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9463A - 用于产生两侧旋转运动的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产生两侧旋转运动的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49463A CN1849463A CNA2004800258732A CN200480025873A CN1849463A CN 1849463 A CN1849463 A CN 1849463A CN A2004800258732 A CNA2004800258732 A CN A2004800258732A CN 200480025873 A CN200480025873 A CN 200480025873A CN 1849463 A CN1849463 A CN 18494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ing
- ring
- reinforced pole
- hoop
- spring hoo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36316 preload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10022579 ATP dependent 26S prot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386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2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expandable or contractable clamping ring or ban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 B60N2/225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braking systems
- B60N2/225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braking systems with coiled spring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1/00—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 E05F11/38—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for sliding windows, e.g. vehicle window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by vertical movement
- E05F11/50—Crank gear with clutches or retaining brakes, for operating window mechanisms
- E05F11/505—Crank gear with clutches or retaining brakes, for operating window mechanisms for vehicle window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5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vehicles
- E05Y2900/53—Type of wing
- E05Y2900/538—Interior li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5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vehicles
- E05Y2900/53—Type of wing
- E05Y2900/55—Wind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为汽车中的窗口提升器和座位调节器产生两侧旋转运动的调节装置,包含驱动元件(1);角度转换元件,其具有中空圆柱形支承表面,并且由驱动元件(1)的致动而被驱动;从动元件;联结装置,设置在驱动元件(1)和从动元件(11)之间的能量流中,当驱动元件(1)从中间的初始位置沿着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将驱动元件(1)的调节运动专门传递到从动元件(11),另外布置有在从动元件(11)和输出元件之间阻止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的制动锁定装置;另外具有将驱动元件(1)返回中间的初始位置的复位装置。联结装置配设有作用连接到驱动元件(1)的加固杆(5),和预加载并且至少部分地邻近从动元件(11)的中空圆柱形支承表面(110)布置的卷绕弹簧箍(31,32),藉此弹簧的端部(310,311;321-324)就作用连接到加固杆(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依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产生两侧旋转运动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从DE 199 07 48 132可知一种作用在两侧上用于产生旋转运动的调节装置,它具有外壳,其中安装有驱动元件和输出元件,输出元件可以通过驱动元件的致动有角度地调节,还安装有环状弹簧,环状弹簧至少部分地支撑在外壳的内壁上,并且因此可以阻止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并且当在驱动侧上导入扭矩时收缩,因此释放扭矩从驱动元件到输出元件的传递。环状弹簧的端部连接到传递元件,传递元件安装在驱动元件和输出元件之间,并且具有围绕输出元件的轴线安装的圆弓形基体。为了减少扭矩从驱动元件到输出元件的传递过程中的间隙,外壳朝输出元件的轴线逐渐变细,同时传递元件或环状弹簧朝外壳直径减小的方向轴向预加载。
在已知的调节装置的情形下,驱动元件可以另外配设有沿径向或圆周导向的补偿元件,补偿元件没有间隙地抵靠传递元件的止挡面并且包括两个剪刀杆,剪刀杆沿圆周方向彼此可移动的彼此相对,补偿元件还包括沿径向弹簧加载的楔滑块,楔滑块设置在剪刀杆之间并且安装在驱动元件的导向装置中,其中,楔滑块配设有在驱动元件的导向装置中导引的中心弹簧加载的楔导向装置,这样它在驱动杆的导向装置中的径向位移就会在剪刀杆上施加沿圆周方向的作用力,并且因此确保足够的间隙自由度。
该类型的调节装置既适于从驱动元件向从动元件传递驱动侧上的扭矩,也可以用作阻止从调节装置的输出侧导入的扭矩的制动锁定装置。使用环状弹簧作为力传递元件以向从动元件传递驱动元件的调节运动,或是作为制动元件以通过膨胀环状弹簧并且通过环状弹簧的紧靠局部固定的调节外壳的圆柱形接触面而产生阻塞来阻止输出侧扭矩,一方面就要求力传递元件顺次的精确匹配来确保由驱动元件到从动元件的最大可能的无间隙力传递,并且保证一旦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大于或等于驱动侧上导入的扭矩就稳固地阻止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
在已经完成调节运动之后并且当调节系统松弛从而不会触发任何连接到调节装置的汽车的可调节机构的无意调整时,在将驱动元件可靠地移回中间的起始位置时就存在另一个问题。
因为该类型的调节装置目前被更多地使用,所以就会尝试降低生产成本而同时提供较低的制造和安装费用和较轻的重量以安装在汽车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开头所提及类型的调节装置,它利用相同的功能原理,既适于用作驱动装置又适于用作制动锁定装置,能够使弹簧元件实现简单的安装并且确保力在驱动元件和从动元件之间良好的传递,或是确保可靠地阻止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并且使调节装置的功能元件独立于弹簧元件的弹簧力而可靠地复位到中间的起始位置。
用于从驱动元件向从动元件传递力的驱动装置的实现在于联结装置或制动锁定装置包含至少一个环状弹簧箍,环状弹簧箍具有小于360度的圆周和支承面,支承面用于从驱动元件向从动元件或从从动元件向输出元件或从输出元件向调节外壳传递力。
依照本发明的解决方案能够实现用作弹簧元件的环状弹簧箍的简单并且特别是浮动的支承,并且通过作用在弹簧端部的加固杆,可以在驱动元件和从动元件之间实现良好的力传递,这样就可以确保可靠地阻止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并且可以保证调节装置的功能元件独立于弹簧元件的弹簧力而可靠地复位到中间的起始位置中。
联结装置优选具有加固杆和环状弹簧箍,所述加固杆与驱动元件作用连接(active connection),所述环状弹簧箍至少部分地在预加载下支承在从动元件的中空圆柱形支承面上,且弹簧的弹簧端部与加固杆作用连接。
加固杆可带有间隙地围绕调节轴旋转,它具有至少一个凸轮,凸轮置于环状弹簧箍的弹簧端部之间,并且为了通过驱动元件转动脱离中间的起始位置而传递源自于驱动元件的驱动扭矩,所述凸轮使环状弹簧箍变宽,这样它就利用摩擦接合而抵靠传动罐的中空圆柱形支承面,并且与传递杆作用连接,在驱动元件从偏转位置复位到中间的起始位置的过程中,所述传递杆作用在从环状弹簧箍倾斜的支撑臂上,这样环状弹簧箍就被一起拉动并且解除了其紧靠传动罐的中空圆柱形接触支承面的摩擦接触。
除了浮动安装的环状弹簧箍之外,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联结装置具有连接到驱动元件和从动元件的驱动轴的两个传递杆,并且每个传递杆均具有径向杆臂,径向杆臂均与从环状弹簧箍倾斜的支撑臂相对以在其向内指向的端部形成环状弹簧箍的弹簧端部之一,并且具有第二杆臂,第二杆臂抵靠外壳上固定的止挡并且抵靠与驱动元件相联系的加固杆的连接螺栓,藉此安装在传递杆之间用于复位环状弹簧箍的复位弹簧和驱动元件均取决于复位方向将传递杆的一个径向杆臂压靠在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之一上,并且藉此,为了使驱动元件复位,均取决于复位运动方向将第二杆臂压靠在连接到驱动元件的连接螺栓上。
因此就可以利用单个弹簧独立于环状弹簧箍的弹簧力而确保使驱动元件和环状弹簧箍均可靠地复位到中间的起始位置。
优选配设了两个连接到调节轴的传递杆,传递杆具有杆臂,杆臂沿径向从调节轴伸出并且与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相联系,传递杆抵靠外壳上固定的止挡并且与加固杆作用连接。另外,至少一个复位弹簧安装在传递杆之间,并且为了复位环状弹簧箍和连接至加固杆的驱动元件,复位弹簧取决于复位作用的方向而将传递杆的每个径向杆臂压靠在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之一上并且压靠在加固杆的止挡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复位弹簧安装在两个杆凸块上,杆凸块从传递杆的径向杆臂延伸并且沿圆周方向弯曲,并且均从一个传递杆的径向杆臂向另一个传递杆的径向杆臂与调节轴同心地延伸,并且相对于彼此对齐,并且能够移动经过彼此,且复位弹簧支撑在传递杆的径向杆臂上。
在第二实施例中,传递杆具有第二杆臂,第二杆臂抵靠外壳上固定的止挡并且抵靠与驱动元件相联系的加固杆的连接螺栓。为了取决于复位运动的方向复位驱动元件,传递杆的每个第二杆臂均压靠连接螺栓,且连接螺栓连接到驱动元件以用于铰接运动。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两个复位弹簧在传递杆的弯曲杆凸块上导向并且支撑在传递杆的径向和第二杆臂上。通过传递杆的径向杆臂上的接触凸起,可以确保优化的外围力接合用于使环状弹簧箍和驱动元件复位,其中所述接触凸起抵靠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并且在该接触凸起和驱动元件的中间的起始位置中的倾斜支撑臂之间存在的微小的间隙,并且为了复位环状弹簧箍和驱动元件,所述接触凸起压靠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
另外,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环状弹簧箍的一个弹簧端部和倾斜支撑臂的端部可以通过腹板彼此连接,藉此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就可以具有裂缝连接。或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环状弹簧箍并没有生成裂缝,而是进行了加厚。
为了确保当力从致动杆向从动元件或传动罐传递时的径向灵活性,加固杆通过椭圆形孔连接到调节轴。
在具有复位弹簧的实施例中,接触凸起安装在传递杆的径向杆臂的端部,藉此止挡凸轮沿轴向方向从接触凸起伸出并且抵靠外壳上固定的止挡。在该实施例中,加固杆形成为两部分,并且具有凸轮,凸轮形成在第一加固杆部件上并且安装在环状弹簧箍的弹簧端部之间,加固杆通过椭圆形孔围绕调节轴安装并且具有对角相对的第一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连接到第二加固杆部件的第二连接元件,第二加固杆部件具有围绕调节轴布置的孔和两个抵靠传递杆的止挡凸轮的止挡,藉此两个加固杆部件就沿轴向方向一个安装在另一个上。腹板可以从远离第一加固杆部件的第二加固杆部件的表面伸出,并且这些腹板穿过外壳盖中沿圆周方向延伸的槽伸出,从而配合到杆螺钉固定板中的容纳槽中,其中所述外壳盖连接到调节外壳,所述杆螺钉固定板可连接到致动杆或致动轮。
在第三实施例中,加固杆具有两个支承面,支承面相对于驱动轴对称地布置并且相对于对称轴倾斜地延伸,其中该对称轴从加固杆与环状弹簧箍的弹簧端部的连接延伸到加固杆与驱动元件的作用连接,藉此支承面就与环状弹簧箍的两个倾斜支撑臂的相对应的端面相对,藉此与驱动轴同心安装的对中和复位弹簧的弹簧端部就抵靠在加固杆和驱动元件之间的作用连接处的局部固定的止挡以及环状弹簧箍的凸块。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依照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以确保用作弹簧元件的至少一个环状弹簧箍的简单并且尤其是浮动的支承,以及力从致动杆向从动元件的良好传递。
在一个作为制动锁定装置的实施例中,其中该制动锁定装置用于阻止输出侧扭矩并且用于传递经由上述调节驱动装置之一的实例导入的驱动侧扭矩,调节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环状弹簧箍,环状弹簧箍支撑在调节外壳上用于阻止输出侧扭矩,还具有安装在环状弹簧箍的弹簧端部和驱动元件之间的加固杆,并且当输出侧上的扭矩大于驱动侧上的扭矩时,加固杆使环状弹簧箍变宽用于摩擦接触调节外壳,并且还至少具有传动罐的第一控制元件,所述第一控制元件抵靠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承臂,当驱动侧上的扭矩大于输出侧上的扭矩时,第一控制元件解除环状弹簧箍紧靠调节外壳的摩擦支承接触,藉此传动罐的第二控制元件还与输出元件作用连接,并且藉此加固杆的中间支承面抵靠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
在作为制动锁定装置的该实施例中,控制元件来阻止输出侧上的扭矩,并且释放驱动侧上从驱动元件或从动元件到输出元件的扭矩。
输出元件可以包含输出杆,输出杆安装在加固杆之间并且连接到输出小齿轮,输出小齿轮与调节轴同心地安装,这样就可以确保由驱动元件或从动元件到输出元件的最佳力传递。
加固杆具有在环状弹簧箍的弹簧端部之间布置的外部支承面,并且还具有止挡凸起,止挡凸起与外部支承面相反并且抵靠输出元件,而伸入调节外壳中的从动元件或传动罐的控制元件支承在传递杆的止挡和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上。
从传递杆向环状弹簧箍的力传递优选地以这样的方式控制,即为了阻止环状弹簧箍,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抵靠加固杆的中间接触支承面,而环状弹簧箍的弹簧端部支撑在加固杆的外部支承面上并且辅助环状弹簧箍的旋转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制动锁定装置具有两个轴向偏置的环状弹簧箍,环状弹簧箍支撑在调节外壳上用于阻止输出侧上的扭矩,并且,为了使环状弹簧箍相互加载以支承接触在中空圆柱形调节外壳上,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包含用于片簧的凹槽,片簧使倾斜支撑臂彼此连接,使环状弹簧箍沿圆周彼此相对的加载,藉此外部弹簧端部压靠加固杆的外部支承面,并且加固杆通过其支承面紧靠倾斜弹簧端部而在中心区域支撑,从而利用在另一端配设的它们的支承面而压靠输出杆,这样就设置了无间隙的输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制动锁定装置具有两个可相对运动的加固杆,加固杆通过至少一个弹簧元件预加载,藉此环状弹簧箍的外部弹簧端部压在加固杆的一端的外部支承面上,加固杆在中心区域支撑在中心大体上沿径向对齐的支撑臂的止挡面上,并且在加固杆的另一端上布置的支承面抵靠输出元件。
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可以具有凹槽,用于弯曲的优选中心支撑的片簧,且片簧将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彼此连接。
作为可选方案,弹簧元件可以包括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安装在加固杆的外部支承面之间,加固杆的外部支承面抵靠环状弹簧箍的外部弹簧端部,所述压缩弹簧或者抵靠环状弹簧箍的相对地接触台肩。
于是加固杆的至少一对接触支承面在由调节轴和输出元件形成的对称轴的任一侧上具有相对于该对称轴的有角度的路径,这样就可以无间隙地设置输出,并且环状弹簧箍可以预加载至调节外壳。
为了力能够迅速地从驱动爪传递到环状弹簧箍,至少一个携动弹簧(entrainment spring)安装在环状弹簧箍和驱动爪的任一侧上的止挡之间。
为了消除从动元件到输出元件之间的间隙,加固杆通过安装在驱动轴和加固杆的内部止挡之间的弹簧元件朝输出元件预加载。
输出杆可以具有用于容纳制动加固杆的支承面的成形构件的凹口,所述凹口的位置与支承在环状弹簧箍的外部弹簧端部上的接触支承面相反,所述输出杆并且具有输出凸轮,从动元件或传动罐的第二控制元件支承在该输出凸轮上。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中显示的设计为调节驱动装置和制动锁定装置的调节装置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和本发明的其它细节。图中显示了:
图1是穿过调节驱动装置的剖面图,调节驱动装置具有位于致动杆和通过环状弹簧箍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致动杆驱动的传动罐之间的联结装置;
图2是穿过调节驱动装置的剖视图,调节驱动装置具有位于致动杆和利用环状弹簧箍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致动杆驱动的传动罐之间的联结装置;
图3A-3E是在调节驱动装置的各个装配阶段中在传递杆之间具有单个复位弹簧的调节驱动装置的剖面图;
图4A-4H是依照图3的调节驱动装置的各个装配阶段的透视图;
图5是穿过调节驱动装置的剖面图,调节驱动装置具有位于致动杆和利用驱动元件的无阻塞复位的第三实施例中的致动杆驱动的传动罐之间的连接;
图6是穿过设计为制动锁定装置的调节装置的剖面图,制动锁定装置具有两个轴向偏置的环状弹簧箍、两个传递杆和用于预加载环状弹簧箍的一个片簧;
图7是穿过形成为制动锁定装置并且具有安装在传递杆的接触支承面之间的压缩弹簧的调节装置的剖面图;
图8是穿过设计为制动锁定装置的调节装置的剖面图,制动锁定装置具有两个轴向偏置的环状弹簧箍、两个传递杆、预加载环状弹簧箍的欧米加形(omega)弹簧和直接接合输出元件的传动罐的控制元件;
图9A-9F是设计为依照图8的制动罐的调节装置的各个装配阶段的透视图;
图10是穿过设计成制动锁定装置的调节装置的剖面图,制动锁定装置对应于依照图8的制动锁定装置,具有位于环状弹簧箍的支承台肩之间的压缩弹簧,并且
图11是穿过制动锁定装置的剖面图,制动锁定装置具有单个环状弹簧箍和没有间隙地支承载输出元件上的两个加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所示的穿过调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显示了元件11,元件11围绕调节轴10被旋转驱动并且由于它的结构配置而在下文中被称作具有中空圆柱形支承面110的“传动罐”。在插入调节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借助于致动杆1,传动罐11根据致动杆1的转动方向围绕调节轴10沿着一个或者另一个方向旋转,所述调节驱动装置下面将参考图1至5描述,其中致动杆1可以围绕调节轴10作为驱动元件转动。
具有浮动支撑的环状弹簧箍31预加载插入传动罐11的中空圆柱形内部空间中,这样环状弹簧箍31如果从传动罐11的中空圆柱形内部空间移走就可以弹起来。环状弹簧箍31具有几个弹簧端部310-313,其中,外部弹簧端部310、311在环状弹簧箍31的端部形成,并且第二弹簧端部312、313在环状弹簧箍31的倾斜支撑臂314、315的端部形成。弹簧端部310至313每个均通过腹板318、319彼此连接。
在环状弹簧箍31的弹簧端部310至313之间,是加固杆5的凸轮51、52,加固杆5通过椭圆形的孔50安装在调节轴10上,并且相对于调节轴10在与凸轮51、52相反的侧上具有连接螺栓53,连接螺栓53将加固杆5连接到致动杆1上。
环状弹簧箍31的倾斜支撑臂314、315具有裂缝连接(crackconnection)316、317,这是通过例如断开环状弹簧箍31并且插入枢轴以便使环状弹簧箍31的外部弹簧端部310、311在压力下通过精确的紧配合支撑在倾斜支撑臂314、315上而产生。利用环状弹簧箍31的弹簧端部310、311的这种配置,通过加固杆5的凸轮51、52施加在环状弹簧箍31上的力就会被稳妥地吸收并且可以保证环状弹簧箍31的弹性力聚集。
两个传递杆71、72安装在调节轴10上,并且每个都通过在两个径向杆臂710、720的端部形成的接触凸起714、724与环状弹簧箍31的倾斜支撑臂314、315相对且具有间隙,并且两个传递杆仅在复位过程中抵靠环状弹簧箍的倾斜支撑臂314、315。传递杆71、72支撑在加固杆5的连接螺栓53上和止挡40上,其中止挡40穿过相对地连接到调节轴10上的第二杆臂711、712固定在外壳上。
每个杆凸块712、713、722、723都从一个传递杆71、72的径向杆臂710、720延伸到另一个传递杆71、72的第二杆臂711、721,杆凸块相对于彼此对齐并且可以移动经过彼此,在传递杆71、72的杆凸块712、713、722、723上,安装了复位弹簧91、92,复位弹簧91、92支撑在径向或第二杆臂710、711、720、721上,并且均用于对中或返回致动杆1,以及用于使环状弹簧箍31复位到中间的初始位置处。
现在将说明图1中所示的调节驱动装置的功能。
如果致动杆1围绕调节轴10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枢转,那么连接螺栓53就会同样沿着该转动方向转动,并且在这种转动方向的情形下,传递杆71或72也会旋转,其中传递杆71或72通过它的第二杆臂711或721支承在连接螺栓53上,这样就会压缩两个复位弹簧91、92。通过制动杆1在连接螺栓53上的连接,加固杆5也一起旋转直到凸轮51、52在较短的空转路径后支承在环状弹簧箍31的弹簧端部310至313上,并且沿着围绕调节轴10且对应于致动杆1的转动方向的旋转方向带动环状弹簧箍31。作为实例,如果致动杆1沿顺时针方向绕调节轴转动,那么凸轮51会抵靠弹簧端部311并且凸轮52会抵靠弹簧端部312,而当致动杆1沿逆时针方向围绕调节轴旋转时,凸轮51会抵靠弹簧端部310并且凸轮52会抵靠弹簧端部313,这样每次都提供了凸轮51、52紧靠弹簧端部310至313的交叉支承接触。
因此,复位弹簧91、92就被进一步加载直到致动杆1的转动行程的末端,同时,当加固杆5位于中间的初始位置之外时,传递杆71、72的第一杆臂710、720处的接触凸起714、724与环状弹簧箍31的倾斜支撑臂314、315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在调节行程末端没有力作用在致动杆1上,那么为了使致动杆1复位,复位弹簧91、92就朝中间的初始位置挤压传递杆71、72。通过传递杆71、72的第二杆臂711、721紧靠连接螺栓53的支承接触,同样连接到连接螺栓73的致动杆1也会被带动,直到加固杆5位于中间的初始位置并且传递杆71、72的径向杆臂710、720的接触凸起714、724抵靠环状弹簧箍31的倾斜支撑臂314、315。在这个没有张力的中间的初始位置中,调节装置的功能元件可以很容易地并且平滑地即基本上没有摩擦地移回中间的初始位置。
图2中以剖视图显示的调节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与图1中以剖视图显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简化调节驱动装置的制造,在环状弹簧箍32的弹簧端部不需要裂缝连接,但是环状弹簧箍32的外部弹簧端部321、322制作得更厚,并且与加固杆5的第一凸轮51相对而立,而环状弹簧箍32的倾斜支撑臂325、326形成与加固杆5的第二凸轮52相对的第二——此处需要加厚的——弹簧端部323、324。
图2中以剖面图显示的调节驱动装置的第二变体的另一种结构和功能与图1中以剖面图显示的第一变体的结构和功能相匹配的附图标记对应,以便在此可以参考图1的上述说明。
对于在3A至3E中以平面图和图4A至4H中以透视图表示的连续的装配阶段中的调节驱动装置,加固杆6、6’设计成两个部件并且在第一平面中具有第一加固杆部件6,依照图3B,第一加固杆部件6具有安装在环状弹簧箍32的外部加厚的弹簧端部321、322之间的凸轮61、围绕调节轴10的椭圆形孔60以及关于椭圆形孔60与凸轮61相反的第一连接部件62。
依照图3A,相对于彼此轴向偏置安装的两个传递杆73、74具有两个径向杆臂730、740,径向杆臂730、740中的一个在另一个上方轴向地安装并且经由孔连接到调节轴10上,藉此关于调节轴10相反的杆臂的端部具有接触凸起732、742,接触凸起732、742与环状弹簧箍32的倾斜支撑臂325、326相对且具有间隙,并且仅在调节驱动装置复位时抵靠环状弹簧箍32的倾斜支撑臂325、326。另外,传递杆73、74的接触凸起732、742具有两个凸轮733、743,凸轮733、743从接触凸起732、742轴向伸出并且在第二平面中抵靠外壳上固定的止挡。
与依照图1和2的调节驱动装置的配置相似,传递杆73、74具有杆凸块731、741,杆凸块731、741与调节轴10同心地弯曲,并且均从传递杆73、74之一的径向杆臂730、740延伸到传递杆73、74中另一个的弯曲杆凸块731、741并且彼此对齐。复位弹簧93安装在杆凸块731、741上并且支撑在传递杆73、74的接触凸起732、742上,从而用来使致动杆对中和返回并且将环状弹簧箍32复位到中间的初始位置。
图4A以透视图显示了调节装置的中空圆柱形调节外壳4,调节外壳具有侧向伸出的凸缘用于将调节装置固定在可以相对于彼此移动的两个调节元件之一上。调节外壳4围绕调节轴10同心的安装并且环绕传动罐11,传动罐11与调节外壳4同心的安装并且通过致动杆围绕调节轴10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转动。
图4B显示了在插入具有外部弹簧端部321、322和倾斜支撑臂325、326的环状弹簧箍32之后的调节驱动装置。
图4C显示了在插入第一传递杆73之后的调节驱动装置,第一传递杆73的径向杆臂730在一侧通过凸缘装配到调节轴10上,并且在另一侧在相反端形成接触凸起732,杆凸块731从接触凸起732延伸,并且与调节轴10同心地延伸。接触凸起732形成用于环状弹簧箍32的倾斜杆臂325的止挡,并且具有凸轮733,凸轮733从接触凸起732轴向延伸并且依照图4G与外壳上固定的止挡相互作用。
图4D对应于图3A显示了在插入第二传递杆74之后的调节驱动装置,第二传递杆74通过径向杆臂740上形成的凸缘装配在调节轴10上,该凸缘相对于第一传递杆73的径向杆臂730的凸缘轴向偏置。在与第二传递杆74的杆臂740的凸缘相反的端部同样具有接触凸起742,杆凸块741从接触凸起742与调节轴10同心地延伸并且与第一传递杆73的杆凸块731对齐。从第二传递杆74的接触凸起742同样轴向延伸出凸轮743,与第一传递杆73的凸轮733相似,凸轮743依照图4G与外壳上固定的止挡相互作用。
图4E对应于图3B显示了在插入第一加固杆部件6之后的调节驱动装置,第一加固杆部件6利用凸轮61安装在环状弹簧箍32的外部弹簧端部321、322之间,并且通过椭圆形孔60装配到调节轴10上。在相对于调节轴10与凸轮61相反的端部,第一加固杆部件6具有第一连接元件62,对应于依照图3C的平面图和依照图4F的透视图,第一连接元件62连接到第二加固杆部件6’的第二连接元件66,第二加固杆部件6’通过孔装配到调节轴10上并且连接到第一加固杆部件6。
第二加固杆部件6’具有抵靠传递杆73、74的止挡凸轮733、743的两个止挡67、68以及三个腹板63、64、65,腹板63、64、65从其表面伸出且优选从该表面倾斜地伸出,并且依照图3D和图4G,伸出穿过沿着与调节轴10同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外壳盖中的槽42、43、44,并且依照图3E和4H,被推到致动杆螺钉固定板15的槽18中,因此它们就在两部分加固杆6、6’和致动杆螺钉固定板15之间产生连接。它具有另一个槽17,槽17与调节轴10同心地延伸,并且依照图4G其中安装有从外壳盖41伸出的腹板45,且腹板45的长度确定致动杆的调节行程,其中制动杆通过三个螺钉固定点16连接到致动杆螺钉固定板15。
图5中显示了穿过用于产生两侧旋转运动的调节驱动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在该剖面图中显示了传动罐11,传动罐11可围绕调节轴10作为从动元件旋转,并且具有中空圆柱形支承面110,并且致动杆1围绕调节轴10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作为驱动元件枢转。环状弹簧箍33带有预加载地浮动插入传动罐11的中空圆柱形内部空间中,并且在该预加载的作用下抵靠传动罐11的中空圆柱形支承面110。
加固杆5’的凸轮54安装在环状弹簧箍33的外部加厚的弹簧端部330、331之间,且相对于两个外部弹簧端部330、331之一具有微小的间隙a。加固杆5’关于调节驱动装置的对称轴对称地形成并且具有两个支腿58、59,支腿58、59围绕调节轴10导向并且上面配设了支承面56、57,支承面56、57相对于调节驱动装置的对称轴倾斜延伸并且与环状弹簧箍33的两个倾斜支撑臂332、333的相对应的端面相对。同样在加固杆5’的两个支承面56、57的每一个与环状弹簧箍33的相对应的端面332、333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b。
对中和复位弹簧94围绕与调节轴10同心安装的对中套筒14放置在加固杆5’的两个支腿58、59之间。对中和复位弹簧94的弹簧端部941、942抵靠外壳上固定的止挡40、通过枢转致动杆1中的开口装配的凸轮55和处于调节装置的中间的初始位置的环状弹簧箍33的凸块334。
如果致动杆1围绕调节轴10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枢转,那么,通过致动杆1经由致动杆1中的开口与凸轮55的作用连接,加固杆5’会沿致动杆1的转动方向同步旋转直至加固杆5’的凸起54在克服间隙a之后抵靠环状弹簧箍33的相关弹簧端部330、331并且加固杆5’的相关支承面56、57在克服间隙b之后抵靠环状弹簧箍33的相对应的端面332、333,使环状弹簧箍33变宽,并且通过环状弹簧箍33的外侧紧靠传动罐11的中空圆柱形支承面110的接触将它沿着致动杆1的枢转方向带动。因为加固杆5’的凸轮55以及环状弹簧箍33的凸块334沿着致动杆1的枢转方向被带动,所以,对中和复位弹簧94就由于两个外部弹簧端部330、331之一的支承接触而变宽并被加载。
如果在致动杆1的调节行程的末端在致动杆1上不再施加力,那么对中和复位弹簧94就会将加固杆5’和环状弹簧箍33挤压回到中间的初始位置。复位基本没有张力地发生,因为加固杆5’不会在环状弹簧箍33的外部弹簧端部330、331或倾斜弹簧端部332、333上施加力,这样环状弹簧箍就会被移动回到中间的初始位置而不会在紧靠传动罐11的中空圆柱形支承面110处有任何显著的摩擦。
图6以剖视图显示了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形成为制动锁定装置,一旦在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大于在驱动侧上导入的扭矩,制动锁定装置就阻止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在作为制动锁定装置的该实施例中,环状弹簧箍33、34连同加固杆81、82同样用作力传递元件。
两个环状弹簧箍34、35彼此相对偏置地设置在调节外壳4中并且抵靠调节外壳4的圆柱形内壁。环状弹簧箍34、35的倾斜支撑臂341、351抵靠两个加固杆81、82的中间支承面810、820,加固杆81、82在调节轴10的每侧上正割形(secant-shaped)地设置在调节外壳4中。环状弹簧箍34、35的外部弹簧端部342、352抵靠加固杆81、82的外部支承面811、812,加固杆81、82通过它们的支承凸起812、822支撑在输出元件2的输出杆20上,所述支承凸起812、822相对于驱动轴10对置。
环状弹簧箍34、35的倾斜弹簧端部341、351具有凹槽(socket)343、353,其中悬挂有设计成片簧的复位弹簧95,并且环状弹簧箍34、35沿图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被朝着彼此加载。环状弹簧箍34、35的两个外部弹簧端部342、352因此压靠加固杆81、82的外部支承面811、821,藉此它们的中间支承面810、820被压靠在倾斜弹簧端部341、351上,并且加固杆81、82的支承凸起812、822被压靠在输出杆20上。因此这就保证了环状弹簧箍34、35紧靠调节外壳4的中空圆柱形内表面的无间隙输出和接触挤压。
连接到驱动元件尤其是连接到依照图1和图2的传动罐11的扇形驱动爪12、13伸入调节外壳4中,并且其末端边缘位于环状弹簧箍34、35的倾斜支撑臂341、351的止挡344、354和加固杆81、82的止挡813、823之间。
通过顺时针的反抗扭矩在输出侧上的作用,输出元件2的输出杆20压靠一个加固杆81的支承凸起812,这样该加固杆81就被迫同样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该加固杆81的外部支承面811和中间支承面810压靠一个环状弹簧箍34的弹簧端部342、341。然而由加固杆81的外部支承面811作用在环状弹簧箍34的外部弹簧端部342上的力力图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环状弹簧箍34,而由中间支承面810施加在环状弹簧箍34的倾斜弹簧端部341上的力连同环状弹簧箍34紧靠调节外壳4的中空圆柱形内表面的支承所产生的摩擦力会产生自锁效应,这样制动锁定装置就固定在该位置并且因此阻止在输出侧上导入的反抗扭矩,而不需要指向相反的驱动扭矩。
如果依照图6,传动罐11逆时针转动,那么这就会在制动锁定装置中导致驱动爪12、13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驱动爪13的末端边缘就压靠无载荷环状弹簧箍35的倾斜弹簧端部351的止挡354,并且在驱动爪12压靠加固杆81的止挡813之前将它略微提起,并且通过其支承凸起812将加固杆81压靠在输出杆20上,藉此就可以直接通过驱动扭矩补偿导入的输出扭矩。代替通过加固杆81的下部来传递力,根据下文参考图8至10所描述的实施例,力也可以通过驱动爪12、13的延伸直接传递到输出杆20。
因此制动锁定装置可以跟随逆时针施加的驱动扭矩而转动,并且将驱动侧上通过驱动爪12、13传递的扭矩传递到输出元件2。
如果驱动元件以及因此驱动爪12、13沿输出侧上的反抗扭矩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转动,那么一个驱动爪12的端侧就压靠环状弹簧箍34的止挡344,环状弹簧箍34由于输出侧上的反抗扭矩而加载。于是就消除了环状弹簧箍34的自锁效应,并且输出元件2以及因此输出小齿轮21同样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其中所述输出小齿轮在一侧连接到输出杆20而在另一侧连接到调节机构——例如座位调节装置。
图7显示了穿过制动锁定装置的对应于依照图6的制动锁定装置的剖面图,其中,代替弯曲片簧,安装在加固杆81、82的外部支承面811、812之间的压缩弹簧96配设为复位弹簧。在该实施例中,环状弹簧箍34、35的倾斜支撑臂341、351由于没有弯曲片簧,所以就没有对应于依照图6的配置的凹槽,并且形成用于驱动爪12、13的相对应的止挡或用于加固杆81、82的中间支承面810、820的支承面。
图8中以平面图显示的调节装置的实施例同样形成为制动锁定装置,用于阻止比驱动侧上导入的扭矩更大的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但是将大于输出侧上的扭矩的驱动侧上的扭矩传递到输出。
为了更好的理解,在图8中以平面图显示了完全装配的制动锁定装置,而在图9A至9F中显示了制动锁定装置的各个装配阶段以解释制动锁定装置的各个功能元件之间的连接。
图9A显示了中空圆柱形调节外壳4,在其基底中插入了输出元件2的输出杆20,输出杆20在一端具有复位弹簧导向装置23,并且在另一端具有输出凸轮22以及位于输出凸轮22的任一侧上的凹口24、25以及依照图9B用于容纳调节轴10的中心孔26。
图9C显示了在插入第一环状弹簧箍36之后的制动锁定装置,第一环状弹簧箍36抵靠调节外壳4的圆柱形内壁。环状弹簧箍36在其一端具有外部加厚的弹簧端部362,并且在其另一端具有支承板360,支承销361从支承板360沿轴向方向伸出,并且支承板360沿圆周方向形成接触支承面363,接触支承面363对应于依照图6和图7的实施例中的环状弹簧箍34、35的倾斜支撑臂341、351的支承面。
图9D显示了在插入第一加固杆84之后的制动锁定装置,第一加固杆84通过其外部支承面841抵靠环状弹簧箍36的外部弹簧端部362。加固杆84的中间支承面840抵靠环状弹簧箍36的支承板360,而加固杆84的另一端形成接合在输出元件2的凹口25中的止挡凸起842。
图9E显示了在将第二加固杆83插入制动锁定装置的中空圆柱形调节外壳4之后的制动锁定装置。第二加固杆83同样在其一端具有外部支承面831并且在其另一端具有止挡凸起832,止挡凸起832接合在输出元件2的凹口24中。形成为凸轮的中间支承面830垂直地从第二加固杆83的表面伸出,并且用于在扭矩作用在输出侧上的过程中加载。依照图9F,第二环状弹簧箍37插入中空圆柱形调节外壳4中,这样其外部弹簧端部372就抵靠第二加固杆83的外部支承面831。
对应于依照图6和图7的实施例中的环状弹簧箍的倾斜弹簧端部的支承板370一方面形成支承表面,用于从第二加固杆83垂直地伸出的中间支承表面或支承凸轮830,并且在另一方面形成支承面373以及支承面371,支承面373用于图8中显示的传动罐或从动元件的控制元件111,支承面371用于复位弹簧97,复位弹簧97形成为欧米加形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靠第一环状弹簧箍36的支承销361并且因此沿圆周方向预加载环状弹簧箍36、37。欧米加形弹簧97因此插入调节外壳4中,这样其侧向伸出的支腿就抵靠从输出杆的表面垂直地伸出的复位弹簧导向装置23。
图8以平面图显示了在插入传动罐或从动元件之后完全装配的制动锁定装置,图8中以剖视图显示了由此伸出的控制元件111至114。控制元件111至114一方面与环状弹簧箍36、37的支承面363、373相对且带有旋转角度间隙,另一方面与输出元件2的止挡凸轮22相反且带有旋转角度间隙。不同于图6和图7中所示的制动锁定装置的实施例,控制元件113、114并不抵靠加固杆83、84的止挡813、823,而是直接抵靠输出元件2的传动凸轮22。
通过反抗扭矩沿顺时针方向作用在输出侧上,输出元件2的输出杆20压靠一个加固杆83的止挡凸起832,这样就推动该加固杆83同样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加固杆83的支承凸轮830和外部支承面831就压靠环状弹簧箍37的接触支承板370和外部弹簧端部372。然而由加固杆83的外部支承面831作用在环状弹簧箍37的外部弹簧端部372上的力会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环状弹簧箍37,而由支承凸轮830施加在环状弹簧箍37的支承板370上的力连同通过环状弹簧箍37抵靠调节外壳4的中空圆柱形内表面产生的摩擦力会导致自锁效应,这样制动锁定装置就固定在该位置并且因此可以防止输出侧上导入的反抗扭矩,而不会抵消驱动扭矩。
如果传动罐1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那么这会在制动锁定装置中导致控制元件111至114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控制元件112于是就压靠无载荷环状弹簧箍36的支承板360的止挡363并且在控制元件113压靠输出杆20的凸轮22之前略微提高它,藉此输出扭矩就可以直接通过驱动扭矩补偿。因此制动锁定装置就可以随着逆时针作用的驱动扭矩旋转,并且将驱动侧上的扭矩传递到输出元件2。
如果驱动元件以及因此控制元件111至114沿输出侧上的反抗扭矩的方向即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那么控制元件111就压靠环状弹簧箍37的止挡373,且环状弹簧箍37会随着输出侧上的反抗扭矩而加载。因此就消除了环状弹簧箍37的自锁效应,并且控制元件114可以旋转输出杆20并因此可以同样顺时针旋转输出元件2。
图10中以图解剖视图显示的制动锁定装置与依照图8和图9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使用压缩弹簧98来代替欧米加形弹簧作为复位弹簧,所述压缩弹簧98安装在环状弹簧箍36、37的支承凸起364、374之间。
图11显示了穿过同样形成为制动锁定装置的调节装置的剖面图,一旦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大于驱动侧上导入的扭矩,制动锁定装置就会阻止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藉此,与依照图6至图10的制动锁定装置不同,仅一个环状弹簧箍38用作力传递元件。
在环状弹簧箍38的加厚弹簧端部380、381之间安装有配设在两个加固杆85、86的一端的外部支承面851、861。两个加固杆85、86在调节轴10的任一侧对称于制动锁定装置的对称轴插入环状弹簧箍38中,藉此加固杆85、86的外部支承面851、861就没有间隙地抵靠环状弹簧箍38的加厚外部弹簧端部380、381。
与输出元件2相对的加固杆85、86的端部形成为输出凸轮,所述端部利用它们的锥形支承面855、865抵靠输出元件2。通过弹簧元件990,其中弹簧元件990在一侧支撑在调节轴10上并且在另一侧支撑在加固杆85、86的支撑面856、866上,就可以保证制动锁定装置的间隙自由度,藉此加固杆85、86就抵靠环状弹簧箍38的外部弹簧端部380、381和倾斜支撑臂382、383的止挡面384、385,并且锥形支承面855、865紧靠输出元件2。
连接到从动元件特别是连接到依照图1至图5的驱动装置的传动罐11的扇形驱动爪12、13伸入调节外壳4中,并且其末端边缘位于加固杆85、86的每一个止挡853、863和外部支承面854、864之间。在驱动爪12、13和环状弹簧箍38内侧之间是携动弹簧991、992,携动弹簧991、992沿圆周方向抵靠驱动爪12、13的止挡121、131以及环状弹簧箍38的两侧上的止挡386、387。
如果输出侧上的反抗扭矩顺时针即沿着驱动凸轮2上输入的箭头A的方向作用在制动锁定装置上,并且由驱动爪12、13发出的驱动扭矩沿相反的方向作用,那么驱动爪13在跨过微小的间隙之后就会撞在支承面863上,并且因此沿环状弹簧箍38的倾斜弹簧端部383的方向拉动加固杆86。由于呈锥形对齐的输出凸轮2的倾斜面和加固杆86的外部支承面864,加固杆86会沿着该斜面移动,这样就会释放由拉簧990导致的环状弹簧箍38的加载。
在驱动爪12、13已经经过了另一个小旋转角度之后,驱动爪12就与加固杆85的外部支承面854接触并且通过该外部支承面854压靠输出凸轮2,这样它就会沿驱动方向移动,并且因此与输出侧上的扭矩的方向相反。因此,安装在驱动爪12、13和环状弹簧箍38之间的携动弹簧991、992就会在环状弹簧箍38上施加携动力,这样在驱动爪12、13运动过程中,环状弹簧箍38也力图一起移动,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克服环状弹簧箍38和调节外壳4之间的摩擦。
作为用于在驱动爪12、13运动过程中环状弹簧箍38的携动的替换方案,还可以在两个驱动爪12、13之一与环状弹簧箍38之间配设单个携动弹簧。
附图标记列表
1 | 驱动元件(致动杆) |
2 | 输出元件 |
4 | 调节外壳(制动外壳) |
5,5’ | 调节驱动装置的加固杆 |
6,6’ | 调节驱动装置的两部分加固杆 |
10 | 调节轴 |
11 | 从动元件(传动罐) |
12,13 | 驱动爪 |
14 | 对中套筒 |
15 | 致动杆-螺钉固定板 |
16 | 螺钉固定点 |
17、18 | 槽 |
20 | 输出杆 |
21 | 输出小齿轮 |
22 | 输出凸轮 |
23 | 复位弹簧 |
24、25 | 凹口 |
26 | 孔 |
31-38 | 环状弹簧箍 |
40 | 固定在外壳上的止挡 |
41 | 外壳盖 |
42-44 | 槽 |
45 | 腹板 |
50 | 椭圆形孔 |
51、52、54、55 | 加固杆的凸轮 |
53 | 连接螺栓 |
56、57 | 支承面 |
58、59 | 支腿 |
60 | 椭圆形孔 |
61 | 凸轮 |
62 | 第一连接部件 |
63、64、65 | 腹板 |
66 | 第二连接部件 |
67、68 | 止挡 |
71、72、73、74 | 传递杆 |
81-86 | 制动锁定装置的加固杆 |
91-98 | 复位弹簧 |
110 | 传动罐的支承面 |
111-114 | 传动罐的控制元件 |
310、311、321、322、330、331、342、252、362、372、380、381 | 外部(加厚)弹簧端部 |
312、313、323、324 | 第二弹簧端部 |
314、315、325、326、332、333、341、344、351、354、362、363、382、383 | 倾斜支撑臂 |
316、317 | 裂缝连接 |
318、319 | 腹板 |
334 | 凸块 |
343、353 | 凹槽 |
344、354、386、387 | 止挡 |
360、370 | 支承板 |
361 | 支承销 |
363、371、373 | 支承面 |
364、374 | 支承凸起 |
366、367 | 止挡 |
384、385 | 止挡面 |
710、720、730、740 | 径向杆臂 |
711、721 | 第二杆臂 |
712、713、722、723、731、741 | 杆凸块 |
714、724、732、742 | 接触凸起 |
733、743 | 凸轮 |
810、820、830、840、842 | 中间支承面 |
811、821、831、841、851、861 | 外部支承面 |
812、822、834、835、844、845 | 支承凸起 |
813、823、833、843、853、863 | 止挡 |
832、842 | 止挡凸起 |
836、846、856、866 | 支撑表面 |
854、864 | 支承面 |
855、865 | 锥形支承面 |
990 | 弹簧元件 |
991、992 | 携动弹簧 |
941、942 | 弹簧端部 |
Claims (31)
1.一种用于产生两侧旋转运动的调节装置,尤其用于汽车中的窗口提升器和座位调节器,具有调节外壳、围绕调节轴枢转的驱动元件、通过驱动元件的致动被驱动且具有中空圆柱形支承面的角度变换元件、输出元件、在驱动元件和从动元件之间的力传递路径中安装的调节驱动装置,并且当驱动元件从中间的初始位置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移动时,调节驱动装置将驱动元件的调节运动仅传递到从动元件,该调节装置并且具有制动锁定装置,该制动锁定装置安装在从动元件和输出元件之间并且阻止输出侧上导入的扭矩,
其特征在于:
调节驱动装置和/或制动锁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环状弹簧箍(31-38)和支承面,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环状弹簧箍具有小于360度的圆周,所述支承面用于从驱动元件(1)向从动元件(11)或从从动元件(11)向输出元件(2)或从输出元件(2)向调节外壳(4)传递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调节驱动装置和/或制动锁定装置具有与驱动元件(1)作用连接的加固杆(),以及至少部分地预加载地抵靠从动元件(11)和/或调节外壳(4)的中空圆柱形支承面(110)的环状弹簧箍(31-38),藉此弹簧端部(310-313;321-324;330,331,342,352,362,372,380,381)与加固杆(5,5’;6,6’;81-86)作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固杆(5,5’;6,6’;81-86)
—可围绕调节轴(10)带有间隙地旋转,
—具有至少一个凸轮(51,52;54,61),所述凸轮置于环状弹簧箍(31-33)的弹簧端部(310-313;321-324;330,331)之间,并且为了当驱动元件(1,1’)从中间的初始位置枢转时传递源自驱动元件(1,1’)的驱动扭矩,所述凸轮使环状弹簧箍(31-33)变宽,这样环状弹簧箍就通过摩擦接合而抵靠从动元件(11)的中空圆柱形支承面(110);
—并且与传递杆(71-74)作用连接,在驱动元件(1,1’)从偏转位置复位到中间的初始位置的过程中,所述传递杆作用在从环状弹簧箍(31-33)倾斜的支撑臂(314,315;325,326;332,333)上,这样环状弹簧箍(31-33)被压缩并且解除了环状弹簧箍紧靠从动元件(11)的中空圆柱形支承面(110)的摩擦锁定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到调节轴(10)的两个传递杆(71-74)具有杆臂(710,720,730,740),所述杆臂从调节轴(10)径向伸出,并且与环状弹簧箍(31-33)的倾斜支撑臂(314,315,325,326,332,333)相联系,所述两个传递杆抵靠外壳上固定的止挡,并且与加固杆(5,6,6’)作用连接,并且在传递杆(71-74)之间安装有至少一个复位弹簧(91-93),为了取决于复位作用的方向使连接到加固杆(5,6,6’)的环状弹簧箍(31-33)和驱动元件(1,2’)复位,所述复位弹簧将传递杆(71-74)的径向杆臂(710,720,730,740)挤压紧靠环状弹簧箍(31-33)的倾斜支撑臂(314,315;325,326,332,333)之一并且紧靠加固杆(5,6,6’)的止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复位弹簧(91-93)安装在两个杆凸块(712,713;722,723,731,741)上,所述杆凸块从传递杆(71-74)的径向杆臂(710,720,730,740)延伸并且沿圆周方向弯曲,并且从一个传递杆(71-74)的径向杆臂(710,720,730,740)向另一个传递杆(71-74)的径向杆臂(710,720,730,740)与调节轴(10)同心地延伸,并且彼此相对地对齐,并且复位弹簧(91-93)支撑在传递杆(71-74)的径向杆臂(710,720,730,740)上。
6.如上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固杆(5)具有围绕调节轴(10)安装的椭圆形孔(50)。
7.如上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传递杆(71,72)具有第二杆臂(711,721),所述第二杆臂抵靠外壳上固定的止挡(40)并且抵靠与驱动元件(1)相联系的加固杆(5)的连接螺栓(53),并且为了取决于复位运动的方向来复位驱动元件(1),传递杆(71,72)的第二杆臂(711,721)中的每一个都压靠连接螺栓(53),所述连接螺栓连接到驱动元件(1)用于铰接运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复位弹簧(91,92)在传递杆(71,72)的杆凸块(712,713;722,723)上导向,并且支撑在传递杆(71,72)的径向和第二杆臂上。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接触凸起(714,724)位于径向杆臂(710,720)的端部,为了使环状弹簧箍(31,32)复位,所述接触凸起压靠环状弹簧箍(31,32)的倾斜支撑臂(314,315;325,326)。
10.如上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环状弹簧箍(31)的一个弹簧端部(310,311)以及倾斜支撑臂(314,315)的端部(312,313)通过腹板(318,319)彼此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环状弹簧箍(31)的倾斜支撑臂(314,315)具有裂缝连接(314,315)。
12.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6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接触凸起(732,742)位于传递杆(73,74)的径向杆臂(730,740)的端部,止挡凸轮(733,743)从所述接触凸起沿轴向方向伸出并且抵靠外壳上固定的止挡。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两部分加固杆(6,6’)具有凸轮(61)、椭圆形孔(60)以及对角地相对的第一连接元件(62),所述凸轮(61)形成在第一加固杆部件(6)上并且安装在环状弹簧箍(32)的弹簧端部(321,322)之间,所述椭圆形孔(60)容纳调节轴(10),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连接到第二加固杆部件(6’)的第二连接元件(66),所述第二加固杆部件具有围绕调节轴(10)设置的孔和抵靠传递杆(73,74)的止挡凸轮(733,743)的两个止挡(67,68)。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加固杆部件(6,6’)沿轴向方向一个设置在另一个上。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腹板(63,64,65)从第二加固杆部件(6’)的表面伸出,所述腹板穿过外壳盖(41)的沿圆周方向排列的槽(42,43,44)伸出,并且被推入杆螺钉固定板(15)的凹槽(18)中,其中所述外壳盖连接到调节外壳(4),所述杆螺钉固定板可以连接到致动杆(1)或致动轮。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固杆(5’)具有两个支承面(56,57),所述支承面(56,57)对称于调节轴(10)设置并且相对于对称轴倾斜地延伸,该对称轴从加固杆(5’)与环状弹簧箍(33)的弹簧端部(330,331)的连接延伸到加固杆(5’)与驱动元件(1)的作用连接,藉此所述支承面与环状弹簧箍(33)的两个倾斜支撑臂(332,333)的相对应的端面相对,并且对中和复位弹簧(83)的弹簧端部(830,831)抵靠局部固定的止挡(40),抵靠加固杆(5’)和驱动元件(1)之间的作用连接(凸轮55)并且抵靠环状弹簧箍(33)的凸块(334)。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中和复位弹簧(83)围绕与调节轴(10)同心安装的对中套筒(91)放置。
18.如上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动锁定装置
—具有至少一个支撑在调节外壳(4)上用于阻止输出侧上的扭矩的环状弹簧箍(34-48),并且
—具有加固杆(81-86),所述加固杆安装在环状弹簧箍(34-38)的弹簧端部(342,352,362,372,380,381)和从动元件(11)之间,并且如果输出侧上的扭矩大于驱动侧上的扭矩,所述加固杆就使环状弹簧箍(34-38)变宽用于紧靠调节外壳(4)的摩擦接触,并且具有至少支承在环状弹簧箍(34-38)的倾斜支撑臂(341,344;351,354,362,363,382,383)上的驱动爪(12,13)或者从动元件(11)的第一控制元件(111,112),如果驱动侧上的扭矩大于从动侧上的扭矩,其就解除环状弹簧箍(34-38)紧靠调节外壳(4)的摩擦接触。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动元件(11)的第二控制元件(113,114)还与输出元件(2)作用连接,并且加固杆(83,84)的中间支承面(830,840)抵靠环状弹簧箍(36,37)的支承板(360,370)。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出元件(2)包括输出杆(20),所述输出杆安装在加固杆(81-84)之间,并且连接到与调节轴(10)同心安装的输出小齿轮(21)。
21.如上述权利要求18至20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固杆(81-86)具有安装在环状弹簧箍(34-38)的外部弹簧端部(342,352,362,372,380,381)之间的外部支承面(811,821;831,841;851,861),并且具有抵靠输出元件(2)并且与所述外部支承面(811,821;831,841,851,861)相反的支承凸起(812,822,834,844)或者锥形支承面(855,865)。
22.如上述权利要求18至21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伸入调节外壳(4)中的驱动爪(12,13)或从动元件(11)的控制元件(111-114)抵靠加固杆(81,82,85,86)的止挡(813,823,854,864),并且抵靠环状弹簧箍(34,35,38)的倾斜支撑臂(341,351,382,383)的支承面。
23.如上述权利要求18至22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动锁定装置具有两个环状弹簧箍(34-37),所述环状弹簧箍相对于彼此轴向偏置地浮动安装在从动元件(11)中,并且支撑在调节外壳(4)上用于阻止输出侧上的扭矩,藉此环状弹簧箍沿圆周方向朝彼此加载,并且外部弹簧端部(32,352,362,372)压靠加固杆(81-84)的外部支承面(811,821,831,841),并且其中,加固杆(81-84)支撑在中心区域中,同时支承面(810,820,830,840)紧靠环状弹簧箍(34-37)的倾斜弹簧端部(341,351)或者支承板(360,370),并且因此利用它们关于调节轴(10)的相反的支承面(812,822,832,842)压靠输出杆(20),这样就可以无间隙地设置输出。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动锁定装置具有两个可相对移动的加固杆(81-84),所述加固杆通过至少一个弹簧元件(95-98)被预加载。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环状弹簧箍(34,35)的倾斜支撑臂(341,351;344,354)具有用于弯曲的片簧(95)的凹槽(343,353),所述片簧优选在中心支撑并且使环状弹簧箍(34,35)的倾斜支撑臂(341,351;344,354)彼此连接。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弹簧元件包括压缩弹簧(6),所述压缩弹簧安装在加固杆(81,82)的外部支承面(811,821)之间,所述支承面(811,821)抵靠环状弹簧箍(34,35)的外部弹簧端部(342,352)。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欧米加形弹簧(97)设置作为弹簧元件,所述欧米加形弹簧围绕调节轴(10)放置,并且利用其弹簧端部紧靠环状弹簧箍的支承面(361,371)而支撑。
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弹簧元件包括压缩弹簧(98),并且抵靠环状弹簧箍(36,37)的相对的止挡台肩(364,374)。
29.如上述权利要求18至29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出元件(2)
—具有用于容纳加固杆(83,84)的止挡凸起(832,842)的凹口(23,24),所述止挡凸起与外部支承面(831,841)相反,所述外部支承面(831,841)抵靠环状弹簧箍(365,37)的外部弹簧端部(362,372),并且
—具有输出凸轮(22),从动元件(11)的第二控制元件(113,114)抵靠所述输出凸轮。
30.如上述权利要求18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配设了单个环状弹簧箍(38)和两个加固杆(85,86),并且在由调节轴(10)和输出元件(2)形成的对称轴的任一侧上的加固杆(85,86)的至少一对支承面(851,861,852,862,855,865)具有相对于该对称轴的倾斜路径,这样就可以无间隙地设置输出,并且环状弹簧箍(38)被预加载到调节外壳(4)上。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环状弹簧箍(38)和从动元件(11)的驱动爪(12,13)的任一侧的止挡之间安装有至少一个携动弹簧(991,99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342491.1 | 2003-09-10 | ||
DE10342491 | 2003-09-10 | ||
DE10361148.7 | 2003-12-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49463A true CN1849463A (zh) | 2006-10-18 |
Family
ID=34258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800258732A Pending CN1849463A (zh) | 2003-09-10 | 2004-09-09 | 用于产生两侧旋转运动的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713479B2 (zh) |
CN (1) | CN1849463A (zh) |
DE (1) | DE10361148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3859A (zh) * | 2008-07-24 | 2011-08-03 | 约翰逊控制器有限责任公司 | 特别用于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 |
CN102317107A (zh) * | 2009-02-12 | 2012-01-11 |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驱动装置 |
CN101563517B (zh) * | 2006-11-16 | 2013-01-16 | 布罗斯尔汽车零件科堡两合公司 |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传力系统 |
CN111660888A (zh) * | 2019-03-08 | 2020-09-15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升降装置 |
CN113080943A (zh) * | 2021-03-30 | 2021-07-09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 肩关节活动度测量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6056531A1 (de) * | 2006-11-27 | 2008-05-29 |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 Beidseitig wirkender Antrieb für Verstelleinrichtungen in Kraftfahrzeugen |
DE102007006730A1 (de) | 2007-02-06 | 2008-08-07 |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 Beidseitig wirkender Antrieb für eine Verstelleinrichtung in Kraftfahrzeugen |
DE102007019030A1 (de) * | 2007-04-18 | 2008-10-23 |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 Türfeststelleinrichtung für eine Kraftfahrzeugtür |
DE102019117528B3 (de) * | 2019-06-28 | 2020-09-10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Kupplungselement für einen schaltbaren Freilauf mit einer Omega-Feder und schaltbarer Freilauf mit einem Kupplungseleme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923447A1 (de) * | 1979-06-09 | 1980-12-11 | Fichtel & Sachs Ag | Antrieb fuer eine schliess- und/oder verriegelungseinrichtung an einer fahrzeugtuere |
DE19854945A1 (de) * | 1998-11-27 | 2000-05-31 | Schaeffler Waelzlager Ohg | Klemmrollenschaltwerk |
DE19907483C2 (de) * | 1999-02-12 | 2001-07-19 | Brose Fahrzeugteile | Beidseitig wirkende Verstellvorrichtung |
JP4278844B2 (ja) * | 2000-08-08 | 2009-06-17 | Ntn株式会社 |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
DE10146771A1 (de) * | 2001-09-22 | 2003-04-10 | Valeo Auto Electric Gmbh | Antriebseinheit mit Schlingfederbremse |
-
2003
- 2003-12-16 DE DE10361148A patent/DE10361148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
- 2004-09-09 CN CNA2004800258732A patent/CN1849463A/zh active Pending
- 2004-09-09 JP JP2006525625A patent/JP471347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63517B (zh) * | 2006-11-16 | 2013-01-16 | 布罗斯尔汽车零件科堡两合公司 |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调整元件的驱动系统的传力系统 |
CN102143859A (zh) * | 2008-07-24 | 2011-08-03 | 约翰逊控制器有限责任公司 | 特别用于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 |
CN102143859B (zh) * | 2008-07-24 | 2015-04-01 | 约翰逊控制器有限责任公司 | 特别用于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 |
US9056564B2 (en) | 2008-07-24 | 2015-06-16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Adjusting device, particularly for a vehicle seat |
CN102317107A (zh) * | 2009-02-12 | 2012-01-11 |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驱动装置 |
CN102317107B (zh) * | 2009-02-12 | 2013-10-16 |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驱动装置 |
CN111660888A (zh) * | 2019-03-08 | 2020-09-15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升降装置 |
CN111660888B (zh) * | 2019-03-08 | 2022-03-01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升降装置 |
CN113080943A (zh) * | 2021-03-30 | 2021-07-09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 肩关节活动度测量装置 |
CN113080943B (zh) * | 2021-03-30 | 2022-09-13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 肩关节活动度测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361148A1 (de) | 2005-04-07 |
JP2007505271A (ja) | 2007-03-08 |
JP4713479B2 (ja) | 2011-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49463A (zh) | 用于产生两侧旋转运动的调节装置 | |
CN1211555C (zh) | 在车辆上实现闭锁功能的闭锁装置 | |
DK1855001T3 (en) | Gearbox for a wind turbine | |
JP5655143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およびローラガイドアッセンブリ | |
US20110254281A1 (en) | Wind turbine generator | |
CN1745013A (zh) | 车辆用转向装置 | |
CN1681697A (zh)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
CN1688471A (zh)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
CN1075173C (zh) | 用于汽车离合器的控制装置 | |
CN101061328A (zh) | 扭振减振器 | |
CN1742170A (zh) | 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机构 | |
CN1732103A (zh)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
CN1599847A (zh) | 具由摩擦制动装置控制的后止挡装置的正时皮带张紧装置 | |
CN1832880A (zh)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
CN1818415A (zh) | 扭转振动减振器 | |
JP2003042246A (ja) | 牽引手段用引っ張り装置 | |
CN1249362C (zh) | 电磁离合器 | |
CN105431653B (zh) | 传动机构-驱动装置和用于机动车的舒适驱动装置 | |
KR20080014007A (ko) | 믹싱 드럼의 각편차를 보상하기 위한 보상 장치 | |
CN113417854A (zh) | 一种螺杆式压缩机用皮带传动装置 | |
CN100346085C (zh) | 鼓式制动器装置 | |
CN101073996A (zh) | 车辆座椅高度调节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车辆座椅 | |
CN101707947A (zh) | 车辆悬架的脚点调节机构 | |
CN1865029A (zh) | 自行车车轮的辐条和包括该辐条的自行车车轮 | |
CN1727723A (zh) | 扭转振动减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