从PLL电路33接收的时钟信号同步,编码器320将从缓冲存储器36接收的数据不进行任何调制就加以输出。
在接收到用户通过用户接口(未示出)输入的指令之后,控制单元16向编码器320输出调制开启/关闭信号。具体地说,当从用户收到在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的指令时,控制单元16输出调制关闭信号,或者当收到记录数据至记录表面的指令时,输出调制开启信号。替代根据用户的指令输出调制开启/关闭信号,控制单元16可以根据朝向光拾取器10的光盘表面来输出调制开启/关闭信号。在此情况下,当把光盘D设置成使它的热敏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时,必须输出调制关闭信号,而当把光盘D设置成使它的记录表面朝向光拾取器10时,必须输出调制开信号。
采用这种结构,当用户发出记录数据至记录表面的指令时,控制单元16向编码器320输出调制开启信号。从主机PC110向缓冲存储器36传送待记录至光盘D记录表面的写入数据,然后再将其从缓冲存储器36传送至编码器320。在接收到调制开启信号之后,编码器320对从缓冲存储器36接收的写入数据进行EFM调制,并将所得结果输出至策略电路18′。策略电路18′进行EFM调制数据的时轴校正,产生用于驱动激光驱动器19的驱动脉冲,并将该驱动脉冲输出至激光驱动器19。根据该驱动脉冲,激光驱动器19向光拾取器10的激光二极管53(见图3)提供驱动电流,并且光拾取器10向光盘D的记录表面发出激光束以记录从主机PC110提供的数据。
当用户发出在热敏表面上形成可见图象的指令时,控制单元16向编码器320输出调制关闭信号。从主机PC110向缓冲存储器36传送与待形成于光盘D之热敏表面上的可见图象对应的图象信息,然后将其从缓冲存储器36传送至编码器320的内部存储器。在接收到调制关闭信号之后,编码器320对于从缓冲存储器36接收的图象信息不进行任何调制,而且还与PLL电路33提供的时钟信号同步,依次将各个坐标点的数据(指示灰度级的信息)输出至策略电路18′。策略电路18′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驱动脉冲发生器35根据依次提供的指示各坐标点灰度级的数据产生驱动脉冲,然后将驱动脉冲输出至激光驱动器19。根据这种驱动脉冲,激光驱动器19向光拾取器10的激光二极管53(见图3)提供驱动电流,并且光拾取器10发出激光束,以在光盘D的热敏表面上形成与主机PC110所传送图象信息一致的可见图象。
如上所述,由于编码器320可以根据可见图象形成或者数据记录进行或停止调制,所以可以去除仅用于可见图象形成的FIFO存储器34和驱动脉冲发生器35,并且,通过此简单结构,光盘记录装置100′可以获得可见图象形成功能和数据记录功能。
(改型11)
也可以在光盘D的记录表面(记录层202)上形成可见图象。由于众所周知的是,当向记录层202发出等于或大于预定光强的激光束时,会改变照射位置处的反射率,所以,可以通过发出能够可视识别的较大范围激光束来形成可见图象。或者,当记录层202是由其状态变化的材料制成时,例如激光照射区域被挖空或使之凸起,也可以利用该材料的特性来形成可见图象。
为在记录表面(记录层202)上形成可见图象,只需沿着记录层202中形成的导引槽(预槽)加以记录用以形成可见图象的数据。另外,与在热敏表面(光敏层205)上形成可见图象时一样,可以增大向记录层202所发出激光束的束斑直径,并且可以不采用导引槽来记录数据。也就是说,导引槽的间隔(信迹间距)为只有数个微米的很小值,并且,即使在不沿着导引槽进行数据记录的情况下,也不会减小待形成之可见图象的分辨率。严格地说,记录层205的表面比较粗糙,因为导引槽形成于其中;然而,由于导引槽的深度为仅仅数微米的很小值,所以,在形成可见图象时,可以认为记录层202是平坦的。
只要采用本发明的相关奇数,就可以不仅在热敏表面(光敏层205),也可以在记录表面(记录层202)上形成可见图象,而无需任何专用装置。
(改型12)
当在光盘D的记录层202上形成可见图象时,自然不能将数据记录在载有可见图象的区域。于是,在光盘D的写入区域(记录层202),可以预先确定用于形成可见图象的区域。例如,当在从光盘最内位置向预定位置(地址)延伸的区域中进行原始数据记录,并在外部区域形成可见图象时,不会丢失原始数据记录区域。
另外,可以在完成原始数据记录之后检测其中尚未记录数据的区域,并可在检测出的未记录区域形成可见图象。
(改型13)
可以将待记录用以形成可见图象的数据(图象信息)预先存储在光盘记录装置100的存储器(未画出)中。例如,在存储器中形成其中将数字0至9,作为可见图象记录在光盘D上的数据。当用户指定一个数字以形成在光盘D上时,可以从所述存储器中读取对应的写入数据,并将其记录在光盘D上,以形成可见图象。
另外,沿光盘向外进行规律的数据记录,并且当完成数据记录时,可以自动产生指示记录数据和时间的时间标记信息,作为可见图象而无需用户指令。可以将时间标记信息从外部设备(主机PC110)提供至光盘记录装置100。
另外,在完成原始数据记录之后,可以产生指示用户名和写入数据内容的署名信息,作为可见图象。通过用户的操作,只需由主机PC110将署名信息提供至光盘记录装置100。或者,用户可以直接操作光盘记录装置100来输入(注册)署名信息。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不仅可以将数据记录至光盘的记录表面,而且可以将可见数据记录至热敏表面,而无需单独设置新的设备。

Claims (36)

1.一种光盘装置,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能够在光盘上投射可见图像,所述装置包括:
转动机构,用于转动光盘;
检测机构,用以检测光盘的转动情况;
光拾取器,它被布置成将激光束照射在由所述转动机构转动的光盘上,使可见图像投射在光盘上;
送进机构,沿着光盘的径向方向送进所述光拾取器;
寻迹控制机构,用以控制相对于光盘的激光束照射位置;
其中,在光盘的一次转动进程期间,所述寻迹控制机构沿光盘的径向方向固定激光束照射位置,并且每次检测机构检测光盘的一次转动时,所述激光束的照射位置沿径向方向移动第一距离;并且
当检测机构测得光盘转动预定转数时,送进机构使光拾取器沿径向方向送进第二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寻迹控制机构沿径向方向使激光束的照射位置向着光盘的外部周缘移动第一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送进机构沿径向方向使光拾取器向着光盘的外部周缘移动第二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在所述检测机构每检测一次光盘转动时,所述寻迹控制机构使激光束的照射位置移动第一距离,从而将第一距离对于光盘的每次转动设定为常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寻迹控制机构使激光束的照射位置移动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被设定为实质上与由光拾取器照射的激光束的束斑直径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当检测机构测得光盘已转动预定转数时,所述送进机构使光拾取器送进第二距离,从而对于检测机构每次检测光盘已转动预定转数将第二距离设定为常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转动机构按恒定角速度转动光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转动机构具有主轴电机,用以转动光盘,并且,所述转动机构根据具有与主轴电机转数相应的频率的脉冲控制光盘的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检测机构根据具有与主轴电机转数相应的频率的脉冲计数光盘的转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转动机构按恒定的线速度转动光盘。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检测机构参照光盘的预定径向位置计数光盘的转数。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光拾取器把激光束照射在具有热敏层的光盘上,使可见图像投射在光盘的热敏层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光拾取器把激光束照射在具有可记录数据层的光盘上,使可见图像投射在光盘的可记录数据层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光拾取器把激光束照射在未记录数据的可记录数据层的自由部分上,使可见图像投射在可记录数据层的自由部分中,与已经记录数据的可记录数据层的其它部分分离。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寻迹控制机构响应输入的恒定偏移电压,沿径向固定激光束的照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光盘包含预槽、可记录数据层和热敏层,并且可记录数据层中记录数据的同时,光拾取器以所述预槽的导引而辐射激光束;而在将可见图像投射在热敏层中的同时,辐射激光束不受预槽导引。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在把数据记录在可记录数据层中时,所述光拾取器将具有第一束斑直径的激光束照射到可记录数据层中;并且在把可见图像投射在热敏层中时,所述光拾取器将具有第二束斑直径的激光束照射到热敏层中;并将第二束斑直径设定为大于第一束斑直径。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在把数据记录在可记录数据层中时,所述光拾取器将具有第一束斑直径的激光束照射到可记录数据层中;并且在把可见图像投射在热敏层中时,所述光拾取器将具有第二束斑直径的激光束照射到热敏层中;并将第二束斑直径设定为与第一束斑直径相等。
19.一种以把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的光拾取器将可见图像投射在光盘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光拾取器将激光束照射在光盘上的同时转动光盘,以将可见图像投射在光盘上;
检测光盘的转动情况;
沿着光盘的径向方向送进所述光拾取器;
控制相对于光盘的激光束照射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步骤包括在光盘的一次转动进程期间,沿光盘的径向方向固定激光束照射位置,并且每检测机构检测光盘的一次转动时,所述激光束的照射位置沿径向方向移动第一距离;并且
所述送进步骤包括当测得光盘已转动预定转数时,使光拾取器沿径向方向送进第二距离。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步骤包括使激光束的照射位置沿径向方向向着光盘的外部周缘移动第一距离。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送进步骤包括使光拾取器沿径向方向向着光盘的外部周缘移动第二距离。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步骤包括每检测一次光盘转动时,使激光束的照射位置移动第一距离,从而将第一距离对于光盘的每次转动设定为常数。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步骤包括使激光束的照射位置移动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被设定为实质上与由光拾取器照射的激光束的束斑直径相等。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送进步骤包括,当测得光盘已转动预定转数时,使光拾取器送进第二距离,从而对于每次检测光盘已转动预定转数将第二距离设定为常数。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盘按恒定角速度转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转动步骤包括,主轴电机转动光盘,并根据具有与主轴电机转数相应频率的脉冲控制光盘的转动。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检测步骤包括,根据具有与主轴电机转数相应频率的脉冲计数光盘的转数。
28.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盘按恒定的线速度转动。
29.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检测步骤包括参照光盘的预定径向位置计数光盘的转数。
3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拾取器把激光束照射在具有热敏层的光盘上,使可见图像投射在光盘的热敏层上。
3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拾取器把激光束照射在具有可记录数据层的光盘上,使可见图像投射在光盘的可记录数据层上。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拾取器把激光束照射在未记录数据的可记录数据层的自由部分上,使可见图像投射在可记录数据层的自由部分中,与已记录数据的可记录数据层的其它部分分离。
3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步骤响应输入的恒定偏移电压,沿径向固定激光束的照射位置。
3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盘包含预槽、可记录数据层和热敏层,并且在可记录数据层中记录数据的同时,光拾取器由所述预槽导引辐射激光束;而在将可见图像投射在热敏层中时,辐射激光束不受预槽导引。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把数据记录在可记录数据层中时,所述光拾取器将具有第一束斑直径的激光束照射到可记录数据层中;并且在把可见图像投射在热敏层中时,所述光拾取器将具有第二束斑直径的激光束照射到热敏层中;并将第二束斑直径设定为大于第一束斑直径。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把数据记录在可记录数据层中时,所述光拾取器将具有第一束斑直径的激光束照射到可记录数据层中;并且在把可见图像投射在热敏层中时,所述光拾取器将具有第二束斑直径的激光束照射到热敏层中;并将第二束斑直径设定为与第一束斑直径相等。
CN2006100817535A 2001-10-31 2002-10-31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626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35608 2001-10-31
JP2001335608 2001-10-31
JP2001-335608 2001-10-31
JP2002-122706 2002-04-24
JP2002122706 2002-04-24
JP2002122706A JP3956756B2 (ja) 2001-10-31 2002-04-24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81202A Division CN100382175C (zh) 2001-10-31 2002-10-31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2672A true CN1862672A (zh) 2006-11-15
CN1862672B CN1862672B (zh) 2012-05-23

Family

ID=3582215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580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3137C (zh) 2001-10-31 2002-10-31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CN20061008175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62672B (zh) 2001-10-31 2002-10-31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CN20071010103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71582B (zh) 2001-10-31 2002-10-31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580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3137C (zh) 2001-10-31 2002-10-31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103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71582B (zh) 2001-10-31 2002-10-31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00433137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4857B (zh) * 2008-02-05 2012-12-0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光学读取单元以在光盘片上形成可视影像的系统与方法
CN109074153A (zh) * 2016-03-29 2018-12-21 斋藤创造研究所株式会社 一种输入装置及图像显示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144A (ja) * 1989-06-02 1991-01-11 Nec Corp パケット交換機の異常パケット情報通知方式
JP2000276777A (ja) * 1999-03-25 2000-10-06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光記録媒体
JP2001056937A (ja) * 1999-08-17 2001-02-27 Nec Corp 光ディスク用刻印装置
JP2001283470A (ja) * 2000-03-31 2001-10-1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記録システム及び情報記録方法
JP3577005B2 (ja) * 2001-06-27 2004-10-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図形書き込み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4857B (zh) * 2008-02-05 2012-12-0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光学读取单元以在光盘片上形成可视影像的系统与方法
CN109074153A (zh) * 2016-03-29 2018-12-21 斋藤创造研究所株式会社 一种输入装置及图像显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2672B (zh) 2012-05-23
CN1716392A (zh) 2006-01-04
CN101071582B (zh) 2011-03-23
CN100433137C (zh) 2008-11-12
CN101071582A (zh) 200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16114A (zh)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CN1282192C (zh) 在聚焦控制下用径向振动激光束在光盘上形成图像的设备和方法
CN1258764C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162843C (zh) 对具有多个信号记录表面的记录媒体读和/或写数据的设备
CN1251190C (zh) 一种给记录数据设定最佳记录功率的光盘记录方法和光盘记录设备
CN1116671C (zh) 光盘、跟踪控制装置和方法及焦点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790494A (zh) 能在光盘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501368A (zh) 光盘装置及光盘
CN1098520C (zh) 电机控制装置,电机控制方法,盘装置及盘存取方法
CN1249678C (zh) 光盘记录设备和在光盘上形成图像的方法
CN1147842C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734586A (zh) 光盘设备
CN1254804C (zh) 球面像差校正方法和装置
CN1311447C (zh) 光盘装置
CN1862672A (zh) 能在盘面上投射可见图像的光学记录装置
JP3901036B2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JP4007404B2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JP4055814B2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4285566B2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CN1460251A (zh) 光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

Termination date: 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