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8531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48531A
CN1848531A CN200610071964.0A CN200610071964A CN1848531A CN 1848531 A CN1848531 A CN 1848531A CN 200610071964 A CN200610071964 A CN 200610071964A CN 1848531 A CN1848531 A CN 1848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ignal
spacing
connector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719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9306C (zh
Inventor
山上英久
实藤雄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 Connectivi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Publication of CN1848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8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93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930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成本低廉并且组装作业也简单易行的具有间距变换功能的电连接器。在电连接器(1)中,多个接触件(20)分别配备固定部(20a)、接触部(20b)和连接部(20c),接触部(20b)的中心线与连接部(20c)的中心线相偏离。多个接触件(20)形成同一形状。使邻接的接触件(20)的连接部(20c)间的间距P1相同,并且具有下述这样的区域:使任意接触件(20)翻转了180度,并配置成使任意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和与该任意接触件(20)邻接的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之间的间距P2成为与上述连接部(20c)间的间距P1不同的间距。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间距变换功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将多个电子部件彼此相互连接、将电子部件连接于电路基板上、将电路基板彼此相互连接、或者将具有连接于多条电线上的接触件的配对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的情况下,有时会使用具有间距变换功能的电连接器。
以往,作为在将多个电子部件彼此相互连接时使用的间距变换连接器,例如公知有如图8所示的连接器(参照专利文献1)。图8是现有间距变换连接器的一例平面图。
图8所示的间距变换连接器101配备布线基板102,在布线基板102的周围设有绝缘框103。在与布线基板102的一侧相应的绝缘框103处,以规定的间距并排设置多个接触件104,在与布线基板102的上述一侧的相反侧相应的绝缘框103处,以小于上述规定间距的间距并排设置多个接触件105。而且,在布线基板102上形成将一侧的接触件104与相反侧的接触件105连接起来的多条导线110。而且,在一侧的接触件104处插入第1电子部件106的各外部端子107,在相反侧的接触件105处插入第2电子部件108的各外部端子109,第1电子部件106与第2电子部件108成为经由间距变换连接器101连接起来。
根据该间距变换连接器101,实现了下述的效果,即,通过变更形成于布线基板102上的导线110的图形,变更接触件104、105的排列间距,就能应用于多种多样的电子部件,并且由于无需根据间距变换的形态来制作多个金属模(接触件的金属模),所以能够降低连接器的成本。
[专利文献1]特开平6-333652号公报
但是,该现有间距变换连接器存在以下问题。
即,虽然通过设置布线基板110可实现无需根据间距变换的形态来制作多个金属模(接触件的金属模)的效果,但由于为了变换间距就需要设置接触件104、105以外的布线基板102,所以在部件件数这一点上仍存在连接器的成本变高的问题。此外,由于除在绝缘框103上装配接触件104、105以外,还需要在绝缘框103内安装布线基板102的作业,所以还存在组装作业繁琐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成本低廉并且组装作业也简单易行的具有间距变换功能的电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备绝缘性的外壳和固定于该外壳上的多个接触件,上述多个接触件分别配备:固定于上述外壳上的固定部、从该固定部的一端延伸出的与配对接触件的接触部、以及从上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延伸出的向电路基板的连接部,上述接触部的中心线与上述连接部的中心线相偏离,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接触件为同一形状,将邻接的接触件的连接部间的间距配置成相同,并且上述电连接器具有下述这样的区域:使任意接触件翻转(invert)了180度,并配置成使该任意接触件的接触部和与该任意接触件邻接的接触件的接触部之间的间距成为与上述连接部间的间距不同的间距。
此外,本发明中方案2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记载的发明中,在上述任意接触件和与该任意接触件邻接的接触件之间,配置了在上述外壳上设置的间隔壁。
由于根据本发明中方案1的电连接器,多个接触件为同一形状,将邻接的接触件的连接部间的间距配置成相同,并且电连接器具有下述这样的区域:使任意接触件翻转了180度,并配置成使该任意接触件的接触部和与该任意接触件邻接的接触件的接触部之间的间距成为与连接部间的间距不同的间距,所以通过仅使用1种接触件便能够进行间距变换。由此,无需为了变换间距而使用接触件以外的布线基板等,能够做成连接器的成本低廉并且组装作业也简单易行的具有间距变换功能的电连接器。此外,由于无需为了变换间距而使用多种形状的接触件,所以也无需根据间距变换的形态来制作多个接触件金属模。
此外,由于根据本发明中方案2的电连接器,在方案1记载的发明中,在上述任意接触件和与该任意接触件邻接的接触件之间配置了在上述外壳上设置的间隔壁,所以能够隔着间隔壁而在其两侧分别形成可以容纳个别的配对连接器的空间。由此,即使在电连接器为设有多个接触件的多极连接器的情况下,也能够不设置增力机构等而分别使个别的配对连接器容易地嵌合到电连接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3是对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进行局剖后的底面图。
图4是沿图1的4-4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3中箭头A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配对连接器嵌合到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上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现有间距变换连接器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
图8是现有间距变换连接器的一例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正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平面图。图3是对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进行局剖后的底面图。图4是沿图1的4-4线的剖面图。图5是图3中的箭头A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配对连接器嵌合到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上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在图1至图4中,电连接器1具备:绝缘性的外壳10、固定于该外壳10上的多个信号用接触件(contact)20及电源用接触件21、叉盘(tine plate)30。
在此,外壳10形成为具有顶壁11、底壁12、1对侧壁13、14以及后壁15的大致矩形形状,通过使绝缘性树脂成形来形成。而且,在外壳10上设有用于容纳配对连接器50(参照图6)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为7个)第1至第7的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a、16b、16c、16d、16e、16f、16g。在图1中,在外壳10的左侧的侧壁13与第1间隔壁17a之间划定第1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a,该第1间隔壁17a离开左侧的侧壁13规定距离在顶壁11与底壁12之间延伸。此外,在第1间隔壁17a与第3间隔壁17c之间划定第2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及第3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c,该第3间隔壁17c离开第1间隔壁17a规定距离在顶壁11与底壁12之间延伸。在第2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及第3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c之间设有在第1间隔壁17a与第3间隔壁17c之间延伸的第2间隔壁17b,在该第2间隔壁17b的上侧配置第2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在第2间隔壁17b的下侧配置第3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c。进而,在第3间隔壁17c与第5间隔壁17e之间划定第4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d及第5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e,该第5间隔壁17e离开第3间隔壁17c规定距离在顶壁11与底壁12之间延伸。在第4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d及第5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e之间设有在第3间隔壁17c与第5间隔壁17e之间延伸的第4间隔壁17d,在该第4间隔壁17d的上侧配置第4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d,在第4间隔壁17d的下侧配置第5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e。此外,在第5间隔壁17e与第6间隔壁17f之间划定空隙凹部16h,该第6间隔壁17f离开第5间隔壁17e规定距离在顶壁11与底壁12之间延伸。而且,在第6间隔壁17f与第7间隔壁17g之间划定第6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f,该第7间隔壁17g离开第6间隔壁17f规定距离在顶壁11与底壁12之间延伸。进而,在第7间隔壁17g与右侧的侧壁14之间划定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g,该侧壁14离开第7间隔壁17g规定距离。
而且,在第1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a处,只有电源用接触件21配置成4排状。此外,在第2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处,电源用接触件21配置成2排状,并且信号用接触件20配置成3排状。在第3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c处,也是电源用接触件21配置成2排状,并且信号用接触件20配置成3排状。此外,在第4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d处,只有信号用接触件20配置成3排状。在第5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e处,也是只有信号用接触件20配置成3排状。进而,在第6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f处,只有信号用接触件20配置成6排状。最后,在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g处,信号用接触件20配置成6排状,并且电源用接触件21配置成4排状。
在此,各信号用接触件20如图4及图5所示,具备:在外壳10的后壁15的接触件固定孔15a处压入固定的固定部20a、从固定部20a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接触部20b、从固定部20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至电路基板PCB的连接部20c。各信号用接触件2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各信号用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形成薄片(tab)形状,在配置该信号用接触件20的第2~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16g各自的内部延伸,被容纳在设于配对连接器50上的雌型(female type)配对接触件(未图示)中进行接触。此外,各信号用接触件20的连接部20c暂从固定部20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然后向下方折曲并焊接于电路基板PCB上。而且,如图5所示,各信号用接触件20形成为接触部20b的中心线与连接部20c的中心线相偏离。此外,全部信号用接触件20均形成同一形状。
此外,各电源用接触件21如图4及图5所示,也具备:在外壳10的后壁15的接触件固定孔15a处压入固定的固定部21a、从固定部21a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接触部21b、从固定部21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至电路基板PCB的连接部21c。各电源用接触件2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各电源用接触件21的接触部21b形成比信号用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宽的薄片形状,在配置该电源用接触件21的第1、第2、第3及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a、16b、16c、16g各自的内部延伸,被容纳在设于配对连接器50上的雌型的配对接触件(未图示)中进行接触。此外,各电源用接触件21的连接部21c暂从固定部21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然后向下方折曲并焊接于电路基板PCB上。而且,如图5所示,各电源用接触件21形成为接触部21b的中心线与连接部21c的中心线相偏离。而且,全部电源用接触件21均形成同一形状。
接下来,对信号用接触件20及电源用接触件21的配置方法加以说明。
首先,对信号用接触件20的配置进行说明,对于配置于第2~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16g处的任一信号用接触件20来说,邻接的信号用接触件20的连接部20c间的间距,如图5所示(图5中仅对配置于第6及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f、16g处的信号用接触件加以图示),全部以P1配置成同一间距。而且,所有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配置于第2、第3及第6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16c、16f处的信号用接触件20,如图5所示,配置成接触部20b位于相对于连接部20c的左侧的位置,邻接的接触部20b间的间距也成为P1。另一方面,配置于第4、第5及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d、16e、16g处的信号用接触件20如图5所示翻转180度配置,使该翻转180度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左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和与该信号用接触件20相邻接的配置于第2、第3及第6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16c、16f处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右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之间的间距,设为与连接部20c间的间距P1不同的P2。此外,翻转180度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的、邻接的接触部20b间的间距为P1。
而且,在配置于第4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d上的翻转180度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左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与配置于第2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上的与上述最左侧信号用接触件20相邻接的信号用接触件20之间,配置第3间隔壁17c。此外,在配置于第5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e上的翻转180度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左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与配置于第3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c上的与上述最左侧信号用接触件20相邻接的信号用接触件20之间,也配置第3间隔壁17c。进而,在配置于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g上的翻转180度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左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与配置于第6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f上的与上述最左侧信号用接触件20相邻接的信号用接触件20之间,如图5所示,配置第7间隔壁17g。
此外,对电源用接触件21的配置进行说明,对于配置于第1、第2、第3及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a、16b、16c、16g处的任一电源用接触件21来说,邻接的电源用接触件21的连接部21c间的间距,如图5所示(图5中仅对配置于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g处的电源用接触件加以图示),全部以P3配置成同一间距。此外,所有的电源用接触件21如图5所示配置成接触部21b位于相对于连接部21c的左侧的位置,邻接的接触部21b间的间距也成为P3。
而且,如图1至图4及图6所示,在外壳10的后壁15处设有用于将外壳10装配于电路基板PCB上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为3个)装配部18a、18b、18c。装配部18a如图2所示,从以平面角度来看稍偏右的外壳10的后壁15向后方突出,此外装配部18b从外壳10的后壁15的右端部向后方突出,装配部18c从外壳10的后壁15的左端部向后方突出。此外,在外壳10的后壁15的下面形成用于在电路基板PCB上安装外壳10的切口台阶部19。切口台阶部19形成为向外壳10的后方及下方开口,其上下方向的深度设定成在将外壳10安装在电路基板PCB上时使电路基板PCB的下表面与外壳10的底壁12的下表面成为同一面的深度。而且,用于对齐排列信号用接触件20的连接部20c及电源用接触件21的连接部21c的叉盘30装配于外壳10的底壁12的下表面的上方。通过将叉盘30装配于外壳10的底壁12的下表面的上方,并使电路基板PCB的下表面与外壳10的底壁12的下表面共面,就能够使外壳10的高度降低与电路基板PCB的板厚相当的高度。而且,在叉盘30上形成用于使信号用接触件20的连接部20c插通并进行整齐排列的多个整齐排列孔31,并且形成用于使电源用接触件21的连接部21c插通并进行整齐排列的多个整齐排列孔32。此外,在叉盘30上,如图2及图3所示,形成卡合装配部18a的切口30a、卡合装配部18b的切口18b、以及卡合装配部18c的切口30c,通过装配部18a、18b、18c和切口30a、30b、30c的协作,限制叉盘30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
在如上构成的电连接器1的第1~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a~16g上,如图6所示,分别容纳配对连接器50的配对外壳51,电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50相嵌合。在配对连接器50的配对外壳51处容纳连接于电线W上的多个配对接触件(未图示),当电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50相嵌合时,配对接触件与信号用接触件20及信号用接触件21接触,电线W与电路基板PCB成为电连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配置于第2~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16g处的任一信号用接触件20来说,邻接的信号用接触件20的连接部20c间的间距如图5所示全部以P1配置成同一间距。而且,所有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配置于第2、第3及第6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16c、16f处的信号用接触件20如图5所示配置成接触部20b位于相对于连接部20c的左侧的位置,配置于第4、第5及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d、16e、16g的信号用接触件20如图5所示翻转180度配置,该翻转180度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左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和与该信号用接触件20相邻接的配置于第2、第3及第6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16c、16f处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右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间的间距设为与连接部20c间的间距P1不同的P2。由此,通过仅使用一种信号用接触件20,就能够进行间距变换。所以,无需为了变换间距而在信号用接触件20以外还使用布线基板等,能够制成电连接器1的成本低廉并且组装作业也简单易行的具有间距变换功能的电连接器1。
如图7所示,为了进行间距变换,准备并非一种接触件而是多种形状的多个接触件203a、203b、203c、203d、203e,将这些接触件203a、203b、203c、203d、203e压入固定于绝缘性的外壳202上构成间距变换连接器201的情况,也在专利文献1中有所公开。在图7中,标记204为第1电子部件,205为外部端子,206为第2电子部件,207为外部端子。
这样,当为了进行间距变换,将多种形状的多个接触件203a、203b、203c、203d、203e压入固定于外壳202上时,就需要根据第1电子部件204的外部端子205的数量及第2电子部件206的外部端子207的数量的变更,来制作个别的接触件用的金属模。如果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仅使用一种信号用接触件20就能进行间距变换,则就无需为了变换间距而使用多种形状的接触件,因此也无需根据间距变换的形态来制作多个接触件金属模。
此外,虽然在将接触件203a、203b、203c、203d、203e压入固定于外壳202上时,需要从接触件203a、203b、203c、203d、203e的第1电子部件204一侧或者其相反一侧压入接触件203a~203e,但由于各接触件203a~203e的偏离量不同,因此压入时在各接触件203a~203e处产生的弯曲力矩量也有所不同,各接触件203a、203b、203c、203d、203e的压入有时不能妥当地进行。如果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仅使用一种信号用接触件20就能进行间距变换,则就无需为了变换间距而使用多种形状的接触件,因此也不会产生这种接触件压入时的不合适的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对电源用接触件21不进行间距变换。
此外,在配置于第4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d上的翻转180度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左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与配置于第2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b上的与上述最左侧信号用接触件20邻接的信号用接触件20之间,配置第3间隔壁17c。此外,在配置于第5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e上的翻转180度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左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与配置于第3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c上的与上述最左侧信号用接触件20邻接的信号用接触件20之间,也配置第3间隔壁17c。进而,在配置于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g上的翻转180度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中最左侧的信号用接触件20与配置于第6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f上的与上述最左侧信号用接触件20邻接的信号用接触件20之间,如图5所示,配置第7间隔壁17g。由此,能够隔着第3间隔壁17g在其两侧分别形成可以容纳个别(individual)的配对连接器50的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空间)16b、16d、16c、16e。此外,能够隔着第7间隔壁17g在其两侧分别形成可以容纳个别的配对连接器50的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空间)16f、16g。由此,即使在电连接器1是设有多个信号用接触件20及电源用接触件21的多极连接器的情况下,也能够不设置增力机构等而分别使个别的配对连接器50容易地嵌合到电连接器1上。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能够进行多种变更、改良。
例如,翻转180度的接触件并不限于配置在第4、第5及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d、16e、16g处的信号用接触件20,只要是180度翻转后使该翻转了的信号用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与和该翻转后的信号用接触件20邻接的信号用接触件20的接触部20b之间的间距设为与连接部20c间的间距不同的间距即可。
此外,也可以使电源用接触件21中的任意接触件翻转180度进行间距变换。
进而,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并不限于第1~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a~16g,其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此外,配置于第1~第7配对连接器容纳凹部16a~16g处的信号用接触件20及电源用接触件21的数量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Claims (2)

1.一种电连接器,其具备绝缘性的外壳和固定于该外壳上的多个接触件,上述多个接触件分别配备:固定于上述外壳上的固定部、从该固定部的一端延伸出的与配对接触件的接触部、以及从上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延伸出的向电路基板的连接部,上述接触部的中心线与上述连接部的中心线相偏离,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接触件为同一形状,将邻接的接触件的连接部间的间距配置成相同,并且上述电连接器具有下述这样的区域:使任意接触件翻转了180度,并配置成使该任意接触件的接触部和与该任意接触件邻接的接触件的接触部之间的间距成为与上述连接部间的间距不同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任意接触件和与该任意接触件邻接的接触件之间,配置了在上述外壳上设置的间隔壁。
CN200610071964.0A 2005-04-15 2006-03-31 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30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17785A JP2006302510A (ja) 2005-04-15 2005-04-15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5117785 2005-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8531A true CN1848531A (zh) 2006-10-18
CN100539306C CN100539306C (zh) 2009-09-09

Family

ID=36205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7196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306C (zh) 2005-04-15 2006-03-31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00290B2 (zh)
EP (1) EP1713147B1 (zh)
JP (1) JP2006302510A (zh)
CN (1) CN100539306C (zh)
ES (1) ES2322495T3 (zh)
TW (1) TW20064221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1237A (zh) * 2010-09-03 2013-05-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77393B2 (ja) * 2005-10-27 2007-09-19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8550852B2 (en) * 2007-05-23 2013-10-08 Fci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taggered single ended contacts
DE102008001787A1 (de) * 2008-05-15 2009-11-19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r Pressfit-Steckverbinder mit seitlich abgewinkeltem Powerpin
KR101218230B1 (ko) * 2010-11-01 2013-01-03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통합 인터페이스 커넥터
KR101218231B1 (ko) * 2010-11-01 2013-01-03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통합 인터페이스 커넥터
JP6725744B2 (ja) * 2017-03-06 2020-07-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レスフィット構造を有する制御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9694A (en) * 1992-10-23 1993-12-14 Molex Incorporated Surface mount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6333652A (ja) 1993-05-24 1994-12-0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電子部品用端子ピッチ変換コネクタ
US5472358A (en) 1994-04-01 1995-12-05 Genrife Company Limited Contact of single pitch arrangement in strip stock
JPH09320706A (ja) * 1996-05-28 1997-12-12 Yazaki Corp 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260343B2 (ja) * 1999-09-08 2002-02-2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ピンヘッダ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12955B2 (ja) 2003-05-27 2009-01-2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平衡伝送用プラグコネク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1237A (zh) * 2010-09-03 2013-05-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US9136623B2 (en) 2010-09-03 2015-09-15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CN103081237B (zh) * 2010-09-03 2017-05-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302510A (ja) 2006-11-02
CN100539306C (zh) 2009-09-09
US20060234529A1 (en) 2006-10-19
US7300290B2 (en) 2007-11-27
EP1713147B1 (en) 2009-03-18
TW200642211A (en) 2006-12-01
EP1713147A1 (en) 2006-10-18
ES2322495T3 (es) 2009-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48531A (zh) 电连接器
CN1228884C (zh) 用于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
EP0994535B1 (en) Modular connector with reduced crosstalk
CN1227438A (zh) 电连接盒
CN1215238A (zh) Hf同轴角插入连接件
CN1705168A (zh) 基板安装型电连接器
CN1577996A (zh) 具有多个接触梁的接触件
CN1230946C (zh) 一种电连接器
EP1641081B1 (en) Press-fit terminal, printed board connection structure using the press-fit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CN1042379C (zh) 载带型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EP1473802B1 (en) Tab terminal
CN2579010Y (zh) 卡缘连接器
JP3879750B2 (ja) 電気接続箱
CN100521406C (zh)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JP2000077120A (ja) 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CN2736962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847794Y (zh) 具有电镀导线的线路板
JP5177801B2 (ja) 電気接続箱
CN2515823Y (zh) 电连接器
JP2002216879A (ja) コネクタ
CN1279661C (zh) 适用于传输平衡信号的连接器和用于安装该连接器的衬底
CN2682649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122776Y (zh) 电连接器
CN112470555B (zh) 电子控制装置
JP3150082B2 (ja) 高速伝送対応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TYCO ELECTRONICS JAPA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ANPU TYCO ELECTRONICS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after: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AMP Tech Electronics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15033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